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证券市场线的经济意义

证券市场线的经济意义

证券市场线的经济意义

证券市场线的经济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宏观经济效应;住房贷款证券化;IS-LM模型;美国

美国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也是理论界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且对其评价也呈现出明显的风向转变。在爆发次贷危机之前,理论界普遍肯定其宏观经济效应,鲜有学者对其宏观经济效应持怀疑、否定的态度,至次贷危机爆发并演化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以来,理论界普遍关注的则是其负面的宏观经济效应,且不乏将住房贷款证券化技术予以否定的极端观点。为此,借助IS―LM模型对其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予以全面的分析。

一、文献综述

理论界对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关注的是金融层面,主要从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视角予以论述;第二类则是从实体经济层面论述,关注的是它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学者兼及这两个层面而予以论述。

在第一类研究者看来,住房贷款证券化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宏观经济效应:一是实现了从银行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将贷款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转移给那些数目众多且愿意和能够承担风险的社会个体,进而化解了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促进了金融稳定(安俊,1999)。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它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主要是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最早持有此类观点的是Kaufman(1999),他认为这可能会导致过度的信用创造、造成流动性错觉、导致金融机构监督贷款激励的弱化,并对一国的金融政策造成不利的影响;二是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结构,提高了金融系统的效率,这主要表现在住房贷款利率在近几十年呈下行的趋势,并使住房贷款利率区域化差异显著下降(Freddie Mac,1996;Miller, Pearce ,2006);三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Feeney(1995)认为住房贷款证券化影响到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货币政策大多是直接通过银行体系发生作用,它对银行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oivin,Giannoni(2003)研究发现,在1980年以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产出或物价的影响效果,远远低于在1980 年以前的影响效果,自1980年以来正是美国住房贷款证券化迅速发展的起步阶段。

二、模型分析

(一)IS―LM模型

IS―LM模型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希克斯于1937年提出该模型,后经汉森相继于1948、1953年对此做了进一步完善,故该模型又被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凯恩斯认为储蓄(s)是实际国民收入(y)的增函数,投资(i)是利率(r)的减函数,那么由商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可知s(y)=i(r),由此在以实际利率r为纵轴、实际国民收入y为横轴的坐标系中可得到一条反映商品市场均衡的一条向右下倾斜的直线,即为IS曲线。为简化分析,现以两部门经济为分析框架,IS曲线的函数表达式可记为:

r=■-■y……………………………………….①

凯恩斯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其中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与实际国民收入(y)成正比,两者合记为L1 ,L1 = L1(y)=ky,k>0;对货币的投机需求用L2表示,L2=-h(r),h>0。据此可知货币的实际总需求为L= L1 +L2 ,即有L=k(y)-h(r)。而实际货币供给m=■,其中M表示名义货币量、P表示物价水平。当货币市场均衡时,显然有:

r=■y■…………………………………………②

由②式在IS曲线所在的坐标系中同样可以得出一条向右上倾斜的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曲线,就记为LM曲线。

联立方程①和②,可得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解,亦即IS与LM唯一交点的坐标位置。IS―LM模型的政策含义在于强调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它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性评价简单、明晰,借助该模型对住房贷款证券化宏观经济效应的定性分析具有其独到之处。

(二)住房贷款证券化宏观经济效应的IS―LM模型分析

住房贷款证券化是指住房贷款发放机构将其资产负债表内的所持有的此类资产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或是转移给导管公司(Conduit),由他们向资本市场发放以债券为主的权益类证券而募集资金,届时这类“偏债型”证券的投资者可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确定时点获取本息,也可通过发达的二级资本市场予以转让。鉴于住房贷款证券化的业务特征,借助IS―LM模型对其宏观经济效应予以分析时首先应当从它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出发,接着再考虑它对商品市场均衡的影响。为方便分析,现按以下两种情况分别讨论。

