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体育教学 特征 应用

一、前言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懂得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教育界是培育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地位。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的人才基础。因此,对教育进行改革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一种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渗透于学习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它指的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中的体现。“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就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三、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体育教学需要研究

研究性学习可能充分发挥学习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习可以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主体性和参与性,不但获得了体育的知识,增强了体质,而且获得了体育的方法,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此外,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通过实践增强研究和创新意识,体育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实践进行的,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非常适合于进行研究,体育是需要研究的。

﹙2﹚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自主性

以往体育教学中,学习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被动地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就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和老师共同探索,对于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非常有益。

2、开放性

体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学。首先,在空间上,它是在一个开放的场地进行的;第二,学生所处的位置是动态的;第三,学生在体育课中扮演多种角色:队员、教练员、裁判员、记录员、记时员等。在这些角色中,学生可以获得多种体验和知识,这也是在其他教学所不可能获得的。

3、过程性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一些虽然先天身体素质差,但是对体育很感兴趣的同学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喜欢体育但是讨厌上体育课,甚至转而讨厌体育。这对体育教学来说,损失是惨重的,教训也是深刻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结果,但更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育的感受和体验,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更侧重参与过程评价。也就是说,学生的研究过程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这无形中给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以极大的鼓舞。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呢?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步骤:

⑴确定课题,确定目标。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技能水平,不能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同进要征求学生的意见,选择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研究,这是实施的关键。选题好坏,直接影响到实施效果。好的选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影响。坏的选题不但会导致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失败,而且影响学生对体育研究性学习和体育学习兴趣。

⑵小级独立分析和研究,教师指导,帮助。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推举出组长、记录员、总结发言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举的课程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组长要领导组员制定研究方案,并不断地鼓励组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员要认真将每一位组员的发言记录下来。

⑶形成研究报告,小组和个人总结。研究报告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个人进行总结,小组进行总结。

⑷结果展示,组间交流。组间交流可以促进课程研究。其他组的研究成果可能对本组的研究是一种启发,可以取长补短,从而使研究更加深入,提高研究的质量。

⑸评定成绩,总结整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小组根据讨论和组间交流的资料进行总结,确定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整理成有条理的了言稿,为总结发言人在全班汇报时提供素材。

⑹汇报结果。在前面四步结束之后,应该说整个研究过程已经结束,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他组的成果,可以组织一次汇报会,可以在同一堂课进行,也可以在下次课开始时进行,这样可以起到复习的效果。

﹙3﹚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⑴同学的学习过程要从接受性向主动性转变。接受性学习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间接的,它以重复为特征,再现人类已取得的经验,不导致新经验和新知识的获得;而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学生个体创造体能的充分挖掘和个体的张扬,获得的是直接的经验,让学生接近生活,关注周边的现实世界,增强学生获得知识的欲望。

⑵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的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但这并不说明教师可以放弃传统的传授教学方式,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些需要向学生说明的问题还是要通过讲解的方式进行,否则就将陷入一个极端的误区,对于体育教学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⑶研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作用的削弱,而更多地意味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组织和指导,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从更高的层次上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在知识结构上不断优化,开阔视野,成为复合型的新一代教师。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研发开放度;组织学习;管理创新绩效;技术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40; F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2-0099-07

一、引 言

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为企业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挑战。企业如果不能从日益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获取和识别有效的市场机会及技术知识,就难以满足当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创新驱动战略指导企业构建核心竞争能力,特别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1]。企业创新绩效涉及诸多因素,包括研发资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创新活动氛围以及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和政策激励与导向等。尽管相关研究成果为促进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水平提升提供了宝贵的决策依据,但企业创新活动需要更加广泛的知识基础和视野,创新成果与企业研发活动及组织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因此,从开放式创新和组织学习的整合视角分析企业研发活动及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了揭示研发开放度和组织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本文在整合开放式创新和组织学习两方面文献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实证检验研发活动开放度和组织学习对企业管理创新绩效和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以及两种组织学习模式所扮演的中介角色。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 研发开放度

研发活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其开放程度反应的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跨越组织边界的各种创新相关活动的定量化描述[2]。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着力研究企业研发活动的开放程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组织学习

