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空间设计

数字化空间设计

数字化空间设计

数字化空间设计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新时代的数字化空间给艺术创作带来新的语言、新的形式,也给我们的生活与观念带来巨大变化。面对这一切改变,艺术专业人员应认真思考我们的主要作用。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多种行业的合作是数码艺术的重要特征。

我们经常谈论生存空间、想象空间、虚拟空间、情感空间、个人空间……,新世纪又带给我们一个数字空间。对于不同的空间,我们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发现,不同的审美形式,不同的观念。有人认为,创造新的美学形式是人类最多产的根本性行为。创造出新的艺术观念,就找到了使人们从无到有进行交流的方法。人类的这一活动,一直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基础。

牛顿在空间中看到一个坠落的苹果,发现了重力定律。塞尚则在一堆散落的苹果中看到了新空间。在牛顿眼中的,是一个自然空间,他看到了空间中物体存在的形式。而塞尚眼中的物体与空间是一个整体,“空间不再是只供艺术家表现形式的空荡舞台;空间会受到其内物体质量的影响。而这些物体反过来又会被自己周围的空间所改变。”牛顿与塞尚对空间的不同观察,都产生了伟大的发现。在走进全新的数字空间时,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我们会看到怎样不同于牛顿与塞尚眼里的苹果呢?我们的作用又如何?

数字空间中的新语言数字化空间,指的是由0与1组成的变幻无穷的数字集合体。他们有规律地组成一串串数字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无限发展着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容纳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发送、接收并存储。在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思考、情绪、声音、视像、触摸、感应……。在数字化空间中的“物象化”,其实质是一个数字结构形成的过程。

展现在数字空间中的视觉组成部分一数码艺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从1950年第一台图形显示器问世,即可以以点的形式显示文字与图形,到20世纪印年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开始逐渐形成。一些外部设备,绘图仪、光笔、数字化仪、彩色显示器等相继出现。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内存容量及运算速度成倍提高,而性能价格比则大幅度降低。1981年,IBM推出了正式以“Pc”命名的个人计算机,以及后来采用微软公司开发的“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使人机对话变得一目了然。计算机美术设计系统和相应大批优秀设计软件的产生,也进一步使计算机图形技术得以大范围的推广,视觉语言成为数字空间中交流与传播的主要媒介。

数字空间中艺术家全新的工作流程新的工具带来了新的工作流程。一只鼠标,一个键盘,面对显示屏,我们便可以开始工作。无需庞大的案台,成堆的颜料、图书以及型号不一的画笔,这一切变得轻松而自在。调整便利,存储容易,携带轻便,传递快捷,查询简易……。面对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图库资料、信息、软件、插件,设计师会突然觉得想象力的贫乏。各种即时的输入设备及输出系统也是越来越先进,色彩丰富、显示精细。

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媒体不同于以往的绘画、设计,艺术行业中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一个可集文字、语言、音乐、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艺术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数字成为一种桥梁,产生了网络化传播系统和结构,成为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介。新的视图表现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图像变得更加生动,技术在图像中的含量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明显。艺术之美与技术之美的融合,使表现的范围更宽广、更丰富,艺术作品的产量大大增加,时代特征更为明显。

多维空间的展示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到有了时间的四维空间,我们的思想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物体的每一个角度,每一种运动、表情,都可以全真模拟。我们开始需要认真研究每一个物体的结构、动态、表情、所处环境的变化。在多维空间中我们的视角更为宽广,物体展示、三维模拟、动画制作、幻想表现,都成为新的展示领域。

交互的艺术以往的艺术作品浏览,观者是被动的。我们往往在苦思冥想中揣摩着艺术家传达的情感,寻找共鸣。数字空间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作者同观者的交流变得更为直观,更为亲近,“过程”成为艺术的新的浏览方式。

淡化了的学科界线行业间的界线正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人们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稍纵即逝的数字激流诱人但迅猛,为能抓住这一瞬间,人们需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去理解与体会。生物学、物理学、艺术学、电子学、数学、天文地理、音乐、心理学……,它们共同构筑了数字的美丽而神奇的空间,是一个充满知识的空间。

