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字:直觉思维;数学问题解决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08-01引言: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在我国数学教学中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直觉思维同逻辑思维在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以及内在规律性的问题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直觉思维充满创造性,它具有自由,灵活,自发,偶然等等特点。它没有完全的逻辑过程,是对问题的迅速回答,讲求的是猜想,是顿悟,是创新。事实证明,伟大的发现往往运用的正是直觉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例如,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的发现就是由洗澡引发的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与掌握基础知识相比,我们更加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的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以数学的方式思考,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

1.对于直觉思维的理解

1.1直觉思维的含义。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直觉"一词的含义的解释各不相同,存在着许多种的说法。但是都肯它的存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直觉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完全不同于逻辑思维的非逻辑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人们在遇到突发的新事物,新问题,需要解决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在整体上直接对问题加以认识以及把握,达到直接的领悟,是一种高度的简化的,浓缩的洞察问题,迅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简单的说,就是从整体上对于所遇到的新问题,做出猜想,达到顿悟。

1.2直觉思维的特点。与逻辑思维相比,直觉思维具有明显的跳跃性。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直觉思维是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性质以及特点,初步的做出结论性的判断,从而直接得出答案。而不是,按部就班的逻辑分析。

直觉思维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快速性。直觉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对于问题的解决,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要认真严谨的做出一步步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严谨的,准确性强。而直觉思维,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凭借的自己的过往的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立即的进行判断,快速的得出结论。

综合性也是直觉思维的特点。直觉思维对于问题的解决是从整体上进行的,对于问题的把握是从整体理解到触及问题的本质。因此,直觉思维是整体的,综合的。

偶然性是直觉思维的又一特点。直觉思维具有很强的个人的色彩,与个人的以往经验,认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在问题的解决上偶然性很大。

创造性是直觉思维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直觉思维是属于无意识范畴的,因此,它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是发散性的。因此,对于问题的解决,更易做出创造性的答案。

2.直觉思维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问题解决,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问题解决是数学的目的。而且,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直觉思维,在数学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1直觉思维更加符合青少年的思维的习惯。青少年喜欢自由思考,喜欢无拘束。他们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还不足,在知识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有时,能够说出问题的答案,却说不出原因。因此,直觉思维更加适合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在这时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教会他们直觉思维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2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直觉思维虽然强调顿悟,常常能创造出奇异的效果,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2.3帮助问题的解决。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突然解决思路中断,逻辑思维阻塞,当各种尝试,各种方案的尝试都未能解决问题时,突然的顿悟,往往能帮助我们一下子理清思路,解决阻塞,从而得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2.4培养创新力。人们在遇到新问题时,往往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领域,新问题中塑造各种模型,然后在作出比较严格的理论,以及实践性的检验,从而获得创造性的突破。

3.直觉思维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

直觉是人自然产生的,属于潜意识的范畴,但是,直觉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加以培养的。对于数学问题解决中的直觉思维,是可以通过教师对于学生有意识的教育,训练而得到最大的发展的。

3.1扎实数学基础知识。直觉思维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这绝对不是单纯的凭空想象,而是以扎实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学生不具备数学基本功,也就不能凭借经验对问题做出迅速的判断,从而得出答案了。因此扎实数学基础是最根本的任务。

3.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所谓的数学猜想,就是指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借助数学条件,以及相应的数学原理,对于未知的量或者未知的关系作出判断。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数学问题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公式定理,而是用一些特殊的例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这些例题,大胆猜想,自己得出正确的公式原理。期间要允许学生犯错,教师要慢慢的耐心引导, 以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并逐渐向正确的猜想方向发展。

3.3注重解题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题目类型,对于直觉思维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选择题的讲解训练对于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就很重要。选择题的解题没有解题的过程,只需要学生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时,就可以通过合理的猜想,以节约大量宝贵的时间了。

总之,直觉思维在数学的问题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于直觉思维的理解,直觉思维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以及培养,系统的介绍了直觉思维。参考文献

[1]蒋景生. 重视并发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中的直觉思维《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5)

[2]王海兰,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新课程(上)》2012(09)(3)赵思林,全.论述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训练《数学教报》2010(01)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2篇

美国学者伊顿指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中国学生缺少什么素质?中国校园缺少什么氛围?”问题早被提出,答案早已被找到。素质教育的呼声、新课程的改革……可过去了这么久,我们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现状依然是教师说,学生听,然后大量的解题和考试,使之成为一种应试训练,使大部分学生成为思维呆板的考试机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是什么使我们改革的步伐走得这么慢,这么艰难?

