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皖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21-02

皖北地区小麦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和蚜虫、麦蜘蛛等。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现介绍皖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1 小麦白粉病

1.1 发生症状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侵染叶片,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及穗部。叶片受害后,有直径1~2 mm的白色霉点着生其上,随着病情的发展,霉点扩大成椭圆形或近圆形的白色病斑,并出现其典型症状即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当有外力或遇到震动时,白粉则立即飞散。发病严重时,霉层长满叶片,导致光合面积减小,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达50%以上。

1.2 发病规律

白粉病菌在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越冬,借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早春气温回升至5~25 ℃均能发生,湿度较高有利于发病扩大危害。

1.3 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病叶率达10%以上时,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150 g/hm2、50%粉锈宁胶悬剂1 500 g/hm2防治。

2 小麦赤霉病

2.1 发生症状

小麦赤霉病为皖北冬小麦的常发病害,一般可造成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小麦整个生育期均能受害,以穗部为主。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渐渐蔓延至整个麦穗,病部呈褐色或枯黄,后期可产生黑色颗粒[1-2]。

2.2 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菌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稻桩、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壳随风雨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4月气温变幅较大,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

2.3 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4月20―23日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喷药预防,可用40%多菌灵悬乳剂3 000 g/hm2+24%抗蚜・吡虫啉300 mL/hm2,或25%吡蚜酮300 g/hm2+磷酸二氢钾1 500 g/hm2对水1 225 kg/hm2+黄腐殖酸叶面肥750 g/hm2均匀喷雾。间隔7~10 d后,即小麦灌浆初期再补喷1次,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3 小麦纹枯病

3.1 发生症状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播种以后,发芽时若受病菌侵染常引起烂芽,导致麦苗不能出土;幼苗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期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拔节后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并继续向上部扩展至旗叶。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发展,扬花灌浆期病株率达到高峰,病斑扩大,相互连成典型的花秆症状,烂茎,致使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抽穗后成为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病株植株矮小,易倒伏[3-5]。

3.2 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或越夏,侵染对象除小麦外,还有玉米、水稻、谷子、高粱等。菌株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 ℃,30 ℃以上时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13 ℃以下时生长缓慢,5 ℃以下则停止生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现冬前零星发生,小麦返青后病害发展加快,小麦拔节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抽穗后病情发展趋缓的特点。

3.3 防治技术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形成合理的田间种群密度。二是播种前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3~4 g拌麦种100 kg,或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拌种或小麦种衣剂包衣,以压低苗期病情基数。三是当田间病株率达15%以上时进行药剂防治,皖北地区秋苗发病较重地块于11月中旬用25%粉锈宁500 g/hm2,或10%井冈霉素1 500 g/hm2喷雾防治。次年小麦返青时即2月底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975~1 500 g/hm2,或10%井冈霉素2 250 g/hm2,或三唑酮1 500~3 000 g/hm2喷雾防治,注意加大用水量,使植株中下部充分着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4 小麦蚜虫

4.1 危害症状

小麦蚜虫可在小麦的多个生育期进行危害,苗期主要集中在叶鞘、叶背及心叶处进行危害;拔节抽穗期主要集中在茎秆、穗部及叶片处进行危害,同时还可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光合及呼吸作用;穗期小麦蚜虫的危害可造成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引起严重减产。

4.2 发生规律

小麦蚜虫分为2种: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前者又称穗蚜,喜在嫩穗上取食,种群密度较大,3―4月气温回升时,产生大量有翅蚜,通过气流传播至北方麦区进行危害;后者以卵越冬,初夏迁至麦田,在小麦返青至乳熟初期进行危害[6-8]。

4.3 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的防治关键是防治穗期蚜虫,4月20―23日(小麦扬花初期),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或有点片群集危害发生时,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10%吡虫啉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喷雾,或用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1 000倍液、50%烯啶虫胺水乳剂1 500倍液、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等喷雾,间隔7~10 d再喷雾1次,并确保药剂的轮换使用。

5 麦蜘蛛

5.1 危害症状

麦蜘蛛以成若虫于春、夏对麦苗造成危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斑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严重的整株干枯死亡。

5.2 发生规律

麦长腿蜘蛛1年发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卵连续孵化,4―5月进入繁殖危害盛期。麦长腿蜘蛛喜干旱,生存适宜温度为15~20 ℃,最适宜相对湿度50%以下,白天活动危害,以15:00―16:00最盛,遇到阴雨或露水较大时,即潜伏在麦丛或土壤缝隙中不动。

5.3 防治技术

在冬小麦返青后,当平均每33 cm单行长幼虫数达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即可进行药剂防治。选用虫螨克等阿维菌素类农药,或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2 000倍液喷雾。

6 参考文献

[1] 韩才斌,王娟,韩根成,等.大丰市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7):141,144.

