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能源的意义

绿色能源的意义

绿色能源的意义

绿色能源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绿色科技: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陈凡,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沈阳110004;白瑞,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辽宁沈阳110004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015-04

在中共十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绿色发展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与我国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思想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绿色发展理念,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产生、发展与成熟三个历史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

绿色发展是不同于传统“唯经济增长”发展观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与环境现实是其前提与内生变量;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核心目标;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绿色新政、开展绿色教育、加强国际性绿色合作是其实践途径;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是其支撑力量;绿色文化与生态文明是其精神内核。

早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马克思、恩格斯就敏锐地意识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潜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虽然当时二位伟人并未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但在他们的哲学与经济学思想中隐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意蕴。笔者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中对人与自然一体性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基点。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自然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就他本身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以劳动为中介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被人化”,这就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完成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农业和工业生产中资源浪费、自然破坏、环境污染等现象的描述饱含着强烈的绿色批判意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的逐利本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性:因为林业收益周期长,所以并不受资本家的青睐,反而“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恩格斯多次描绘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与劳动者恶劣的生存与工作环境,“它(乌培河)那鲜红的颜色并不是来自某个流血的战场……而是完全源于许多使用土耳其红颜料的染坊”,而工人则“在低矮的房子里劳动,吸进的煤烟和灰尘多于氧气”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反生态性与反人道主义,在对其无情的揭露中表达了对自然环境与工人境遇的深切关怀,同近现代的绿色生态环保运动志趣相同。马克思提出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消解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原料利用率、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这些观点蕴涵着以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思想。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料的缺乏与价格的提高,对生产与生活废物的回收利用逐渐得到重视,而正是由于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并赞扬了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与技术上的改良对资源循环利用起到的重大支撑与推动作用。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所留下的只是有关生态学或生态经济学的朴素遗产。并没有对绿色发展理论作出系统化的分析。但他们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提倡资源循环利用、肯定科学技术在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作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解的思想都饱含着绿色发展的意蕴,寓意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不同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探索符合国情、世情的国家发展道路。对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也有了更加科学、深入的认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曲折探索中意蕴渐浓。这一时期属于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阶段。

(一)朴素的绿色发展思想

1.认为自然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他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前提,没有充足与高质量的原料,农业和工业活动都无法有效展开,总之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一体性思想的继承,也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正确认识。

2.提出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治国与开发利用新能源。他说,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同时,还提出要大力开发利用新的、清洁能源,例如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作肥料,要大力发展。可见,已经意识到,开发新能源,利用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对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损害的重要作用。关于节约与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的观点符合绿色发展所提倡的生态生产的基本理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先声。

3.重视水利建设与绿化事业,提倡综合改善生态环境。在对历史的经验总结中看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进行流域治理、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才能彻底解决水旱灾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森林对改善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支持农业和工业生产、改善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他曾说,“没有林,也不能称其为世界”,并殷切表示“南北各地在多少年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广泛开展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运动,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急于改变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在后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在人口控制和环境污染方面也有过片面性认识。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的时代特定性。在总结教训的同时,更要肯定关于勤俭建国与绿化祖国等观点的科学性与启示性,它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先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雏形。

(二)邓小平的协调发展观

1.邓小平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的思想,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邓小平认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所以,在制定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战略时,邓小平总是把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另外,他在继承绿化祖国的思想基础上,更把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提出要继续坚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出追求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内含了绿色发展的理论精髓。

2.邓小平提出生态环境建设需要长远规划,走法治化道路,这是绿色新政的雏形。他认为生态环境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远规划,“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而这一长远规划不但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法制保障,“加强环境管理,要从人治走向法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制定了森林法、海洋保护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全国性、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结束了新中国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

3.邓小平主张“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认为生态环境建设也要靠科学与教育,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推广方式。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尤为关键,他提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而基于我国人口、资源的现实国情,邓小平提出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崛起的道路,要寻求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的发展渠道,必须积极发挥先进科技的自身优势,使其成为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同时,邓小平坚持要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大家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邓小平主张通过科技与教育推动经济和环保事业发展的理念与绿色发展思想要求树立绿色意识、依靠绿色科技的主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内涵。