创造性教育首先需要一个创造性环境:

1.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该包括:人们对人才的界定、社会对学校所赋予的期望,从而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在笔者实习时,高一年级正在讲第二章函数内容,班里有一部分同学是新课改的,初中新课改里分解因式、关于简单的二次函数知识都减了,而高考对函数的考查都没有变,抽象加上基础薄弱让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可教师又都还是用旧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觉得学生笨且难教。

2.从小的方面来看:实施数学的创造性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首先是数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才能导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必须彻底摒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只为学生考高分而采取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向加大思维能力培养力度,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

3.创造型教师的缺乏:在写此文时,笔者常常想:“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老师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可主导者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型的教师,它应该包括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改革不应该是几个教育者或学校的事,它应该成为一个社会从上而下的、从理念到行动的事情。它应包括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对教育的投入……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充分认识数学中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辩证关系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教材与教学方法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思维形式上偏重于聚合思维方式的培养,忽视了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很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强调了在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形式,有些却贬低了逻辑思维的作用,甚至错误地认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对立的。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成绩看,我们的学生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水平的学生)。知识的多寡与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孤陋寡闻的人绝对没有强的创造力。

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纯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主导成分,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充分认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辩证关系,应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在培养逻辑思维过程中,重视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把握青少年特征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前提

青少年具有最富想象力、冒险精神和求新求异、求变求索的特征,青少年时代是培养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时机。

(1)创造力的发挥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基础。首先学生要有安全感,要感到自己被承认受别人的信任,这样他才能抛弃虚伪而存在。其次必须心理自由,亦即表达、感觉、思维的自由,塑造自我的自由。心理调查表明,目前有众多青少年存有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障碍已成为创造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健康、稳定、正常的心理,只有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有真正的创造。

(2)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造力较高的孩子多数表现为顽皮、淘气、荒唐,行为时逾常规,处世幽默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表现自我、对“不合常理”的思维要疏导、鼓励,表扬,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导致学生成为“师奴”。

学生个个都有创造潜能,只不过每个学生在创造潜能表现的内容、形式、层次上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创造力并非独指智力,创造型人才也非高智商者,智力正常的学生也可造就成创造型人才。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3.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欢乐的愉快心理状态,正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

(1)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会给学习数学带来困难,从而破坏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学习数学时要充分注意数学概念、数学问题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实践活动,把纯粹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有关自然科学和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某一成功,定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得获得成功,则学习数学和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所以,教师应把学习的成功感还给学生,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3)走出课堂,充实课外。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并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4.提供机会,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提供和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5.开发习题功能,发展创造思维

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制定了创造性解题模式(CPS),它在大量的训练计划中得到应用,被认为是效果最佳的教学模式之一。CPS的5个阶段首先都要进行发散思维,随后进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应抓住数学习题特点,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1)多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训练,通过变形变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复杂变为简单。在进行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不受习惯限制,不受思维定势干扰,打破框框、勇于创新,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题方法,并能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独创性。

(2)以开放题为出发点

数学开放题的特征包括:

①问题内容的新颖性。传统的数学封闭题条件简单,结论固定,解法呆板,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可套用,通过大量机械重复训练可以套用模式解决,解题者是在复制别人设定的解法,产生许多高分低能现象。而数学开放题,条件复杂,结论不定,解法灵活性,综合性强,无现成模式可套用,需要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极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②问题形成的生动性。数学开放题有的要探求多种答案,有的寻找多种解决方法,有的追溯多种成立条件,有的由变求变,有的以动带动,很能体现现代数学气息。

③问题解决的发散性。解题者需要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类比、演绎、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同时探索多个解决方向,创造新思想和新方法,获得多种结果,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布置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作业,并引导督促其完成

