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一、企业价值报告革命的提出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以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为核心,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企业核心能力等信息的披露,导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全面;二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忽视了企业现行价值等信息的披露,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信息有用性;三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体,以财务报告附注为补充,形成企业财务三表报告体系,形成供给主导型信息披露体制;四是以货币计量为手段,忽视了其他计量手段的运用,使许多重要信息拒于信息披露门外;五是以定期信息披露为方式,忽视了企业适时信息披露,致使财务信息披露模式单一。

自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5年发表《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以来,企业财务报告改进就成为国内外财务会计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学界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了激烈批评,认为传统财务报表现在比过去更不能反映创造财富的资产,财务报告正陷入加速失去其有用性的困境。还认为有相当大数量的资产被历史成本会计低估了,不仅如此,我们的整个资产分类并没有被完全确认,并且问题还在变得越来越糟,且对财务会计和公司报告跟不上商业活动的变化步伐而深感担忧,因而财务报告势在必改。西方国家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上,并认为不相关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无用。葛家澍教授也早在1996年就认为:财务会计核算本来是经济核算,但多年来被成本所取代,从成本回归价值,以促进财务报告能够真正披露企业的价值,可能是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二、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设想

我国对全面损益报告、现值会计计量等与企业价值报告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与国际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企业价值报告作为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主要方向和根本目标,它涉及企业财务报告改进、企业现值会计系统、企业财富变动计量、资产价值评估等理论与实际的重大问题,其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研究。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目的是改变现行通过报告企业盈余,间接报告企业价值的状况,而直接报告企业的公允价值与财富变动。但企业价值在外界环境(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不变的前提下,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成长率,也就是取决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是企业价值报告研究的前提。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企业价值链、企业组织创新、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客户关系、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家的才能等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如何计量这些影响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会计学界将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会计一直作为研究重点,我国又将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研究列为十五规划重点研究内容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2.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现在广泛使用的会计收益显然与经济收益的概念背道而驰。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发展,会计学家们和会计职业组织正在试图扩展会计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严格区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过程,采用了与传统净收益确定即收入-费用观不同的资产-负债观。真正全面的收益是经济收益,也许经济收益在现行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上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但人们不应放弃对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的探索。因此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仍将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3.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表明,企业财务报告改变历史成本基础,关注价值计量,并研究引入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可能性是企业财务报告改革的方向。企业现行价值和财富变动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基础,如果取代现行的成本基础,将极大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企业现值会计是企业现行价值的计量技术,并非完整的企业会计系统,也非企业价值报告本身,而是企业价值报告的基础。企业价值报告涉及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包括确认和计量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只有通过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才能找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而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以企业现值会计为基础,应用企业现值会计技术。所以,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将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会计理论 决策有用性 理论框架

一、引言

传统会计理论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这种新兴的商业运作模式的出现,对传统会计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对传统会计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使会计理论与其所处的电子商务环境相吻合。电子商务是20世纪末新兴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它是基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广泛开展商务活动的方式。电子商务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合作发展的最新成果。电子商务从大的方面来讲可分为广义电子商务和狭义电子商务。广义电子商务又称e-business,是指各行业各种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可称之为电子业务,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电子教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务、电子家务等。狭义的电子商务又称之为e-commerce。是指人们利用电子化手段进行以商品交换为中心内容的各种商务活动,可称之为电子交易。电子商务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搜寻、联络费用,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会计信息使用效率。会计信息的供给方也根据已达成的协议,源源不断地为需求者输送已掌握或拥有的会计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披露其所要的会计信息,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的自由流动。电子商务会计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记录、计量、反映电子商务活动的实质,以及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日常业务处理、全部在网络上进行。最大范围实现书写电子化,降低资源消耗,会计信息传递可以利用E-Mail,FTP等网络功能实现资源的传递。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会计报告实时系统(RealTime ReportSystem),加速了财务处理的运行速度,读系统可以随时根据录入资料生成相应报表,实现会计信息实时跟踪,便于信息使用者及时得到及时的会计信息,为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电子商务会计中,可以节约以下方面的交易费用:(1)搜寻会计信息的费用。(2)节约了有关的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3)存货实现了零存库,大大减少了库存费用,使得更多的资金应用于其他业务活动。(4)节约了能源、资源。包括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的耗费。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挑战

(一)对传统会计基本假设的冲击 (1)对传统会计主体的影响。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it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确定。而且,随着网络交易的随时性、不确定性,使得会计主体越发不易确认。如何正确客观反映出电子商务印发的“虚拟实体”的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是未来会计必须解决的问题。(2)对传统持续经营的影响。持续经营定义为:除非存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地经营下去,即可以遇见的将来,企业不再濒临破产清算。但虚拟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的时间间隔,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随机遇获得而产生,随着它的消亡而解体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3)对会计分期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理论在基于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将企业经营年度划分成若干个会计期间,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提供经营成果信息的时间范围。但这样一个划分方式会导致经济事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会引起会计信息的失真。电子商务会计,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提供实时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才能获得,可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交易只是“虚拟交易”,交易一旦结束,则虚拟企业可能随时解散,这样,会计分期就没有实质性意义了。(4)对货币计量理论的影响。货币计量假设是会计人员所记录、分类、汇总报告的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经济信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延伸了货币计量的涵义:企业允许特定的供货商、主要顾客、银行、海关、税务部门等机构进入自己的互联网中的外部网络。在信息技术帮助下,用电子货币转账。电子货币的出现引发了货币革命与支付革命,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上的产物,强化了记账本位币唯一性的假设。

