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心理危机;干预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大学生遭受来自社会多元思潮以及就业、生活上的诸多压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巨大困扰。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不断积累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很容易因承受能力不足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身心健康遭受重大危害,对校园的和谐稳定也十分不利。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从入学教育课程化入手,将心理危机干预前置到新生阶段,以课程化的长期干预,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以更好地投身于大学生活。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难度较大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家庭环境和生理遗传因素外,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均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理危机会随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而出现相应变化,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解,但存在反复的可能,一些自我调节能力不佳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恶性循环。心理危机相对隐蔽,旁人很难直接发现并判断,心理患者自身也可能意识不到心理危机的存在。部分大学生即便发现自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加上讳疾忌医的心理,往往不会告知周围的人或积极寻求帮助,这就给心理危机干预带来了巨大困难。

(二)学生及其家属对问医就诊存在抵触情绪

虽然心理问题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普遍,但相应的治疗机构仍不够专业,数量方面也亟待增加。就高等院校来说,很多不具备心理疾病诊断资质,心理疾病患者只能从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方面寻求治疗和帮助。很多大学生及其家属受到传统和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心理问题并不属于疾病,将其划归到精神疾病又惧于来自社会和周围的压力,往往对就诊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仍在成长期,在思想上仍不成熟,慢慢会自然变好。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忌讳去精神机构进行治疗,而是采取封建迷信等错误方法来解决,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让孩子遭受进一步的心理伤害。

(三)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

心理危机相对严重的学生,存在着自残、自杀等倾向,对于这类学生高校往往以劝返作为处置措施,让学生暂时休学,前往专业的治疗机构接受治疗和帮助,待治疗完成再决定是否返校完成学业。实际上,许多存在相应问题的学生均有着相对复杂的家庭背景,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学生较多,学生在家里本来就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劝返往往难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尤其对于生理性遗传疾病来说,患病学生的家长也多需要照顾,将学生劝返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甚至可能使其走到更为艰难的地步。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是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面临的巨大难题。

二、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意义

新生入学教育是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专门的入学前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对今后需要学习到的知识和课程以及接受的教育内容提前传达,让新生有更加充分的准备走完过渡期。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国防国情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学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等,教育的形式包括军训、讲座、班会和主题活动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内容的入学教育也更多地进入到高校。从表面上来看,入学教育有着多种载体和多元内容,但实际的教育存在学时不足、教育方式枯燥乏味、教育评价不成体系等缺限。入学教育多为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不能真正地给大学新生提供充分的帮助。实施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建构科学的入学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入学教育教学方式,打造科学的绩效评价办法,能够提高入学教育效果,为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让大学新生对于大学阶段可能要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完成的事情有提前的、清晰的了解,帮助其做好提前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能避免问题的挤压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入学教育课程化设计

(一)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要落实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首先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以系统化的入学教育课程让学生接受专业的教育指导,获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避免知识传授式的设计方案,而是注重课程的体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包括校园知识、安全知识和生活常识等,以情感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方式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避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者,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情感性。新生初来乍到,难免存在焦虑和恐慌,缺乏目的和方向,通过入学教育课程,由教师发现问题、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此外,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两者结合作为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应将重心落在预防上。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全体学生,不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患病学生的专门教育,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提升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消解能力。为此,高校应创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为每位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帮助外,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咨询窗口,让学生获得及时的帮助。同时,还应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趣味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在不断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同时,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和编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其中,打造相应的教育体系。课程设计应落实到两个层面,即理论基础层面和方法技术层面。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宗旨,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而落实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开展方式;方法技术层面则是设计课程组织结构与形式,除了确定课程目标外,还要对课程学时、课程具体内容、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选择与确定。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应以相应的课程设计为依据,确定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体系。心理危机干预的课程设计,应依据当前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实际需求,做好学时、内容与评价方式等的设计与落实。同时,通过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小组,打造以班级、院系和学校为一体的三级联动机制,做好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首先,各班级成立心理小组,由学校组织进行专业培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向院系汇报。院系则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若心理危机相对严重,则应进一步报告给学校相关部门,由学校判断危机状态,指导进一步的工作,如,及时进行转介,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产生积极作用。

