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混合式教学案例

混合式教学案例范文精选

混合式教学案例

混合式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品监管科学;思政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药事管理与法规(以下简称“药管法”)是药学科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行为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以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为重点,解决公众用药问题为导向的边缘性学科[1],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也是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之一[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现代药事管理活动的内容、方法、法律法规、行为准则,熟悉国内外药事体制及组织机构;明确药品质量与管理关系和规律,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为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根据国家思德教育精神,本课程于2020年起探索实践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法制建设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案例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法制意识和科学思辨综合分析能力。笔者作为课程负责人,从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教师团队建设、教材使用与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强过程性考评、教研协同等进行实践与探索。

1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

教育根本是德育,为实现“健康中国”“服务大众健康”主旨要求,我们以人才能力培养提升为主线,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探索药品监管科学理论与法制建设相融合的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思路与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思政案例教学、翻转课堂主题演讲和培根育人教育理念相结合,设置建立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师生教研协同的药品监管法制化建设思德教学活动,搭建专业知识、代表性思政案例有机融合,辅以师生互动讨论与点评、过程性考核评价等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教学体系,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中华传统美德思想文化教育贯穿其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知法、懂法、守法,有社会责任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教材选择与使用

2.1主讲教材

2019年起,我国《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已重新修订颁布,教材选用重点放在新政法律法规上。为此我们选用了具有政策时效性、综合性较强的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药事管理学》为主讲教材[1]。该教材突出了新版《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专利法》等重点新规新政,且兼具案例导入分析、章节总结和习题练习与答案等实用性内容,适合学生预习及复习巩固使用。

2.2汇编补充教材

随着我国药品监管科学的不断深入,新的法律政策也随之更替完善中,新修订新出台的法律法规频率密集。为避免课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失效与滞后,任课教师团队分工编写,以最新的法律法规全文形式呈现的《药事法规汇编》自编教材为补充,作为学生必备的参考资料使用,每1-2年更新一次,如2020年将新出台的《疫苗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21年将《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办法》《药物警戒质量规范》和新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2年将新修订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等替换或纳入其中。这些新政颁布实施均充分体现了实施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确保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并掌握国家最新政策与动态。

2.3思政教学案例集

课程任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也是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的建设者和使用者[3]。为实现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建设,本课程教师团队与全院各系教师共同积极参与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以下简称《案例集》)编写工作,其中有10例案例入选药事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章节[4]。该《案例集》已于2021年11月刊出,内容涵盖了药学各专业课程,案例思政元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应用的知识点和场合与学科、授课对象等关联度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教育指导意义。为此我们选择了《案例集》作为本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参考教材。药管法使用《案例集》中相关思政教学案例列举见表1。我们将主讲教材与思政教学《案例集》有机衔接,在学生中开展时政热点主题讨论,以增强学生为国为民学习信念,激发其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从中领悟我国制定医药政策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增进人民健康为福祉、以保证药品质量、实现药品安全有效的法治监管为宗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了解我国依法治国和药品监管科学在法制化建设中的发展进程。

3教学方式

3.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我们利用超星学习通搭建药管法网络课程,将课程与教师团队介绍、教学大纲、教材与参考资料、教学PPT与视频资源以及课中课后作业等内容上传分享,并逐一加强与完善。同时,我们还将与课程思想德育元素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搬上课堂:比如结合我国新冠疫苗获有条件批准注册上市成功事例,联系《疫苗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展主题PPT演讲活动,让学生从中掌握我国有关疫苗研发、药品注册上市等法律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相融合思政案例教学活动,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3.2教学方法

我们有机运用思政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要点点评[5]、随堂提问与抢答、疑问难点讨论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查阅资料进行必要的前置性探索性学习,课中进行PPT汇报与互动点评,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过程性考核计入平时成绩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探索潜能,有的放矢地培养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如,根据新版《药品管理法》有关假劣药界定与处罚规定,与践行“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等相关联,有机进行药品监管科学法制建设思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确保药品质量重要性、制售假劣药危害严重性,强化依法管药、重视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我国特色药品法制化监管体系的重要意义。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可有效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

