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119-01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生物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常年发生的农作物病虫鼠草害达1 7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损失的有100多种,有53种属于最具危害性的有害生物,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小麦属于第二大粮食作物,生长周期长,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对小麦生产影响很大。现介绍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以供小麦种植者参考。

1小麦锈病

1.1发生特点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3种,其主要症状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小麦返青后,有2个多月的时间环境比较适合锈病的发生发展,早春条锈病侵染小麦后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和全田普遍发病3个阶段或发病中心和普遍发病2个阶段,然后扩展流行。

1.2防治对策

小麦锈病的防治要采取积极消灭早期菌源,推迟锈病流行期;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及早施药控制,集中进行杀灭,切实控制其蔓延。在大田内病叶率达0.5%~1.0%时立即进行全田普治。

1.2.1农业防治。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磷肥,合理施用氮肥,适时浇水等农业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锈病的发生。

1.2.2药剂防治。一是药剂拌种。用禾果利、粉锈宁、立克秀均匀拌种,拌完的种子当日播完,而且要注意严格掌握用药量,避免发生药害;二是大田喷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50~525 g/hm2、25%丙环唑乳油(科惠)120~135 g/hm2、20%粉锈宁乳油675~900 mL/hm2,或三唑酮、烯唑醇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其防治效果可达95%左右,而且能使千粒重提高10%左右[1-2]。

2小麦纹枯病

2.1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常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其发生呈逐渐加重的趋势。该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和茎秆上,拔节后进入发病盛期。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周围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后逐渐扩大,并由叶鞘发展到茎秆上,且颜色变深,重病株茎基1~2节间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或导致后期小麦倒伏。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常形成云纹状的花纹[3]。

2.2防治对策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要抓住返青至拔节期病株率达15%的防治关键期,特别需要注意3月底前的防治。

2.2.1农业防治。早春要及时中耕,促使麦苗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2.2药剂防治。一是药剂拌种。用立克秀、纹霉清按要求用量拌种,以免影响种子发芽;二是大田喷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80~960 g/hm2、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750~1 500 g/hm2等对水750 kg/hm2在小麦分蘖末期进行喷雾。为确保防治效果,用水量要足,使植株中下部分充分着药。

3小麦腥黑穗病与麦散黑穗病

3.1发生特点

散黑穗病仅破坏穗部各器官的正常发育,而对麦株其他部位的生长发育影响不甚明显,小麦腥黑穗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较多,区别这2种病害的关键是病穗能否散出黑粉和是否有腥味,能自然散出黑粉和没有腥味的是散黑穗病,不能散出黑粉和具有腥味的是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也属系统侵染型的病害,即苗期侵染、后期呈现,1年只侵染1次,没有再侵染。种子带菌是导致小麦腥黑穗病扩散蔓延的主要途径。

3.2防治对策

小麦腥黑穗病是重要的检疫对象,其防治除搞好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种植抗病良种外,还要加强植物检疫。

4小麦叶枯病

4.1发生特点

小麦叶枯病是近几年河南省明显加重的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该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在叶片上,最初出现卵圆形或梭形淡绿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并互相连接成规则形淡褐色斑块,天气干燥时呈灰黄色。发病的顺序是先下部叶片,后上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条件适宜时发展很快。4—5月小麦孕穗至灌浆期多雨潮湿及变化无常的气候条件下发病重。

4.2防治对策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注意栽培管理;三是药剂拌种;四是田间施药。在发病初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喷施药剂,无论使用哪种药剂,均以在发病初期均匀叶面喷施为宜。药剂拌种和田间施药同小麦条锈病。

(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19页)

5小麦赤霉病

5.1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如果在小麦扬花期遇到潮湿降雨天气则会造成病害的流行。

5.2防治对策

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二是进行种子处理;三是进行田间施药。在小麦扬花株率达10%以上,且温湿度条件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时即可进行第1次施药,药剂可选用80%多菌灵超微粉7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L/hm2、80%多菌灵超微粉450 g/hm2+15%粉锈宁750 g/hm2,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注意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进行均匀喷雾,对水量不少于600 kg/hm2,若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4-6]。

6麦蚜

6.1发生特点

麦蚜又称腻虫,小麦不同生育期其危害特点有所不同,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危害,拔节抽穗后,则多集中在茎叶及穗部进行危害。植株受害部位呈现浅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且其所排出的蜜露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6.2防治对策

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对水于百株虫量超过500头时喷雾。穗期可用粉锈宁90 g/hm2+抗蚜威90 g/hm2+灭幼脲30 g/hm2混用,可兼治小麦锈病及白粉病和黏虫等,防效可达85%~90%以上。

7参考文献

[1] 韦伟,许业全,孙善教.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40,142.

