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的特点

地理信息的特点

地理信息的特点

地理信息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GIS 水文地质 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系统是专门服务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专业化信息系统。一方面,它们为矿井水文地质工作者提供了水文地质数据、信息的输入、存储、查询、统计、分析、计算、各种报表、图件的输出以及水文地质评价、预测、预报等多方面的信息处理手段和决策支持工具,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矿井水文地质资料、数据的利用率以及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决策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在矿井水文地质实践中,无论在信息分析、处理方面,还是在管理、决策支持方面都在不断向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促进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多元化、智能化、三维可视化及多媒体化已成为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1水文地质信息特点分析

水文地质信息是指反映地下水及其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信息。其中信息的获取、储存和分析是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工作。水文地质信息具有如下特点:(1)空间特性。地下水及影响地下水资源的诸因素具有空间分布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描述地下水赋存和运移的数据都与地理坐标有关,是典型的空间型数据。(2)动态特性。地下水与一般矿产资源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具有流动性、可恢复性、动态性等特点,通过补给、径流、排泄的运动方式,循环交替,显示了有规律的动态特征。反映地下水状态的信息,需要根据地下水的变化特点,实时更新和补充。(3)多源信息特性。影响地下水赋存、运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生态环境等五人类;信息的表现形式呈多样性,有图形、图像、文字、报表、DEM等,同时数据可以来自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尺度 。

2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个以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同一般的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及自动成图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是地理空间分布数据,它不仅管理空间实体的属性数据,而且还要管理反映空间实置及相互之间拓扑关系的空间位置数据。它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协调管理和分析,使用户既可看到空间对象的位置分布,同时又可知道它们各自具有些什么样的信息;既可根据属性信息查询空间位置,又可根据空间位置来查询相关的属性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一般都配有功能强大的分析模型用于空间分析,如叠加分析(Overlay)、缓冲区分析(Buffer)、网络分析(Netware)等。可以说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所在,是基于空间信息进行评价和决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有大量数据是与空间位置分布密切相关的,如各种地质构造,地质界线,含、隔水层分布,地表水体,观测孔,井下涌水点等等,这使得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井水文地质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如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进行煤矿水害预测。

3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基本功能分析

3.1系统的总体结构

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具有对水文地质空间数据的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等功能。它应由空间数据管理、应用模型管理、空间分析、数据转换、空间数据查询与检索、系统管理等模块组成。该系统应能充分运用空间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分析、多功能图形输出之功能,不仅能够对所有有关的勘查、观测资料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随时为用户提供空间查询信息服务及多元信息的空间综合分析服务,而且能够充分挖掘与地下水的分布、发育规律有关的信息,对地下水资源性质、开发潜力、开采模式以及与地下水开发有关的地质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用户需要,随时加工和输出不同功能的信息数据和图件,从而为统一规划、开采、管理地下水提供科学依据。

3.2 系统的基本功能

3.2.1 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

数据库是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先进的软件工程。水文地质信息系统数据库是区域内一定水文地质及其相关特征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空间数据的集合。空间数据既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也包括以外挂数据库形式组织的水文地质动态数据,空间数据的管理由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来完成[5]。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除了与属性数据有关的 DBMS 功能之外,还包括对空间数据库的定义、空间数据的导入、存贮、管理、查询、检索、统计、显示和更新,并实现图形数据与外挂属性数据的链接。它既为信息的查询、分析、输出提供信息源,又是空间分析结果数据的归宿 。

3.2.2 应用模型的管理功能

开发地下水系统分析的应用模型,已成为 GIS 技术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与评价中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标志。水文地质信息系统模型库中需要建立的专题分析模型由空间统计分析模型、地下水量计算与评价模型、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水质与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分析模型等四大类模型的若干个模型元组成,模型库管理系统具有对模型的添加、删除、存取、检索等管理功能。

3.2.3 空间分析功能

空间分析功能是 GIS 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它的主要特点是帮助确定地理要素之间新的空间关系,挖掘更深层次的新的信息。它不仅仅成为 GIS 区别于其它类型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为用户提供了灵活地解决各类专业问题的有效工具。

4结语

研究分析了水文地质信息系统特点,即其具有空间特性、动态特性及多源信息特性,提出了基于 GIS 的水文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总体结构,并具体分析了其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应用模型的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分析过程及结果将为水文地质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乔羽佳,万新南.地理信息系统在编制龙泉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28(6):63-65.