3.3教学反思与改进

为适应近几年药事法律政策高频次出台与更新,学系会于教学学期前召开任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共同讨论内容有:任课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和安排、听讲课制度、考务和教学文档等。如针对医院药房管理,我们增加特药管理、药品包装、说明书与标签管理等内容;强化近年出台的重点知识,即药品注册、上市药品许可人制度(MAH)、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等药品研发方面的内容讲解;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及时关注学生意见与反馈,并将教学总结与反思记录于各教学文档中,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过程性评价和期终试卷考试相结合。

4考核与评价

考核与评价内容以强化我国药品监管科学在法制化建设为主,如涉及新政的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MAH制度、药品注册、上市后监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集采以及医保改革等,并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的内容与比重上予以体现,增加学生课中与课后过程性考核比例与频次。学生最终成绩(满分100分)构成为:课后作业20%+翻转课堂互动问答10%+课程思政10%+期末考试60%。通过此测评标准来体现本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通过平时作业评阅、翻转课堂点评、课堂思政教育与期末试卷成绩分析综合测量学生科学思辨能力培养的学习效果。经过实践探索,相比2020学年,2021学年学生的均分成绩提高了4%,效果显著。

5构建教研协同培养模式

2019年起,我院实行优秀本科生指导教师带教制度,根据任课教师在研的各类教学改革课题,如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本硕一体化的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等契机,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如学生按项目设计与要求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与论文、参加社会实践与调查等,与授课教师共同收集整理药学思政教学案例编写所需资料;指导学生参加药企资助的“精诚杯”演讲比赛共二届,其中蕴含药事管理思政元素与思想的“药物可及性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关于加快疫苗研发上市的政策分析”分获一、二等奖。由此可见,实行教研协同思政教育实践,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思辨能力,增强了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携手创造成果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从中产生获得感、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学习主动性与参与度;同时教师有机地将教研心得与成果反哺于教学,协同提升药管法在药品监管科学法制化建设思政教学水平与效果。药品质量关乎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通过药管法与法制建设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在法制化建设思政教育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效果更加精准和有效,有力地践行了“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忠于职守、以专业知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辨与实践应用能力。今后,我们坚持将课程内容与药品科学监管法制化建设相融合的思政教育常态化,并贯穿教学过程,全方位育人,共同促进祖国药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歆,李锟.药事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2.

[2]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药事管理与法规[M].8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1:5.

[3]韩俭,郭明宙,苗小康.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建设思考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5):360-363.

混合式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公共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等教育模式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混合式教学正逐步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论是研究者、实践者,还是政府和教育机构,对其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目前国内高校教师有70%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混合式教学[1]。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如何选择在线教学相关的平台、工具、资源,如何组织合适的线上的“混合式教学”。如何利用成熟的教学平台和优质的网上教学资源,把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现代的网络学习有机的融合,实现学习目标最优化。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并不是线上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简单叠加,而是兼顾个性化学习、各学习要素的有机融合。混合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监督服务下自由自主的开展学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2]。

一、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公共课教学改革虽已进行了多年,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重专业,轻基础”的认识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落后问题,学生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样我校高职公共课教学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育观念。尽管不少高职院校提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但囿于实际教学中“重专业,轻基础”的传统思想,对通识教育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强,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改革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在大数据背景下,为了适应时展的新变化、新形势和人工智能化提出的新要求、新技术,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立足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培养人才为基准,合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与专业课形成合力,协同推进高职课程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第二,学生情况。高职学生通识教育公共课课程教学存在的学习兴趣不浓、基础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长较短等问题,需要继续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第三,教学情况。高职通识教育公共课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信息化的手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进一步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公共课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内容的再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大数据技术,教师能够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案例,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改善自主学习质量。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构建

在混合式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将网络学习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现代的网络学习优势和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优势,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混合式学习是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对于理解线下如何学习,国内外已经有数百年的专门研究,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对于线上学习,Salmon(2004)认为,网络学习过程分为循序渐进的五个阶段:访问课程和学习动机的激发、在线的社会化交互、信息交流、知识建构、自我发展[3]。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融合,构建出基于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

(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线学习平台、人工智能等开始替代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甚至让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高效而灵活。因此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的支持者,学生问题解决或任务探究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混合式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并组织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并通过学习活动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并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发现知识,从而最终达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的目的。

(三)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育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移动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使得教育发生结构性的变革。教师只有充分的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课前+课中+课后”都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课前基于移动平台任务。课中利用平台和多媒体进行教学、讨论;课后利用平台布置作业、答疑、反馈。