[2] 张震,侯明翠,李玉鹏,等.豫西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种业导刊,2011(8):28-29.

[3] 张德奇,季书勤,李向东,等.主要病虫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2):67-70.

[4] 张穗,宋万昌,傅伟,等.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动态关键因素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5(S1):104-109.

[5] 闫光升,屈改枝,焦松峰,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条件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3(2):27-28.

[6]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4):737.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麦种植 病虫害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31-01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灾害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常年发生的病虫害给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小麦在我国有着优质的种植历史,属于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的周期比较长,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病虫害种类比较多,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发生不同的病虫害,在种植过程中如果防治不到位很容易给小麦造成减产。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对策,以供小麦种植者进行参考。

一、小麦锈病

1.发病的特点

小麦锈病分为三种,称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发病过程中其主要的特点和症状为条锈病在叶片上成行,叶锈病在植株上斑点混乱没有规律,秆锈病主要是呈现出一个大红斑点。小麦返青之后,其中有两个月的时间比较容易发生小麦锈病,发病的初期主要是侵染小麦的单片叶片,等到发病的中期以后,主要侵染小麦叶片的中心,发病的后期会主要传染到整个麦田,然后大范围的进行传染。

2.防治对策

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采用提前防治。提前对病原菌进行消杀,推迟锈病发生的时间,对早期麦田早期出现发病的中心进行药物防治,集中进行消杀,切实控制病情的蔓延。当田间发病的病叶在1%左右时,便要及时适当进行全田的防治。首先,农业防治。在年前进行播种之前,应该对土壤进行深耕处理,并选择合适的实际进行播种,合理的进行密植,在种植之前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磷肥和合理的施用氮肥,在种植过程中应该适度的对其进行灌溉,合理的采用农业措施对防治小麦锈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药物防治。采用药物防治主要以下及两个方面,一个药剂拌种,小麦在种植过程中,可以使用禾果利、粉锈宁或者立刻秀进行种植前的拌种工作,拌种完毕之后的小麦种应该当天使用完毕,而且在种植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药量的使用,避免对种植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小麦出苗;最后,大田喷药。当小麦锈病发生比较严重的过程过程中,应该及时的进行田间农药防治。在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浓度大小为12.5%的可果粒可湿性粉剂每亩450g或者使用那个浓度大小在25%丙环唑乳油每亩使用120g或者使用浓度大小为20%的粉锈宁乳油每亩使用900ml进行综合防治,在使用上述几种药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药物轮换的使用,合理的使用上述的药物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综合防治有效率在95%以上,而且还能提提高小麦的产量。

二、小麦赤霉病

1.发病特点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的疾病,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小麦扬花期或者盛花期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很容易造成该种疾病大面积的爆发和流行,因此,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年的气象条件进行重点的防治,降低赤霉病对小麦产量得影响。

2.防治对策

首先,在选择小麦品种过程中,首要选择那些抗病的品种,其次小麦种植之前对种子进行处理,最后,对田间进行施药管理。在小麦扬花期,且扬花株达到了10%以上,且温度条件适合的,连续的阴雨天气十分容易引起赤霉病的发生,这时就应该对其进行第一次的综合防治,施药过程中可以选择浓度大小在80%的多菌凌超微粉每亩使用750g或者使用浓度大小为40%的多菌灵胶悬剂每亩使用2250ml或者使用浓度为80%的多菌灵超微粉和浓度大小为15%的粉锈宁45g和750g进行综合防治,对于小麦易感病的品种,注意在施药过程中对准小小麦的麦穗重点进行喷雾,每亩使用水的量不应该少于600公斤,如果喷完之后出现了阴雨天气,应该在雨停之后及时的进行补喷。

