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的内涵

地理信息的内涵

地理信息的内涵

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标准 信息素养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

[分类号]G252

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具有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意义。对于信息素养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体系,找到制约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问题,为制定我国科学、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及实践做出贡献。

1 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1.1国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信息素养的起源应该是早期的图书馆检索,这时期的信息需求相对简单,检索是由人们手工完成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日益膨胀,信息检索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完成,基于此,美国的Paul Zurkowski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述的是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信息素养内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早期阶段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图书馆素养,其内涵主要是强调图书馆手工文献检索技能。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被外延了,开始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信息处理)、对检索的信息进行评价,并重视了人的属性(态度和意识),这时期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计算机素养。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开始强调了信息素养中人的社会属性(如交流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充分重视了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评价信息能力,并强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1.2国内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国内开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比较晚,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国内的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001年,钟志贤教授提出信息素养表现为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这个观点的提出,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5年,孙平、曾晓牧认为,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这个观点更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一种系统知识结构。2007年,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尽管,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基于时代特征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创新行为的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因素,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

2 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

2.1信息素养标准的理论基础

2.1.1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很多,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

・ACRL标准。美国的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颁布的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构成。

・ANZII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它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组成。

・SCONUL标准。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SCONUL)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该模式在名称上不是指标体系,但实际上是一个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

2.1.2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比较本文将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对这三个标准的比较可以看出,几个标准共同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SCONUL没有提出信息道德的指标,而AC-RL、ANZHL强调了信息道德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维度,这与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信任危机有关。ANZIIL标准没有提出信息意识方面的考察。另外,可以发现ACRL标准中还有一项是考核利用信息完成特定任务能力,该项能力是信息创新能力的衍生,是信息应用能力具体衡量。北京的标准体系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细化了在信息意识方面的指标。

2.2信息素养标准的实践基础

将信息素养标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具体的信息素养模式来支撑。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如Big6网络主题研究模式、Webquest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和SCONUL的七柱模式等。其中Big6模式是由美国的Mike Eisenber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两位学者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WebQuest模式是由美国的伯尼・道格(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Tom March)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们通过各种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来源和制定各种解决方案。SCONUL的七柱模式阐述了如何从简单的图书馆技能、IT技能扩展到信息素质的技能。这个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创新性,信息获取过程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如图1所示:

3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展望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进展,笔者认为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有必要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出发,并对以下主题给予重要的关注。

3.1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

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覆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本文将这四个层面称为四个要素。国内关于信息素养逻辑关系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制约关系?哪个是基础?哪个是核心?四要素的培养顺序是否有先后,四要素的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给出结论。明确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才不能人为地割裂信息素养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制定科学地、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提供依据;才能使得高校能够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3.2信息素养标准的权威性

欧美各国都是先制定了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各高校根据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正是有了权威的保障,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显著。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制定我国的信息素养标准,首先成立一个信息素养权威机构,从根本上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其次,信息素养权威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支持更多的专业教师、图书馆从业人员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后,信息素养权威机构通过整合各种研究成果,比较各经典的国外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及它们的制定过程,制定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

3.3信息素养量表设计与开发

国内的一些学者通常采用量表法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分析结果,进而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但是大都没有说明量表的设计过程,无法确定量表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是指量表的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有多大,信度是指量表的变量所采用的测量项的测量误差程度,同一变量各测量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在设计量表的各个变量时,应考虑各个变量是否都有效?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是否重复?各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如何?各变量是否随外界因素影响及各个变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等问题。一个设计合理的量表,它的结果应是可靠的,多次反复测量,其结果应该保持一致。

3.4信息素养实践模式

国外大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是结合信息素养的内涵,除了有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的宏观指导外,还有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微观支撑。国内对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有三点不足之处:①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研究和信息素养的逻辑内涵、信息素养标准体系相分离,这势必导致信息素养模式的设计不合理,培养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偏颇;②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研究没有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会导致信息素养教育无法顺利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③信息素养实践模式单一,难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差异的学生的需求。

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涵洞;管理;措施

涵洞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根据《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记载:“凡工有堤,有坝,有埽,有牐,有涵洞”。还注释:“涵洞之式,有淤洼涵洞,有洩水涵洞,有溉田涵洞。以石为之,墙身砌面石,下为铺底石,上为盖口石,墙后衬砌城甎,馀与石牐同。”可以说,涵洞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产生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涵洞管理模式日益陈旧[1-2],亟需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笔者现就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将涵洞的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我国对于水利设施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水利工作人员,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涵洞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各地应该结合当地水利的具体情况,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如有的地区就专门印发了《涵洞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该《管理规定》从涵洞安全管理、涵洞安全知识教育学习、涵洞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劳保用品穿戴、安全检查以及其他有关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涵洞安全管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在该地区较好地实现了涵洞的科学管理;再次,今后要紧抓涵洞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搞好涵洞管、用、养、修、供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与宣传,帮助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涵洞管理人员以及当地群众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使工作人员与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科学管理意识,才能真正把危害涵洞的行为和情况扼杀在萌芽之中,维护水利涵洞与设备的良好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2实施涵洞技术改造