三、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通识教育公共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蓝墨云班课作为一款专门为移动环境下教与学活动设计的智能教学工具,能够通过电脑、手机开展发起签到、分享资源、发送班级通知、设置云教材学习、布置小组任务、作业、组织讨论、批改作业、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讨论答疑、测试、组织点评等活动。能够有效实现移动教学,同时还能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效追踪学生的学习活动轨迹,方便开展教学行为分析。为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在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准备好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案,每堂课都可以设计好教学任务单。课前布置好任务,发送优质的视频让学生学习,指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习题,在上课时布置具有一定递增关系的学习任务,启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后布置作业和问卷,让学生巩固知识、及时评价,教师认真反思、改进教学。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及时引导和改进,形成循环促进、教学相长机制。具体的教学过程基于云班课学习平台、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完成知识内容建构。模式框架大致包括:“准备—课前—课中—课后—反思”。

1.教学准备

教师制定本课程教学标准,依据学情和专业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确定线上和线下内容的知识点。课程讲授内容按知识点的顺序规划、分解教学知识点,确定每一次课线上和线下的具体教学目标与知识点,确定课程思政的元素应该在哪些课时融入,构思或整合小视频,制作课程思政的视频库。录制或整合微视频建立视频库、建立好习题库、制作PPT课件库、案例库和相应的拓展资源库。每一次课都要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在学习难度上存在顺序递增关系,又不能因任务过于复杂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习题库时,也要合理分配每个层次的习题。

2.课前

基于云班课,推送合适的微课视频及PPT课件,布置课程学习任务单,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改编成习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微视频、PPT课件后限时完成在线测试题。通过测试题不仅可以及时知道学生在线学习情况,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能让学生通过做题来发现问题。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测试题,所以必须集中注意力,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帮助的。因此在线测试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常以选择题为主,数量控制在3到5个,合理设计难度,既要考虑到学生情况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体现学习任务及重难点。

3.课中

在预习及课前小测试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课前存在的困惑进行解答,再通过PPT进一步讲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温与深化理解,对难点、疑惑进行突破。再进一步让学生进行总结,分小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小结。此时学生一定想检验自己是否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通过云班课限时专项小测试,专项训练将会促进第二次知识内化和技能提升。教师根据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进一步讲授、总结和新任务。学生借助云班课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控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进度。

4.课后

及时利用问卷星或云班课的投票功能让学生评价,评价是每次完整教学过程结束时必须进行的关键环节。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包括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任务难度等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或意见。这样促进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反思,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对教学进行反思,从而及时改进。这样循环促进,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在线上课后学习任务,给学生推送拓展资源库中相应的拓展资源以及案例库中的相关案例供学生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迁移和应用。

5.反思

对于公共课来说教师带得多的是平行班,在每堂课后进行自我反思,再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反思,形成教学改进意见及时调整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同时,运用混合式教学可以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助力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3-24.

[2]郑静.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44-48

[3]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6.

混合式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保险学;混合式教学

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在政策推动和实践探索中,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打造涉及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多元利益主体的思政教育生态圈。保险学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金融类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通过保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保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能够对个人或组织的风险状况做出评估并根据纯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可以运用相关保险原理对实际的保险案例作出分析,并且规划人生不同阶段的保险理财计划。保险学课程受众面广,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培养青年学生风险意识、保险理念的需要,也是保险学课程教育理念适应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的需要。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以“两性一度”为目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经过三轮课程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全过程混合式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和实践模式。

一、“教改促进、教材辅助和评价推动”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教改促进了全过程、混合式的课程思政教学,2019年到2020年,成功立项的与课程思政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教改项目有4项,有力地推动了保险学实现以价值塑造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教材保证了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主编教材从大学生求知规律和需求出发,系统设计,以保险学核心专业知识点为纲,确定专业理论结合德育主题的内容,服务青年价值观形成。过程性和结课论文考核保证了课程思政的产出评价,用分散的三次课堂考核代替期末的集中性考试;过程考核用云班课和雨课堂的集成数据代替单独的作业和考核勤考核,并用系数调节过程性考核成绩,用期末可选择的综合面试和补充性面试代替过程性考核和过程性测试可能有的考核偏差问题,用结课论文代替期末考试,并逐年探索可行和全面的论文评价方式。教改促进、教材辅助,配合课程评价的推动,有效解决了课程思政教与学的动力机制。

