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业建筑设计; 现状; 现代设计元素;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工业建筑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而如今也越来越成为建筑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类型。可以说,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工业建筑作为基础支持,因此,关于工业建筑设计创新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同时也能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笔者认为,工业建筑设计创新主要从空间创新、形象创新这两方面入手。

一、工业建筑设计的空间创新

工业建筑设计空间表现形式多样,但归根结底,主要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个方面,这里就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工业建筑设计的空间创新。

(一)外部空间创新

1.满足多样创新的城市空间

第一,要满足城市多样性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背景下,一些公共空间和街道景观逐渐消失,中心城市的差异,从而引起其他功能空间从城市的单独的出现函数空间。城市居民和企业员工被局限在单一的城市的空间内,缺乏相互交流、共生,带来的局限性很快引起人们的反射。城市多样性需要提升产业功能和其他功能。可以说,工业建筑和工业园区正逐步向城市开放,成为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第二,与城市建立互动关系。随着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一些城市开始相继建立各种特色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大多以软件、信息类产业为主。这种产业形式的工业建筑,不同于传功的工业建筑形式,其建筑形式越来越趋于城市化,对此,要与城市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营造生态环保的厂区空间

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必须保持生态系统自身建设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关系,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建筑设计中封闭的、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建筑形式,从而向自然回归。第一,推动生产环境生态化。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工业环境日趋自然化、生态化。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绿色建筑产业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因素,将损失降至最低。第二,追求建筑自然一体化。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工业楼宇的数目,以提供尖端技术、提供人力和能源的消耗低的自白形式。人们开始运用新的工业建筑天然代谢的一些原则,工业大厦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生产和消费的建筑物本身消耗,回收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说,此类工业建筑引发了工业建筑适应环境的新的设计理念,提出工业建筑设计应该重视周围的环境,综合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内部空间创新

1.生产空间创新

第一,提高空间灵活性。空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为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可变性。这主要依托于工业建筑外部结构和内部分隔系统的支持。现代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使得这种支持变为可能,促进了内部空间工业建筑设计的灵活性。对于工业建筑生产空间设计,提供其灵活性,可有效减少浪费,并能更好的满足工业设施的更新和产品的换代等带来的空间要求。第二,提高空间可生长性。现如今,许多工业建筑也开始效仿其他的建筑形式,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实现内部空间的重复性和可生长性。这种方法可有效地减少工业建筑设计和建设周期,还可以更好地满足生产要求的灵活性和生产空间的要求。这种方法的另一个好处是统一的建筑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工业建设施工进度的要求。

2.服务空间创新

服务空间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于服务空间的创新应主要集中在如何使服务空间变的更加舒适,并应考虑工业建筑使用者的各种生理感受。也就是说,工业建筑服务空间创新应以人为本,多些艺术化。工业建筑设计有它的优势,专业分工细、专业技术深,建筑设计应把重点放在与人有关的问题上,去解决那些人性化的问题,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无疑也解决了人们认为在工业建筑设计上投资装饰没有经济效益的问题。可以说,这也给工业建筑设计人员带来了无限的创造空间。因此,工业建筑要彻底告别过去单调、冰冷、呆板的形象,使工业建筑多些艺术化。可以预言,新时代的工业建筑必然是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完美结合,以人为本将在工业建筑的设计中得到新的体现。

总的来说,工业建筑与空间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工业建筑设计创新更是不可忽视空间设计的创新。

二、工业建筑设计的形象创新

(一)工业建筑形象的独特性表达与创新

生产是工业建筑的主要特征,所以传统的工业建筑对外部形象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粗糙的。可以说,以往工业建筑的形象单一,缺乏独特性和可识别性。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开始注重工业建筑形象的独特性表达,旨在突出工业建筑特征,宣扬工业企业形象。 主要体现在产品特征的表达和地域特征的表达上。第一,产品特征的表达。传统的工业建筑很少能直观的表现建筑的产品特征,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工业建筑形象的产品特征表达,表现企业的生产性使其具有标志性、独特性。第二,地域特征的表达。地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工业建筑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存在于一定社会环境中,其形象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从而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印迹。

