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麦种植 病虫害防治 发病特点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71-01

由于我国是农业病虫害发生率较高的国家,因此病虫害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及农业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1]。所以,为了能提高小麦的种植产量,防治病虫害工作的落实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使小麦的品质得到保障,而且还能使小麦的产量有所保障。通过分析病虫害的特性与特点,实施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有效提高玉米的质量。

1 小麦种植期间常见的病虫害

小麦属于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其适应能力相对较广,且种类繁多。在种植过程中,引发病虫害的发生也是避免不了的。病虫害的发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虫害种类,二是病害种类。由于在病虫害种类中,病害种类和虫害种类也分很多种,所以,农户在实施防治工作前,需要先对其进行生长习性等进行了解。

锈病、纹枯病等,是病害种类中较为常见的几种病害。锈病:在发病初期,会有褪绿色的斑点出现在小麦的麦秆或者麦叶上,然后随着病症的加重,则会在斑点上长出红褐色或者黄色的粉包,即夏孢子堆。若农户在前期阶段没有及时的治疗,则到了患病后期时,小麦的患病位置会出现黑色的粉包,及冬孢子堆。杆锈病、叶锈病以及条锈病等,为锈病的主要三种类型。其发病症状特点:杆锈病会出现红斑;叶锈病是乱行;条锈病则是成行。该病症的传播方式主要以中气流为主,当成熟的孢子遇见轻微气流后,容易导致病症的传播,能够对其他小麦的健康生长带来影响。春夏交替时期,是引发锈病生成的主要时段。纹枯病:小麦在生育期时,容易导致小麦感染纹枯病。当小麦返青期后,会有褐色菱形或者椭圆形的病斑,出现在小麦基部叶鞘的位置。在小麦发病的部位,其中间位置会出现灰褐色,而且有的病斑也会出现纵向裂纹。当小麦过拔节期后,小麦的茎秆容易受到纹枯病的侵害,由于病害的位置处于小麦的基部,使得农户不易发现,往往将错过最佳的防治时期。由于该病症会导致小麦的茎壁组织坏死,而且还会造成纵向开裂现象的形成,所以,小麦常常会因缺水而死。

蚜虫病等,是病害种类中较为常见的几种病害。成虫与幼虫是对小麦危害最大的蚜虫。此病虫最喜欢对小麦叶片的幼嫩部位进行啃食。主要是因为小麦叶片的幼嫩部位存有大量的水分以及养分。而且此虫在咬食小麦时喜欢聚集,使其能够严重危害小麦的健康生长。蚜虫繁殖最快的阶段,是在小麦抽穗灌浆期。凡是蚜虫咬食过的部位,都会出现枯斑,而且对小麦的正常的光合作用也能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小麦产量下降。

2 防治病虫害出现的有效措施

农户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这样不仅能确保小麦的质量,同时也能使小麦的产量得到提高。

病害防治措施:锈病:农户在播种小麦时,需要先对小麦的品种进行选取,所选择的小麦品种必须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能力。其次,还要挑选正确的播种时间,种植栽培小麦的密度要合理化,并且为小麦施加肥料时,应选取磷肥或者有机肥等肥料添加,这样能有效补充小麦体内的营养成分,促进小麦生长。除此之外,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农户也可选用药物喷洒的方式[2]。比如选取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5%,每亩田地农户可使用100g粉剂添加30公斤水实施田间喷雾;还可以选取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每亩田地农户使用60g-80g粉剂添加30公斤水实施田间喷雾。又或者农户可选择800倍液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500倍液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等。依照上述所述,农户可1次/4日-5日,坚持使用两次至三次,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纹枯病:首先,在早春时节,农户要及时处理中耕,这样不但能使植株的抵抗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使小麦的生长加快。其次,农户可选择药物喷洒的方式对病害进行防治。将多菌灵胶悬剂4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20%以及禾果利12.5%等,每平方公顷田地农户可分别使用785g、450g和480g粉剂添加750公斤水实施田间喷雾。防治效果不仅显著,还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小麦的种植产量。

