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母乳喂养;常见问题;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34—02

对于新生婴儿来说,最为理想的喂养方式即为母乳喂养,婴儿可以通过母乳汲取生长发育当中所需的营养以及能够提高免疫能力的各种物质[1]。本次研究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当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以及护理对策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例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产后6个月的随访,其中初产妇148例,经产妇52例,年龄范围在19-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岁,25岁以下的产妇59例,25-30岁的产妇115例,30岁以上的产妇26例。其中按照产妇自身意愿分为采用纯母乳喂养的研究组105例,以及采用人工喂养的对照组95例,两组孕妇从产次、年龄、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105例新生儿在产后的6个月内持续采用纯母乳喂养的方式,其中不含任何的水或者其他流质食物等辅助喂养方式;对照组95例新生儿在产后的6个月内采用人工喂养,喂养食物包括水、奶粉、果汁等其他代乳品。对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以及围产期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期健康状况、孕妇的人口学特点、围产期的保健与营养支持、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普及程度以及产后的哺乳意愿等方面,在产后以书信、电话等方式进行产前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母乳喂养技能培训以及产后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与研究,对产后的新生儿喂养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2]。

1.3产妇产后恢复评分标准

对产妇产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进行综合统计,统计项目包括产后并发症、身体机能、子宫复原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积分判定,每项5分为最高,1分为最低,15分为满分。10-15分为优等恢复,5-10分为良等恢复,5分以下为差等恢复。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均数表示采用 ±s,P

2结果

经过产后6个月的跟踪随访以及围产期的问卷调查后发现,研究组105例母乳喂养的婴儿在体重、身长等方面的发育明显优于对照组95例人工喂养的婴儿,在肥胖率的发生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在产后的身体恢复评分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将两组产妇与婴儿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影响哺乳的因素

3.1.1心理因素

产妇由于缺乏哺乳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分娩的过程当中心力憔悴,生理与心理都有极为疲惫的感觉,紧张与焦虑的情绪尚未平息,尤其是初产妇更为显著,这样的状态将直接影响到乳汁的分泌情况,导致无法对新生婴儿进行母乳喂养。

3.1.2生理因素

造成产妇无法对新生儿进行哺乳的生理因素包括:①偏大、凹陷或扁平:这种情况会造成新生儿无法将含入口中,经过多次的反复尝试后如果依然失败,将会对产妇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进而对哺乳丧失信心;②胀痛:在产后的1-3d内未按需哺乳,得不到吸吮,每次喂奶时间少于30min且每日少于8次,导致内乳汁充盈过度,形成淤积,进而对乳腺管进行堵塞,引发肿胀疼痛;③皲裂:在对婴儿进行哺乳的过程当中,由于含接的姿势错误,婴儿未将及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或是婴儿在吸吮练习时过于用力,致使产妇破裂出血并结痂[3]。

3.1.3技术因素

未在婴儿出生的早期进行皮肤接触,并未使婴儿进行早吸吮练习,独立哺乳及姿势问题能力不足,致使婴儿无法吸吮或出生后对奶嘴产生错觉,对产妇产生抗拒感,导致产妇的得不到应有的刺激,进而造成乳汁减少,母乳喂养也以失败告终。

3.2母乳喂养的护理

对于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提高,可采用以下正确的护理方式:①心理护理: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告知母乳喂养对于新生儿以及产妇自身的优势所在,并对产妇的焦虑与恐慌心理加以疏导,缓解生产时的心理负担,使产妇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婴儿身上,提高母乳喂养的意识与意愿;②扁平或凹陷的护理:扁平可采用十字操进行的伸展与牵拉方面的练习,使增大至能够使婴儿直接对吸吮。凹陷可采用注射器去除针头,采用负压的方式将吸出后,在哺乳前进行热敷,保证婴儿吸吮的成功率。③肿痛与皲裂的护理:对于肿痛可采取按摩、热敷以及利用吸奶器将多余乳汁吸出等方式缓解肿胀疼痛的情况。对于皲裂可将少量乳汁涂抹至至乳晕上,并充分暴露及干燥,利用乳汁的抑菌与修复作用使逐渐恢复,达到继续哺乳的目的。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纯母乳喂养不仅能够提高新生儿的生理发育,使其健康成长,还能有效缓解产妇产后的心理压力及负担,减少的不良反应,加快产后康复,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闫淑珍,张冬梅.孕期适应性训练对母乳喂养效果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198.