二、“目标融合、学科关联、教学环节”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模式

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保险学课程思政从一体化视域角度进行设计,分别从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和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对其进行设计,解决了课程思政教学中系统性和嵌入性缺失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是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形式,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知识载体,教学过程与课堂设计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方法桥梁。三维目标相互衔接、嵌入并统一服务于课程思政教学。具体而言,保险学课程通过导论引入保险在守护美好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理解保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通过在理论章节引入我国保险市场的相关历史,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触达;通过在保险市场产品和市场运行环节引入相关案例和政府监管政策,实现在实务技能提升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方向。通过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二)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的设计

学科关联及其价值嵌入是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各门课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了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外,所学的具体知识也需要以一体化的视野来进行引导。任何课程都不是一个孤岛,在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详细陈述保险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整体逻辑关联。保险学课程与数理统计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认识虽然大数定理是保险市场运行的数理基础,但是垄断的保险市场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案例说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于个人、于组织、于国家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保险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关系,通过金融危机案例,分析保险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示学生未来职业中可能会遇到的底线思维: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全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充当第二支柱的保险市场不可或缺。

(三)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的设计

深入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的纵向一体化设计以教学目标为设计导向,充分利用各类开放型教育资源,以自主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为导向进行设计,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设计。保险学课程从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课堂设计、课程考核全环节进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设计,重编保险学讲义并正式出版教材,教材以参考资料、新闻摘录、专家视点等形式,把对专业课程承担的学生价值引导作用的思考融合进了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中明确了保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在教案中注意相关思政主题的无声融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用课前阅读、课上讨论和课后实践的方式将相关思政主题融入专业课学习。改变课程考核方式,使过程形成性评价和基础测试相结合,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结课,平时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保险市场的一些热点主题,进行主动的思考,进而能够在结课论文中呈现这种思考。对风险意识培养、风险管理和保险市场监管等重点思政主题,结课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认识强化。通过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思政设计,课程思政能够有落点、有保障、有产出,切实提高了课程的“两性一度”,实现了以学为中心并能持续改进的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

三、“大纲重构、内容重组和模式创新”的全过程混合式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带来新的思路,借助互联网带来的学习革命,课程思政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乐于开展、实施效果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一)混合式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实践系统化

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工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如何“适时”“适量”“适度”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是课程思政实践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时出现随意化、碎片化、主观化等倾向,存在较为普遍的供需、传授形式和内涵的脱嵌性现象。为提升课程思政的适应性、联结性和社会性,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实践的有机统一,以及课前、课中和课后相关教学设计的系统衔接。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通过重构学习流程,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学生在课前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在线资源完成教学的“信息传递”,而在课中的“吸收内化”,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来完成,包括学生讲、老师提问、小组活动等形式的课堂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于其特有的学习流程设计,使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开展课前课后的课程思政实践,为系统化课程思政实践模式提供了条件。保险学课程教学通过三种途径践行微主题的课程思政实践,其一是案例教学,课堂使用丰富的案例材料对原理展开讨论;其二是市场实践,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保险市场运行和实践的调查任务;其三是结课论文,引导学生结合保险市场实践,对市场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混合式教学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多维化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与价值的融合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混合式教学对“全程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能够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是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教育部对课程思政的要求。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社会的原著民,面对媒介技术所构建的网络拟态环境,不断接受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冲击。因此,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高校思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互联网耗散状态的学习背景中实现育人目的,必须创新多维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混合式教学为创新多维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从提升“价值引导能力”的课程大纲重构、增强“互联网赋能”的课程资源重组和促进“内化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三方面入手,解决了课程思政整体构建的融合障碍、来源障碍以及能力障碍。

1.课程大纲重构———提升“价值引导能力”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广泛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保险学课程总结针对经管类学科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结构。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入手,重视基本文件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塑造作用;针对混合式教学的特定环节,设定具体的思政内容。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对价值塑造目标达成的描述,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方面入手进行重构,提升专业课程的价值引导能力。

2.课程资源重组———增强“互联网赋能”