数字空间中的数码艺术与艺术家在数字化空间中成长起来的数码艺术,有它自己的特点与要求。超自然的想象、激动人心的情节、巧妙的构思、机械化但又要充满人情味、出色的视觉效果,以及能满足艺术表现的技术条件和具有新思维的艺术人才。在这新的艺术形式中,一大批从事数码艺术的艺术家开始出现。人类的大脑似乎需要再一次进化,我们习惯于将左脑的抽象思维、数字意识与右脑的图像、音乐的感悟能力分离。在今天,人们更希望将这两边的思想交叉而达到统一,最大化地发挥大脑的左右功能。在艺术形式改变的同时也使艺术观念产生了变化。丹纳在《艺术与哲学》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订下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通过他改弦易辙。”我想没有人能拒绝这种变化,人们需求的改变,观念的转化,会使艺术家必然重新寻找新的语言符号。我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教育,以及思考内容都在随着观念的改变而转变到适应它的轨道上。

例如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使高校中新的学科、新的课程——计算机图形设计课、三维动画、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数码艺术课开始增设,同时也要求相关的师资力量的储备与加强。但是目前懂得电子计算机专业的人不少,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也大有人在,但是能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数码艺术设计的人员地很少。普遍开设的课程为软件操作应用,没有一定的数码艺术研究深度。艺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尚且有些脱节。一些人只将计算机片面的视为一种工具,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思考方式、教学方法。艺术设计队伍的突然庞大,虽然使美术的普及更社会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一夜之间工艺设计成了“民间美术”,变得“通俗易懂”。会几个美术设计软件的任何人,都认为掌握了美术设计软件的操作便掌握了艺术设计的“秘诀”。大量缺乏一定审美角度的作品在泛滥,拼凑资料、改头换面、形式拙劣、色彩凌乱……。在网页设计中,技术的快捷也带来了低水准艺术品产生的快捷,一些俗媚的个人网站时有出现,不堪评说。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艺术工作者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狂热的追逐着技术的脚步,而一步步远离艺术的本质。更多的人疲惫不堪、通宵达旦地研究电脑技术,夸大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认为掌握了技术便可有高质量的作品出现——即“技术决定一切的思想”。其实“作品的成功,不是在于技术的新颖和稀有,而是在于运用技术表现艺术原则的成熟程度。”我们应在了解数字技术的规律和应用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艺术创造力,才能创作更好的作品,当然这的确需要我们花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与体力。

庞德曾说过:“艺术家是人类的触角”。在新时代来临的时候,艺术家是敏锐的,我们需要思想、思考,而不是一种盲目的追随。丹纳也有这样的一句话:“他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善于辨别事物的基本性格和特色,别人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他的精神。”我们正是需要看到这一转变的“精神”实质,而不能丢掉我们身份的特征,即我们所拥有的艺术头脑和敏锐的艺术触角。

数字化空间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方案;技术

中图分类号:U445.5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的现状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对工程地质的断层、地形、地貌以及地下水位等资料的调查搜集。就目前实践状况来看,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是对地质情形的静态表达,难以实现对地质参数的动态和多维反映,不能满足岩土工程空间分析对信息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加快使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快速发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发展迅速,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数字化得到了推广。但在实际实践过程中,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尚未完善,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综合能力差、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缺失、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脱节。

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方案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是在结合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岩土工程信息进行勘察的有效手段。就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的方案制定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

数字化就是将一些分散而多种多样的要素或单元合并组合成一个更加完整或协调的整体。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

(二)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组成

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组成。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涉及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AutoCAD和Word自动化等一系列技术,他们以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作为相互联系的基础组成一个系统工程

三、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模块技术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岩土工程勘察中场地方域的数字化、场地物性指标的数字化、场地地层的数字化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岩土工程勘探中由于数据内容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造成的处理困难。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的实现将地质统计学的相关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进行融合,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就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数字化模块技术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GIS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虽然GIS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一体化有区别,然而二者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二者皆涵盖和空间坐标相关的信息,GIS注重空间信息的采集与分析,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一体化注重空间信息的分析与决策。一般来说,和以往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技术相比,GIS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形式与内容上复杂多样性、较强的可视化操作功能及空间分析能力等优势。

(二)岩土工程建模

一般来说,多样化的场地地层构造皆能够抽象为点、线、面及体4种要素的集成。场地地层在空间上都需要一定的地点与范围,空间关系、属性及空间等特征是场地地层的重要基本特征。场地地层的数字模型包括准备、简化假设及建模等阶段,具有确定性、可视化及可修改性等特点,其中场地地层建模过程为:现场勘察资料的采集、地质与变量描述、空间分析。在场地地层建模中一般常用的方法是表面模型法,此外还有数字模型法与图示模型法。

