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从品种选择、田块选择、施足基肥、精细整地、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田间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化控等方面介绍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从而为小麦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小麦群体质量栽培是获得高产、稳产、低耗能的技术,它改善了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温、光、水、肥条件,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矛盾,使群体与个体之间营养相协调,发育健壮良好,从而促使穗大、粒重、产量高,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耐肥水、抗倒性能较好、分蘖性较强的优质小麦品种淮麦20,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中早熟,幼苗半匍伏,分蘖性较强,叶片上冲,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穗层整齐,茎秆强度较好,株高85cm,是强筋力优质小麦,在栽培上主要依靠主茎分蘖获得高产。

2田块选择

应选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农田基本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块。在播种前开好田间一套沟。周沟宽30cm、深50cm,商沟宽15cm为机开沟,田间畦面5m,土地利用率为92.4%。

3施足基肥

实行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必须提高土壤肥力,以改善田间的温、光、水、肥条件为基础,凡是要获得小麦产量达7500kg/hm2以上的水平,必须要以增施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总施纯氮345kg/hm2(其中基肥占50%,平衡肥占10%,拔节孕穗肥占40%),五氧化二磷112.5kg/hm2,氧化钾97.5kg/hm2。因前作为稻茬,在收割时留高茬还田,秸秆还田约4800kg/hm2,折纯氮18kg/hm2,五氧化二磷10.5kg/hm2、氧化钾27kg/hm2,增加了田间的有机质含量,磷肥以基肥为主,钾肥以追施各半。

4精细整地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精耕细作,采取适当深耕,耕层18cm,破除犁底层,增加活土层,平整畦面,做到上松下实,有利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5种子处理

播前对种子进行晒种、选种,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是幼苗健壮的基础,在10月10日播种时,用15%矮壮素和5%拌种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控制幼苗生长。

6播种

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20kg/hm2,播种方法为扩行机条播。若播种的田间墒情较好,田间出苗为78%,基本苗186万根/hm2,10月18日齐苗,始蘖期10月26日。

7苗期田间管理

为了保证麦苗在田间均匀分布、健壮生长发育,及时进行查苗补种、补稀、疏密工作,要夺得10.5t/hm2以上产量,田间管理是关键。根据田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疏密补稀1次,由于冬前气温偏高,促使冬前分蘖大量发生,又结合中耕除草,再次疏苗,通过多次疏密,田间基本达到一个合理的群体,冬前总茎蘖数控在900万个/hm2左右,单株带蘖4.0个左右,为夺取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8肥料运筹

8.1苗肥施用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要适当增施苗肥,能增加叶片氮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叶面积指数,能够促进根系下扎,促进分蘖和幼穗分化,苗期是形成大穗的关键。齐苗后,及时追施苗肥,施尿素75kg/hm2,折纯氮34.5kg/hm2,这次肥料的施用是形成壮苗分蘖的重要时期。

8.2施好拔节孕穗肥

施用拔节孕穗肥能够减少小穗退化数和小花退化数,起到增加粒数和粒重的作用。根据群体过大的施肥原则,在群体叶色整体褪淡,茎基部第1节间定长,分蘖高峰过去时,施用拔节孕穗肥,施尿素225kg/hm2,折纯氮138kg/hm2,于10d后补施粒肥,施尿素75kg/hm2,折纯氮34.5kg/hm2。

9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后及时进行化学除草,用50%乙草胺2100mL/hm2有效地防除苗期田间杂草;用75%巨星15g/hm2加水450kg,进行弥雾,防除春季麦田阔叶杂草。可用5%井冈霉素7500mL/hm2加水1500kg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用15%粉锈灵防治田间白粉病;用15%的粉锈灵加50%多菌宁可湿性粉剂600g/hm2加活力素750g/hm2加水750kg混合喷雾,综合防治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在小麦灌浆充实期,再用强力增产素喷施,起到增加粒重的效果。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皖北地区

1良种准备

(1)品种选择。当前我省在皖北推广的重点品种以新麦18、烟农19为主、皖麦19为辅。

(2)种子处理。种子包衣不仅有防病、杀虫的作用,还有壮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麦规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选晒种的基础上,采用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复合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预防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强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整地时,一是要施优质有机肥45t/hm2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磷酸钾225~300kg/hm2,硫酸锌15~30kg/hm2等。