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接收的信息具有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特征,且经常以零散且不完整的方式呈现,通过对课程的线上线下资源、教材教辅资源进行系统化重组,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资源在课前预习中发挥重要作用,教材资源要体系完整,观点明确,教辅材料要能追述历史,融合时政。保险学课程云班课中的教学资源超过100个,每年动态更新,分为论文类、网络资源类、教案课件和案例类资源,按照教学进度分别以课前阅读材料、延伸阅读材料和学术类材料按节点进行发放。课堂的小组活动和开放式任务资源近30个,动态更新,按需取用。从2020年开始,使用雨课堂和云班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加了课程的慕课资源。

3.教学模式创新———促进“内化融合”

教学中最难改变的是老师,混合式教学大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转变要从老师的教学模式创新入手。要求老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树立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主体的思想。以“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发展”为思路,创新教学模式,使教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微主题”思想,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细化,从知识传授向思想影响转化,教学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合理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注重因材施教,课后实践促进品德内化。

四、“总分式、滴灌式和模块化”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

保险学课程思政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实现保险学专业知识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价值理性的统一。作为风险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保险学课程思政通过挖掘保险学课程的隐形教育资源,引入时政热点,培养青年学生风险意识和保险理念,帮助学生理解保险是守护美好生活的重要金融工具,以道德教育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要讲授的内容呈现出来,向学生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风险和保险相关知识。保险学课程思政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

(一)“总分式”课程思政架构

“总分式”中的“总”是指保险学从导论开始,以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图景中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弱有所扶”为切入点,总述保险在守护美好生活中的作用;“分”是指在保险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以课前阅读的方式,推送专业教育相关的思政主题材料,并在课堂分享。通过云班课向学生推送了21次课前阅读材料,内容涉及保险政策、保险市场、社会保障等重要主题。

(二)“滴灌式”课程思政实施

课程思政不是一个标签,要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目的,因此灵活施教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原则。保险学课程思政设计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其成长规律,“术道结合”,以保险学核心专业知识点为纲,确定德育主题,导入经典案例情境,深度拓展教学内容,教学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地位。

(三)“模块化”课程思政教学

根据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在专业知识推进的逻辑中,风险-风险管理-保险原理-保险市场-保险产品,设计了风险教育模块、道德教育模块、市场教育模块和政府政策教育模块,在课堂使用视频教学和专家观点,增加案例讨论,用实例和数据实现保险学专业知识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价值理性的统一。风险教育模块从企业风险管理入手,对各种风险类型和新型风险作了分析,通过课堂讨论深化学生的风险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道德教育模块从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利益原则和损失补偿原则入手,对保险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市场教育模块从保险市场展业入手,结合保险市场的关系和“双核”业务,对市场中投保人和保险人的保险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市场准则的行为规范理念。政府政策教育模块从保险市场监管和社会保障体系入手,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风险监管和社会风险保障系统,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系统和风险监管系统,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点和推广应用

(一)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创新点

1.在动力机制上,创新了教材建设中的思政主题和考核机制中的阈值评价

教材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内容,在课前课后的推送材料中系统谋划,并在平时成绩考核中设置阈值系数进行调节。

2.在思路设计上,提出了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的设计,使课程思政能够有落点、有保障、有产出,切实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实现了以学为中心并能持续改进的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

3.在实践路径上,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微主题”和“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实践重点,着眼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传授融合障碍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路径。

4.在实践模式上,创新了导论思政和模块化思政的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在导论中重点说明保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中设计不同模块对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二)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推广应用和实践意义

1.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滴灌式”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保险学课程结课后学生完成思政主题的调查问卷。从问卷结果来看,70%~90%的同学对相关社会主题达成了一致的价值认同。保险学课程以论文形式结课,从学生结课论文的研究主题来看,显示了其对社会相关热点的关注。从论文主题中截取的一部分关键词可以看出,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也在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公益保险、保险扶贫、老龄化等。学生的结课论文经修改完善后发表在核心期刊。

2.在经管类其他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价值

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用爱来创造,用保险来守护》在校教务公众号平台作为课程思政案例被推送,并被高校教师服务工作室公众号“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合集”中经济学科的保险学收录,可能被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借鉴。相关的课程思政思路在团队成员的其他课程,如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中有进一步应用。六、结束语保险学课程从2018年开始以保险守护美好生活为主题,安排2学时的思政导论课,与同学分享保险市场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从这一轮实践出发,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对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及教学育人的意义,也意识到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一节课,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2019年的课程开始,结合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教改项目,保险学课堂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课程思政可以使课堂更紧密地贴合时政,也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课堂环节中主流价值观念的传递。正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思想中强调的,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把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和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课程思政是“教育性教学”的一个很好载体。课程思政不是一节课,也不是一个知识点,课程思政是一个教学体系,它可以重构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33):60-64.

