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混合式学习概念

混合式学习概念

混合式学习概念

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除错误 上位概念 概念的迁移 下位概念 比较分析 组合概念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人获得的有关概念是其原有概念与另外概念之间的融和与递进关系。就初中科学概念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在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组合概念等几个方面多下功夫。特别是在初中科学的复习阶段,我们认为应该扎实地从如下这三个部分去做好概念的复习教学。

一、有针对性地消除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上位概念

上位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它们的正确形成将是学生更好掌握学科概念的基础。

在科学概念中,一些学生原有的上位概念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比如,对常见的一些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常识的理解,学生们可能是凭直觉和粗浅的认识,却是正确的,这为我们顺利地开展教学提高了良好的基础。在复习中,我们发现还有很多学生头脑里存在着大量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个人上位概念。这些上位概念大部分来自生活经验的影响,在新课教学时没有被及时矫正。比如就会有学生认为 “质量好的透明的汽油是纯净物,而质量差的汽油是混合物”,其实是学生是将纯净等同于干净、洁净、透明。在关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上,仍然存在概念的混淆, 学生是依据物质是否干净,是否含有杂质来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这样的上位概念通常不能够轻易被发现,它们对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概念起到消极和误导作用。在复习时,我们就让学生对同类规律中的不同实际例子进行反复分析和比较,以期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能够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来加以确立。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范例,丰富学生的表象,如运用辅助课件、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等。有教师在复习“溶液”的概念时,为了促进学生意义学习,进行了如下设计:第一步、演示实验,将泥沙、面粉、植物油、白糖、食盐等分别分散在水中,然后观察它们间的差异,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引出溶液的概念。第二步、用课件显示硝酸钾溶液在不同条件下(加热、常温敞口放置、常温密闭放置)是否分离,帮助学生强化概念中的限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和关键词“稳定”的理解。

二、理清上、下位概念的关系 有效进行科学概念的迁移

学生的学习是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知识的内化或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概念的教学就是学生在新概念(下位概念)学习中,以原有的科学认知结构为依据,将新概念进行加工,使新概念与原有的科学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概念(上位概念)相联系,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科学认知结构中。

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薄弱概念的原有的有关知识,经过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使薄弱概念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单质、化合物概念,其上位概念是元素和纯净物,而化合物的下位概念,是氧化物、酸、碱、盐等;单质的下位概念是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等。教师进行概念复习教学时,使学生明白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之间的联系,尽量使这零散的概念系统化。

三、通过比较分析明晰组合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初中科学中有许多概念容易混淆,需要在复习阶段进行明晰。比如:浓溶液和饱和溶液,氯化氢和盐酸,稀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等等,我们称之为组合关系概念。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消除混淆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完全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最终达到既知道它们间的区别又知道它们间的联系的效果。例如在复习一些物理量的比值定义式时,因为形式相似而反映不同关系的表达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压强p=F/S、速度V=s/t、密度p=m/V、电阻R=U/I等等。我们先加以分类,然后再加以辨别。因为电阻的大小不随电压与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它与密度应该归属于同一类,压强与速度应该归一类。然后,我们再引导学生去辨别每个概念所赋予公式的内涵。这样,学生就会在原有分散的概念体系中寻找到了梳理的途径。又例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两个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而植物体中的化学能在生命活动的呼吸作用时释放了出来,它们是植物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过程。我们让学生先充分理解了两概念内涵后再对它们进行联系,这样,就可以达到提升、融合认知结构的效果。另外,在复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表图的形式来提高复习效率。比较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消除由于认知结构不完善引起的混淆。如原子和离子的区别。我们先让学生复习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复习是一个巩固和提升的过程。在初中科学概念复习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采用多种方法,提供各种直观的、具体的演练平台。从“三个概念”的角度挖掘复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概念复习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国家教育部.科学(7~9年级)最新课程标准,2012.

