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第1篇

摘要: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培育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出发,着重分析了绿色发展模式下构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从绿色产业体系、绿色区域品牌、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政府服务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提升绿色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绿色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

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理论,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我们用区域核心竞争力来评价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将区域核心竞争力概括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独特的资源配置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一个地区面对市场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构成绿色发展中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资源禀赋是发展基础

一个地区的特色资源禀赋包括,区位交通,如地处交通枢纽,或沿河、沿海、沿边;自然资源,如矿藏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风力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如空气优良度、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社会资源,主要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历史、文化、智力资源,或政治、经济、金融中心等。

2.绿色产业是主要支撑

关于绿色产业,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基于环保考虑,借助科技,以绿色生产机制力求在资源使用上节约以及污染减少的产业,即可称其为绿色产业。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由“生态农业、循环工业、现代服务产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称为绿色产业体系。结合地区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培育和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是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主要支撑。

3.绿色科技是发展关键

与其他因素相比,科技创新能力在区域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更为重要。绿色科技涉及能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绿色能源等领域。包括,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工艺的设计、开发,绿色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消费方式的改进,绿色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以及环境保护理论、技术和管理的研究等。

4.政府服务是重要保障

软环境对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正在日益加大,甚至成为决定一个地区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核心要素。政府服务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软环境之一,包括创新的保障机制和先进的规划理念、敢作敢为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高效的审批服务、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平台等。

三、提升绿色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1.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一要加快发展绿色农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发展导向,完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突出农业生产的生态环保功能。二要大力发展绿色工业。一方面是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研发、制造为主转变;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海洋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三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信息与软件、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对支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空港经济、会展经济、健康经济等新型服务业态。

2.努力培养绿色区域品牌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潜力,与该地区知名品牌的数量密切相关。大量具有地方特色、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品,形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区域品牌,从而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在构建绿色发展模式中,要将绿色品牌建设列入发展的总体规划。一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产品,以独特的绿色产品为基础,发挥名牌产品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二是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研制区域品牌发展总体战略及相关的政策,以“明确定位,做响品牌,抓好质量,维护形象”为思路,形成区域、企业、产品多层次品牌体系。三要打造品牌集群,通过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加快建立绿色创新体系

一要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民间组织、政府等节点,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生态;加大对绿色技术的公共研发投入,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绿色经济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推进引进、吸收和集成技术创新。二要培育发展绿色产业的人才,建立支持绿色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和绿色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通过发现、评价、选拔、管理和激励等制度创新来培养绿色经济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借经济危机契机引进国内所稀缺的海外高端人才。

4.创新完善绿色政府服务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于政府自身而言,重点在于转变工作作风。在政绩考核制度中加入环保理念,体现节约、高效的思想。明确各部门职权范围,加强各部门协作,减少重复性工作和工作盲点,减少工作环节,最大限度节省人力物力。其次,要改变企业激励机制。包括通过税收及其他政策倾向,改变企业理念,因而改变其投资方向;健全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排污、废弃成本,引导企业走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路线;再次,激励群众改变生活方式。完善质量审核认证体系,保证绿色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善明.论区域核心竞争力演变的生产力基础[J].云南社会科学,2004(4).

[2]赵晓俊.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3).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第2篇

19世纪末,美国学校教育面临着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突出问题,实用主义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强调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实用技能的人才[3]。实用主义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尊重学生,实现师生民主平等的友好关系。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过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喜好、意向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并指导学生学习。实用主义反对以学科课堂教学为课程实施的唯一途径,重视开展活动课程。实用主义教育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践,即“在做中学”。

二、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

实用主义绿色创业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绿色创业观、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激发学生识别机遇、直面挑战的潜力而采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一)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与绿色创业基本素质为主要目标

创业者是否具备较高的生态道德和基本的绿色创业素质,直接影响绿色创业的发展前景和最终成败。完成绿色基因的植入,须突破传统做法,不局限于知识点的考试考核,而要高度重视动手实践,在考核形式方面既有笔试环节,同时也结合面试(汇报),多通道刺激学生对绿色创业的理解和认可。

(二)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指导教学为基本特征

在创业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习得,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逐步进行自动学习行为、自觉学习行为和自主学习行为三种不同层级的主体学习状态,格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特性,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性学习,指导学生的创业过程和绿色体验,启发对绿色创业的思考,形成绿色创业想法,实现绿色创业实践。