(1)当货币政策稳定时。住房贷款证券化将由诸多单笔金额巨大的贷款组成的资产池分解成大量的富有流动性的面额较低的债券,不仅扩大了投资者范围,还向市场提供了新型的可生息的流动资产,其收益率远高于国债而它的风险却仅次于国债。这样不仅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还对持有此类金融产品有强烈的激励因素。这就鼓励了人们以此类债券的形式保存财富,并且存在诱使L1 类的货币需求下降的可能,相应地就会降低货币需求。为了满足正常的交易,在货币需求下降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必须提高。诱使L1 类的货币需求下降的可能和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都使得k值下降,即k。由货币市场均衡表达式:r=■y■可知,k使得LM曲线的斜率下降,亦即LM曲线的形态趋向平坦。在商品市场仍然保持原有的均衡时(亦即IS曲线不变时),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均衡点产生,相比而言新均衡点有更大的国民收入和更低的市场利率。这说明了,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处于平静状态时(亦即IS、LM曲线不变时),住房贷款证券化有其特别的宏观经济效应,即降低了市场利率,提高了产出。

住房贷款证券化时需要考虑的是,购买此类金融产品的吸收的资金来源于何处?它对货币市场的影响究竟是怎样?存在如下两种情况:一是由其发行的住房贷款支持证券吸收的是银行部门以外的流动性,也即由非银行机构或个人投资者持有此类债券,那么对银行体系而言,相应地是资产项目下的贷款减少和负债项下的存款同等减少;二是由其发行的住房贷款支持证券吸收的资金是其它银行的资本甚或是出售了该贷款池里的贷款的银行本身,亦即银行部门(包括出售贷款的银行)基于投资而持有此类债券,减少了银行部门的可贷资金,又同等的增加了银行部门的可贷资金,两种因素的作用可以相互抵消。但巴塞尔原则对持有贷款和债券所要求的风向资本备不同,贷款的风险准备率为100%,此类债券的风险准备率一般为20%,绝对小于100%。这对银行体系而言,就可用以此节约的资本满足新增的贷款需求,尽管货币供应量不变。考虑到银行部门通过特殊目的机构或导管公司转移出的未偿贷款,这说明了银行体系以一定的信用货币“媒介”了更大一个规模的产出。住房贷款证券化能防止银行部门信用过度,控制了货币供给的扩张,提高了经济系统运行效率。住房贷款证券化可以使货币流通速度提高,进而使得货币的交易需求k。

从本质上讲,住房贷款的证券化处理就是降低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这就使得货币的投机需求对于市场利率的敏感度提高,即h。由货币市场均衡表达式:r=■y■可知,h不仅会使得LM曲线的斜率下降,还会使得LM曲线向下移动。同理,在IS曲线不变时,住房贷款证券化带来的货币市场均衡效应将会产生更低的利率、更高的产出。

综上所述,假定外在的货币政策稳定时,住房贷款证券化将使得LM函数中的系数k值下降、h值上升,即k、h,相应地两者都使得LM曲线变得更加平坦,但h还会使得LM曲线向下移动,最终均衡于IS与LM〃的交点,从而增强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如图3―1示。

(2)当货币政策不稳定时。以上(1)中是从偏重从数量型货币政策角度来思考,但是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平时更侧重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利率变动更加频繁细微。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货币政策从2004年6月前长达三年之久的宽松转向从紧,使得利率变动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现假设当IS―LM模型处于稳定的均衡时,市场利率水平外生性地提高后(亦即市场利率不是通过稳定状态下货币供给与需求的改变而决定的),亦即r,并且市场预期利率还将会上升,那么此时对IS―LM模型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IS―LM模型中,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市场利率,IS曲线的状态只是表明当实现产品市场均衡时,市场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状况。当市场利率r由货币政策原因外生性地提高后并且预期r还会升高时,保持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将会向左上平移,并且会一直移动到预期最终实现,即至LM1处。根据债券的定价原理可知,当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将下降,不同一般债券的是住房贷款支持债券还具有负凸度的特性,这将使得此类债券在利率上升时的价格暴跌,由此使得货币的投机需求显著上升,亦即h。由上述(1)中的推导,可知LM曲线不仅会变得更平坦,还会进一步的向下移动,LM 向左上平移的幅度会被住房贷款证券化效应拉低。

三、结论

本文通过IS―LM模型分析后认为:当货币政策平稳时,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是通过货币市场发挥作用,它提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了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提高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不仅使得LM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还会使得LM曲线下降,显著地提高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当货币政策不稳定时,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若单边提高市场利率,将会拉动LM曲线向左上平移,同时也会通过对投资、消费的影响显著地推动IS曲线向左移动,其具体移动情况取决于对IS函数中的参数?茁和d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证券市场线的经济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证券 内幕交易 规制