2.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垡等。

3播种

3.1适时播种

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气温降至16~17℃时播种,皖北地区在10月10~15日播种为宜。

3.2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健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3.3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4田间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

4.1.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三至四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1次水,确保早发赶齐。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①浇冬水。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会窒息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断根,镇压划锄。深耘10cm以上,可以断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旱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4.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适时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采用20%壮丰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悬浮剂15g/hm2对水450kg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4.2.3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d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4.3.2叶面追肥。小麦扬花后至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时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d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高职院校需要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实践需要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农业高科技人才。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还未完全摆脱普通高校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设置课程的影响,课程体系设计仍然是按照学科体系下的要求在进行,采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基本模式。由此导致了诸多问题,例如,课程体系呆板、缺乏灵活性;课程结构不合理,封闭式培养专业分得过细、相互渗透较少,单一的学科课程门类多、课时长,专业知识面窄;实践性技能学习少,课堂时数多,不利于学生自我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与行业系统共同开发课程的规范性、实效性不足等。例如,某高职院校作物生产技术(种子、农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植物生长与环境、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农业机械、植物遗传育种等专业基础课;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信息与法规、农药及应用、化肥及应用、种子检验、种子贮藏加工、蔬菜种子生产技术、园艺苗木生产技术等专业课;作物种子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还有一些单独的实践课程,往往开设在最后作为总结性实习。这种模式是学科体系下的产物,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基本原理是公共课为基础课学习做准备、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做准备、专业课为实践课做准备。这种模式的课程设置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减弱知识的实用性,无法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不能建立起真正的产学结合模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优化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大环境下,原有的课程体制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弊端逐渐突出,旧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死记硬背能力强,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弱,这种课程体系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重实践、轻理论”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先具体、再抽象,先讲实践内容比较多、理论少的课,后讲理论多、实践内容少的课,删除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开专而深的有代表性的具体的专业课,最后再讲理论课”的原则。以种植专业为例,农学类专业可以这样设计课程体系。

(一)最先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

1《.大豆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我国大豆的栽培区划、器官形态及其构造、生长发育及对环境的要求等基本情况,大豆灌排技术、大豆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大豆施肥技术、大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大豆优良品种介绍、大豆重迎茬控制技术等栽培技术,大豆加工、大豆产业经济等后续应用技术。2《.水稻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水稻栽培的历史和发展,器官形态及其构造、生长和发育、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品种选育、深耕整田、育秧、合理密植、施肥、灌溉与排水、田间管理、轮栽、直播栽培、陆稻栽培、稻的特殊栽培、稻作病害及其防治等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机械化、收获、检验、贮藏与副产品利用、加工、产业经济等后续应用技术。3《.玉米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玉米生产概况、生物学基础等基础性知识,玉米的肥料施用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杂交种子生产技术、栽培、高产潜力探索与高产创建、特用玉米栽培技术等栽培技术,玉米的贮藏、加工、产业经济等后续实用技术。4《.马铃薯栽培技术》这门课程主要讲授马铃薯的基本情况、生物学特性、品种、繁育等基本情况,马铃薯的栽培制度及栽培季节选择,北方一作区栽培技术,中原———南方二作区栽培技术,西南单、双季混作区栽培技术,间种套作和特殊栽培技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等栽培技术,马铃薯的采收与储运、马铃薯加工、马铃薯产业经济等后续实用技术。5《.小麦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我国小麦生产概况、种植历史和现行种植区划等基本情况;小麦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生理生化,育种的遗传学基础和遗传资源,小麦育种目标与育种策略,不同育种途径,品种间杂交育种,轮回选择,诱变育种,远缘杂交,双单倍体育种,麦田土壤耕作,培肥与灌排,麦田种植制度,北方冬小麦栽培技术,南方冬小麦栽培技术以及春小麦栽培技术,小麦各种灾害的预报等栽培技术;小麦的收获与干燥,品质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小麦加工,小麦经济学等后续实用技术。6《.西红柿栽培技术》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西红柿的区域划分、各品种特点、生长发育规律等基本情况,日光温室栽培茬口安排及原则、日光温室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害及生理障害的防治等栽培技术,西红柿贮藏保鲜技术、加工及经济等后续实用技术。7《.菠菜栽培技术》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菠菜的植物学特征、变种及品种等基本情况,菠菜的生长发育过程、生长条件、栽培季节与技术、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提高菠菜品质的途径、加工等后续实用技术。这些课程的内容均包含作物的地理分布、生物性状、生长规律、品种繁育、生长环境、田间技术管理、病虫防治、加工贸易。这样将知识重复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随后开设理论课程