当前各地涵洞由于设计单位、修建时间、建造工艺以及工程背景与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涵洞从工艺到技术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涵洞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在涵洞管理中要通过不断加强薄弱构件、增加辅助构件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涵洞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这就需要在涵洞管理过程中不断尝试涵洞技术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提高设计标准。随着淮河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防洪标准中的设计组合水位也发生了变化,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 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使得防洪形势相当严峻;但由于当前涵洞的用料不一,如有的涵洞常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筑成,按照现行的防洪标准(GB5 0201-94),大部分涵洞普遍存在渗径长度不足、缺乏消能设施等问题,达不到安全运行的要求。可以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提高设计标准,多推行钢筋混凝土整体浇工工艺,使其更加坚固,并尝试涵洞闸门精细化,多使用系列化[3-4],小型化的铸铁闸门,方便启闭,断绝漏水,保证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涵洞也能正常运行。二是改进闸门启闭形式。当前很多小型涵洞还使用人工启动或半机械启动闸门的方式,建设改进涵洞闸门启闭形式多使用机动启闭或电脑智能化启闭方式,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加快闸门开启速度。

3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

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于过往船只量的增加、船只上废气与垃圾的排放等因素使得目前涵洞的修建与使用对周边生态环境主要是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鱼虾等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以五河县为例:自明朝洪武元年开始,五河县的沱湖螃蟹和天井湖银鱼就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20世纪80年代中期,沱湖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开发,但螃蟹的养殖限于没有进行水利修建工程的几个河道。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重点水利工程在鱼虾等水产品及资源保护等领域做过大量研究,也取得一些效果,但从整体上说各地在涵洞等水利设施管理上存在差异,工作进展不一。据笔者了解有涵洞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河道鱼虾成活率很少。各地水利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对鱼、虾、蟹等各地有特色水产品与水资源的保护参差不齐,甚至是不够的。因此,在今后涵洞管理中应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借以实现涵洞管理中水工程与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涵洞的管理和建设与周边城镇建设相结合为人民造福;这同时对于平衡我国当前高速增长的经济与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4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近10年来水利部门加大了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如笔者所在地区就通过安徽水利网等信息网络,水利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在水利工作的有效管理中发挥了一些作用。但这些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同步建立各县、镇水利管理信息网络,还可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通过涵洞管理信息网络尝试实现不同地区涵洞水情的自动采集,过往船只的统计以及气象信息的接收,甚至在未来可以实现闸门自动控制,水量智能调度,真正通过网络服务于水利和涵洞管理,实现不同地区涵洞管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涵洞的管理更加智能化、现代化;并与市水利局、国家水利部联网,实现涵洞管理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及时向有关防汛指挥机构提供天气、水文等实时信息和风暴潮预报;为全市乃至全国防洪减灾等工作的调度与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5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涵洞的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仅仅在于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涵洞管理人员学习并熟练掌握CAD、OFFICE等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涵洞日常管理工作中能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其实涵洞管理可请相关人员针对各地区开发设计不同特色的相关涵洞管理软件,如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利用局域网的先进技术,将涵洞管理水情预警信息、监控信息、相关船只运行信息等传输到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中,使以前的例行公事的涵洞信息统计变成动态的实时监控,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并大量节省了人力资源。通过对区域内主要涵洞管理信息与数据实行多级实时动态与管理,可以及时对防洪、灌溉、除涝等水利工程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在重大水情发生时使应急预案的响应时间大大减少,使有限的防洪工程能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洪措施也必将不断增加和完善,从而把洪水的危害减到最小限度。

6结语

涵洞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今后的涵洞管理工作中,涵洞管理人员除尝试上述几点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涵洞管理知识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工具,较好地实现涵洞的科学管理。

7参考文献

[1] 张孟玫,施法中,石维新,等.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倒虹吸涵洞设计的自动化过程[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1):53-54.

[2] 管枫年,洪仁济,徐尚壁.涵洞[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233-501.