(三)加大与专业精神机构的合作力度,提升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中,心理危机干预主要目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心理健康意识,在出现异常心理问题时提供心理辅导。具体来说,以大学生的健康个性品质培养为核心,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状态,提高自信水平;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表现,懂得如何培养和维护健康的性心理。具体方法有:大学生心理筛查、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个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相对专业和复杂,单靠高校自身力量很难有效落实,这就需要与专业精神疾病治疗机构的合作,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让心理危机干预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首先,高校可寻求与知名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的合作,邀请该机构的优秀医生进行校园宣讲,向新生宣讲心理危机相关知识,提升其对心理危机的认知程度。其次,可聘请专业医生定期到校坐诊,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使学生和精神科医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从而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给予评估,并给出准确的、有说服力的诊断结论,提升危机干预的效果。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意识;实习实训;危险预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46-03

一、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加强了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然而实验、实训课中的安全问题以及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一)实训、实验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各校所开设的课程强调理实一体,实训所占比例逐步增多,实训现场的各种机械设备越来越多,如果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就会发生危险,甚至是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例如在实训课中,汽车类专业涉及举升机等设备的使用,机械类专业涉及各种机床的操作,物流专业涉及叉车等设备的使用,等等。而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学生是否了解设备的操作规程,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是否清楚违反操作规程会发生怎样的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等,各专业学生都面临着安全问题。

(二)工读交替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根据教育部“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各院校积极与企业联合,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工读交替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提前体验到将来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遭遇伤亡的事故屡有发生。

二、高职高专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重要性

据报道,我国将近30%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对该省大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出现的非正常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1/3以上学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就发生在校外实习阶段。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设立相关安全教育课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造成大学生在生产现场发生伤亡事故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主动安全意识。这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课程不无关系。

目前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消防安全、火场逃生训练等常规的、被动的安全教育层面,学生缺乏主动安全意识。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将来要在生产现场工作,生产现场存在着各种机械和电器设备,是事故多发的场所,所存在的危险要比日常生活中多得多,所以目前的安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的《安全生产法》中阐明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确立了安全在企业生产活动中的首要地位,显然使高职高专学生树立明确的安全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在实训与生产现场保证自身与他人的安全是高职高专学生首先应该掌握的技能。我国每年有数百万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生产现场,如果所有的毕业生都接受过危险预知训练,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保证技能,这势必对企业安全生产降低事故发生发挥巨大的作用,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正能量。

三、安全教育与危险预知训练教学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首先在国家示范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进行安全教育。在该专业的职业核心课《汽车生产现场管理》中,进行生产现场安全管理与危险预知训练的探索教学。

(一)案例教学,提高安全意识

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意识到实训现场和生产现场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用事实强调违反操作规程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培养按操作规程作业的职业意识。而后,练习操作专业课实训设备,在操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范的作业习惯。

(二)危险预知训练,提高生产安全性

采用案例进行安全教育,是通过对已经发生事故的分析与认识,使操作者提高安全意识。但要真正彻底杜绝事故,就要对生产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预先的认识,预知危险是安全行动的前提,也是控制人不安全行为的关键。危险预知训练是企业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减少事故的有效方法,使安全生产方针的“预防为主”得到充分落实。

危险预知训练是现场班组(或个人)通过作业前针对将要从事的作业内容、作业环境等进行较短时间的会议讨论,提前发现、把握和解决现场或作业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制定必要措施,从而使安全活动由上级组织要求的被动形式变为班组成员的主动防范。

危险预知训练的四步法:

第一步,把握现状。针对岗位和作业过程,通过各种不安全现象,找出潜在危险因素。通常采用小组讨论法,由班组领导向班组成员提问,各成员对其中可能的危险因素提出个人意见,并想象、预测可能出现的后果。讨论过程使得班组成员对存在的危险了解的更清楚,判断更准确。

