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混合式课程改革

混合式课程改革范文精选

混合式课程改革

混合式课程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设计

1研究背景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原有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的课堂讲授模式,教师起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主要为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这种教与学的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教师单纯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乏味,缺少自由探讨、独立分析问题的过程,同时也不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1]。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教学研究的热点,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面授相结合,将常规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改善原有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线上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自由选择时间,自主地获取学习资源,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设计线上网络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丰富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改革线下课堂面授教学,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增加主题讨论课、资料整理讨论课等,让学生有机会主导课堂,乐于探索、讨论,从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学能力。混合式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加完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3]。本文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为例,分析了本课程现阶段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教学现状分析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是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总教学学时为40学时,不含实验课。本课程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开设,先修课程为材料科学基础。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着重阐述金属与合金的成分、组织结构、工艺、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4]。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建立起成分、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及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重要理论基础。本课程作为专业理论课,学时多、教学内容多,主要包含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艺、碳钢、工业用钢、有色金属等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教学内容外,还要学会运用热处理原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分析和研究金属材料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提高材料强韧性的途径,掌握不同类材料的合金化问题,最终掌握根据零构件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进行正确选材以及合理制订热处理工艺的方法。课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基础理论等知识,概念性强、抽象性强、实践性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较困难,逐渐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因此,如何在讲授好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方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在此要求下,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通过培养所获得的能力[5-6]。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确定了培养目标及学生毕业要求,并根据毕业要求设置了课程体系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对金属材料塑性加工及相关工程领域中工业设计、产品尺寸控制、性能控制等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分析和改进;同时,能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并将获取的信息和结果用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问题的正确分析。本课程既有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又有对其获得能力的要求。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

3改革内容

针对本课程的现状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结合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

3.1线上教学

学生在修学本课程前的先修课程为材料科学基础,此时学生刚开始专业课的学习,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少,如何在课程初期引入本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本课程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在每章节课堂教学前将相关专业知识制作成课前预习动画、微课视频等并上传。这种课前导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便于后续课堂教学的开展。例如,在课堂讲授工业用钢前,教师可将一些先进的冶炼技术、轧钢技术的微课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这样在讲授材料加工工艺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针对本专业特点,将世界先进的轧钢技术制作成微课视频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程中涉及的相关内容。教师将微课视频、动画等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教师课前在网络教学平台相关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并可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课堂讨论。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在线提交,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可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查其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也可将相关内容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反复观看、加深理解。另外,由于本课程为专业理论讲解,无实验课,因此对于课程中出现的热处理工艺实验等内容,教师也可将相关的实验演示、操作等拍摄制作成视频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教师可录制淬火工艺实验的短视频,视频中可以演示将热处理炉中的材料取出,在不同的淬火液中淬火,并磨样观察的操作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书本上的抽象知识产生形象的记忆,有助于后续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

3.2线下教学

目前,线下课堂教学多采用常规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单纯地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沿用常规的多媒体课件+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的传递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使学生通过形象、逼真的虚拟形式深刻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同时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重要知识点的凝练以及难点知识的突破;对于难以理解的深奥理论,采用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实际的方式讲解理论的内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循序渐进地达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目的。本课程改革在原有多媒体讲授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主题讨论课,教师提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讨论主题,各组学生分工完成内容准备。讨论主题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并引入工程实践、新材料、新工艺等内容,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例如,学生可结合线上课程,搜集相关热处理工艺、轧钢工艺等前沿知识内容,并进行总结、汇报、展示;通过查阅文献或资料等方式,总结钢铁材料、有色金属及合金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应用。主题讨论课要力争做到既联系基础理论知识,又联系生产实际,着重培养学生查阅和总结文献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毕业设计做准备。线下主题讨论课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分组讨论或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并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文献资料中的知识点,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汇报奠定一定基础。此外,分组讨论的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课后反馈

学生的反馈对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可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互动留言、分享学习心得、答疑、讨论等方式与教师交流互动。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答疑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调整,让教学行为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大大提高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效果,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另外,本课程还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问卷内容包括对课程相关章节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的难易程度、对主题讨论课的感受或建议等。教师可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期望与建议,从而实现对教学的“持续改进”。在此基础上,建立常态化的评价机制,对教学环节和课后环节进行全方位评价,并以此进一步实现对教学的“持续改进”。

4结语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我校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亮,杨丽萍,李涌泉,等.混合式教学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46):58-61.