0 引言

证券市场中,交易者对财富的占有量同对有效信息的拥有量成正比。公平的证券市场中,交易主体间的信息应是对称的。为追求高额利润,因优势地位而掌握未公开信息的主体大多会产生利用该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的冲动。有学者指出,内幕交易如同证券市场本身一样古老久远,只要证券市场存在,内幕交易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1 内幕交易的法律内涵

笔者认为,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利用其知悉的内幕信息买进或卖出所持有的该公司的证券,或者泄露内幕信息或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的行为。广义的内幕交易包括内部人短线交易,即“上市公司内部人(包括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及持有法定比例股份以上的大股东)在法定期限内(各国通常规定为6个月),对公司上市股票买进后再卖出或卖出后再买进的行为。”与内幕交易制度不同的是,只要公司内部人在法定期间内进行了买卖公司证券的行为,都要承担返还所得于公司的法律责任,而不管其是否有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规避合理风险的主观故意,更不考虑其行为是否建立在对内幕信息的滥用的基础上。各国法律大多也是以一种“一刀切”的方式来禁止短线交易,即只问当事人身份和交易时间。实践中,短线交易存在两种形态:一是利用内幕信息;二是未利用内幕信息。因此,虽然短线交易制度与内幕交易制度有着共同的“维护证券市场公平、公正的秩序”的价值取向,但通过对行为性质、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考察不难发现,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特别是“未利用内幕信息的短线交易行为”与内幕交易行为的区别更为明显。

2 反对内幕交易规制的理论及其批判

证券市场中利用内幕信息的隐蔽性使得人们往往忽视内幕交易的危害性。证券市场发展早期,世界各国并未立法禁止内幕交易。直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遭受了一场由证券市场崩溃引发的经济恐慌,才于1934年首次以立法的方式禁止包括内幕交易在内的证券欺诈行为。然而,理论界在是否应严格监管内幕交易问题上仍存在不同观点。反对内幕交易监管的一方以美国法学家亨利·曼因为代表人物,其在《内幕交易与证券市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反对禁止内幕交易的理论:

首先,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利用市场信息追求商业利润是每一位证券投资者的权利。同时,他也必须面对因决策失误而带来损失的风险。内幕交易中,无辜的买卖者与内幕人员达成交易是出于双方自愿,因而就不应抱怨内幕交易的不公平。

其次,可以将内幕交易视为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褒奖。他们通过内幕交易得到的利益是对其才智和管理的回报。

最后,即使内幕交易有害,但其渗透广,难以控制,且证券交易实行的是集中竞价买卖制度,对内幕交易监督、追查、取证更是难上加难。规制内幕交易的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偿失。

笔者认为,该理论过于强调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自给自足的功能,以市场万能论为预设前提对内幕交易所谓合理性的论证,无疑已被现代经济法国家适当干预理论溶解。

首先,滥用信息与利用信息并非同一概念。市场经济自愿平等的交易规则要求交易主体的交易机会和身份形式上平等,而内幕人员为规避风险,凭特殊经济身份通过不公平的渠道获得未公开的内幕信息,导致与其进行交易的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已构成对信息的滥用。内幕人员在证券交易中完全将其本身所应承担的合理的商业风险转嫁给对方投资者,导致对方投资者经济利益损失,这种形式上的不平等的交易若无法律规制必然导致实质上的不平等。

其次,“内幕交易获利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褒奖” 显属强盗逻辑。照此逻辑,任何违法所得都应被视为对违法者付出的回报。退一步讲,即使公司要奖励管理人员,也应用公司财产奖励,而不应剥夺投资者的利益对其奖励。

最后,以成本高、难度大为由反对规制内幕交易有悖常理。任何规制违法行为的工作都要付出一定成本,照此推演,所有规制难度大的违法行为都可不受法律监督。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可开发出更容易发现内幕交易行为的监控系统,只要端正态度,内幕交易查处难可以攻破。