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用户体验 信息用户 信息质量

[分类号]G205

随着社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公众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消费习惯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商品单纯的功能效用和使用价值,更加关注消费过程中产品与服务所带来的抚慰、快乐及所获得的尊重。“体验”成为消费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体验”也成为产品价值增值新的源泉。

泛在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一种新兴的消费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要素。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数量的剧增,信息冗余、信息污染、信息失真等问题凸现。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增长的无限性和用户信息获取与吸纳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信息分布和流向的不确定性与用户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与人的认知能力之问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公众没有在海量信息和高技术条件下享受高质量信息生活,对信息质量的满意度反而呈下降趋势。因此,需要对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质量概念与内涵进行反思,把握泛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质量内涵的核心所在。以此为基础,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提高信息质量、满足人们信息需求之目的。

1 信息质量的基本认知现状与反思

1.1 信息质量的基本认知现状

随着对信息基本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国内外对信息质量概念与内涵的基本认知可以概括为数据质量视角、用户视角、数据与用户融合视角。

1.1.1 基于数据质量视角的信息质量认知观 信息质量研究起源于较早的数据质量研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数据管理中,人们生产与处理数据的能力大幅提升,数据质量问题开始受到重视。信息质量是数据质量的必然延伸,是信息管理的技术依赖的升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技术角度关注数据准确性,提高数据质量、获取高附加值信息是基于数据视角信息质量内涵的核心所在。Orr K和Kahn B等从数据本身出发,认为信息质量是基于数据角度信息满足的规范性或需求性程度。English L P、管尊友等、高智勇等从数据质量内容与构成角度剖析了信息质量内涵,认为信息质量是关于信息产品特征的质量,包括数据名称、定义、有效价值以及符合商业规则等,信息质量是信息的内容质量、集合质量、表达质量、效用质量的综合。而刘雁书与方平、陈远等、Eppler M J等则从数据质量属性角度阐释信息质量的基本概念,认为信息质量是对信息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和集成性的综合描述。

1.1.2 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认知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资源数量的剧增,用户不再仅以获得符合标准的高质量数据为关注重点,信息的语用内容、信息满足其需求程度及价值效用成为信息质量的核心内涵。基于朱兰“Fit to use”的质量概念,Deruing和Crosby认为,信息质量是迎合消费者对信息需求的必备条件;Wang RY和Strong DM、EnglishL、Gerkes M等指出,信息质量是信息对信息消费者(用户)的适用性及满足程度。由此可见,用户需求满足度是信息质量的核心内涵,用户满意是信息质量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能够随着用户需求持续不断改进的信息才是高质量信息,这是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基本认知。

1.1.3 基于数据与用户融合视角的信息质量认知观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信息质量的认识不断深入。Shirlee-ann Knight和Janice Burn指出,信息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依据研究者的不同视角而呈现出不同特征。张辑哲基于哲学视角,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阐释了信息质量,其中狭义信息质量是基于认识论(或日理论信息学)意义上对信息的质与量的分别考察与研究,而广义的信息质量是指哲学本体论意义上信息的质、量合一。贾君枝认为,要将信息质量作为一个多面体,从信息自身价值、信息系统、用户三个角度来把握信息质量内涵。可见,基于数据与用户融合视角的信息质量认知观将信息质量看作是一个内涵丰富、具有多维视角的概念,既包括数据与信息的性能,又包括对用户的满足程度,是从用户信息需求入手,从信息的形式、内容和效用等方面对信息质量基本内涵的阐释。

1.2 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的反思

“互动是互联网的真谛”。网络环境中,多种动力因素共同推动用户在实体空问和虚拟空间中持续的社会性信息与学术性信息的交互。在此交互过程中,用户不但可以充分表达自身需求,其信息需求也由单一化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双重需求(追求自由、实现自我)转变,个性展现与自我发展成为交互中用户信息行为的突出特点。用户不再仅仅是网络内容的获取者与阅读者,不再仅仅局限于独特个性的创造性信息消费的展现,同时,用户更是主动参与到信息构建之中,成为内容创作者和信息贡献者,以求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首先,信息质量其内涵与评判标准随不同主体以及相同主体的不同需求而变化,具有很强的“场景”特点。网络环境中,数据与信息内容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信息构建与信息系统先进性依然是高质量信息的基础。然而,信息质量的衡量与评估主体是用户。现有信息质量概念体系是以数据与信息的本质特点和价值为基础,从用户需求与期望的最终满意度角度对信息质量基本内涵进行阐释。但从结果角度,侧重于语法与语义信息层面,忽略了伴随着场景的变化与推移过程中基于用户心理与感知的信息质量的阐释。