(二)对传统会计职能理论的冲击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发生新的职能变换。(1)会计的基本职能将向管理职能倾斜。在会计核算的工作可由INTERNET等网络完成时,信息处理就会高度自动化。因而会计的核算职能逐渐淡化,重心将向协调、管理、监督、决策等方面。基于INTERNT的企业流程重组已经开始凸现,企业管理软件平台的作用将会发挥巨大的能量。企业管理软件平台将成为企业MIS的新重心。(2)会计的信息管理职能日渐重要。信息可以帮助监控和管理企业生产、营销和销售,通过INTERNET技术,会计信息高度共享,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全面快速收集各种相关信息,以利做出经济决策。经营企业就是经营未来,经营未来就是经营信息,只有网络化管理才能有效消除信息孤岛。(3)会计的协调职能将逐渐凸现。会计的协调职能,将会协调企业内部与外部各职能部门,共同处理相关业务,同时加强与现有顾客的关系,从而加强企业的运营效率。

(三)对传统会计核算理论产生了影响 (1)对会计处理方法产生了冲击。传统会计理论对于如何衡量知识资本,如何计量技术,如何列示知识产权,如何确定人才资源价值等无形资产时无任何表现。信息时代,知识在企业产品价值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那么知识耗费就应计入产品成本或者予以资本化,正确计算产品价值中包含的知识产量,而不同于现行会计模式下将信息等耗费列作期间费用,同时要求损益表的内容和结构作响应的变更,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无实体公司”进行会计处理,以便能够精确、公允地计量收入、现金流量和实收资本,真实、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并且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最有意义的会计信息,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2)对传统会计要素的影响。财务会计把会计要素划分为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两类要素。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加工速度越来越快,会计要素划分会更加细密,更有层次,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状况。此外,Internet、e-Business的发展还会引起数字产品的计量、会计准则的变更等问题。(3)基于电子计算技术的核算方式改革。手工核算下,处理环节多、内容分散、许多流程重复、内部核算体系复杂、周期长。基于电子计算机的智能化核算方式,则可以对这些业务进行改良。先由电子计算机统一汇总核算,然后分解到各组成单位进行核算。在这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电子商务会计准则作指导。

(四)对传统会计计量方法的冲击信息经济时代,会计计量的重点要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传统会计计量以金额表示历史数据为主,实物数据、差异分析的运用非常有限。而电子商务会计的引入,为各种会计计量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从时间方面看,对过去的核算、对现在的控制和对未来的预测等方法都将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

(五)对传统财务报告理论的挑战 建立在Extranet和Internet基础上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使得实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成为可能,对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1)报告目标上。传统会计报告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反映管理人员经营责任的信息,电子商务环境下更侧重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信息。(2)报告周期上。传统定期报告模式将被不受时空限制的实时报告所替代。(3)会计报告要素上。传统报告模式上划分为资产、负债、权益、费用、收入、利润等要素,已无法满足决策者有用性的要求。细分报告要素,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将是电子商务会计发展的趋势。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理论分析

(一)财务报告目标应当侧重于时性与决策有用性 传统的财务会计目标认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状况,在此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相关信息的有效披露。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过去只注重财务报告真实性的问题,而对经济决策的有效性问题关注度不够。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财务报告目标仍然是基于会计核算与分析的需要,并不完全基于决策的现实需要。也因当时的网络、通讯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实时提供一切有关的财务信息。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更多的只能是核算层面的基础财务数据而非经济决策的信息。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时通讯从技术上成为可能,为实时提供财务数据提供了高效的数据传输平台。数据传输平台传输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数据,而是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挖掘,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可供信息使用者进行科学决策的高质量决策信息流。

(二)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应当与信息需求相匹配

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要根据财务报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做出是否应当投资的决策。基于投资者视角的财务报告,应当要求披露尽可能详细、规范的企业运行轨迹。要达到这样一个报告要求,其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即报告的内容要详细、披露格式要尽可能的规范与统一、最好具有可扩展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财务报告首要的信息披露要求仍然是要求所披露的内容应当是真实、公允的。考虑到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应当会大为增长,因为电子商务的创新商业模式为阅读财务报告提供了一个高效、快捷的获取通道。获取财务报告的便捷,实际上又为财务报告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差异会比传统环境下的信息需求要大,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于相同的事项会有不同的期望用途,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提供的内容要更加符合信息使用者的个性需求。需求的多样化,并不意味这报告格式的多样化;相反,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更加要求报告的内容详细化、格式的规范化与统一化。财务报告的统一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无论何种信息需求,都有一个共性特征:编制标准一致,不同企业、期间具备可比性。在这样一个背景条件约束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报告内容上要明细化,格式上要规范、统一,要形成基于XBRL的可扩展商业语言报告体系,真正成为信息决策的首要依据,帮助投资人做出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应当更加注重非财务指标的量化与分析 非财务指标是对财务指标的一个补充说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财务指标更能说明相关问题。传统财务会计理论认为,非财务指标仅仅作为信息披露的辅助指标,不能进行量化说明,因此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基本是不相关的。实际上,非财务指标是可以进行量化的,只不过传统财务会计受到当时条件的约束,尚不能对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拆、形成具体的数值指标,从而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非财务指标的量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数据挖掘与整合技术的引导下,从非财务指标中分析指标与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将非财务指标转换成相应的数值模型,并且赋予一定的数据区间。对于非财务指标的数值化,应当要明确的是,非财务指标应当首先转化成相应的选择变量,并对变量定型与赋值。只有进行相应的变量选取和进行恰当的赋值,才能将非财务指标顺利转化成财务指标,进行相应的决策分析。非财务指标的数值化,将会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运营的更多信息细节,从多层次、多维度考察企业的运行质量,结合财务指标对一个企业的实际运行状态,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进而做出相应的经济决策行为。指标量化后的关键问题在于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的构建,这是进行非财务指标分析的核心所在。构建有效的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体系,将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也是会计理论创新与突破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改进以公允价值为核心的资产计价模式 资产作为企业运营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功效。资产价值能否得到公允、可靠地计量,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会计理论认为,资产计价模式应当基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是资产计价的最原始模式也是大多数会计准则的首选计量模式。后来随着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方法逐渐被现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重置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重置价值/名义货币、现值/名义货币、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等计量模式所代替。上述几种计量模式,都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的缺陷,应当说是一个重要的改进,各自具有相对的优越性,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存在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一个最理想的资产计价模式。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能够反映资产未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是未来收益折现到现在的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内在的获利和价值增值能力。目前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不是非常合理的计价模式,关键问题主要在于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根本在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允价值估值模型与有效的市场报价系统。有效市场报价系统的建设,是公允价值资产计价模式的核心,使得公允价值能够基于市场报价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报价调整,同时结合公允价值估值模型,将市场报价系统中的市场交易价格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调整为与资产内涵价值相吻合的公允价值。电子商务环境,为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有效市场报价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交易平台支撑。因此,在电子商务的交易市场环境中,应当要强化电子报价系统的应用,优化公允价值的市场估值模型,为公允价值资产计价模型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平台。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理论框架