(二)工业建筑形象的生态性表达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建筑越来越重视其生态性,具体表现为两类形式:一是以无公害为原则的“无公害”工业建筑;二是使用天然资源建造的“生物建筑”。

1.“无公害型”工业建筑形象

“无公害型”工业建筑遵循健康卫生、无废无污的原则,应尽量避免或减。 “无公害型”工业建筑的生态特性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第一,绿色建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利用大型工业固体废物。绿色建材是一种无毒、无污染、无辐射,有利于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并且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最大的优点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生态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合理的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工业建筑中应提倡更广泛的使用绿色建材。第二,工业建筑作为生产型的建筑,能源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对环境的污染也十分严重。因此,洁净能源的使用对工业建筑的生态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源都是非常客观的洁净能源,因此必须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2.“生物型”工业建筑形象

工业建筑作为比较大型的建筑类型,在生态化的过程中,建筑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钢铁业发展迅速,钢材作为性能优越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工业建筑中,为了体现科技的力量更是材料的首选。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某些情况下也是不必要的。钢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非常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型”的工业建筑采用天然材料,在建造和回收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几乎为零,这一点完全符合建筑生态化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因此,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理应首先考虑采用天然材料的“生物型”工业建筑。

结束语

总的来说,工业建筑有着很强的空间特征,有着独特的形象,体现着技术美学与工业文明。工业建筑设计创新更是推动工业建筑设计发展的动力所在。为此,对于工业建筑设计创新,必须先引起高度重视,然后从空间、形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从而提高工业建筑设计水准,更好的美化城市形象,为我们创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1] 林建,李旗.工业建筑形象的发展与创作[J]. 工业建筑. 2007(11)

[2] 黄星元.工业建筑的文化表现――欧洲工业建筑一瞥[J]. 建筑学报. 2005(12)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黑格尔;西方建筑;艺术哲学

1 艺术的研究:黑格尔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匠,在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中,通过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将理念主宰一切并推动艺术的各个环节,并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 黑格尔对于建筑美学的精神释义

黑格尔对建筑的定义:“建筑的任务在于对外在无机自然加工,使它与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符合艺术的外在世界。”[1]在建筑的初始阶段,人们还未找到合适的形式与材料来表现其精神内涵,只能根据重量规则创造物质。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它的形式是外在自然的形体结构,有规律地和平衡对称地结合在一起,来形成精神的一种纯然外在的反映和一件艺术作品的整体。[2]建筑的首要目的是供人、神居住的场所,并且与艺术无关,表现实用性。直到日常生活、、政治仪式的出现需要某种具体的建筑形式得到满足,并在此出现一种动机――“艺术形象”,这时作为艺术的建筑才出现。因此,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建筑都是象征型艺术的代表。通过象征性内容的出发点,建筑不仅作为实际应用的遮蔽物,同时它还是人们精神生活的表现。所以,建筑虽然主体上属于象征型,但自身又受到三种艺术思潮的影响,经历象征、古典、浪漫三个发展阶段。

2.1 独立型、象征型的建筑

象征型建筑的特点是像人们暗示形体、结构等方面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思想:它不是为人的家庭生活和政治仪式以及而服务的,也不是单纯的功能使用范畴,它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象征。建筑本身通过启发性的思考唤起人们的普遍观念,通过象征型的手段和方式,以幻想和主观随意性的自由独立发挥为主。例如埃及金字塔建筑群。

2.2 古典型建筑

依黑格尔来看,古典建筑体现的象征性意义即原来的独立意义被建筑的应用性所局部取代,建筑本身不再完全是某种精神象征了,而转变成替代那种普通法则或神邸等精神性东西进行服务的工具,建筑与神邸本身分离了,建筑有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应用性。此时,建筑是奉献给神的需要,并非为人所用,从而把精神性的需求提高到目的性的“美学”。例如,在希腊建筑中我们看到了充满比例关系与几何构成较为严密的建筑学原理。