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第2篇

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精炼的化学概念,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注重实验,用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五、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七、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八、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后的知识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初探,其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但笔者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之余将教学心得、经验撰稿成文,以飨读者,以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不分地域的教学研讨氛围。

参考文献

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计算思维 学习模式

一、引言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各个学科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改变了人们对计算与计算机的认知。新时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仅仅掌握几项具体的应用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计算及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形式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加强对计算思维的严格培养,才能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具有良好的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理念,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研究的焦点和改革的突破点。随着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领域产生并发展了新的教学理念――混合式学习。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本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解决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化教学效果。

二、混合式学习及计算思维

(一)混合式学习。

随着E-learning在教育领域的扩展和作用延伸,推动了教育理念的革新,思想的变革与发展。基于E-learning的理念,教育领域产生并发展了新的教学理念――混合式学习[1]。混合式学习就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2],它借助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重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在国内教育技术界,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3]。

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在短期趋势中也提出了混合学习的广泛应用[4]。“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混合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借助面授与网络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学习活动,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计算思维。

2006年3月,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美国基金会(MSP)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与工程部(CISE)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刊物《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首次系统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5]。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我国各界的广泛关注,计算思维的思想迅速在科技界与教育界蔓延开来,改变着当今社会广泛认同的一些理论和认识。

三、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不断普及与深化,学校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大学教育阶段,充分整合各类平台与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教学,为混合式学习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大学阶段的学生在智慧、情感、认知等方面都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比较充分的学习经历,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较好地把握学习进度,为混合式学习的实现提供保障。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通过教师对各种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优化,对学习活动的组织、监督及对学习过程的帮助,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知识与方法的获得、知识内容的拓展迁移与内化的学习过程模式。它以计算思维理念为指导,综合运用计算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并最终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新型学习模式。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以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和教师连接起来,结合计算思维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直接的指导、监控和评价,辅助和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与内化过程。通过一系列计算思维方法,如递归、关注点的分离、启发式推理、仿真解决抽象问题、抽象解决分离任务、简约任务、转换任务等,在设计好的问题和混合式学习的立体化环境中,达到高效率的明确任务并完成任务,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最终获得计算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施

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整个学习过程主要由学习准备、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共享交流和能力提升等环节构成。与此相对应的,教师的辅助环节主要围绕组织和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包括教学准备、设计并呈现任务、实施任务及总结评价等。

(一)学习准备,明确任务。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学生应首先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教师应熟悉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同时要保证学习环境的友好、优秀,学习资源的有效、优质。学生与教师共同对问题进行提炼。

我们以排序算法为例。学习排序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排序,进而了解排序中所涉及的关键动作,这些关键动作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等。这样反复地启发式推进,逐步得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即比较与交换是排序算法中的关键。

在上述问题提炼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计算思维的启发式推进、关注点分离等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收集整理的学习资源,一步一步地自我启发,循序渐进,最终得到排序问题解决的关键。

(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该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继续补充、整理和分析学习材料,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协作,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

我们以“十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从小到大排序”这一问题的解决为例。上一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到排序算法的关键是比较和交换的正确完成。这一环节运用计算思维中递归思想和关注点分离的方法,我们对十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排序问题进行分解。关注点先由十个不同随机数的比较排序转换为两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问题,进而拓展最基本的排序算法至十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从小到大排列,完成―趟排序使十个自然数中最大的一个排至数据列的最末端。按照相同的方法,将十个不同自然数中第二大的数交换至倒数第二个,以此类推,第三大的数交换至倒数第三个,直到完成十个不同自然数的排序。学生按照相同的原理最终获得十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从小到大排序过程的流程图。

在教师的辅助指导下,学生之间需要进一步的交流协作,充分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深入分析问题,分别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质疑并校验,最终获得十个不同随机自然数的排序问题的精确解决方法。学生通过运用计算思维进行问题分解、构建数学模型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优化学习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思维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共享交流,知识拓展。

为了使学生拓展知识范围,进一步掌握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巩固练习、交流共享研究型学习成果,通过学习其他解决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该环节的关键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和指导下,更深层次地分析问题,挖掘学习资源及其他相关信息巩固学习成果,并与其他学生共享,最终达到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课程学习网站了解所有人的问题解决策略及方法,教师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协作和成果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在对排序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深入学习探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排序方法,涉及简单选择排序、冒泡排序、简单插入排序等多种排序算法。

通过学生的巩固练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自己发现的解决排序问题的方法,而且能了解其他有效解决排序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空间,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四)反思评价,能力提升。

该环节中,学生与教师就整个学与教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对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总结性概括,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过程和教师有效的教学辅助提供指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构建有特色的一套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达到知识内化并能够熟练应用于解决实践问题,获得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可以回归学习网站自主监控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评价结果。学生可参考教师的实时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及出现的问题,发扬优点,及时解决问题,为今后学习过程的高效展开提供指导。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学习各个关键环节的学习信息的提取分析和总结评价,反思整个教学指导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指导过程有效地展开提供参考。

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资源的主要选择、重组和优化者,是学习环境高效性的主要维持者,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监督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收集、选择、重组和优化各类学习资源,并深入学习和交流,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和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使知识能够被熟练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总结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梳理知识内容,构建或完善具有个体特色的学习模式。

五、结语

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指导下展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等,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化立体化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曾苗苗.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1):57-59.