[2] 戚文云,刘惠德,郭向坤.基于 GIS 的矿山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矿业快报,2007,23(3):45-47.

[3] 梁煦枫,王哲,曾永刚.基于 GMS 的水文地质结构可视化研究——以天山北麓为例[J].地下水,2006,28(6):79-82.

地理信息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遥感技术 地理国情普查 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027-01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我国资源、人口以及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也要求对地理环境的研究更加准确和全面。尤其是当前资源的开发问题、环境的保护问题等,要求区域地理研究者提供解决的办法。遥感技术所具备的特点有利于其在地理研究中发挥作用,这也使得地理国情普查与遥感技术的融合成为了可能。

1 遥感技术在国情地理普查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遥感技术属于一种识别目标物的技术,但是它并不通过与目标物的接触来实现,而是借助探测器,对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接收,进而处理和传递电磁波信息,达到识别目标物体的目的。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在国情地理普查中应用,是由于它具备了四个特点:首先,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以及区域性的特点,宏观性的特点使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中应用成为了可能,而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传统的国情地理普查方法。同时,遥感技术又能够将区域内的空间以及地理信息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且反映出区域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其次,遥感技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遥感技术在对地理信息进行观察时,能够从空间、时相以及破断三方面形成探测网,形成的地球表面信息包括了光谱空间、地理空间以及时间空间等五维信息,人们观察以及分析问题能够更加全面。再者,遥感技术具有多波段性的特点。在对地理进行研究时,遥感器能够发出不同波段的波对地物信息进行探测,也使得探测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准确。比如在使用可见光波段的波虽然能够较好的探测整个城市概况,但是却不能探测城市的热污染,必须使用红外遥感数据。最后,遥感技术还具有多时相性特点。在对地理信息进行普查时,使用遥感技术能够对同一地理信息进行多时段的重复探测,获得同一地理位置的多时相信息,进而能够发现该地区的地理变化。

2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使用步骤

在地理研究工作当中,使用遥感技术对工作的方法影响有两点,一方面是对地理信息进行研究时,减少了户外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是对于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变多,主要用来处理各种遥感数据,所以当前遥感技术在国情地理普查中应用时,多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使用。在地理研究中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工作包括了五个步骤:首先要根据探测的对象以及内容来设置合适的遥感数据。此时应当注意遥感数据的选择范围应当比需要探测的区域要大,这样能够更好地分析目标区域与外部区域之间的联系。要根据目标区域中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种类以及波段,同时选择的遥感数据要不同时相,以利于对目标要素动态变化的研究。其次,处理遥感数据。在处理遥感数据时要依照研究的内容,不仅进行常规的发差强化、几何调整以及彩色合成之外,还应当提取特征信息等。第三,进行计算机以及人工识别,结合探测显示出的各种波谱特点以及影像特点,在空间、波谱以及时间上对各种要素进行识别,并且进行一定的简单分析。第四,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识别遥感信息之后,能够得到目标区域中各种要素的空间、波谱以及时间等信息,此时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拓扑分析和空间缓冲区分析。最后,要编写出有关的图件和研究报告。通过各种探测、分析得出的数据,将空间以及属性信息绘制成图,并且得出研究的结果,以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3 利用遥感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调查地理要素的状况

在国情地理普查中,使用卫星遥感数据对环境状况以及地理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是遥感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当前,我国的地球资源卫星在半个月内就能够重复覆盖地面一次,而气象卫星重复覆盖一次的时间更短,只需要几个小时,因此能够实现天气预报的“实时”播报。我国的地学工作者在对各种自然要素进行勘察时,能够有效利用遥感技术对目标区域中的自然要素进行探测,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已经通过不断的使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遥感技术在地理自然要素的探测中使用更加成熟和有效。另外,在对我国特定区域的人文以及经济要素进行分析时,同样可以使用遥感技术,而且当前也已经落实到实际的应用当中,比如在城市的交通规划、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作物分布情况等多个方面。

3.2 为地理研究提供可靠地信息来源

地球表面的全部要素光谱特点综合就是遥感数据,当前,已经有较多的信息源,其中使用比较普遍的有法国的SPOT,美国的NOAA以及Landsat-TM,这些信息源的空间分辨力分别达到了10 m、1000 m以及30 m,另外中巴资源卫星空间分辨率达到了20 m,已经完全满足对区域地理研究。所以,在我国国情地理普查当中,遥感数据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信息源。