(三)数据库建设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涉及到信息的共享,因此,构建高效经济的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常常具有空间性与多源性的特征,一般数据库技术是很难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处理。随着GIS、计算机图形学及空间科学的发展,这为复杂的空间数据采集、存储及分析建模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出现为岩土工程领域复杂的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分析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手段,目前,以GIS技术支持的数据库技术已经应用到地质学的众多领域。

四、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是现代工程设计的重要工具,能够为岩土工程勘探提供动态、多维、有效的地质数据信息。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建设已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推广,但相关技术的不成熟和系统功能的不完善,使得空间分析能力的不足、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不够成为了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深化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流程的数字化,从而解决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问题,实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一体化,以推动我国工程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银孙.数字察图、数字制图与勘察设计一体化[J].科学技术通讯,1997,(3).

[2]唐业清,李启民,崔江余.基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3]包惠明.桂柳高速岩土永福石城坪滑坡抗滑桩变形的原因及加固措施[C].全国第四届山区地基基础学术会议论文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4]沈芳,黄润秋,等.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环境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27(2).

数字化空间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建筑设计;应用

1 数字化技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建筑观念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目前的数字化时代,建筑设计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存在2种形态:

(1)将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取代了传统建筑设计中的某些部分,建筑占主导地位,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属于数字化技术的工具论:数字化技术的工具论涉及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表达方式,取代了传统建筑设计中的某些过程,将某些现实的环境转化为虚拟环境,其取代设计过程的发展前沿就是虚拟现实。建筑设计师在对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将建筑设计形成为三维艺术模型进行研究,甚至可以加入时间因素使其成为四维对象。数字化技术能够利用其自身的形式分析能力使得建筑造型精确地生成和确定,并且精确广泛地引入光照分析和气流分析等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形式化与理性化相结合的完美建筑设计,并满足人们在虚拟的现实当中达到对建筑真实体验的特色,使其身临其境、漫步其中,使得建筑在完成之前能够及时弥补不足,减小建筑设计的前期与建筑施工后期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2)将建筑行业作为数字化时代当中的一个行业,而数字化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建筑设计则服从数字化的要求,重组传统建筑设计,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属于数字化技术的主导论。数字化技术的主导论就是指计算机网络将会逐渐取代传统建筑,网上购物,家里办公等新兴数字化技术的产物将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传统机构,进而也会对住宅建筑的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发展建筑空问中的混用空间和同一空间的多功能使用,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需要集中办公的商业办公室也可以避开城市中心的高密度区进行高效办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一定的交通压力。另外,数字化技术还会对建筑公共间产生一定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其提供的虚拟会所则可以暂时代替建筑公共空间,对建筑公共空间的改造发生直接的作用,与现实的建筑公共空间做好对应关系,其专业性强、技术性高,能够满足日益分散和专门的不同社区的需要。

2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看,在建筑设计领域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投标的可行性分析。当前,在建筑设计领域,不仅可以运用计算机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进行文字和图像等方面的文件信息处理,也可以实现对建筑项目投标可行性和合理性等方面的分析和预测,从而避免重大决策上失误的出现。但是,当前在进行大面积的建筑设计规划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的模型以及软件缺乏,无法充分对人口结构,经济水平,交通状况和商业发展等方面地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而只能通过传统设计方法和建筑设计人员积累的经验进行相关调研和分析,也就使得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及项目投标的可行性分析中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瓶颈。

(2)概念设计的造型构思分析。在建筑设计中,概念设计阶段是其最关键的阶段。传统的做法是建筑师借助简单的示意草图,通过自身的空间想象力来实现建筑方案的造型构思和设计的,有着极大地局限性和约束性。但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则为建筑设计师进行概念设计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智能化设计工具。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CAAD技术的应用,帮助自身进行建筑三维空间、造型、色彩和质感效果等的构思,并能够将自己的构思与建筑真实环境相结合,综合对建筑概念设计进行考虑和研究,并通过CAD设计软件将设计师的构思转变为数字模型进行表达,不仅能够及时反映设计师概念设计的造型构思,也能为设计师及时改进设计意图和实时计算设计指标等提供方便。