[2]李丽红.基于网络拟态环境再造的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基于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1(3):148-152.

[3]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教育学研究,2019,2(17):114-119.

混合式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政育人;混合式教学

一、前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校理工、经济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许多交叉学科和研究中起着桥梁作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探索本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发挥本课程的育人作用非常必要[2]。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了本课程教学新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3],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思政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方式

(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政育人。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可结合新时代背景,挖掘出贴近生活的问题来实现思政育人。比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运算与关系,可以结合肺炎疫情防控背景,设置如下问题:2020年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医生护士主动报名支援疫情严重地区。某医院派出医务人员支援疫区,设事件A={支援疫区的党员医务人员},B={支援疫区的女性医务人员},C={支援疫区的30岁以下医务人员}。问:事件ABC表示什么含义?事件AB-C表示什么含义?何时B包含于A成立?并展示防疫医务人员的工作场景图片,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通过此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件的运算与关系,并激励学生学习抗疫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问题,学生作答后提交上传。教师可了解到每位同学的答题情况,并可通过手机投屏,大屏展示并分析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

(二) 讲述数学家故事实现思政育人。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起源、发展过程中,许多数学家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宝騄教授是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声望的数学家,在参数估计理论、多元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他曾应邀去国外访学,后来谢绝了国外大学的聘任,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他长期带病工作,带领青年人搞科研。逝世时,他床边的小茶几上还放着一支钢笔和未完成的手稿,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工作到最后一息。还有很多其他的数学家,如帕斯卡、费马、德摩根、伯努利等,在概率统计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无不是勇于探索,勤于钻研,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持不懈。数学家故事的分享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课堂中设置分享环节,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课中上台分享,并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分享展示区,将分享视频上传,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体验。也可利用在线课程平台的互动功能,设置数学家故事分享专题,各专业学生均可参与并交流,实现更广范围的生生互动。

(三)挖掘应用案例进行思政育人。在介绍贝叶斯公式的应用时,可结合实际问题,运用贝叶斯公式从数量上刻画先验概率向后验概率的变化。比如设置可信度估计问题,计算某人向银行贷款后,按时还款与不按时还款两种不同条件下可信度的变化。由贝叶斯公式可计算出,在按时还款的条件下,可信度不断增加;而不按时还款的条件下,可信度逐渐降低。由此引出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介绍贝努力概型的应用时,可设置如下应用案例:在大学英语考试的阅读理解题中,有10个单项选择题。每个选择题有4个选项,某同学随意选择,他至少做对6道题的概率是多少?根据贝努力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可计算出该概率约为0.0197。即若对10道选择题随意选择,这10道选择题的及格率为0.0197,是个很小的概率。由此引导学生学习和工作中要脚踏实地,通过努力才能换取成功。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混合式教学改革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省一流混合式金课建设中,我们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思政育人”为责任,以“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为导向,将课程48教学课时按1:2分配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课时,构建了本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混合式教学目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广泛使用案例教学,体现趣味性、应用性和时代性将思政内容融合化,结合新时代背景,引入相关概率问题,在潜移默化中触发学生思想共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知识点案例化,以问题为导向设置应用专题,如概率起源问题、同天生日问题、三门问题、敏感性问题调查、赛制问题等,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针对不同专业设计特色教学案例,如在经济类专业中引入保险问题、风险决策问题等,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引入信号传播问题等,体现本课程与专业的交叉融合;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介绍数学家生平及贡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生动呈现教学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严格管理教学过程。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教学资源,形成在线课程。课件、微课制作中运用MATLAB数值模拟、虚拟角色等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形象地逐步展示思维过程,将问题情景化,破解教学难点。习题库按知识点、题型、难易度分类,方便学生自测。整合各类资源,划分教学阶段,形成在线课程。借助信息化技术获取学习数据,管理教学过程。依托在线课程平台的数据记录功能,教师全程督管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保证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数据和分组任务反馈等,分析学生学习状态与需求,以更好地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设计,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改善其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教学设计,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形成“课前导学、课中内化、课后进阶”的完备教学流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的线上线下学习任务。根据教学进度,定时教学单元的线上课程资源。线下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的学习,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问题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式教学、讲练结合等,并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翻转。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互动活动,如课堂在线答题、PBL分组任务、专题讨论、思维导图制作、数学家故事分享等,促进师生交互、生生交互。

