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Excel服务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不断进步,加强信息管理非常关键。而信息系统是否先进、科学、完善,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低。Excel服务器的推出与应用,促进了电子表格软件集成化发展,为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结合企业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把实际所需的单据、信息数据模板化,再加入Excel服务器之中,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的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1Excel服务器简述

Excel服务器,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系统设计工具与运行平台,是面向最终用户的,其集成了电子表格软件MSExcel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起一个网络数据业务协同工作环境[1]。在这个平台的运行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发挥Excel的优势和作用,把企业的各种数据信息设计成一定的模板,然后对工作流程进行定义,对表间公式进行定义等,操作上简易直观,有效实现了用户的信息管理目标,而且快速构建了各种类型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这一点来看,Excel服务器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报表工具。一般Excel服务器软件由嵌入Excel的客户端组件、填报网站、管理控制台、数据库、服务器程5个部分组成。运行效率很高,有利于提高信息管理的水平。通过应用Excel服务器平台,即使没有IT专业人员,用户也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且能够根据企业经营发展、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信息管理的目标和趋势,对系统的功能进行随时的调整、改变、增加,使得信息系统真正成为企业信息管理、发展进步的有效工具。这也是Excel服务器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2系统特征

Excel服务区作为工具与平台,可为信息系统提供合理、有效的框架,但并没有对具体的业务模块进行预先设定,还应将自身的实际业务中应用的单据、表格等制成相应的模块加入至框架当中,从而构建出完整的系统。

2.1操作简单

Excel服务器的操作界面非常简单、清晰,用户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过于专业技术能力,其简单易学,因此,Excel服务器已经在各行各业的信息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即使企业中没有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普通的员工也可以很轻松地进行Excel服务器的操作,而且毫无障碍。Excel服务器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有效工作的软件工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培训或者自学,就可以顺利地进行操作,以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

2.2应用范围广

Excel服务器软件具有不固定性,应用非常灵活。根据企业信息管理的具体目标,根据业务的不同种类,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可以灵活地构建信息平台,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不管是企业生产管理还是业务管理,或者是全方位管理,都可以按需应用。因此,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2.3安全性高、效率高

Excel服务器以MS、SQL等作为系统数据库,权限管理上非常丰富,安全设置也比较健全。Excel服务器具有大型数据库的优势。如:安全管理、事务管理、并发控制、高质高效等。此外,Excel服务器上的数据能够存储到数据库中,与其他应用程序共享,同时也能够对其他程序产生的数据进行读取,从而完成Excel服务器的具体报表。

2.4更新速度快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化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中[3]。对于Excel服务器来说,其在实际应用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更新,这也是其重要特征。随着企业的不断变化发展,信息数据的不断更新,信息管理的目标也在不断地进行了调整,信息管理系统也随之不断改进并完善。Excel服务器更新速度较快,为了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其操作性越来越灵活,与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3Excel服务器下信息管理系统

3.1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使用者权限进行定义

对于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来说,其基本信息包括:建立的部门、用户;基础数据信息;业务单据;与统计数据;汇总数据;查询等。根据企业信息管理和业务内容,建立所需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表间公式,完成Excel表格的设计、填写、统一、查询等具体工作[4]。用户通过应用表间公式,能够对企业业务范围内的任何业务数据的使用权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用。从而制作成Excel模板,一般来说,模板可以对多个表间公式进行定义。这对提高信息管理效率,提高数据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减少工作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模板中主要包含表样与填表规定,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会将模板分为3种类型,即基础数据、业务单据、台账与统计报表。在对使用者权限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应以管理员的身份登录到系统中,选择菜单栏中的模板-新建模板,将新建模板的窗口调出,还应选取新的表单模板,将其名称定义为客户登记表,之后将初始的填报权限设置为设备组-材料员与各单元-设备员。然后对最终查阅权限进行设置,即为单元长、设备员,只允许其对自己的部门进行查看,其他人可查看全部,还可建立相同的模板。

3.2信息管理Web化

用户在使用Excel服务器的过程中,根据业务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对Excel服务器进行模板化设计,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也提高了[5]。而对于远程办公用户和企业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联系等情况来说ESWeb系统的应用非常重要,通过应用此系统,用户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利用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对各种报表、数据信息,采用Excel服务器表间公式,进行及时修改,实现了公司企业之间、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及时交流和沟通,相关数据、表格资料的准确度提高,时效性增强,也实现了信息管理Web化。

3.3实现了数据集成化发展

对于信息管理系统来说,外部信息数据非常重要。这也是提高用户使用效率的关键。通过应用Excel服务器,能够把现存的OA、CRM、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化发展,Excel服务器与这些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从而获得集成数据,有效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的效率和应用价值[6]。在对数据进行录入的过程中,主要由设备员、单元长等专业人员将管理员制作的模板作为基础进行填写,其主要是利用Excel表格进行制作,还可在其中自动生成相应的函数功能。在填写基础数据的过程中,主要由设备员、单元长进行,还可利用Excel表格函数中带有的导入功能将已有的数据表进行导入。其中的模板应包含:(1)基础数据类型为客户登记表、材料表、分类表等。(2)业务单据类型为计划表、订单表、入库表等。