[2]Graham,C.R.Blended learning systems:definition,currenttrends,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 Perspectives,Local Designs[M].edited by C. J.Bonk and C. R. Graham,San Francisco,CA:Pfeiffer Publishing,2006:3-21.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1-6.

[4]龚志武,吴迪,陈阳建,等编译.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3-22.

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错因分析;错题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1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05

一般意义上,错题就是学生做错了的题,可以是试题,也可以是作业题。错题的背后反映的是学生在知识背景、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解题习惯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错题现象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某物质3.2g完全燃烧生成水7.2g,生成二氧化碳8.8g;计算说明该物质含有哪些元素?各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

类似于这样的题有高达60%以上的学生出错,而且有的学生甚至一错再错。学生能认识到错题对学习的影响,在情感上也不回避错题,但普遍缺乏良好的错题管理意识和系统的错题管理策略。[1]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高屋建瓴自上而下地去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剖析错题成因,从知识板块、知识点、题型、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以及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的角度去判断分析,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看问题的洞察力和思维判断力。

笔者通过四年多的错题研究发现,错因分析能帮助学生发现错误的本质原因进而改善自身的学习,同时有利于教师的补偿教学,发现教学规律,因此,错题是一种生成的学习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二、错因分析

初中化学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通过感知、加工、形成、联系整合和运用,将化学知识信息传递、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某一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学习出现问题,发生错误。初中化学易错题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成因:

1.化学前概念的影响

前概念是指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是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人们往往是根据亲身体验来理解概念的[2]。合理因素占主导成分的前概念对概念的学习起积极作用;反之,则对概念的学习起阻碍作用。例如,在学生的经验中,燃烧是一个质量减少的过程、金属铁易生锈而金属铝不易生锈等,这样的经验即为概念学习的阻碍因素。

【例1】配制500mL20%的硫酸溶液,需要98%的硫酸溶液多少毫升?需加水多少毫升?(2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14g/mL,98%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84g/mL)

错解 V浓硫酸=63.2mL V水=V稀硫酸-V浓硫酸=500mL-63.2mL=436.8mL

分析 学生的前概念就是量可以简单加减,体积也不例外。这一前概念已经得到了无数次的强化,因此在不同微粒间存在空隙,不同的物质间混合后的体积不再等于两者体积简单相加之和,这个新的概念学习没有能替代前概念,仍旧运用错误的前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初三化学课程之前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接触了形形的化学现象,因而他们头脑中自发形成的前概念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当然这种广泛是相对的,他们对能看得见、摸得着、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物形成了较多的前概念,而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化学知识则很少有前概念。例如学生对燃烧、溶解等均有较多的前概念,而对化合价、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则很少有前概念。学生所具有的这些前概念情况对化学教学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学生的前概念(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有极强的顽固性。学生甚至在学习了化学课程几周后,又恢复了最初的原有概念。为什么前概念如此顽固呢?这是因为学生花费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建构了自己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都是朴素的),他们在心理上以及在理智上都离不开它们。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前概念含有对自然界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又是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早先形成的各种前概念深信不疑,不自觉地将这种原有的观念迁移到新学知识中去。在化学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不但会妨碍新知识的获得,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更多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

2.元素化合物知识欠缺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经过感知、加工、理解阶段后,应使获得的某物质的各个片断知识相互联系、综合起来,借助于化学符号系统使这符号化,形成对该物质的完整认识。

【例2】A、B、C、D、E五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常见物质,它们存在如右图的转化关系,“”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一步转化,弧线表示两种物质间可以发生反应,C是常见气体,D是常见单质,(反应条件与其他物质均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在常温下为液体,则C的化学式为______;