March(1993)将组织学习的模式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探索式学习(exploring learning);一类是利用式学习(exploiting learning)[3]。其中前者突出组织对将要被认识的知识和事物进行搜索和追求、开展前瞻性的研发项目、探索新技术或者是与企业最初技术基础具有很大差异的技术发展路径;而后者则强调对组织已经具有或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使用和开发、实施产品开放项目或者为现有技术搜索新的应用空间或市场。企业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思考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这两种学习模式的特点,同时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企业绩效

尽管已有文献从各个不同方面对企业或组织的创新绩效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于创新绩效的定义仍未形成统一意见。Coombs认为创新绩效反映的是企业研发活动的早期投入与在研发过程中组织学习的结果,它是研发人员对有效参与创新活动的刻画[4]。Hagedoorn and Cloodt从创新绩效内涵大小的角度将创新绩效划分为广义创新产出和狭义创新产出[5]。考虑到已有文献从各自研究特色出发对创新绩效进行定义,但基本的内涵是相似或相近的。本研究意在从研发活动和组织学习的角度考察影响企业整体创新绩效的因素,因此借鉴Chen and Huang的研究成果从企业的管理流程和知识技术再造这两个方面来定义和理解企业的创新绩效[6]。

(四)研究假设

相对于封闭式创新模式主张企业内部研发成果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产且这种资产能够完全为企业所控制和拥有,开放式创新主张企业的研发活动必须跨越当前的组织边界,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思想可能来源于组织边界之外而非从企业内部产生。不同思想和观念在组织边界内部和外部进行交换与融合能够帮助企业尽快获取有价值的研发项目,从而保证企业的研发活动的成果能够有效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7]。只有充分搜寻、获取、吸收组织外部的异质性知识来填补企业自身研发活动的不足,才能真正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研发活动的开放程度意味着企业从外界获取有价值技术和知识的程度。当前我国企业知识基础普遍较为薄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研发活动不确定性日益提升的现实情况,企业只有充分理解知识扩散和技术外溢机制,与组织外部环境中的不同知识来源紧密合作,积极从外部环境中搜索、获取和吸收有价值的知识才能够真正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提升研发活动的开放水平有助于将内部研发优势与外部资源优势进行结合,从而帮助企业科学制定研发目标并运用有效的方法实现创新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企业研发活动开放程度与管理创新绩效正相关。

假设1b:企业研发活动开放程度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当前企业的生存环境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组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从组织内部和外部吸收和消化知识以服务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从知识基础理论的视角来看,将隐性知识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与解构为显性知识,同时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干中学”或“传帮带”的方式转化为隐性知识是组织学习的本质[8]。组织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包含着组织的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

尽管组织的两种学习方式存在着显著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在选择组织学习方式的时候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企业对这两种学习方式的态度往往是追求一种平衡的学习过程,这种平衡的学习过程表明企业会同时运用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来解决其面对的各种问题[8]。尽管两种学习方式对企业已有的资源存量会有相互竞争的可能性,但充分发挥两种不同学习方式的优点和特点被认为是企业合理学习内外部知识的有效思路。例如Raisch and Birkinshaw [9]指出,组织的两种学习方式存在某种意义上的互补关系,探索式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可以为利用式学习提供新的精炼方向,利用式学结和积累的知识可以为更好地获取和吸收探索式学习中发现的知识。不仅如此,企业灵活运用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能够增强组织行为的因果模糊性和复杂性,进而提升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模仿难度、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组织的二元学习过程是企业竞争优势非常重要的来源。例如,Katila and Ahuja 对美国机器人生产行业中学习方式与创新活动成果之间关系的探讨和实证研究,他们基于专利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当企业同时采用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方式时可以显著地促进组织对知识的整合,进而促进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效率[10]。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企业的利用式学习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是正相关。

