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艺术治疗 发展性艺术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

一、艺术治疗的原理

心理学家认为表达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活动中的表达来达到身心和谐。而艺术治疗正是“以艺术活动为媒介,以心理理论和艺术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咨询师、来访者和艺术作品三者关系来发挥作用。”

艺术治疗(art therapy)最初仅包含绘画等视觉呈现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研究者逐步将范围扩大至音乐、雕塑、舞蹈、沙盘、心理剧(角色扮演)、即兴创作等各类形式,此为广义的艺术治疗,统称为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therapy),其中又以绘画和音乐两种最为常用。由于人们的思维大多以视觉为主,一些被压抑的创伤性经验用语言无法提取[1]。这成为降低言语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作为非言语治疗(nonverbal therapy)的艺术治疗很好的突破了言语表达的限制。

早期的艺术治疗主要以治疗性为主,常用于精神疾病及严重心理问题的康复中,如医院、精神卫生康复中心、特殊学校等。随着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发展和实践,艺术治疗开始分化为治疗性和发展性两种取向。本文中的艺术治疗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与潜能开发为目标的发展性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重视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与解读,认为从事艺术活动的人会将情感和内心冲突投射至艺术成果中。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绘画分析技术,如续笔画、学校动态图、画人测验(DAP)、房-树-人测验(HTP)、八张卡片重复绘画测验(8CRT)等。通过对绘画作品比例、布局、线条特征、色彩使用、阴影描绘以及细节的分析来解读人的心理状态。而艺术治疗理论学家Eidth Kramer认为,即使不对艺术治疗的成果进行投射技术的解释,艺术治疗操作过程本身也能导致积极的改变[2]。如大声的歌唱与呼喊、对柔软沙具的抚触和摆弄、颜料的倾倒与挥洒、对硬质材料的折叠与搓揉等,从事艺术行为本身在较安全的氛围中使来访者重新面对冲突,重新整合人格,通过领悟与升华释放压抑的情绪和原本不太明了的思绪。

二、艺术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教育部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中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性艺术治疗正向、积极的取向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立足教育和发展的目的十分契合。

艺术治疗在国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应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显示出独特魅力。上世纪70年代美国首先把艺术治疗理念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干预性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采用绘画教学为主的艺术治疗,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日本则为辍学儿童提供绘画、雕塑等艺术治疗,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并回到校园[3]。

目前艺术治疗在我国发展较缓慢,部分教育者开始尝试在特殊学生群体中进行艺术治疗,包括情绪障碍、经历创伤以及自闭倾向的儿童。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认为艺术治疗有助于受到创伤儿童的情绪稳定并促进意识行为的发展[4]。易红等的研究显示绘画艺术治疗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改善社交功能[5]。将发展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较少,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与模式。

发展性艺术治疗能够通过表达促进个体对自我的探索和领悟、对情绪的觉察和调控,提高人际交往及环境适应能力。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表达、支持关系安全稳固、情绪体验与认知思考整合等特点,填补了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空白,是对以语言为最主要载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

小学低年级学段或学力不足的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理性思维能力、情绪体验能力发展不完全,即使主动来访也无法准确的描述事件和表达情绪,笼统、含糊、抽象的语言较多,缺乏“具体化”常令心理辅导老师无法判断。艺术治疗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能够帮助低龄学生较快的澄清问题。

此外,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学生的认知中走入学校心理咨询室意味着心理或“精神”不正常,因此主动来访的情况较少,多是由班主任或家长带入心理咨询室。在这类情境下学生的防御心理非常强,言语类咨询效果不大,甚至会起到反效果。艺术治疗平和的表象和有趣的内容能够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有利于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发展性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

艺术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发展性艺术治疗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辅导内容、不同社会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儿童与青少年[6]。

把艺术治疗引入常规心理活动课,可以发挥艺术治疗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任和支持的氛围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艺术治疗还能以活动渗透的形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个体心理辅导、朋辈辅导中应用。在艺术类课程、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等各类德育活动中,也可融入丰富的艺术治疗元素。在学校教育背景下,艺术治疗还具有融入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优势。这不仅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符合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功能与价值实现。正如鲁道夫所言“艺术治疗同时是一种艺术教育”,如音乐治疗常用的“热身-聆听-分享-重构”环节就与音乐课堂学科教学模式不谋而合。