(四)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本课程的实践课题分为应用型课题和探索型课题,其中应用型课题研究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研究过程需要用到概率统计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如:N个人中至少有2人在同一天生日的概率为多少?利用MATLAB软件作出该概率随总人数N变化的图像,描述其规律。探索型课题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开放实际问题,需要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和其他背景知识,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将所学概率统计知识向专业应用迁移。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数学建模竞赛等,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五)建立多元考核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考核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主动学习。过程性评价由在线平台提供的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学生学习数据、课堂学习活动参与情况等部分组成,包括课堂互动、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小组任务、单元习题、阶段考试、课堂出勤等方面,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

四、课程思政理念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解本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成效及思政育人效果,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8份。学生列举的混合式教学的优点有微课可以反复学习、老师答疑及时、线上学习时间地点不受限制、学习过程均有记录便于查看复习等。缺点是微课学习不如老师面对面授课亲切、网络系统不稳定。问题“哪些线上资源对你学习帮助较大”的几个选项中,排在前四位的是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在线习题、思维导图;问题“你喜欢哪些形式的教学互动活动”的几个选项中,排在前四位的是案例探究、在线限时答题、制作思维导图、在线讨论。95.96%的同学认为混合式学习使得他们更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90.91%的同学认为通过本课程学习更多地了解了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五、结语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融入课程思政、更新教学内容、建设在线课程、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评价方式等,并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过程,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学生学习主动性匮乏、师生互动交流不够、对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关注不够、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交互学习与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塑造,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万林艳,姚音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52-55.

混合式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政学;线上线下;混合式

一、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理念的财政学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财政学课程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直接体现在教材改革上。教育部规定,从2019年起,全国各高校财政学课程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公共财政概论》作为教学用书,至此,各高校财政学教材得到了统一,这是我国在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举措。在这一背景下,财政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财政税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包括公共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财政管理与运行、宏观及全球视角的财政问题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和运行规律,提升以财政学理论指导经济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理念,“财政学”课程建设应体现“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其教学内容应以讲授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为核心,讲求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系统讲授公共财政的基本原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家预算管理与体制、财政政策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又注重具体制度及其实际应用的讲解,使学生系统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公共财政的具体法规制度及其相应的规范,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理解并分析公共财政政策的作用、意图、效果,分析和处理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财政、税收实务问题。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财政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课程教学内容由教师全面、系统讲授;二是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三是线下面授,不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这种教学模式形成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局面,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创新性、主动性被忽略。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财政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缺陷

1.教师满堂灌仍难以讲透教学内容。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政学”课程教学课时设置都较少。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全面、系统地讲解“财政学”各个知识点需要较多的课时。教学实践中较少的课时往往导致教师为了把财政问题说明白,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兴趣慢慢降低。2.教学互动形式单一。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面授方式,主要采取教师播放PPT,讲解课件内容,教师进行简单提问,学生简要回答问题的形式。这种学习环境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热情,课前、课后、课外也不主动思考财政学理论与现实财政经济工作的关联性。3.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实践技能训练。其一,“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类别,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但由于该课程课时安排少而内容复杂,财政学理论知识都难以讲透,就谈不上联系财政工作实际讲授了;其二,教学大纲中虽规定了一定的实践学时,但受到社会实践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的约束,也不能真正开展实践教学;其三,大部分教师一毕业就到学校任教,缺乏财政工作经历及社会实践经验,导致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与教学目标相背离。并且,学生没有实践感悟,也很难对理论知识点有深刻的认识。[1]4.过程性学习成绩评价缺乏激励机制。传统教学模式下,“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由过程性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一般占比60%左右,过程性学习成绩一般占比40%左右。过程性学习成绩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考勤、课后作业、课堂提问回答情况这几个方面,但这部分成绩教师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往往存在互抄作业或作业、教师为了提高总评成绩和及格率而网开一面调整学生成绩的情况。