[2]单新国.高校本科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思政教育,2021(2):40-42.

[3]迟静,吴杰.基于微课的“雨课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21(4):62-64.

[4]崔忠圻,覃耀春.金属学与热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李辉平,贺连芳,李敏,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金属专业实验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20(4):60-62.

混合式课程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通信原理;教学改革;微课;GNURadio

0引言

“通信原理”课程是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系统地介绍了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具备对各种通信系统(主要是数字通信系统)的分析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由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作用。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更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1)课程内容多,先修知识容易遗忘。“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和概率论等先修课程知识,但学生对一些先修课程知识记忆模糊或已遗忘,学生反映课程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2)授课方式单一。浙江传媒学院的“通信原理”课程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上结合PPT和板书进行讲授,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3)验证性实验为主。改个前,浙江传媒学院“通信原理”课程主要是利用实验箱进行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缺乏联系,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大多是以完成实验为目的。(4)考核形式比较单一。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比60%,对课程能否及格起了决定性作用,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前突击复习,考核形式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针对这些状况,课程组对“通信原理”课程从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2优化课程教学手段

2.1微课

微课概念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提出的1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OML)[1-2]。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3]。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微课在我国教育领域也迅速发展起来。根据心理学家对人类注意力的研究,大多数人对一件事的专注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之后注意力就会被其他事情所吸引,无法再保持专注。因此,传统的全程录制教师上课的教学视频,不仅制作成本高,也会因视频时间过长而导致效果不理想。由于“通信原理”课程内容较多、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很多数学公式和推导,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因此课程组将部分重难点知识、选修课知识等录制成微课视频。微课视频的长度一般控制在5~8分钟,尽量不超过10分钟,短而精是微课视频的特点,因此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将其分成无码间串扰条件、复用、PCM编码等知识点。根据“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视频内容可以是重难点知识的分析与讲解,可以是典型习题的解答过程,还可以是一些有关实验的微视频,让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习,对实验内容、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有初步了解,实验过程中重点关注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本身。在现有的微课录制软件中,笔者选择Camtasia软件和超级录屏软件录制微课[4-5]。对于主要是讲解概念的知识点,采用PPT的形式进行屏幕的录制,而对需要进行推导和分析的知识点,可结合手写板和PPT的形式进行录屏,对重点和难点通过手写板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还可以加入动画视频,以多样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如在视频中插入一些知识点的MATLAB仿真,讲授AM的调制时,首先讲解AM调制的原理,然后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编写m文件,运行后得到相关的调制和解调等波形[6]。AM调制相关波形,如图1所示。

2.2云班课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虽然在课堂上会和学生有一定的互动,但因为时间有限,一般以全班或点名个别学生的方式进行提问,不管哪种方式都不能帮助教师了解全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解决这一问题,课程组在课堂上引入了云班课。云班课可以方便师生之间进行互动、资源分享、测试等[7]。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头脑风暴进行提问,每名学生都参与其中,促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教师可在上课开始或者课中插入一些小测试,了解学生对上节课或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测试结束后不仅可以得到每名学生的成绩、完成时间等数据,还可以得到每道题的正确率等具体信息,教师通过这些数据,对每名学生的课堂听讲情况、知识点掌握情况等就有了清楚的了解[8]。云班课学生测试情况,如图2所示。教师可以将微课视频等课程相关资料上传到云班课的资源文件夹,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与微课视频配套的微练习,通过学生微练习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给微课视频、教学课件、微练习等分配一定的经验值,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和完成微练习后可以获得这些经验值,作为激励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学生在课下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掌握和巩固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上结合云班课App学习课程知识,这种线上线下相混合的教学模式,具有激励与评价体系,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可以激发学生在移动设备上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本节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形成相对客观全面的了解。

3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保障教学质量。传统的“通信原理”实验采用实验箱,学生选择相应的实验模块,按照实验指导书步骤进行少量连线,并在指定的测试点观察相关波形,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具体的信号处理过程理解不深,而且实验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创新性不够。GNURadio是一个开源的、以通用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为依托的无线电信号处理平台,通过软件编程,可实现无线电通信的各种功能[9]。在正弦消息的FM调制实验中,运行后可显示正弦消息、FM信号等波形。更改调制指数、载波频率和消息频率,可以观察FM信号波形的变化。将GNURadio引入“通信原理”实验中,将“通信原理”实验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10]。在基于USRP2900的收音机设计实验里,学生可以收听到FM91.8、西湖之声等电台的节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方式多样化