假设2b:企业的利用式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是正相关。

假设3a:企业的探索式学习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是正相关。

假设3b:企业的探索式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是正相关。

通过上述对研发活动开放度和组织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过程来看,组织的两种学习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起到中介的作用。具体而言,随着企业研发活动开放度的提升,企业对组织学习活动的投入必然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研发活动开放水平的提升将为企业带来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外部信息与知识,只有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和过滤才能够为企业有效利用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提高企业的研发活动开放度能够对组织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从组织外部获取的技术与知识能够为企业进行探索式学习提供参考依据和方向。组织的探索式学习并不意味着漫无目的的探究和求索。通过提升企业研发活动开放度能够有效激发组织进行探索式学习的意愿并帮助企业明确探索式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由开放式研发活动获取的异质性知识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开展利用式学习。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a:企业利用式学习在研发开放度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假设4b:企业利用式学习在研发开放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假设4c:企业开放式学习在研发开放度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假设4d:企业开放式学习在研发开放度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三、研究设计

(一)量表选择

本研究在对企业研发开放程度进行测量时主要借鉴已有文献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列出12种企业外部研发合作的主要渠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的合作渠道总量代表着研发开放程度[8]。具体而言,这12种企业外部研发合作渠道包括:技术许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或合资、解剖目标产品(反求工程)、成为跨国公司的分包商、吸收华裔专家或归国专家、按照跨国买家的设计进行制造、向跨国采购的客户学习技术、基于跨国买家的设计、海外并购或投资、自主设计和制造、产学研合作、组织本公司员工海外培训、建立权力平等的跨国技术联盟。

组织学习量表和企业创新绩效量表的编制主要从已有文献中辨别出比较常用或受到广泛认可的量表。通过与国内外同行学者的联系与探讨,最终选择了Hernández-Espallardo及其同事使用的组织二元学习量表(10题项)和Chen and Huang [6]所使用的管理创新绩效量表(4题项)和技术创新绩效量表(3题项)。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严格按照问卷翻译与回译的操作程序对量表各个题项进行翻译,同时根据本研究开展的具体情境进行了一些语义上的修改,以使得量表具有较高的辨识力。

(二)数据收集

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对湖南、广东、浙江、上海和北京等地的1000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主要采用的问卷数据收集方法包括纸质问卷投递和邮寄、发送电子邮件以及到企业中现场发放与回收。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电子问卷800份,纸质问卷200份,总计共回收481份,回收率为48.1%,有效问卷共3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31.2%。企业样本中大部分为内资企业(84%)并且半数以上的为集团企业,将近有50%的受访企业规模在1000人以上,67.6%的被试企业来自制造业。

四、实证结果

(一)量表信效度分析

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发现,组织学习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达到0.809,利用式学习的Cronbach’s α系数达到0.802、探索式学习的Cronbach’s α系数达到0.853,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Cronbach’s α系数达到0.812,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Cronbach’s α系数达到0.823。对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的效度检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从312家样本企业中随机抽取156家企业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在此基础上运用剩余的156家企业的样本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从而评估变量的效度水平。对组织学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KMO值达到0.80,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462.09,自由度36,显著性为0,均通过检验,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2个公因子,累计解释度为65.85%,反映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证明了问卷有效。

为了进一步检验组织学习的区分效度,本研究对之前分割的另一部分样本(n=156)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这些项目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假设提出的组织学习两维度测量模型(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为了使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更加科学有效,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分别构建一因子模型、两因子模型(假设模型)、和三因子模型(按照EFA分析结果构建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各自编写Mplus程序进行运算并输出各种拟合指数和修正指数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从单一维度到三维度的模型过程中,模型的卡方(Chisquare)值的水平并没有随着模型所包括维度的增加而呈现显著地递减趋势。对比各个维度模型的卡方值不难看出,符合理论假设的两因子模型的卡方值最小,仅为32.70。另一方面,各个模型拟合参数的水平的对比表明两因子模型的结构维度最为贴近数据的真实情况,各个指标都反映出较好的拟合水平,因此本研究选择两因子模型作为组织学习的测量模型。

此外,对企业管理创新绩效和技术创新绩效的EFA结果表明,两个构念所对应各个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CFA结果表明创新绩效的两因子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水平较好(如表2所示)。