3.4数据项定义

基于Excel服务器下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一份计划数据来说,单元格内的数据有的只能出现一次,有的可以多次出现。一般的数据就只能出现一次,重复性的数据就可以多次出现,虽然单元格的内容不一样,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性。在应用中,具体的实现方式如下:在Excel模板上对需要定义的单一数据项区域进行选定,单机鼠标选出定义单一数据项的内容,以左侧单元格进行命名,然后对必须填写的项目进行选择,根据具体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创建。对于多项重复的数据项进行定义,也是同样的程序。从而完成数据项的定义。对于一份计划来说,部分单元格内的记录数据仅仅能出现一次。但个别的单元格可以使记录数据多次重复的出现。由于单一的数据项在表单中仅仅可以出现一次,但重复的数据项可在表单中被允许多次进行填写。实现方式:在订单的模板中将单一数据项进行定义并选取相应的区域之后,利用鼠标右键单机定义单一数据项,之后左侧的单元格对其进行命名,选取必须填写的项目,还应将填写的规范作为基础,重新创建即可。对于重复数据项的定义方式来说,两者的方式基本类似。但在对其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应选取数据区域可向下拓展选项。主要是因为每一份计划中不一定都会有4条记录项,可能还会有多条的记录项,这便需要将数据的填写区域向下进行拓展。

3.5数据管理

根据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数据,需要建立不同的Excel模板,但是为了达到实际的效果,还需要把各个表格联系起来。这也是Excel服务器的最大优势之一。通过利用表间公式,对相应的数据项进行提取,根据已经定义好的公式,进行相关数据的准确填写,其他数据就会自动填充到表格之中,不同表格之间的数据会进行自动匹配,完成了数据的高效管理,在当各项模板完全建立完成之后,应确保各个表单之间建立起相应的关系,这也是Excel服务器具备最大的特征:表间公式。利用表间公式将对应的数据项进行提取,将相关定义作为基础填写公式,例如填写相应的客户名称,还应与客户名称的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等数据项互相对应,之后便会自动填充至表单当中。

4结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对于企业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信息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Excel服务器下信息管理系统发展越来越快,信息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这也是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更是企业生产水平得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牛余朋,曲从善,关放,元原,高慧,张琳.基于Excel服务器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平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11:63-64.

[2]季元叶.基于Excel服务器定制开发小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19:59-61.

[3]孙伟.基于Excel服务器的信息管理系统[J].长沙大学学报,2015,05:54-57.

[4]孙尚敏.基于Excel服务器的保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无线互联科技,2016,24:118-119.

[5]谌桂枝.浅论Excel服务器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4,07:176-177.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交通领域GIS技术 应用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mature,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general platform software technology, widely used in various sectors of inform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s the basic supporting technology is widely applied, display and management in highway,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the traffic department, forming a unique platform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ransportatio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portation field keyword traff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51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iton System,GIS)是一种十分独特并且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主要功能为采集、存储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描述区域性或整体地表和大气层的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随着GIS的成熟应用,该技术已发展成为跨行业通用的平台软件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信息化。

在交通运输领域,GIS作为基础支撑技术被广泛应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是GIS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延伸。是从数据中心建设的层面,根据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和交换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先进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手段、现代数据库技术),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交通基础数据库,并通过一体化的数据管理平台提供一站式交通地理信息服务,建立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籍测绘、遥感影像、港航等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等系统的具有先进技术、方便使用特征的接口。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有效降低信息化成本的一种信息系统。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交通数据的种类繁多(包括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影像数据等),数据量大,操作复杂,人工管理难度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变得复杂起来,诸如多车道、单行线、转弯限制、立交桥等的出现,尤其是新交规制定以后,交通系统更难以管理,情形变得越来越复杂,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要求,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势在必行。

1、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意义

信息共享的基础是信息的标准化问题,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规律,也是生产水平达到某个临界值之后的基本需要,标准化的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意义在于能对于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国家能够更便捷的管理交通,在于一座城市里的公民能够采取更为简单方便获取到交通地理信息。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个城市都以迅猛的速度建设着,改变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拥有一个极为复杂的道路交通网络,并且拥有极具地域特色的道路名称系统,这也决定了交通地理信息的标准化任务的艰难程度,但同时又必须快速改变现状,因此,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问题是一项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任务,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对城市发展,公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准化对于交通地理信息的重要意义在所涉及的各部门中早已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因此各部门都需要将标准化摆在实际工作的首位。