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94-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死亡[1]。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工作的正常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新生儿病房是一套完全封闭式的病房管理体系,患儿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病情变化快的初生婴儿,患者无家属陪伴在身边,护理人员每日都基本上在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治疗护理工作,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笔者结合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经验,总结了新生儿病房常见的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并采取了相应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初步探讨,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1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1人力资源配备问题

1.1.1 护士人力配置不够人力配置不足使有限的护士在班期间完成繁重的治疗护理任务,往往感到非常紧张,有些护理人员为应付工作而减少工作流程,减少巡视患者时间而出现的安全问题。

1.1.2 排班固定不活动新生儿病房患者时多时少,病情变化快,不定时入院高峰导致当班人员工作超负而工作不到位出现的安全隐患。

1.1.3 应急配备人员不充分新生儿病房常有应急出诊,特殊抢救治疗(如新生儿换血治疗、PICC置入)等,而人员不够占用病房当班人员出现的安全隐患。

1.2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问题

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新生儿病房是一个无陪人的封闭式病房,护士的一切治疗护理都是无家属监督,一些护士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违反护理操作常规,执行医嘱不严谨,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 护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技术问题

1.3.1 专业知识不扎实护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患儿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无有效的处理措施而出现安全隐患。

1.3.2 技术操作不熟练新生儿病房有重要的仪器设备,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低下,不能完全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导致治疗护理计划不能正常完成,仪器不能正常运转而带来安全问题。

1.4 护理文件书写存在的问题

病情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或有记录不当而引起医疗纠纷,或者在医疗纠纷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代签名、漏记、错记而出现护理纠纷安全问题。

1.5 细节管理问题

新生儿病房患儿病情危重,吃喝拉撒全靠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如细节护理不到位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如皮肤损伤)等。

1.6 护患沟通问题

新生儿病房是封闭式病房,收治的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家属在心理非常紧张焦虑,同时面对与患儿的分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完全是护患沟通实现,如果护理人员在有限的探视时间里不能与患儿家属做耐心、细致的交流,难免在患儿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因费用问题而发生纠纷隐患。

1.7 患儿身份识别管理问题

患儿身份识别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无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制度,将导致患儿身份混淆纠纷。

1.8控制院感问题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据文献报道,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8%[2],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的来往、家属探视、监护仪器、医疗设备、环境空气等都使患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发生。

2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措施及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2.1.1 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新生儿病房工作紧张,繁重,病床与护理人员比例在3∶1以上。

2.1.2 设立护理质量责任组长负责监督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白班负责监控当班和夜班的工作质量,下班监控上一班的工作质量,执行班班相互监督、层层相叠、环环相扣的责任制度。

2.1.3执行护士连续排班法本科室2008年以来开始执行A.P.N连续排班法,收到较好的效果,A.P.N体现护理层级管理的规范上,从而把护理质量、护理水平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新老护士搭配,互相帮助,减少交接班的次数,尽可能保证有两名护士当班;加强落实查对制度,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执行弹性排班,工作量大的时候,保证护士在班人数,避免工作量太大而降低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在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时候,减少在班人数,为护士提供休息,避免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护理不安全因素;执行各班出休第2天待命制度,确保科室人员应急配备使用,避免患者入院高峰时段、特殊抢救治疗、出诊等安全因素的发生。

2.2 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观念

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利用护士例会、业务学习等形式对护理人员灌输法律法规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依法用法,在工作中遵循慎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自觉避开安全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境,护士工作基本上是在无家属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科室定期组织进行职业道德讲座,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并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4 重视继续教育,提高专科技能水平

2.4.1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每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理论业务学习及技能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水平。

2.4.2建立新生儿病情观察制度如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反应情况、吸吮、喂奶、病情变化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处理。

2.4.3建立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内容及预见性并发症的防范。

2.4.4 制订规范化培训及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计划及实施考核,使低年资护士及新入科护士尽快熟悉专科理论,技能知识,控制因护理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护理安全隐患。

2.4.5 定期选送专科护理人员的外出进修及学习派人员外出学习专科护理新进展动态,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外出进修学习回来的护士的反馈汇报,借鉴并推广护理新知识,改正护理工作缺陷。

2.5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2.5.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每班责任组长负责对当班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评估,接班者在接班时首先阅读护理文件,对上一班进行护理文件书写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执行班班有监督,下班监督上班双层质量把关,减少护理文件书写缺漏。