(一)电子商务会计理论框架指导思想会计理论是从会计实务中提炼出来的经验总结,是会计实务发展的基础。创新会计理论体系,应当要首先明确会计理论创新理论框架的指导思想。针对电子商务的特殊商业环境,创新的会计理论框架指导思想应当确定为:

坚持和完善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明确财务概念结构,制定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优化以公允价值为核心的资产计价模式,创新财务报告内容与格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标准、规范、统一的会计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有用的决策依据。这就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理论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作为理论创新框架的一个战略指导思想,统筹会计理论创新的发展方向。

(二)电子商务会计理论框架核心组成要素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学科体系、会计思想史、会计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会计准则制定、资产计价理论、收益计量理论、契约关系与管理层会计行为、有效资本市场等。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创新的会计理论体系总体上并没有实质上改变这些研究内容,但是基于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从一下几个要素加以创新,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1)会计理论学科体系。传统会计学科体系主要由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学科分支所构成,各学科分支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学科的体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会大大加强。信息化的程度会相应地提高,在会计学科发展体系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也将形成相应的边缘学科体系,诸如信息系统资源会计与财务、信息整合财务、网络会计与财务、信息会计与财务、电子会计与财务控制系统等等,都将会形成相应的会计新兴学科体系,丰富了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电子商务创新商业模式,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环境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步伐,同时将会极大地促进会计学科的快速发展。应当说明的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理论学科体系,不仅仅涉及到传统会计学的学科门类,更多地是将会引入边缘学科的研究内容,从多视角、多维度研究会计与财务问题,将经济生活中与会计相关的问题转化为相关会计与财务问题,为问题的处理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2)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研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与会计理论的发展同步。观察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出各阶段会计理论发展主要以研究方法的创新为重要标志。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从最初的以大量现象观察概括出总体特征的归纳法,到以逻辑推演的演绎法,再到以道德标准为核心的伦理法,以社会责任为约束的社会学法,以经济后果为考量的经济学法,后来又发展到以经济事项为切入点的事项法。上述的这些方法仍然以“假定”为限定性条件,围绕禀赋和目标函数,进行规范会计研究。但由于规范会计研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是其受目标函数严格约束,因此规范会计研究的相关研究要收到规范会计研究的目标和目标函数的限制。在大量的经济学研究中,已经有相关研究证明,“经济效率”评价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同时“财富的公平分配”这只是理论研究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微观经济现实中很难达成。而这一点恰恰与会计理论研究的相抵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范性会计理论的研究。对于“财富的公平分配”很难得到事实证据来论证,其更大程度上是一个价值判断,正是因为这是一个价值,所以它很难提供驳斥规范研究中的效率问题,很难得到事实证据的支撑。对规范会计目标的解放,由此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是目前主流的研究方法,契合了目前的实际需要,通过实证法,发现有趣的会计现象,对其进行描述,借助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做出富有意义的预测。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为其他研究方法提供了技术基础,例如电子数据实验法、数据挖掘与深度分析法、数据实时统计与分析法、数据对比法、网络数据库实验法等新的研究方法会逐步引入到会计理论研究中,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更有效的研究手段,得出更多有意义的研究结论,丰富会计理论研究框架。(3)会计理论研究内容。传统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从研究方法、资产计价模式、收益理论、资本市场与会计盈余、契约与管理层会计行为、成本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展开相应的研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管理理念的变革,都会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内容产生重要影响。电子商务着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就为会计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其中就涉及到较多的研究方法、研究内涵的问题。就研究内容而言,创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应当要体现新环境下的制度安排特征,将时展的背景立于一个较高的研究视角。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理论体系,既要紧密结合会计理论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又要结合电子商务环境这一特殊的市场交易模式。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理论体系,应当从一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信息网络整合背景下的会计研究方法的创新、基于公允价值核心的资产计价模式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研究、新兴创新商业模式中的会计与问题研究、新兴资本市场中的电子市场报价系统、实时财务报告系统改进问题研究、信息整合路径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电子商务环境模式下的管理层会计行为研究、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管理层激励问题研究、信息文化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等,这些问题都是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会计理论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将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会计与财务问题,用相应的会计理论把内在逻辑理清楚,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解决方案。外在环境的变化,需要会计理论适时做出更新,理论研究要与实务发展与时俱进,上述研究内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对于完善相关理论和提供解决方案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相关的研究应当围绕上述研究方向展开,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

