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母婴同室;护理计划单

[中图分类号] R71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076-01

我院从2003~2006年对产妇和婴儿使用母婴同室护理计划单,明确护理诊断, 采取有效、恰当的护理措施,有条不紊地安排护理工作,取得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80例,年龄:20~25岁48例,26~29岁22例,30~39岁8例,40岁以上2例。产式:剖腹产58例,平产22例。停经时间:38周14例,39周18例,40周32例,41周16例。并发症:贫血14例。婴儿性别:男34例,女46例。Apgar评分:10分68例,8分6例,7分6例。体重:2 700~3 000 g 10例,3 100~4 000 g 56例,4 100~4 500 g 14例。

2 母婴同室护理计划单的内容与实施

2.1 存在的护理诊断

2.1.1 舒适的改变:疼痛产生此诊断的原因分别为:会阴侧切口12例,胀痛48例,腹部切口58例。

2.1.2 排尿困难,尿潴留产生此诊断的原因分别为:不习惯床上小便20例,会阴侧切口疼痛12例,膀胱水肿2例。

2.1.3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产生此诊断的原因分别为:产后虚弱50例,手术28例。

2.1.4 睡眠障碍产生此诊断的原因分别为:婴儿频繁哭闹、喂奶60例,疼痛30例。

2.1.5 知识缺乏产生此诊断的原因为:缺乏产后保健和抚育婴儿知识48例。

2.1.6 焦虑产生此诊断的原因为:担心如何做好父母66例。

2.1.7 潜在感染产生此诊断的原因分别为:产道损伤12例,失血过多18例,贫血14例,留置尿管60例。

2.2 采取的护理措施

2.2.1 病情观察促进子宫复旧,观察阴道流血情况80例,产后4 h 鼓励产妇自解小便22例, 留置尿管者注意尿管引流情况58例,注意腹部伤口渗血渗液58例,生命体征观察80例,会阴切口情况12例,新生儿病情观察:面色、呼吸、哭声、反射、肌紧张、体温、脐带、血肿、产瘤、皮肤颜色等80例。

2.2.2 饮食指导产妇饮食直接影响乳汁的质和量,指导合理饮食,避免不必要的“忌嘴”80例。

2.2.3 会阴护理鼓励产妇会阴清洗2~3次/d,健侧卧位,平时尽量保持会清洁80例,会阴水肿者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必要时毫米波照射9例。

2.2.4 母乳喂养宣教母乳喂养好处80例,正确喂奶姿势80例,正确挤奶方法、保持持续泌乳80例,防止皲裂80例,废除“三奶”(奶瓶、奶粉、奶嘴)80例。

2.2.5 新生儿护理协助并指导家属给新生儿换尿布、换衣服80例,示范如何给新生儿洗澡40例,防止发生红臀80例。鼓励产妇24 h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子宫复旧等80例。

2.3 护理评价

产后自解小便80例,子宫收缩好、阴道出血少80例,产妇饮食合理、乳汁充足31例,产妇掌握母乳喂养技巧并能正确示范80例,产妇熟练地给新生儿换尿布39例,会阴、腹部、伤口愈合80例。

4 讨论

4.1 护理诊断明确,护理工作针对性强

执行母婴同室护理计划单,首要工作是对存在的护理诊断明确定位。以往护理工作是一般性护理,日常护理,对症护理,应急护理,护理工作被动。现在执行计划单,首先要针对产妇、婴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并且在计划单上标示,使科室所有护理人员都能知晓,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如疼痛剧烈,适当服止痛剂;尿潴留时,适当热敷,穴位按压,必要时导尿;睡眠障碍、心理焦虑,给予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舒乐安定等药物进行治疗;对潜在感染,早期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有效地预防分娩期并发症发生[1,2]。

4.2 护理措施系统规范,有条不紊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繁复,为防止杂乱无章,要求做到系统化、规范化、有条不紊,护理计划单起到极重要的作用。使护士观察产妇病情,会阴护理,鼓励早期下床,饮食指导,喂养宣教时,都能按部就班,不造成遗漏,对提高护理质量很有帮助。对新生儿观察、新生儿护理等都能有系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母婴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意外。并且着重注意产妇心理护理,取得较好效果[1,3]。

4.3 评价准确,自我考核、上级考核都有根据

对护理工作评价,以往都是凭印象,估计。现在执行护理计划单评价一栏中列出具体项目、评价依据,因而护理工作优劣的程度、有无遗漏工作就有了较明确的考核依据。自己可以对照进行自我考核,上级检查考核也有据可依。对患者护理质量提高、病情康复都有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采用护理计划单后,护理质量大大提高,护士增强了责任心,在观察病情如观察产妇的宫缩、阴道出血、会阴、腹部伤口愈合情况时更加认真,以便做出正确的护理评价,对新生儿喂养技巧、更换尿布等都更加充分地关注,给予及时的指导,护理工作得到了家属和产妇以及上级领导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史锦云,刘嘉茵.妇产科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49,124.

