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的原理

审计的原理

审计的原理

审计的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 会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无形化使会计和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拓展,会计信息系统加工的对象纷繁复杂,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完全对称的信息环境几乎不存在。面对日益高涨渴望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呼声,成本效益先行的经济人必须重新审视重要性边界。如何把握充分披露原则与重要性原则的均衡统一,是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况且经济环境使企业面临不断加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特别是金融工具的日益创新对会计提出了新要求,哪些是应在表内确认的重要项目,哪些需表外重点披露,取决于对其进行重要性判断。大量不断涌现的被现行财务报告体系轻视的不确定性经济业务,因为所需判断内容多、判断难度大,给管理当局使用操纵、隐瞒等手段弄虚作假提供了庇护土壤。而在审计工作方面,对重要性的快速准确的判断无疑能合理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符合现代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的心理,这对于我们建立独立审计诚信机制,甚而对于整个市场诚信的建立能起到推动作用。

一、重要性的概念

(一)会计重要性的概念

对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有很多种定义和描述。国际会计准则对重要性概念的描述为“如果资料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报表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决策时,资料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把重要性定义为:“考虑到一定周围环境,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一项错误或漏报的会计信息,可能使一个有理性的报表使用者受其影响而改变其决策的程度。”我国会计准则没有给重要性明确的定义,而要求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具体来说,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对重要的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合并反映。

(二)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重要性也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国际审计界对它的定义多源于会计理论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的说明,“重要性”是指“信息的错报或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是重要的”。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十号??审计重要性》给重要性所下的定义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三)会计和审计中重要性概念的联系

尽管“重要性”在会计和审计中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与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还是存在多方面的联系的:

1、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为提高会计审计工作效率。

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在保证会计和审计质量前提下,提高会计和审计工作效率。从理论上讲,会计核算越全面、准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高。但由于现代企业规模的庞大、业务的复杂,要达到上述要求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会计和审计职业均采用了重要性概念。

2、重要性概念对会计和审计实务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重要性概念对会计和审计实务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会计中以重要性的判断影响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费用计入方式、明细账的设置依据、项目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的详细程度等诸多方面。审计中对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范围的确定、实施的审计程序、审计结论、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最终审计风险。

3、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都取决于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

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判断时均需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考虑。但目前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并没有明确规定量化标准;从重要性判断的性质方面讲,也没有明确哪些属于重要的事项或哪些属于不重要事项的指南。因此,会计和审计人员应根据经济主体的性质及其规模的不同并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综合会计项目的性质、精确度要求及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等因素对其重要性水平做出判断。

4、重要性的判断都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为依据

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无论从性质还是从数量角度,最终都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为依据。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事项,会计应分项核算,力求准确,详细披露。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较大的项目,审计中应实施详尽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由于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最终需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中重要性规范的是事前与事中的会计处理,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的再次确认,其重要性规范的是对会计处理结果的事后审核。可见,会计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合格的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鉴证时应先考察被审计单位对重要性的把握与运用后再选择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审计成本、效益与风险的最佳效果。

5、实证研究是合理确定会计和审计重要性标准的有效途径

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对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会有多重标准。客观地说,现有的会计和审计准则中的重要性标准多数来自会计师们的经验,即其标准是通过实证方式取得的,实证的依据也来自于会计师的经验。实际上,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很大部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对会计和审计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需从实证研究入手。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统一重要性标准的实证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由于在实务中重要性的定性与定量标准皆难以把握,目前理论界也只制定了比较模糊的标准,对其深入认识尚需继续大量的实证调查。

二、重要性概念在实务中的运用

(一)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重要性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基本原则的一种修订性惯例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会计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首先会涉及重要性的判断问题,但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和会计事项来说,重要与不重要是相对的。但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判断:就性质而言,只要该会计事项一发生就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就数量而言,当某一会计事项发生额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应将其作为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处理。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判断某一会计事项是否重要时,量的标准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一个资产总额一亿元的企业和一个资产总额一百万的企业,判断某一项支出是否属于重要性事项,其数量标准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在实务中,成本控制中的例外原则、选择现金等重要资产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存货管理中的ABC法等都可视为重要性原则的灵活运用。