三、小麦蚜虫

1.发病的特点

小麦蚜虫又被称为腻虫,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时期都会存在。在小麦不同的生长周期内其发病特点也不仅相同。小麦苗期阶段,蚜虫主要集中在小麦的叶片背部、叶鞘以及心叶处危害小麦,等到小麦抽穗拔节时期,蚜虫主要集中在茎叶以及小麦的穗部对这两个部位进行危害。小麦植株受到危害自后,整个植株呈现出黄色斑点,蚜虫危害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植株叶片发黄,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植株死亡,且蚜虫在生长过程中排除的蜜露对小麦的光合作用产生严重的影响,影响到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2.防治对策

在防治过程中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的对策,农药可以选择浓度为10%吡虫啉1000倍液进行在田间喷雾,或者使用浓度大小为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进行田间喷施,也可以使用浓度大小为50%的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进行田间重点防治。在蚜虫防治过程中,使用菊酯类的农药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麦穗期,可以使用粉锈宁加抗蚜威和灭幼脲每亩90g、90、和30g重点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措施在防治小麦蚜虫的基础上还可以对白粉病和粘虫起到有效地防治作用。

参考文献

[1]韦伟,许业全,孙善教. 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2)

[2]侯伟,董元海,程玲娟,王广兰,周莉,蔡武宁. 轻型栽培条件下小麦纹枯病发生及防治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 2010(08)

[3]王霞,梁小平,李碧霞. “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03)

[4]吴怀刚,徐先祥,张乃康,沈言根. 凤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2)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安徽太和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168-01

小麦是太和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吸浆虫、锈病、蚜虫、麦蜘蛛、黏虫、地下害虫等主要病虫是制约该县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生物灾害。抓好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对于确保该县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确保小麦高产攻关目标的实现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意义十分重大。近几年来,太和县推行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以此推动全县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受生产水平、栽培技术、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太和县主要病虫害发生呈现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常发性病虫发生有下降趋势,如纹枯病。②偶发性病虫仍有局部重发区域。如吸浆虫于近几年在该县局部区发生较重,有些年份可达大发生程度;2003年小麦赤霉病全县大流行。

1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小麦主要病虫害:以纹枯病为主,吸浆虫在常发区近年仍有不同程度发生,小麦穗期蚜虫2009年淮北部分地区大暴发。小麦次要病虫害:沿淮地区麦蜘蛛、感病品种的白粉病和锈病(叶锈为主)。条锈病仅2007、2009、2010年在太和县麦区零星发生。

2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措施

2.1.1 药剂拌种。①地下害虫重发地区推行杀虫剂拌种技术,用辛硫磷25 g,或吡虫啉20 g拌小麦种子50 kg;②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重发地区,推行杀菌剂拌种技术,用戊唑醇湿拌剂2 g,或三唑酮20 g拌小麦种子50 kg;③病虫害普防地区,药剂拌种可单选50%甲柳·酮乳油50 mL,也可任选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各一混配使用,拌种时将药剂对水3 kg搅匀边喷边拌,待麦种晾干即可播种,播种深度不宜超过5 cm。为防止产生药害,药剂拌种时不能随意加大用量,要按规定药量使用。

2.1.2 种植抗(耐)病品种。豫麦70、泛麦5号、新麦18等品种宜种植在白粉病重发区;扬麦13、扬麦14、扬麦15、皖麦43、泛麦5号等品种宜种植在赤霉病常发区;邯6172、新麦18、豫麦70等品种宜种植在纹枯病重发区。

2.1.3 适期播种,减轻病虫发生程度。纹枯病、白粉病、地下害虫重发地区,为减轻其冬前侵染和危害,春性小麦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半冬性小麦品种在10月中旬播种。同时播种要适量,并进行扩行播种(行距22 cm以上),加强肥水管理,实施健身栽培[1]。

2.2 化学防治

2.2.1 小麦白粉病。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于小麦倒三叶展开时,对病叶率达15%的田块,用三唑酮150 g/hm2、烯唑醇120 g/hm2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防2~3次,

2.2.2 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和利用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用吡蚜酮90 g/hm2、啶虫脒30 g/hm2、吡虫啉60 g/hm2、毒死蜱480 g/hm2,或抗蚜·吡虫啉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不必施药防治[2]。

2.2.3 小麦锈病。大田叶锈病病叶率达10%、条锈病病叶率达0.5%时要立即进行普防,防治药剂品种、用量同小麦白粉病,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10 d后再喷1次。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立即防治,控制其蔓延;当田间发现小麦条锈病单片病叶,应立即摘除并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3]。