(三)电子商务环境会计理论框架运行逻辑 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是将会计理论的概念结构作为会计理论的一个研究核心和起点,统领会计理论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由会计理论的概念结构引申出会计研究方法、收益计量理论、资本市场与盈余管理、契约与管理层会计行为等相应的研究内容,各研究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内在逻辑一致的研究框架。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理论研究的外在客观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相应的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和逻辑主线也相应地需要做出调整。创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以财务报告目标的变革为逻辑起点,勾勒出以管理层会计行为约束机制设计的公司治理模式为核心、会计研究方法为支撑、以收益计量理论为发展的综合研究框架,完善新兴资本市场中的会计理论研究,为实务处理提供决策路径。

(四)电子商务环境会计理论支撑系统 会计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其整体功能的发挥需要依托于整体系统的有效运行。整体功能运行的关键在于,各子系统均按系统目标有序运行,并且有一个有效的支撑系统提供保障。要使创新会计理论体系需要从会计理论研究总体目标、研究重点、研究成果评价、信息系统技术发展方面加以考虑:(1)总体研究目标。如果会计理论研究的总体研究目标没有转变到创新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目标上来,则创新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就是没有任何意义。创新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目标就是依托实时的数据分析系统,挖掘信息数据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会计信息,使其做出科学、有效的经济决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全面收益; 业绩报告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许多交易和事项的核算方法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特别是引入了全面收益会计理念,使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了内在一致性,推动了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和实践。

一、全面收益研究回顾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美、英等一些国家相关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纷纷在改革业绩报告方面采取了措施,虽然各国报告全面收益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改革都是为了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财务信息的有用性。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业绩报告项目进行了联合研究,并已在一些方面达成一致,如两个委员会认为,“带有全面收益总计和净收益或损益小计的单一报表要优于两张报表方式,因为它允许与业主交易以外的全部净资产变动同等地列示在同一位置上”。可见在单一报表中报告全面收益是业绩报告改革的发展方向。wWW.lw881.com

纵观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发展可以看出,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英、美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业绩报告的改革,还是近年来国际联合项目组关于业绩报告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和发展始终是以全面收益理念为指导的,即以向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目标,以真实、完整、公允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全面收益理念是全面收益会计研究的中心,也是全面收益报告改革的方向和动力。

我国对全面收益会计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我国的会计目标属于受托责任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更倾向于可靠性。加之我国原会计准则回避了公允价值,所以我国实际上没有引入全面收益会计理念,也不具备报告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因而全面收益会计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传统会计收益和收益表的缺陷,对国外的业绩报告改革进行比较,以及对我国报告全面收益方式的建议和探讨。

二、我国新准则中的全面收益理念

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使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的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但由于引入了全面收益会计理念,使得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和方法变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从而使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具有了内在一致性。我国新准则中所体现出的全面收益会计理念主要包括:

(一)关于会计目标——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

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体系中,财务报告目标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以财务报告目标为基础,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就可有机地建立与联系起来。只有明确了财务报告目标,才能较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①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会计领域几乎没有出现过“会计目标”、“财务报告目标”等术语,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如果这被认为是我国当时的会计目标,那么可以看出这一目标基本采用了受托责任观。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新的会计目标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明确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必须为报告使用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这一目标的确立和理念的升华,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②

(二)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强调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要达到或满足的质量标准,它是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在会计信息的各个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重要特征。有用的会计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早已是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共识。葛家澍教授认为,我国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所采用的思路。也就是说,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也应以会计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以会计实践的可操作性为约束性条件。新准则中的会计目标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与原会计准则相比,相关性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重要性也有所增加。如新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观的采用和公允价值的引入都已经突出了相关性的质量特征,即强调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大大提升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三)关于会计确认——确立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地位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确定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理念。在资产负债观下,会计准则制定重在规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观下,会计准则制定主要关注收益表要素的定义,把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作为准则规范的首要内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成为收益确定的副产品。二者在会计处理中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对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按照资产负债观,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造成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收入费用观则直接确认已实现的每笔收入和费用,进而根据配比原则确定收益。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观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相关性更强。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收益的确定,放弃了收入费用观转而采用资产负债观,提出“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收入费用的定义以净资产的变动为基础,注重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另外取消了许多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递延(待摊)或预提项目,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理念。又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由原来的递延法和收益表债务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取代了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暂时性差异的采用是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中的体现,采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划分则是收入费用观理念下的所得税会计选择。③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上,首先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进而由其变动来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认为只要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核算真实公允,所得税费用会计信息就会真实可靠。而原来的递延法和收益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都是依照收入费用观,从时间性差异出发,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视作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往往产生大量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递延税款借项和贷项。所得税会计准则采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真实体现资产和负债的未来可收回金额,真实公允地反映了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能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现金流。

(四)关于会计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显著的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使我国形成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表明我国要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即: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的运用包括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生物资产等17项具体准则,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基本一致,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同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新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又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限制条件,如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另外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也都有类似的限制条件。

总之,新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化了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强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要以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为核心,要求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指出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的信息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强调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使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所有重大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作出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预测。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如实反映资产未来经济利益,合理确认预计负债,不高估资产价值,不低估负债和损失。另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必然带来更多的未实现损益的报告问题。可见,全面收益理念的引入奠定了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理论基础,也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我国在报告全面收益方面取得的进步

我国的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主要报表之一,并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了“净利润”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及其“合计数”。虽然没有明确全面收益的概念,但表中的“净利润”就是已实现的“净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已确认而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即“其他全面收益”,“合计数”即净损益加其他全面收益,实际上就是“全面收益总额”。可见,我国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全面收益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在报告全面收益方面的巨大进步。与原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业绩报告相比,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共同构成的业绩报告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的业绩。收益要求确认和计量除由于股东投资和股利分派以外的所有形式(包括现金和非现金)的权益变动,但由于利润表受到实现原则的限制,目前仍有部分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绕开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部分。我国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净利润”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合计数”,即全面收益总额,是将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全面收益”,不但使会计信息更加清晰透明,而且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的业绩,便于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