2.3 浪漫型建筑

浪漫型建筑在形体结构、内部尺度和精神需求方面都符合基督教信仰和解脱的目的性,同时还满足人类的实用性要求。建筑本身象征着上帝的精神,其根本目的和内容就是希望能从有限之中摆脱出来而到达无限,其迫切程度和寻求超脱的决心,完全超过了象征型建筑甚至是古典建筑。[3]浪漫型建筑将应用性转化为高尚的精神功能和独立性;将完全无机的物质性东西彻底转化为有机的精神性事物;将个体与整体彻底的融合,同时又使得个体与整体两方面的个性都更加突出,而且正是利用个体和整体个性的矛盾性和强烈对比来强调他们各自的特点,并显现由它们相互融合而带来的巨大效果;知性的力学原理和应用性在浪漫型建筑中被推向了极限,甚至走向了超知性。在黑格尔看来,哥特式教堂是建筑领域发展的高峰期。

浪漫型建筑的目的和内容是上帝精神,它似乎要接近最高理性及终极目的,但它仍没有达到审视目的判断力层次,它只是达到了审美判断力的最高层次,即美的极端形式――崇高和伟大。为了表达人类对神学的崇拜和解脱愿望,建筑的形式被不断的演绎到夸张与无形的程度,崇高伟大静穆被扩大到无限量,从而造成想象力与知解力的极端不和谐,强制人们在先验和超验的理性观念中寻求对应物,必须一直追索到无限空间才可以满足需求。

3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思考

19世纪以后,西方建筑进入现代主义时期,西方建筑艺术流派纷繁复杂,如“机器美学”、“装饰就是罪恶”、“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等主张,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根据功能需求论述“功能主义的技术美”。认为功能是建筑美学的基础,通过新材料进行表现,不追求过多繁复的装饰效果,而是以基本单元进行重新编排与组合,创造出简洁明朗、富有生动韵律的“乐章”,这就是所谓的“形式追随功能”。

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观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第一,强调建筑与经济、时代、文化相结合,同当时的工业时代息息相关。第二,号召建筑师注重实用功能,摒弃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并且在关注建筑实用的同时关心社会经济问题。第三,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第四,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设计。[4]工业革命之后,欧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的不断涌现,人们追求的是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效益与生产效率。

新技术、新时代、新产品、新生活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观念,甚至两千多年的传统建筑文化也受到了严重的批判与遗弃。在这一时期的建筑美学中,科学技术是主流,它试图改变和影响人们的传统习俗和审美观念,与黑格尔的建筑美学所提出的理论要求有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仿佛这更是建筑美学领域的新风潮。建筑被推举为时代的代表,要摆脱任何历史上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创造新形式的建筑,即要割断历史,割断文脉,走向新建筑。[5]然而,在深层次的本质内涵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其审美观念与审美标准仍然是追求艺术的普遍性、明晰性与和谐性。

4 现代建筑美学的走向

黑格尔对建筑美学的独特见解,自印象派以来的现代艺术到以包豪斯为标志的现代主义,基本上体现了黑格尔的哲学范畴。现代建筑扎根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现状之中,它运用新的艺术语言,扮演者新的艺术角色。因此,我们不能仅从古典美学中去探究它的内涵与意蕴,而需要站在现代人的视界之上,通过独有的艺术语言形式去阅读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 王轩.建筑灵魂缔造[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2.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行业特色;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15-03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以育人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每项具体任务都离不开文化引导、熏陶和渗透。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以外,更有着鲜明的地域性、行业性和职业性特征。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大多为地方或行业办学,决定其生存发展更多地受区域经济、人文历史和行业需求的影响,其办学宗旨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因地域不同而呈现文化差异性,因行业背景不同呈现专业文化的独特性。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新兴的一种办学类型,一方面由于历史短暂,缺少历史文化积淀,加之激烈的生存竞争造成的急功近利的应对,使文化建设这个学校恒久生命的所在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传授与文化脱节、能力培养与人文修养背离、单纯技能的提倡和强调淹没了文化建设应有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通过中职转制或合并组建而成,缺乏高等教育的文化底蕴,其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对中职校园文化的全盘继承,更多的是对普通高校学术文化的“模仿”甚至简单“移植”,专业特征和行业特色都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不利于高职院校走内涵建设、实现品牌化发展长远目标的实现。因此,承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任务的高职院校要从自身所处的区域特征、历史传承和行业背景等具体情况,着力于营造有别于普通高校、符合自身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高职文化特色类型分析