2.5.2 不断改进护理文件书写结构、方式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内容全面、具体,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使护理文件成为护士的有利证据。

2.6注重细节管理,把握关键流程

新生儿患者病情变化快,完全无自理自控能力,护理人员细心、耐心、爱心、热心、关心,还有同情心,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安全问题,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如为患儿剃头发防止刮伤头皮,尿液浸泡过久会发生红臀,患儿烦躁指甲会自伤,胃管脱出鼻饲会窒息等,都要求护理人员在细节护理上认真把握护理关键流程。

2.7重视新生儿病房护患沟通内容和步骤

利用患儿家属探视时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健康教育,向家属介绍有关病房的工作制度,介绍医护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相关的仪器设备,宣教相关疾病的知识并告知目前在治疗护理上采取的一些措施,减轻家属的焦虑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8 制订防范患儿身份差错的工作流程

制订无陪患儿诊治工作流程,包括新生儿接诊工作流程,新生儿住院期间确保身份无误的工作流程,新生儿出院时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2.9 加强对新生儿监护室的病房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9.1 建立健全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包括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并制订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感控人员每月定时进行检查评分。

2.9.2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定时消毒严格掌握操作流程和抗生素使用,院内感染报告等。

2.9.3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把院内感染管理列入护理质量管理重要部分,院感控制知识作为专科培训和新入科培训内容,把预防院内感染质量列入每日护理质量监控内容。

3 讨论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4],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警钟,也是2005年以来全国医疗卫生行业全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的重点项目,2009年“百日安全”专项活动检查,把医疗安全推向最高层次,实现患者安全、医疗护理安全、医院安全。新生儿病房的患者是一群特殊脆弱的群体,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环境因素,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都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而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切实为患儿提供安全、方便、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王丽珠,尹中秋,刘英茹.461例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2,9(2):127.

[3]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0):133.

[4]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

[5]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81.

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妇;新生儿;产后访视;效果评价

为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确保母婴保健工作的深入开展[1],我院采取了产后电话回访及上门家庭访视等服务,及时发现产后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降低了母婴的发病率。取得明显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2年9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后出院、家庭住址在本市区的产妇、新生儿1000例,产妇年龄19~40岁,初产妇782例,经产妇218例。顺产677例,剖腹产323例。

1.2访视人员 由责任心强、有良好职业道德及沟通能力,从事妇产科工作10年以上的护理师担任,统一配备产后访视包。

1.3方法 随访人员携带《产后访视记录表》分别于产妇产后3~7d,产后10~14d,产后24~28d按照访视内容到产妇家中访视。第一次访视了解产妇的体温、血压、精神状况,会阴伤口及腹部伤口,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并检查、、乳量、宫底高度、有无压痛,观察恶露的量、色、性状,并观察喂奶的过程。同时了解新生儿的一般情况:面色、精神、呼吸、哭声和吸吮情况;测量体重、体温,检查口腔、眼、耳、口鼻、脐带和臀部有无感染,询问新生儿睡眠,大小便及喂养情况。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和技术指导并记录。由产妇在访视表上签名。第2次主要观察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康情况,了解第1次访视存在问题是否解决。第3次对婴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详细介绍婴幼儿的预防接种程序,观察产妇的康复情况,指导产后运动和避孕措施。

2 结果

2.1 1000例产妇产褥期存在问题 第1次访视对产妇存在较多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访视人员通过①指导合理的膳食营养、教会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②帮助产妇挤奶、按摩,疏通乳腺;③指导产妇做好会护理:每天用消毒溶液清洗会阴,选用消毒的卫生巾,勤换内裤;④适当运动,促进恶露排出;⑤指导及时就医。第2次访视问题明显减少,第3次访视除8例存在母乳喂养不足外,其余问题均能很好解决(见表1)。

2.2新生儿存在的问题 针对一访存在问题,访视人员通过指导家属①做好脐部护理,每天用75%酒精棉签消毒脐部,特别要洗清脐窝中的污垢;②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裤,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红臀;③纯棉织物包裹婴儿,室内温度不能过高;④勤喂养以纠正黄疸,注意观察新生儿全身症状及精神状态,指导及时就医。第二次访视新生儿症状明显好转,第三次访视已全部痊愈(见表2)。

3 讨论

3.1产后访视可促进母乳喂养成功[2] 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为96.43%,而出院后的母乳喂养率明显下降[3]。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妇自身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好处认识不足,缺乏哺乳信心。产后访视中,访视人员将母乳喂养技巧、保健等有关知识传授给产妇及家属,提高母乳喂养及成功率。