2.2.4 小麦纹枯病。在种子处理的基础上,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同时加强重病田春季药剂防治。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用丙环唑135 g/hm2,或井冈霉素150 g/hm2,或烯唑醇90~105 g/hm2,或井·蜡芽375 g/hm2防治。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隔10 d再喷1次[4]。

2.2.5 小麦吸浆虫 。吸浆虫常发区,在中蛹盛期选用辛硫磷1 125 g/hm2拌细土300 kg/hm2均匀撒到麦田,杀死虫蛹;为保证药效持久,可在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成虫盛期用敌敌畏1 800 g/hm2拌毒土撒施,或用倍硫磷562.5 g/hm2、高效氯氰菊酯30~45 g/hm2喷雾防治。如田间虫量大,需在中蛹期和成虫盛期实行2次防治,若田间虫量小,仅需在成虫盛期实行1次防治即可。

2.3 总体防治技术(3次防治)

着力抓好小麦返青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播种期3次病虫总体防治。小麦抽穗扬花期以防治吸浆虫、赤霉病、穗蚜(或其中之一)为主,兼治叶枯病、锈病、黏虫、白粉病等;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以防治纹枯病为主,兼治麦蜘蛛、苗蚜等;秋种时以防治纹枯病、地下害虫为重点,推行药剂拌种。

2.3.1 选准对路药剂。尽量选择特效药,这样可以降低用药量,降低对天敌的杀伤作用,降低环境污染。如防治纹枯病可选用井冈霉素、井·蜡芽等,防治麦蚜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不能选择一些低含量的复配制剂(如多硫合剂等)和高毒农药[5]。

2.3.2 抓准防治适期。防治病害要求以预防为主,施药在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如防治赤霉病要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在发病初期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防治虫害要掌握在发生高峰期或3龄之前,同时要做到达标防治,不能盲目采取措施。

2.3.3 对足水量。防治病虫害时一定要对足水量,这样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机动喷雾器喷药量为300 kg/hm2;卫士牌0.7 mm孔径喷片手动喷雾器喷药量为375~450 kg/hm2;常规1.5 mm孔径喷片喷雾器喷药量为750 kg/hm2,对于小麦根茎部发生的病虫害要加大药液量,喷淋到小麦根茎部与病虫发生部位接触,提高防治效果。

2.3.4 喷雾要均匀。喷雾时一定要使用喷头,雾滴越细,喷雾越均匀周到,防治效果越好,喷雾时切不可去掉喷头进行粗喷。

3 参考文献

[1] 袁虹霞,李锁平.小麦近缘属种纹枯病的抗性鉴定[J].华北农学报,1998,13(4):26-29.

[2] 檀根甲,季伯衡.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5(1):70-75.

[3] 李耀武,李焕应,张邦寨,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56.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春季麦田管理;划锄镇压;肥水管理;预测预报;早春冻害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48-1

针对全市去冬今春降水量偏少、早春持续的气候特点,结合平里店镇麦苗现状:一、二类苗占86.3%,三类苗和旺长苗占13.7%。为夺取夏粮丰产丰收,拟定春季麦田管理意见。

1 抓好划锄镇压,控旺保墒增温

由于今年小麦越冬期降水量偏少,且近期内仍无大的降水过程,加上早春干旱风大,麦田蒸发量加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麦的抗逆性。此时落实划锄镇压技术,对于小麦增温保墒意义重大,特别是水浇条件差的地块及去年落实秸秆还田技术的地块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所有地块在麦田冻融交替时顶凌划锄,做到划锄要细、匀、平、透;镇压技术是一项控旺转壮,提墒节水的技术措施。建议对冬前旺长麦田在拔节前镇压。无水浇条件或土坷拉较多的地块待土壤化冻后应先镇压后划锄。特别是去年秸秆还田的地块,大部分秸秆粉碎还田地块质量不高,造成土壤翘虚,失墒跑墒严重,为小麦安全越冬埋下隐患,更是降低了小麦的抗性。

2 合理运做肥水管理

建议根据各自苗情特点,结合气候状况,于小麦返青后至起身前、或起身后至拔节期,适时进行追肥、浇水,原则上此期亩追肥量为尿素12~15公斤。特别对秸秆还田地块,由于作物秸秆含碳较多,含氮较少,土壤微生物分解时需要一定的碳氮比,秸秆的腐蚀过程中,也需要从土壤中吸收一部分氮素,当土壤中氮素不足时,就会造成还田秸秆与麦苗争夺养分而影响麦苗的生长,因此要适量多补施氮肥,加大氮的投入。