(二)共同方法偏差

共同方法偏差是由于对同一调查对象使用同一调查工具所可能导致的人为共变。因此在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与回收过程中,研发活动开放度、组织学习的测量问卷与企业创新绩效问卷(包括企业特征问项)分别由同一家企业的两位不同中高级管理人员填写,力求在数据收集方法上尽量减小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不仅如此,本研究还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同源数据是否存在严重共变性。如果数据中的同源误差情况较为严重,则很有可能出现问卷中的大部分题项的变异量都被同一个因子所解释,若模型的所有变量接受单因子模型,则说明同源数据存在严重的共同变异。本研究中,对问卷中自变量和因变量测量项进行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并不接受单因子模型(χ2/df=4.33、CFI=0.55、 TLI=0.46、RMSEA=0.138、SRMR=0.122),表明没有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三)相关分析

表3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发开放度、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说明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由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水平低于0.7,可以认为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水平较低。

(四)研发开放度和组织学习的直接作用

对变量的正态性假设及随机误差项方差检验的结果表明其符合回归分析的要求。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小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估计。如表4所示,模型1到模型4以管理创新绩效为因变量,模型5到模型8以技术创新绩效为因变量。首先在模型1中加入企业特征变量,模型1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解释水平R2为4%。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Sig值小于0.01,表明其对企业管理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在模型2中加入研发开发开放度后解释水平达到6%,其中研发开放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β=0.16,p

类似的,在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的情况下首先在模型5中加入企业特征变量,模型5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解释水平R2为12%。其中,企业规模、是否为外商投资企业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Sig值小于0.01,表明它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在模型6中加入研发开发开放度后解释水平达到17%,其中研发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β=0.24、p

(五)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检验

如表5所示,通过参数自助法对组织利用式学习与开放式学习的中介效应同时检验的结果表明,利用式学习对研发活动开放度作用的中介效果并不显著,其对管理创新绩效和技术创新绩效的估计值分别为0.02和0.04,并且其偏差校正的95%置信区间中都包含了0。这些结果说明利用式学习的中介效果无法得到支持,即假设4a和假设4b都不能得到支持。然而,组织的探索式学习对研发活动开放度的积极作用具有显著的中介效果,其对管理创新绩效和技术创新绩效的估计值分别为0.08(p=0.002)和0.12(p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活动开放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作用。这一发现不仅为开放式创新战略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实际运用效果的讨论提供了新的实证成果,同时我国企业正确理解研发活动开放水平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与此同时,组织的两种学习模式对企业管理创新绩效与技术创新绩效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不仅与本研究的理论假设保持一致,同时也印证了组织学习理论关于组织学习模式与创新之间紧密关系的论断。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的利用式学习并没有在研发开放度与两种创新绩效中间起中介作用,而探索式学习的中介效应假设则得到了支持。这是本研究得到的重要发现之一。其中可能的原因在于,随着企业研发活动开放度的提升,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异质性知识,并且这些异质性知识获取的目的往往在于帮助企业发现新的研发方向或支撑探索式的研发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利用式学习所产生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相反探索式学习在吸收和消化开放式研发活动所获取的知识并运用于创新活动最终产生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二)启示

1.本文建议企业管理者通过提升研发活动开放程度来更好地获取组织外部环境中的异质性知识,从而应对不断加剧的竞争和产品技术快速更新的挑战。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与外部资源拥有者建立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与外部创新者就企业当前技术研发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进行广泛的沟通和讨论。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接触和收集各种技术资源同时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

2.在有限的资源配置水平情况下,企业应该持续地开展组织学习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吸收和消化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的运用从外部环境中所获取的异质性知识。本研究的结论表明,企业的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都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创新绩效,这就意味着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注重对全新知识的探索,同时也要注意对已有知识基础的深入发掘和对现有知识要素的整合创新。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使用的横截面数据可能削弱了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后续研究可以通过搜集企业面板数据来检验本文的结论。其次,本文主要考察研发活动广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但企业研发活动的内涵相当丰富,不同内容的研发活动以及不同组织形式的研发活动都可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作用。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掘企业研发活动的特点并探讨这些特点对创新产出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陈继勇, 雷欣, 黄开琢. 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J]. 管理世界,2010,(7):30-42.

[2]Roper S, Vahter P, Love JH. Externalities of openness in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2013, 42(9):1544-1554.

[3]March J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1, 2(1):71-87.