(三)以绿色创业活动课教学为中心环节

“双向互动”的创业活动课是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的中心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再现特定的创业活动情境,突出绿色特色,为学生提供体验与思考的机会,学到能应用于商业项目与实际生活的经营技巧、技能和态度。

三、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内容体系

本文通过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的思想理念,以“创业者”为中心,培养创业者绿色创业意识,激发生态道德,植入绿色基因,提升创业能力,初步探索构建绿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绿色创业教育以“让经济人道德起来,让道德人经济起来”为目标,倡导培养学生绿色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绿色创业能力。教育目标决定了课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可考虑主要由创业理论课、绿色生态与专业知识课及绿色创业活动课三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一)创业理论课

创业理论知识是创业主体必须掌握的准备用于创业的基本理论储备,借鉴芬兰高校创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创业专业基础理论,团队创业,创业环境与创业管理知识,创业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产生企业想法,创业计划与开办新企业的知识,中外文化差异及特点[4]等。

(二)绿色生态与专业知识课

绿色创业必须掌握通识生态学知识,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认识人与地球的关系,运用生态原理指导创业活动,促进创业活动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课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创业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道德观。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课中有意识地渗透绿色创业教育。渗透式创业教育依照“有用、实用”的原则,进行综合教育,强调实践,专业知识有用且能用,并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三)绿色创业活动课

绿色创业活动课强调“在做中学”,体现绿色创业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是创业教育的中心课程。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进行:针对关键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情境,让学生从活动实训中学习;参加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体验创业,培养创业态度和技能;根据学生兴趣、专业、职业意向自主选择创业学习模块,例如财务管理模块;在创业学园和孵化基地进行真实项目运作,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运作学习创业,应用并检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运用真实的创业竞争和案例数据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并从中收集创业教育数据资料,实现教学相长。

四、探索与实践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途径

(一)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和绿色创业观,教师树立全新教学观、社会树立新的教育观

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强调学生脱离传统灌输式、被动式学习,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能动、自主地学习,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分析、思考、判断形成自身观点思想,在绿色生态的大理念下开拓事业自主创业[5]。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习生态知识、创业知识、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提升自身文化、道德、修养,同时也要获取学习的方法,生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注重自我实践,提倡朋辈学习。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授绿色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植入绿色基因和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教学过程中着重唤醒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引导、点拨、启发、激励、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通过精心设计课程环节,真实再现实际创业情景,带领学生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绿色创业教育中,教师是新型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体现在:书本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的教学知识观;课堂教学与创业活动课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活动组织观;重引导启发而非教导灌输的教学方法观;重创新而非模仿的教学成果观。绿色创业教育发展与社会教育观的发展密不可分,应顺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依托绿色科技、创业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绿色创业教育的驱动发展。营造绿色创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绿色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只有社会普遍认同创业特别是绿色创业,支持绿色创业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整合各类资源,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绿色创业的大潮流中,才能真正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持

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扶持绿色创业及绿色创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绿色创业及教育、社会支持绿色创业及教育、人民大众认可绿色创业及教育的新形势。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绿色投资引导,优惠金融服务,小额货款担保等手段,为绿色创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绿色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绿色创业发展壮大。按照统一规划,实行激励绿色创业教育的政策,在试点高校开展绿色创业教育,实施高校毕业生绿色创业促进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接受绿色创业教育,合理引导创业方向,进行绿色创业。

(三)教学组织、条件保障与评价监管

试点高校应将绿色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及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中,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提供有力的教学条件保障,确保绿色创业教育取得实效。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将绿色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衔接起来。研究制定绿色创业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加大绿色创业教育工作经费投入,确保绿色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加强绿色创业教育教学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活动课室、教学软件、信息资源库等基本建设。将绿色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加强自我评估和检查,运用丰富的监督评估工具对课程质量进行跟踪控制,包括学生登记表、学生需求问卷、每日课程意见反馈表、课程结束评估表、创业活动课报告、后续指导活动报告。工具、目的、填表人及填表时间如表1所示。

(四)创建良好的绿色创业学习氛围和实践活动平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绿色创业文化和绿色创业平台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绿色知识竞赛、绿色论坛、绿色创业模拟、绿色创业大赛、绿色创业项目成果对接会、绿色资本相亲会等活动[6]。支持学生创办并参加绿色创业协会、社团、俱乐部等各类活动。依托校企合作、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创业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等,让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去感受学习,参与市场调研、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创办绿色企业等实践活动。

五、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展望

(一)形成富有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实用主义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必须突出实用特色,培养能适应社会,具有绿色基因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该结合各自院校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学生特色,不盲目照搬教学课程模式,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

(二)形成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

明确职能部门,形成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通过制度化、政策化机制建设,宏观确定课程目标、原则、标准,从而有利于绿色创业课程的发展。

(三)形成以生态商业实例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

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5(4).