3.3 研究区域动态发展

在20世纪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航空遥感,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卫星遥感开始出现。而卫星遥感的出现以及发展,使地理研究中应用遥感技术成为了可能。虽然航空遥感发展要早于卫星遥感,但是由于航空遥感的探测高低不够,所以也导致了其拍摄的范围过小,受到局限,不能产生系列的、大面积的资料。而卫星遥感则能够在较高的高度进行拍摄,覆盖面积广泛,而且重复间隔时间段,能够轻易获取同一地区所有要素的不同时相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获得,能够有利于对各要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3.4 分析目标区域内经济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虽然,通过遥感技术对我国各个地区的人文要素、自然环境以及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研究比较少,但是遥感技术今后在这方面的应用会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且通过遥感数据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可行的。因为区域当中的全部能够探测到的要素都能够被遥感数据所记录,而且每一种数据均为多要素光谱或者但要素光谱特征的综合,因此能够使用这些数据对各种要素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比如可以分析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的联系等。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遥感技术在国情地理普查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在当前,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探测区域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提供信息源,有利于发现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的多时相数据对区域要素动态研究有很大帮助。总而言之,遥感技术在我国国情地理普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将来还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新运.城市空间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

地理信息的特点范文第3篇

选项;数据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7―0121―01

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地理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 是个体的思维能力的凸显过程。包含信息的发现、信息的判断 、有效信息的提取等思维过程。 因此教师在授课解题时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解读文字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文字表述承载着解答试题的重要信息,是考生获取答题信息的重要途径,审题时要特别关注文字中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

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特别是综合题,在命题时往往提供了很多资料,并且往往每一个材料都设有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直接来自材料,有的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来获取。解题时要认真、细致地阅读材料,注意从中提取关键词语,在材料中找到其可能包含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图示及设问相结合。

在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时因遵循的基本步骤:审题干、解题意、读材料、提信息、调原理、找关键。解题的关键是提取题干中的有用信息。

二、细研试题题干获取设问信息

从试题题干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题干是地理问题设置的关键,要明确题干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整合归纳。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设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指向性”,即问的问题是什么,为解答问题提供具有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限制性要求,这是设问信息最重要的表现,切不可掉以轻心。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和设问,从题干设问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 例如,比较岛屿东西两侧甲、乙两地气候类型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并分别说明原因。首先题干要求明确该岛地理位置的基础上明确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进而分析两种气候的相同点、不同点。最后,运用地理原理解释相同、不同的原因。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仔细研究,其实包含三个问题,而且 设问具有层次性。

三、明辨地理图形获取有用信息

地理图形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包括区域图、经纬网图、等值线图、光照图、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回归示意图等各种图形,这些图形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为考查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几年地理试题已经逐渐形成了“无图不地理”的命题风格。

由于地理图表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因此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从地图上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如经纬度、大陆轮廓、国界线和省界线、等值线、特殊地名、特殊地理景观、特殊符号等。然后再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与设问无关的图形要素就可以不管,排除干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在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时因遵循的基本步骤:审题干(知设问)、看图名(知道表示什么)、看图例、观图形、析本质(为什么)、调原理(解答问题)。

四、推敲试题答案或选项获取准确信息

地理信息的获取是多种多样的,在组合型选择题或综合题中,前一题的答案也往往是下一题的设问,可以为下一题的解答提供依据。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也往往能为我们的正确选择提供信息。因此在答题过程中,一是要做到前题设问结论的正确,在明确下题设问基础上,构建两者的内在联系;二是要结合上题要求,能充分调用与此相关的地理知识为解答问题提供条件。

五、分析表格数据获取地理信息

表格式地理信息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解读表格资料时,要能解释和说明地理表格中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的原因,要能总结或类比表格中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差异。数据种类较多,大致有以下几类:

时间型:即展示某一地理事象的时间变化(如气候资料、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数据),它主要反映出某地理事象的时间变化规律。

地理信息的特点范文第4篇

这次会议是市政府直接组织召开的。这是信息直报点建立以来,政府系统组织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在总结今年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直报信息质量问题,推动全市信息上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近年来我市信息直报工作回顾

近年来,我市的信息直报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县的信息直报点建设也逐渐成熟,已成为全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网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省办的历次表彰中,我市年年榜上有名。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共同的荣誉。今年1-8月,省采用信息以及积分情况:

石泉省采用 6条,积21分,居第4;

白河省采用6条积27分,居直报县第3;

汉阴省采用2条,积4分,第28;