三、“财政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路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财政学”课程存在的上述缺陷,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我国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极有必要进行改革与创新。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借助互联网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将在线教学和传统面授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混合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一方面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完成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线下课堂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客观地说,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模式各有优劣,而将两者的优势融合起来组织教学方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财政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1.“财政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要素鉴于“财政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应以“一流课程”为建设目标,挑战“两性一度”。这种混合型模式的基本要素应包括课程资源、教学平台、实验室、校内外合作、师资队伍、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学评价等。2.“财政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1)选择线上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课堂派、MOOC是比较大众的线上教学平台。可结合各学校平台购买情况构建“财政学”线上教学平台。(2)确定线上教学单元结构。目前,大部分高校“财政学”课程一般以章节为单元搭建线上课程架构,也有以每次课为教学单元结构安排教学内容的,后者与线下教学单元时长保持一致,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时间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提前在线上进行本次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3)建设四维教学资源体系。教学资源体系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基本要素。包括线上教学资源、线下教学资源、思政案例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第一,线上教学资源。线上教学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因为混合式教学就是希望把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微视频上线、时政新闻阅读等形式进行前移,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准备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疑问、相关的知识在线下课堂上与老师进行探究,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课堂上教师的讲授部分仅仅针对重点、难点,或者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共性问题。线上资源库包括六大类:一是章节课程框架或按照线下每节课教学环节设计的教学框架。二是教学视频类。可以是任课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也可以是通过资源共享获得的教学名师、专家的教学视频。三是测试、练习题类。四是PBL实践类。为有效开展分组项目实践活动,应对PBL实践主题、要求、评价标准进行精心设计。五是时政要闻类。财政学教学与时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时政要闻类资源库建设非常重要,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六是学术热点类。收集国内外相关学术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二,线下教学资源。线下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大纲、进度计划、教学课件、教案,拓展阅读书籍、外考官题库、实践资料等。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体系的搭建,既有充足的课堂教学,以强调教师的引导和渗透,又有丰富的在线资源,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与研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第三,教学参考资源——思政案例教学资源。财政学课程具有紧密联系国家政治经济的特点,有较多的思政元素,因此,应构建思政案例教学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融入爱国、民生、节约、诚信、社会保障、社会发展、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对大力推进财政学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一流课程、示范课程很有必要。第四,教学辅助资源——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实践资源有助于将财政理论与社会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财政现象、财政问题的感性认识。校内实践资源主要是建设财政仿真模拟实验室。通过财政教学软件,模拟财政运行过程和规律,使学生深刻理解政府收支、财政投融资、政府预算、政府采购、国库收支流程。校外实践资源主要是建立财税实践教学基地,以便于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考察、学习、交流。(4)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线下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线上视频讲解以及相关资料,形成自主学习氛围,线下课堂主要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翻转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有教学案例,有教师的及时反馈和同学的相互提示,有学生的自我反思。通过这样的实际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培养出的学生有较高的素质,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5)注重形成性评价,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课程教学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并将参与情况进行登记,最后计入期末总评。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期末考核应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进行,成绩构成比可为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15%,实验成绩占15%,期末考核成绩占60%。课程结束后,课程组对课程质量进行分析,并形成质量分析报告。

四、“财政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成效

贵州商学院“财政学”课程组于2020年2月即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就开始在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了线上教学架构,经过两年的建设,现已经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贵州商学院“财政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及流程

课程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较为规范的知识体系,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使课前、课中、课后、课外教学任务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课前,教师按照每次课组织课程教学资源及搭建知识架构,学生对线上财政学理论知识进行初步了解;课中,在翻转课堂场景下,师生共同探究财政疑难问题并开展专题讨论、财政沙龙、趣味活动等增强学生演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进行知识测试与拓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评价等,同时构建了较为丰富的资源支持体系(见图1)。

(二)建设成效

本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自2020年创建以来,不断改革创新,以“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作为课程建设目标,持续修订财政学课程习题集,不断更新思政案例库,完善试题库,结合国家最新出台的大政方针挖掘主题讨论专题。学生评教显示,团队教师得分均在优秀等次以上,在近期全校性的教学水平提升授课、说课活动中,获得同行高度评价,得分均在优秀等次,被教务处评为线上优秀教学课例。为增强学生对财政理论的理解,近年来与税务机关携手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财税咨询服务等,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洁.线上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大学语文课程为例[J].教师,2021(15):30-31.

[2]郭露露.提升“财政学”教学质量的路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9):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