(3)方案设计的优化分析。在建筑设计师进行方案设计的阶段,可以在初步方案确定以后,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分析判别能力,通过CAAD软件对方案设计中可以采集、量化的设计指标、属性和功能等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对方案设计进行反馈修改和优化。同时,在进行方案设计阶段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还可以利用CAAD技术,实现对建筑环境、功能等各项专项设计技术指标的定性定量分析,从而有效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当前,将以上两种循环模式组合形成交互式人机优化循环的实用的CAAD方案设计优化系统模式,实现专项设计指标的辅助分析和方案设计的反馈优化,已经为国内外建筑设计师所广泛关注和睐,并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实际的运用。

(4)制图设计的技术分析。当前,计算机的制图技术日益进步、日趋完善,建筑设计师可以利用CAAD软件中提供的建筑标准库,建筑配件库和建筑构造详图库以及各种图形生成和编辑功能来进行制图设计和细部大样中图形的意移动、装配、旋转、缩放、拼接和图标、尺寸的标注,并可以按照不同的工种和设计内容分别将制图设计信息贮存在不同的图层中,按需进行选取、组合和输出,从而得以实现施工制图设计的生成和改进。另外,数字化技术的设计系统具有统一的制图设计数据管理系统,能够记录和存储制图设计中的所有计信息和数据,能够切实保证不同建筑设计工种和内容在设计上的协调一致性,也可以为建筑设计师统一查错和纠错提供方便

3 数字化技术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首先,数字化技术能够依据函数算法生成大量机图形,激发建筑设计师的建筑创意,并通过计算的项目分析将其复杂的表现形式和结构分析有效衔接,使得建筑设计从二维进入三维,便于数字模型的建模、修改、保存、交流和携带,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新融合,形成准确的建筑构想和造型,对建筑形体语言的塑造产生影响。

其次,数字化技术能够使用有限元分析法处理计数据,实现建筑结构设计的数字化;通过应用模拟软件温湿度、采光和隔音等各种技术指标来实现建筑技术指标控制的数字化;通过CAD基础上的制图为建筑设计师与客户的交流提供逼真的三维效果,成为建筑绘图的新表现和信息传达媒介。

数字化空间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1.前言

1.1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1998年1月,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引发了继"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以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1998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上提出了关于中国发展"数字地球"的思路,指明了发展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早日实现中国的"数字地球",是我国争先抢占世界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走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十五期间,许多地区和部门相继制定了数字省区和覆盖本领域的数字工程项目发展规划,如北京市已拟?quot;数字北京"总体框架和发展规划,"数字海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数字陕西"等规划也在制定之中;国土资源部计划用12年时间实施"数字国土工程",交通部提出实施"智能交通",国家海洋局提出"数字海洋",国家测绘局提出建立"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2001年10月,继53号文后,国家计委、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召开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指出"必须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应加快发展,以带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引发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拉开建设"数字省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序幕。

字串5

1.2目的和意义: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表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与地理信息有关,地理信息技术大大改变人类观测和认识地球的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灾害、环境检测、规划、电力、商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安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将为广西政府部门和各市县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的基础地理框架信息,为电子政务的实施提供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平台和环境。

1.3主要内容: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就是通称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在广西的具体表述。也是以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为基础,基础测绘数据的生产和成果存档、管理、分发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发展。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地测量基准建设、广西省级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体系的建设、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建设、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实现覆盖整个广西的多尺度、多分辨率、现势性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字串5

1.4"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2.广西实施该项工程已具备的条件

2.1区内环境: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其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晚,20世纪90年代,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城市的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相继完成了本行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21世纪的今天,南宁、柳州、桂林列入部级信息化试点城市,在这三个试点城市的带动下,全区社会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围绕政府网的建设,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懈骶咛厣男畔⒒ㄉ琛H绫焙J械?quot;数字北海"项目,百色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防城港市的"港口信息化项目"、玉林市的"有线电视宽带网工程"等,以及全国第一套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社嵊绷低常?11)的初步建成,都为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预计到2005年,全广西将铺设光纤约4.8万公里,每千人拥有计算机50台,互联网普及率达8%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50亿元,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

2.2广西测绘局内环境:

国家测绘部门投资2.56亿启动"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建设,简称"大专项"建设。

广西测绘局在国家测绘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00年8月正式立项(总投资2700万元),目前已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体系的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空间定位综合服务体系、广西数字化基地大楼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广西测绘局已建成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局域网,装备了若干台企业级服务器、海量的磁盘阵列、磁