旬阳采用3条,积9分,第11。

市政府办公室省采用15条,积65分,比去年同期多积15分。

市报省信息130条,4个直报县报省信息399条。截止10月底,省、市、县领导批示信息28 条,各县均有3条以上领导批示信息。

20__字以上调研信息共12条。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工作。一是市政府领导对信息工作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二是市县区政府办公室不断强化信息工作。强调建立起“大信息”的工作机制,要求办公室全员搞信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适时提出信息工作的重点。三是各地各部门把政务信息工作提到重要日程。还积极为政务信息工作人员创造条件,安排列席本级政府领导研究工作的专题会议、阅读有关文件、随同领导外出调研等。有的县每年都安排一定经费,专项用于信息员培训、配备及更新设备和组织开展信息调研、信息交流等活动,信息工作基础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制度建设日臻完善。近年来,市县政府办公室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保障了政务信息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一是信息约稿制度。近两年市政府办公室上报国办、省政府办公厅的政务信息中的大材料(包括调研信息、综合信息和问题类信息),60%以上的素材都是通过约稿获得的。二是信息调研制度。在调研形式上,也不断探索创新,今年1-8月份,市县政府办公室共组织调研信息23篇,一些深层次的调研信息进入了领导的决策中,提高了信息的层次。三是问题类信息报送制度。目前,从事信息工作的同志都能够以事业为重、从大局出发,积极、准确地贯彻关于报送问题类信息的要求,基本打消了“报忧得忧”的顾虑,树立了“报忧能解忧”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为领导及时全面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直报点管理日趋规范。各信息直报点在省、市政府办公厅(室)的指导下,建立了完善的政务信息组织网络,指定专人负责向省报送信息。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条件的信息直报点逐步建立起了现代的信息传输网络。经过几年运行,在报送的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并把信息直报点工作纳入考核范围。

二、进一步加强信息上报工作

(一)高起点定位信息上报工作。信息直报是信息上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向省政府报送信息。 适应省市县政府领导的信息需求,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这是信息直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在收集信息、思考问题、出主意、当参谋时,要能够站在时代前列、站在领导的高度,正确地把握本地在全市、全省、全国所处的位置,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要能够跳出本地、本系统的圈子,从更高层次的视角看待、分析、处理本地、本系统的信息资源,变微观视角为宏观视角,要能把近的推远了看,也能把远的拉近了看。这种宽视野、高起点的定位,正是新世纪领导对信息工作特别是信息上报工作的特殊要求。

要“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帮领导之所需,补领导之所短。”这既是对办公室工作的总要求,也是信息上报工作总的指导原则。我认为关注领导所想、所急、所需的问题,是做好信息上报工作的首要前提,如果把领导没有想到或来不及想的问题,我们超前想到了、做到了,那说明我们的工作更到位了。

(二)把报省信息作为重中之重。近两年,全市的信息直报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石泉、白河已连续三年受到省政府办公厅的通报表彰。今年以来,我市的4个直报点在工作上加大了力度, 我们在全省的排名还是靠前。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倍努力,进一步分析当前信息采用的特点,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各直报点之间要加强交流,特别是要注意挖掘具有地方特点的信息,注意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触一点而涉全局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把握上报的标准,在政治上、政策上、敏感问题上、信息的准确性上严格把关,每上报一条信息都要认真研究、确认,不是精品不出手,宁缺毋滥。

(三)切实抓好信息网络建设。一是加强“三网一库”建设。“三网”即纵向网络(各级政府)、横向网络(政府各部门)、扩散网络(信息直报点),“一库”即资料信息库。二是不断提高信息员素质。信息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政务信息网络建设的好坏、政务信息工作水平的高低,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员的素质。三是继续加强对直报点的指导和管理。凡是长期不报信息,有名无实的直报点,省上将予以及时清理;对有信息潜力的基层单位,也要建议省政府办公厅适时吸收到直报队伍中来。

(四)努力提高上报信息的层次。信息的质量是信息的生命。信息质量包括时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信息真则决策准,信息假则决策误。因为不实信息而引发决策失误的屡见不鲜,我们必须强化质量意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提高服务层次。一是不断提高信息深度,进一步加强信息调研工作。信息调研要把握好主旋律,抓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建议性意见。二是高度重视有关重特大突发性事件方面信息的报送工作。当前,省市县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群访、重大安全事故等方面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工作,我们一定要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三是要做好审核把关工作,特别是上报的信息,要认真审核,既要把文字关,又要把内容关,以免出现导向上的问题。