如要求学生:①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②挑出教材、学习参考书、习题集等正式出版物中的若干个非印刷性错误,并予以改正。③就学过的内容自拟三个数学小综合题并附解,要求写出设计的用心和得意之处。④制作立体几何的纸模型若干个,如柱锥台、正多面体、烟囱的直角拐脖、由正多边形构成的非正多面体等。⑤撰写小论文,选题有阅读科普文献或参考书的心得与读后感,学习某段教材的体会或专题小结,解题或研究中的小发现,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求解等。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再与学生课堂教学的学习相辅相成,将使学习变成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的。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创造教育将会引起更广泛高度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更有利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名符.数学教育学学原理[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

[2]袁贤琼.数学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J].数学通讯,1998(5).

[3]马富荣.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1998(5).

Abstract:Innovativeeducationand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hinkinghasbecomeanimportantcontentinthecurrenteducationresearch.Thispaperpointsoutsomesolutionstocultivatemiddleschoolstudents’innovativemathematicsthinkingstartingofffromthecurrentsituationofeducation.

Keywords:quality;innovativeawareness;innovativethinking;innovativeeducation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3篇

1.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该包括:人们对人才的界定、社会对学校所赋予的期望,从而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在笔者实习时,高一年级正在讲第二章函数内容,班里有一部分同学是新课改的,初中新课改里分解因式、关于简单的二次函数知识都减了,而高考对函数的考查都没有变,抽象加上基础薄弱让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可教师又都还是用旧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觉得学生笨且难教。

2.从小的方面来看:实施数学的创造性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首先是数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才能导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必须彻底摒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只为学生考高分而采取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向加大思维能力培养力度,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

3.创造型教师的缺乏:在写此文时,笔者常常想:“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老师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可主导者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型的教师,它应该包括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改革不应该是几个教育者或学校的事,它应该成为一个社会从上而下的、从理念到行动的事情。它应包括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对教育的投入……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充分认识数学中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辩证关系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教材与教学方法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思维形式上偏重于聚合思维方式的培养,忽视了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很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强调了在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形式,有些却贬低了逻辑思维的作用,甚至错误地认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对立的。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成绩看,我们的学生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水平的学生)。知识的多寡与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孤陋寡闻的人绝对没有强的创造力。

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纯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主导成分,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充分认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辩证关系,应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在培养逻辑思维过程中,重视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把握青少年特征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前提

青少年具有最富想象力、冒险精神和求新求异、求变求索的特征,青少年时代是培养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时机。

(1)创造力的发挥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基础。首先学生要有安全感,要感到自己被承认受别人的信任,这样他才能抛弃虚伪而存在。其次必须心理自由,亦即表达、感觉、思维的自由,塑造自我的自由。心理调查表明,目前有众多青少年存有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障碍已成为创造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健康、稳定、正常的心理,只有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有真正的创造。

(2)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造力较高的孩子多数表现为顽皮、淘气、荒唐,行为时逾常规,处世幽默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表现自我、对“不合常理”的思维要疏导、鼓励,表扬,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导致学生成为“师奴”。

学生个个都有创造潜能,只不过每个学生在创造潜能表现的内容、形式、层次上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创造力并非独指智力,创造型人才也非高智商者,智力正常的学生也可造就成创造型人才。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3.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欢乐的愉快心理状态,正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

(1)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会给学习数学带来困难,从而破坏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学习数学时要充分注意数学概念、数学问题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实践活动,把纯粹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有关自然科学和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某一成功,定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得获得成功,则学习数学和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所以,教师应把学习的成功感还给学生,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3)走出课堂,充实课外。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并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4.提供机会,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提供和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5.开发习题功能,发展创造思维

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制定了创造性解题模式(CPS),它在大量的训练计划中得到应用,被认为是效果最佳的教学模式之一。CPS的5个阶段首先都要进行发散思维,随后进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应抓住数学习题特点,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1)多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训练,通过变形变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复杂变为简单。在进行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不受习惯限制,不受思维定势干扰,打破框框、勇于创新,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题方法,并能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独创性。

(2)以开放题为出发点

数学开放题的特征包括:

①问题内容的新颖性。传统的数学封闭题条件简单,结论固定,解法呆板,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可套用,通过大量机械重复训练可以套用模式解决,解题者是在复制别人设定的解法,产生许多高分低能现象。而数学开放题,条件复杂,结论不定,解法灵活性,综合性强,无现成模式可套用,需要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极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②问题形成的生动性。数学开放题有的要探求多种答案,有的寻找多种解决方法,有的追溯多种成立条件,有的由变求变,有的以动带动,很能体现现代数学气息。

③问题解决的发散性。解题者需要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类比、演绎、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同时探索多个解决方向,创造新思想和新方法,获得多种结果,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布置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作业,并引导督促其完成

如要求学生:①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②挑出教材、学习参考书、习题集等正式出版物中的若干个非印刷性错误,并予以改正。③就学过的内容自拟三个数学小综合题并附解,要求写出设计的用心和得意之处。④制作立体几何的纸模型若干个,如柱锥台、正多面体、烟囱的直角拐脖、由正多边形构成的非正多面体等。⑤撰写小论文,选题有阅读科普文献或参考书的心得与读后感,学习某段教材的体会或专题小结,解题或研究中的小发现,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求解等。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再与学生课堂教学的学习相辅相成,将使学习变成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的。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创造教育将会引起更广泛高度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更有利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名符.数学教育学学原理[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

[2]袁贤琼.数学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J].数学通讯,1998(5).

[3]马富荣.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1998(5).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4篇

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华而不实、虚张声势、内容空洞、逻辑混乱的问题,这与浮躁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戕害不无关系,但教育对学生本来有的思考能力的压制和破坏同样难辞其咎。在课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沉浸于自我对教材的过度解读,唯“我”而无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只展现教师与文本、文本作者的对话,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学生与文本、文本作者的对话,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对课文敬而远之。以议论文写作视角观课文教学,让学生在议论性文体的课文学习中,在更充分地参与文本解读的同时,进行写作训练,力求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一、课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的积累

缺乏写作素材是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畏难情绪的原因之一。课外阅读和生活体验的缺失造成学生写作素材“库存不足”。充分挖掘课文的文化底蕴,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多角度挖掘和分类梳理。一文多用,写作素材积累的对象既可以是教材中的思想观点、名言警句、诗词佳句,又可以是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的文学形象。一类多材,要先按照主题划分课文素材的类别,如励志篇、美德篇、情感篇、为学篇等等,再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为议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然而,充分积累依然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要想学生巧妙运用课文素材,对作品的研读一定要足够深入,提高学生提炼主题和分辨素材差异的能力。也可提供高考作文中善用课文素材的范例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就是对课文素材的纯熟运用: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别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从而升华了友情。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考场作文的范例对学生而言有明显的借鉴作用。模仿练习要从段落到篇章,循序渐进,遵循由简入繁的学习规律。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对课文教学的激活,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文本深度和广度的探索。

二、课文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训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要把我们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是要讲逻辑。一般所说‘这句话不通’,多半不是语法上有毛病,而是逻辑上有问题。”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准确、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正是因为缺乏逻辑理性思维,语言表达不合逻辑,所以行文杂乱无章,观点缺乏说服力。逻辑思维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思维过渡,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课文教学中,要依托教材中的议论性文体让学生了解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所涉及的对象、概念和判断要保持同一性,也就是确定性;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思维所涉及的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做出相互矛盾的判断;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必有一个是真的;充足理由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提出的思想观点要有充足的理由来论证支持。这些规律对于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将其一口气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它们拆分开来,在文本解读水到渠成时适时引入,不苛求概念的精准把握,而着力于引导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自觉遵守。

如在学习《劝学》这篇文章时,首先分析它的逻辑思路。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三段分析问题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论证为什么“学不可以已”。第四段解决问题,通过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论证怎样才能做到“学不可以已”。文章的逻辑思路十分清晰,学生易于把握,可以补充介绍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的知识。

从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言简意赅,中间分论点的提出紧扣中心论点、层次分明,到结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始终保持一致,严格遵守同一律这一思维规律。教师以此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不随意变换含义或转移话题,不跑题。文中用五个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从不同侧面阐明学习的意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论据充足,论证有力,遵循充足理由律。