带库、图形工作站、高档微机、大型彩色扫描仪、大幅面绘图仪等硬件设备,以及数据库软件ORACLE,GIS软件ARCGIS、Geostar、MapInfo、ERDA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扫描矢量化系统等软件。通过大专项的建设,还锻炼出一批精通3S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测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字串8

1.基础地理信息生产技术体系已初步建成:

目前,广西测绘局已具备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生产规模如下表所示:数据类型年生产能力(幅)数据库存储(GB)1:1万DOM(数字正射影像图)16001600幅×45MB/幅=721:1万DEM(数字高程模型)16001600幅×5MB/幅=81:1万DLG(数字线划地图)880880幅×4.5MB/幅=41:1万DRG(数字栅格地图)10001000幅×5MB/幅=5遥感影像数据按1米分辨率计算,500幅×100MB/幅=50GB注:按广西"十五"计划,需8~10年才能更新测绘完成全广西1:1万地图。

3.建设原则和关键技术

3.1建设原则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要贯彻"需求牵引、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阶段发展、面向应用、共建共享"的方针,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开发和普及应用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应用促进发展。

3.2关键技术

海量数据库存储技术:目前,单是按覆盖广西的4D(DLG、DEM、DOM、DRG)测绘产品的数据量计算,就达到了TB级,如何采用关系数据库(如ORACLE)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将是今后几年内的研究热点。字串9

菘焖倩袢∈侄危喝绾纬浞掷?S技术及其集成,快速获取信息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宽带网络:利用高速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和三维模型是数字城市表现的主要形式。

知识产权问题:模拟测绘产品版权问题较好解决。受法律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数字化测绘产品的版权问题亟待解决,因为数字化产品一经提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复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法律、制度外,还需在技术上研究加密手段。

空间数据库更新与版本管理: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定期更新数据,保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数据更新后,历史数据仍须保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版本管理机制,确保有效数据能长期保存,又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冗余。

4.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4.1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数据标准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标准国家尚未出台,必须加快基础地理信息各类标准的制定,完善各种数据库的建设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和安全保密标准,加快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的产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应用标准等。

4.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设

按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负责1:100万、1:25万和1:5万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省级政府部门负责1:1万、1:5000比例尺甚至更大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工作。其中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将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如图所示:字串8

4.3实施一批地理空间信息重点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领域,为共享"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应当把应用开发的重点放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国土、海洋、地矿等)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中。同时作为广西测绘局与区政府部门的合作项目――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工程)建设的延伸扩展,更要充分利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结合西部大开发政府急于掌握的信息,急政府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注重反映广西自然资源、经济两方面的信息。

)。这样的结果是大大节约了经费,却实现了各取所需,同时由于数据标准的统一,各行业能共享、交换成果。字串6

要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地理空间信息政府协调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测绘部门的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交换数据;二要研究制定共建共享的法规政策,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户的权利和义务、有偿使用等问题;三是测绘部门要在信息共建共享中发挥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四个主动服务"意识:主动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主动为国家重大战略、方针提供服务,主动为广西重大基础设施提供服务,主动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服务。为推进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4.5建设基于WEBGIS的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数字广西"网站()作为广西测绘局的宣传阵地及元数据窗口,应加强地理空间信息网站建设和网上地图的开发,探索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模式,以适应网络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网上地图的迫切需求。

5.极待解决的问题:

5.1政策方面的问题

去年广西制定的《广西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中并没有完整地将"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列入其中。广西的信息产业在2000年全年的总产值为28.6亿元,仅占全区GDP的千分之二,在全国排22位,在西部地区排第5位。可以看出,广西的信息化总量还较低。基于"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重要性和其能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建议由区计委统一协调,广西测绘局负责具体实施,各部门共同组成广西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加快制定"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规划工作。

字串7

5.2人才缺乏、财力支撑不足的问题:

测绘滞后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这是目前的尴尬现状。主要的原因是财力投入的不足。

"数据是血液",没有了数据的"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就是个空架子,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也就没有了与地理空间相对应的承载体。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是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人才缺乏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6.结束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广西测绘局向社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应用开发的窗口和国家空间信息交换网络的省级主节点,基本具备?quot;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应发挥"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为我区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满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情况报告》

2、广西区测绘局《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广西单位工程方案设计》

3、刘金长《建设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4、广西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数字化空间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技术;空间;展示设计