首先,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一座沟通计算机与用户的桥梁,方便了人们更加快速便捷的找到自己的目标。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可以通过具体地址寻找自己的目的地,这种现实世界的定位方式是由一段文字来具体表述的。然而,在地理系统中,目标位置是由所在地的地理空间三维坐标确立的,如该地的经纬度等,抽象的数据可能对专业人士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一串没有意义的数字或字母组合,没有任何意义。全球地理定位系统(GPS)接收仪的普及化能够让市民能够轻易准确知道自己的地理坐标,但那种数字上的陌生感不及文字来到具体实在,因此如何用计算机系统中简单、有条理的记录来表达现实世界中复杂而又纷乱的城市交通信息,一直是地理信息系统专家们契而不舍的追求目标。对于计算机在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之间的转化的标准化能够有效提升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效率,能够让一般人都能够熟练掌握运用。

其次,建立现实世界中地址的文字表达与计算机系统中位置的坐标表达之间的桥梁,建立位置信息转换的标准,确定地址编码的准则,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另一重要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空间数据库.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处理系统技术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信息的诸多类型中与空间相关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一类.人类生存的地球这个三维空间中的万物无不与空间位置相关,如何利用计算机处理空间相关信息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gis技术在国防、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环境监测和保护等与国民经济乃至国家命脉相关的重要领域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gis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高科技热点之一[1].国家科委将其列入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mapgis,viewgis,citystar,geostar等一批优秀国产gis软件已经开始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国内gis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文将侧重从gis技术的角度讨论gis的定义、研究内容及研究动态. 1.gis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1.1 gis的定义

gis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技术.要给出gis的准确定义是困难的,因为gis涉及的面太广,站在不同的角度,给出的定义就不同.通常可以从4种不同的途径来定义gis[2].(1)面向功能的定义.gis是采集、存储、检查、操作、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系统.(2)面向应用的定义.这种方式根据gis应用领域的不同,将gis分为各类应用系统,例如土地信息系统、城市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等.(3)工具箱定义方式.gis是一组用来采集、存储、查询、变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工具的集合.这种定义强调gis提供的用于处理地理数据的工具.(4)基于数据库的定义.gis是这样一类数据库系统,它的数据有空间次序,并且提供一个对数据进行操作的操作集合,用来回答对数据库中空间实体的查询.

我们认为,虽然gis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边缘学科,但其核心是计算机科学,基本技术是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及空间分析(见图1);因此,可以这样定义:gis是处理地理数据的输入、输出、管理、查询、分析和辅助决策的计算机系统.

虽然gis使用了地图、可视化、数据库等技术,但与cad系统、计算机地图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均有很大的区别.

cad系统提供交互式的图形处理功能,以辅助象建筑、vlsi等人造对象的设计,其主要特点是设计者与计算机模型的交互.目前许多cad开始支持对象的非图形性质,而gis处理的数据大多来自现实世界,较之cad的人造对象更为复杂,数据量更大.另外,cad中的拓扑关系较为简单.更重要的是,gis强调对空间数据的分析,cad这方面的功能要弱得多.

计算机地图系统侧重于数据查询、分类及自动符号化,具有辅助设计地图和产生高质量矢量形式的输出机制.它强调数据显示而不是数据分析,地理数据往往缺少拓扑关系;另外,它与数据库的联系通常是一些简单的查询.

数据库系统是各种类型信息系统的核心.通用数据库侧重非图形数据的优化存储与查询,其图形查询与显示功能极为有限,其数据分析功能也很有限.然而,数据库的一些基本技术,如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数据检索等,都在gis中广泛采用,成为gis的核心技术.

由此可见,gis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领域.gis的研究内容很广泛,下面我们从输入、存储、操作和分析、输出4个方面来讨论gis的研究内容. 1.2 gis的研究内容

(1)输入.地理数据如何有效地输入到gis中是一项琐碎、费时、代价昂贵的任务,大多数的地理数据是从低质地图输入gis.常用的方法是数字化和扫描.数字化的主要问题是低效率和高代价;扫描输入则面临另一个问题,扫描得到的栅格数据如何变换成gis数据库通常要求的点、线、面、拓扑关系属性等形式.就这一领域目前的研究进展而言,全自动的智能地图识别短期内没有实现的可能;因而,交互式的地图识别是矢量化方法的一种较为现实的途径.市场上已有多种交互式矢量化软件出售.

目前gis的输入正在越来越多地借助非地图形式,遥感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遥感数据已经成为gis的重要数据来源.与地图数据不同的是,遥感数据输入到gis较为容易,但如果通过对遥感图象的解释来采集和编译地理信息则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因此,gis中开始大量融入图象处理技术,许多成熟的gis产品,如mapgis中都具有功能齐全的图象处理子系统.

地理数据采集的另一项主要进展是gps技术.gps可以准确、快速地定位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点,因而,除了作为原始地理信息的来源外,gps在飞行器跟踪、紧急事件处理、环境和资源监测、管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2)存储.gis中的数据分为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两大类,如何在计算机中有效存储和管理这两类数据是gis的基本问题.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今天,尽管微机的硬盘容量已达到gb级,但计算机的存储器对灵活、高效地处理地图这类对象仍是不够的.gis的数据存储却有其独特之处.大多数的gis系统中采用了分层技术,即根据地图的某些特征,把它分成若干层,整张地图是所有层叠加的结果.在与用户的交换过程中只处理涉及到的层,而不是整幅地图,因而能够对用户的要求作出快速反应.