第二,有利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能够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可以给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原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基本上采取排斥的态度,然而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必然带来更多的“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受到实现原则的限制,目前这些项目只能绕过利润表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部分,随着所有者权益中这些项目的增多,所有者权益就会变得让人难以捉摸,信息的质量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暂时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将“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正本清源,与“净利润”一起计入“全面收益总额”,使所有者权益的内容不再模糊,解决了公允价值在报告方面的后顾之忧。

第三,重新建立起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如果损益表能包括一定时期内净资产价值的全部变动(除与所有者投资和向所有者分配股利有关的价值变动),那么就称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有数据的勾稽关系。这种勾稽关系使所有者权益中,创造的价值与分配的价值得以区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明晰性。④然而在原企业会计准则中,部分利得和损失绕过利润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由于损益表不能反映净资产的全部变动(除与所有者投资和向所有者分配股利有关的价值变动),因而打乱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通过将“净利润”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相加,揭示了企业全部净资产的变动(除与所有者投资和向所有者分配股利有关的价值变动),即全面收益总额,使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重新建立起勾稽关系,这种连接不仅仅是数字的连接,更重要的是它使得隐藏在所有者权益中的“收益”暴露出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尽管我国在报告全面收益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应该看到,权益变动表并不是一个严格的财务业绩表,它也包括非财务业绩项目,会使财务报表的用户忽视其他全面收益项目,从而忽视了对报告主体全面业绩的评估;另外,在基本准则中没有给出“全面收益”概念,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也没有要求“全面收益总计”,这也不利于全面收益会计的推广。因此,我国的全面收益报告内容和方式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以满足我国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萍.fasb和iasb财务业绩报告项目研究回顾与评价.会计研究,2007,(9):35-41.

[2] 楼继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会计研究,2006,(2):5-6.

[3] 李勇,等.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会计研究,2005,(12):83-87.

[4] 程春晖.从新修订的会计准则看全面收益表的应用.证券市场导报,2001,(9):38-43.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非财务信息

会计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最为重大。会计本身是具有反应性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增加,他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进行决策。会计系统应该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如若不然会计信息就会在各种信息源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地位。因此,会计系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还有部分财务信息散落于财务报表附注中。这个信息产出过程要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制度等规范的要求,而且需要进行货币计量,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历史图像。而非财务信息

主要是通过表外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暂无相关的规范。公司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作为公司整体经营的信息,是对公司生产经营状作者简介:耿黎(1979-),女,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财务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况的综合反映,共同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了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关信息。可见,无论财务信息还是非财务信息对于决策都是相关的。因此,加强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明确非财务信息的概念或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一、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概念

目前国内研究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很多,但是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专题研究较少。首先,对企业会计报告及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中,普遍认为目前的会计报告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其次,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主要是讨论非财务信息在企业价值评价、企业战略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税务稽查和审计方面的应用,而缺少对非财务信息概念、内容及披露的研究。尚未对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边界达成共识。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众多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文献中,大多绕开非财务信息的定义,直接采用罗列的方法来表述非财务信息的内容。现有的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性质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反对将非财务信息纳入财务报告,认为财务会计的任务是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中进行披露。在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的学者中对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中大都认同非财务信息应该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但是对于非财务信息是否应以可用货币计量作为评判标准存在不同的意见。缺少统一的理论性的指导,使得对非财务信息包含的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国外从20世纪60代开始对财务报告模式缺陷的研究非常多,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呼声越来越高。认为企业的价值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现行的财务报告不能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现行的财务报告是向后看的模式,对使用者帮助不大,缺乏远见;现行的财务报告缺少企业社会业绩的反映,其预测性严重不足等等。在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方案也很多,其中不乏加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意见。在笔者目前掌握的文献中,有以下几种关于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FASB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一个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而SEC则直接通过S-K规程制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非财务信息。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指出,广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和相关附注以外的所有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Meek(1995)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背景、生产运作、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对平衡记分卡的论述中也提到:非财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先导性指标,是阐述财务成果形成过程的信息,包括组织的学习与成长,经营及生产过程效率,顾客价值等信息。国外也有很多研究绕过非财务信息的概念,以列举的方式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非财务信息使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这体现了非财务信息的价值,增加了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是目前非财务信息的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非财务信息的本质及性质认识不清;二是,受传统财务会计思想的约束;三是,我国证券市场中对财务数据的过分依赖。因此,讨论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其披露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评述,笔者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应摆脱传统会计观念中的“非黑即白”的模式,借鉴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加强表外信息,特别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及决策相关性。财务信息披露是强调“受托责任”的履行。而利益相关者在考察受托责任履行的同时更加想得到与决策相关和与利益相关的信息,因此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以“受托责任”和“决策相关”为基础的,并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相关的,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非财务信息的内涵有如下几点解析:

第一,非财务信息的本质。非财务信息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可以由会计系统提供。但是与财务信息相反,不完全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和相关性。非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部分非财务信息可以满足可计量性。但是大部分不能满足可定义性,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明显不足。

第二,提供非财务信息的目的。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因此会计系统必须向信息用户提供那些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但与信息用户相关的信息。满足信息需求也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目标。

第三,非财务信息的特点。非财务信息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货币计量、统计数据、文字及图表等方式;同时非财务信息是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的。