[2] 刘海霞,朱丽君.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6):180,182.

[3] 王霞,梁小平,李碧霞.“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9-91.

[4] 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8):20.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措施;河南泌阳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12-01

泌阳县是小麦生产大县,常年种植面积7.33万hm2左右。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及机械化联合收割、秸秆还田、种植制度、气候和小麦抗性的增加,泌阳县小麦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改变,利于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积累,麦田病虫害呈逐年加重态势。病害发生种类主要演化为纹枯病、锈病、全蚀病、赤霉病等混合发生的趋势;虫害以蚜虫、麦蜘蛛为主,还有部分土传虫害;草害则以野燕麦、猪秧秧等为主,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小麦病虫草害一旦发生即很难控制,常造成严重损失,但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也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控制小麦病虫害要大力推广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草害技术,即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综合治理,全面有效地控制病虫草的危害,确保小麦安全优质丰产。

1 整地播种期防治

泌阳县山岗丘陵薄地较多,土壤保水能力差,灌溉条件落后。每年小麦播种期间,时常高温干旱,土壤墒情差,农民整地质量差,又认为“有苗不愁长”,播量普遍偏大,甚至达300~375 kg/hm2。近年来,通过农技人员的大力宣传,播量大幅下降,但一般仍在150 kg/hm2左右。如此大的播量虽然干旱年份能保存一部分麦苗,但一般年景都会造成田间群体过大,个体生长弱,易感染病虫害。此外,泌阳县麦田氮肥施用量大,易造成田间郁蔽严重,引发各类病虫害。同时,泌阳县小麦全部实现机械收割,麦秸高留茬为小麦根病、赤霉病和叶枯病等弱寄生性病害的菌源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小麦根病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纹枯病对高产优质小麦危害更重,小麦纹枯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小麦全蚀病、黑穗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小麦条锈病连年流行。另外,农民出外多,劳动力少,土壤处理、化除不到位,土传虫害也在不断增多。因此,整地播种期是预防小麦多种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1-2]。

1.1 播前整地

尽量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播种前将残留在田间地头的杂草、自生麦苗清除,深翻土壤,平整土地,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推行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小麦自身抗逆能力。

1.2 土壤处理

一是野燕麦防治:用40%燕麦畏3 L/hm2对水600~900 kg/hm2在犁后耙前均匀喷洒垡头,尽快犁耙使药剂混入10 cm土层中,整好地即可播种;二是地下害虫防治:用3%辛硫磷颗粒剂、3%甲基异柳磷30~45 kg/hm2,或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4.5~6.0 L/hm2拌细土375~450 kg/hm2制成毒土,充分搅拌均匀,于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或耕后撒垡头,随后随耙地混入土中。

1.3 种子处理

1.3.1 虫害防治。没有进行土壤处理的麦田,防治地下害虫和吸浆虫可采取药剂拌种。以金针虫为主的,用40%甲基异柳磷100 mL加清水稀释拌100 kg种子;以蛴螬为主的地区,用50%辛硫磷100 mL加清水稀释拌100 kg种子,充分拌匀后,堆闷2~3 h后播种。

1.3.2 病害防治。全蚀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纹枯病等可选用2.5%适乐时20 mL拌种10 kg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用2%立克秀10 g拌种10 kg,或3%敌萎丹30 mL拌种10 kg,同时可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3-4]。

注意: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可以混合拌种,起到病虫兼治的作用。

2 苗期防治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的小麦苗期一般进行化学除草,此时杂草幼嫩,药液可与杂草充分接触,有利于杂草吸收。因此,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化学除草。

3 返青拔节期防治

小麦返青期是补充防治杂草的时期。此时杂草已深、大、壮,抗药性强,药剂使用量小杀伤力减弱,使用量大则会伤及麦苗,但此时是防治杂草的最后时期,苗期没有进行化除的麦田,一定要赶在小麦拔节前化除1遍,否则麦田一旦封垄,化除就失去意义。