为了改变以往期末考试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课程组修改了期末成绩的比例,从以往的60%降为40%,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2次大测验(占考核比例的20%)。以往的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组成,课堂表现主要由有限次的课堂提问来进行评分,比较单一。在进行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后,课堂表现评分可以结合学生课堂上小测验的得分:观看微视频、参与互动等得到的经验值综合评判。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要求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

5结语

混合式课程改革范文第3篇

1.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在许多高中院校中,地理教学还没有把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起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高中院校也有足够的经费为学校置办硬件设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但是,许多高中教师还是没有把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等合理地运用起来,他们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给学生传授知识,甚至还是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经纬度”讲解一定会让学生充满各种各样的疑惑,但是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精力去思考、去实践,这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效率,还会让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大打折扣,而且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也很少与学生互动,这些因素会逐渐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磨灭,最后学生就会感觉到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失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影响他们对地理课堂内容的掌握,还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提升等,这些结果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的。

2.地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数字化教学方式的优势体现出来,并能够很好地将这些优势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现在的许多高校中,地理教师对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还是不到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有时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多媒体的应用上做文章,并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只能将学生听课的重心转移到多媒体上来,利用多媒体进行娱乐,而不是达到学习的效果,这样,在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就不能很好地显现出来。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明确教学对象的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然后设计出能够满足学生身心需求的教学方案。在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深入了解他们对待地理课程的心态。其次需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他们的学习习惯设计地理课程,因材施教,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去掌握知识。再次,教师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地理环境等的理解也是需要相应的能力的,所以,教师在开始新的课程时,一定要明确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设计课程。

2.明确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将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完成地理教学的改革完善以及创新。另外,还要学生掌握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并且能够深刻地认识人地关系,做到保护地球、善待环境。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循序渐进,明确地理教学的任务,争取让学生掌握到最新、最全面的地理知识。

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在讲到必修2中“人口的变化”这一课时,教师首先用春运期间交通部门发送旅客的视频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然后提问学生“春运期间与旅客人数最多的群体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视频就可以发现答案是“民工”,接下来就可以分析这种“民工潮”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最后通过老师的讲解将学生的理解转化为地理专业术语,即人口变化的数量除了自然增长,还有人口迁移的原因,加深学生对这一因素的理解。

混合式课程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创新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方案等等都是和普通本科颇为相似,缺乏创新。其次,专业课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专业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也基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使学生面对以前传统教学时,不再有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学期都会到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见习,导致本课程的课时量也不足,达不到集体授课的教学目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来看,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教师队伍的“双师”较少,结构尚未完备。教师队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太少。第二,目前最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经调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所学内容与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脱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他们毕业以后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专业音乐教育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第三,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条件需要进一步地打造,进一步加强和培养职业精神。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即学生在课外进行线上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网络资源,获得初步的知识,自主完成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地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音乐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在专业课中的获得感。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根据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紧随信息时展的步伐,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进一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普遍应用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式、内容等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的实效性。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在信息化社会,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高校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库学习资源,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比如:视频材料、音乐欣赏内容、教案、PPT、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从根本上改良教学观念、导向、模式及手段,改变传统的音乐传统教学模式,使刻板的理论知识或者是抽象的学习内容得以具体化展现,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会局限课堂上一对一的学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巩固;也可以组建小组群,在群里展开讨论,针对专业中的某一个技术要点进行讨论;可以提高效率,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答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板书,但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音乐欣赏的视频,为学生扩宽视野。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课程建设基础较薄弱,课程的相关材料(PPT、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需要有一定积累。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梯队。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路径实施,所有立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必须实施1-2轮混合式教学实践后方可申请课程结项。通过结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应该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平台,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教材方面,选用国内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子资源,探索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新模式。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专业前导后续课程和通识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专业特色,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改革。