其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过程其实质就是信息消费过程。网络环境中,信息用户个性意识逐渐增强,参与度不断提高。用户不再仅限于被动地接受信息服务,而是主动地感知信息场景的变化并与之进行积极交互。在此背景下,用户信息理念与信息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信息质量内涵的理解与认知也随之而变化。用户通过主动信息行为获得的体验及满足感直接影响用户对信息质量的评价。现有信息质量概念内涵以数据与信息内容、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为核心,缺少从信息交互中用户体验与感受角度对信息质量影响的阐释与分析。

再次,从历史与发展角度,信息质量基本内涵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数据质量”到“信息质量”的转变是一个从以数据生产开发者为主体、站在信息系统角度审视信息资源,到以用户为主体、站在用户角度审视信息资源的信息管理理念转变过程。在基于Web2.0的网络环境中,随着信息用户地位和角色的变化,用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中,信息价值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虽然,现有对信息质量内涵的认知能够在理解用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将其作为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然而却不能缩小用户在真正能够理解的信息与认为应该理解的数据之间、信息实际具有的效用价值与用户实际获得与实现的信息价值之间存在的且持续增大的差距。

基于上述分析,网络环境中,能否从信息交互过程与用户信息体验角度对信息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能否从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的主要特征和变化以及对用户信息行为影响的角度深入剖析信息质量内涵,将是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认知的关键所在。只有从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和信息体验、信息感知角度阐释客观的信息内容质量和数据质量、认知主观的信息体验质量和感受质量,从信息过程综合分析信息质量的构成,才能对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质量概念做出全面、系统的阐释,才能把握泛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质量的核心。

2 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信息质量内涵分析

2.1 信息交互中的用户信息体验

用户信息体验是用户在获取与利用信息产品(服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纯主观的心理与感知,是用户对基于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特性、功能、价值等所做、所想、所感的综合反映。用户信息体验是信息交互中用户内在状态(倾向、期望、需求、动机、情绪等)、系统特征(复杂度、目标、可用性、功能等)与特定情境(或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如图1所示:

用户信息体验既是一个断面,又是一个连续体。网络环境中,用户的信息搜集、浏览、检索与利用等行为交织融合在一起,通过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的共同作用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认识、理解、鉴别、判断、分析和推理。因此,用户与系统和服务者密集的交互过程、用户的信息消费过程正在转化为“实时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价值不仅体现在信息功效本身,更通过用户交互行为中的体验和感知得以体现。

用户信息体验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用户的信息消费体验过程。在Web2.0环境中,方便、快捷、主动、频繁的信息交互使得用户每次良好的信息体验都是一种心流体验。用户的认知、情感、意向等心理因素决定其信息行为与信息消费。同时,在此信息过程中,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期望呈现出渐次满足以及发展变化的特点。用户通过交互行为所获得的功能、情感、价值等的心理感受是用户信息感知与信息期望的比较结果。虽然是一种纯主观的心理感受,信息体验却真实地反映了信息交互行为中用户的客观心理,直接影响到对服务过程和最终产品的评价,并将对信息质量的评价以及用户的满意度等诸方面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同时,用户信息体验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环节。根据布鲁克斯信息空间理论,人的信息向知识转化是在交流、认知、效用三个空间的相互作用之中完成的。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思维方式和分析深度发生了深刻变化。用户能够利用智能性的、交互性的知识获取和处理系统,随时根据体验与感受对所接收的定制式、交互式服务进行有效反馈,对其信息行为进行调整,实现知识搜索、知识发现、知识挖掘等目标,并在体验过程中完成对信息质量的评价。

2.2 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信息质量概念阐释与内涵分析

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信息质量可以概括为:用户在信息获取与利用过程中,通过与信息系统交互的体验与感知而对信息效用与信息价值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信息质量就是用户在与信息系统(网站)的交互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感知而对获得的信息内容固有特性(明示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系统功能和服务性能的主观特性以及信息需求或期望满足程度的一种综合评价。

首先,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质量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概念。网络环境中,用户对信息质量的认知一方面取决于信息内容的客观属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对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的体验与感知。而这种体验与感知受到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期望的影响。由此,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质量既包括信息产品本身的客观属性质量,又包括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所体验与感知的过程质量(包括对产品属性质量的感知、对系统功能和服务性能质量的感知),是对信息质量的整体、综合认知。

其次,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质量具有双重性,即客观性与主观性。网络条件下用户现实的信息消费中,信息用户既有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又有感性的行为和活动。虽然信息内容依然是用户最核心的信息需要,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用户对信息内容客观属性质量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大多数信息用户并不能完全客观地评价信息的真正价值,而是依赖于交互过程中的体验与感知。用户不仅关注信息内容质量,信息交互过程中的体验与感知同样影响到用户对信息质量的认知,用户的信息质量评价贯穿于信息交互过程的始终。由此可见,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质量既涉及对信息产品的核心本质和其客观属性质量的认知,又涉及用户通过体验和感知对信息交互中信息内容客观属性、对系统交互信息过程质量的主观认知。即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同时是用户信息质量认知的主要构成维度。

