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表现总结

学习表现总结

学习表现总结

学习表现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倦怠 现状

1.引言

所谓学习倦怠,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生理上,身心俱疲,经常感到精力不足;情绪上,情绪易波动,没有学习兴趣,易感到压抑、焦虑,自我评价降低,学习成就感降低,觉得学习没有价值;行为上,对学习敷衍了事,态度散漫,出现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

显然,这种学习倦怠现象将会给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危害。所以研究学习倦怠的机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讨论相应的对策,也就成为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十分迫切的任务。本研究正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并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学科性质、不同年级、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学习倦怠的差异,这无疑将为后续的干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研究方法和过程

2.1研究对象

山东某高校800名在校大学生,各种测量都有效的被试780人,其中男生369人,女生411人;一年级学生202人,二年级学生259人,三年级学生194人,四年级125人;文科生356人,理科生424人。

2.2研究工具

采用国内学者杨丽娴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包括三个部分:情绪低落指学生在学习时因为对所学专业或上的课不感兴趣,不想学而又不得不学时,在情绪上就会感到疲乏、沮丧和挫折,并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从而表现出无精打采和低落情绪;行为不当是指在学习倦怠时选择逃课、不听课或上课睡觉等一系列逃避习的行为;成就感低指表现在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的变化――一个对自己有很强的自信,充满了自我肯定的人,因为某些因素,慢慢耗尽了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认可。整个问卷共20个项目。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自评式量表,从“不完全符合”到“完全符合”5等级记分制。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强,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弱。

2.3研究程序

采用几种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研究,用SPSS for Windows 13.0进行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基本情况

根据问卷的结构特点和得分情况,得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介于40分和60分之间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研究表明,得分高于60分的有287人,占总人数的36.8%;低于40分的有41人,占总人数的5.3%;得分在40和60之间的有452人,占57.9%。由此可见,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

3.2大学生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2.1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比较

为研究男女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及其各个分维度上的差异,以性别为自变量,以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学习倦怠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表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可见,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体和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个分维度上都存在性别差异。进一步检验发现,男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个分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说明男生的学习倦怠感更明显,情绪更加低落,也更可能采取不适当的学习行为。

3.2.2学习倦怠的学科性质差异比较

为了明确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及其各个分维度上的差异,以学科性质为自变量,以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学习倦怠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理科生和文科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及其各个分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2.3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比较

为了明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及其各个分维度上的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以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及学习倦怠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比较

可见,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及情绪低落、行为不当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成就感上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差异具体表现在哪里?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成就感低这一因子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四年级与一年级之间的差异,其中一年级学生的得分均低于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此项的得分,说明一年级大学生的成就感要明显低于三、四年级学生。

3.2.4不同成绩的学生的学习倦怠比较

为了考察学习成绩是否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产生影响,研究者按照学习成绩的差异,把被试分成五类:上等、中等偏上、中等、中等偏下、下等,研究学习成绩这一分组变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表3 不同成绩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比较

数据表明: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由于各维度的得分和倦怠总分在不同成绩大学生上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差异来源也基本相同,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五等成绩两两比较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五个学习成绩等级之间学习倦怠水平呈现出层级变化。

4.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基本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倦怠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6.8%,不存在倦怠的占总人数的5.3%,中间状态的占总人数的57.9%。由此可见,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虽然还不是很严重,但不容忽视,因为真正态度明确的不倦怠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大部分人处于不确定状态,这是一种中间状态,很可能转变为学习倦怠。这与以往研究(孙晓莉,2007)的结论是一致的。

本研究中大学生在学习倦怠及三个分维度上的每题平均得分为:学习倦怠总体为2.8823,情绪低落为2.5959,行为不当为2.8365,成就感低为3.3235。由于所采用的量表均采用5级计分制,因此取中值3为倦怠程度的参照值。可见大学生学习倦怠总体情况处于中等程度,这与以往研究(杨丽娴,2004;孙静,2007)的结论是一致的。

在学习倦怠的三个分维度中,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上,成就感低这一维度每题平均得分最高(M=3.3235),其次为行为不当(M=2.8365)和情绪低落(M=2.5959)。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能较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学习行为,但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会有比较低的成就感。这和孙静(2007)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孙静的研究认为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上,行为不当这一维度每题平均得分最高,其次为情绪低和成就感低,就是说学习倦怠各个因子中成就感低这一因子得分最低。这和她研究对象(上海市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殊性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确实更容易出现逃课等不良的学习行为,又因为有一技之长和身处上海,其成就感自然不会很低。本研究和孙爱玲(2006)、朱林仙(2007)的研究结论一致。我们认为成就感低是学习倦怠三个分维度中表现最明显的,这就和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有一定关系,也和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大、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专长的心态有关。