第四,非财务信息形成的方法和程序。由于非财务信息不受公认的会计准则约束,所以其形成并不像财务信息那样规范,不必完全遵守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非财务信息一般通过对原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加工、调查问卷等方法形成。

第五,非财务信息对象。会计对象即会计核算、监督的内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仍然是对特定主体的生产经营进行反映和监督,仍然遵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对于反映通货膨胀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信息就应被排除在外。

第六,非财务信息的任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的反映和监督应该是面向企业全部的经济业务,不能只停留在对那些能够用财务信息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因此,非财务信息的任务是反映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监督主体对既定目标的运行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二、关于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对于非财务信息包括的内容,国内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其内容大致相同。大多都认为经营业绩指标、管理部门分析及讨论、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是非财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但是,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社会责任(广义)、持续发展及反映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是否纳入非财务信息披露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非财务信息进行了再分类并提出了一些指标。

国外已有了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规程,非财务信息内容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SEC通过S-K规程规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8类非财务信息。AICPA(1994)的新企业报告模型中认为企业应该披露管理当局对财务、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和公司背景信息,并提出对尚无准则规范的其他披露的改进。安永于1998年表外披露的调查中对8类40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进行了调查。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非财务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等信息。

Meek(1995)和Cooke(1999)分别对欧洲大陆的上市公司和日本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虽然国外的研究中对非财务信息的内容也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国外相关机构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管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研究机构及研究者的实证研究思路及方法,为我国学者研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问题提供的实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弥补我们研究中重理论分析轻实证研究的不足。

有了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概念性的描述,对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在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及披露的边界时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非财务信息可以是会计系统能够直接提供的,也可以是一些虽不是会计系统生成的但可以直接引用的相关信息。这样,即满足了成本—效益原则,又增强了会计信息在信息源竞争中的优势。

第二与利益相关人决策相关的。最初的“决策相关”,强调对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的决策相关。但是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此处的相关性是加入了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相关。这一点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另一方面,强调“相关性”也是防止会计信息的无效披露,即过量的标尺。这就要求应该在了解信息需求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目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框架并对其进行监管。

第三内容的可变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最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软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获利和发展的关键;财务会计的边界扩大是一种必然—财务会计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葛家澍、杜兴强,2004)。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的核算是目前会计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因此尚不能纳入财务报表进行报告。在会计确认计量技术不成熟的现状下,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要想达到其“决策有用”的目标,有必要在财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补充和强化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不过,应明确规定非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应遵循的取舍原则。

因此,基于以上3点,非财务信息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背景信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及产品结构。

(2)经营业绩说明。经营活动指标、成本指标、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

(3)管理部门的分析讨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4)前瞻性信息。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管理者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与风险进行比较。

(5)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指标,包括处理废水、废渣、废气的情况,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减少耗用稀有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措施与效果;人力资源信息,如企业员工构成情况信息、员工安全和健康信息、员工培训、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信息;企业经营对当地社会影响,包括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情况,对居民居住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及措施。

(6)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员工能力;资源利用情况。

非财务信息概念的界定及内容披露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必然延伸。因此也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披露领域和研究领域。在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地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我国的上市公司是否要全部披露上述非财务信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该对哪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进行管制?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在了解了利益相关人的需求之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再进行管制,确定披露的范围及具体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何卫东.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R].深圳:深证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2003.

[3]孙曼莉.公司年报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5.

[4]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 评价 综述 展望

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基础,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市场运行效率和国家经济调控的效果。也关系着投资者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在我国当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如何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就成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监管实务中的―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会计信息质量定性评价的标准和会计信息质量定量评价的方法对现存相关研究文献进阶段性总结评述,并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的诸多问题。

一、会计信息质量定性评价标准研究

(一)使用者需要为评价目标以使用者需要为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是基于会计信息含量低的背景下提出的。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Ball,Brown和Beaver等为代表的实证会计研究先驱,以资本市场有效作为假设,通过事项研究方法探讨会计信息的信号功能及其特征,验证了会计数据(信息)在资本市场上是有用的,但有用程度并非理想。在这一结论的影响下,西方会计职业界重新审视会计准则的制订目标,发展并完善了从“使用者需要”为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MCPA)下属的特鲁伯罗特委员会(TruebloodCommittee)发表了名为《财务报表的目的》的报告(简称Trueblood报告)。在报告中,首先提出“决策有用观”这一现代会计理论概念。奠定了日后美国FASB一系列有关概念框架公告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1980年FASB在“决策有用性”这―会计目标的基础上,了全面论述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的S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公告。公告认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首要质量标准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财务报告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而且只有具备“导致差别”能力方能确定它与某―决策相关。相关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报告使用者可以信任财务报告编制者提供的信息,只有当会计信息反映了其意欲反映的内容,不偏不倚地表述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和结果,既不倾向于事先预定的结果,也不迎合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能够经得起验证核实,才能认为是具有可靠性的。它包含了三个构成成分,即如实反映(反映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可核性)和中立性(不偏不倚)。同时,该公告认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次要和交互作用的质量标准为可比性。可比性是指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济现象中指认出相似和相异之处的质量。为达到可比性,一般要求相同的经济事项应采用相同(相似)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不同的经济事项则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此后的十多年中,美国一直以该评价标准为会计准则的制订目标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1994g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Jenkins委员会)针对当时社会各界(包括国会、政府监管部门、学术界以及会计职业界等)对现行企业报告强烈不满的情况,经过三年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表了《改进企业报告一面向用户》这一报告。这份报告在FASB第2号概念公告的基础上,仔细分析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要关注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必须要突出可比性,进一步完善了以使用者需要为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以后的20多年内,世界各国均建立了自己国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其大部分是以使用者需要为出发点来构建。例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9年发表了类似于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ofPrinciplesforFinancialReporting,SP)。在这份公告中,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可分为两类:―类与财务报表中信息的内容有关,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质量。其中,可靠性又包括了如实反映、稳健性、完整性、中立性和公允披露等次要质量。而另一类则与财务报表中信息的“表述”有关,主要包括:可理解性、披露、可比性、一致性和及时性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7月发表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以“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为题,根据“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属性”这一思路,提出了会计信息的10个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并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作为4个主要的质量特征,把及时性和效益成本作为限制因素。