地理数据存储是gis中最低层和最基本的技术,它直接影响到其他高层功能的实现效率,从而影响整个gis的性能.基于微机平台的mapgis能够快速、高效地处理多达上万幅的海量地图库,这不仅在国产gis软件中处于领先地位,即使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是其中佼佼者,这与mapgis较好地解决了地理数据的存储问题密切相关.

(3)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gis中对数据的操作提供了对地理数据有效管理的手段.对图形数据(点、线、面)和属性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基本操作大多可借鉴cad和通用数据库中的成熟技术;有所不同的是gis中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地物的描述,对其中一类数据的操作势必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类数据,因而操作带来的数据一致性和操作效率问题是gis数据操作的主要问题.

地理数据的分析功能,即空间分析,是gis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用户可以从已知的地理数据中得出隐含的重要结论,这对于许多应用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gis的空间分析分为两大类:矢量数据空间分析和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矢量数据空间分析通常包括:空间数据查询和属性分析,多边形的重新分类、边界消除与合并,点线、点与多边形、线与多边形、多边形与多边形的叠加,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面运算,目标集统计分析.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通常包括:记录分析、叠加分析、滤波分析、扩展领域操作、区域操作、统计分析.

(4)输出.将用户查询的结果或是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合适的形式输出是gis问题求解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输出形式通常有两种: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或通过绘图仪输出.对于一些对输出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领域,高质量的输出功能对gis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的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校正、编辑、图形整饰、误差消除、坐标变换、出版印刷等. 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动态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迅速,其主要的原动力来自日益广泛的应用领域对地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许多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如面向对象技术、三维技术、图象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都可直接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中[3].下面我们对当前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几个热点研究领域作一介绍. 2.1 gis中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技术研究

面向对象方法为人们在计算机上直接描述物理世界提供了一条适合于人类思维模式的方法,面向对象的技术在gis中的应用,即面向对象的gis,已成为gis的发展方向.这是因为空间信息较之传统数据库处理的一维信息更为复杂、琐碎,面向对象的方法为描述复杂的空间信息提供了一条直观、结构清晰、组织有序的方法,因而倍受重视[4].图2展示了面向对象的gis的一般结构.

面向对象的gis较之传统gis有下列优点:(1)所有的地物以对象形式封装,而不是以复杂的关系形式存储,使系统组织结构良好、清晰;(2)以对象为基础,消除了分层的概念;(3)面向对象的分类结构和组装结构使gis可以直接定义和处理复杂的 地物类型;(4)根据面向对象late_binding(后编译)的思想,用户可以在现有抽象数据类型和空间操作箱上定义自己所需的数据类型和空间操作方法,增强系统的开发性和可扩充性;(5)基于icon的面向对象的用户界面,便于用户操作和使用.

 

smallworld gis是目前面向对象gis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些传统的gis也开始部分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如arc/info 7.0,intergraph的tigris,system 9,facet系统等.

面向对象的gis也存在一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大对象的操作仍受硬件条件的限制;(2)对象的独立性与颗粒度问题;(3)矢量和栅格数据统一的、支持动态拓扑结构和复合对象表示的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问题. 2.2 时空系统(spatio_temporal system)

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只考虑地物的空间特性,忽略了其时间特性.在许多应用领域中,如环境监测、地震救援、天气预报等,空间对象是随时间变化的,而这种动态变化的规律在求解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gis忽略时态主要是受器件的限制,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对gis中时态特性的研究变得十分活跃,即所谓“时空系统”[5].

地物除了具有三维空间中的空间性质外,如何刻画时间维的变化也十分重要.通常把gis的时间维分成处理时间维(transaction time dimension)和有效时间维(valid time dimension).处理时间又称数据库时间或系统时间,它指在gis中处理发生的时间.有效时间亦称事件时间或实际时间,它指在实际应用领域事件出现的时间.

根据处理时间和有效时间的划分,可以把时空系统分为4类:静态时空系统(static st system)、历史时态系统(historical st system)、回溯时态系统(rollback st system)和双时态系统(bitemporal st system).

(1)静态时空系统.它既不支持处理时间,也不支持有效时间,系统只保留应用领域的一种状态,比如当前状态.(2)历史时态系统.它只支持有效时间,这种系统适用于事件实际发生的历史对问题求解十分重要的应用领域.(3)回溯时态系统.它只支持处理时间,这种系统适用于信息系统的历史对问题求解十分重要的应用领域.(4)双时态系统.它同时支持处理时间和有效时间.处理时间记录了信息系统的历史,有效时间记录了事件发生的历史.