4.2大学生学习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2.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生在习倦怠总体和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个分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说明男生的学习倦怠感更明显,情绪更加低落,也更可能采取不适当的学习行为。这既和以往的研究结论(连榕,2006;孙晓莉,2007)一致,又和我们日常的观察经验相符合。男生在学习行为上,往往比女生更容易有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这种在学习上的表现其实甚至可以追溯到小学,在小学时期女生在学习行为上的表现往往就优于男孩,这种模式到大学再次凸显出来,这和男性、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不同有很大关系。在学习情绪方面,男生情绪更为低落,这也和以往的研究(孙晓莉,2007)的结论是一致的。原因在于男生对学习往往抱无所谓的态度,或者认为学习没有价值,这样对学习就没有持久的热情和兴趣,常常感觉学习非常枯燥,因此上课时情绪低落,提不起精神,或者坐立不安,很焦躁。在三个分维度中,男生的成就感并不比女生低,这方面以往的研究结论也并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女生的成就感低于男生(连榕,2006;孙晓莉,2007),也有的研究认为男生和女生在这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孙静,2007)。我认为,虽然从就业形势看,女生的压力更大,使得其成就感比较低,但是相对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女生的成就感,而同时在学习行为上和学习情绪上的不良表现也势必会使一般更自信、更有成就感的男生的成就感有所下降,这样男生和女生在成就感方面基本是持平的就很好理解了。

4.2.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学科性质差异

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学习倦怠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朱林仙(2007)、陈义亭(2008)认为学习倦怠不存在学科性质的差异。孙晓莉(2007)认为此方面存在专业差异。本研究认为学习倦怠不存在学科性质方面的差异,但是应该会存在专业差异,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有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热门专业所引发的学习倦怠自然会少些,而冷门专业似乎也更容易使学生感觉到倦怠,所以从整体看是大体平衡的。

4.2.3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

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上不存在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连榕,2006;孙晓莉,2007)不一致。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同研究中的被试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另外,不同高校的文化氛围不一样,这可能是造成结论不一致的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成就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说一年级大学生的成就感要明显低于三、四年级学生。这是国内有关研究(孙爱玲,200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是因为一年级大学生刚入学不久,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各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成就感偏低,而到了三、四年级学了一些知识后,成就感自然有所提升,这是比较符合大学生活实际的。

4.2.4不同成绩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差异

本研究表明,不同成绩的学生的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成绩越差,学习倦怠越严重。这很好理解,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也与以往有关研究的结论一致。如果学习成绩较差,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那么,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出现情绪低落、成就感降低等学习倦怠现象。而情绪低落、成就感低往往又会使学生逃避、放弃学习,从而导致更差的成绩。所以学习倦怠越严重,学习成绩就越差;学习成绩越差,越容易导致学习倦怠,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5.结语

5.1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学习倦怠人数占总人数的36.8%。在学习倦怠的三个分维度中,成就感低是其中表现最明显的。

5.2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体和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个分维度上都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个分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

5.3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及情绪低落、行为不当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成就感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一年级大学生的成就感要明显低于三、四年级学生。

5.4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成绩越差,学习倦怠越严重。

参考文献:

[1]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4-58.

[2]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孙静.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怠现状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孙爱玲.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朱林仙.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学习表现总结范文第2篇

一、对象分析教学对象分析着重分析

学生的认知能力、先备知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时,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分析获知,学生已经熟悉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图表类型的选取对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本课可运用生动形象的图表,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尽可能地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制作与分析以及“看图说话”的能力。

二、目标分析教学目标

包括教和学的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及归宿,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展开。在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目标应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学习方法的养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可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为:了解图表与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图表的类型与作用,掌握建立图表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运用图表形象化地表达信息。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揭示出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为:树立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以及健康的上网观。