显然,我们从前面有关重要性概念的表述中可以得出以下观点:1、重要性概念总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而定。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其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2、重要性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因为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其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编制的。当然,会计报表使用者应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的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人。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企业不同或时间不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就不同,重要不重要是相对的,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4、重要性与相关性虽都要考虑信息对决策者的影响或引起的差别,而且决策者需要了解的(即相关性的)信息往往就是重要的信息,但二者间仍存在着重大区别,不能混淆:相关性取决于决策者对信息是否感兴趣,而重要性则取决于信息是否对决策者起作用,不披露此类信息是否足以引起重大的差别。有些信息可能与决策相关,但因其金额过小,不予披露不至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此类信息即为不重要的信息。5、运用重要性原则是为了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兼顾效率和效果,以实现成本效益原则。

(二)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对审计实务有广泛影响,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审计风险。会计人员运用重要性概念,是对会计信息是否单独提供或揭示进行首次判断;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鉴证,其对重要性所需的判断力高于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同样应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考虑。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十号??审计重要性》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应以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为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或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的重要水平。根据国外的经验,以总资产和总收入为判断基础的,其重要性比率为0.5%?1%;即在1%以上的错、漏报会影响信息使用者正确地决策,而0.5%以下的错、漏报则不会影响其正确决策。这里存在一个弹性区间,对规模较大的单位应选用较小的比率,而对规模较小的单位则应选用较大比率。以净资产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为1%。以税前净利为基础的为5%-10%。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自身经验等主观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漏报,即重要性的数量标准。同时,审计人员还应根据错、漏报的性质,也就是错、漏报原因判断其重要性。某项错、漏报从数量方面或许并不重要,但就性质而言可能是重要的。具体来说,金额相同的情况下,以下几种错报与漏报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更为重大:舞弊或违法行为造成的错报与漏报;可能影响履约义务的错报与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与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与漏报,如现金和实收资本账户若出现较小错报与漏报,也应引起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编制审计计划时,合理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由于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容忍的会计报表或账户余额中的错报、漏报的金额越小;而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小,为保证审计工作能发现所有超过或容忍错报的重大错误所需要的审计工作量和证据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2、在审计过程中,重要性判断直接影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当会计报表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时审计人员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审计人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低,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不能查出会计报表中重要错报的可能性(机会)越大,审计风险就越大。此时,审计人员只能通过执行更详细的符合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然。把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3、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的种类

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确定应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被审单位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将其同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确定该汇总数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质是否重要。如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属性质重要,审计人员应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提请客户调整报表;如客户拒绝调整,或实施扩大测试后,该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应发表保留意见(比较重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时);如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汇总数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质不重要,可发表无保留意见。在具体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应进行定性判断,充分考虑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

(三)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使用的比较

1、会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

会计重要性是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一种需求特征,其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报表使用者只需要重要的会计信息,以及企业管理当局按报表中是否存在重要的遗漏或错误承担法律责任。实务中,企业管理当局依据这样的标准对外编报会计报表,法官依据这一质量标准判定管理当局应否承担法律责任,审计人员依据这一标准来确定自己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

会计重要性作为约束会计行为的准则,与审计(或司法)重要性作为CPA发表审计意见或追究信息提供者法律责任的准则是有差别的。会计重要性从量的角度考虑不应强调“遗漏”或“不报”,只能强调“每个重要项目应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不重要的金额应与具有类似性质或功能的金额汇总,不必单独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29条)。“如果某项目单个看不重要,则应将其与财务报表内或附注中的其他项目汇总。但是,其重要程度不足以在财务报表内单独列取的项目,对于附注而言,却可能是足够重要的,从而应在附注中单独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30条)

2、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

企业外部人需要重要的会计信息,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就是根据各项法规、准则的规定及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判断,检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否遗漏或错报了企业外部人需要的重要的会计信息。

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以重要性水平作为判别会计报表质量状况的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对会计报表的质量状况发表审计意见;第二是作为审计行为(工作)的准则,即:只检查会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是否符合“三性”(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

三、对重要性概念的再思考

(一)重要性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和内容上的客观性是统一的

重要性的判断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但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客观环境,要受到会计系统外部使用者的制约,它不应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至少应该使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运用重要性原则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时,结果相同或相近。重要性的主观与客观的两栖特性,要求高水平的职业敏感与职业判断,而高素质的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匮乏是我国会计与审计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重要性是创新性与一贯性的统一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和日益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重要性的性质与数量标准都在经历着革新,其标准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对其新要求而修正,以适应新经济业务的需要。而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对同样的经济业务所适用的重要性标准则应一致;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业务的重要性应相同,所以制定重要性标准时应注意前后一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对判断会计事项的标准缺乏一贯性,实务中重要性准则与相关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操纵的空间得以存在。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有些不重要项目进行利润嫁接;而对于某些重要项目则不予充分披露,以蒙骗广大投资者,这也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一个原因。