时空系统主要研究时空模型,时空数据的表示、存储、操作、查询和时空分析.目前比较流行的作法是在现有数据模型基础上扩充,如在关系模型的元组中加入时间,在对象模型中引入时间属性.在这种扩充的基础上如何解决从表示到分析的一系列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地理信息建模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modelling system,简称gims)

通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于大多数的应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专用模型,目前通用的gis大多通过提供进行二次开发的工具和环境来解决这一问题.如arc/info提供的进行二次开发的宏语言aml.二次开发工具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过于困难.而gis成功应用于专门领域的关键在于支持建立该领域特有的空间分析模型.gis应当支持面向用户的空间分析模型的定义、生成和检验的环境,支持与用户交互式的基于gis的分析、建模和决策.这种gis系统又称为地理信息建模系统.gims是目前gis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实现通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与各种领域专用模型的结合主要有两种途径.(1)松散耦合式.即除gis外,借助其他软件环境实现专用模型,其与gis之间采用数据通讯的方式联系.(2)嵌入式.即在gis中借助gis的通用功能来实现应用领域的专用分析模型.上述两种方式总体上对用户定义自己的专用模型的支持程度都是不够的.目前的gis离支持实现数据集定义、模型定义、模型生成和模型检验的全过程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gims的研究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动向.(1)面向对象在gis中的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用对象(实体属性和操作的封装)、对象类结构(分类和组装结构)、对象间的通讯来描述客观世界,为描述复杂的三维空间提供了一条结构化的途径.这种技术本身就为模型的定义和表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因而在面向对象gis基础上研究面向对象的模型定义、生成和检验,应当比在传统gis上用传统方法要容易得多.(2)基于icon的用户建模界面.建模过程中的对象和空间分析操作均以icon形式展示给用户,用户亦可自定义icon.用户在对icon的定义、选择和操作中完成模型的定义和检验.这种方法较之aml这类宏语言要方便和直观得多.(3)gis与其他的模型和知识库的结合.这是许多应用领域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即存在gis之外的模型和知识库如何与gis耦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2.4 三维gis的研究

三维gis是许多应用领域对gis的基本要求.目前的gis大多提供了一些较为简单的三维显示和操作功能,但这与真三维表示和分析还有很大差距.真正的三维gis必须支持真三维的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及以此为基础的三维空间数据库,解决了三维空间操作和分析问题.主要研究的方向包括:(1)三维数据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数据的有效存储、数据状态的表示和数据的可视化;(2)三维数据的生成和管理;(3)地理数据的三维显示,主要包括三维数据的操作,表面处理,栅格图象、全息图象显示,层次处理等. 3 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范文第4篇

1.SOA简介SOA是一组通过统一定义的WebServices的集合。WebServices是精确定义、封装完善、独立于其他服务所处环境和状态的函数。各个服务基于W3C统一标准定制,使得各个服务间可以通过标准接口进行通信,可以实现跨平台异构环境下的共享与复用。SOA是粗粒度、松耦合的Web服务架构,它通过定义Web服务参考模型,使得各个服务之间能够通过简单、精确定义接口进行通信。SOA能适应企业快速变化的需求,并且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是目前软件工程中首推的软件架构体系。开发者基于WebServices标准实现一个特定的业务逻辑;消费者则汇集各个感兴趣的WebServices,通过WebServices集成,实现自己的业务逻辑。服务描述库是WebServices描述的集合,开发者注册服务,生成服务描述到服务描述库中;服务消费者通过WebServices描述发现Web服务。2.WebServices设计原则面向SOA的信息系统设计是一种业务驱动的信息系统设计方法,基于已有的WebServices,通过WebServices集成(形成业务工作流),实现用户的业务逻辑。因此,WebServices的标准化设计是关键。W3C给出了WebServices的通用设计标准。面向SOA的系统设计则要求从更高层面对WebServices进行标准化定义,包括WebServices的边界性、原子性、契约性、兼容性。(1)WebServices边界清晰性WebServices的边界范围通过其服务接口进行定义。首先确认服务接口,完备的服务接口是服务边界定义的关键,服务接口是访问服务的关键点,所有交互都是基于接口进行的;其次,服务接口具有演化升级的能力,而演化升级不影响原有用户对该服务的访问;再次,避免远程调用(RPC)接口,应该代之以定义清晰的消息,保持一定的服务接口数量,代之以完备的消息定义;最后,不要暴露服务的实现细节,保证服务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松散集成。(2)WebServices原子性WebServices自包含,并且在服务部署、版本等方面是独立运行的。服务与具体实现的目标,即基于该服务开发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并分开部署。采用悲观的策略,可减小服务失败的损失。(3)WebServices契约使用政策、模式、行为进行交互,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类。服务的契约包括消息格式(采用WS-DL进行定义)、消息交互方式(采用WSDL定义的MEPs)、WS-Police要求,以及其他需要的BPEL(businessprocessexecutionlanguage,一种基于WS-DL的长业务逻辑定义语言)。服务契约尽可能定义清晰,保证服务在理解上和使用上没有异义,服务版本升级致使契约变化,应该通过定义附加契约来实现;服务契约保证服务的数据、WSDL、政策保持不变,即保证服务的稳定性;最大的挑战也在于服务的稳定性,即一旦服务,应在不影响服务用户的前提下,进行服务升级与维护;如果中断服务是不可避免的,应可以通过服务版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已有服务用户的影响;不要公开暴露内部数据表示,而是公共数据模式。(4)WebServices兼容性由于不是所有的服务交互需求都能通过WSDL实现,因此可以使用服务政策(WS-Police)来实现。服务政策表达形式实现了结构与语义的兼容性,即通过服务政策分离了通信的内容,以及怎样和向谁通信。一个服务政策表达定义了政策实体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特定域的语义。当设计一个服务时,在服务预期和兼容性方面应该尽可能保证服务政策定义清晰。以上4个原则,是基于SOA进行WebServices设计的基本原则。然而准确清晰的需求分析,依然是服务设计的基础。