三、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预习情况、教学资源及教师自身特点来确定。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通常有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针对《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考虑到这是一节操作性质的课,而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和协作能力,可选择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及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情境创设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孕育着新课将要探索的问题。所以,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发,并应同时满足趣味性、适宜性、真实性、科学性、必要性、连续性、多样性、教育性的要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笔者曾使用房价统计表、明星调查表、水电资源使用统计表等题材,但在多次试讲后发现上述题材均不尽如人意,通过与学生反复沟通,最终选择了“学生上网行为调查”这一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材,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产生旧知与未知的冲突,自主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学习表现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联结学习论;认知学习论;课堂讲授法;结构教学法;先行组织者

一、《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通晓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会计理念,为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会计学原理》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年级新生的特点,《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教学法。

二、学生由联结学习向认知学习的转变

联结学习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直接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而大多数学生都是联结学习论的直接受影响者,高中阶段他们通过每天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习惯了上课认真听老师讲,总怕漏下一句话;一本一本地记笔记,总怕落下一个字;题目一遍一编地做,总怕少做了一种题型。结果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较差。而大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练习与机械记忆,在问题情景与解决问题的手段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而是需要对整个问题情景进行知觉与理解,领悟其中的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方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学生感到不适应。他们需要接受认知学习的训练。认知学习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成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三、《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课堂讲授教学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规定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力图这些材料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救。课堂讲授法的优点: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学科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教学进度;二是课堂讲授法有助于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以他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感染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课堂讲授法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导,比较适合于刚入校的学生。关于课堂讲授法的缺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对课堂讲授法最多的指责,是说它导致了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教学。其实,无论是学生注意力下降,还是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都不是课堂讲授法本身的过错,是教师没能够正确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解决的方法是在运用课堂讲授法的同时,注意结合下列方法。

四、《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教学法的应用

布鲁纳(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的结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所谓的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而所谓“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基本结构整理如下:

(一)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

会计对象是企业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科目是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内容和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所作分类的项目。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1表示。

(二)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会计等式)、设置账户、复式记账

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是会计的基本理论,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在组织该部分教学内容时,围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的填列来完成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经济业务或事项,帮助学生得出下列结论:“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理论上,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可以在这张表格中完成,实际工作中显然有其局限性。”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如何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设置账户”的问题。即给每一个会计科目设置一定的结构,来反映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这个结构首先要反映“期初数、增加数、减少数、期末数”。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这就要求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进行“复式记账”。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如图表2所示。

(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交易或事项发生后,经办人员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成本计算,最终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通过财产清查对账簿记录加以核实,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是三个主要环节。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3作好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衔接工作。

这三条主线基本上概括出《会计学原理》的主要结构。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之间的超级连接,使得教学内容之间衔接自如。这样,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自然形成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

五、《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法的应用

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他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准备“先行组织者”。

(一)介绍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时,先引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鲁滨逊记账的一段话:

“……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他的账本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教学内容就自然归结到会计起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在进行生产的同时,有必要把生产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对生产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

(二)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引用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一书中关于“复式记账”的描述。

“比较公认的复式簿记是1949年意大利的一位修道士,同时也是一位教授、学者,卢卡·巴其阿勒(LucaPacioli)在他的专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Summa de Aithmatica Gemetria ,Proportion et Proportionalita 》)第二章“计算与记录详论”(de Computis et Scriptuis)中系统描述并总结了流行于意大利沿海城市威尼斯一带商人所用的复式簿记法(威尼斯簿记法)。这书明确指出“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商人“应建立备查簿和分类簿两种账簿”,“无论现金收付、货币种类,还是变换的价值都应记录”,特别是对那些持续经营的企业,他同时要求每年计算一次利润并进行结账,这对于保持合伙的友谊与合作是必要的。该书指出:“(如果)将你财产目录的第一项即你所拥有的货币数量登记到日记账中去,为了理解财产目录的内容记入日记账和分类账,你必须学会另外两个术语,一个称为‘现金’,另一个称为‘资本’。……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

500年前,Luca Pacioli传授人们的记账技术,居然今天仍然为现代企业会计所运用,而基本上没有改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德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歌德(Goethe)赞扬复式簿记是 “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 。

这是对复式记账法的一般性描述,为教师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内容作好了铺垫。例如: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借”表示资产的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以“贷”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资产的减少。这一做法沿袭了“威尼斯簿记法”中的做法:“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显然,“威尼斯簿记法”中以“借”表示资产增加,以“贷”表示资本增加;以“借”表示资本的减少,以“贷”表示资产的减少。最后,教师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类型(图表4)来说明这一结论。