3 支持内幕交易规制的理论及其肯定

内幕交易行为既是一种投机行为,也是一种不公平的欺诈交易行为。其存在是对资本市场诚实信用原则、公平交易原则和效率原则的违背。

冲突一:内幕交易与诚实信用原则

内幕交易是对证券市场诚实信用原则的违反。 “诚实”指没有恶意,没有欺骗或取得不当利益之企图”,“信用”则是人们在经济交往中的基本行为准则,含有信任、信义的含义。大多数内幕交易行为的实施者多为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或董事等有相当机会接触内幕消息的人员,这些人对公司都负有信用义务,本应为公司或股东的利益服务,其内幕交易行为显属对信用义务的背叛。

证券市场中,信用是资本运行的纽带。内幕交易中,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擅自买卖公司股票,使证券市场中的信息呈现不对称状态,导致投资者不能区分哪些公司存在内幕交易,他们会倾向于认为所有公司都存在内幕交易,从而降低愿意支付的公司股票对价,最终使资源配置到充斥内幕交易的公司,并促使大多数公司都进行内幕交易。故对内幕交易的法律规制可实现证券市场的诚实信用和信息对称。

冲突二:内幕交易与公平交易原则

内幕交易是对证券市场公平交易原则的违反。公平交易是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同时也是证券法的价值取向。它强调所有投资者都应基于平等地位和均等机会参与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证券交易中,投资者应有平等的选择权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对等风险。内幕交易使掌握内幕信息并实施内幕交易人与不知悉内幕信息的投资者处于不同起跑线,造成信息资源分配不均衡,双方所获证券价格判断基础也严重失衡。允许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的存在,就如同游戏规则容许某些人在牌上作记号,那么还有谁愿继续玩这种游戏呢?一旦投资者发现游戏不公,且在权益因内幕交易受损而无法通过法律程序获得救济时,必然会信心大挫,将要或已经不愿意投资于证券市场。我们虽然不能保证每个投资者都能在证券市场中获利,但须通过对内幕交易的法律规制保证每个投资者都能公平获取信息,都有公平获利机会。

冲突三:内幕交易与效率原则

证券市场线的经济意义范文第3篇

【摘要】内幕交易行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个痼疾。内幕交易严重破坏证券、期货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侵蚀着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当今金融安全备受关注的形势下,重新审视内幕交易并力求对其加强监管成为必要。

金融犯罪内幕交易证券监管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内幕交易行为呈现的新趋势

1.数量增多

由于金融危机,证券市场低迷,更多的投资者倾向于依靠内幕消息来获取利益,由此导致相关犯罪上升。为了应对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在我国司法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最高人民法院推出了《关于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妥善地处理好内幕交易案件,保障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

2.手段翻新

随着查处力度的增大,内幕交易发生了变种。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正在呈现新的违规方式,表现为故意泄密、不及时披露、选择性披露等,而这些为内幕交易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案件的隐蔽性很高。另外,在《刑法修正案七》中,就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情况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在第一款中加入“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交易”的规定,这样的明确立法就解决了在实践中出现的行为人在并未泄露内幕信息的情况下明示或者暗示他人进行交易的情况。

3.涉案金额增大

证券业本身就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证券领域的犯罪涉案金额往往特别巨大。在利益的诱惑下,内幕交易行为人往往不计代价,动辄成百上千万,甚至过亿,而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事后对违规操作者的处罚如何严厉,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来说,损失已经造成,而且,由于我国证券民事赔偿诉讼以行政处罚(包括刑事裁决)为前置程序,故目前很难通过有效的途径要求进行赔偿。

4.社会影响加深

证券犯罪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造成信用危机,恶化经济环境,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另外,由于证券犯罪中涉众型犯罪比例极高,在近期发生的案件中尤为如此。在巨大涉案金额的背后,往往是巨大的受害群体,由此,又引发严重的社会影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故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安全,金融稳定事关社会稳定。保障金融市场中投资人的平等权益必然是我国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重中之重。

二、新情况、新趋势下我国立法亟需完善

1.内幕交易即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我国《刑法》第180条规定,内幕交易罪是指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美国规定构成内幕交易的要件为:(1)持有不为公众知悉的信息。(2)该信息具有重大性,即投资者合理的认为,该信息一旦公开将对证券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3)利用该信息进行交易。(4)信息持有者/交易者事先负有披露义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第四要件即信息持有者/交易者事先负有披露义务,要求考量内幕人员前期的义务,这一要件是美国证券法对于内幕交易规制的特色所在。