[4]Coombs R. Core competencies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R&D[J]. R&D Management,1996, 26(4):345-355.

[5]Hagedoorn J, Cloodt M. 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 Research Policy,2003, 32(8):1365-1379.

[6]Chen CJ, Huang JW.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c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 62(1):104-114.

[7]Escribano A, Fosfuri A, Tribó JA. 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2009, 38(1):96-105.

[8]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tr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 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范文第4篇

摘 要 自主性学习在于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透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其具体策略包含呈现学生认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师生共同营造正向积极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多元智慧性、开放性且富变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延展自主性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以及重视学生个别的学习历程。

设计以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与指导的教学实验方案,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培养,更能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健美操 自主性学习 创新能力

一、研究目的

自主性学习实为活动课程与综合活动学习领域的教育核心价值之一,但是在实际的综合活动教学现场落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因此本研究希望从“自主性学习”的内涵与教学策略再次省思,试图综合研究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使得健美操教学实践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教育核心价值更为符合。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9级普通系健美操选项课女生300人,150人为实验组,另外150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经测验,证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均可视为健美操初学者。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为本实验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2.教学现场观察法

研究者撰写观察笔记和当日研究札记,有意识、有系统的辨识研究者的主观,并随时运用开放的心态,记录所有资料,避免研究者本身受到自身知觉偏差和主观偏见的涉入,而影响到研究的进行以及研究结果的诠释。本研究也于研究期间归纳收集教学所用的课程计划、教师自行设计的活动课程的相关资料,与本研究相关的会议记录、所拍摄的照片视频资料、以及各种文件资料等。

3.调查法

采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找部分学生和看课教师座谈的方法,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发放问卷297份,收回297份,有效问卷率100%。

4.实验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学年34周(每周2次,包括1次必修课,1次课外活动)中进行同一内容、进度、同一场地器材及考核标准和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对照组用传统式教学法,实验组采用自主性教学法。

5.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数据以(±S)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评成绩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经过自主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在健美操的掌握上整体成绩都有提高,但实验班提高幅度较大,整体的成绩差距减小。这表明,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能力,且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从侧面也说明,实验班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其健美操技能的发展,而是促进了学生健美操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二)自主性学习后学生创新意识对创编能力的影响

对学生实施自主教学活动后,针对健美操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创编健美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在健美操动作的创编方面实验组的单项平均分数均高于对照组的学生,经t检验,两个组在动作编排的数量和新颖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四、结论

(一)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挑战更多,其角色更加重要。尤其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生活经验和学习策略的发展阶段,对于许多课题的认知尚有偏差,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组织、协商与指导,除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外,更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资源内完成最大的学习效果,所以,自主性学习绝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或“个人的独自学习”。

(二)本次教学实验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技术完成情况,帮助其制定适宜的目标和计划,鼓励学生大胆练习,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提高学习自主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理论和技术的掌握具有显著的作用。

(三)此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花更多精力去研究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模式,而本实验研究只是初步探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逐步完善教学过程,从而尽快提高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52LJ20。

参考文献:

[1] 陆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383-384.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策略;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05-02

大学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经验和能力,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使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教学[1]。2010年7月中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就指明了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趋向,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建构一个以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为主而形成的教学体系。本文以教学型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为出发点,试图分析开展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校从管理队伍、管理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调整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取得的效果,旨在为研究性教学实施提供实践基础。

一、目前本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学习效果就是在研究性教学开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的。研究性教学需要具备双重主体,一个主体是教师,一个主体是学生,师生之间的学术研究通过教学结出硕果。这个过程可以这样描述,教师作为引路人要把学术问题提到教学空间,将学术理念引进课堂;学生因问题而掌握知识随之将学术理念融入学习之中,通过接触学术前沿完成教学之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元化,更应该是对话式而不是讲授式的,教师要从自我发挥中走出来,形成共同研讨的合理区间。