三、课文教学中社会视角的介入

高考作文的新趋势是变价值观预设为价值观引导,作文材料内涵丰富,命题者的价值观不直接呈现,让学生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课文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本解读上,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恐怕培养的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的书呆子。没有开阔的视野、成熟的思想,何谈准确而有深度的观点。以鲁迅《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为例,传统教学设计中,文本解读越深入,学生越不感兴趣,认为鲁迅先生的杂文晦涩难懂。时代和语言的隔阂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也往往被忽视。社会视角的介入,就能打破这样的时空界限。在创新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与写作背景关联、学生关注的时事材料,从时评角度解读《拿来主义》,提供给学生一种课堂学习的新思路,让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风度和情怀、语言和构思,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对话。如提供国产动漫对西方故事内核的成功利用和日本暴力、色情动漫在中国市场的流行等时事材料,让学生完成中国动漫产业借鉴外国动漫时需要怎样的“拿来主义”这一时评写作训练。语文教学不能培养埋首故纸堆,不闻天下事,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而是要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足球训练;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83-02

足球运动属于世界级的运动项目之一,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很多的足球爱好者,中国也有着相对比较悠久的足球历史。但是,跟其他足球运动开展良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足球成绩令人堪忧。经过多次的比赛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在现阶段要重视足球训练的理念,找出正确的足球人才培养策略,对于扭转我国足球被动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足球训练的理念

根据一些足球强国对于足球训练的经验可以看出:在进行足球训练的时候绝对不是简单机械的动作练习,要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对足球整个过程进行训练,在对一些年轻的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时候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是强调整个球队的利益。这样才能促进足球运动员的进步,为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做准备

1.让运动员享受足球的乐趣。如果单纯地进行技能的训练,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运动员感觉到枯燥无味,因为训练是非常辛苦的,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因此,要让足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找出其中的乐趣并且能够分享这份快乐显得至关重要。教练人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不能把足球训练看作一份非常严肃的事情,要用轻松愉悦的心态去面对,让运动员觉得足球训练就像在玩游戏,可以尽情地在训练中表现出自己的热情,释放自身的能力,不能对他们的临场发挥进行过度的压制,也不需要那么多规矩去束缚他们。只有坚持这样的理念,才能让运动员认识到足球的真正魅力,才能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2.用先进的指导思想来体现足球训练理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足球训练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具体经验可以学习国外那些足球强国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找出其中的精华进行吸收,之后运用到我国运动员的训练中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足球项目训练也在朝着竞技领域的方向前进,科学训练将会逐渐替代传统的训练方式,在训练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能够在激烈的较量中显露出威力。要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对于足球训练的积极性,可以先用小场地的训练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热情。在对青少年足球训练进行指导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游戏足球,让每一个运动员都参与进来,从而获得满足感。

3.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进行足球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运动员的足球水平能够提高一个层次,也可以说是让他们的足球水平更加现代化。因此,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把青少年的足球训练跟成年人足球训练进行区分,在中间设立一个过渡的阶段,不能想着一气呵成。要依据运动员的实际状况来采取相应的训练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安排训练,从而符合其身体素质的非均衡性特征。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活动,比如简单的徒手跳练习等,来激发学生对足球训练的积极性。可以先给不同的运动员设置不同的小目标,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朝着更大的目标前进,总之,要坚持的训练理念就是循序渐进。

4.注重生理与心理变化。在足球训练中,另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注重运动员生理与心理的变化。我们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为例,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正处在青春期,属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运动员的身体也会开始飞速地成长,身心各个方面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像奔跑的速度、力量以及耐力、柔韧度等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心理上存在叛逆倾向,因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出现身心的变化,不同身心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教练人员要根据不同人员的变化来对这个阶段的运动员进行突进式的训练,要积极关注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在结合了运动员生理、心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形成训练意识。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科学有效性,让这个阶段训练的成绩更加突出。

二、足球人才培养策略

1.强化足球基础技术和逻辑思维训练。首先,强化足球基础技术的训练。在足球运动方面,不管是运动学校还是足球教练都是比较重视运动员的基本功训练,因为在足球运动中,“技术是比赛的重要基础”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足球训练中打牢基本功已经成为基本的教导理念。但是,纵观一些足球运动训练的时候,多数采用的是分块、分项的训练方式,这种模式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相应的对抗性,但是对抗性是进行足球运动的重要特性之一。对于我国足球运动员来说,虽然基本功比较扎实,但是在比赛中的成绩仍旧不是特别突出。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足球训练的时候,除了练习好基本功之外,还要进行一些对抗性以及战略性的练习,突出实用性以及精简性。