二、旧区改造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旧区改造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SOA体系架构设计开发的一个空间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需要对海量空间信息进行浏览、查询、统计、分析、报表、打印等,而这些功能也是常规空间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因此本系统封装这些功能,设计开发了一个WebServicesSIGDAS(spatialinformationgriddataaccessservice),即空间信息网格数据访问服务,实现对空间信息的管理。SIGDAS不但可以为旧区改造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空间信息管理功能,也可以为同类涉及空间信息管理的应用系统提供相关功能。面向SOA体系架构一般采用B/S体系结构。通常开发的应用系统是基于浏览器的Web页面,通过该页面实现业务逻辑。本系统涉及的业务功能模块包括旧区改造基本情况、规划计划、实施进度、安置房、专题资料管理、综合分析等。1.SIGDAS服务设计SIGDAS是实现空间信息浏览、查询、统计、分析、报表、标注、专题地图、制图打印、遥感比对等功能的Web服务,服务接口设计见表1。2.系统开发框架旧区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框架包括4层:数据层、网络层、管理服务层、应用层,如图4所示,具体为:1)数据层。实现数据采集与上传,包括:①旧区改造业务数据,各区县通过动拆迁基地采集旧区改造业务数据,并向市平台上传数据,上传的方式包括Email、手持终端PDA、市平台与区平动3种方式;②全市旧区改造地块空间调查数据;③实景照片数据、旧改文献资料数据等。2)网络服务层。考虑到国家电子政务、上海电子政务建设对网络环境的要求,同时也基于本系统未来的可扩展性,以及与其他委办局数据交换的需求,本系统采用政务外网网络环境。各区县上传数据可以采用互联网网络环境。3)管理服务层。通过数据汇集与整理建立旧区改造业务管理综合数据库,开发空间数据访问服务SIGDAS、数据核查与自动更新、数据管理等工具,建立上海市旧区改造信息管理系统。4)应用层。实现旧区改造基本情况浏览查询、规划计划管理、实施进度管理、动迁安置房源管理、案例文献政策文件资料管理等。

三、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2-0132-06

一、中国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追求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让每一个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础,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近年来,虽然中国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然而效果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程度、性质、范围、来源等信息缺乏实时的监测分析,通常是在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危机比较严重后才感知到进而采取措施,但这些措施又比较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因此不能有效控制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最终导致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日积月累,日益严重。近年来,公共管理领域兴起的针对重大社会危机事件建立预警机制的危机处理模式可以为中国解决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该危机处理模式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危机事件发展态势进行监测分析并在危险来临之前报警,可以为有关部门感知危机事件危险程度、性质、范围、来源等提供精确的信息,为他们提前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预警机制的危机处理模式比较适用于当前中国解决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通过对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程度、性质、范围、来源等重要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系统是预警机制的核心系统),不仅能起到拉响警报促使政府部门提前感知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面临危机的作用,还能通过问责制度促使政府部门根据监测信息系统分析的数据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缩小差距,为各级政府部门督导和调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中国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必要性也逐渐被一些学者和政府部门所认识。2005年10月2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成都论坛”在成都开幕。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发表了演讲,他认为中国城乡教育存在巨大差距,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中国的教育现状,并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适时提出预警,使中国城乡教育得以均衡发展。预警制度建立以后,预警中心可向地方政府和单位发出预警,便于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和对各部门实施督导。同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加强教育监测服务均衡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建立义务教育可持续均衡发展的监测与保障制度:(1)均衡监测的导向与激励机制、预警与报警机制、政府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监督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监测体系与保障制度建设,对于提高基础教育宏观管理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且深远。(2)均衡监测的预警与报警机制,充分发挥监测体系特有的警示功能。[2]汪广涛以及杨舒涵等人对中国义务教育预警系统的构建进行了研究[3-4]。当前,学者和政府部门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探讨还很不成熟,但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建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工作系统及其运行制度问题,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内涵和建设思路

l_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内涵

根据MI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中预警机制的概念分析[5],本文认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预警分析和预警监控工作系统及其内部运转的结构、规律等。从MIS系统的角度而言,指在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当发展不均衡水平超过一定阈值时,系统能自动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向最低一级的教育部门发出“报警信息”,要求给予处理并能把处理意见、处理结果回复给基层人员。若基层教育人员没办法解决,系统将自动向上一级越级报警,依次向上,最后上级下达指示再一级一级进行传递,直到指令到达基层人员。