4、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

5、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4.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第4篇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滨水景观在城市核心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核心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优秀的滨水景观设计就是要在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同时,使当地市民产生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使外地游客领略到该城市的特色。良好的滨水景观能够推动一个城市核心区的发展,为了使得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本文以武汉光谷中心城新月溪公园滨水景观设计为例,探究城市核心区滨水景观的特色营造策略。

关键词 城市核心区;滨水景观;特色营造

1.滨水地区与城市?

(1)城市核心区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在具体的营造设计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物质形态的营造,另外一个是人文景观的塑造。物质形态主要是构成滨水区的显性形态要素,具体来说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自然要素以及滨水地区最终形成的外在形态,这些是构成滨水景观的关键所在。人文景观要素主要是影响滨水地区地域特色的隐性要素,包括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等,这些因素是影响城市形态的内在条件。?

(2)滨水区作为城市核心区范围中的一部分,也同样有着独特的城市核心区空间形态和城市核心区结构,与滨水区域的建筑一起为滨水景观的塑造提供背景、空间限定及实体景观。在空间尺度、色彩、风格等多方面影响滨水景观的特征和氛围塑造。可以说作为城市核心区空间的一部分,城市核心区的地域性影响着滨水景观的地域性,而滨水景观又以自身的元素塑造、整合补充了城市核心区的地域性。滨水景观将会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在实际设计中,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发挥其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3)本文以武汉光谷中心城新月溪公园为研究对象,其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中心城北核心区,距武汉主城中心约20公里,有着得天独厚区位、产业、商贸、文化以及生态五个方面的发展优势。光谷中心城是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核心片区,而新月溪公园正处于光谷新城的门户区域和核心片区。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对该片区提出了生态立区的战略要求,强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在保证城市生态系统良好运转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生活和生产的顺序布局城市用地空间;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尝试发展生态产业经济、营造绿色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因此对如何体现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月溪公园鸟瞰效果见图1)

2.场地现状及策略?

2.1新月溪公园在新城建设前为九峰山的汇水路径,现为建设中保留的洼地和坑塘。北部为九峰山,南部为龙泉山及豹澥湖、安湖州等,西侧为生态绿廊。现状生境大致分为5种,农田,水域,人工湿地,滩涂,林地及灌草丛。依据上位城市设计,本区域滨水两岸建筑以200~400米的高层办公和商务建筑为主,公园界面也是周边建筑的主界面,且周边建筑有相应的视线通廊引向公园,公园内的观景点对建筑的D/H通常为1~3之间,尺度关系良好。场地周边有快速路高新大道,光谷六路和高新三路,为基地联系市中心和市外。地铁29号线和11号线通过场地。光谷五路作为新城轴线贯穿公园的两个片区。?

2.2围绕场地情况及项目需求,本案提出八个规划策略:?

(1)3功能结合的策略。合理地呼应周边地块的功能,共同营造方便人们使用、受人们喜爱的空间;在设计中注重多层功能的叠加。?

(2)水景维持的策略。对于在丰水期、枯水期如何维持场地水景观的思考;合理利用雨水和中水,并用生态方法结合景观对其进行处理。?

(3)地形处理的策略。利用地形的变化营造丰富有趣的景观空间,供人们观赏及娱乐;在场地中可利用地形塑造跌水景观,并通过地形梯级沉降对中水做生态的逐步处理;在部分地形高差适宜的地方可做覆土建筑。?

(4)地块衔接的策略。项目场地被几条道路分割,需注意各地块的衔接问题;为维系生态的连贯性,将道路设计为架起的桥梁,防止水系、绿地的割裂;桥梁需要与周边景观的交融呼应。?

(5)地下空间的策略。注意地下空间与场地的衔接,引导人流,在出入口营造赏心悦目的观赏景观;地下空间可与下沉广场等相结合,营造丰富的多层次空间感受。?

(6)人群需求的策略。分析周边人群组成结构及活动特点、活动需求;根据场地现状,将人群需求与设计相结合;在设计中尽力营造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满足人群需求。?

(7)植物配置的策略。对现场植物进行选择性保留,并将生态修复与植物造景并行;突出武汉植物特色,展现季相分明、美景不断的植物景观;注重生态多样性,营造复合式植物群落。?