“特色”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校园文化特色就是校园文化所表现的独特的风格,其独特性缘自不同学校的发展历史、学校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社会特征或行业背景的不同,由此可以将高职院校文化特色分为历史传承型、区域文化型和行业特色型等。

1.历史传承型。依托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承中发扬光大,进而形成品牌特色。如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91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纺织技术教育高等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99年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该校至今仍承袭践行张謇亲笔题写的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形成了“求实、创新、和谐、进取”的优良校风,履践“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地之经验”的职教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型文化品牌。我国高职院校多属新建校,只有为数不多的文化特色属于此种类型。

2.区域文化型。依托地方优势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区域文化融合,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型校园文化风格。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立足港城、服务社会、产学合作、争创一流”为其办学理念,实行“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现代高职教育模式,体现了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多元化育人模式,融合了区域企业文化因素,构建了与区域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均属此类型。

3.行业特色型。以行业为背景,以产业为依托,传承行业风范,对接行业理念,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型校园文化。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建设类高等职业院校,超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紧贴行业的办学实践,积淀了深厚的建设行业和专业文化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明确了“依托行业、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培养建设行业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被誉为“当代鲁班摇篮”、“建设英才基地”。其体现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是精心打造的、体现了该校浓厚行业背景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获得2011年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下面将以该校为例探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

三、行业特色型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在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增长正逐步进入“新常态”的运行轨迹。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态势的“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等特征更加明显。因此,既要看到党的十所确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建筑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更要关注经济新常态环境对建筑业和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未来发展走势的挑战。

1.1增速下行的压力加大

建筑业的规模增速与经济增长状况密切相关。当GDP从过去持续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换挡、回落为7%~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时,建筑业的规模增速也必然会随之下行。这一变化趋势已经显现在“十二五”前4年的增幅变动曲线上,2011年建筑业的增长率为22.6%,2012年为17.8%,2013年为16.1%,2014年为10.2%。增速下行趋势迫使建筑业企业改变片面追求高增长的规模扩张思路,转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集约发展方式。

1.2结构面临强制调整

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体和支柱产业;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的主导力量;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上升。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投资结构的变动为基本导向,投资结构的变动方向必然会反映出对建筑业结构的强制性调整。

1.3创新驱动能力较弱

在较长时间内,建筑业的高速增长依赖于高强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从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这就意味着建筑业规模增长的原有主要推动力将会逐步减小。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建筑业而言,本身所具有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较弱,在短期内培育出创新能力并以此驱动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1.4多重风险更加显性化

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不确定性风险,特别是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与建筑业关联度较大的多重潜在风险可能会渐渐浮出水面,一旦这些风险因素演变成为实际的危机事实,对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施工生产的正常运行以及资金链将造成致命的影响。

2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的全球化,现代项目管理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普及。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大变革时代,项目遍布每一个领域,项目管理正在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力。中国特色项目管理的生命力在于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的“三化融合”所迸发出的智慧和能量。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三化融合”应成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坚持国际化方向

以PMI、IPMA、ISO等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先后了国际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标准、项目管理指南等重要文献,这些文献是建立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代表着国际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推动国际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和项目管理人才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只有坚持国际化方向,才能更好地学习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顺应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潮流,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2基于本土化国情