(三)重要性原则是诚信回归的加速剂

在实务操作中,体现成本与效益统一的重要性原则是诚信回归的加速剂。时下全球呼吁诚信回归,在独立审计诚信将可能意味着直接审计成本的增加或审计市场份额的失去之际,对重要性的快速准确的判断无疑能合理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从而中和其“诚信回归成本”,符合现代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的心理。这对于我们建立独立审计诚信机制,甚而对于整个市场诚信回归能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加强对重要性的深入研究和运用,对会计和审计的发展有着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1996年12月26日国家审计署,自1997年1月1日起实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8月31日国家审计署,自1995年1月1日起实行)

(3)张武标.审计重要性的运用[J]审计与理财,2006.1.

审计的原理范文第2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对我国各类教育提出的共同要求。就审计学这门课程来说,随着论文我国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不断改革,对审计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教授学生理解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应注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呢?本文作者认为,针对审计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特点,建立审计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审计课程教学水平。

1 审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有效选择对于本科学生来说,他们从中学直接步入大学殿堂,习惯了接受书本知识,没有实践工作经验,没有接触过社会实际。而审计课又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他们看来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更何况在这门学科中,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为学生将来毕业后走向审计工作岗位时所面临的工作对象各不相同,审计目的不同,被审计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不同,会计制度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也千差万别,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水平等等方面都离不开综合分析判断。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一客观要求,对审计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目前的审计教学现状是审计理论和原则方法的介绍比较充分,后面审计实务的介绍比较欠缺,给人的感觉是前面的理论和概念方法学起来比较枯燥,而且这些理论部分在后面的实务中体现得不够充分,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说服力的配套案例来做到前后衔接,显得前后脱节。尽管我们在教学中也是结合各种案例来进行的,但从目前的教科书和案例教材来看,不仅数量不多,从教学角度看又都不太适用,针对性较强而综合性不足,或者年代久远,或者片面零碎、范围狭窄,或者是内容单一的,就事论事的,有的案例是虚拟出来缺乏客观依据的业务,缺乏真实性,脱离生产实践,与生产环境,让学生觉得只要具备财务会计的知识,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缺乏系统的综合的案例,尤其是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的审查的案例,再加上有的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课时有限,教学手段的落后,在教学中难以达到以点带面、抛砖引玉的理想教学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选择就是建立审计实验室,根据本科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课时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编制一套实用的案例资料。

通过一个个的案例,使学生们学会如何编写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如何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如何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如何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整理审计工作底稿,学会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专业判断,综合所收集的各种证据,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这样,利用审计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对审计这门课有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接受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终生独立的学习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锻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 通过建立审计实验室,营造严密的审计环境,为完成审计实验教学目的提供基础和可靠保证首先,建立审计实验室,要围绕着教学目的进行。审计学科的教学目的是既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应注意培养发挥学生创建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仅仅通过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很好地利用审计实验室这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载体,进行实验教学。为此,审计实验室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模拟一个真实的审计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领略到审计工作的严肃性。除了实验室有管理条例和工作纪律外,要制定出审计人员的各岗位职责,编制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验课时,编制一套适用性强的模拟实验的审计案例资料。同时,注意师资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更新知识,掌握改革最新动态,还要参与事务所的具体审计业务,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丰富专业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素材,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灵活自如,融会贯通,使教学有的放矢。

其次,通过实验教学,增强法治意识,理解依法审计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不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更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项审计行为是依法进行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对外出具审计报告时都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通过模拟实验,通过严密的审计程序的实习,让学生们感受到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审计报告一旦对外出具,就负有法律责任,并不像平时做作业时,做错了改过来就行了,一旦出具不实的虚假的审计报告,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原因,给国家,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都是无法估量的,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认识到作为审计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专业素质和责任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法学基本知识,还要熟悉审计法律法规,及时了解掌握新颁布的审计会计有关法律法规准则等。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审计知识与法律知识结合的重要性,懂得审计工作并不是光懂得会计、审计知识就行的,要具备综合的知识,在校期间培养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志向,培养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再次,建设审计实验室,营造严密的审计环境,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近年来陆续发生了安然、世界通信、施乐、默克制药等财务欺诈案件,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在中间扮演的角色和所经历的遭遇,再一次提醒学生们,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是一个以道德为重的职业,职业道德防线的溃决将会给这个职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诚信教育要在学校抓起,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同时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通过实验课中严密的审计程序实习,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学,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谆谆教导,使学生深刻理解“不做假账”的意义,理解“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的深刻意义。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概念,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加强职业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或控制自己今后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将来走向社会,承担起审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可以信赖的专业服务。