[2]汤云珍,陈吉庆.儿科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1.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 临床症状 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95-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且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1]。由于肠道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导致手足口病实施有效控制较为困难,容易出现传染范围扩大的现象。此外,手足口病的发生没有地区性和时间性,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2年5月诊治的350例手足口病患儿,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实施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诊治的35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193例,女157例,年龄3个月-8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按1-9天,平均3.4天

1.2 病情观察。我院所收治的患儿一般是在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患儿最多。由于患儿病症的潜伏期一般是3-5天,因此,批准患儿住院时,首先需要对患儿的出疹状况进行检查,并对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详细询问,避免其他科室将手足口病患儿收入。如果患儿出现连续发热、恶心、没有精神的现象,且发病时间在5天之内,需要对患儿进行留院观察。如果在48小时内患儿的病情出现好转,可以解除对患儿的留院观察;如果留院观察时,患儿的病症表现符合了住院治疗的条件(呼吸困难、抽搐、痉挛等现象)[3],则应立即对患儿实施住院治疗。为了能够及时发现重症病情的患儿,并能够使患儿在专门病区进行治疗,医院必须明确自身职责。为此,医院设立了应急预案,以及专家会诊制度:①医院在设立预案和会诊制度时,需要做好与专家所在医院的联系工作;②当发现重症患儿时,需要及时向感染管理和预防保健的科室报告,使其能够及时做好病毒的控制和管理工作;③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后,需认真清洗双手或是对双手进行消毒。同时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对所使用的仪器(非一次性)、工具进行擦拭消毒;④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房内,禁止收治其他患儿。同时需要对重症患儿单独隔离,然后进行治疗。对患儿住院时使用过的物品和设备等必须在消毒之后继续使用。此外,需要对患儿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受到污染的用品进行消毒[4],并妥当处理;⑤如果发现出现病症的患儿增多,或是出现重症患儿,需要及时向执行预防保健的科室进行报告,并由该科向市里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控制机构进行统一汇报。

2 结果

350例患儿均出现了发热,手、足、口部位出疹的现象,并且疱疹的周围还出现了红晕,其直径有2-4毫米,液体比较少;部分患儿的口腔黏膜上也出现了疱疹,并带有明显的疼痛感;同时部分患儿还出现了恶心、无精神、咳嗽等病症。350例患儿均经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未出现1例死亡病例,并且均全部痊愈出院。

3 预防措施体会

3.1 加强预防力度。根据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指南,我院对病症患儿制定了专门病区和诊疗室。建立了专门对手足口病实施预防工作的预防小组,制定了多项预防措施,并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同时医院的各部门要进行了沟通和交流,相互合作,以实现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加强管理力度。加强对患儿诊断和治疗的管理力度:①在病症盛行时期,医院需采用预检分诊的方法。对出现发热、出疹的患儿,引导其到专门的诊疗室进行就诊[2];对只是出现单纯发热现象,不是手足口病的患儿,引导其到普通的儿科进行就诊。同时在进行就诊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儿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并对患儿的出疹状况、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查;②定期为候诊区和就诊区进行开创同分,以保证病区的空气流通。还要对候诊区和就诊区进行多次清洁和消毒,同时室内需实施湿式清洁,以减少病毒的传染;③禁止患儿在治疗室内使用玩具。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诊治时,需要先洗手。

3.3 加强培训力度。对医护人员进行病症预防和诊断培训,以加强医护人员对手足口病相关信息的掌握。同时开展专题讲座,对主任和护士长进行强化培训。与此同时,还可把与病症预防、诊断、治疗方法相关的报告制成多媒体,到医院的局域网上,通过网络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加强医护人员对病症的了解,提升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此外,还需要对陪护人员进行预防病症的相关教育,加强卫生理念,对不合理的喂养方法进行纠正,并实施反复教育。