(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1.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资源与环境问题愈加突出,是否有一种发展方式能够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针对于此,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可持续发展本质上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发展的代内与代际间的关系问题,这与绿色发展的根本目标相一致,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与重要内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思想的深入诠释与全面超越,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

2.环境保护要走多样化道路。首先,强调环境保护要坚持群众路线,不但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还要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动员群众参与环境保护。他还强调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解决关系到人们生活的环境问题中去,环境保护必须着眼于人民利益,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同时,继承了邓小平关于生态环境建设走法治化道路的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各项工作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制教育与法律监督等。此外,还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而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逐步解决不仅要靠各国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际上的相互配合和密切合作。的这些理论观点为加强环境保护的实现路径提供了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新思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深入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成熟

进入21世纪,全球性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愈加严峻,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增长等概念逐渐成为定义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关键词。在全球性绿色发展浪潮下,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符合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现实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我国也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走向成熟。

1.科学发展观蕴涵绿色发展实质。长期以来,我国将GDP作为国家发展速度的衡量指标,在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危害。为此,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和辩证自然观相统一的理论基础上,既要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又要求生态、经济、社会这一有机整体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价值取向的双重统一,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实质之所在。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我们变黑色发展和崛起为绿色发展和崛起”,是由科学发展观的绿色特质和绿色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也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发展属性和特征。

2.以科技创新驱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实现途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具有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特点,符合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强调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中共十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只有发展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才能彻底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绿色发展的有效进行,还强调突破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节约资源能源,走节约型发展之路,建设节约型经济社会,构建节约型发展模式,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3.生态文明即绿色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最高要义。在中共十报告中,党中央提出要实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更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绿色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发展观的科学转变,更体现出社会价值观的生态化趋向以及公众绿色意识的觉醒。反映了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的追求。以人为本发展、以生态为本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它们都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可见,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精神内涵,也是绿色发展的最高要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由此可见,自中共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科学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新思想与新论断,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绿色发展的科学轨道,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哲学基础,历经我国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断探索、深入发掘与科学总结,在复杂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包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核、生态文明的文化精髓,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是实现绿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国家经贸委可再生能源发展经济激励政策研究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经济激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0]论林业(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中共中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邓小平论林业与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2004,(8)。

[14]邓小平年谱(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5]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绿色能源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产业;概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F6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中,以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为目的的绿色革命悄然兴起,绿色意识成为影响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一种重要理念。在中国,随着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深入到产业发展中。绿色产业的兴起已经成为国内外引人注目的趋势。

二、文献评述

追溯起源,绿色产业发源于本世纪70年代末的欧洲,自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环境与发展关系的问题越来越重视。1989年加拿大环境部长在政府官方文件中提出“绿色计划”,第一次在宏观层次上把绿色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随后的90年代里,有12个工业化国家提出了20多项“绿色计划”。目前不同国家和组织对绿色概念认识不同。

英国政府(UK)定义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时强调绿色经济的价值在于增长效应在国民经济中的最大化,经济财富能够得到持续的增长。这一经济概念包含低碳发展、环保产品和绿色服务。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表明,绿色产业的发展不是以自然体系的健康发展为代价来获取人类的健康发展,从产业角度来看,此处的绿色概念相当于新建产业体系,增添绿色产业这一产业。布鲁斯金学会定义“清洁经济”,这一概念同美国劳工局使用的概念有所相同,认为该经济可以在产品与服务中增添环境效益。

国内陆续有专家学者对绿色产业的定义进行研究。刘小清(1999)认为,绿色产业也称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肖卫东等(2003)认为,所谓绿色产业是指那些用绿色生命力和绿色方式生产和提供绿色产品或绿色劳务的产业。蔡凤兰(2007)认为,绿色产业泛指各种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即产品和服务符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要求,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兴产业。何潇(2008)认为,绿色产业指立足于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虽然消耗不可更新资源但已达到环境标准或满足清洁生产标准的产业。