(2)若A在常温下为气体,则C的化学式为______;

(3)无论A在常温下为液体还是气体,B的化学式均为______,D的化学式均为______ ;

(4)写出A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错解 错误情况较多。

分析 常温为液体,这是水突出的一个性质,但仅仅知道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得知道水能和什么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与氧气、水与氢气、水与碳酸、水与葡萄糖之间都能相互转化。CO2与CO、CO2与葡萄糖、CO2与碳酸、CO2与O2之间也都能相互转化,在同一题目中同时进行检测,学生只要其一有遗漏就不能正确推导出来。只有完整地认识该物质,联系整合,使新旧知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知识网络才能避免这类错误。

3.化学解题策略缺失

形成化学易错题还有一大重要原因是解题策略和方法的缺失。化学解题策略是以研究化学原理和定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构建思想方法,借助相关规律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环节。

【例3】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与氧气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充分燃烧后,生成CO和CO2,且测得反应后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

A.10% B.30% C.50% D.70%

错解 A、C、D都有。

分析 此题有三种物质,却只有一个已知数据24%。学生错在缺乏“极限策略”的解题方法。“极限策略”是中学阶段思维层次较高的一类解题方法。此类题一般假定有两种可能,然后分别求这两种情况的物质的量,而事实数据就在这两个极端值之间。

三、教学对策

在整理错题、归类错题和分析错题成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充分运用错题编写“初中化学经典易错题”的各类纠错试卷、错题网站和纠错游戏来帮助学生纠错,建立个人错题管理和个人作业质量分析工具。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情、把握教学起点,进行“防错”预设。

1.概念辨析干预前概念影响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调查、诱导学生暴露原有的概念以获得学生前概念的准确信息,然后认真分析、辨别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对新概念学习的作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以便正确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教师教学可从多角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让学生意识到正确的结果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二者有冲突,进而主动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摆脱前概念的干扰。教师切忌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还可以通过预先设置的“陷阱”、以错误诱导错误,有意识地把学生思维深处的东西挖掘出来,同时通过概念的错误罗列激活学生思维的广度,将往届学生错题库中常见错误解法进行罗列,在问题情景中教,让学生分析其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障碍,瓦解自身的错误观念、分享帮助他人从错误走向成功的快乐感。

概念辨析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易混淆概念的特征。如,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易混淆概念,在概念教学时可抓住关键特征进行对比。

【例4】硫代硫酸钠晶体是一种恒温保温瓶的填充物,硫代硫酸钠(Na2S2O3)属于( )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分析 尽管硫代硫酸钠是没有学过的物质,但是将四个概念进行组成分析,学生马上发现,它属于盐。

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这样的前概念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把这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

2.三大主线构建知识网络

以“知识主线 、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防错止漏。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要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保存”为思路,又要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就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形成知识脑图提供方向与策略。

(1)根据重要物质组成性质用途为主线构建网络

(2)根据含相同元素的物质间转化为主线构建网络

(3)根据常见的不同物质之间转化为主线构建网络

在复习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比较、归纳与总结、融合与抽象等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3.四种解题策略突破难点

(1)化学等量策略

有些题,需要根据题目的内容和要求,寻找解题的关键条件――元素质量不变或物质质量不变,如何寻找到这些相等的量至关重要。

【例5】3.2g某种铁的氧化物被H2完全还原后可得到2.24g铁粉,则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 FeO B. Fe2O3 C. Fe3O4 D. Fe3O2

此题要求铁的氧化物是哪种,其实是求化学式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找到问题的关键就容易了,想一想,原子个数比等于元素质量比除以相对原子质量,反应前后铁元素质量不变,氧元素的质量=3.2g-2.24g=0.96g,用公式就能求出铁与氧的原子个数比。

(2)化学转化策略

所谓转化策略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另一个较易解决的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

【例6】在由CO2和O2 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则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比为多少?