再次,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质量与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期望密切相关,是用户信息期望与交互中价值体验的比较结果。信息质量虽然包括具有客观属性的信息内容质量,但其本质是一种用户的主观体验与感知,是用户通过交互过程获得的对信息产品、系统、服务的体验和感知与用户信息需求、信息期望的比较结果。对信息用户而言,信息质量是其对交互过程中自己信息需求和信息期望的满足程度的体验与感知。信息用户认为,自己通过体验与感知的信息质量是对信息质量的有效认知。因此,用户在交互过程中的体验和感知与其需求和期望的比较而获得的信息质量认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用户对信息内容质量的完全客观评价。

3 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信息质量概念模型

网络环境中,用户体验视角的信息质量是综合考虑过程和结果而对信息质量的基本认知,是一个由多重层面构成的综合性概念。基于信息质量的概念阐释与内涵分析,可以构建由信息内容质量、期望质量、交互质量和感知质量所构成的信息质量立体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3.1 信息内容质量

信息内容质量是指信息内容能够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给用户带来价值收益的功能或效用属性质量,包括内部属性和外部特征。网络环境中,信息内容是用户信息价值的核心来源,信息内容的客观属性与特征是信息质量的重要评价维度。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与用户认知能力的有限性,用户对信息内容客观属性与特性质量的认知是有限的,往往要通过交互过程中个人的体验与感知才能识别。因此,信息内容质量既包括信息内容的部分客观质量,又包括用户通过交互过程所体验和感知的、与其需求和期望相比较而获得的信息内容效用价值的主观认知质量。

3.2 信息交互质量

信息交互质量是用户在利用信息系统(网站)获取信息过程中,通过持续的信息交互的体验而对系统性能和服务水平的评价。用户在交互过程中,系统(网

站)的可靠性、响应速度、功能质量、界面友好性、反馈途径、个性化功能、服务改进效率等系统性能和服务水平将影响到用户能否高效率、身心愉悦地获取与利用信息。信息交互质量是客观的,但其感知却来自于用户的体验。与信息内容质量一样,信息交互质量既包括系统性能和服务水平的客观部分,又包括用户通过交互过程所体验和感知的、与其需求和期望相比较而获得的对系统性能和服务水平的主观认知质量。

3.3 信息期望质量

预期是信息用户一种基本的信息心理。信息期望质量是用户在获取和利用信息之前,对信息产品价值属性和信息服务功能水平等的预期。用户信息期望质量是客观存在的。网络环境中,受信息特殊性、动态性以及用户信息需求特点与决策结构的影响,期望质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随交互行为的深入而逐渐明朗化。虽然信息期望质量仅是信息质量概念体系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却是基于用户视角信息质量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用户通过交互过程对信息内容、系统性能和信息服务的体验和感知,与其期望质量间的比较结果将是用户信息感知质量的重要来源,并影响到对信息质量的最终认知。

3.4 信息感知质量

信息感知质量是用户通过信息交互过程的体验与感受而获得的,是对信息资源、信息系统、信息服务价值和水平的具体、实际、主观的认知。用户的信息交互过程是一种心流体验,由于非理性因素影响,信息感知质量来自于交互体验中用户对产品、系统和过程的技术性能、情感体验等主观评价结果。这种认知与评价是用户在交互过程将其体验的信息内容质量、信息交互质量与信息期望质量相比较而获得的,是在满足用户某种心理需求和期望基础上获得的感知效用。

由上述分析可见,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质量是以体验与感知为核心的综合概念,涵盖了从用户需求与期望、到信息获取、再到最终获取信息价值收益全过程的信息客观价值属性和用户主观价值感知。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质量概念的基础是信息内容质量和信息交互质量,信息期望质量是关键影响变量,信息感知质量是核心构成要素。信息内容质量、期望质量、交互质量和感知质量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概念整体。

4 结论

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阐述;定义;信息

在一些阅读文章中有时作者常常采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话语来阐明其独特的内涵意义。而学生在读到这些富有此种形式的句子时,常常感觉别扭、深奥,难以明辨其确切的涵义。有时即使是较为熟悉的词汇,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却富有另层含义,这对其正确理解全文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如果能就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细腻地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其话语的内涵意义对理解整个文章定会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结合2012全国各省、市的试题内容,对如何巧辨阅读中话语的内涵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通过阐述理解其内涵