地理信息的特点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2001年, 国家提出以社区建设为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建设集热线电话、因特网查询、单键呼叫为一体的智能呼叫中心, 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在《2006- 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明确提出“ 推进社区信息化,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 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 改善社区服务”。自此,把社区信息化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社区信息化是通过以家庭为核心的三层信息平台,本着“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共享信息、注重应用”的建设思路,其建设包括3项内容:网络平台建设,管理平台建设、服务平台建设(陈薪宇,2007)。它主要面向基层组织,区县和城市街道两级政府是社区信息化的实施主体,直接担负着为社会提供服务和管理的使命(杨莉,2009)。而除了实施主体以外,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聚合了包括企业、个人等多种主体,它通过网络等途径,在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信息服务方面整合资源,面向社区居民提供综合。一、关于社区信息化的概念界定

社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提出。罗密斯指出,社区是自发产生的具有同质或异质共生的特性,它处在一个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空间内,往往具有单一价值取向,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我国学者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形成的一个生活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综上所述,学者普遍认为,社区是“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所谓社区信息化,我国学者刘杰、彭宗政(2003)认为信息化社区就是应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ICT,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成员在沟通时更加便捷,能更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 对社区信息化作了简单的描述: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 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 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 改善社区服务。综上所述,社区信息化就是在社区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以满足社区的需求。二、我国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模式

社区信息化是在信息化时代下发展的关于管理和服务社区的一个新模式,突破了原来以文本为主表现形式的传统社区模式。杨莉(2009)等提出:很多社区已实现条块结合,如改革出租屋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把社区采集的基础数据与相关部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共享。同时,北京提出建设“数字北京”“数字奥运”的具体方案,“数字海淀”、“数字王府井”试点工作己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州南海市实行电子政务系统,深圳的国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天津保税区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地区城市社区信息化进程都促进了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从以上一些地区在社区信息化实践中的做法,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其具有的模式。武汉大学的周玉香教授分把其归纳为“北京模式”、“杭州模式”、“广州模式”等模式。学者倪竹红(2007)又提出浙江“嘉兴模式”。

北京是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最早的地区,周玉香教授认为各个模式有其特点。“北京模式”最大特点是实行政府从上到下,统一投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杭州模式”则走的是一条政府搭台、企业投资并运作管理的商业化道路。并认为其特色在于务实创新,实现了政府与企业资源的组合;而“广州模式”是以政府与基层通力合作为特点。形成“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支点,以居民参与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上海模式,也有以“政府引导,部门知道,街道主导,社区参入”的湖南模式。除了以社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谈以外,学者倪竹红(2007)从其建设设施方面还提出的嘉兴模式则是通过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提供完善多样的融资渠道,整合基础、企业、志愿者等多方面资源、建立完善的服务制度为特色,形成了一条完善且覆盖面广的社区信息化道路。

虽然目前我国社区信息化速度加快,各地区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模式。但这些模式仍然有其不足之处,如“北京模式”模糊了行政组织与自治组织的行为界限,混淆了各自不同的定位与功能。“杭州模式”则会因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产品和技术路线,会造成各个社区的“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广州模式”则会存在见效慢,保障性低的缺点(周玉香,2007)。除这些特殊的模式外,学术界普遍认为其存在着其他不足。如重网络、轻应用,重概念、轻实效, 偏重于社区网络化和社区智能化, 建设主体多为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公司;基于社区信息化的社区信息服务和管理的机制的缺失;没有搞清社区信息化的关键是技术还是业务;在社区信息化中管理和服务孰轻孰重的问题认识不清(李艳,2007)。为此,学者张瑾国认为社区信息化应实行“一体化”模式。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信息化街道办事处与信息化社区的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框架、基础数据管理的一体化(张瑾国,2009)。李艳提出:社区信息化建设实施的4个任务:(1)标准的制定。只有在统一的平台下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社区信息化的效益才能体现出来。(2)需求分析。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中心, 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决定社区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3)系统分析和设计。应该以社区居民、驻区企业和政府为服务对象, 建立整合社区现有政务、事务和服务功能, 整合政府和社会化服务资源, 整合工作业务流程和各个网络资源(李艳,2007)。(4)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建设的成败决定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 并最终决定社区信息化的成败。三、结论

自新世纪以来,作为社会信息化基础环节的社区信息化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试点实践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信息化模式。但是,在我们看到各模式产生积极作用的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当今,各种模式都尚处于探索之中,有待进一步地实践和完善。积极探讨在信息化时代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对于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有力地拓展和完善社区功能,进而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