虫害防治措施:农户在防治过程中,可选用生物防治对策。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现象,可以发现,无论是什么自然生物都有克敌[3]。所以,农户在防治期间,可在田地内饲养些害虫的田地,通过对害虫进行捕杀,能够使小麦的质量得到保护,同时也能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同时,还能有效防止虫害的生长,降低虫害的发生。除此之外,农户还可选用药物防治对策。即30g灭幼脲、90g抗蚜威以及90g粉锈宁等混合后添加水,在每平方公顷的田地间喷雾。又或者农户可选择2000倍液辛硫磷乳油50%、以及1000倍液吡虫啉10%等,且防治效果显著,保证小麦的产量与质量。

总结

综上所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落实,既能确保小麦的产量收入,同时还能带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户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小麦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防治,这样可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还能确保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应素丽.浅谈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5(06):98-99.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50

小麦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我国在小麦的总产量方面是一个世界性的生产大国,但是就其人均保有量而言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粮食供应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鉴于小麦的生产对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关小麦增产增收的问题也一直是相关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和农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的小麦生产在时空分布上较为集中,病虫害对其影响也较大,所以下面就对有关小麦的病虫害现象做一番分析。

1 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分析

1.1 小麦锈病

病症:叶锈病、杆锈病和条锈病是小麦锈病的3种类型,这种小麦病害有着发病面积广、影响大、危害重的特点。小麦叶锈病多是见于小麦的叶段部分,杆锈病多是发生在叶鞘和茎秆部分,条锈病主要是发生在杆上部分,他们三者有着相似的发病特征,主要是前期多为褪绿斑点,此后可见粉疱,这种小麦锈病的发生多是与麦种有关,至今仍未有可靠的预防方法。

特点与防治:小麦锈病病菌的传播多是以夏季季风为载体,感染时期是秋苗之时,并在来年春季的时候继续扩散。如果春季回暖较快,雨水较多的话,也会加快小麦锈病的传播。小麦锈病在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所以其危害表现也有着特殊性,相关人员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殊性来进行总结管理,提前做好预防的准备;在小麦锈病的防治过程中,高抗病品种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措施,同时采用翻耕灭茬、消灭自生苗和科学布局小麦播种区域也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率;在小麦锈病的防治过程中,还要及时对秋苗进行检查,如果出现较严重的感染状况,可采取用药的措施进行控制,及时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

1.2 白粉病

病症: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危害极大且极易传播的小麦病害,能够侵害到小麦植株地面各器官,其发病病症多见于叶鞘、叶片。在发病的初期1~2mm的白色霉点较为常见,后来就逐渐转为浅褐色。

特点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本科布氏浦菌小麦转化型,该病菌的感染会持续3~4d,且病菌有着较强的变异性。病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依靠气流,容易在湿度为70%左右,15~20℃的气温条件下发生,在雨量较多的时期会加重病情(针对原本雨量较少的地区而言,如果本地原本雨量就多,那么多雨时期反而会并病情有所缓解),繁殖在麦苗上的病菌可以越过夏季,之后发病,同时该病菌也可以寄生于主组织中以分子或孢子的形式越过冬季;为了加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相关人员要在氮肥的施用量上做好控制措施,并且应该提高有机肥的使用,在水肥管理方面也提倡科学合理的措施,控制好小麦的种植密度;小麦品种的选择也是预防瞎买白粉病的一个重要措施,如郑州831、豫麦9等都是对此病有着高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在小麦白粉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施用农药以对小麦的病情加以控制,如预防可采用三唑酮,在发病阶段则可以施用福星乳油和三唑酮同施,在用药方面要注意科学配比。