4 讨论

通过对350例患儿的病症进行研究发现,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①没有地区性;②男患儿多于女患儿;③患儿的病症以轻型为主;④传染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并且病毒的传染性强。因此,在对手足口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时,必须加强对病情影响的宣传,从而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重视程度;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同时还需要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基本接诊原则,进而避免患儿病情的继续发展与传播。此外,还需要加强各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以便更好的促进预防工作的顺利实施,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患儿家人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易武韬,刘成根,谢兰星.581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0):101-103

[2]韦勇宁,徐长风.儿童手足口病967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1):888-890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护理程序;胎盘早剥;护理;病情观察

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晚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是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往往起病急进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因并发大出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危及母儿生命[1]。胎盘早剥的发病率:国外1%~2%,国内0.46%~2.1%[2]。 胎盘早剥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底蜕膜出血,形成血肿,使胎盘从附着处分离。临床上分显性出血型和隐性出血型及混合型出血3种[3]。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住院分娩的产妇,其中胎盘早剥患者20例,经过及时抢救治疗和精心的护理,预后良好,现将护理经验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胎盘早剥患者20例,年龄21~36岁,平均30岁,初产妇15,经产妇4例,未行产前检查,6例37周。剖宫产20例。分别记录各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围产儿预后及病死率。

1.2 病因分析 胎盘早剥原因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胎盘早剥病因的首位原因41.3%[4]。亦有资料显示,胎盘早剥为胎膜早破的常见并发症。国外学者报道胎膜早破中胎盘早剥的发生率0.42%[5]。本组病例中,合并妊高症12例,胎膜早破5例,机械性因素性2例,其他原因1例。

1.3 临床症状及体征统计 阴道出血15例,其中最多者500 ml,2例阴道少量出血。2例表现腹痛症状孕妇因就诊延迟经剖宫产新生儿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8例在我科医护人员及时治疗,精心护理下母婴均痊愈出院。

1.4 护理 以产妇为中心,以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全身情况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及时的反馈修改计划。

1.4.1 护理评估 通过观察、体检、沟通、查阅资料等获得患者的主客观资料。

1.4.2 护理诊断、目标、措施

1.4.2.1 焦虑恐惧 与胎盘早剥起病急进展快危及母儿生命有关护理目标产妇心理状态良好。

护理措施:①讲解胎盘早剥的有关知识。②做好心理护理. 积极采取应对护理措施,给予心理支持,缓解紧张情绪,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变换,尽量减少增加腹压的动作,一切检查及护理操作动作应轻柔。③告知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讲解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给予沟通及情绪疏导。④说明目前只有尽快手术终止妊娠才是挽救母儿生命的最佳方案,无论手术过程中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我们医护人员均会全力救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⑤手术后,如果新生儿转儿科治疗,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有生命危险,会不会留下后遗症等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做好患者丈夫的思想工作,让他多陪伴妻子,及时把新生儿的情况主动告诉她。⑥抢救时护理人员要沉着,稳定。

1.4.2.2 胎儿宫内窘迫的危险 与胎盘血供减少或中断有关,胎儿可发生宫内缺氧、窘迫,以致死亡。

护理目标:胎儿宫内窘迫及时发现及早处理。

护理措施:①监测母亲及胎儿状况:胎心因胎盘早剥出血,胎儿血供不足引起胎心率异常,心率减慢,立即胎心监测,必要时B超监测胎儿宫内情况。②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力,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左侧卧位,持续中流量吸氧。可遵医嘱50%GS50 ml+VC2.0 g静脉注射。③应做好新生儿窒息抢救的准备,及时做好术前准备立即终止妊娠。

1.4.2.3 组织灌流量的改变 与胎盘早剥、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有关 护理目标 患者能正确执行预防大出血的措施、患者不发生出血性休克。

护理措施:①专人守护,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了解宫缩、血压、腹部有无压痛或板状腹、宫口开大及阴道流血等情况,及时发现有无子宫胎盘卒中及DIC,避免患者身心再次受到伤害,及早发现大出血征兆。②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左侧卧位。③当休克时,应取休克,通风保暖,立即给氧,并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以备快速补充各种液体及加用抢救药物。完善常检查,迅速补充血容量,备血准备。④积极做好终止妊娠手术的术前护理准备。⑤做好心理安抚,胎儿娩出后及早使用缩宫素,减少产后出血。注意保暖,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回房后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⑥注意切口有无渗血,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如有渗血及时更换。记录24 h出入量。