第二步,追究本质。通过讨论、分析,将危险因素分类,逐项确认,找出主要危险因素,并确认最危险的因素,使班组成员对班组工作中的危险有统一的认识,同时要求大声说出并清楚记忆。

第三步,制定对策。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制定出可实施的候选对策和措施,要求充分发挥创意和发散性思维,尽可能多提出对策。

第四步,确定目标。在候选对策中,选出最优化的重点安全实施项目作为行动目标,解决工作中的危险问题,并制定标准,要求作业者按标准作业。

通过以上四步训练,使作业者对正确的操作方法有明确的认识,并促使其产生正确工作行为的意识,使作业者在工作中能自觉地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出现,在危险因素变成事故之前,解决问题并排除危险。当操作需要由两个以上作业者协作完成时,要求每个作业者不但要考虑个人的行为要求,还要注意相互间的联系,避免因信息传达不准确而产生误动作,导致危险出现。

在危险预知训练中,通过提问、讨论、分析、认识等训练过程,使操作者注意到危险因素的存在,排除操作者的错误认识,阻止因操作者的失误构成事故的过程产生,有效地提高操作者的安全意识,养成安全的职业习惯,预防事故发生。

四、危险预知训练效果

安全教育与危险预知训练探索性教学获得了极好的效果。在2008年学生进行工读交替顶岗实习时,每月都有工伤事故发生,事故原因都是违反操作规程作业。而自2010年以来,工伤事故明显下降,只是偶有发生,且都是轻微伤害。实践证明,在高职高专学生进入实训现场及顶岗实习之前,接受安全教育与危险预知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朱程.高职高专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192-194.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Hazard Prediction Training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HEN Ting

(Changchun Automobile Industry Institute, Changchun Jilin 130013, China)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当事人遭遇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的紧张刺激而陷入极度焦虑、郁闷和失去控制乃至不能自拔的心理状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或致伤他人,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也给高校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都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心理危机事件虽然发生在极个别学生身上,但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2011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专家论坛公布了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果。这项名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显示,全国300多家高校接受调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中,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比较严重。68.1%的受访者表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积累,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首要原因是恋爱感情问题,其次是人际关系问题,占55.1%,接下来是心理疾病问题、学习问题等。这项研究还发现,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时,显得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认同度一般。不少被调查者呼吁所在高校能够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的培养,其次是“加强普及工作”和“建立危机干预机制”。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冲击。教育部门希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意识、心理疾病预防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获得心理支持的能力;为有心理困扰和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为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对校园内出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及时干预和转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覆盖面广、普及性强的特点。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在抽象的道理说教上,教育内容与实践脱节情况严重,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教育方法单一,停留在传统的德育理论灌输上。主要存在问题有: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变能力和意识差。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行动迟缓,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防控意识差。对待学生心理危机的非科学化和专业化现象严重,行政干预情况较多。缺乏高素质、专业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和有效的机制。投入用于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经费不足。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现代化的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加速,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时,不仅社会问题频繁发生,而且心理问题也大量凸显,导致出现社会性的“心理动荡”现象。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日趋开放,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也难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更加丰富而复杂。一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在新的环境里不可避免地遭遇人际交往困惑,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严峻就业压力的影响。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6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有的学生对自己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在择业前盲目乐观,过高估计自己,在就业失败后,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导致紧张、烦躁、焦虑、情绪低落和自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家庭问题的影响。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家庭经济情况及家庭环境的氛围等对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的第一课堂,他们最初的是非意识都是通过对家长和亲人的模仿学习而来的,这些意识是耳濡目染的从小就刻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长期以来,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期望下,在只追求学习成绩的压力下,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由于相当一部分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但不懂得科学的教育观念,反而采用一些自认为很正确的错误观点来误导孩子,在教育方式上也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落后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4)学业问题的影响。大学的教育与学习方式和高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大学课程很多 教师上课进度很快,和学生交流的时间有限,平时作业和考试都非常少,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该怎么学,学什么都由学生自己安排,很多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合理安排,而利用这些自由的时间上网、看小说、谈恋爱等,最后导致逃课、厌学、考试舞弊、课程考核不及格等问题,从而产生困惑、矛盾、烦躁等情绪。