一、引言

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以信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全面影响着整个世界。如今,数字技术已成了社会中的一种主流科技手段。网络、计算机与手机等的广泛运用,很快转变了人们交流与传输信息的方式,转变了人类艺术进展,同样对个体生活经验形成了强烈冲击。其次,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的各个方面向智能化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逐渐平等化。国内外对于空间信息传播的发展有着很多研究,如何看待空间信息传播的方式的改变和如何适应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展示空间中数字技术的运用现状

1.技术推动展示设计的变革与发展

展示设计最早形成于奴隶时代,主要表现形式是集市上的商品交易和文化活动。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是发展阶段。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曾经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这就是世界博览会的初始形态。二战之后,许多展会纷纷涌现,比如巴黎博览会与米兰博览会等,把分散的世界串联起来。无论是大型的展会,如世博会,奥运会,还是小型的车展,广交会,服装节等,都是随着时展生成的产物。从设计史的发展情况分析,未来设计的产生必定与科技以及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社会生产与生活需求的前瞻性的表现,预示社会发展,促进设计的革新。

2.空间展示信息化设计倾向

传统的空间展示手法有实物,模型,喷绘,展板,灯箱,亚克力和不锈钢材料,21世纪后半期出现了LED屏幕的运用。但是现在的时代不仅是信息时代,更是用户体验的时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空间信息传播的技术发生了很多变化。(1)从原来的空间设计,平面设计向视觉影像发展。(2)从静态的展示向动态的,可交互的,虚拟信息方向发展。数字技术在空间展示设计领域里的运用更加广泛,新型的空间展示技术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全方位的从声、光、视觉、自动化控制和全新的交互方式让观者感受和体验,并有效且高效的获取信息。在空间信息传播的手段上,更加丰富多彩的手段被应用:多媒体演绎,自主游览体系,远程访问网络平台,还有虚拟技术等。例如,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便第一次提出“虚拟世博会”概念,官方网站上架构了新的平台,将世博会园区直接放在网络平台上建构,虚拟平台可以储备更多的信息,去不了实地体验的观众可以轻松地在网络平台上“游览”世博。

三、展示空间中数字技术的影响

1.社会需求导致数字技术发展

信息化时代直接导致人们需求更多的用户体验,需求更多的效率和机会。新型的展示技术有影像动画、图像识别、语言识别、传感器互动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这些空间信息传播手法改变了人与设计的交互方式,让人直接参与其中,实现人与展物的互动,而互动结果是人会得到更多的体验并更加深刻理解展示信息。比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我们能够在展示的空间之中体验到触控、全息、虚拟漫游等各种高新技术。人们对这些技术手段的加入非常欢迎,目前,大部分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展销会上都运用了数字技术,并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所以,未来生活形态与个体需求必定会让数字技术持续推进且形成全新的空间信息传播渠道。

2.数字技术使展示设计多维化发展

现代展示设计发展必定是由平面化的二维演变到多面化的三维。新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方式的出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展陈方式中出现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空间信息传播手段最大的不同是,新的传播手段使得观众的身份从“被动”转为“主动”,未来展示设计必定更为开放,创建一个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自然和谐交流的平台,凭借空间中虚拟图像给人们拓宽视界,拓展思维提供新的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将打破传统展示的固定性印象,将图文很难说明的事物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实现模拟的、符号化的信息空间架构,例如美国ClevelandMuseumofArt博物馆的馆长富兰克林在该馆改扩建工程动工时,希望新的场馆不仅在面积上得到拓展,在观众人数方面也要有所提升。他指出,技术可以诱导那些热爱科技的观众们,且相信数字技术可以深化观众对各种作品的领悟,继而让博物馆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所有博物馆都在找寻一座圣杯,这是科技和艺术融合而成的产物。在艺术博物馆一楼展厅装有能够互动的触摸屏,观众可以在这上面直接欣赏各种作品。整座博物馆中,观众都能够以平板电脑接触收藏品的所有信息。此互动墙类似一个多点触控的屏幕,其信息中心有所有艺术品的介绍,其中3000多件艺术品都展示在博物馆之中。观众可以通过触摸一个图片看到其他类似的藏品图片。观众还可以由屏幕掌握展品在博物馆中所处的实际位置。图像能够传输到自己携带的平面电脑之中。观众甚至能够按照自身的喜好策划独有的参观线路,该线路也能够在平台上和其他观众一同分享。可见,展示空间中数字技术带动展示活动本身向更宽广的平台发展,增加信息维度,给观众更多的参与互动可能性。数字技术推动了展示设计在虚拟平台上的发展,数字化的展示使展览更加有自由度,观众更有自主性,展示呈现更富有感染力。