小麦越冬进入返青拔节期时,也进入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时期,此时重点是防治纹枯病、麦蚜、麦蜘蛛。预防纹枯病,在年后气温回升,病株率达15%时即开始防治,可用本锈宁、三唑酮,每隔7~10 d喷药1次,连防3次;蚜虫防治分为苗蚜和穗蚜2个阶段,主要防治措施是“挑治苗蚜、主治穗蚜”,若年前干旱,4―5月温度平稳上升又没有大暴雨冲刷,将有利于麦蚜暴发危害。当每1 m的小麦行麦蚜数量达1 500头时,即达到防治标准,可用阿美菌素防治;麦蜘蛛数量达200头/百株时,即达到防治标准,可用1.8%虫螨克1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防。

4 抽穗开花期防治

4.1 病害

一是条锈病。大力推广以烯唑类、三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进行喷药防治,如用25%烯唑醇粉剂450~600 g/hm2、15%三唑酮粉剂1 200~1 500 g/hm2、12.5%烯唑醇悬浮剂600 mL/hm2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二是白粉病、叶枯病。要采取“发现一点,保护一片,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的原则,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集中进行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三是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受天气影响较大,一般流行年份可引起5%~15%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绝收。应在10%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喷施80%多菌灵超微粉7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L/hm2对水600 kg/hm2,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7 d后再喷1次,注意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若在喷后24 h内遇雨,应补喷1次。

4.2 虫害(吸浆虫)

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空全部麦粒,造成绝产。1代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光小麦叶片,造成严重减产。用手扒开麦垄,1个视野内看见2~3个成虫即可开始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750 mL/h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防治。视发生轻重,隔3~5 d喷1次,共喷1~3次。喷药时间应选择无风或策风晴天,在7:00―10:00或16:00―19:00成虫活动盛期进行,无雨无风阴天可全天喷药。

5 灌浆期

灌浆期是小麦全生育期中病害发生最多的时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时期,此时为多种病虫害高发混合期,要根据防治标准,主攻一种,兼治并防其他,可采取“一喷三防”措施。“一喷三防”技术是指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微肥、抗旱剂等)混配,一次喷药可以达到防病、防虫、防倒伏(防干热风、防早衰)效果。各类杀虫剂、杀菌剂可各计各量,混合喷药。也可在药剂中加入磷酸二氢钾补肥,但应现配现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注意粘虫调查。中后期注意防治时机,听取农业部门病情通报,在正规门店按产品说明书配药,忌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量。灌浆后期忌使用高毒农药。

6 参考文献

[1] 满红.小麦病虫害防治要抓好播前的处理[J].新农村,2012(11):22.

[2] 王青松,王红梅,李传红,等.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82.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春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39-01

春小麦在大通县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各种病虫害的危害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根据大通县各生态区病虫发生规律及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实际情况、作物布局等因素,大通县近年来加强了春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

1 小麦锈病

1.1 危害症状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上黄”,是依靠气流传播的真菌性病害。小麦受害后,体内的大量养分和水分被消耗,叶绿素被破坏,使小麦籽粒干瘪,造成减产。小麦发生锈病,起初叶上和秆上出现褪绿的斑,后产生大量铁锈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形态小,狭长形至长椭圆形,在成株叶片上排列成条状和叶脉平行,在幼苗叶片上则不成条,初期从原侵染点以同心圈式向四周扩散,以后密集成片;后期又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的孢斑,即冬孢子堆[2]。

1.2 防治方法

1.2.1 选用抗性品种。选用通麦1号、通麦2号、青春38号、青春39号等抗病品种。

1.2.2 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保苗450万株/hm2左右,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肥、钾肥,消灭田间杂草,增强通风透光作用。

1.2.3 药剂防治。播前用25%粉锈宁进行药剂拌种,可推迟或减轻发病2个月左右;发病初期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25 g/hm2,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对水225 kg/hm2进行喷施。

2 小麦白秆病

2.1 危害症状

小麦白秆病是以种子带菌的真菌性病害。小麦受白秆病危害后,轻者千粒重下降5%~20%,重者千粒重下降50%~70%,对产量影响很大;在受害特别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造成绝收。小麦受害后,其叶、叶鞘、茎秆产生1~4条棕黄色条斑。抽穗后病株基部叶片和叶鞘变成灰褐色而凋枯。叶片丝裂,茎秆病斑最后变成白色,在田间很快出现白穗,形成“青死”症状。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严重发病地区要进行异地换无病种,加强植物检疫,控制疫区。实行轮作倒茬,消灭土壤中的病残体。