比较之下不难发现,美国证券法采用的是义务原则。我国则采取持有标准,仅限于信息本身,并不去考量内幕人员前期的义务。这样的标准就极易产生“倒逼”现象,迫使某些从事合法证券、期货交易的内幕信息的合法持有者不得不为了“避嫌”,离开相关的证券、期货市场。以股票市场为例,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在实践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最重要的是促进其工作效率以及协调其与股东之间的利益。而管理者既是投资者,又是信息的天然拥有者和信息披露的决策者,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管理者很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服务于其股票交易,获取超额收益。这一矛盾的解决有待于我国在内幕交易的构成要件上的发展。

证券市场线的经济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方法;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解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指导国民经济运行为目的,对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过程进行分析的一种实证经济。在国际上,宏观经济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由恩格斯提出理论知识,我们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方法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制定经济政策进而实施宏观调控,刺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类别及特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2)状态性分析、规律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3)专题分析和综合分析;(4)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主要包括应用性、数量性、对比性、综合性、实证性五个特点,从真务实,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题和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按照经济活动来进行课题划分,可以划分为国民收入分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分析、宏观市场运行等多个课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其现实背景的差异,宏观经济分析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课题,描述我们宏观经济的变化过程、特征、以及变化规律等问题,揭示影响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探索其因果关系,并积极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供决策者选择。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

(一)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分析方法认为各种变量在综合分析的情况下最终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就供给需求理论而言,均衡分析理论认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一定的价格和数量条件下,这两种曲线就会达到均衡,这种理论在马歇尔将图形引入宏观经济学以后一直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非均衡分析方法是相对于均衡分析方法而言的,认为市场上的供求不可能相等。非均衡分析方法更加贴近生活,它认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的短缺和不对称以及信息成本的提高,所以市场的供需总是会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不完全竞争将是非均衡分析方法的研究重点。

(二)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作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缺乏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人们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运用在金融领域,其中数学依据主要是计量和统计,在经济学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又分为5小种,分别为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以及数学模型法,在这5种分析方法中,比率分析法是所有分析方法的基础,趋势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是分析方法的延伸,数学模型法则代表了定量分析方法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横截面分析,是相对侧重于分析经济变量的均衡条件,而动态分析则引进了时间维度,比如较为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相对侧重于随着时间发展经济状况的发展,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是不全面的,需要两者相结合来看待,以长泰县为例,不仅仅要对长泰县现有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发展特点以及问题作出分析,还要在时间维度上来作出整体把握,充分考虑内在条件和外在因素的双重作用,从而制定出相对的经济改革策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什么的意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有利于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在证券投资领域是离不开宏观经济分析的只有把握住了整体的经济发展方向,才能把握证券的整体变动趋势;2.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这里的证券市场泛指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从狭义角度来说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的体现,当然对于长泰县这个小整体而言也是这样的;3.通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证券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认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和价值变动方向,对投资者、证券业本身,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在宏观经济学中,一方面在实证分析中,各类分析方法通常综合起来,多种分析方法共同作用,解决相关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实证分析方法也和规范分析方法相结合,实证分析方法为规范分析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提到“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因此在我们研究宏观经济学问题的时候,要用多种分析方法来综合考虑,研究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内容、方法以及意义。长泰县作为一个城市近郊县,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也要秉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制定严谨的经济发展路线,带动经济的腾飞,希望本文能对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4.

[2]杨海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6.