1.学业困难

在学业困难学生的辅导和提升中,艺术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孟沛欣等的研究认为艺术活动的各项环节可以提高注意力、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等认知能力[7]。

同时,艺术治疗包含表达、创造等元素,在从事艺术活动时,心理健康教师常能发掘平时不易发现的学生性格与能力的强项。如果能够及时鼓励强化,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建立自信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的自信心及获得的情感支持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事件中。

2.自我认识

青少年阶段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自己。而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由于自我认识偏差引起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较常见。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分化与整合、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自我是此时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之一。

艺术治疗作为有效的心理测验和咨询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防御机制,引导学生对自我的深入思考和顿悟(insight),改善自尊水平,主动发挥内在的积极能量,实现自我价值[8]。如“自画像”的创作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认识自我的不同角度,引发对“现实我”和“理想我”的思考。

3.同伴关系

在攻击、人际交往困难等行为问题的干预上,艺术治疗比传统心理咨询中使用的正强化、创造良好环境等方法简便,比单纯的说教和惩罚有效。毛丽娜关于艺术治疗对儿童攻击性的干预实验显示,绘画、音乐可以起到宣泄恐惧、焦虑、冲突等负性情绪的作用,戏剧、故事讲述的艺术治疗则通过直观展示人际交往过程提供儿童习得和模仿人际交往技巧的机会[9]。

团体艺术治疗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间的人际互动、观察与合作,丰富交往手段和表达方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同伴交往产生的问题尤为适合。长期进行的艺术治疗团体可增进团体内成员的交往。在校园生活中较难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群体归属感和稳定的心理支持,自发地助人自助。另外,艺术治疗活动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宣泄负面情绪(如愤怒、敌意、悲伤)的方式,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人际交往而引起的同伴关系问题。

团体艺术治疗能够丰富朋辈辅导、主题班会等活动的形式,其中心理剧已被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剧取材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迎合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对内心世界的洞察,体验到了不同的反应方式,有效促进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理解与接纳,从而改善同伴关系。

4.家庭关系问题

Kwiatkowska在20世纪70年代将艺术治疗引入对家庭关系问题的治疗中,认为家庭是学生的来源及归属,孩子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立项课题研究显示,绘画艺术治疗具有促进单亲家庭亲子交流的积极意义[10]。

当前中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家校联系,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亲子关系最为关键。将艺术治疗融入亲子活动,创造了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探索的机会。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以积极的态度引导亲子沟通,在共同完成绘画、泥塑、剪纸等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形成新的关系,体验新的乐趣。

发展性艺术治疗主要讲视野聚焦在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上,期望促进个体的自我领悟和自我完善。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较常用的焦点短期模式相比,艺术治疗需要较长的周期。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尽快的回到常规的学习生活中,因此要避免冗长的讨论与分析,尽量达到“短时高效”。

由于艺术治疗理论基础和实践活动起源与西方,在我国中小学应用中需避免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和活动内容,而应致力于“本土化”,探索更贴近中国学生思维习惯和审美取向的艺术治疗活动。东方文化自古就有修身养性、身心和谐的概念,传统文化中绘画、音乐、建筑等东方元素都为艺术治疗在学校的应用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此外,虽然艺术治疗可应用范围广泛,但仍是专业性较高的工作,对参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活动场地、器材等有较高要求。在活动前需根据学生的学段、认知水平、团体动力等确定活动目的和理论基础,选择合适的艺术活动内容,活动中也应根据个案的变化灵活处理,避免艺术治疗过程的僵硬化,切忌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魏源. 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型研究回顾[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8(27)

[2] Kramer E. Art as Therapy with Children. MA: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1.

[3] 钱初熹. 国外心理治疗取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及其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7)

[4] . 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 社会福利, 2007(6).

[5] 易红, 王祝康. 绘画艺术治疗在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干预中的应用[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2).