分析 这是常州市的一道中考题,学生错误率很高,涉及到的已知条件不是那么具体,学生不能从中分析出要求物质的具体数值,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转化的思想,设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0g,这样各个量就有了真实可推的数据。

(3)化学极限策略

【例7】有一种金属样品,可能由镁和锌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现取一定质量的该金属样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镁在金属样品中的质量分数(x)与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y)为右图所示的一次函数关系。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金属样品由纯镁组成,生成的氢气为______ g。

(2)若该金属样品由纯锌组成,生成的氢气为______ g。

(3)若该金属样品由等质量的镁和锌组成,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g。(用带有b1、b2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 根据题中提示,横坐标是镁在金属样品中的质量分数,那如果该金属样品由纯镁组成,那镁就是100%,生成的氢气则为b2 g。若该金属样品由纯锌组成,则镁就是0%,那氢气就是b1 g。各一半的话,氢气就是(b1 g+b2 g)/2。

(4)化学整体计算策略

在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很有限,若求单个的物质或元素的量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时,我们可以寻找与其相关的整体物质(也可能是某些元素)的量,利用它们间的联系可求未知量。

【例8】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3.8g与一定量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份得固体(不含结晶水)11g,则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

A. 0.15g B. 0.20g C. 0.30g D. 0.45g

分析 已知的量只有混合物的量,生成的三种盐的总质量11g,还有三种金属混合物的质量,这里的整体就是三种盐的混合物,除去盐中的金属元素就是硫酸根的质量11g-3.8g=7.2g,如果不采用整体计算的思想,将无从下手求氢气的质量。

化学解题策略运用的同时还不能忽略易错题中的一些隐蔽条件,解题时学生要仔细分析,审题,推敲关键词语,从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化学条件和操作步骤等方面去寻找挖掘隐含条件。

参考文献

[1] 符爱琴.错题管理:从一道经典易错题谈起[J].化学教育,2008,(12):39~41

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化学

基础知识 化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A-0038-01

初中化学内容涉及了很多基本概念、定理、定律等知识,相对来说,这些概念比较抽象,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大难点。概念图通过简易的图形,直观地呈现化学概念,明确了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种可视化的知识结构图,较之纯粹的文字叙述更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知识网络,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回忆学过的化学概念,画出概念图

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包含着很多基础性的概念,是构建概念图的重要元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化学概念,并对概念进行科学地分类,把核心概念置于概念D中的重要位置,然后,再让学生从核心概念展开延伸,列出相关的化学概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画出概念图,完成概念图的初步建构,并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相关内容后,由于这部分内容是从微观角度来研究物质,包含了很多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学习后,学生了解了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等基本概念。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采取了让学生画概念图的方式展开。首先,让学生回想这一章涉及的化学概念,在练习本上记录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纯净物、混合物、元素、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原子核等一些重要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概念分开呈现,并思考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到了原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核外电子构成的,纯净物由同一种元素组成。此时,教师让学生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用箭头标示出来,画出一个概念图的轮廓。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一个以“物质微粒、原子、元素”为核心的化学概念图。但有学生在完成这个概念图后发现还不够完整。这样,学生在回忆概念、梳理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时,实现了主动参与复习课教学。

二、修正错误的概念关系,完善概念图

在学生初步完成化学概念图的构建后,已经记忆了化学概念,厘清了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是,这个简单的概念图中还有一些概念没有加上,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含糊不清,甚至还有错误的情况发生。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概念图上的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建立一个准确、完整的化学概念图,优化化学概念复习效果。

例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概念图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是否漏掉了某些概念,自己尝试补充完整,也可以和同学互相讨论,共同修订化学概念图。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发现还需要增加“物质”的概念,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大类;有学生认为还应该增加质子和中子的概念,让化学概念图更加完整;还有学生认为需要把离子的概念也加上,并且通过图示明确原子和离子、电子几种微粒之间的关系。教师及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再次强调了本章化学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设计相应的练习题目,应用概念图

为了增强化学概念图的复习效果,除让学生作出概念图、进行修订和完善外,还要借助一些典型的练习题,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应用化学概念知识解答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应用概念图的一个过程,只有真正把化学基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

例如,结合“物质组成的奥秘”内容,教师根据本章的化学概念图,为学生出示了如下练习题:在铁、氢气、空气、盐酸、氯化钠、过氧化氢六种物质中,有些是单质,有些是混和物,有些是化合物,请将它们对号入座,并清晰地说明原因。学生们看到这个题目之后,首先判断这些物质的特点,铁、氢气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空气是典型的混合物,由很多种物质组成,而盐酸、氯化钠、过氧化氢三种物质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是化合物。通过这样分类,学生对这些物质的归属按照概念图进行对号入座,再次强化了对“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章中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