3.2产后访视可及早发现母婴异常,降低新生儿发病率。第一次访视时婴儿健康问题4.6%,主要是产妇缺乏新生儿观察,护理经验。访视人员应指导产妇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教会其掌握一些新生儿皮肤、臀部、脐部等的护理方法和技能以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识别和简单处理等。

3.3产后访视可提高产妇的自我防护能力,促进康复。本组资料显示,13.1%的产妇主要存在、伤口愈合和子宫复旧三大非健康问题,容易引起产妇及家人的担忧。产后访视由专业护士或保健人员上门讲解产褥期保健知识,具体指导产妇产褥期饮食、营养、卫生保健,预防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及产后便秘,提供减轻伤口疼痛的方法和技巧等。

3.4产后访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产后访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通过对产后访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护理,给予产妇及时的身心支持和指导,避免或减少新生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5通过访视,还能了解到产妇及家属对医院存在的不满现象。不满意服务往往是产科医疗纠纷隐患,不满评价中主要涉及接产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收费和管理等缺陷。通过访视,及时反馈,可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沟通、改进,从而提高产妇和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巩玉秀,郑修霞,姚岗.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22.

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范文第4篇

2007年~2008年对368名新生儿家长进行了有预见、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其中新生儿肺炎6O例、黄疸106例、早产儿4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34例、脐炎8例、其他12例。

2方法

2.1对实施健康教育人员的要求责任心强、态度和蔼、有同情心、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多学科理论知识,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并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表达能力好。

2.2健康教育方式

2.2.1语言教育语言教育可采取个别交谈,也可同病种的新生儿家长组织起来集体讲解,谈话内容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并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教育,善于发现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重点讲解。讲解时态度诚恳、形象生动、语言通俗易懂,举例说明问题,使家长易于理解和接受;鼓励家长提出问题进行回答。另外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每周给家长集中讲课1次,使家长从多种渠道获得健康教育知识。

2.2.2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如发放图文并茂的育儿知识,防病治病知识小手册,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比较实用。在病房的走廊墙壁上制作宣传板报,内容如母乳喂养方法、新生儿的一般护理、各种常见病的病因、预防处理、治疗护理知识和康复过程等。家长可以随时阅读获得所需知识,且不受时间限制。

2.2.3示范教育向家长进行新生儿家庭护理和营养知识宣教,如指导母亲进行合理的母乳喂养并示范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母乳不足时添加奶粉的方法、新生儿抚触、脐部护理方法、早期教育,在示范过程中随时回答家长的问题,使家长更直观、具体地受到教育。

2.3健康教育的内容

2.3.1入院宣教入院时热情接待陪伴家长,对患儿病情进行初步了解,安置好患儿后向家长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探视时间及注意事项、病区设施,向其了解疾病发生过程,与其感到关心,消除其对医院这个环境的陌生感,拉近护士和患儿家长之间的距离,在短时间内建立护士和患儿家长间的初步信任。了解新生儿的各方面情况,通过收集家长的需求资料,掌握家长关注的内容,发现家长的学习需要,及时为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孩子生病,初为父母的家长异常紧张,护士应主动到床前安慰家长,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再灵活地选择适当时机针对新生儿所患的疾病讲解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治疗护理程序。使其对所患疾病有一个大概了解,减轻恐惧心理,配合治疗。

2.3.2住院期间家长探视时或治疗护理过程中遇到家长询问病情时要耐心回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多种形式讲解,充分说明该治疗、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并列举多种不同措施产生后果各异的例子,使家长更好的理解、接受和配合。反复进行健康教育让家长在新生儿未出现问题之前就有心理准备,减轻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家长的应对能力。

2.3.3出院指导新生儿多数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年轻的父母没有照顾新生儿的经验,缺乏幼儿喂养和营养发育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对家长进行育婴知识、医学知识教育、讲解婴儿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如常见病的防治、幼儿辅食的添加、营养的合理搭配等;对其进行各方面家庭护理指导、疾病康复知识和预防知识指导,向家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她们在喂养、沐浴、眼部、臀部、脐部等方面的护理,介绍咨询电话,对于带药出院者做好用药指导,必要时电话咨询、随诊。

2.4问卷调查

在出院前一天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收费是否满意及对医院的整体评价等。

3结果

发放问卷368份,收回问卷366份,认为我科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对健康教育满意的350份,占95.1;认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交流技巧欠缺的9份,占2.45%;认为收费高的7份,占1.9O;其他的2份,占0.05。