在一些文章中有时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常常并非直截了当地将个人的观点和盘托出,而是采用间接的方式来加以表达。或采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形式将个人的观点隐藏于文字之后。此时应根据作者的话语进行仔细的甄别,以明确作者的真正涵义。对事物持是肯定的态度、否定的态度、还是中立的态度,应结合全文的内容认真审视,切不可望文生义。

二、依据定义明辨其内涵

有时作者阐述某内容时常常通过下定义的形式来加以论述,但作者并非以直截了当的形式简单地对此进行评论,而是采用拐弯抹角的形式对事物进行描述。此时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观察其后的阐述,因为后面的内容往往是对该划线部分的话语的阐释。如果只拘泥于划线的词语,常常会产生误选的现象,很可能会歪曲作者对此事的态度。如:

Yet some people wonder if the revolution in travel has gone far. A price has been paid, they say, for the conquest of time and distance. Travel is something to be enjoyed, not endured. The boat offers leisure and time enough to appreciate the ever-changing sights and sounds of a journey. (2012 江西卷阅读D)

72. How does the writer support the underlined statement in Paragraph 2?

A. By giving instructions.

B. By analyzing cause and effect.

C. By following the order of time.

D. By giving examples.

该文主要论述了乘飞机旅行方便快捷,节省了出行的时间,然而也存在在一些问题。在此段落中作者通过划线后的句子对旅行阐明了自己的态度。也许乘船会给人更多的悠闲,会有充足的时间领略变化万端的景色,聆听大自然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和谐之声,让人有只缘此身在山中的感觉。作者通过下定义式的形式,诠释了旅游的真谛。由此可见划线部分的内涵是作者的真实感悟,以实例阐述了旅行应是悠然自得,而绝非是忍耐之举。故正确的选择应为D。

三、综合信息寻求其内涵

在一些阅读文章中常常含有众多的信息,有的信息则是对文章内容的间接铺垫,并非对下面的问题内容有所帮助。此时学生应将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找出能直接对问题有用的信息,采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方式才能有效地明辨话语的内涵。如果一味地局限于划线部分去苦思冥想,则会适得其反。如:

Franz Kafka wrote that “a book must be the ax for the frozen sea inside us.” I once shared this sentence with a class of seventh grades, and it didn’t seem to require any explanation.(2012 江苏卷阅读D)

66. The underlined words in paragraph 1 probably means that a book helps to ______.

A. realize our dream B. give support to our life

C. smooth away difficulties D. awake our emotion

从表层意义上看,该句为“一本书一定是破开我们内心冰封海面的一把厉斧”。然而纵观全文的内容,

尤其是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话语所提供的信息 “We are trying to teach students to read increasingly complex

texts, not for emotional punch but for text complexity. Yet we cannot enrich the minds of our students by testing

them on texts that ignore their hearts.” 可知,阅读不仅仅是单纯地衡量学生的分数,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能唤起读者的情感,由此可判断该句的真实内涵应为一本书能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因此只有D选项与划线处一脉相承。

It didn’t take long before reports of squirrels using the bridge started. Squirrels were even seen guiding their

young and teaching them the ropes. The story was picked up by the media, and Nutty Narrows became known in

newspapers all over the world. (2012 山东卷阅读C)

69.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hrase “teaching them the ropes” probably mean in the text?

A. Passing them a rope.

B. Directing them to store food for winter.

C. Teaching them a lesson.

D. Showing them how to use the bridge.

本文主要介绍了Nutty Narrows Bridge 的来历。建立此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松鼠过马路时被车撞到,从而有效地保护松鼠。根据该段落中的关键词汇guiding their young的信息可知松鼠在怎样教幼崽如何过桥。此处的the ropes以指代的关系代替了桥梁,因此与选项中D的话语不谋而合。

通过上面几段的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真正领悟阅读中话语的内涵,并非是易事一桩。只有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文章之中才能有效地理解其内涵。由此在在解题时应时刻注意所读文章的主题,注意作者话语的深层含义,不被其假象所蒙蔽。在阅读时结合全文的内容加以判断,不要被枝节问题所困绕,才能明辨其划线部分的真实含义。

【参考文献】

[1]杜志建《金考卷特快专递》第1期 .