[6] 陶琳瑾. 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1(17)

[7] 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 心理学报, 2005,27(3)

[8] 蔡宝鸿. 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2007(29)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绘画艺术疗法是表达性艺术疗法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是以心理投射理论和大脑偏侧化理论为基础,运用非言语工具的象征方式及绘画的方式表达潜意识中的冲突与问题,宣泄不良的情绪,从而达到改善或治愈的目的。绘画艺术疗法的优势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纸张)呈现完整的表现,并可以客观地观看自己的作品。而且这种治疗方法不仅适合成人,也适用于儿童。而今,绘画艺术疗法已相对广泛地应用。

一、绘画艺术疗法与情绪

绘画艺术疗法中绘画者在绘画过程中能够持以平和稳定的状态,这本身对于绘画者的情绪状态来说就是一种帮助,而在绘画过程中其更能将自身的情绪问题投射到绘画中,并抒发出来,这无疑对于绘画者来说更是一种情绪的纾解与改善。

(一)绘画艺术疗法改善儿童情绪问题

张艳萍等人在2012年对65个具有情绪障碍的儿童进行绘画艺术疗法的治疗实验,其将65名儿童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在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外,同时进行绘画艺术治疗的干预,而对照组只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结果发现,研究组在绘画治疗加入常规治疗的三个月的治疗时间后,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对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1]

贾敏[2]、黄雪竹[3]等人分别对32例和40例符合儿童情绪障碍诊断标准的儿童进行了为期六个月和四个月的绘画治疗。治疗后儿童的儿童焦虑情绪筛查量表(SCARED)评分及埃森克人格问卷(EPQ)中情绪稳定性得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故可知绘画艺术疗法能够改善具有情绪障碍的儿童情绪并使之稳定,具有临床疗效。

(二)绘画艺术疗法改善特殊人群及精神病人情绪问题

王佳佳、付丹等人曾对绘画治疗能够辅助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78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维持原有的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措施上研究组的同时进行绘画治疗。六周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精神状况及生活满意度都大幅度提升,且焦虑、抑郁及强迫状态等因子的得分均显著下降。由此可知,绘画艺术疗法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状态及生活满意程度均有明显改善,有利于患者的恢复。[4]

丛玉明等人对于我国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方面颇为关注,并看好利用绘画艺术疗法对我国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状态的矫治与改善,认为绘画艺术疗法具有优于其他心理治疗方式的非言语、非评判、不受文化程度限制、易操作等特点,促使其与监狱服刑人员的特殊情况相吻合的独特优势。相关于此,李科生等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对湖南女子监狱进行的心理辅导以及后来开始的绘画治疗,对我国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创新尝试取得颇丰成果的绩效论著评述。

二、绘画艺术疗法与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表明,绘画艺术疗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改善具有良好效果。

李春伟等人对一个因父母婚姻危机而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绘画治疗使之心理危机减压进行个案分析。其结果表明,绘画艺术疗法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较好的效果。

牛振海,曹运华等人探讨了绘画艺术疗法对改善具有肥胖特征的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有效性,为提高肥胖女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品质提供了依据。其结论为绘画艺术疗法对改善肥胖女大学生抑郁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另外,汤万杰等人对运用绘画艺术疗法改善大学生抑郁状态、提升总体健康水平进行论述;尚晓丽指出绘画艺术疗法能够缓和学生的情感冲突,达到情绪净化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而周梦阐述了绘画艺术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与前景俱佳。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树人测验;色彩心理;尝试与研究

“房树人测验”开始于 Buck 的“画树测验”,相对来说方法多种多样,在测验的形式上又有许多变通。它可以动态地掌握病人病情的演变,并且能促发病人的创造力,甚至通过绘画起到治疗的作用。通过多次绘画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以后逐步形成了心理治疗中的绘画疗法。

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事实上,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过程是同时交叉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有一定的生理变化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在有一定的心理活动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变化。

色彩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一)绘画彩色“房树人”能反映更加丰富的心理内容

了解各种颜色的生理作用,正确使用颜色,可以消除疲劳,抑制烦躁,控制情绪,调整和改善人的肌体功能。每一种颜色有其独特的作用,色彩的刺激能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反应,进而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到脑中而产生感觉、知觉及情感。在对房树人进行分析的同时进行色彩分析,可以促进对被测者更加全面的了解,达到更好的绘画测试和治疗效果。

(二)利用计算机绘图手段提高测试效率

传统的用铅笔在纸上绘画,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画面不够丰富,影响测试效果。计算机“绘图”工具的运用可以克服纸笔的局限,不但能自由选择笔的种类和粗细,还可以选择各种颜色进行绘画,绘画时根据被测者的需要既可以画也可以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人都会使用计算机,“绘图”工具也比较简单,初学者很快就可以学会,从而进行绘画测试。