(二)教师没有做好准备,盲目照搬,将现有的课程转变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体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课程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新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应包含学习态度、能力等因素,评价指标分值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置,但期末考试仍应是主要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还需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模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要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要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要注重优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五、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在实操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个性发展。从而塑造学生适应新时代职业发展特点的核心素养,为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及艺术培训机构输送优质人才。课前准备,利用资源,预习知识。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知识面。建立资源库的资源。资源包括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在线答疑整理与搜集资料,录制演唱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根据平台上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明确课堂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组织教学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考勤,如利用音阶演唱练习考勤法,每位同学对应一组音符,二十组音符连续唱完后,不仅确定每位同学到位,同时进行简单的发声训练以及基本音阶的把握,根据歌曲调式选择相应的调式音阶。

(二)作业与预习情况反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课前平台任务学习,主要能够反映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而有效开展教学内容。一般设计资料查询、小组分析、音视频观摩和学唱评价。教学计划分模块进行,按照模块,提炼出每个模块中的重点进行视频录制。视频采用MOOC、SPOC、微课等适合在线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制作,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知识点、课前学习效果监测三部分。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主题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馈,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

(三)课堂教学环节新课的导入,从作品文化叙事和音乐学分析进入新课讲解,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实践。演唱实践过程,运用各种直观技术手段结合老师讲解分析、训练歌唱能力以及歌曲阐释水平,解决技术重难点。多元形式巩固创编。借鉴儿童歌唱活动教学设计,将与歌曲相关的活动形式融入教学,通过体裁对比、情境设定、形式互动、鲜活表演等途径加深技法基础上的表演水平。

(四)任务与反思1.布置作业:根据新课讲授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个别训练,视频观摩等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强调技术问题的解决,歌曲演唱的情感;针对下节课内容,按照老师要求提前预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教学反思:对标行业标准,依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学生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对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的效果,混合式教学理念执行情况,思政元素体现情况等方面的思考、评价,总结经验,有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准确反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效性和可行性。

六、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依托线上教学、线上建立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将混合式教学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鹤鸣.高师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1,(11):95-96.

[2]何艺,陈萌.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音乐表演课程混合式教学初探[J].艺术研究,2021,(01):130-131.

混合式课程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操舞类体育课程;体教融合;教学改革

2020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指出:“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我国教育和体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对于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体育课程,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探讨混合式教学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尤其是操舞类课程的可行性;在疫情防控常态下探求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策略势在必行。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现状

如今,“05后”已是大学生主体,他们出生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成长、学习与生活依傍在信息化中,他们对技术、信息、科技具有天然好感,他们习惯于借助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话等移动设备探索有趣或未知领域。因此,能够利用好“05后”大学生手中的移动互联网设备,并将它们转化成为学习平台,势必成为高校混合式教学的突破口。问卷结果显示:80.9%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中,“在线学习会帮助掌握动作”(图1)。可见,大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接受度极高。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现实问题

2.1与信息技术融合滞后

即便是在疫情常态防控下,很多国内高校体育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依然“保留观点”。在对部分国内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任教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虽然大家了解或基本了解“线上或混合式教学模式”,但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他大多数教师线上教学资源还是以PPT课件和网络已有的课程视频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式教学。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暂不太愿意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少数年轻教师认为自己在有精力的情况下或疫情倒逼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愿意尝试。在“不采用混合式教学的原因”上,部分教师认为“不需要,当前的教学模式完全能够满足教学”,少部分教师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太过复杂,不容易操作”,也有教师认为“体育课程更应该进行线下教学,示范与讲授才能更好地学习体育项目的动作,并没有觉得混合式教学模式更为有效”。

2.2缺乏优质校本教学资源

2022年3月28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启动,平台上与“体育”相关的课程拥有“200+”门。就目前看,国内优质的体育类线上课程资源丰富,但囿于各高校存在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之分,且各高校课程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导致众多开放平台的线上优质教学资源难以“拿来即用”,这一点对以“动作技术教学为主”的操舞类课程尤为明显。因此,一些高校体育教师为跟紧信息化教学改革潮流,不得不制作校本教学资源。但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除了文本资料,更多的是偏于观看学习的视频资料,高校体育教师对视频的拍摄、剪辑尤其是后期合成等技术类问题处理上存在困难,从而使得预期的视频效果与呈现的使用效果之间有一定差距。如何让优质的现有线上教学资源转换为优质的校本资源;或尽可能成为普适性的线上教学资源,是进一步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线上资源的选择与建设