(8)特色营造的策略。体现武汉·光谷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景观;体现光谷创新、科技、超前的思想理念(核心区滨水景观效果见图2)。

3.设计定位?

新月溪公园将被打造成一个以生态、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展现光谷中心城独特城市风貌的多功能立体溪谷休闲带。融商业、休闲娱乐、旅游及其他配套等多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谷地的特点,集约用地,塑造立体、多维度的功能空间和景观风貌;注重生态系统的连接,生态技术的应用。通过滨江风光带的打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无缝对接城市设计等上位规划成果,融入城市轴线和城市空间,充分利用场地文脉、地域风貌以及特色材料,形成独具魅力的光谷门户景观(滨水景观鸟瞰见图3)。

4.特色营造?

光谷滨水核心区重在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点,设计中提取光谷主要元素“光”作为设计主题,以“光”的四大特色“循其势”、“彰其形”、“和其光”、“利其行”作为设计出发点,通过恢复生态基底、结合城市功能、满足市民需求、弘扬当地文化为策略,将绚烂多姿的七彩“光芒”纳入城市河谷,为核心区滨水空间描绘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城市滨河美景。?

4.1循其势。

在设计中尊重场地现状,因地制宜,主要体现在自然与城市两方面:自然:延续场地原有的农田肌理,从中提取出景观元素——水塘化为湿地、农田化为绿地、田埂作为园路,将其组合形成台地式的河岸景观,并能根据水量的变化,展现不同的景观风貌。城市:根据研究表明,武汉的老街巷比新街道更适合当地夏热冬冷的气候条件。分析武汉老街巷的空间尺度及建筑布局,将其引申至场地设计,形成方案的绿地与路网构架,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

4.23彰其形。

场地高差变化丰富,在设计中加强这种特质,将其与景观结合,给人以多样的空间体验。如在部分区域结合功能构建覆土建筑、在河岸打造梯级台阶的水剧场、或是营造壮丽波澜的台地花园,既增加了滨河活动面积,也加强了空间层次。在生态功能上,通过地形改造,贯通场地现有水系,构建绿色廊道。?

4.3和其光。

在场地构建多功能网络,如绿色的绿地系统网络、蓝色的水系网络、橙色的慢行系统网络、紫色的文化网络、黄色的休闲网络、红色的锻炼康体网络、靛色的动物生态网络,丰富多样的网络体系叠加形成设计方案,为城市、自然生态、居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4.4利其行。

新月溪公园从四维上服务人们的生活,无所不在。三维上,公园是高楼大厦的鸟瞰景观带,为工作的人们带来视觉休憩;是人们平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跟地下空间结合,将景观引入,打破地下沉闷晦涩的空间感受。时间上,公园为人们一整天的幸福生活提供便利,清晨在公园里晨练,9点在河岸边的绿道骑行上班,12点在沿岸一边享受午餐一边欣赏景色,3点带着工作的困扰来大自然的怀抱寻找灵感,6点下班后在丰富的水景旁放松一天的心情,9点与家人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进入睡眠后,公园能调节人们的居住环境,增加空气含氧量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整体景观鸟瞰见图4)。

5.生态结构?

(1)根据区域层面的分析判断,新月溪公园即可认为是连接南北森林保育山系的生态通道,也可认为是南北生态保护区的战略点——生态过程“踏脚石”。项目公园西侧的生态公园与新月溪公园共同起着绿色通道的作用,其中,生态公园侧重为一条绿廊,而新月溪公园更视为一条水廊。?

(2)设计过程中,为使绿廊和水廊能够相互契合融入,新月溪公园的中西部分依地形设计为山地公园,为两条生态廊道的相互渗透提供媒介。公园在连接南北森林保育区的同时加强了铁家山生态公园与北部九峰山保育山系的联系,更丰富了铁家山生态公园与二纪山体育公园的对接,由此形成光谷中心区纵

横交织、紧密高效的绿色网络。?

(3)根据园区的景观规划,利用生态脉、水韵脉两条主线,将生态、文化、游览休息融化为一体,充分利用当地观赏性好、抗性强、易成活、形态优美的乡土树种,本着“赏自然生态、探水韵奥秘,品历史悠长”的思想,将武汉的植物文化融入到植物景观中,组建相对稳定的复层混交种植结构的植物群落,形成了“两带”、“五区”、“十五点”的植物景观结构。?