2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建设思路

目前,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可以遵循以下思路:要在借鉴其他国家公共管理领域预警体系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来完成。要通过总结文献、专家参与、集思广益、数次讨论,提出一个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预警体系建设框架;调查评估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和现有的一些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进一步完善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系统建设框架;开展试点工作,探索预警系统建立的模式及其可行性;总结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修订预警系统的模式;开发研制全国通用标准数据收集、传输、分析以及报警系统应用软件,建立监测预警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平台;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按照实施计划培训人员;在国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预警系统建设模式的指导下,分阶段、分地区建立起报告及时、分析准确、反馈快速的预警体系,并对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三、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预警工作系统的构建是预警机制建设的核心,就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体系来说,它的工作系统是一个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具体而言,预警工作系统至少应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

1 信息来源系统

信息来源系统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基础,是由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而形成综合的信息平台。其主要功能是搜集各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动态信息,并进行初步整理、加工、存储及传输。预警机制信息来源广泛,应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收集的电子化,同时它也是保证预警和应急机构获得高质量信息,充分识别、正确分析危机事件的前提条件。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信息来源主要有:(1)以地区(城市和农村)为单位的监测,主要是宏观的监测,看整个地区城乡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产出状况等。(2)以学校为单位的监测:主要是微观的监测,看城市和农村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和产出情况等。信息来源系统的建立也使得数据的更新维护变得更加容易、便捷,若基础资料库中出现新的资料,只需要打开相应数据库的录入窗口,对资料进行更新或补充即可,因此,可始终保持系统信息资料的时效性、新颖性。

2 预警监测指标系统

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无论在地方还是全国都不可能对所有地区的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状况都进行监测,要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优先监测的目标群体。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目标,根据该地区的特征,遵循敏感性、及时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来选择能反映其发生先兆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监测指标,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早期提示不均衡情况的发生。预警监测指标体系中有很多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的计算公式和信息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再根据预先设定的警戒线,对不同地区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甄别出高危的地区和学校,这也是预警监测指标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3 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系统

(1)信息收集系统:要主动、积极地收集获取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的信息并及时上报。要变被动监测为主动监测。至于信息上报的周期,则要根据各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做到报告及时、准确。

(2)信息分析系统:信息资料分析的第一步是对资料进行质量检查,以确定其准确性。然后将收集到的监测信息与同期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如超出规定的警戒线,则向有关部门发出警报,为实现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及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打好基础。

(3)信息和反馈系统:预警信息由专职人员组织专家小组在各地区最佳预警时间做出该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趋势的预测,形成专题报告进行反馈。如果该状况只是在一些高危地区,则向该高危地区的机构和部门发出预警通知。

预警信息范围和等级预警则根据不均衡的危害程度、波及的范围可分为以下若干等级:绝对均衡、比较均衡、相对均衡、比较不均衡、严重不均衡。预警内容确定该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描述发展的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发展状况的因素,确定该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环节,评价已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的效果,提出修改和完善对策及措施的建议,以提高工作质量。

预警信息形式以定期专业报告、定期会议形式向上级领导反馈,紧急情况,随时反馈;对专业系统以专刊、年报等形式反馈;以新闻媒介为主要形式向公众信息。

预警信息的时间可以是每半年一次,若有其他突况则根据监测情况随时。

信息的反馈必须建立信息反馈的渠道,使所有应该了解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信息的单位和个人都能及时获得,以便能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情况迅速作出反应,明确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信息的反馈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纵向包括向上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向下反馈给下级监测机构;横向包括反馈给有关的教育发展机构、科研单位以及社会公众。

4 报警系统

报警系统是建立在以上几个系统的基础上的,基层教育部门根据定期收集到的数据,通过上述的系统分析从而对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及其薄弱环节做出判断,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及时通报给预警和应急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对策,防患于未然。

5 预警防范措施系统

预警防范措施是预警机制的最后一个阶段。根据报警系统输出的信号,针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的不均衡发展水平和特点采取解决和消化差距的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

从框架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预警机制首先是利用信息来源系统将监测点的信息收集到一起进行初步的整理、加工、汇总,然后将汇总的信息传递到预警监测指标体系中。预警监测指标体系中有很多的评价指标,该体系根据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和信息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再根据预先设定的警戒线,对不同地区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甄别出高危的地区和学校,这些高危的地区和学校是以后重点的观察对象。将这些重点观察对象的信息利用信息分析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公开并反馈给报警系统。一方面,报警系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级别的报警,将其结果传递给预警防范措施系统,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虚警、漏警的信息,报警系统则反馈给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系统进行更详实的信息分析,若是漏警则要引起重视。最后预警防范措施系统提出解决的方法,并通过下一轮的信息收集看到这些措施的效果,如此循环往复,达到降低危害的目的。