(5)情感问题的影响。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抱有强烈的需求与较高的期待,但由于缺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经验,而使期望与现实产生强烈反差,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比较严重的是因恋爱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在心智上还不完全成熟,也没有能力承担该尽的责任,加上对爱情的懵懂及不恰当的认知,这使得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出现矛盾、纠纷,导致分手、自杀等一系列问题。

(6)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互联网因其跨时空性、匿名性、互动性及便利性等特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沟通形式。不少大学生一方面通过网络浏览了大量的信息,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生活;但是,另一方面有的意志薄弱的学生也因此对网络日益迷恋和依赖,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进而可能导致心理错位、人格分裂,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渗透,可能造成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思想矛盾引发心理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7)环境适应问题的影响。目前在校生已有相当比例为90后,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大,不少学生受长辈溺爱或缺少家庭教育,父母等长辈未能很好地纠正和引导子女的一些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尊重与关爱别人的情感,自我中心意识与逆反心理较强,耐挫折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及后干预机制

通过开展新生心理普测、高年级学生心理疾病调查、对长期身体疾病困扰和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加强心理咨询中心、门诊医生、辅导员与学生心理危机信息沟通,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长作用等渠道,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的预警机制。同时组织专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别,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建立学院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和咨询教师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建立从学生党员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学院、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校领导的心理危机信息反馈机制;对严重心理疾病学生及时转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或休学治疗,对轻度心理疾病学生和心理康复期学生要求家长陪读治疗等措施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通过对危机当事人进行危机干预,一般会产生三种结果:一是心理平衡,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二是留下永久性的心理创伤;三是暂时实现了平衡,但随时可能会反弹或爆发,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连续性、长期性的工作。建立后干预机制不仅是对干预效果的强化和保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需要。

2.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教育宣传使学生树立心理危机理念,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之中,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心理测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举办心理剧演出、心理沙龙以及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危机知识。

3.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危机脆弱性成强负相关关系,即社会支持越多,个体的危机承受能力越强;反之则相反。因此,建构社会支持网络是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外部援助的重要方面。来自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学校师生的鼓励、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这些都可极大缓解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心理干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家庭这一重要环节。应及时和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因为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沟通更方便,学生也更易接受。但要对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防止出现负面作用。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角色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当初的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学生的辅导发展到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该项工作的目标。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人格,促进健康发展。基于此,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的多元立体化的工作模式至关重要,高校逐步形成了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为主平台,以学院学生工作力量为主体,以学生社团和骨干为基础的专兼结合的三级立体化工作格局,同时建设了以专业工作人员为骨干,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同辈教育骨干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有序、科学系统地开展,使心理健康服务惠及每一个同学。

2.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行体制,以学生工作部(处)模式为当前主流。即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学生工作部(处)直接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体制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延伸的设想,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也是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优化心理素质的发展模式的支持和保障。

3.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在现有工作模式和体制之下,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院主持和落实,辅导员成为巩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定位为:将学校、学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的各项部署在班级有效展开、及时发现和甄别心理问题、实行预防性干预,营造班级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危机个案的跟踪与反馈。(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的工作性质和身份促使其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能够充分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了解学生的家庭和成长背景,工作形式灵活多样,能利用资源,把心理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2)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势条件,另一方面又面临一些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使辅导员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很多时候在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不能有效开展工作。二是辅导员过多地陷入到事务性工作当中,工作内容过多,使得工作很难做实、做细,形成不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教育功能也发挥不出来。三是教育管理者与心理工作者双重角色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原则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有确定的道德标准,而心理工作要求价值中立。思想政治工作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公开性教育原则,心理工作以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为主,遵循保密性原则。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责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半专业助人者。即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符合专业的框架,又不能全面涉足。要遵守一定的设置,了解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局限,有所节制。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承担心理问题学生的症状识别、情况沟通、危机监护和心理辅导的职责。具体体现为:

1.识别问题,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的信息员。了解、发现和反映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对每个学生的各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学生不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情况下,辅导员是最容易和最早发现学生异常的。辅导员要能区分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了解对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机构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及处理程序。(1)识别精神疾病,立即报告。辅导员要对精神疾病的症状有基本的了解和敏感,知晓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治疗的常识,对精神疾病的危险性要有科学认识,明了自身的能力局限。(2)识别心理障碍,区别对待。辅导员要能区分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人格障碍要有更多的现实层面的关注,特别是人际关系。在保密的前提下,需要做好与之最近同学的工作,获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帮助人格障碍学生建立支持系统。

2.畅通信息,做好情况沟通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承担着情况沟通的职责。(1)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沟通。辅导员及时向专业机构反应异常学生的信息,尽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专业帮助,避免危机发生。(2)保持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辅导员应及时与其家庭取得联系,了解学生详细信息,包括家族史和既往史,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同时要求家长关爱学生,发挥家庭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3)与领导的沟通。辅导员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保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危机的干预。有些层面的工作辅导员很难单独完成,需要院系、专业机构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3.全程跟进,做好危机监护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涉及面较宽的工作,在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承担危机干预的早期介入、过程参与和跟踪反馈和支持职责。(1)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辅导员负责成立以心理委员、班级学生干部为负责人及同室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该生进行安全监护。(2)危机程度较高或有严重心理危机者,辅导员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的形式上报,同时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向家长说明情况。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辅导员负责对该生作24小时特别监护,并将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随时向其家长反馈并取得家长的支持。

4.加强专业学习,做好心理辅导者。对有心理困惑或是由确定的事件引发的情绪问题和内心冲突的学生,一般由辅导员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在此,辅导员要区别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明确工作职责,否则很难走进学生内心,有效帮助学生。鉴于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局限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多重关系,无法严格遵守设置,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要明确职责,突出工作的侧重点,做深入的分析,重在倾听和共情,帮助学生解开心结,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给予学生心理支持,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中。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是意义世界的关照者和建构者,而对意义世界的探索和讨论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鉴于专业能力的限制,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位和理解欠准确,专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所以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借鉴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解释等技术,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和方法也适当扩充和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对思政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让辅导员在自己熟悉的常规工作中发挥岗位优势,自然渗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辅导员要具体指导所带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班级良好氛围。根据不同的功能,其形式有讲座、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讲座主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困扰,从认知层面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对新生开展适应性讲座,对大二学生开展人际关系讲座,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讲座。主题班会适用于满足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也适应于班级出现某种整体性不正常的情绪和状态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主题班会是参与式的,可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易接受和改变,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团体辅导是促进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很好方法之一,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协助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相比其他教育形式,团体辅导不仅有更宽广的覆盖面,而且在对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认识自我、管理情绪、有效学习、应对压力、求职就业等问题的干预效果上有独特的优势。

3.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成为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出发点是辅导员半专业助人者的定位,培训模式是以辅导员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问题解决的校本培训模式,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职业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校当前辅导员心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体现出层次性。初级阶段以培训危机干预能力为主,中级阶段以培训预防性能力为主,高级阶段以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为主。经过系统性、层次性和连续性的科学培训,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有效促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尤世红.发挥高校辅导员自身优势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2]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3]林为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S1)

[4]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2006(2)

[5]李玲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培训体系的建构研究

[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1

[6]赵海信,毛树渠.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优势与激励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7]姜丹丹.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高危行业专题教育范文第5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主要任务是专题研究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总结工作、经验交流、成立研究机构,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今天的会议,既是论坛会,也是工作会,既要加强研究,更要推动工作。所以,参会的同志既有论文作者,也有学校主管领导及部门负责同志。