1.3 麦蚜虫病

病症:在小麦的虫害方面麦蚜虫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对小麦的影响也较为严重,不仅影响到小麦的生长速度,甚至可以引起小麦植株的死亡,对于小麦的产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特点与防治:小麦蚜虫的发病受到了小麦种植的土壤、气候和耕作技术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其危害状况也多有差异,该病多是在中温低耐期发病,一般情况下温度在12~28℃时是对蚜虫繁殖有利的使其,40%~80%的湿度则是蚜虫繁殖的适宜湿度;在蚜虫害的防治方面,冬灌、早春时期的划锄镇压有着较好的防治效果,当然还可以在小麦的田间种植油菜等作物,这样就可以利用生物灭虫的方法,引诱蚜虫的天敌来将其除掉。所以在这种生物杀虫理念的指导下,相关管理人员在返青期施肥时应该注意对瓢虫产卵的保护,尽量避免在这个时期对进行相关的农业操作,以保证蚜虫的天敌瓢虫可以得到有效地繁殖;湿性粉剂的施用也能在抑制蚜虫繁殖方面起到有效地作用。

2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2.1 做好选种工作

相关的小麦种植者要积极听取有关的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建议,将病虫害的预防措施提前到小麦的麦种选择工作上,在麦种选择时要倾向于那些抗病能力较强,同时又有高产特质的小麦品种。在长期的小麦种植方面,还要注意对小麦品种的及时更换,对抗种播种的范围和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小麦的品种进行选择。

2.2 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的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方面,要做到根据播种规律做到适时播种、足墒播种,在选择了优良的小麦品种之后,要采用一次匀播的方式,并对亩播量做好控制。而且在小麦的播种期对其做好防治工作也可采用药剂拌种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综合治理的新技术和新经验以指导农民的播种。

2.3 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返青拔节期是小麦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病虫害比较高发和集中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一定要重视对小麦纹枯病和麦蜘蛛的防治,起着可以采用冈霉素等药物按照每667m2200mL药物兑水1500kg左右进行喷洒,间隔为半个月后可进行第2次,反复多次之后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后者可使用克螨特乳油进行施药,按照每667m273%克螨特乳油150~2000倍液喷雾,这样就可以对麦蜘蛛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4 孕穗和抽穗扬花期病虫害防治

在这个阶段白粉病、红蜘蛛和赤霉病等都是多发的小麦多发的病虫害,也是临近小麦成熟收获的关键时期,如利用扫螨净可以对红蜘蛛进行防治,按照湿性粉剂大约50ml加入500kg的清水的标准喷洒农药即可对红蜘蛛的幼虫进行杀灭。

3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3.1 深入群众,指导管理

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要深入群众,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小麦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讲,同时还要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小麦耕作管理中的问题予以指导,收集小麦生长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总结,以更好地指导农民群众在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相关技术人员还要加强对自己技术理论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知识,在和群众建立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促进小麦技术研究的发展,以及小麦增产增收的实现。

3.2 加强总结,因地制宜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性特点,这种特殊性的存在就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和小麦管理者要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并根据本地区的状况实际来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是相关的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靠性。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关系到我国小麦生产的稳定,这关乎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是我国其他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所以从这方面讲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一、发生趋势及防控任务

据我部组织专家会商分析,2009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总体重于上年。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生早、面积大、扩展快、危害重,当前西南、汉水流域和西北麦区大流行态势已经显现,黄淮海主产麦区流行风险显著增大。预计全国发生面积5000万亩,需防治面积7500万亩;赤霉病在江淮、长江流域、黄淮部分麦区可能偏重流行,需实施预防面积7000万亩;穗期蚜虫在黄淮海及北方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发生,发生面积2.3亿亩,需防治面积2.5亿亩;吸浆虫在黄淮海麦区中等或偏轻发生,发生面积4000万亩,需防治面积3000万亩。另外,纹枯病、白粉病以及局部麦区发生的麦蜘蛛、胞囊线虫、地下害虫等防控形势也不容乐观。