总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预警机制首先是利用信息收集系统将各个地区的资料收集到一起进行风险评估并利用既往的资料与现在的资料进行对比并进行风险分析;然后利用预警机制指标体系计算出一个指标值,通过数字科学地判断这个地区的均衡发展状况处于何种阶段,是均衡还是不均衡,若是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的情况是否严重,以便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严重不均衡问题发生之前制定切合实际的预案和提前做好人、财、物、技术等方面的应对准备,进一步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到不同的部门,使得各部门做好应对准备,然后根据情况做出报警处理,各部门和地区接到报警后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损失。以上就是预警机制工作的整体流程。

四、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预警机制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1 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设计原则

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设计思路上,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主动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在对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监测和预警上要提高主观能动性,保持积极、主动介入,获取与其有关的可变因素,做到及时发现存在的不均衡的隐患。

(2)系统性原则: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设计和应用过程涉及诸多的因素,因此必须将其过程中的风险视为一个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在预警系统中坚持系统性的原则。该原则也要求在充分考虑单一不均衡事件特殊性的前提下,将各级、各地区的不均衡事件的监测与预警进行理论上的整合,并坚持持之以恒的资料收集工作,只有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才能发现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

(3)弹性原则: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预警系统不可能监测所有的因素,所以要允许有关人员在资料不充分、情况不明确的前提下,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对监测信息的判断留有一定的变动余地和伸缩空间,并根据实际的发展逐步明确化。

(4)规范性原则: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收集的方法、渠道以及信息的反馈、指标的应用,要尽量科学规范,并尽可能让各级、各地区信息采集和单位保持接轨。

(5)快速应对原则:从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发生机理上来看,越是早期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因为发展不均衡问题发生后,往往伴随着地区、学校及家长很多方面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和新闻媒体的介入,此时按兵不动或采取“驼鸟政策”都将大大延误其处理速度。原有的危机处理“多头行政”已经不经意间造成了时间与资源的双重浪费。快速应对的办法就要求有关政府部门迅速研究对策,做出正确反应,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城乡的差距,并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公众,将发展不均衡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6)微观预警和宏观预警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对预警系统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定量微观分析方法,另一种是基于政策层面的宏观分析方法。此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得监测预警工作整体优化。

总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设计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硬件方面建立统一的工作机构,在软件方面建立统一的工作要求,规范其资料的汇总,提高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预警机制的准确性、敏感性。

2 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结合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现状,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建设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信息来源完整。完整的信息系统是由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而形成的综合的信息平台。其信息来源主要有:学校发展基本信息、定期收集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信息等。

(2)预警监测指标完善。对中国所有地区的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都进行监测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选择一些优先监测目标,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提示不均衡状况的发生。监测的目标时间和指标应有明确的标准化定义,并要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便于比较和整合来源不同的信息。

(3)收集、分析、反馈与报警机制完善。要采取常规监测和哨点监测的方法积极地收集与目标事件有关的信息,并做到信息上报的准确、及时;信息收集后对资料进行质量检查,确定资料的准确性。然后采用严格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分析后的结果要进行及时的反馈。最后通过横纵向的比较确定发生不均衡的可能性及严重性,确定预警分级并发出报警信息。

(4)预警启动及时。预警机制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反应,将不均衡的危害降到最小,所以及时性非常重要。

(5)支持系统强大。该预警机制必须要有强而有力的支持系统,包括人员的教育培训、科研技术的支持、国家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

(6)信息通报、公开制度完善。信息通报的对象涵盖要全面,并建立相关制度能够使得相关方面准确及时地得到相关信息。

(7)信息数据库完整统一。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扩充其他信息来源,使各类信息互补,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

五、建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政策建议

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尽管各级各地政府有一些尝试,但基本都处在摸索和初步建立阶段,国际上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人群、教育条件等的巨大差异性,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预警机制难以在不同地区复制,不同类型的情况也要求建立不同的预警模式和方法。因此,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除去个性化的差异,不同地区的预警机制建设也存在着很多的共性,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 加强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危机管理的宣传,增强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的意识。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建设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公众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该危机的破坏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首先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整个社会对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危机管理的意识,从思想上重视该问题。

2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法律规范,使其专门化、体系化。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只有从法律上进行根本的规范才能更好地保证这些问题解决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法律规范的专门化和体系化显得尤为重要。

3 建立较完善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系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系统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基础和核心,因此要建立较完善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如下五大子系统:信息来源系统,预警监测指标系统,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系统,报警系统,预警防范措施系统。各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系统的建设基础也是不同的,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完善预警反应的措施,使得预警系统朝着多元化、立体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发展。

4 围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系统建立相应的人员队伍,实现人员的专门化、专业化。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实现其功能的基础,信息的反馈和应对则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实现其功能的重要保证。为了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系统内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需要加强人员队伍培训,提高他们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的采集、分析、反馈和应对能力。

5 建立垂直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问责制度。问责制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承担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转牵涉到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需要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为了督促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履行相应职责,有必要围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各系统建立垂直的问责制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的问责制度应包括对个人和对部门两部分的问责。根据问责结果,既要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无所作为的个人和部门进行责任追究,也要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有所作为的个人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以此促进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中“追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共同愿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加强教育监测,服务均衡发展[R],2005

[3]汪广涛,关于义务教育预警系统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