目前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理念陈旧,主要指的是教师对于传授知识方法的认识。本科生经过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熏陶,被动学习能力很强,适应给出确定目标被动地完成规定内容要求,不具备创新性思维,往往很难独立思考所研究的学术问题。面向创新需求时,学生多会表现茫然,无从下手,这在低年级学生中尤为明显。这就需要教师以创新理念引领教学,这是我们的一大缺失。二是方法陈旧,教学方法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变,教师就是“教”的形象,学生就是“学”的样子。尽管许多学者探讨了参与式、对话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但是往往收效甚微。三是手段陈旧,这是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教学空间通常被锁定在教室和实验室,如何拓展教学空间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融合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笔者曾经有过一些教学经历,例如在大一学生参与的“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中,部分大一学生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依然感觉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展开试验研究和撰写科研论文难度很大,往往还是要回到知识的讲授过程,从头做起。因此,本科阶段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

二、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

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研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个性学习特征,一是在专业思想指导下的自主性学习;二是与科学研究结合的探索性学习;三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指导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2]。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取五个结合来开展研究性教学工作:即研究性教学应与实践教学结合,与本科导师制结合,与教师科研结合起来,与各种大赛结合,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结合。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术群体作用培养机制,积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努力营造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课程教学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因势利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是研究性学习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引领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科研训练环节所获得的学分不仅仅是实践教学的学分,还等同于选修课学分,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充足时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信息技术、食品科学等专业采用了“3+1”等校企合作的辅助教学模式,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应用平台。通过开设“科研方法及专题讨论”、“Siminar”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增加学生科研能力,强化考研竞争力;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整合重新分配。

(三)互动教学,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协作能力

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性、教学的互动性以及学生的创造性,实现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的最佳结合状态。试点课程的授课教师依据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结合教学大纲及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精心组织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与学生互动,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提升,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图例等教学工具进行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地阐述复杂的原理;有效地将多媒体与板书结合,让学生记准记牢重要的知识点。在授课形式上,研究性教学课程存在较大的创新和突破。采取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编排小品、打分点评等方式,真正让学生走到讲台前,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研究结果。教师、学生频繁互动,各学生研究小组能充分阐述解题思路或研究成果,彼此提问答疑。

(四)考评结合,优化成绩评价体系

开展研究性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依靠考试和简单的出勤效果来进行评价。针对研究性教学特点和采用教学模式不同,考核评价评价方式也相应多样化,成绩体系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报告、课堂演示、小组成果展示等。在对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评价基础上,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的考核,如有的实验成绩中还包含小组协作、实验方案设计等评价指标。多样化的评价考核体系也为研究性教学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研究性教学的成效分析

(一)教研相长,教师教学效果提升的保障

以往教学采取的单一的“一对多”教学模式存在着信息沟通不便、渠道单一、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等不利因素。研究性教学模式完全倡导学生的自我展示。授课教师通过布置命题和前期分组,将重点知识点贯穿于整个环节设计、内容编排、细节点评中,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寓教于乐[3]。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需要授课的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研究性教学需要对问题的本质有确切的把握,是对知识的再提升和凝练的过程。这促使教师将问题向更深的层次研究,在教学效果突出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得以深入互动,强化了课程改革研究的深度。不仅引导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对研究性教学本身的改革深化和提高也有重要的帮助。

(二)探究学习,学生创新能力生成的途径

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每个选题、设计思路都是小组所有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果。学生们集思广益,课堂表现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求知欲,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学习,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影响。

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通过一次次的锻炼,使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积极实践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强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学能力。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都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会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人有固定的分工和任务,只有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集体合作,最终才能得出最优化、最合理的结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组员之间需要高度信任,信息和资源共享,目的性高度一致,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教学过程中自然就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总之,学生研究小组能充分阐述解题思路或研究成果,彼此提问答疑,随着研究性教学的不断开展,教学管理者将进一步或大范围挖掘优秀课程资源,培养优秀教师,开展新颖的研究性教学授课形式,扩大研究性教学试点班级和试点课程的覆盖面,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带动其他教师积极投入到研究性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余丽芸,侯喜林,王桂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培养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1,(1).

[2]林志伟,孙冬梅.大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1,(8).

[3]于开源,郑丽娜,孙清瑞等.研究性学习在农业院校“物理化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学理论,2012,(36).

收稿日期:2013-10-15

作者简介:王春仁(1965―),男,黑龙江木兰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兽医寄生虫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