二、防控目标与防治策略

(一)防治目标: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将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小麦吸浆虫、蚜虫等病虫的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其中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主产麦区的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

(二)防治策略: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病虫发生危害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和穗期蚜虫等重大病虫,兼顾白粉病、纹枯病、胞囊线虫、地下害虫等其他病虫防治,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三、防控技术措施

(一)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属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前移防控关口是控制病害大面积发生流行的关键。根据当前发生形势和趋势分析,2009年应在全面加强监测预警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分区治理措施,打好“早期流行区全面防控、春季流行区应急防治、菌源区综合治理”三个战役。

1、早期流行区全面防控。西南麦区、汉水流域是小麦条锈病主要的冬繁区,针对当前发生流行的严峻形势,必须根据监测调查结果,在严控发病中心的同时,对发病田块组织开展全面防控,努力减少当地危害损失和外传菌源。西北冬麦区要从返青期开始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病情进入流行期时,要立即组织全面防控,减少危害损失,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有效降低外传和当地越夏菌源。

2、春季流行区应急防治。黄淮海主产麦区属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区。3月下旬-5月上旬是发生防治关键时期,要全面加大监测调查的力度和频度,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预防措施,及时围歼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应立即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成灾。

3、菌源区综合治理。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冷凉麦区是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菌源区,要结合种植结构调整等,改种啤饲大麦、油菜、蚕豆等作物,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同时通过人工铲除、除草剂防除等措施,消灭自生麦苗,切断条锈病循环链,有效降低越夏菌源量。西南、西北、汉水流域等小麦条锈病越夏、越冬和冬繁区,要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在确保冬前基本苗数充足的前提下,推广适期晚播技术;组织做好秋播药剂拌种,秋苗期及冬季、早春“打点保面”预防工作,有效减轻、延缓病害的发生和扩展蔓延。

小麦条锈病防治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等药剂。需要注意的是:各级植保机构要加强对三唑酮秋播拌种的技术指导,避免因田间湿度过大或连阴雨天气影响,出现延缓出苗等副作用。

(二)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属气候型病害,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是诱发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长江流域、江淮麦区是该病害重点发生区,黄淮海麦区为一般发生区。该病害防控关键是在推广种植抗(耐)性品种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预警会商,抓住抽穗至扬花期,积极采取药剂预防措施。

1、药剂预防技术。长江流域、江淮、黄淮麦区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及时病情短期预报和防治警报。若短期天气预报小麦抽穗-扬花期有3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要全面采取预防措施,打好“保险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多菌灵、或多菌灵加三唑酮、或咪鲜胺类喷雾。如施药3-6小时内遇雨水冲刷,则应在雨后及时补喷。

2、选用抗(耐)病品种等。病害常发区应选用穗型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如长江流域麦区宜选用扬麦系列品种。同时,加强栽培管理,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三)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主要以成虫于小麦抽穗期在穗部产卵危害,小麦成熟时形成虫卵粒,目前已成为黄淮海麦区常发性害虫。该虫防治关键是加强监测预警,准确掌握防治适期,重点抓好蛹期防治和成虫期防治,尤其是成虫期集中防治。

1、蛹期防治技术。根据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结果,当每小方土样(10x10x20cm)有虫蛹2头以上,选用甲基异柳磷、辛硫磷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使药剂翻入土中,再及时中耕浇水。

2、成虫期防治技术。根据虫态发育进度调查,结合大面积普查,当害虫进入羽化高峰时,每10网复次成虫量10~25头,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选用毒死蜱、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也可用敌敌畏拌上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撒于田间,熏蒸防治。

3、选用抗虫品种及栽培措施。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麦区,要选种穗型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汁不易外溢的抗虫品种;发生特别严重,且适合油菜、蚕豆等作物安全越冬的地区,要及时实施轮作换茬,以减轻危害损失。