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针对这几门课开设农作物昆虫学、农业气象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农作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理论课。由于有前面七门课程的教学基础,学生对这些理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便于对这些深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三)最后开设实践拓展课程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麦 高产栽培技术 综合配套措施 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166-01

地方小麦若想实现高产栽培,就必须优化其综合配套措施,这其中就包括秸秆还田、施底肥、优种选择、适量播种以及冬前春后麦田管理等等。

1 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应用秸秆还田是希望充分利用到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质,它是土壤栽培种植农作物所最需要的重要营养肥料,因此应该科学实行秸秆粉碎并将其直接还田,极大程度促进土壤肥力提升,优化田间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

一般来说,小麦栽培种植均为前茬玉米种植后的回茬麦,所以利用秸秆还田技术也是为了将前茬玉米种植所残留的秸秆完全粉碎、破茬,以深耕或旋耕的方式来将粉碎后的秸秆深埋到土壤中,使其作为肥料完全覆盖地表。从技术角度来讲,秸秆还田一定要做到及时,一般要做到边收割玉米边粉碎、边翻埋秸秆,这样做也是为了借助玉米秸秆在收割时含水量较高,而且及时翻埋也能利于土壤腐解,为小麦栽培创造良好条件。以玉米秸秆的腐解过程为例,它就需要实施100:4:1的碳氮磷比例,这也是为了解决秸秆还田时的微生物与作物营养争夺矛盾,特别是缓解对氮元素的争夺。所以还田过程中每还田100kg秸秆,就要外加加入10kg碳酸氢铵与3.5~4kg尿素,而对于某些缺磷的土壤则还要适当为其增补磷肥。

秸秆的粉碎与翻埋要选择大型机械来来进行作业,确保机械的离地间隙在5cm左右。不能在玉米秸秆倒伏后粉碎,因为这样会降低玉米秸秆的粉碎率。而且玉米秸秆的粉碎长度要控制在5~7cm左右,且要杜绝漏切现象出现。秸秆在粉碎以后就要立即使用化肥,采用旋耕方法保证它能够被充分腐烂分解,这样不但能够增肥地力,也能达到保墒效果,对土壤板结预防也有一定作用[1]。

2 底肥施肥技术应用

小麦栽培若想实现高产必须施足底肥,一般来说分为两种,水地麦田施肥与旱地麦田施肥。其中水地麦田施肥其产量如果在300~400kg/0.067hm2,它应该施用农家肥3000kg左右,同时施入10~12kg氮肥、6~8kg磷肥以及1~3kg钾肥,如果产量在200~300kg/0.067hm2条件,则要施入农家肥2500kg左右,且同时施入8~10kg氮肥、4~6kg磷肥以及1~3kg钾肥。一般来说,磷肥、钾肥与有机肥一般作为小麦的底肥施入,施加底肥以后还要追施50%~70%氮肥,确保水地麦田底肥施足。

如果是旱地麦田,其产量在100~200kg/0.067hm2条件下,则要施入农家肥2000kg左右,并追施3~5kg氮肥和2~4kg磷肥[2]。

3 优种选择技术应用

小麦品种选择要因地制宜,一般在北方地区多选用中麦175、京9843、轮选987等等。通常采用机械条播技术,条播深度控制在3~6cm左右为最佳。由于水地小麦适播期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所以旱地小麦适播期要适当提前到9月中旬到9月下旬,其播量也要控制在12~14kg/0.067hm2。