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good faith as the medical morals and the medicine ethics's core, layer upon layer is infected the profound extension which and the rich connotation after several thousand year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forms is affecting the medical good faith main body deeply. because the health reform brings the medical good faith evolution time many new characteristic requests, this article by traditional culture's radiation, from doctor the good faith, the hospital good faith, the medicine good faith three aspects discussed under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the medical good faith new connotation to extend, carri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racing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explanation by the time to the medical good faith view.

key word: connotation extension; traditional explanation; modern analysis; medical good faith

前言

“大医精诚”这句几千年来中国医家的铭训,体现了华夏医道中诚信与医术并重的亘古真理。wWw.11665.cOM然而,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医疗体制的改变,如今的医疗诚信,正处在一个 历史 嬗变时期,医疗业工作者已不能像千百年前虔诚遵循孔子“医乃仁术”的儒家思想一样,根据内心的伦理和心境毫不费力地做出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医疗业的现状使功利性和道义性标准都有其合理性,使得医疗业从业人员陷入道德选择的迷惘和价值取向的紊乱。医疗、药品行业的诚信 问题 日益凸显,在 社会 经济 生活的各个层面显示出了惊人的破坏性。近年来,医疗、药品行业各类频频震撼全国的危害患者、消费者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事件、案件,将医疗业的诚信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患者与医生、医院和药品厂商之间的信任空前脆弱。种种现状都将全面审视医疗诚信内涵外延、整合医疗诚信体系的探索赋予了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双重特征,诚信这一关键词在以人为本的思潮下作为患者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无疑是当前构筑医药经济文化的核心。

诚信作为医疗道德和医学伦理的核心,经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层层濡染,早已形成其深刻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深深烙印在医药人甚至大众的文化骨髓中,其影响是挥之不去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又撼动着传统医疗诚信的内涵,冲击着医疗诚信的外延。在此背景下,医生、医院、医药 企业 这三大医疗诚信的主体被赋予了新的特点,面临新的信用、要求和挑战。因此,追溯传统文化,综观现实背景,对医疗诚信的内涵外延进行全面的解读与剖析,可为系统地整合与解决当前医疗诚信缺失现状服务,以期为改善医疗诚信现状尽绵薄之力。

1 医疗诚信内涵外延之传统文化溯源

“医儒同道”这一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特点,使得医疗道德体系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医疗诚信作为医疗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深受传统文化的濡染,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和鲜明的传统价值要求。

1.1 传统医疗诚信观之“知与不知” 儒家“医乃仁术”的思想对医疗诚信内涵方面的解释体现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要求医生以人的生命为重。其诚信是以患者“无伤”为原则下的诚信。现今医生因不明病因让患者做套餐检查,滥用抗生素;部分医院为敛财号称能根治红斑狼疮、牛皮癣等疑难杂症恰是不知以为知的表现。清代名医程国彭的话对医疗诚信的内涵做了很好的诠释:“病不识时莫强认,谦逊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不知为不知,亦为良医也”[1]。如果不能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如果坚持一己之见,甚至固步自封自吹自擂包治百病,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贻误病机,使可治之症转化为危笃,甚至转化为不可治之症。

在儒家文化和以著名医家的思想为主的医学伦理以外,各少数民族医学对医疗诚信的内涵也有着不约而同或截然不同的解释。如以《四部医典》为经典代表的藏医学里就有对医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相似论述,认为如果确实经过努力,仍感到不能诊断或 治疗 的疾病,要及时另请高明,“决不能顾及自己的名誉而拖延时间,贻误病情”[2];遵守“经医生诊断,如与病人的怀疑相符时,可以明确告诉所患的疾病;如与病人的怀疑不相符时,口头上伪称所患的疾病与病人所说的相同,但在实际治疗中要按实际所患的疾病治疗”的准则,视此一分为二的做法为医疗诚信。

1.2 传统医疗诚信观之“义与利” 传统医疗诚信是重义轻利的诚信,以收取报酬为耻。三国的董奉不仅不收取报酬,还自己栽杏换粮以赈济患者;唐代孙思邈谓:“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决不可“啬术以自贵,挟技以邀财”;北宋庞安时对“病人持金帛来谢”而坚辞不受,其人“轻财如粪土,耐事如慈母而有常”,亲自为病人熬粥煎药,躬身护理。明代李时珍“千里救药于门,立活不取值”[4],皆以信义为本,而拒收回报,坚守清贫,这就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价值观相悖,尤其于医生是高收入职业的现代观点剧烈冲突。

1.3 传统医疗诚信观之“大医与小我” 孙思邈的《论大医精诚》中认为“大医”治病,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待病人要“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3]。可见孙思邈提倡的医疗诚信,是通过医者的自我牺牲、一心奉献为前提实现的,医圣的诚信观在千百年来被长久奉为圣言而为我国传统医疗诚信经典内涵的代表。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党在这一传统医德的信条下构建起的医疗卫生体系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尽皆知的“白求恩精神”也是这一传统医疗诚信观的表现。