二、新“房树人测验”探究

(一)“房树人测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

1.是从非言语性、创造性的角度。绘画的特点,基本上是无结构性的。

2.从言语的统觉的角度来认识,被测者的绘画又具有一定构造性的形式,被测者所描绘的形象也涉及环境关系,具有一定的联想性作用。

一般说,在测验时要求被测者所描绘的房、树木、人物并没有具体的指示,所以没有限定他们应该描绘什么样的房子、树木和人物。有关房屋的大小、类型、表现方法;树木的种类、大小、树龄的表现方法;人物的年龄、性别、高低、朝向、行为、表现方法等都没有任何的限制,画面的描绘主要是被测者自己的见解或者从身边环境中体验到的,并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一个或数个房屋、树木或人物的形象综合而成,由此形成测验中绘画像。所以在指导语中所提到的房、树、人是一种有关事物的分类语,不是一种具体化的事物。因此被测者在描绘过程中,他们会把情绪状态在画面上描绘下来,甚至通过画面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愿望(喜怒哀乐、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所以说,“房树人测验”是取决于某些方面的投射为前提的。

(二)色彩在“房树人测验”中的意义

心理上把色彩分为红、黄、绿、蓝四种,并称为四原色。通常红―绿、黄―蓝称为心理补色。任何人都不会想象白色从这四个原色中混合出来,黑也不能从其他颜色混合出来。所以,红、黄、绿、蓝加上白和黑,成为心理颜色视觉上的六种基本感觉。尽管在物理上黑是人眼不受光的情形,但在心理上许多人却认为不受光只是没有感觉,而黑确实是一种感觉。

根据实验心理学家的研究,虽然色彩引起的复杂感情是因人而异的,但由于人类生理构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共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在色彩的心理方面,也存在着共同心理效应。

红色的心理效应:红色是充满力量的颜色,同时又容易给身边的人以压迫感,可以起到激励性的治疗作用。

橙色的心理效应:有助于人体的吸收和消化,有助于营养吸收,排除废物。可以用来改善无精打采、压抑悲伤、厌倦、抑郁等状况。如果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就不需要过多的橙色,过多橙色使人自满和任性。

黄色的心理效应:黄色与智慧、理性和注意力集中有关。可用来改善压抑、自我评价过低、注意力集中时间过短、考试紧张等状况。如果有胃病,过于激动或烦躁不安,压力过大,难以放松,难以入睡,则应该避免黄色。

绿色的心理效应:绿色有助于消除视觉疲劳,并具有平衡人类心理的作用。绿色对我们的神经系统有镇静和镇痛的双重效果,可以缓解精神上的紧张感和肉体上的疼痛感。现在,绿色还是医药学的代表色。

黑色的心理效应:黑色具有清热、镇静、安定的作用。对激动、烦躁、失眠、惊恐的患者接触黑色时起恢复安定的作用。黑色令人产生暗淡、伤感和压迫的感觉,但情绪低落者不宜接触黑色。

蓝色的心理效应:能净化心灵,使人们摆脱恐惧和焦虑,从而发现自己的内心潜能,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对偏执歇斯底里与过分敏感有调节作用。如果患有心理疾病或季节性情感紊乱或心情不适,最好远离蓝色,以免加剧这种状况。

紫色的心理效应:有助于改善神经衰弱症、失去信念、绝望、自暴自弃等状况。促进精神升华,提升创造力。可以使心态趋于平静,如果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或者酗酒吸毒最好避免紫色。

绘画中运用色彩来创造“房树人”的画面,改变以往测验的单调性,增强画面投射的丰富性,同时也容易激发被试的兴趣,反映更为广阔的内心世界,主动参与测试与治疗,从而带来积极的效果。