(4)植物景观点、植物景观带与植物景观区使新月溪公园的植物景观达到点、线、面相结合,展示从水生、湿生到陆生的多种植物群落,形成立体、丰富的特色都市滨水景观,并兼顾动植物栖息和友人活动的需求,打造空间关系明晰,层次丰富,四季变化的城市滨水植物景观。

6.结语?

新月溪公园对于光谷中心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人们对于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认识不断提高,优质景观的打造能为城市增添许多色彩和活力。在具体的设计应用中要不断优化规划设计方式,为地区创造一个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娱乐休闲空间,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生态人文有活力的滨水空间的典范,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带动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颖.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市核心区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黄静.城市核心区水景观体系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绿色化学的特点及核心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的进步文化,它具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改革观精神、多元价值观融合的价值维度。“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以创新制度为契机。本文据此作出分析,以期为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借鉴。 

“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绿色文化,反对垃圾文化,是健康无害、引人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进步文化。其次是一种生态型的文化,是协调、可持续发展、孕育生机和活力、对不良文化具有免疫力的动态文化。新时期“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就是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各方面和谐创建与发展。 

一、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 

(一)核心价值观构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行为方式的调控,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运行和发展。我国高校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基础和实践纲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二)现代改革观精神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就要融入现代意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遗产,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部分内容也往往被继承。传统文化强调学生学习的勤与苦,而现代意识倡导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审视传统文化中有碍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用发展的眼光、未来的标准来对待今天的校园和学生,寻找新的生长点。积极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以未来社会需要为导向,构建起具有现代意识的绿色生态型化建设体系。 

(三)多元价值观融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元”的社会思潮构成了矛盾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坚持“一元统领”、“协调有序”,也要坚持“兼容共生”、“和而不同”。在引导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区别层次、妥善应对。 

二、“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 

(一)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点: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因此,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本着眼点和基本着力点是以人为本。高校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客观务实地营造有利于师生研究创造的氛围。 

首先,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在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般应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激活校园文化。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在校园中的归属感,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环境的平等民主和良性互动。二是学生通过发展自己延续校园文化。年年相续的学生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是学生在维系和延续着大学的传统和文化,他们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实际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 

其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教师是除学生以外的另一主体,是他们使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充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对大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他们的文化创造成就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他们的教学活动起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发挥高校管理者的保障作用。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养成什么样的校风、学风等,都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局面下,有些高校领导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从而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正常开展。所以,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二)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关键: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科学系统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一是针对校园文化弱化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规模建设、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兼顾,合理谋划,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相配合,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措施,确保软体不软,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传承优良文化传统。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也要传承学校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学校,每一个特色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气氛,这是学校过去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若想传承优良的校园历史文化,一是要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来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二是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决心;三是要继续发扬老教师的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召力。 

(三)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契机:创新制度 

首先,引进cis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cis应用于大学是指学校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促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学校品牌形象的建设,就是将cis的理念与技法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就是mi(校园理念识别系统)、 bi(校园行为识别系统)、vi(校园视觉识别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校园理念系统应包括学校教育思想、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同时也阐述校园价值观、人生信条,是学校学术思想、学风、教风等各种精神文化的浓缩,对应着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最高层次文化的体现。校园理念系统建设包括校园精神设计和校园风格设计。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要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指导,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高尚的校园精神,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行为识别系统它包括各种准则、管理方法、教育手段、机构设置、培养方式和公益性、文化性活动,是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动态实施,是展示学校形象的支柱之一,它对应着校园制度文化。从对象上,可以分为学校内部行为系统和对外行为系统;从主体上,可以包括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管理人员行为;从性质上,它又可分为政治行为、法纪行为、道德行为、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校园行为系统建设包括行为管理的人格性设计、行为活动的强化性设计和行为活动的高雅性与艺术性设计。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包括校名、校训、校旗、校徽等标志性事物和校园建筑、景观、布局等。视觉系统建设总的说来包括三个方面:标志设计、布局设计和景观设计。 

其次,建立章法提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党中央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但与各高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任务还有距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理论或实际上讲,都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团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但至今,党中央未能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党中央要抓紧制定和颁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 

第三,优化校园网络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更是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了许多新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文化所没有的,它们分别从物态、制度和习惯等方面构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独特内容。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独立性更强,地位更突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新时期若想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绿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一是创建学校德育的主题网站,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的工作队伍,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教师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三是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和网络教育机制,推进网络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人民日报》2008年5月16日. 

[2]孙勇.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3]张奕.对大学文化建设策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