现代项目管理的体系构架来自于大量项目实践的理论提炼,具有基本原理的普遍适用性。因此,在面向国际化加快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理论研究时,应当立足于我国国情,充分考虑民族文化、思维模式、行为惯性等本土化的适应问题,紧密结合本国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特别要注意总结多年来国内项目管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只有将项目管理基本原理与本土化国情相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才能产生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效果。

2.3反映专业化特色

在现代社会,从各种不同专业的角度,项目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且项目的范围、经历的时间、难易程度、涉及的资源要素等差别很大,从而出现了专业化的项目管理。由于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要求不同,也使得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特征存在差异。因此,能够反映出专业化特色的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才具有现实的竞争力。

3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思路

工程项目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一次性;二是独特性。项目的一次性特征从基本概念上界定了项目管理区别于长期性组织的运营管理;项目独特性特征则表明,人们不可能面对两个完全相同的项目。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工程项目都是不一样的,因而都必须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难点,制定最佳的、不同于以往实践经验的项目管理计划并付诸实施,从而实现项目目标。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创新活动,工程项目管理活动必然是创新活动的管理过程。基于经济新常态对工程建设领域挑战的思考,应从以下几个角度着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创新。

3.1以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指导项目管理实践

项目生产力理论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其本身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更需要项目生产力理论的基石作用。近年来广大建筑业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经验,为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因此,要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角度,系统研究项目生产力理论对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新内涵,深入探讨项目生产力理论对实现绿色建筑产品全寿命期管理的指导作用,着力探索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工程项目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范围、目标和路径。

3.2以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高度重视先进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在EPC、PMC、BOT三大系列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型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动态和工程建设规律的表明,业主方更加青睐能够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服务内容的工程承包商。因此,工程承包商必须适应建筑业与金融业、服务业相融合的趋势,建立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融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试运行的一体化集成服务体系,着力提升面向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的综合创新能力,赢得更加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通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3.3以项目资源组合方式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建筑产品的形成需要经过概念、规划、实施、结束等多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其对应的市场主体,每一阶段都需要对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多种生产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市场空间中,资源的取得途径和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式会创造不同的效率和价值。因此,要从提高建筑产业国际化竞争力的角度,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势资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最新组合方式、最佳配置方式,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方式和过程控制的精益化。在建筑产品全产业链上进行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以新型产业链形态打造新的产业竞争力,有效应对新常态的挑战。

3.4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技术是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强有力的助推器。近年来,以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为代表的各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影响程度日益加剧,能够大幅度提高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可施工性、安全性、专业协同性、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程度。因此,要加大项目管理层面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力度,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快推进传统建筑业走向现代建筑业的步伐。

3.5以利益形成机制创新构建合作共赢新范式

评价现代项目管理成功的标志是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对于现代工程项目,特别是日益涌现的大型复杂项目、项目群,项目全寿命期内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利益主体增多,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冲突和内耗,统筹兼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从而影响项目的实施效率和绩效,甚至导致项目失败。因此,要创造性地应用制度经济学、现代组织理论、合作竞争理论的原理,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新机制的形成,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多种形式的利益共享、分配公平的实现方式。

3.6以项目人才管理创新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为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改善建筑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智力结构,努力推动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人员专业化、产业工人技能化。要结合建筑业工人队伍的实际情况,改进多元化的劳务用工方式,加强劳务分包作业层管理,创新劳务人员培养的长效机制,提高操作工人技能,打造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3.7以文化建设创新支撑项目管理软实力

项目文化是除人、财、物等生产要素之外重要的项目管理资源。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应通过项目文化建设创新,使项目文化成为新常态下驱动工程项目管理引领时展潮流的软实力。首先,要注重用共同的企业价值观、愿景和行为准则凝聚员工的心智;其次,要注重培育员工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融入项目团队建设之中;再次,要凸显劳动文化、安全文化、绿色文化的特质,使之融入项目的日常管理;最后,要把文化基因融入项目制度建设,强化项目部管理层与操作层两个层次以项目文化为纽带的一体化管理。