证券市场线的经济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投资者行为;理性投资;均衡市场

一、投资者行为理论形成与发展

自从经济学诞生以来,“经济人”思想一直统治经济学界。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如同“无形之手”支配着“经济人”行为,市场价格能够随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社会经济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均衡理论自从亚当·斯密创立以来,经新古典经济学派马歇尔、瓦尔拉斯及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理性预期学派的卢卡斯等人的深人研究,日臻完善,成为描述市场运作方式最全面、系统的理论。均衡理论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投资者行为理论是均衡市场理论的延伸,是均衡分析方法在证券市场中的运用。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柯威茨(HarryMarkowitz)发表了题为《资本选择》的论文,运用收益、方差的分析方法,确立了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形成了最优资产组合的思想。该理论被认为是运用均衡思想建立的最早的资产管理模型。20世纪60年代,夏普(william sharpe)和林特(Johnlinter)与莫西(Janmossion)以资产组合模型为基础创立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模型)。该理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单个投资者理性选择而形成的整体市场均衡,用证券市场线来描述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即在均衡条件下证券的收益与风险成正比的关系。投资者通过分散投资化解非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则是单个证券对系统风险的敏感度(B值)。投资者依据所承担的风险得到相应的风险溢价。投资收益的正态分布和收益与风险的对称性是CAPM模型所揭示的均衡股票市场的实质。CAPM模型把均衡分析、理性选择运用到证券市场,把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看成是风险证券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来决定的,把系统风险作为风险概念运用到资本市场分析中,被称之为证券市场理论的革命。但由于CAPM模型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其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罗斯(Ross1976)认为,在平均分散的竞争性市场中,风险证券组合的收益与风险在实证中是不可能测定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罗斯创立了投资者套利定价理论(APT模型)。与CAPM相比,ATP放松了假设条件,认为影响证券收益的不是一个因子,而是多个因子,证券的收益同影响收益的多个因子有关(因子模型)。投资人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寻找相同因子对相同股票产生不同影响的投资机会。因子模型表明承担相同因素风险的证券应是有相同的收益,而当风险证券的价格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就产生了套利机会,套利活动将改变证券的收益,使证券市场达到均衡。

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又一个分析视角是有效市场理论。如果说资产组合理论解决了均衡证券市场中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问题,那么,作为均衡市场的又一支点的有效市场理论(EMH)则解决了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问题。早在1900年法国经济学家巴歇利尔(I~uisbachelier)就提出了商品价格的随机波动原理,商品的当前价格是对其未来价格的无偏差估计,商品的现在价格等于其未来的期望价格。1938年,美国投资理论家威廉斯(williams)提出了证券的内在价值是由未来股利的折现所决定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完全信息及理性预期判断股票的价值,投资者的行为反映市场的信息。1959年英国统计学家坎达尔(kendal1)研究发现资产价格的变动呈随机游走规律,证券未来的价格独立于当前的价格,价格变化完全是随机的,不存在特定的规律。1970年法码(Fama)在对过去的有效市场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有效市场理论框架,法码(Fama)给有效市场的定义是,有效市场的证券价格总是可以体现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托宾认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包括:有效信息、有效组织、有效评价。即在公开信息、市场无障碍条件下,证券价格能够被市场充分反映。

资产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构成了现代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基石。“理性人”与信息充分是其共同的理论假设,均衡市场和有效市场是其理论的结论。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各种“异象”的积累,基于理性分析的均衡市场分析范式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遇到了挑战。首先,均衡市场假设的投资者完全理性及公开信息在理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质疑。AndreiShleifer认为投资者的偏好和理念符合的是心

[1] [2] 

理学规律并不是标准的经济学模型。“投资者心态”是基于心理学的启发,而不是贝叶斯理性的概念。其次,在实证方面,席勒(Shiller)发现股票波动不是简单“价格由未来红利净现值决定”所能解释的。就连法马也承认,基于证券过去收益所做的预测‘与早期的研究结论不相一致。正因为股票市场存在着许多均衡理论所不能完全解释的现象,激起了非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诞生。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实体经济与证券市场并非存在完整的线性关系,股票市场并非总是均衡的市场。因为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时,并不能保证完全的理性,人们的投资行为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而且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与资产定价中具有不可缺少的影响力。

二、投资者行为理论要点及现实意义

(一)投资者行为理论要点

均衡证券市场理论由其前提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就研究方法来讲,均衡股票市场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为基础。

第一,从经济人和理性人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在行为动机上,投资者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行为方式上,能够在环境和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所以,证券投资者总是在既定风险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条件下寻求最小的风险。

第二,以“市场出清”为依据,阐述信息的作用以及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反映。首先,市场的信息是公开和真实的,不存在“非对称信息”;其次,信息的传播渠道是畅通的,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最后,投资者能够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判断所获得的信息,不存在对信息反映过度或者反映不足。

第三,同古典经济学一样,均衡证券市场理论是在既定的市场制度下,来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或者说,均衡证券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有效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下,理性人的竞争与选择以及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是均衡证券市场形成的动力。

在既定的理论前提下,投资者行为理论得出的结论是证券市场是均衡的市场,均衡市场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者具有理性选择的能力。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投资者能对证券做出合理的价值评估,在既定风险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条件下寻求最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