大家都知道,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呼声不断高涨。今年4月23日,教育部在河南开封召开了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这次会议,就是传达学习教育部这次会议精神,认真分析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集中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实责任、把握规律、明确任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刚才,陕西师大、石油大学、交通职院三所学校从不同侧面就自己学校的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4位老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就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文交流,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提出的很多问题和建议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另外,为了加强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我们还成立了“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在此,我代表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对研究会的成立及各位会长、副会长的当选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借此机会,结合贯彻全国会议精神,我就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近年来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五年多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以及教育部和省上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机构的健全、人员的配备、队伍素质的提升、工作平台的搭建、工作内容的拓展、相关课程的开设、心理危机的化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切实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咨询与指导,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部署,2007年依托陕西师大建立了“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材,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题列为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给予经费投入,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开展科学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从2008年开始,我们组织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普查测评试点,2008年测评了5所高校2万多学生,2009年测评了16所高校58000多名学生,今年将在所有本科高校全面铺开。另外,2008年我们还专门召开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在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推进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大力推动了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省绝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文件,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用场地和专项经费,构建起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基本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的高校还建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大大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二是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难点在师资。2007年以来,我们依托“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举办培训班6期,4次工作研讨交流会,共培训教师300多人。通过培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得到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各高校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特别是针对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学生骨干及相关人员开展的专题培训,使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大多数高校配备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些高校配备比例已经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1:3000的师生比,并充分发挥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社团,鼓励和引导社团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一些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活动,开阔视野,学习好的做法和经验。一些高校还派教师赴境外高校进行研修培训,大力支持专兼职教师进行学历提升与专业深造。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是切实加强普及性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渠道。当前,我省不少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教学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还有部分高校探索开设必修课。一些高校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课为基础,有关课程为补充,逐步建立了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层面需求的课程体系。许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健康宣传周,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大型活动等,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一些高校利用博客、QQ、飞信等新媒体技术,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许多高校还积极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学习、生活、情感、就业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是切实加强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经过近年来的长足发展,目前,我省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服务。一些高校积极做好重点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健全了心理咨询的值班、预约和重点反馈等制度。许多高校还经常开展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生命教育等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成长需求。许多高校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一些高校还为学生提供网上咨询预约和网络咨询服务,并利用E-mail、QQ、MSN等网络工具,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与实效性。

五是切实加强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容易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比率虽然很小,但是影响很大,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近几年,我省高校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目前,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在新生入校之后,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筛选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积极建立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四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形成了“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心理危机与预防工作机制;建设了以辅导员、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并做出有效干预。一些高校成立了危机干预机构,制订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流程,设立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使不少大学生在身处危境时能及时得到帮助。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大多数高校能够迅速启动快速反应程序,对受危机影响的师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强化危机干预培训工作,防止危机事件的连续发生。一些高校还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案例分析,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案例会商制度,不断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科学化水平。同时,许多高校建立了院(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有效防范了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了高校师生危机预防和干预能力。