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人民群众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促进医疗改革不断深化, 同时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项目的开展, 多数孕妇选择在医院进行分挽, 增加了产科护理工作量, 医院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妇产科服务对象特殊, 不安全因素复杂。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总结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相应的对策, 旨在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具体如下。

1 不安全因素

1. 1 环境因素 主要是病床问题。在院分娩人数不断增加, 对床位要求越来越多。大多数医院采取扩大病区方式来缓解床位压力, 但这也使得病区不集中, 增加了管理困难。院内感染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不安全因素[1]。院内病原体种类多, 构成复杂, 容易引发交叉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弱, 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及在出生时体征过低的新生儿, 对常见病菌的抵抗力非常低, 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其次还包括设备问题等, 妇产科仪器设备密集, 且人员集中, 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较多, 都可能成为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 2 人员因素 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新生儿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因素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综合素质欠缺, 操作不规范, 仪器使用不当, 工作不到位, 不认真, 责任心不强, 等。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意志支配行为能力, 护理对象这一特殊特征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家属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对护理知识了解欠缺, 护理不科学等。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交叉, 都使得新生儿护理工作变得复杂。任何一方工作做的不好, 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之间工作分工不明确, 协作能力差, 对新生儿检查及护理工作不到位, 新生儿即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住院过程中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和管理意识淡薄, 单纯依靠医护人员进行护理, 不重视辅助工作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其家属沟通不足, 进行某些护理操作, 如新生儿疫苗接种时未告知产妇及家属, 易引起医疗纠纷。

1. 3 管理因素 妇产科护理人员不足, 无法满足新生儿安全及生活护理和严格实施等级护理的需要。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引发精神紧张, 如果心理调节不良, 可能导致护理工作出现差错, 给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和监察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 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并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测。责任是否明确到个人,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是否到位, 监控及修正是否及时都影响护理质量[2]。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责权不清、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护理安全标准认识不统一、交接班和护理记录不规范, 管理人员对上述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处理方式不得当、修正不及时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 4 技术因素 科技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仪器逐渐应用于临床, 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大, 多数医院也引进了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且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按规程在电脑上做护理记录。这就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程度和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或经验不足都对影响新生儿护理产生影响。

2 防范对策

首先, 医院应加强病房巡视采以尽量保证病区安全。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和新生儿物品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同时规范医疗行为, 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禁止探视人员随意进入, 以防止院内感染[3]。

其次, 医护人员应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责任心, 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 定期开展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训, 加强业务能力, 了解新生儿相关疾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表现, 掌握操作技能及常规急救技术, 熟悉新仪器新设备和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 明白护理记录、护理交接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和信息学知识的培训, 完善医护人员知识结构, 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同时要做好产妇及家属的教育工作, 多与其进行沟通, 加强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保护意识, 共同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4]。

再次, 规范入院、住院及出院流程。入院时必须和家属一起对新生儿进行细致检查, 当面给新生儿佩戴腕带, 注明基本信息并签字;住院期间护理时应严格按照等级护理制度进行护理, 检查并核对腕带, 告知产妇及家属关于新生儿的基本注意事项;出院时再次严格核对、查看新生儿基本资料情况, 向家属进行育儿知识指导[5]。完善管理和监察制度。尽可能增加医护人员数量, 注意对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监察, 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护理分级制度进行巡视, 责任到人, 权责明细[6]。规范交接班流程, 在床头进行交接, 认真核对新生儿基本资料和特别注意事项, 详细填写交接班记录和护理记录。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快速处理问题[7]。

3 小结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复杂, 定期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有助于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并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8]。另外, 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的共同努力是保障新生儿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要重视护理流程、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要重视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的分析[9]。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方法和表现, 收集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管理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的规范, 从而不断改进新生儿护理工作[10]。

参考文献

[1] 孙春花,张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21): 103-104,

[2] 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6):268-269

[3] 赵化林.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对策.当代医学, 2010, 16(19):143-144.

[4] 王德智.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16(1):23.

[5] 赵时敏,徐景秦, 籍孝诚, 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 2010,1( 22):233.

[6] 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 右江民族医院院学报, 2012, 34(2):185-187.

[7] 邓翠芳,李葵兴.预见性护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 7(12):57-58.

[8] 王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护理管理.中国现代医生, 2010,48(2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