1.4.2.4 悲伤 与预料可能会终止妊娠而失去期盼的孩子有关、子宫切除有关护理目标:该患者身体恢复良好,心理障碍消除

护理措施:①患者经历了胎死宫内、胎盘早剥大出血,子宫切除后,应给予产妇心支持,尽量避免精神刺激,耐心倾听产妇诉说心理问题,做好产妇的心理疏导工作。②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恢复其信心。对不幸失去胎儿的父母亲,护士向产妇表示理解同情他们失去孩子的悲伤心情。③护理人员应做到耐心、细致、周到,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同情、关心、体贴,减轻患者的精神创伤。④鼓励他们诉说心中的悲伤,并适当沟通技巧,使他们重新建立信心面对新生活。⑤同时介绍出院后避孕的目的和时限,下次妊娠的注意事项。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尤其是丈夫的关爱,从而振作精神,树立战胜疾病、再次生育的信心。

2 结果

20例胎盘早剥产妇经过积极抢救治疗,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精心护理,20位产妇没有发生并发症,都痊愈出院。

3 讨论

胎盘早剥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常在分娩前有较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抢救患者成功在于我们医院医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警惕性,精湛的技术,对病理发展预测及时准确,为患者赢得抢救治疗时间。胎盘早剥的常见病因为孕妇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宫腔内压力骤减、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等[6]。提高孕妇自保健知识,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严密监护,适时终止妊娠,以防胎盘早剥及并发症的产生。重度胎盘早剥起病急、进展快,可出现DIC,盘卒中、产后出血,肾功能衰竭等直接危及母婴生命的并发症。胎盘早剥越严重对母亲及胎儿的影响愈大。早期诊断的关键是详细的询问病史,仔细的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典型的胎盘早剥表现为阴道出血或持续性剧烈腹痛,腹部呈现板样硬,血性羊水,诊断并不困难,但对其病初期,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的病例,要提高责任心,警惕性,以防误诊,漏诊。一但确诊为胎盘早剥,立即配合做好阴道分娩或即刻手术阻止子宫胎盘卒中乃至DIC,的发生。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紧密配合、统一指挥、统一安排,争分夺秒、全力抢救。胎盘早剥患者病情急,进展快,孕妇的生理心理将发生变化,护理人员应用系统的理论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对产妇实施整体护理,满足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需要,避免焦虑恐惧的心理,有利于减轻疼痛等不适,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8.

[2]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3.

[3]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3.

[4] 丁俊青. 胎盘早剥60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09.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4篇

宁夏青铝股份职工医院外科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 751603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要点,以提高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水平。方法:对我院2008 年1 月至2014 年5 月急诊接诊的多种外伤至儿童多发创伤患者45 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治愈39 例(86.67%),死亡6 例,其中2 例为严重创伤性休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4 例,1 例术中死亡,1 例术后死亡,死亡率13.33%。结论: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儿童多发性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处理,为争取进一步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多发伤;急诊救治;护理要点

多发伤是指机体在单一机械致伤因素的作用下,同时或相继造成2 个或2 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至少1 处损伤可危及到生命的创伤[1,5]。多发伤的儿童大多病情严重,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这对创伤急救技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

做为急诊科的护士,对病人实施快速、准确的分诊,科学、有序、规范化的紧急处理是从事急危重病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为探讨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要点,提高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水平,现将我院2008 年1 月-2014 年5 月急诊接诊的45 例多发伤的儿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 例,男性31 例,女性14 例。年龄3-14 岁,平均年龄7.2 岁。致伤类型:交通事故57 例,高空坠落伤16 例,生产安全事故8 例,其他6 例;受伤部位:腹部损伤中2 个以上脏器损伤24 例,合并颅脑损伤9 例,胸部损伤、肋骨骨折11 例,四肢、骨盆骨折及胸腰椎骨折或脊髓损伤10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在0.5-3 小时。

1.2 急救护理

1.2.1 快速准确进行伤情评估

护士简要向相关人员了解有关患儿致伤工具、致伤方式、受伤着力点等情况,并迅速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进展程度,记录准确时间,协助医师检查等。

1.2.2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创伤患儿大多伴有呼吸道梗阻,尤其是有头面部及胸部损伤的患者,常因舌后坠血液、痰液、呕吐物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层至窒息[3]。因此,需要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或放置口咽通气道,防止舌根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必要时予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1.2.3 稳定循环,控制外在出血