关于绿色产业的属性问题,专家学者观点各异。刘景林等(2002)认为,绿色产业群体的兴起有可能、也有必要突破原有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成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并列的第四产业。对此,林毓鹏(2000)指出,绿色产业并不是指独立于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之外的第四产业,也不是单指环保产业。它是泛指企业采取了低能耗、无污染的技术导致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回收等过程中不含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这样的企业联合体就构成了绿色产业。

在绿色产业的特征与评价方面,学者们也做了一定的讨论,普遍认为绿色产业必须保持“绿色”特征才能称为实际意义上的绿色产业,必须使用绿色生产力,在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中具有绿色品质,尤其强调绿色产业的自然环境必须是绿色的。朱春红、马涛(2011)从经济指标、生态指标与社会评价指标三个方面确定了包括26个指标构成的一套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石宝峰、迟国泰(2014)从基于信息含量最大角度出发,制定了绿色产业评价指标模型。

通过总结我国绿色产业目前的研究成果,整理发现关于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概念导入阶段,主要是由绿色产品向绿色产业关注的转变,由此引发了第四产业的假说与争论;二是泛定义阶段,认为绿色产业泛指与环保相关的产业,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产业;三是评价体系构建阶段,开始挖掘绿色产业的内涵与特征,从经济、生态、社会层面上赋予绿色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但总体来看,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处于仍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对绿色产业给出综合而具体的定义,对于其特征与指标体系的构建也仅建立在绿色原本的环保含义上,不具备比较意义。

三、对绿色产业的新界定

本文对于绿色产业的研究,重点在于突破绿色环保的概念的束缚,提出在比较优势下综合的绿色产业定义。目前的绿色产业在局限于生态环保的范畴下是难以扩大生产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转型,同样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也需要绿色指导思想的支撑。绿色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因此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定义绿色产业,不能只是一个绝对概念的定义,而应该赋予它比较的属性,具体来看有横纵之分。横向来看,所谓绿色产业也是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的。纵向来看,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产业发展前期并不是绿色产业,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成了绿色产业。

此处我们提出具有比较属性的绿色产业的综合定义:所谓绿色产业,是指在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前提下以较少的资源(能源、土地、环境等)投入和较高的科技投入获得高产出并与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

针对定义中的条件,本如下说明:

1.绿色产业不能单纯的以能源消耗高低来评判。能源消耗的多少只能作为绿色产业评判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能源消耗的高低,需要参考世界先进水平来进行定量衡量。不能武断认为煤炭钢铁行业因为能源消耗高就不属于绿色产业的范畴。但可以说,若是煤炭钢铁产业达到世界一流的能源消耗水平,在满足绿色产业其他的条件下存在一定的绿色属性。

2.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满足社会有效需求。产业的发展若是具备长久持续性,生产的产品就必须得满足社会有效需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该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社会需求,二是该产业的发展能够达到社会有效需求的标准。绿色产业的定义与这两方面密切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为了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3.绿色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与传统产业所理解的投入产出有所不同,重点在于科技投入的比重。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源的供给,农业中的绿色产品概念也只是界定于纯天然零污染。而现定义中的绿色产业则是需要切实投入科技,以高科技来提高绿色程度。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现状。

通过以上对绿色产业概念的全新界定,现归纳绿色产业的特征如下:

1.高科技性。绿色产业发展需要投入高科技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部过程中,以科技含量增加产业的绿色程度。科技含量高不仅可以改善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瓶颈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可以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品质方面更具备绿色属性,与传统产品形成鲜明的对比。

2.强竞争性。绿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竞争优势。一方面走绿色产品的路线吸引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绿色产业本身的综合实力是其他普通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具体而言,绿色产业的强竞争性体现在产品、企业及市场的实现能力上,实质上是绿色产业具备较高的比较生产力,能够比其他竞争对手以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

3.可持续发展性。此处的可持续发展性有两重意义,一是环境能够持续的投入绿色产业,另一方面绿色产业的高产出也能够改善环境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绿色产业能够使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给后代需要创造持续性。

4.正外部性。绿色产业的发展改善了社会公共环境,其他经济人可以无偿的享受到这种福利。因此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使自身受益,还使社会其他主体受益,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

参考文献:

[1]刘小清.绿色产业──迎着朝阳走来的新兴产业[J].商业研究, 1999,09:112-114.