(四)小麦穗期蚜虫

小麦穗期蚜虫是黄淮海主产麦区及北方冬麦区的主要害虫,在小麦灌浆期刺吸危害,直接影响千粒重,进而影响小麦产量。同时,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重叠发生危害的高峰期。各地要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防治指标,科学合理选用化学药剂,实行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各计各量,混合喷洒,达到治虫、防病、防早衰等“一喷多防”的效果,有效减少小麦产量损失。

另外,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其它病虫重点发生区,要加强监测调查,对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也要积极采取相应防控措施,科学有效控制危害。

四、防控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小麦病虫害有效防控,是保障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病虫防控指挥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项防控资金。要尽早安排部署,明确属地责任,完善防控预案,强化督导检查,力争把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全力打好抗大旱、保春管、防病虫、夺丰收这场硬仗。

(二)全面监测,强化技术指导服务。随着气温回升,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将进入发生流行关键时期,各地要抓紧充实测报队伍,改善工作条件,系统搞好监测预警工作。要严格执行周报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同时,通过病虫电视预报、广播、手机短信、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及时、有效防治。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措施;河南泌阳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12-01

泌阳县是小麦生产大县,常年种植面积7.33万hm2左右。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及机械化联合收割、秸秆还田、种植制度、气候和小麦抗性的增加,泌阳县小麦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改变,利于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积累,麦田病虫害呈逐年加重态势。病害发生种类主要演化为纹枯病、锈病、全蚀病、赤霉病等混合发生的趋势;虫害以蚜虫、麦蜘蛛为主,还有部分土传虫害;草害则以野燕麦、猪秧秧等为主,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小麦病虫草害一旦发生即很难控制,常造成严重损失,但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也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控制小麦病虫害要大力推广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草害技术,即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综合治理,全面有效地控制病虫草的危害,确保小麦安全优质丰产。

1 整地播种期防治

泌阳县山岗丘陵薄地较多,土壤保水能力差,灌溉条件落后。每年小麦播种期间,时常高温干旱,土壤墒情差,农民整地质量差,又认为“有苗不愁长”,播量普遍偏大,甚至达300~375 kg/hm2。近年来,通过农技人员的大力宣传,播量大幅下降,但一般仍在150 kg/hm2左右。如此大的播量虽然干旱年份能保存一部分麦苗,但一般年景都会造成田间群体过大,个体生长弱,易感染病虫害。此外,泌阳县麦田氮肥施用量大,易造成田间郁蔽严重,引发各类病虫害。同时,泌阳县小麦全部实现机械收割,麦秸高留茬为小麦根病、赤霉病和叶枯病等弱寄生性病害的菌源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小麦根病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纹枯病对高产优质小麦危害更重,小麦纹枯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小麦全蚀病、黑穗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小麦条锈病连年流行。另外,农民出外多,劳动力少,土壤处理、化除不到位,土传虫害也在不断增多。因此,整地播种期是预防小麦多种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1-2]。

1.1 播前整地

尽量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播种前将残留在田间地头的杂草、自生麦苗清除,深翻土壤,平整土地,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推行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小麦自身抗逆能力。

1.2 土壤处理

一是野燕麦防治:用40%燕麦畏3 L/hm2对水600~900 kg/hm2在犁后耙前均匀喷洒垡头,尽快犁耙使药剂混入10 cm土层中,整好地即可播种;二是地下害虫防治:用3%辛硫磷颗粒剂、3%甲基异柳磷30~45 kg/hm2,或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4.5~6.0 L/hm2拌细土375~450 kg/hm2制成毒土,充分搅拌均匀,于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或耕后撒垡头,随后随耙地混入土中。

1.3 种子处理

1.3.1 虫害防治。没有进行土壤处理的麦田,防治地下害虫和吸浆虫可采取药剂拌种。以金针虫为主的,用40%甲基异柳磷100 mL加清水稀释拌100 kg种子;以蛴螬为主的地区,用50%辛硫磷100 mL加清水稀释拌100 kg种子,充分拌匀后,堆闷2~3 h后播种。