快速评估并记录患者的脉搏、血压、有无创口及严重出血。对于有严重外伤出血的患者应及时予加压包扎止血,准确记录出血量,立即建立两路以上的静脉通路,穿刺困难者需进行深静脉置管或静脉切开。遵医嘱抽取血标本检验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时间、备血或配血等。

1.2.4 密切观察神经系统

包括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通过瞳孔的改变可以快速判断创伤后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和脑病形成意识状态的改变也可以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本组有9 例患儿出现意识障碍,予紧急行头颅CT,并请外科医师会诊后有6 例紧急转诊至有条件急诊开颅手术的医院治疗。

1.2.5 心肺脑复苏

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 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对患儿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下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1/3,频率至少100 次/ 分。

迅速清理气道,使用儿童简易呼吸器支持呼吸,吹气量以胸廓起伏为准,胸外按压比例30:2,氧流量10 升/ 分,同时进行气管内插管。迅速建立2 条静脉通路,按每公斤体重20ml 生理盐水30-60 滴/ 分钟输入[4],并给予肾上腺素按每公斤体重0.01mg静脉间断推入。

1.2.6 详细记录患儿的病情、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护理措施

按时间顺序进行动态、客观、详细记录以上情况。本组45 例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和护理措施都详细记录在急诊抢救患者护理记录单上,住院或手术患儿接受继续治疗和护理,急诊抢救患者记录单也一同送往相应科室,归入病历保存。

2 结果

本组治愈39 例(86.67%),死亡6 例,其中4 例为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1 例术中死亡,1 例术后死亡,死亡率13.33%。36 例创伤患儿经急诊积极救治后送手术室或住院前生命体征平稳。

3 讨论

多发伤的患者抢救关键在于伤后10mni 内(白金时间)给予救命性治疗伤后lh 内(黄金时间)给予准确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救治措施。尤其在多发伤患儿大多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这对急诊科护士要求熟练掌握创伤急救技术的技能。

3.1 急诊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多发伤患儿的评估方法

创伤患儿的急救评估按4 步进行:

(1)快速初次评估;主要是判断意识、呼吸、大动脉搏动。如如患儿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稳定生命体征(急救处理、紧急复苏)。

(3)再次详细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在一定水平,做交叉配血,完善B 超、CT、化验等相关检查,做好术前准备。

(4)初步治疗及确定治疗[5]。

3.2 急诊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创伤急救流程及急救专科技能

对于重症多发创伤的患儿,护士要掌握抢救流程,如迅速评估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包扎、止血、液体复苏等,做到与医生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同时要熟练掌握婴幼儿的CPR 技术、静脉穿刺技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导尿、胃管置管术及配合医生气管插管等技术应熟练掌握,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平时科室应加强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急救技能训练,如科室组织培训新版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学习“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练习儿科穿刺技术训练等。

3.3 急诊科护士要熟知常用药物药理学知识

在抢救严重创伤患儿时,常用到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药品,护士要对急救药品的规格、用法、用量、副作用,疗效观察等熟知。科室利用早交班时间进行提问,提问用药常识,并定期进行考试,使护士能牢固掌握急诊科抢救常用药品的药理学知识。

3.4 做好物品管理, 使抢救物品完好率100%

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保证电量充足,性能完好;除成人用品外,还应备好儿童用的抢救器械,如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吸痰管,简易呼吸器等,保证依据不同年龄患儿选择不同的器械;急救护士每班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护士长、仪器管理员每周检查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性,使之处于备用状态。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任何突发状况均可能出现,面对的不同的就诊人群。因此,在一体化急救过程中,急诊专科护士发挥应有的护理角色功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危重患者救治成功至关重要[5]。通过总结对儿童严重创伤的救治经验,制定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儿童多发性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处理,为争取进一步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 多发伤的救治[J]. 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2] 许峰. 儿童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思维和处理原则[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2):897-899.

[3] 林小玲. 严重创伤的急救进展[J]. 全科护理,2009,7(10):2602-2603.

[4]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8(8),129-134.