三、结论与前瞻

将色彩心理引入“房树人测验”是心理测试和治疗的一种新的尝试与研究,虽然传统的“房树人测验”也用彩色笔绘画,但真正把色彩心理分析和治疗用于测验过程中还是比较少的。任何一种单一的测试有其优越性,也有它自身的缺陷,色彩心理的引入将更加丰富“房树人测验”的内容,突破传统测验单一性的限制,提高测验的效果,促进心理咨询和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原田仁玲,郭勇.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小林重顺.色彩心理分析[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绘画艺术疗法 心理咨询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不是输送高级科研人才,而是更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在心理上要放得下架子,对未来要有明确的心理定位,职业定位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技术银领。还有一点令高职学生困惑的原因是中国大陆地区当前的高职教育正处于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过渡期,大部分高职院校还都是专科学历层次,还没有达到高职教育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那样,不仅仅有高职专科,还有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因此,高职生自卑、不甘、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和突出程度要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大学生。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机构接待求助的大学生人数正以可观的速度逐年递增,咨询问题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有效、更快地帮助到每一位来访者,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采取一些举措,如壮大咨询师的队伍、提高咨询质量、缩减咨询时间、引入更多实用有效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方法和心理咨询技术等。其中采取更科学有效快速的心理咨询技术为最重要的举措。现代心理治疗方法至少有400种之多,绘画艺术疗法的易操作性和反映潜意识的、内在的问题的真实性等优势,使得其在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心理咨询工作当中。

近些年,绘画艺术疗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高职生正常群体的发展性辅导活动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绘画艺术疗法能够对高职学生一些其他心理咨询技能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本研究旨在对绘画艺术疗法介入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性做初步探索,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突出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提供新思路和辅助参考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1451名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本研究以个别因子大于或等于3作为问题检出标准,共筛选出74名学生。首先将1名入学时便提供具有专门机构出具的精神分裂症证明的学生确定为绘画艺术干预的个案研究对象。再以随机抽取每班几名学生参加学校活动为名让其余73名学生放下戒心,其中有1名学生不愿参加,剩余72名学生主动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将72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人。

1.2 研究设计

本研究分绘画艺术个体干预和团体辅导两部分。个体干预部分根据来访者意愿共同研究咨询方案,对干预前后测数据进行对比。团体辅导部分采用完全随机化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设计[1]。通过随机分配原则将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接受绘画艺术团体辅导之前以心理普查数据为依据,之后对两个组研究对象进行复测。绘画艺术团体辅导时段中,实验组参加绘画艺术团体辅导活动,对照组参加除绘画艺术团体辅导活动之外的团体辅导活动。研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他时段各类活动不加以控制,绘画艺术团体辅导时段之外实验组和对照组依照本研究组统一安排的团体辅导活动。

1.3 绘画艺术个体和团体辅导方案

个体咨询共设计8次,为期8周结束咨询。团体辅导实验组研究对象分为9个人一组,共4个实验组。每次活动时间90分钟,每组每周参加1次活动,共进行8次辅导,辅导共持续8周。

1.4 绘画艺术辅导内容

个体绘画艺术辅导采用NOD法(九宫格统合绘画法),分8次进行,具体干预主题方案如下:

第1次:“我”初始绘画;第2次:“我最近的一些想法”主题绘画;第3次:“我的焦虑”主题绘画;第4次:“我和父母”主题绘画;第5次:“我的一天”主题绘画;第6次:“我和同学” 主题绘画;第7次:“我的老师”主题绘画;第8次:“我的未来”结束绘画。

团体绘画艺术辅导活动分为8次[2],每次分别包括涂鸦、人像、场景、感受( 情绪)、团体共同绘画5个绘画步骤[1],每次完成5个绘画步骤。具体团体绘画艺术辅导内容见表1。

1.5 绘画艺术团体辅导活动结构

本研究采用结构化方式设计活动,每次辅导主题不同,活动形式会有所变化,但整个绘画艺术团体辅导活动都按照以下环节进行:(1)分发绘画材料:让绘画者熟悉绘画材料,学习使用这种材料表达情感、抒绪。(2)明确绘画目标:在介绍绘画内容时,通过统一的指导语,引导研究对象搜索右脑存储的图像信息资料,激发研究对象学习这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积极性,学会逐步将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呈现于纸面。(3)协助活动实施:在研究对象进行绘画过程中,研究者可通过帮助研究对象找到喜欢的颜色,并设法将颜色按自己的意愿组合成有意义的绘画内容等方式协助研究对象完成绘画内容。(4)回顾作品:让研究对象依次讲述个人作品所表达的内容,讲述个人生命故事并表达主观心理体验。研究者可通过绘画作品共情研究对象的心理体验,洞悉心理问题所在,找到干预的契机。(5)结束辅导过程:将问题呈现出来,揭示问题的实质,促进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干预活动过程中,建立轻松的、温暖的、舒适的、真诚的团体活动氛围,以正向的言语结束活动,激发团体的正能量,让研究对象带着兴趣坚持活动,不断在活动中培养正语正见正知正念,快乐地投入活动全程。