1.3.2 病害防治。全蚀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纹枯病等可选用2.5%适乐时20 mL拌种10 kg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用2%立克秀10 g拌种10 kg,或3%敌萎丹30 mL拌种10 kg,同时可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3-4]。

注意: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可以混合拌种,起到病虫兼治的作用。

2 苗期防治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的小麦苗期一般进行化学除草,此时杂草幼嫩,药液可与杂草充分接触,有利于杂草吸收。因此,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化学除草。

3 返青拔节期防治

小麦返青期是补充防治杂草的时期。此时杂草已深、大、壮,抗药性强,药剂使用量小杀伤力减弱,使用量大则会伤及麦苗,但此时是防治杂草的最后时期,苗期没有进行化除的麦田,一定要赶在小麦拔节前化除1遍,否则麦田一旦封垄,化除就失去意义。

小麦越冬进入返青拔节期时,也进入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此时重点是防治纹枯病、麦蚜、麦蜘蛛。预防纹枯病,在年后气温回升,病株率达15%时即开始防治,可用本锈宁、三唑酮,每隔7~10 d喷药1次,连防3次;蚜虫防治分为苗蚜和穗蚜2个阶段,主要防治措施是“挑治苗蚜、主治穗蚜”,若年前干旱,4―5月温度平稳上升又没有大暴雨冲刷,将有利于麦蚜暴发危害。当每1 m的小麦行麦蚜数量达1 500头时,即达到防治标准,可用阿美菌素防治;麦蜘蛛数量达200头/百株时,即达到防治标准,可用1.8%虫螨克1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防。

4 抽穗开花期防治

4.1 病害

一是条锈病。大力推广以烯唑类、三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进行喷药防治,如用25%烯唑醇粉剂450~600 g/hm2、15%三唑酮粉剂1 200~1 500 g/hm2、12.5%烯唑醇悬浮剂600 mL/hm2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二是白粉病、叶枯病。要采取“发现一点,保护一片,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的原则,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集中进行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三是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受天气影响较大,一般流行年份可引起5%~15%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绝收。应在10%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喷施80%多菌灵超微粉7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L/hm2对水600 kg/hm2,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7 d后再喷1次,注意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若在喷后24 h内遇雨,应补喷1次。

4.2 虫害(吸浆虫)

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空全部麦粒,造成绝产。1代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光小麦叶片,造成严重减产。用手扒开麦垄,1个视野内看见2~3个成虫即可开始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750 mL/h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视发生轻重,隔3~5 d喷1次,共喷1~3次。喷药时间应选择无风或策风晴天,在7:00―10:00或16:00―19:00成虫活动盛期进行,无雨无风阴天可全天喷药。

5 灌浆期

灌浆期是小麦全生育期中病害发生最多的时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时期,此时为多种病虫害高发混合期,要根据防治标准,主攻一种,兼治并防其他,可采取“一喷三防”措施。“一喷三防”技术是指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微肥、抗旱剂等)混配,一次喷药可以达到防病、防虫、防倒伏(防干热风、防早衰)效果。各类杀虫剂、杀菌剂可各计各量,混合喷药。也可在药剂中加入磷酸二氢钾补肥,但应现配现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注意粘虫调查。中后期注意防治时机,听取农业部门病情通报,在正规门店按产品说明书配药,忌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量。灌浆后期忌使用高毒农药。

6 参考文献

[1] 满红.小麦病虫害防治要抓好播前的处理[J].新农村,2012(11):22.