3.1线上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使用广泛的线上教学平台均是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学生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自主学习专业课程、公共课程;进行互动讨论;完成线上作业等。教师用户可通过平台建课,上传课程电子资源、题库、问卷、开设论坛等;亦可通过平台完成线上的签到、问答、课堂测验等线上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一些兼具电子数据库资源的平台,还会为所有用户提供电子资源的免费下载。

3.2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的“1+X”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构建

目前,国内高校一般多使用中国大学MOOC、优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学堂在线等作为线上教学平台。同时考虑教学过程师生交流的方便,教师会选用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的“1+X”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完成建课,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备用教学平台,如腾讯腾讯会议、钉钉、微信(或企业微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主要使用超星学习通+企业微信群的方式进行“1+X”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超星学习通APP课程教学视频资源、签到、测评;企业微信群进行直播、讲解和答疑。通过一学年的使用验证,该模式能够满足正常教学需求,且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4高校操舞类公共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实验分析

4.1高校操舞类公共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制定合理高效的操舞类公共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采取超星学习通APP+企业微信群的线上教学模式,做好线下课程的查漏补缺,将学生手中的手机真正转换为学习的设备,课上课下实现实时互动,为传统体育课堂改革方向。

4.1.1课前准备

高校操舞类公共体育课主要分为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项目两个主要部分,体育理论知识需要提前做好趣味性强的PPT课件,或文图+短视频的文本资料,上传至超星学习通APP;对于体育运动项目,如啦啦操,教师会将动作拆分为多个小节,制作示范的视频。

4.1.2课中教学

学生提前观看示范视频进行学习。在疫情封控期间,线上上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直播形式整体讲解,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锻炼操作,教师实时查看后台数据,学生如有疑问,可以留言讨论。在线下上课过程中,体育教师简单进行整体讲解、示范,带领练习,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练习。

4.1.3课后回顾

课程结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整合碎片时间打开超星学习通APP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也可以在企业微信群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教师也可布置课下任务,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4.2高校操舞类公共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实验设计

4.2.1实验时间和地点

实验时间是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1月10日,为期15周,每周2节课,共计30个学时。实验地点为学校形体教室、操场。

4.2.2实验对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机抽取2020级、2021级公共体育课啦啦操班四个班作为实验对象。所选取的四个班共160人,其中,两个班为大一学生,两个班为大二学生。随机将大一、大二各两个班进行拆分成两组,选择其中一组(大一一个班、大二一个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混合式教学。由教师建立企业微信群,实验组的所有同学都进入该群,并利用超星学习通APP学习视频等线上教学资料。另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4.2.3实验控制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使所得数据更加精准,教学实验所采用的场地、内容、任课教师均相同;参加实验的学生不知道实验目的,任课教师也不刻意进行教学改革等教学环境的烘托与引导。全程做到保密、公平、公正(见图2)。

4.3高校操舞类公共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4.3.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组间啦啦操技术能力的

分析根据实验对比结果分析,实验组中,100-90分的优秀人数为9人,人数占比11.25%;89-80分的良好人数为39人,人数占比48.75%;79-70分的中等人数为26人,人数占比32.5%;69-60分的及格好人数为6人,人数占比7.5%;不及格0人。对照组中,100-90分的优秀人数为3人,人数占比3.75%;89-80分的良好人数为25人,人数占比31.25%;79-70分的中等人数为31人,人数占比38.75%;69-60分的及格人数为19人,人数占比23.75%;不及格2人。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不管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均能掌握啦啦操基本技术。但整体上,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啦啦操技能总水平有一定提升,在提升的幅度上实验组远远优于对照组。不难看出,混合式教学对大学生在啦啦操基本技术的掌握水平上具有有效帮助。综上所述,原因在于:(1)不管是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这两种方法的哪一种,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对于啦啦操的了解都与之前没有学习过的时候要深刻。啦啦操中基本手位与步伐是学习的基础,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练习基本手位与步伐有利于提高啦啦操技术能力。(2)通过一个学期教师的教导,学生间的小组练习,超星学习通APP课前、课中与课后互动,实验组对象除了体育课上,其他时间也可随时随地学习新的内容,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不断地进行巩固与学习,因此在啦啦操技术能力才会提升明显。

4.3.2混合式教学对操舞类公共体育课程选修学生学习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