4 小田间管理应用技术

小麦田间管理应用技术主要体现在春季及冬季管理两方面,首先要在播种前一年进行冬前管理。

4.1 冬前管理应用技术分析

冬前管理首先要浇冬水,施冬肥。如果麦田拥有水浇条件,就要在越冬之前进行冬水浇灌,浇水量一般控制在40~50m?/0.057hm2。在冬水浇灌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天气变化状况,必须选择昼消夜冻的无风晴天天气。如果麦田存在底肥不足情况,就要保证浇冬水和追施尿素的有机结合,其中尿素追施要保证在5.0~8.0kg/hm2,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弱苗也能转壮成长。如果是旱地麦田则要在冬季雨雪天气后再追施尿素,追施量保证在5.0~7.5kg/0.067hm2,同时也可以在越冬之前追施一定农家肥(2~5m?/0.067hm2),其目的就是为了补充地力,保证地温,防止麦田冻害情况发生。

如果是存在土壤板结结构或存在晚播状况的弱苗田,无论是旱地还是水地麦田都要在小麦成长到三叶期时实施中耕划锄。这一冬季麦田管理行为不但能够为麦田提温保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杂草。一般来说中耕划锄主要分为浅锄和细锄。在中耕划锄过程中不要出现压苗伤根现象,如果是播种较浅的麦田类型,就要配合中耕、浅耕来培土壅根,这样做能够有效保护小麦的分蘖节,也能提高麦苗的冬季抗寒能力。

4.2 春后管理应用技术分析

在早春季节要对麦田实施镇压,主要是为了塌实土壤并弥补土壤裂缝,起到麦田保墒提温的作用,同时消灭多余杂草。镇压要结合细耕划锄进行,要做到先压后锄,且锄地要做到细锄,匀锄,绝对不能压到麦苗。针对弱苗部分则要实施浅锄,适当提高土壤温度,这样能有效促进弱苗的麦苗根系健康发育,帮助弱苗提高抗寒能力,促进其转壮生长发育。

春耕镇压还要实施顶凌耙地,这一环节在早春实施,能够起到麦田增温保墒的效果。一般来说,它能稳定麦田日均温度在0~3℃左右,使麦田土壤昼消夜冻。当土壤解冻深度在3~5cm时就是顶凌耙磨的最适当时机。

在麦田的春季后期管理方面,必须确保浇水充足,以水为先。如果是水地麦田,必须根据其土壤墒情及外部降水环境来适当浇灌抽穗扬花水和灌浆水,确保早春时期麦田土壤湿度及田间持水量始终保持在70%~80%左右,这样才能满足小麦栽培生长需要。如果是轮浇相对周期较长且浇水困难的麦田,则要在其灌浆初期争取普浇灌浆水一次,这样能更好促进小麦的籽粒灌浆效果,提高小麦籽粒质量[3]。

总结

总而言之,小麦高产栽培要基于多方面技术考虑,围绕小麦种植流程做好冬前春后栽培准备及种植工作,并做到因地制宜,考虑周全它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以保证栽培过程的细致周到。

参考文献

[1] 黄位先.威信县小麦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5(1):15-16.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麦;玉米;轮作;栽培技术;河南濮阳

濮阳市现辖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3个,其中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6.87万hm2,优质玉米生产基地7.47万hm2,栽培模式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依据濮阳市气候特点、栽培习惯、机械化程度等,总结出了濮阳市小麦玉米轮作高产栽培技术并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濮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将其介绍如下。

1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1品种选择

强筋小麦选用郑麦366、豫麦34等品种;优质中筋小麦选用矮抗58、周麦16、新麦18、濮麦9等品种。快速

1.2整地施肥

一般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25cm,推广秸秆机械还田技术,前茬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耕前要施足基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肥[1],氮肥用量采用以产定氮法,磷、钾肥用量采用测土定磷、钾法,高肥力水平下的总施肥量为纯氮189kg/hm2、五氧化二磷112.5kg/hm2、氧化钾 94.5kg/hm2,基肥追肥比例为4∶6,提倡施用配方肥或复混肥。快速