1.6 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前测和后测均利用SCL-90症状自评表。该量表是以Derogatis编制的Hopkin's病状清单(HSCL1973)为基础,主要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5]。SCL-90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受测者的自觉症状特性等优点[3]。SCL-90作为一种适用面广、包含病理心理症状项目多的自评量表,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评定工具。按全国常模结果,(为1-5的5级评分)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一般规定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分为阳性[4],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

2 结果

2.1 绘画艺术团体辅导前测结果

辅导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了心理普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评定结果(见表2)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评定维度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绘画艺术团体辅导后测结果

绘画艺术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次接受SCL-90症状自评表的心理测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绘画艺术团体辅导后测结果见表3。实验组各项因子平均分、总分和总均分都低于对照组研究对象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实验组各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调整后的状态普遍好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效果。

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住址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了控制这些变量对辅导效果的影响,我们采取多元方差分析对这些不可控因素进行排除。实验组和对照组绘画艺术团体辅导后测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组别即不同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各项变量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各项因子数据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性别和住址的差异对两组的数据变化没有显著影响,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排除性别和住址这两个因素对整个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影响。

3 讨论和总结

3.1 关于研究项目处理

本研究采用随机方式分配研究对象,以此控制两个组研究对象实验前各种测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差异。经过心理测验前测结果(表2)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随机化方式处理达到了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间差异的目的。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和家庭住址(表4)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随机化分配研究对象成功地控制了性别和住址变量的影响。

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团体辅导活动均由研究项目组成员之一主持,项目主持人进行观察和指导,确保团体活动分别按照绘画艺术治疗和普通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进行。但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活动主持人基于研究目的主持干预活动,这两者可能为了使研究项目假设成立,会不由自主的有一定地主观倾向行,导致工作动机和态度方面存在差异,本研究中未能对此加以严格控制。这是本研究中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今后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将经可能地严格控制主试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2 绘画艺术辅导能有效减轻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时不适应症状

绘画艺术介入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关于个案的研究我们在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中有总结,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不做过多的赘述。本文中提到的个案,经过绘画艺术疗法的辅导,从辅导前测数据中5项以上因子分呈阳性指标,到辅导结束后测数据显示所有指标都呈阴性来看,绘画艺术疗法对于心理咨询个案具有显著的疗效。

从本研究的数据(表2、表3)中明显看出,绘画艺术团体心理辅导与普通团体心理辅导相比,效果要更优于普通团体心理辅导。除躯体化、恐怖和其他三项症状疗效差异不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项疗效都很显著。

绘画是一个要求全身心投入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左右脑共用并有效合作的过程。对于新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的第一“感觉”相当丰富,有的时候他们内心那些复杂的感受、困惑很难描述得清楚,这时,我们让他们用绘画的形式将脑中的图像进行整合并呈现出来,往往这种视觉的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感受到相当多的心理意向资料,直观,形象,丰富,而这是用其他方式不可能做得到的。再通过让被研究对象讲述个人的作品故事,使咨询师更容易准确找到并把握研究对象的症结所在。绘画作为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使得看似轻松和谐的艺术活动的场所具有其独特的治疗性,这些性别、专业不同,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却都可以很轻松的、打开的状态共同享受艺术创作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利于同质性和异质性团体动力的启动,同学们可以充分倾听、欣赏和接纳来自他人的不同意见。绘画艺术做为“第三者”被引入咨询师与来访者之中,在团体治疗中起到促进自我投射、自我反观、自我调整和自我成长的作用,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传统咨询关系中间注入了新的因素。

综上所述,绘画艺术疗法作为一种艺术与心理治疗的融合介质具有神奇功效,绘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还可以促进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发现乐趣,加强自我控制力以及成就感,绘画创作的过程也有助于心理问题的改善。绘画艺术介入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使咨询工作更灵活化、多元化、整合化,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消除入学适应心理困惑,轻装上阵,用“心”把握自己的大学生涯,用“心”开启自己的智慧之旅。

参考文献:

[1]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曹达宏,马良,刘军,刘羽.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心理学报,2005,37(3):403-412.