[2]林毓鹏.加快发展我国绿色产业[J].生态经济,2000,02:44-46.

[4]刘景林,隋舵.绿色产业:第四产业论[J].生产力研究,2002,06: 15-18+290.

[5]肖卫东,李春才.关于绿色产业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3,05:50-51+13.

[8]何潇.加快我国绿色产业发展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50-154.

[9]朱春红,马涛.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效果评价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3:64-70.

[10]石宝峰,迟国泰.基于信息含量最大的绿色产业评价指标筛选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07:1799-1810.

[11]HM Government, Skills for a Green Economy,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London, 2011. (URN 11/1315).

绿色能源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046-01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建筑界响应可持续发展原则而发展起来的分支概念,旨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导建筑工程活动,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建筑的提出弥补了现代建筑对于环境方面考虑的欠缺,纠正了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关系。绿色建筑也可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至今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组织和个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这些定义虽然从不同角度出发,但其共同点都是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指出绿色建筑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强调从整体出发将建筑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目的

人们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早期侧重建筑的环保性与节能性,到逐步认识舒适与健康的价值。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无法再以单项开发、简单叠加的手段继续发展下去,绿色建筑不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改良措施,同时也是关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综合。发展绿色建筑也从偏重于技术层面的讨论向从技术到体制和文化的全方位透视和多学科研究转变。只有将绿色建筑设计在社会、经济、技术等诸多层面上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到社会经济体制轨道中,成为社会发展这架机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激励人们自觉运用绿色建筑技术积极改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的出路。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兴建房屋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而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的严重不足。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十分迫切且意义重大的任务,亟需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并具有市场推广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 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建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和启蒙运动,其意义远远超过能源的节约。它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有机综合,从而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创造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空间。它对于建筑领域的革命意义可以从技术、社会、经济等角度来审视。

(1)技术意义。

早期的绿色建筑研究以单项技术层面问题的研究为主,技术手段是孤立和片面的,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对设计与经济进行整合研究的意识还远没有脱离经济分析只是策略研究附属的认识阶段。但早期的单项技术研究成果为当代绿色建筑技术的多维度发展和系统整合莫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绿色建筑认识的逐步深化和成熟,人们放弃了过于乌托邦的环保思想和仅靠道德约束和自觉性的自发环保行为,转而探索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理念,环境与资本的结合成为未来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建筑由此也进入一个从生态伦理提倡向生态实践研究深化的新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逐渐呈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融合的趋势,这使得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进入多维发展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的深化与发展在材料、设备、形态学等不同的领域展开,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技术与其它设计元素的整合也开始从过去的简单叠加、更多关注护结构本身的设计向技术与建筑整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转变,逐渐成为了绿色建筑系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设计指南。

(2)社会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新的生活方式的提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地方文化的延续两个个方面。

①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首要社会意义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基于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看作是一个社会教育的过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原则是在有效利用资源和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健康的建筑空间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纠正了人们以往的消费型生活方式的错误观念,指出不能一味的追求物质上的奢侈享受,而应在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适度的追求生活的舒适。从根本而言,建筑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建造起来的物质产品,当人们的文化意识与生活方式并非那么可持续时,绿色建筑本身的价值也会降低,而只有产生了切实的社会需要时,与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相匹配的绿色建筑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是为设计人员所垄断的专业工具,而是为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开发商、业主、市民等所共同拥有的评价工具。它的开发打破了以往专业人员的垄断局面,积极鼓励市民等公众人员的参与。通过公众参与,引入建筑师与其他建筑使用者、建造参与者的对话机制,使得原本由建筑师把持的设计过程变得更为开放。事实证明多方意见的参与有助于创造具有活力和良好文化氛围、体现社会公正的社区。