(二)股东/投资人保护为评价目标以对股东般资人的保护为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是基于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行为盛行的背景提出的。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上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越来越严重,严重侵蚀了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有序运转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Levitt在1997年发表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为目标。提出透明、充分和公允的披露等不同于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质量要求。根据我国学者葛家澍和陈守德的理解,透明的含义不仅是指清晰、易懂、避免含糊的含义,其更加是指如实地、可比地反映―个企业与投资人相关的信息,其狭义的解释把透明度视为充分披露的同义语。广义的理解视同高质量的全部含义。关于充分和公允的披露的含义,Levitt举例说明“既不提前也不推迟本期发生并应当报告的交易和事项,不应多提预防未来“过苦日子”(rainny day)的准备,不确认递延损失和平滑各期利润以伪造企业似乎稳定发展的假象。当海边房屋遭至咫风要报告损失;正常年份应报告利润。总之,要依据会计准则反映真实。依此看来,充分、公允披露似乎是作为可靠性的必要组成部分来理解。在Levitt的倡议下,美国审计界开展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估问题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1999年“蓝带委员会”提交了―份报告,其中的第8号建议提出了公司披露的清晰性、公司会计原则、基本估计及其他管理当局在编报财务披露和外部审计师审阅时所做的重要决定的冒险或保守程度等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又一种见解(标准)。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也重新审视修正了原来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标准。在第六十一号审计准则公告(sAS

N0.61)中明确要求:“联系SEC的每―项规定,审计人员应当与审计委员会就自己对企业财务报告中运用会计原则的质量的判断进行讨论,而不只限于其可接受性”。修正后的SAS.61是用来指导审计人员同审计委员会的交流讨论工作的,其包括的某些项目,会对财务报表表述是否如实、可稽核、中立及一贯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质量特征可用作讨论质量的基础,是因为它们都是按最为广泛的意义进行解释,并且是包含在FASB在SFAC2中所提出的会计信息的理想质量特征之中。从中不难看出,保护投资人的主要质量标准为透明度。透明度则由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比性构成。同时透明度又建立在决策有用性的各项质量特征的基础上。

(三)综合使用者需要和对股东或投资人保护为评价目标各国学者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研究了以使用者需要和对股东般资人的保护为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后,提出了综合以上两种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安达信(ArthurAnderson)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两位合伙人Gregory和Blaneher(2001)在(FASB)公布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加入了清晰性,盈利坚持和分散信息的评价标准。清晰性是和可靠性和相关性并列的评价标准,其关注公司的财务信息是否以有组织的、清楚的和简洁的方式表述,在简洁与充分上取得适当的平衡。而盈利坚持和分散信自的评价标准分别为支持预测价值而设立的次级质量标准。预测价值这一评价标准,关注信息对评估重复发生盈利实现的可能性是否有用,即是否有助评估公司盈利的潜力和信息是否可使使用者识别和评估包含在公司不同的经营业务中的不同机遇和风险。我国学者葛家澍和陈守德(2001)提出了决策有用性的评价标准为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主要质量,和重要性与可比性两个次要质量所构成。对保护投资人的主要质量是透明度。透明度则由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比性构成。同时透明度又是建立在决策有用性的各项质量特征的基础上的评价标准。我国在2006年公布的基本会计准则,提出了综合使用者需要和对股东/投资人的保护的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在第三章中,则提出了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决策相关、清晰明了,可比等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二、会计信息质量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一)信息披露质量角度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外部披露,财务报告披露质量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个关键因素。国外学者广泛的从信息披露质量的角度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的定量评价,并相应的以信息披露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个变量,如Wright(1995)研究公司审计委员会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Felo(2003)研究公司治理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均使用了代表信息披露质量的美国投资与管理委员会(AIMR)指数(或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变换)。信息披露质量的定量评价主要是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描述性的会计信息(或非会计信息)进行评价,其主要采用了分析家的主观评分法和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分析家的主观评分法以美国投资与管理委员会建立的AIMR指数为代表(其前身为财务分析师协会FAF)。该委员会不定期的按照不同的行业成立相应的以财务分析师为主体的评价小组,在大约20多个不同的行业中,每个行业选出十多家上市公司,从该公司年报批露的消息(约占40%~50%的总分数),季报和其他公开出版的信息(约占20%~30%的总分数)及投资者提供的信息(约占20%~30%的总分数)来评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类为建立披露指数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假定了若干披露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取舍主要是依靠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并给予不同的权重,然后来检查该项目是否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现,来给予不同的分数,从而评价信息披露的质量。如Botosan(1997)年对制造业的122家公司建立了―个自愿披露指数。Robbetal(2001)年根据JENKINS报告所建议披露的内容,选取了一些非财务的项目,调查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建立了相应的披露指数。另一种评价方法为文本分析法(TEXTUALANALYSES),该方法并不首先假定若干披露的项目,而是对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全部进行检查,然后通过计算机辅助来对全部的披露信息进行分类,之后再来评价披露的信息质量。如Vivien Beattiea etal(2004)提出了―个四维分析框架和计算机辅助方法对会计陈述进行全面分析。MichaelOMensah etal(2006)将会计透明度作为―个重要指标设计了―个6级得分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系统