[2]杨在攀,李艳清,杨兰丽.绘画治疗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及干预过程中的效果研究――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8).

[3]邓超华,江瑜华,曾巧莲.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13).

[4] 未小琴,邓美娇.基于SCL-90的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为例,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

[5]戴旭.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管理教育问题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

绘画治疗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绘画;投射技术;心理辅导  

  

一、理论背景  

(一)国内外绘画投射技术运用研究  

 绘画疗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究,它以绘画为中介对来访者进行治疗。在20世纪40年代,通过绘画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人格特征,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绘画可以投射出人的心理状态,“投射性绘画”测验随之产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射测验进行的研究[2],绘画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投射技术。  

国外对近十几年应用绘画作为心理治疗手段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绘画投射技术在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绘画作为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将人们的经验与感受,象征性或具体地展现在画纸上,表达出绘画者较为真实的内在,为心理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切入口。  

国内近几年在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上进行了许多尝试。例如,闫俊等人在一次集体绘画治疗中发现,患者的画与内心存在一致性,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集体的方式释放感情和反省自我,治疗新颖且容易操作。陈侃对285名初高中生进行绘画测验,发现将“房—树—人”绘画测验应用于抑郁倾向的心理诊断,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潘润德采用“房—树—人”测验方法对6名中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发现使用绘画治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学生情绪冲突的缘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绘画投射技术对心理咨询与辅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 m.)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等三方面内容。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影响的深入,它对我国学校心健康教育产生了重要作用,其观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8]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而积极心理学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激发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  

 因此,笔者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将绘画心理投射技术探索性地运用到学校心理辅导中,以期对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积极的绘画投射技术操作过程及要求  

 绘画投射技术的形式和种类很多,其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克(buck,1948,1966)的“房—树—人”(house-tree-person,htp)测验较为著名。htp测验由巴克率先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后被许多国家引进并推广应用。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中主要使用的是htp测验。  

(一)积极的准备、指导与测验  

 在htp测验之前,辅导者应提早准备好足够的2b铅笔(削好的)、a4纸和橡皮。正式开始测验之前,先对学生进行简要说明,然后给每一位学生发放2b铅笔、a4纸和橡皮各一份。在团队气氛相对平和时,辅导者给出指导语:“请你用铅笔在给你的这张白纸上,任意地画一幅包括房子、树木、人物在内的画,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更多的要求,只要你认真地进行描绘就可以;请不要采取写生或临摹的方式,最好也不要画成漫画的样子,也不要用尺子。在时间方面没有任何限制,也允许涂改。画完后,请你在画纸背面写上自己的班级、学号、性别和年龄。”此外,对学生还要进行一定的额外指导:“首先,这不是美术课,并不要求展现你的绘画基本功;其次不要画成‘火柴人’的形式;再次,把这次测验当成一次考试,相互之间不要看来看去和探讨。”在绘画测验的同时,辅导者可以到学生中间进行个别指导。  

 如果是个别辅导,辅导者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学生的反映和表现。因此为了更为恰当地解释和分析,可以做一些记录工作。  

(二)积极的解释、分析与评价  

 测验结束后,辅导者要求所有学生将自己的画纸对折,将画的内容折在里面。然后进行整体的解释、分析与评价。  

 1.积极的绘画投射分析技术的要求  

 辅导者在熟练掌握绘画投射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把所有(绝大部分)画作中的积极元素及对应的积极解释,以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并熟记于心;将相对消极、负面的元素及对应的消极解释也罗列出来,并将其解释方式转化为相对积极或中性一些。例如,画面中房子无门无窗这种相对消极的画法,一般的解释就是“你比较封闭,缺乏安全感,不愿与外界交流”,我们可以转化为“你平时可能觉得很多人不理解你,可能会觉得有很多事情没有倾诉的方式和对象”这样的语言,这就给人以力量和改变的信心。转化的结果也同样要熟记于心。此外,在面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具体分析时,可以多作一些灵活的变通,尽量采用积极的语言表达,发掘画面中的积极因素,如远大理想、长远目标、潜能、优秀品质等。  

2.积极的解释分析评价过程  

(1)团体辅导时对画作的整体分析  

①描绘时间。告诉所有学生一般描绘所用的平均时间以后,特别强调在普通学校的学生群体中,描绘所用时间较长而质量较好的,一般比较注意细节和追求完美表现;而描绘时间短而图形质量差的,主要是对测验漫不经心。  