3 搞好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建议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建议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地块,应强化化学除草。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重点防治的有纹枯病、全蚀病、红蜘蛛和地下害虫等,此时是小麦综合防治的关键环节。春季拔节期结合“一喷三防”(喷一次药,可以防治虫害、防治病害、防干热风等)技术防治,莱州当地主要采购阿维菌素、三唑酮、尿素为主。

3.1 小麦病害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为害茎部,重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在上面,初期散生土黄色或黄褐色的霉状小团,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麦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3.2 小麦虫害

近年来,随着冬季干旱少雨、气温偏高,暖冬现象不断出现,小麦红蜘蛛越冬基数逐年增加,加上红蜘蛛虫体较小,易被忽视,而一般杀虫剂防治效果不理想,使得红蜘蛛害程度日益加重,逐渐由次要害虫上升主要害虫,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一般情况小麦减产15%~20%,严重地块减产达50%~70%。

春季危害小麦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多发生在小麦返青后至灌浆期,再加上秸秆还田技术的大量应用,致使麦田的地下害虫发生机率更大,严重的地块出现了缺苗断垄现象,甚至绝产。

4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预防早春冻害

预防早春冻害的关键技术措施是降温之前灌水,在降温之前灌水。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因此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以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因此,有浇灌条件的地块,在寒潮来前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已经发生冻害的补救措施是:一是抓紧时间追施速效氮肥,促苗早发;二是中耕保墒,提高地温,及时中耕,蓄水提温,能有效增加分蘖数;三是喷施叶面肥,及时补充养分。叶面喷施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明显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参考文献

[1] 近藤晃,张继慈.麦类作物的化学除莠[J].新疆农业科学,1980,(04).

[2] 郝凤山,瞿明山,何景顺.麦夏葵双丰收[J].新农业,1980,(02).

小麦病虫害图片及防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植保新技术;增产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098-01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苏鲁交界,被誉为“鲁南粮仓”,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常年种植小麦4.9万hm2。近年来,随着小麦种植结构的调整,秸秆还田面积加大,受暖冬气候的影响,全县小麦田病虫害越冬基数较高,中后期麦田群体普遍过大,郁蔽度增加,病虫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制约小麦丰产丰收。尤其2015年1月28日,农业部审议通过《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力争2020年农作物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在农药方面,要淘汰剧毒高毒农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研究绿色生产模型[1-2]。为此,郯城县植保站于2014年秋季进行了小麦病虫防控的植保技术示范,研究整套技术的控害与增产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地概况

试验示范安排在郯城县庙山镇丰和农场小麦高产创建田,试验示范处理A区6.7 hm2,常规用药B区6.7 hm2,空白对照C区0.7 hm2。小麦播种时间10月16日,采用宽幅播种技术。三者种植的小麦品种、土壤肥力、种植管理模式等相同。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有机质0.9%,pH值6.7,前茬玉米秸秆全部还田,用腐熟剂30 kg/hm2,施配方肥(18-12-18)750 kg/hm2,返青期追施尿素75 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郯城主栽品种济麦22,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抗白粉病,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

1.3 技术措施

1.3.1 种子包衣。示范处理A区:施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75 mL/hm2包衣小麦种187.5 kg/hm2。常规用药B区及空白对照C区:播种225 kg/hm2,未进行药剂拌种。比较种子包衣对种子发芽势和出苗的影响。

1.3.2 拔节期防治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示范处理A区:施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mL/hm2+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300 mL/hm2。常规用药B区:施用25%氰戊・氧乐果乳油1 500 mL/hm2+20%三唑酮乳油750 mL/hm2+4%井冈霉素水剂5 250 g/hm2。空白对照C区:只喷清水,三者均兑水450 kg/hm2,茎叶喷雾。

1.3.3 抽穗开花至灌{期防治。示范处理A区:施用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300 mL/hm2+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1 050 mL/hm2。常规用药B区:施用25%氰戊・氧乐果乳油1 500 mL/hm2+3%啶虫脒微乳剂750 mL/hm2+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 g/hm2+5%己唑醇悬浮剂600 g/hm2。空白对照C区:只喷清水,三者均兑水450 kg/hm2,茎叶喷雾。