3.数字技术使展示设计向多感官感知的转变

展览这种活动已成了时下展示设计的主要特征之一。活动强化观众的体验与参与,关注个体的感官反射。视觉体验的展示设计是追逐视觉方面的愉悦与冲击力,倘若展示设计总是滞留于追求视觉的层面,则往往会忽视人们视觉体验之外的其他感官体验。数字技术中的展示设计,不仅强化视觉方面的感染力,更强化观众的情感与思考体验,此二者体验同样是创建于感官体验技术中的。人体所有部位都能够视为接受信息的承载体,然而差异化感官获得的记忆是有所不同的,人们一般会记住10%的阅读内容,20%的聆听内容,30%的看的内容,50%的同时看到与听到的内容,70%的说过的事情,90%的说过并行动过的事情,这样的数据显示,感官对推动认知有明显影响,但是感官记忆并非有100%的效果。信息传达中,融合的感官越多,传达效率越高,人的印象更深刻,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观众有机会体验从传统的视觉感官体验转变成多感官感知。展示信息获得拓展,展示空间显得非常多元化。观众对多感官体验的需求导致数字技术将向虚拟现实方向发展,展示空间中的多感官交互体验将受到更多重视。

四、展示空间中数字技术的辩证思考

1.如何平衡技术和艺术

《空间展示设计》[1]中提到“‘空间展示技术设计’是展示艺术设计的后续工作,是实现整个展示活动艺术设计构想的技术保障。”数字技术在不断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展示艺术始终是一个大前提,我们需要在技术可实现的保障下,进行艺术创作,如何将科技与艺术平衡是当今展示设计师需要思考的事情。科技对艺术发挥影响,艺术同时促进科技的发展。在空间信息传播方面,科技的发展直接导致其艺术性的传播方式的改变,设计师需要从新的方式入手,找到更加新颖的突破口。如今这个信息时代,艺术和科技融合起来的互动设计开始受到更多人追捧,此种新展示形态因其互动、开放且亲民而受到很多关注。新的时代,设计师需要尝试和接纳新的材料与技术,并更好的应用它们。就像摄影器材的更新换代,导致摄影爱好者们不断更新他们的技术,使摄影艺术不断发展,从古老的胶片到现代的数码产品、电脑合成技术等,创作的形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空间信息传播设计也是一样,从实体展示空间到虚拟展示空间,从混乱的展示空间到合理分区的展示空间,从被动性的信息接纳到主动性的信息获取,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我们需要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享受这样的便利并结合已有的艺术思想创作更多的价值。

2.新的发展方向面临的挑战

人类对于新生事物总是存有新鲜感和想去探索的本能。这也是为什么人类自诞生起就不断进化,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事物,不断的重新认知世界。新技术必然引发新可能,随着多媒体运用频率的增加同时带来许多问题,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和展出的效率没有出现正比关系;高科技的运用和观众实际需求并未吻合等。技术优化了展示设计,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应用耗价高,是否能得到相应的商业回报;新的展示方式对大众的关怀度是否高,能否给予人们内心的温暖与力量,忽略多元文化性,人本性与思考性;数字化的展示形式容易被复制,甚至“批量生产”,这必然给人们的心理上带来一定的审美疲劳;如何控制信息量,信息的大量输出,如果观众没有能力接受全部,会信息超负荷,给人压迫感……技术带来的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探讨,但问题带来的挑战也将使展示设计不断发展和转型。

3.对未来展示设计发展的设想

未来的展示设计必须将科技和人性化的设计相结合,在目前拥有的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将空间做的更有趣,人们不仅通过数字技术获取信息,还可以逐渐理解展览的故事线,情绪主题和空间本身传达的信息。展示元素力求多元化,技术不过是一种手段,空间还是信息传播媒介,把空间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增加信息的储备能力和空间的维度,让观众可以报以好奇的态度多次参观,增加人与空间,人与信息的互动性。另外,空间的形式必须充满娱乐性,使得展览展示活动变得更加多样化,一方面增加互动乐趣。另一方面,给观众更多的理由停留在展示区域中。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作为信息的容器,虚拟成像等数字技术与空间的结合应用给展览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五、结论

信息化时代下,数字技术使展示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导致传播的方式趋向于虚拟呈现,人类与多媒体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未来的展示空间,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无论技术手段发展如何,平衡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其完美结合才是信息传播艺术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