4结语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脚步的加快,建筑行业也迎来了急速发展时期。虽然建筑行业每年都在创造大量的产值,但我们不难发现,同发达国家的建筑业相比,我国的建筑业还存在生产效率不高、技术水平较低、质量问题较多等情况。如何改善这一情况,使建筑行业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向高效、节约的形式转变是该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根据国际上建筑行业的先进经验,发展建筑工业化能有效地提高建设效率、改善房屋质量、促进技术改革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工业化基本概况

1、概念

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它是建筑业从分散的、落后的、大量现场人工湿作业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机械化拖工作业为特征、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1]。而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指“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

3、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切入点,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业转型升级相协调原则。建立起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规范、引导建筑企业行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保证工业化发展有序持续发展。

(三)坚持政府引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的规划、协调、引导作用,在推进我省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推进。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策支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政府各方面扶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而我国目前有关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运行、监督、激励机制。

2、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税收成本就越高,不利于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同类产品,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增值税税负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营业税税负高了近两倍[3]。

3、建筑工业化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是,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被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1、推动示范工程建设

以工程项目为平台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开展。根据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现状,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切入点,选择保障性住房作为推动建筑工业化的重点示范项目,引导建筑工业化按计划有序发展。并按照技术先进、适用可行、经济合理、示范性强的原则提出工业化示范项目选择程序和标准、技术导则、激励政策和动态管理措施。大力推动示范工程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项目,要积极采用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对我国各地主动申请采用建筑工业化方式的开发建设项目,各地要研究出台预制外墙部分不计入建筑面积、保障性住房增加成本计入项目建设成本、建筑面积奖励、优先返还墙改基金、散装水泥基金等相关扶持政策。

2、落实新型预制构件的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促使现有大型混凝土预拌企业向新型预制构件企业转变。混凝土行业积极参与建筑工业化,生产转向新型预制构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进而提高产业集中度。而且通过充分利用原有大型生产设备,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以减少大量的重复投资,切实提高现有设备的产出率。反之,混凝土行业整体的加速发展,也会为建筑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政策层面来说,主要需落实新型预制构件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混凝土行业属于制造业,适用的是制造业一般纳税人17%的增值税税率,即使进项税可以抵扣,也远高于建筑业3%的营业税税率。由于建筑工业化将构件特别是结构构件的生产方式由现场现浇变为工厂化预制,同样的部品采用更加合理的生产方式却大大加重了税赋,这显然会严重影响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客观上也加重了整个建筑业的税赋水平。初步设想是现阶段为保持税收政策的延续性,对传统的预制构件(主要是非结构构件)征收增值税,对新型的预制构件(主要是结构构件)改征营业税。今后对新型预制构件的部品目录不断推陈出新,目录内的部品即可享受征收营业税的优惠政策,这样既可以鼓励新型预制构件企业积极开发新部品,又可以扶持其提高自身生产技术的精细度,适应高效、节能和清洁生产的要求[4]。

3、创新监管服务机制

改革完善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在设计取费方面,要提高预制装配化设计的取费标准;在招投标方面,要制定针对预制装配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市场准入方面,要设立预制装配式施工的设计施工一体化专业市场准入或专业分包市场准入标准;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要制定预制装配式施工的工程质量安装和验收标准。开展建筑工业化的评价与认证工作。逐步建立结构体系评价、现场装配与施工评价、部品与整体建筑体系认证制度,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评价认证程序和方法,促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

五、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面临的新形势为新型建筑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发展要求提供了契机,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了广阔的市场,而人口红利的淡出更提供了内驱动力。虽然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发展还存在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与机遇,只要各级政府和建筑业企业切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中国建筑业将走入新型工业化时代。

参考文献

[1] 曾令荣.吴雪樵.张彦林. 建筑工业化——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必然选择.建筑设计与施工

[2] 刘长发.曾令荣.林少鸿等.日本建筑工业化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