(3)经济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经济意义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系统全寿命的角度出发,将绿色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经济问题整合到从建材生产、设计、施工、运行、资源利用、垃圾处理、拆除直至自然资源再循环的整个过程。关于绿色建筑的经济考量不再局限于设计过程本身,而将策略扩展至对狭义的设计起到支持作用的政策层面,包括建立“绿色标签”制度,完善建筑环境审核和管理体系,加大与建筑相关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行为的纳税力度,健全环保法规体系等,从增加政府对可持续性建筑项目的经济扶持和提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建设行为的成本两方面为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完全是政府机构的责任,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同样对于制度的健全负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因为只有来自实践的需要才是最为真实与迫切的。将相关的政策问题纳入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中,成为系统解决建筑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方面。在微观的层面,目前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设计策略都更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运作方式,并据此对具体的技术策略进行调整。

绿色能源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字]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102-01

1.引言

技术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使得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球人口激增等各种问题,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巨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现代化的城市建筑构成了人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空间,城市建筑能源消耗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当中,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固体垃圾,消耗49%左右的水资源和大量能源。由此可见建筑对于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都有较大影响,建筑业与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三大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行业。研究和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对于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都有积极意义。

绿色建筑技术是在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存空间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降低资源消耗。绿色建筑技术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特殊意义。当前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阶段,建筑也对于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是非常之大的,同时,建筑也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大大增加。因此,绿色建筑思想对于我国建筑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虽然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已经取得一些可喜成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绿色建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及其较高的建筑成本,投资成本收回时间较长等问题都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上造成一定的困难,国绿色建筑技术起步相对较晚,技术、相关产品和产业链不完善,以及存在盲目使用的现象等问题。因此,研究和探讨绿色建筑技、解决绿色建筑技术存在的问题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等都有较好意义。

2.绿色建筑技术概念以及存在的问题

2.1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技术并不是完全脱离传统建筑技术的新的建筑方法和技术,而是以环保、健康的眼光重新去思考传统建筑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点建议。综合考虑新技术、新材料等对于传统建筑技术的影响,主要涉及到建筑施工、计算机应用、环境监测和建筑使用期间的各种功能及其能耗等问题。就目前而言,绿色建筑技术主要集中在建筑能源消耗以及对于人身心健康影响着两方面,绿色建筑的宗旨是应用环保健康思想指导建筑设计与施工及其后期运行,给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环保节能的人居环境,使其更好的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建筑、人类、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工作当中绿色建筑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等几个方面。通过合理设计、改进施工方法、探索使用新建筑材料,实现上述绿色建筑目标。

首先,能源消耗不仅仅出现在建筑的建造过程当中,同时还会在建筑后期运行当中。随着我国节能减排的深入,对于建筑耗能问题更是关注,并提出了新建建筑要实现50%节能的目标。建筑节能对于缓解资源紧张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推广节能建筑,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实效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节能技术的推广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在很多环节上大大减低了建筑能耗。 其次,节水技术是建筑设计建造与使用当中的重要指标。绿色建筑技术节水主要是通过提高节水率来实现,区别传统的水资源利用,绿色建筑技术能够有效控制不同水体的用水安全。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绿色节水技术已经得到广发关注,在我国很多地方节水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建筑节水更是其中关键研究方向。

2.2绿色建筑技术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房地产开发上利用绿色建筑作为宣传噱头,提高房屋价格,给社会造成绿色建筑技术价格高昂的假象。同时,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也会造成建筑造价增加。因此,绿色建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及其较高的建筑成本,投资成本收回时间较长等问题都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上造成一定的困难。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对于节能材料、环保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目前我国这些产品的产业链并不是很完善,这就造成相关材料、产品成本增加,客观上造成推广困难。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正处于推进阶段,很多技术和相关产业并不成熟,客观上造成绿色建筑技术使用和推广困难,造价高,用户接受难等问题。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技术起步相对较晚,技术、相关产品和产业链不完善,在引入国外技术以及相关产品中普遍存在盲目使用的现象,很多技术并不是十分适应我国国情,没有取得相应效果。另外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刻意追求高技术,使得开发成本急剧增加,经济性差。因此,在实际应用当中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采用合理的绿色技术,综合考虑适应性和经济性。我国绿色建筑技术主要从国外引进,自主开发技术较少,缺乏专利技术与核心技术。因而在实际应用技术成本大大增加严重制约绿色技术的推广语应用。