1.3适期播种

半冬性品种10月5~15日播种;弱春性品种10月10~20日播种。成穗率高的品种种子用量90~120kg/hm2;成穗率低的品种和播种时间推迟的适当增加播量。

1.4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确保全苗。在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3~5℃,对0~20cm土壤(壤土)含水量低于20%的麦田进行冬灌。开春后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保墒,提高地温、促苗早发,消灭杂草,确保麦苗稳健生长。春季灌溉可在拔节末期进行,结合灌溉,沟施或穴施尿素150~225kg/hm2。可在孕穗期或灌浆初期进行小水灌溉,要注意防倒伏,高产田可追施尿素75~120kg/hm2。可用尿素7.5~15.0kg/hm2或磷酸二氢钾3kg /hm2对水750kg进行叶面喷洒,预防干热风和提高籽粒品质。快速

1.5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起身期要普遍进行纹枯病防治,用20%三唑酮乳油750mL/hm2对水750kg喷雾,兼防白粉病、条锈病。拔节期用20%三唑酮乳油750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粉剂300g/hm2对水750kg喷雾,防治白粉病、条锈病。扬花初期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防治赤霉病[2]。防治麦蚜等害虫可选用10%吡虫啉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防治麦蜘蛛可用20%哒螨酮乳油750~1 050mL/hm2对水750g喷雾。在2月上旬进行化学除草,可使用骠马乳油、巨星、2,4-D等除草剂,严格按说明喷雾。

1.6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收获。在小麦收获时应努力扩大机械粉碎秸秆还田的面积,提倡通过小麦高留茬、麦秸麦糠覆盖,加大秸秆还田数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用浚单20、济单7号、郑单958、浚单22、先玉335等优质、高产、多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2.2抢时早播

夏玉米播种要突出抢时早播。套播玉米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麦收前3~7d播种,直播玉米在6月上旬麦收后抢时铁茬机械播种。根据品种特点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一般在5.7~7.5万株/hm2范围内[3]。快速

2.3苗期管理

三叶期及时间苗,五叶期及时定苗。去除小苗、弱病苗,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提高群体整齐度。中耕保墒防旱,促进玉米幼苗健壮和根系发育。苗期应中耕松土2~3次。在玉米拔节期前拔除弱株、小株,提高群体整齐度,确保群体合理密度。在玉米拔节初期及时深中耕培土,以促进气生根下扎,扩大根系吸收范围。

2.4肥水管理

高肥力水平下施纯氮30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氧化钾120kg /hm2。全部的磷、钾肥和有机肥及20%的氮肥于玉米拔节初期一次性开沟施用。在玉米10~13个叶展开(大喇叭口期)时,重施孕穗肥,追施总氮量的 60%,条施或穴施,以促穗大粒多。籽粒灌浆初期,追施总氮量的20%,结合浇水撒施或条施,也可采用磷酸二氢钾或尿素进行叶面追肥,以提高后期叶片光合能力和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后20d,是玉米需水关键期,遇旱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

2.5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出苗后及时喷药防治蓟马、粘虫、蚜虫、玉米螟、红蜘蛛等虫害,并预防玉米粗缩病、矮花叶病等病害。可用40%的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乳油喷雾。对有粗缩病、矮花叶病发生趋势的田块,可加入病毒A、病毒康等防治病毒病药剂予以控制[4]。在小喇叭口期用1.5%辛硫磷颗粒剂 0.25kg,掺细沙7.5kg,混匀后撒入心叶防治玉米螟,撒1.5~2.0g/株,

或撒施杀螟丹颗粒剂7.5kg/hm2。抽雄期防治注意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及锈病。花粒期做好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锈病、青枯病、穗腐病等病害和玉米螟、红蜘蛛、蚜虫等虫害的防治。玉米播种后出苗前3叶前,及早用都阿合剂或乙阿全剂等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化学除草。

2.6适时收获

依照玉米成熟标准适时收获。叶色变白、苞叶干枯、伤口松开、黑层出现、籽粒乳线的消失是玉米成熟的标志,提倡适时晚收。

3参考文献

[1] 杨春玲,侯军红,关立,等.优质强弱筋小麦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6(Z1):16-17.

[2] 王水柱,任怀民,张献丽.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200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