2.2.2 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具体方法:用多菌灵或托布津药剂150 g,对水1.00~1.25 kg,喷洒在50 kg种子上,充分搅匀,堆放2~5 d即可播种。

3 麦蚜

3.1 发生规律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等,是世界性害虫,分布广,危害大。蚜虫群集麦穗和麦叶上,吸食麦体养分,排泄粪便,招引腐生菌类腐生,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影响品质,并能传播黄矮病等病毒病害,大通县发生的麦蚜主要为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麦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暖后,越冬卵孵化成母蚜,先在杂草上危害,麦类作物拔节前后,迁入麦田危害[3]。气温高,降雨少,蚜虫繁殖快,危害重。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早春和深秋季节铲除田边地头田埂等处杂草,消灭越冬虫卵。

3.2.2 化学防治。小麦孕穗期开始进行麦田检查,当有蚜株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应进行防治,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50%抗蚜威乳油2 000~2 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15%保丰乳油1 500~3 000倍液、19%氯氰菊酯乳油225~300 mL/hm2、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喷雾[4]。

4 麦茎蜂

4.1 发生规律

麦茎蜂属膜翅目茎蜂科,是春小麦主要的蛀茎害虫之一。小麦一般被害率为10%~20%,严重地区高达30%~50%。以幼虫为害茎秆内壁,影响茎内养分及水分的传导,造成白穗,籽粒瘦秕、千粒重降低,粮食和麦草的产量和品质均下降。麦茎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等寄主植物的根茬内结茧越夏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根茬中化蛹,蛹期42 d;成虫5月中旬始见,6月底终见;卵于5月中旬初见,7月初绝迹;幼虫5月下旬孵出,7月中旬老熟后相继钻入根茬内结茧越冬,到翌年春季化蛹,整个幼虫期超过300 d。成虫于小麦抽穗初期出现后,大多在穗下第2节近节间处产卵,以产卵器锯开麦茎将卵产在茎的内壁上。幼虫孵出后,先向下爬至节间处取食幼嫩组织,随虫期增大,向上危害,咬穿节间,直吃到穗颈部,老熟时抵达根部。

4.2 防治方法

4.2.1 农业防治。种植抗虫、耐寒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提高作物抗害能力和自身补偿能力;适时收割,低割麦茬;收割后机械碾茬;深翻,将虫茬翻到15 cm以下;翻地后用铁耙将麦茬耧到一块集中烧毁[5]。

4.2.2 化学防治。主要针对麦茎蜂成虫喷药防治,第1次喷药在成虫羽化始盛期。即川水地区在6月上旬,浅山地区在6月中旬,脑山地区在6月下旬,药剂可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20%杀菊酯乳油、48%乐斯本乳油、11%蚜粉克星乳油。

5 结语

总之,应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发挥大通县不同生态区病虫监测点的职能作用,及时病虫情报。及时开展防控工作,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挥植保服务队作用,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防治。积极试验示范高效低毒农药,引进先进实用植保器械,开展安全防治高效病虫工作,以提高大通县春小麦生产水平。

6 参考文献

[1] 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8):20.

[2]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4):737.

[3] 2011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J].种业导刊,2011(4):10,12.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防治 播种期 返青拔节期 灌浆期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180-01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小麦生产发展迅速,但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小麦的商品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

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 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3000mL/hm2对水1125~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3.1 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500头/m3、成虫期为5000~7500头/m3。

3.2 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3.3 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3.4 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孕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细沙或细沙土450~600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在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4 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白粉病、锈病、麦穗蚜等。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用2.5%辉丰菊酯乳油300~450mL/hm2或25%快杀灵乳油375~525mL/hm2,对水750kg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以上杀菌杀虫剂可一次性混合使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小麦黑胚病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发展优质小麦必注意防治小麦黑胚病。除选用抗黑胚病品种外,还要特别注意搞好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防治。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对水750kg防治效果最好,使用多菌灵、三唑酮、代森锰锌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应在灌浆初期和中后期各防治1次。

参考文献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第5篇

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3000mL/hm2对水1125~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1)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500头/m3、成虫期为5000~7500头/m3。

(2)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粉锈宁乳油750~1125mL/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3)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4)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孕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细沙或细沙土450~600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在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