 ②描绘顺序。介绍一般描绘顺序后,可以强调特殊情况,如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描绘顺序凌乱主要是情绪原因带来的,也有可能是创造性思维。

 ③描绘大小和远近。描绘大小、远近适当,空间位置关系和谐,表达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身心状态和完整的人格。画面过大或过小,或过分远离,则强调对自身现实改变的愿望和对环境的再适应性。 

 ④画面位置。画面的大体位置在画纸的左侧时,更多与感性、情感、过去相联系;右侧更多的与理性、未来相联系;上部更多的与目标、理想等联系;而下部则与现实、安定相联系。 

 ⑤用笔力度、线条浓淡与线条曲直。用笔重且线条浓,强调精神动力强,表现为自信、行动积极等;而用笔轻且线条淡,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暂时遇到了让自己比较疲惫的事情,需要自己去改变。线条总体呈曲线,体现出描绘者较好的适应性,温和而富有同情心等;描绘所用线条较直,体现描绘者按既定目标奋斗,情绪安定。 

 ⑥附加物。画作中出现如太阳、月亮、云朵、山水、花草、鸟兽、果实等,往往体现出描绘者特别的心理状态。有些表达天真烂漫的情怀,有些则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也有些表现出自己的特定选择。 

   (2)个别辅导时抓住画面中的潜在优势和细节特点 

 整体分析结束后,辅导者把所有画纸统一收起来保管。绘画者如需要了解自己画作的情况,可以根据班级、学号等基本信息找出画纸。在特定的心理辅导室里,辅导者首先要求绘画者在了解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画作进行总体点评。当绘画者自己能够对部分细节说出一些比较有特征性的词汇后,辅导者以此作为切入点,分析画作哪些地方具体投射了什么,对照其切身实际和所处环境,表达出加强和改进的意思。再从画面的一些特别体现绘画潜能、目标和追求的细节中,给予绘画者鼓励。比如,画面中果树结的果实,表达出绘画者对目标的追求;雨后彩虹,表达绘画者在经历困难局面以后对成长的渴望等。 

(3)对绘画测验的积极评价 

 完成一次测验分析以后,对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让绘画者对自己的绘画过程及绘画分析结束以后的整体情绪变化作简要总结,并对测验进行评价。辅导者抓住绘画者在测验和分析过程中的积极变化,及时加以肯定。绘画者如果觉得自己的情况有了积极改变,也可适时建议重新再画一张。辅导者在整个分析解释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抓住绘画者比较赞同的观点,摒弃那些过于虚浮的陈述,不断积累经验。 

三、积极的绘画投射技术优势与操作反思 

(一)画比直接的言语表述更有说服力 

 学校心理辅导中,辅导者面对的大部分是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发展型辅导。而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或者想说也表达不清。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通过对画作的积极心理分析,可以有理有据地说明,使学生更愿意从内心相信自己真的是很有目标和潜在优势的,从而增强了自信心,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一些负面看法,变得更积极起来。对于那些心理确实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也起到了良好的咨询治疗作用。辅导者通过这一技术,以画作为突破口,探寻绘画者潜在的心理困扰;又通过作画的过程,让绘画者宣泄了内心的负性情绪,起到治疗的作用。如果需要进行跟踪辅导,还可以继续使用绘画投射技术,不断引导绘画者朝更为积极的方向改变。 

(二)操作细节体现辅导者对学生的积极关注 

成功的绘画心理测验和辅导,不但要求辅导者有过硬的绘画心理分析技术,而且在整个测验过程中,细节的积极关注也往往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开始为学生准备测验用具,避免了部分学生因缺少用具而无所事事的状况;额外指导让学生更明确认识到自己该怎么操作;画完后要求将画纸对折,及整体分析结束后将画纸统一收起来保管,体现了对绘画者画作隐私的保护。这些都让学生体验到了尊重。从整体分析再到“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辅导者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分析和评价,给绘画者带来了重要的心理暗示:辅导者在为大家积极地工作!此时,绘画者首先产生了一种向上的力量,为发掘自身潜在优势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总之,所有操作细节的周密考虑,对学生的辅导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三)积极的心理辅导形式,改变了成长主体与引导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