(二)盈余质量角度 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中―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Penman(2001)认为,“财务报告的质量等同于可证实的盈余”。在会计学术文献中,往往将盈余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变量,如Rajgopal和Venkataehalam(2006)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和股票回报率的关系时;Daniel(2003)在研究财务报告选择的决定因素和经济后果时;Johmonetal(2002)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事务所任期的关系时;Verdi(2006)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和投资效率时;Daniel(2006)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的经济后果时均使用了盈余质量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变量;国外学者极其重视对盈余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目前,对盈余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可以分为三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从盈余的时间序列性质来评价盈余质量;在该思路下,学者们从决策有用观出发,提出了盈余是否可持续性(Persistence)可预测性(Predietability)和可变动性(variablity)这三个评价盈余质量的标准。可持续性是指当期的盈余能否在以后的各期得到保持。高质量的当期盈余是指能够在以后各期得到保持的盈余oKormendi和Lipe(1987)等学者指出盈余持续性是指在股票的回报率对盈余变化或盈余本身回归模型中的相关系数。可预测性是指过去的盈余对将来盈余的预测能力。Johnsonet al(2002)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事务所任期关系时,就使用了当期盈余对下期盈余反映程度的系数作为财务报表质量的变量。可变动性是指当企业的经营环境稳定时,高质量的盈余应当是不可变动的,在各期应该是平滑的。可变动性的定量评价,常用营业收益的标准差和来自于营业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标准差的比率作为对其的评价。第二种思路是从盈余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评价盈余质量。该思路认为在应计制下,盈余是由现金和应计项目组成,而应计项目又可以分为非操纵应计项目和操纵应计项目,学者们通过现金,应计项目。非操纵应计项目和操纵应计项目之间的关系来对盈余质量作出评价。其又有以下的四种方法来评定盈余质量。第一种是直接考虑盈余中现金部分的大小,用来自于营业产生的现金流量对盈余的比

例作为对盈余质量的评价,其认为该比例越高,则盈余的质量越高,反之则盈余的质量低下。第二种是直接考虑盈余中应计项目的变化程度,如Deangelo(1986)认为总的应计项目的变化大小反映了盈余的质量,其总的应计项目变化越大,则盈余质量越低,反之则盈余质量较高。第三种是考虑应计项目中操纵应计项目的大小,操纵应计项目越大则盈余质量越低,操纵应计项目越小则盈余质量越高,对于操纵应计项目的计算有海利模型,德安吉罗模型,琼斯模型、修正的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在会计文献中,常用到的是琼斯模型和修正的琼斯模型。琼斯模型是Jones(1991)提出的,该模型为:NDA1=a1(1/At-1)+a2(REVT)+a3(PPE1)(NDA1t代表t期的非操纵应计项目;At-1代表t-1期的总资产;AREVT代表t期的收入减t-1期的收入后,除以t-1期的总资产;PPE1指在t期的固定资产除以t-1期的总资产),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年份具体的a1a2 a3等参数,根据以下的模型以OIS求得:TA1/At-1=a1(1/At-1)+a2(REVT)+a3(PPE1)+V1(TA1代表第t期的总应计利润,V1为剩余项,代表各公司总应计利润中的操纵应计利润部分。),该模型的前提条件为;收入具有不可操纵性,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为此,Dechowetal(1995)对JONES模型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如下的模型:NDA1=a1(1/At-1)+a2(REVT-RECT)+a3(PPE1)即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表示t期净应收款项和t-1期净应收款项的差除以t-1期的总资产这一变量:RECT,这样就将可能引起收入变化的应收款项净额视同可操纵性的应计项目,从原来的不可操纵性应计项目估计模型中剔除了。第四种是考虑应计项目和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即应计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转换为企业的现金。Dechow和Dichev(2002)提出如下模型。WC1=b0+b1*CFOt-1+b2*CFO1+b3*CFOt+1+εt其中WCt表示t期和t-1期的流动资产的变化,CFOt-1,CFOt和CFOt+1分别表示t-1期,t期和t+1期的来自于营业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ε1表示不能实现现金的应计项目。ε1的方差越大,则盈余的质量越差。Verdi.Rodrigo Setal(2006)就同时使用了琼斯模型操纵应计项目和Deehow和Dither(2002)模型中ε1标准差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变量。第三种思路是从影响盈余形成过程的因素来评定盈余质量。该思路认为,公司盈余信息的形成受到公司本身会计业务的客观影响和管理者对盈余的主观影响。公司所面临的会计业务越复杂,在处理会计业务时需要的判断,估计和预测越多,则盈余质量就越可能低下。同时,管理者的个人利益和公司的盈余信息联系的越紧密,则管理就越有可能干涉盈余,从而导致盈余质量低下。Burgstahler和Dichev(1997),Degeorgeetal(1999)提出了对盈余管理的一种分布检测法,该方法通过检查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周围的不连续分布来计量盈余管理。(特定的盈余水平―般为零,上年盈余和本年度分析师预测的赢余)。

(三)其他角度 Barton和Waymire(2004)在研究非财务报告管制下对投资者保护的问题时,以透明度和可信赖度对作为财务报告评价的标准,提出了对财务报表定量评价的一种思路。该方法,通过检查财务会计报表是否披露了,销售,销售成本,折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信息分别对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对进行了评价。通过上市公司是否雇佣了大的审计事务所,及检查无形资产是否采用了谨慎性的报告,来评价财务报告的可信赖性。我国学者师萍(2002)在研究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和成因后,基于“阿罗悖论”(Amwparadox)提出了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评价模型和根据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提出了动态结构模型和模糊评价模型。李丽青和师萍(2005)则从充分披露程度,会计政策一致程度,现金流量质量度和收入资产质量度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