3.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球人口激增等各种问题,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业与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三大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行业,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当中,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固体垃圾,消耗49%左右的水资源和大量能源。绿色建筑的宗旨是应用环保健康思想指导建筑设计与施工及其后期运行,给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环保节能的人居环境,使其更好的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建筑、人类、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推广节能建筑,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实效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节能技术的推广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在很多环节上大大减低了建筑能耗。

参考文献

[1]齐怡.以建筑节能为视角浅谈绿色建筑的营建[D].西南交通大学,2010(05).

[2]周世春.浅谈绿色建筑技术在民用建筑中的设计和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08(11).

绿色能源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生态节能;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生态危机的严峻考验,我国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低碳节能和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能够给人们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能够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求,能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绿色建筑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含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材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给人们提供了健康、舒适、美好的生活空间,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低碳节能不仅节约了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减轻了温室效应的影响,而且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就是在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回归自然的理念下设计的建筑物,是建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原则和意义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绿色建筑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利用;节约资源的原则,绿色建筑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资源、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减少电力资源的消耗,减少空调和采暖的使用;节约资源的原则,在设计、施工和材料选择的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循环利用资源,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舒适的原则,绿色建筑要满足人们对于舒适美好生活空间的需求。传统建筑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同时建筑垃圾对大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绿色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损耗,对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重要意义,能够给人们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能够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求,能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绿色建筑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策略

3.1 节约能源消耗

建筑领域要实现低碳节能和推广绿色建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至关重要,要做好水资源综合利用,就要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将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做好雨水的储存工作,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将处理好的污水和储存的雨水投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去,从而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实现节水的目的。大力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材料,推行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可再生利用;积极使用绿色环保施工工艺,应用节能环保材料,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实现建筑行业的节约资源和降低能耗。

3.2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的能源,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在建筑内部设计中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灯光的使用,节约电力资源;安置太阳能加热装置,减少电力加热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地制宜的利用风能等资源,进行空气循环;北方冬季采暖采用集中供热方式,利用地热资源进行供热,采取增加双层窗,减少屋内热量的散发,做好供暖管道的保温工作,减少供暖途中热量的大量散失,能够大大减少了煤炭资源的消耗,对全球气候变暖、缓解空气质量有重要贡献。

3.3 充分利用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缓解温室效应,能够吸收甲醛等有害气体,给人们提供新鲜健康的空气;绿色植物还能够满足人们接触大自然的美好愿望;绿色植物能够在光照强时起到遮阳的目的,降低室内温度,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减少空调和降温设备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环保的目的。加大小区绿化率,改善局部的气候、空气质量等,拓展绿化空间。因此,很多现代的建筑在设计上越来越多的提倡将绿化和建筑结合,一般来讲,绿化主要包括屋顶绿化,外墙绿化和室内绿化,只是在高层的写字楼中可以看见,所以,我们提倡绿色与建筑相结合,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绿色节能的建筑理念。

3.4保温层的改善

保温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维护结构,实现绿色节能,维护结构也是一个方面,当然,这也是我国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根据国际上的标准,越是寒冷的地方,维护结构的保温效果要求就越高,即要求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越低,从实际来看,我国的问题就在于,传热系数过高,有相当一部分的热能白白消耗掉了,所以,维护结构的改善成为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天天气干燥寒冷,对于建筑材料的要求就是保温的性能要好,在干燥的气候中不发生断裂,而在像夏天的炎热的季节中,能够在保证室内的透气性的同时更好地抵挡阳光的辐射。所以,在维护结构的改善上,新型材料的运用是重点。

3.5利用可再生资源

在能源消耗迅速的今天,如何能够实现绿色节能的建筑理念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因此,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就被提上了日程。当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时,我们确实需要思考,如何才能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所以,科学合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不仅能够解决不可再生资源的紧缺问题,还能够保证人们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能源消耗巨大的建筑行业,我们要更加提倡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4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发展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能够给人们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能够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求,能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绿色建筑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加大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使绿色建筑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元.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