试验使用3WBD-16C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台州市凯锋塑钢有限公司)。

1.4 天气情况

试验观察期共231 d,期间最低气温为-9 ℃,最高气温为31 ℃,雨日42 d,4月27―28日和5月1―2日2次降雨过程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有利,5月雨日8 d,导致赤霉病偏重发生。

1.5 调查内容与计算方法

1.5.1 苗情调查。播种后8 d调查出苗情况,21 d调查基本苗,三者均采用对角线取样法,每个处理区调查5个点,每点量1 m双行进行调查[3]。

1.5.2 冬前基本性状调查。小麦越冬前调查单位面积茎数、单株分蘖、三叶大蘖、次生根、叶片数量。

1.5.3 防病效果。分别在拔节期、灌浆初期调查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病害[4]。纹枯病调查:每个处理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20株,调查病茎数及其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黄熟期调查纹枯病白穗率。白粉病调查:每处理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固定100株,调查上部3片叶病情指数。锈病调查:每处理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固定100株,调查病情指数。赤霉病调查:每处理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固定100穗,调查病情指数。

1.5.4 防虫效果。分别在拔节期、灌浆期调查示范区与对照区的活虫数,计算相对防效。5点取样,每点20株[5]。

1.5.5 测产。每个处理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1 m2,调查单位面积穗数,每个点取28穗调查穗粒数,并带回实验室测千粒重计算单位面积产量[6]。公式如下:

理论产量(kg/hm2)=穗数(穗/hm2)×穗粒数(粒/穗)×千粒重(g)×0.85/1 0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包衣对苗情的影响

小麦播后8 d调查,示范处理A区种子包衣的小麦出苗率93.5%,常规用药B区、空白对照C区对照区小麦出苗率90.8%,示范处理A区出苗率优于空白对照C区,且较常规用药B区、空白对照C区提前1 d出苗,出苗整齐。调查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对小麦出苗无不良影响,并能促进小麦种子提早发芽,提前出苗。

2.2 种子包衣对小麦长势的影响

2015年1月5日冬前基本性状调查,示范处理A区小麦的平均茎数、单株分蘖、三叶大蘖、单株次生根、叶片数量分别为1 142.1万茎/hm2、3.1个、1.8个、2.8根、4.2片叶,常规用药B区、空白对照C区对应参数分别为1 122.9万茎/hm2、2.8个、1.7个、2.6个、4.1片叶。由此表明,示范处理A区虽然用种量减少了16.7%,但有效分蘖、总茎蘖数、单位面积穗数均相当,说明种子包衣对小麦长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3 防治效果

在拔节期、灌浆初期及黄熟期调查,示范处理A区药剂处理对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0.47%、86.20%、87.74%、63.16%,常规用药B区对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74.05%、67.42%、79.10%。黄熟期调查纹枯病白穗率防效为82.37%。说明示范药剂对小麦白粉病、锈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拔节期、灌浆初期调查示范处理A区药剂处理对蚜虫的平均防效为90.41%,常规用药B区对蚜虫的平均防效为81.23%,说明示范药剂对小麦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4 产量调查

6月1日对试验示范进行测产验收。示范处理A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702.6万穗/hm2、33.09粒、45.70 g,折合产量为9 013.5 kg/hm2,常规用药B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703.8万穗/hm2、32.48粒、43.03 g,折合产量为8 355.45 kg/hm2,空白对照C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678万穗/hm2、29.14粒、37.34 g,折合产量为6 270.6 kg/hm2。经测产,示范处理A区较常规用药B区增产6 583.05 kg/hm2,较空白φC区增产2 742.9 kg/hm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示范表明,选择新型药剂在小麦不同生育期针对性地用药,集成植保新技术进行种子处理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收到了良好的控害效果,并提高了小麦产量。此项小麦全生育期控害技术示范能为小麦高产提供参考。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时,建议适当增加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

4 参考文献

[1] 刘刚.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实施小麦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J].农药市场信息,2013(26):47.

[2] 谢天丁.小麦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9):99-103.

[3] 应林.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显高效[J].农药市场信息,2011(12):36.

[4] 顾旭东.“麦”动中国 丰收农民:小麦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示范暨先正达小麦综合解决方案观摩会观感[J].农药市场信息,2014(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