追溯医疗诚信内涵的传统文化渊源,可以发现受阶级性和 时代 条件的制约,有些对医生的要求过于苛刻,难以实现,但不能淹没的是闪烁其中的瑰丽医学的医学道德的光辉,但从伦理及心理的角度看,也是具有很多值得沿用的合理内核的。

2 医疗诚信内涵外延之现代剖析

医疗诚信按照诚信的主体可大致分为三类:医生诚信、医院诚信、医药诚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卫生事业由原来的纯福利性质向半福利半经营性质过渡,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制度为医疗保险所取代,药品商、医疗器械商的利益渗入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使得医疗诚信正面临现代意义的内涵和外延的转变。

2.1 医生诚信的内涵外延

诚信是一个具有双重指向性的道德范畴,由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通常仅强调主体即应具有的内在品德和行为规范,保证医疗质量作为医生诚信的最根本信用标准,是医生诚信的首要内涵。围绕这一内涵,医生诚信的基本伦理要求如下。

2.1.1 平等待患,保证医疗服务公平性

由于

2.1.2 慎独守诺,维护患者的医疗隐私权

保守医疗秘密是医生必备的职业素养,是医患诚信合作的重要条件,其在 法律 层面上是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要求,在伦理层面上是医患诚信的重要体现。儒家医德的核心是“爱人、行善、慎独”[6]六字中的“慎独”即强调了保守医疗秘密的重要性,1968年世界医学会修订的《日内瓦宣言》也明确提出了医疗保密,我国卫生部也在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实施办法》中规定了医疗保密的 内容 。

2.1.3 耐心说明,增强医疗信息透明度

由于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典型的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5],即当事一方因为信息获取上的阻滞性原因而无法清楚地把握信息中的全部内容,从而不能真实地把握 问题 的全部情况;而另外一方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能够全面地拥有信息,从而可能真实地把握问题的全部状况。患者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不知道诊断依据,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检查,不知道用什么药最好,不知道痊愈的标准,而这些医生都是知道的。因此在这种信息非对称条件下恪守诚信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医生利用信息优势欺骗患者就会产生严重失衡,因此医生应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真实地把情况告诉患者。

2.1.4 以诚相待,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是指为病人提供其做出医疗决定所必需的足够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由病人做出承诺。这一要求使医生从医学家长主义的窠臼中走出来,在医疗活动中“以病人为中心”,不仅要做自己认为对病人最有利的事,而且要考虑病人的优先权和选择权,体现了医患之间以诚相待的核心。

2.2 医院 诚信的内涵外延

医院作为给广大医疗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窗口行业,是和 社会 接触最广泛、最具开放性的机构。因此医院作为诚信主体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医院诚信的内涵特征是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的,以契约为基础的、完全考虑患者利益的诚信。

2.2.1 医院诚信以信息非对称为客观条件

前文中所述的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信息非对称一样,医院与患者间同样是信息非对称的。患者不知道挂号契约的内涵中,究竟医院有哪些责任和义务,而这些信息都是包含在医院主体的规范和条例中的。因此,医院诚信要求院方必须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告诉患者为什么要做这样那样的检查,告诉患者选择门诊或住院 治疗 的原因及必要性,告诉患者如何回避医疗风险等,由患者自主地进行选择,如此才能实现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医院诚信。

2.2.2 医院诚信以完全考虑患者利益为指标

由于患者的 经济 利益和医院的经济利益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冲突的,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主体医院而言,必须做出适当舍弃自身利益而最大化患者利益的道德选择,需要完全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才符合真正的医院诚信,这是诚信道德的较高境界。

2.2.3 医院诚信以契约为基础

挂号后,医院就与病人形成了有别于一般商务合同的特殊契约关系,包括医院提供硬件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综合服务能力;公开、合理的收费标准和行为;认真履行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职责等。在这种不对称契约关系下,医院没有选择权,必须承担自动界定的契约责任和义务。医院诚信以这种契约为基础,诚信行为既是规章、法律的要求,又是道德的自律,医院诚信要求更高层次地认识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3 医药诚信的内涵外延

医药诚信中,中西药都必须满足的内涵特征有客观说明药物疗效,辨证论治和细化服务。具体说来,包括药械产销诚信和药械质量诚信两大类。药械产销的诚信和市场诚信密切相关,涉及到药械价格的诚信,避免使患者支付额外费用如回扣等打乱市场健康秩序的现象。药械质量诚信又分药品质量诚信和器械质量诚信,主要体现在中药材质量的诚信问题上,中药材由于其原材料特殊性而使其质量诚信问题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