[2] 王青松,王红梅,李传红,等.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82.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症状诊断;综合防治

小麦病虫害是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常发性自然灾害,每年危害程度不同,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因此,根据太原市的生态条件和小麦历年常见病虫害发生种类、特点、发病症状以及为害情况,及时开展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提高小麦产量,保证小麦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1.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我市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条锈病、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1)症状与诊断

①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茎秆少见。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橙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② 小麦叶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茎秆少见。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桔红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桔红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③ 小麦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深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2)防治方法

① 选用抗锈良种;在条锈菌越夏区及周边地区实施药剂拌种和适期晚播。拌种可用三唑类农药,如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

② 合理、均匀施肥,避免过多施用氮肥;

③ 抽穗—灌浆期,当麦田病叶率达0.5%-1.0%时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g,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2-32g,对水50kg喷雾。种植高感品种麦田可进行二次防治。

2.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大部麦区的重要病害。白粉病病菌能侵染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在有利条件下每周可繁殖一代,因而小麦生育期再次侵染次数多;过量施用氮肥和加大种植密度均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1)症状与诊断

该病可侵害小麦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严重时颖壳与芒亦可受害。初发病时,叶片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遇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病原菌的闭囊壳)。

(2)防治方法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如京9428、京冬8号、太10604号、等。

②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播种时药剂拌种,防止秋苗发病。每100kg小麦种子用25%的粉锈宁120g,或用15%的烯唑醇或15%的戊唑醇100-150g拌种。拌种应干拌且拌匀,不能过量也不能湿拌。

③小麦拔节期是白粉病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药剂每亩用50-60g的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用30g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30g的12.5%腈菌唑对水50kg喷雾。如果发病重可在第一次施药后10d再施药1次。

3.小麦纹枯病

该病是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近年,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病害逐年加重,病区由南向北不断扩大。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该病可危害整个小麦生育期,播种后造成烂芽,苗期造成死苗,拔节期是发病的高峰期,表现眼斑花秆和叶鞘枯死,严重时后期倒秆或形成枯白穗。

(1)症状与诊断

① 烂芽 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② 病苗枯死 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

③ 花秆烂茎 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④ 枯株白穗 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此外,有时该病还可形成病侵交界不明显的褐色病斑。

(2) 防治方法

①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

② 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雨后及时排水,施肥均匀,不偏施氮肥;

③ 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则易发生药害,如每1.5kg种子加1.5mg赤霉素,就可克服上述杀菌剂的药害;

④ 翌年小麦拔节期,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7.5g对水100kg或20%三唑酮乳油20—25g对水60kg,或50%利克菌200g,对水100kg喷雾,防效比单独拌种的提高10%—30%,增产2%—10%。此外还可选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可湿粉400倍液。于小麦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洒力克麦得每亩用药量15mL,对水15—25kg。

二、常见虫害及其防治

1.小麦蚜虫

(1)概况:危害我省小麦的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2种。防治麦蚜的适宜期是小麦孕穗至灌浆期。

(2)防治方法:当平均每百株小麦有蚜虫500头以上,或者有蚜株率大于25%时,应及时打药防治。每亩用25%蚜螨清乳油50mL,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mL,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g,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kg,机动喷雾器加水10-15kg喷雾防治。

2.小麦红蜘蛛

(1)概况:危害小麦的红蜘蛛,主要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受害严重的小麦不能抽穗,枯萎而死。

(2)防治方法

防治指标:当条播小麦单行33cm长,有麦圆蜘蛛200头或麦长腿蜘蛛100头时,应及时用药剂防治。

① 合理耕作:深耕灭茬,耙耱镇压,中耕除草,均可杀灭大量红蜘蛛。

② 药剂防治:每亩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8-10mL,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mL,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kg喷雾。起身拔节期于中午喷药效果最好;抽穗后气温较高天气则应于上午10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喷药。

3.地下害虫

(1)概况:在我省小麦主要生产区,蝼蛄、蛴螬和金针虫均有发生。

(2)防治方法

防治指标:蛴螬1 000头/亩;金针虫1 000头/亩、蝼蛄100头/亩。

①土壤处理: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kg,加水1-2kg,拌细土25kg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