几年来,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预防和危机干预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为维护我省高校的稳定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进展还只是阶段性的,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只是选修课,没有开设必修课,还有一部分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同时,大部分高校尚未做到在全校教职员工中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预防的知识,影响了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防控。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与面临的需求和任务相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学校对兼职教师和学生骨干缺乏专业方面的培训。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整合不够。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亟待提高。少数媒体为了“猎奇”,大量报道学生的负面信息,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向。特别是极个别媒体对学生自杀死亡事件不负责任的渲染,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产生了不良暗示和感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对此,我们要狠抓薄弱环节,破解工作难题,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以更加有力有序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战略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根据近年来各方面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好的,大学生不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也不是自杀的高危群体。虽然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绝对数有所增加,但其所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希望在座的专家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真实状况多宣传、多呼吁,帮助纠正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看法。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部分大学生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为适应、学习、经济、人际关系、恋爱及性意识困扰、情绪、就业和发展等引发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现代化的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加速,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时,不仅社会问题频繁发生,而且心理问题也大量凸显,导致出现社会性的“心理动荡”现象。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日趋开放,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一些人由于难以适应,而引发心理问题。比如最近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也难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更加丰富而复杂。一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在新的环境里不可避免地遭遇人际交往困惑,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是严峻就业压力的影响。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些会对毕业生甚至低年级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有的学生对自己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在择业前盲目乐观,过高估计自己,在就业失败后,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导致紧张、烦躁、焦虑、情绪低落和自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是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诞生因其跨时空性、匿名性、互动性及便利性等特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沟通形式。不少大学生一方面通过网络浏览了大量的信息,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生活;但是,另一方面有的意志薄弱的学生也因此对网络日益迷恋和依赖,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进而可能导致心理错位、人格分裂,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也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我进行思想渗透,可能造成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思想矛盾引发心理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四是大学生群体更加复杂。目前在校生已有相当比例为90后,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大,不少学生受长辈溺爱或缺少家庭教育,父母等长辈未能很好地纠正和引导子女的一些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尊重与关爱别人的情感,自我中心意识与逆反心理较强,耐挫折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有专家在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进行研究时发现,较之前些年研究得出的规律,近年来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事件发生在时间上的高峰期与日常期已不十分明显,不少自杀者不在经过心理排查而确定的重点关注范围之内,自杀者在日常行为表现上多具有隐匿性,研究生自杀行为的数量及比率有所上升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委员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省委副书记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同志也多次作出了重要批示。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特别是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群体特点呈现新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各高校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放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去思考,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全盘工作中去谋划,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经中央批准,5月29-30日,、教育部、团中央将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回顾总结中央16号文件印发实施以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交流成功经验,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当前这个有利契机,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进一步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身心特点,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探索新途径、新方法,突出抓好一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上新台阶。

(一)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落实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要领导认识到位了,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了,这项工作就能真正落到实处。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这一认识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并产生实效。

各高校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从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杜绝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要按照教育部即将印发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明确和细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工作目标,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等多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要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门机构,并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不断加大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投入,以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或致伤他人,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在高校和社会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心理危机事件虽然是发生在极个别学生的身上,但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还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我省高校2007-2009年全省高校上报的信息统计,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我省高校大学生自杀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虽然基本处于平稳状态,但大学生自杀的绝对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已引起了省上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包括一些媒体,都很关注这一问题。所以,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在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上下功夫,努力控制和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防患于未然,预防是关键。各高校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制定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方案及规范的工作流程。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建立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纵向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要更加关注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经济困难学生及离异家庭子女等重点群体心理问题的疏导和防治工作。要建立心理危机的监控系统,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等都应该提出一些基本要求。要在院(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确保心理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地开展干预活动,真正做到危机事件早发现、早干预。对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当遇到的问题超出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处理范围的时候,要及时指导学生到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特别是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要做好专家评估与日常监控工作,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并及时将学生按有关规定转介给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要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善后工作,加强对心理危机学生康复及康复后的关注跟踪,重视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学生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高校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面,总结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的做法和经验,我们认为有几条成功经验是可以借鉴和推广的。一是要在广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努力将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传授而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方法的。今年教育部将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决定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初步确定为2学分。同时颁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提出明确的要求。我省各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全部开设,并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科学规划和建立相应的课堂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课堂成为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自我调适方法、树立科学心理健康观念的主阵地。二是要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合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的作用。有关案例表明,在一些高校成功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中,辅导员、学生骨干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及时总结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和教训,研究特点,把握规律,提高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坚持高校大学生自杀案例一事一报制度的同时,要组织有关专家开展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专题研究,设计开发大学生自杀情况统计数据库,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特别是大学生自杀死亡案例,要做到一案例一分析、一案例一报告,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发现规律。我们教育工委将投入专项经费,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三)加强培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按师生比1:3000-5000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能少于2名,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将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需要的教师可能会更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选拔、配备和管理。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经费预算,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年接受一定学时的专业培训。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各方面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为各高校开展培训提供支持。各高校要结合工作实际,全员开展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技能培训。各高校要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开展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培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

(四)加强研究,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