其次,强化足球逻辑思维训练。在足球现代化过程中,进行迅速、团体的激烈对抗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逻辑思维训练就显得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和运动中要具备分析与观察的技能,还要能够在局部的环境中迅速地做出判断。由于人体的器官是受到大脑来进行支配的,所以,在进行足球训练过程中,要加大对智力的引导与开发,减少训练中机械的照搬行为,也不能进行简单的重复。要鼓励运动员敢于想象,还要勇于尝试不同的动作和技能,支持运动员创新思维模式。事实上,足球运动员要在杂乱的环境中迅速地做出判断需要非常优秀的应变技能,因为不管运动员的基本功多么好,一旦缺少应变能力就很难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假如只是在训练中依照传统的固定训练模式来强化运动员随机应变的能力,所取得的效果就不明显,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抗性质的联系,让运动员能够在不同的赛场、不同的防守形势下采用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2.树立足球“多元化”培养策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培养我国足球人才的时候似乎只是体育部门来负责,可以说是体育圈内部的事情,而足球协会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既管且办。纵观足球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要培养足球人才单单只靠体育部门是难以承担这个重任的,因为足球人才的培养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只是某一个部门利益的体现,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进行,进行“多元化”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才成长的需求。我们站在人才学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人才发展需要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还要实现培养机制的多元化。首先是培养对象的多元化,要依照我国足球的发展实际以及人才的具体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以及不同层次的人才急性培养,逐渐形成提高人才的“金字塔”式结构。教练在教学的时候要运用科学化的方式,针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与身体状况进行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质量。其次是培养方式的多元化。要积极关注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在结合了运动员生理、心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形成训练意识。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培养方式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要改变在足球人才培养中的“一次性”培养的观念,转变为“终身培养”的方式,在强化教育力度的时候,加大职业教育记忆专业培养的力度,这样才能让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再次是培养内容的多元化,要培养足球人才,除了重要足球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其思想品德以及相应的文化知识的培养,把足球运动员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3.注重人才成长与内外环境的统一。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但就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来说,一方面要尊重个体的成长规律,明确人才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个阶段性过程,需要个性化以及社会化的统一,注重成才的特征,还要明确成才的内化要求。另一方面,注重足球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内外环境可能对人才培养产生的影响与要求。环境能够影响人,也会塑造人,环境对于人才的影响与作用可以看出,在进行足球人才培养的时候不能离开社会和学校环境,特别是不能过早地就脱离了教育环境。这样就会造成人才成长过程的缺失,个体不一定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限制了其发展的潜力。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足球人才成长的足球环境,这个环境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环境,一个方面是软环境。所谓硬环境也就是足球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物质方面的条件,而软环境也就是制度、管理模式以及文化等认为环境。只有改善了足球环境,才能为足球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减少不良现象对其的影响。

4.注重足球后备人才整体开发。一方面,不同区域以及培养主体要根据人才的成长规律对足球后备人才进行综合开发,包括人才培育、开发以及配置等方面,积极统筹相关资源,在人才开发与培养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实现人才效益。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整体开发,在保证足球人才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需要强化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制度建设,从而为人才的交流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减少人才的闲置问题。人才的流动对于球员的个体来说,能够帮助青少年球员获取比较好的发展条件;而对于人才流入的地区来说,引进后备人才能够促进这个地区的发展;对于人才输出区域来说,相对过剩的人才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交流到外地,能够合理使用人才资源,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足球训练理念是指导训练实践的重要依据,也可以说,如果缺少科学、合理的训练理念做保障,训练实践就可能变成一种无效的活动。所以,我国足球人才培养要重视足球训练理念问题,强化足球基础技术和逻辑思维训练,树立足球“多元化”培养策略,注重人才成长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注重足球后备人才整体开发,从而为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庆伟.浅谈我国青少年足球战略性训练理念的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