六、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本节内容的总结。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提出问题:“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说明总分类账户的登记结果绝对无误吗”?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通过试算平衡可以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基本正确,但不能检查出诸如重复登记、漏记、科目错误等错误,因此,试算平衡不是万能的。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与前面章节内容的比较。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学生编制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来检查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的正确性,为了与试算平衡表进行区别,提出问题,试算平衡表与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试算平衡表是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是检查某一个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对下一章节内容的引入。在讲授完会计账簿一章后,提出问题,假设账簿记录正确无误,是否说明账实相符,是否存在某中客观原因导致账实不符?如果账实不符,根据账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还是根据实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财产清查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接受转为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讲授和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找出不同知识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和优化。

七、开场白和结束语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都说明了上好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一个完美的开场白不仅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信任,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堂课,教师应谈及下列问题:介绍自己的学习背景、研究方向、关注的会计实务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教师,还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信任感。同时,学生的信任对教师也是一种鞭策,促使教师精心备课,潜心科研,努力让每一堂课都精彩;介绍《会计学原理》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结构,《会计学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参考书目;介绍《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如听课为主,笔记为辅,课后阅读补充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介绍学校图书馆,高校学生提倡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图书馆便是良好的阅读、学习的场所。

学期结束,除了对本课程进行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介绍下一门与之衔接的专业课《财务会计》,介绍《会计学原理》与《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 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 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学习表现总结范文第4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1]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准确及时的评价、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赏,会让学生在享受到成功快乐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2]在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尝试从评价入手,围绕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多元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有效提高了合作学习效果。

1.多元评价内容与方法,关注评价对合作学习的指导与激励作用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合作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多种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记住学习要求、合作标准,然后让学生自觉落实常常落空。合理评价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又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使合作学习能不断深入开展。

1.1合作过程中的即时语言评价,重在指导方法、激发热情。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参差不齐,这直接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抓住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不同表现适时评价、引领,能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如"阳光小组的组长已经开始组织本组成员围绕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了"以此向其他小组长提醒自己的任务;"XX同学说'我代表我们组来发言……',他的发言体现了小组的集体性"以此来引导学生表达完整与合作意识;"'我们组有不同意见'看这位同学听得多认真呀"以此告诉学生倾听思考是很重要的习惯……教师的即时评价让被评价者信心倍增,为倾听者树立了榜样。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即时评价性语言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有序地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课堂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重在全面回顾、提升方法。过程的评价重在指导方法,总结性评价能给引导学生树立回顾反思意识、明确回顾反思的方法、改进课堂表现,在回顾反思中不断获得提升。每节课最后我都留出三分钟作为总结评价时间,一是每个人在本组中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包括知识、合作表现、情感态度等;二由组长对本组内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围绕专心倾听、积极发言、错误原因能找准并改正、愿意帮助别人并能准确讲解等方面,以优点为主:三是教师对各组活动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围绕组长的组织情况、分工合作情况、小组展示交流技巧、小组学习成果等,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1.3形式多样的星级评价,重在记录成长足迹、增强信心。口头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方法,鼓足学习干劲,评价记录则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通过每节课总结评价对表现好的同学、小组、小组长以"笑脸"记录合作学习的成绩;班级根据学生各项获得"笑脸"个数每周对学生与小组进行总结评比、树立榜样;每月进行总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优秀小导师"、"智慧之星"、"表达之星"等颁发证书;通过月评选结果推选学期"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合作之星"颁发证书。通过评价记录使合作评价系统连贯,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有序开展,使学生在体验成长与进步的快乐的同时,不断增强合作意识,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

2.多元的评价主体,为合作学习创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

评价主体多元,即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师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扩大了评价范围,可以多渠道反馈被评价者的信息,这样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1学生自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被评者按照一定评价目的与要求,对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使他们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学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例如:学生对学习情感的总结"我感觉今天的学习真爽,新的学习内容我都能最快掌握"、"我帮助同位弄懂了一道题,真好";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总结"这节课我知道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总结"本节课我共出现两次错误,现在都找到原因掌握方法了"……学生通过自评,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对学习目标与存在总是能准确把握,学习主动性增强。

2.2生生互评,促进学生共同提高。同伴的互相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同伴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互相评价易于接受;同时同伴的视角独特易于发现老师不易觉察的优点;同伴的评价往往代表的是一个小集体具有震慑力。