[5] 牟宝华, 叶志弘, 马卫星等. 严重多发伤160 例整体化急救策略的护理配合[J]. 护理与健康,2013,12(9):848-850

新生儿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阻断;产科护理

艾滋病(AIDS)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三大途径之一,是胎婴儿感染HIV的重要原因。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感染艾滋病毒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的过程中将艾滋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造成胎儿或婴儿感染的过程。研究表明,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约为35-50%[2]。而通过孕期、产时、产后有效的干预,母婴阻断率可达98%以上[3]。因此护理干预在母婴阻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2012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中有4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均为流动人口,年龄21岁-35岁,2例初产妇,2例为经产妇。4例在快速检测法检测发现后,经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二次复核确诊为HIV感染孕妇。4例患者在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过程中实施母婴阻断护理措施,所产4个婴儿经过18个月观察和血标本检测,抗HIV抗体均为阴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4例感染孕妇确诊后重点进行有关母婴阻断健康宣传教育。给予预防艾滋病知识、艾滋病母婴阻断知识等的宣传教育,使患者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及母婴阻断的意义,以得到孕产妇的积极配合。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在妊娠的任何时期发生宫内传播,艾滋病病毒可直接感染绒毛或通过破损缺口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垂直传播[4]。母婴传播也可发生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在分娩中与含有病毒的血液和宫颈、阴道分泌物接触从而发生感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的助产也会引起新生儿损伤和感染。母婴传播也可在产后哺乳时发生,新生儿吮吸了含有HIV的乳汁,通过口腔或胃肠道造成感染,尤其是产后3个月内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发生感染的风险比单纯母乳喂养的高,因为混合喂养可能引起胃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胃肠道损伤可增加感染机会。

1.2.2应用阻断药物4例孕妇在HIV确诊后立即采取药物干预措施,根据不同孕周采用预防用药方案三(联合应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或方案四(口服奈韦拉平混悬液)[5],分娩中要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产科危险性操作,医务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1.2.3婴儿护理4例婴儿均采用人工喂养,以婴儿配方奶粉为主,按时添加辅食,注意营养搭配,避免偏食与挑食。日常护理时加强婴儿监护,勤剪指甲,避免皮肤破损,母亲喂养时要注意防护工作,避免与婴儿发生体液接触,母亲皮肤有外伤时要戴双层手套或由家人临时替代。定期对婴儿进行访视,监测体格发育生长情况及疾病情况,合理用药,按时接种,多锻炼,增强体质,定期进行HIV抗体检测。

2结果

4例孕妇采用阻断措施,分娩后1年定期母婴保健及服用奈韦拉平进行预防用药,婴儿每隔3个月复检HIV抗体筛查试验和确诊试验,并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情况。4例婴儿在出生后和18个月复查时显示HIV抗体检测为阴性。生长发育良好。

3讨论

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任务艰巨,流行趋势相当严峻,并且感染者中以年轻人为主,女性发病率逐渐上升,因此,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迫在眉睫[6]。

针对艾滋病孕产妇实施母婴阻断干预措施,首先要建立保健服务措施,对确诊为感染HIV的孕产妇提供相关的知识,帮助其分析感染状况,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终止妊娠者,填写选择妊娠结局知情同意书,提供流产服务和引产指引,并给予有效避孕指导;对于HIV感染的孕产妇进行预防AIDS母婴传播服务及追踪观察,给予孕产妇和所生婴儿免费提供阻断药物,婴儿实行人工喂养,避免垂直传播。对已经感染HIV的孕产妇进行耐心细致的咨询工作,从心理上给予她们支持,帮助她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对继续妊娠者,加强孕期保健,提供免费的抗HIV药物并指导其用药,立即采取后续预防AIDS母婴传播相关措施。对抗HIV阳性的产妇和婴儿进行追踪管理,采取干预措施,产后婴儿进行人工喂养,避免混合喂养,产后婴儿无异常情况即可按常规进行预防接种,满月后对婴儿每月定期体检,了解生长发育情况,预防接种计划免疫疫苗。在婴儿满周岁和18个月时分别行抗HIV抗体检测,必要时行抗酸鉴定检测。本组4例阳性患者经母婴传播阻断干预措施后,到检测时间4例婴儿无一例HIV感染。

因此,通过对HIV阳性的孕产妇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在产前、产时和产后进行母婴阻断,可大大降低新生儿艾滋病感染率。因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妇女感染艾滋病是预防母婴传播最初级的预防措施,开展此项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婕,夏洁萍.孕产妇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认知情况[J].浙江预防医学,20l0,22(11):75-76.

[2]沈国平,邢建明,施旭斌,等.湖州市孕妇产前HIV、梅毒、乙肝和丙肝检测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8):64-65.

[3]胡江.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8):2468-2470.

[4]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