同伴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合作学习的常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习惯,重在互相监督、提醒,共同创造和谐和合作氛围。在互评中,引导学生更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其他小组的闪光点,让每个人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同时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等自己与小组的发展。

2.3教师点评,引领合作学习的发展方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为筛选,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小组内、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往往是浅层次的,教师的恰当的、合理的点评能打开学生思路,使学生感悟合作方法,明确发展方向。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发展方向与合作措施准确把握,适时从合作方法、合作态度、合作过程、合作效果进行评价,指导学生会合作、激励学生爱合作、启发学生真合作,使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实现课堂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公民的诞生》,教育科学出版社,(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黄之瑞译.

学习表现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学习倦怠的学生,学习态度及行为举止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情绪上烦躁、郁闷;在行为上对学习敷衍了事,甚至放弃学习;在自我感觉上对自己失望、成就感低。久而久之,甚至导致身心疾病。造成学习倦怠的因素复杂,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目前国内对中学生及大学本科学生的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学习倦怠与人格的关系、与专业承诺的关系、与应对风格的关系等方面,关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应用自编的高职生学习倦怠问卷,抽取河南省不同地方的3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与学业自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旨在找出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为有效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身心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4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3所高职院校一、二年级(三年级已离校实习)8个专业600人,收回有效问卷546份,回收率为91%。其中一年级321人,二年级225人,女生320人。男生226人,普通高中379,职业高中167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自编学习倦怠问卷:参考连榕编制《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程序,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了高职学生厌倦学习的种种原因及表现,按照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参照Maslach的量表编制了《高职生学习倦怠问卷》。在编制问卷时,尽量采用高职生在开放式问卷中的原话,使得其简洁易懂。问卷采用Likert 5点法记分,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为“1~5”记分。该问卷共21个项目,分3个维度,即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情绪低落维度包括8个项目,反映高职生因对学习没有兴趣,面对学习时表现出郁闷、烦躁、无奈乃至痛苦的情绪。行为不当包括6个项目,表现厌倦学习的学生上课不能注意听讲、放弃学习的行为。情绪低落包括7个项目,主要描述了因为厌倦和疏远学习产生的低成就感的心理。总量表及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的a分别为0.894、0.811、0.756、0.768。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455~0.683(P<0.001)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917、0.840、0.888(P<0.001)。对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吻合指数为X<sup>2</sup>=641(df=186,P=0.00);CFI=0.96;NNFI=0.93;RMSE=0.064吻合度很好,说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②学业自我效能问卷:采用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宇颂、周宗奎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参考Pinteich和De Gr00t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问卷中的有关维度,把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对应的维度,每个维度有11道题。共22道题。本次研究前对量表进行预测,2个维度的Cr0bacha a系数分别为0.802和0.891,总量表的Cr0bach α系数为0.901。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汪向东主编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提供的《社会支持主定量表》,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预测的Cr0bacha α系数0.712。

1.3 施测过程 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指导语指导被试填答问卷。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3.0和LISERL 8.70进行相关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和检出率 高职生学习倦怠量表共有21个项目,各项目的分数相加除以总项目数的得分为个体学习倦怠程度的得分,其最大可能值为5分,最小值为1分,中间数是2.5分。本研究结果如下表1、表2、表3表所示。以中间值3分为参照值,超过3为倦怠,3~4分为中度倦怠。则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24.5%,中度倦怠的检出率为22.7%,重度倦怠的检出率为1.8%。项目平均得分最高的是行为不当因子,其次是成就感低,得分最低的是情绪低落。

2.2 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 探讨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程度的相关,结果见表4,学业自我效能感的2个维度得分及总分都与学习倦怠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越高,学习倦怠程度越低。

2.3 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结果见表5。

3 讨论

高职生总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但并不很严重。与已有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结果相比,高职生在学习倦怠总得分及各因子项目平均得分均低于大学本科学生。在3个因子的项目平均得分上,行为不当得分最高,这与任怡的研究结果不同,而与连榕、许有云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当行为因子得分高说明学习倦怠突出表现在逃避疏离学习的行为上,由此引起低成就感,反映在情绪上为烦躁郁闷,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开放式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困难、对开设的课程不满意、不喜欢所学专业是引发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对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会减弱高职生的学习倦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