3 审计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案例教学审计实验教学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是多样的,除了建立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外,还可以利用假期在企业实习考查、到会计师事务所实地参与审计等形式。众所周知,现在的企业和事务所是不太欢迎学生去实习的,相比之下,最可行的就是建立审计实验室,采取模拟审计的方式,设计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企业的信息资料,通过审计实验室的模拟效果,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很好地理解所学的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程序,以便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案例的设计既要与课程大纲的内容相联系,有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要与课时安排相适应。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课时总量有限,案例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学内容多,需要介绍的前沿理论知识不断增加,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实验课和理论讲授的时间分配,怎么样来设计、选择适合教学的案例,以便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这些问题都是实验教学中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关系到审计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随着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在审计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的审查,其重要性远远大于对一般性错误的检查,审计难度越来越大,审计风险越来越不易控制,这无疑对审计案例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些新现象设计一些完整、系统的案例,既有分章节的单个案例,供平时讲课配套使用,又有分阶段的案例,还要有综合的案例资料,供讲完审计实务后统一使用。设计时要注意案例本身的完整和各案例前后的关联性,从设计的条件到分析解题的过程都要符合逻辑。这无疑成为摆在审计教师面前的又一个关系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审计实验室这个载体,不断地探索新办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既懂法守法、有系统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爱中、胡继荣.审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 李三喜、陈新环等.内论文部审计准则实务操作.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3] 审计.2003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审计的原理范文第3篇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业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谨慎原则在会计业务中广泛应用,《2001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谨慎原则应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审计与会计相随而生、与风险相伴而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涉及审计对象和内容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现代抽样审计的普遍运用,实施的专业判断内容的增多,更加大了这种风险。如何降低审计风险,减少或免除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就成为执行独立审计业务必须面对的第一命题。因此,在审计活动中,以谨慎的工作态度去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手段之一,谨慎原则在审计中的运用就成为必然。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监督,它的权威与信誉,来自于工作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结论正确,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的谨慎原则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要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态度上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在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方法、报告审计结果时,都应该运用专业判断,保持专业谨慎。具体地说,审计的谨慎原则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前者是指审计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理解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内容,并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完成审计任务;后者是指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不得拖拖拉拉,没有过失和欺诈行为。

二、谨慎原则的必要性

现代国家审计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进民主法治的工具,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作为一种行政执法活动,审计必须严格依法进行,依法审计是审计监督的基石。但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有时法规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审计在一些环节和方面存在法律法规依据不足、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坚持谨慎原则,注重体制、制度性缺陷和漏洞,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审计。由于改革进程的加快,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各级人大、政府也加快了立法和建章建制的步伐,审计人员要学习、掌握并准确运用到审计实践中,还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持严格、谨慎和细致的态度,保持职业谨慎,确保依法、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一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身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中的错弊,存在控制风险;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社会经济以及会计本身的业务特点,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不存在错弊,因而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内在风险,这也需要审计人员坚持谨慎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现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具体体现为“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谨慎原则,依法审计。因此,坚持谨慎原则是推进体制制度建设和依法审计的客观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审计发展规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监督的内在联系,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最终都体现在审计队伍作风的加强和审计质量的提高上,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也要求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谨慎原则。

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着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谨慎原则。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资源环境改变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和各项改革攻坚期,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些外部环境都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要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在审计理念、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方式和审计质量等审计自身发展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工作也已开始由传统审计向现代绩效审计转轨,且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新业务、新制度层出不穷,审计人员缺乏相关业务管理经验,仅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对财政改革、金融改革、投资决策、行政管理和市场运作等进行接触和理解,使审计人员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面临新的考验,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总理在几次谈到审计工作时,都反复强调要严谨细致,保证质量,这对审计人员素质、作风和审计成果质量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只有坚持谨慎原则,严谨细致开展审计工作,才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三、谨慎原则的内容

审计的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第三方物流公司

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查需要考虑的多因素划分成相互关系的有序层次并使之条理化,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综合评价层次体系结构:目标层审计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综合审计评价;准则层审计主要包括影响公司选择的四个主要的因素审查,这四个因素的审计又可具体到影响因子在子准则层的审查;操作层的审查,是指对各备选的物流公司的各个因子的审查。

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所以在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时主要考虑两个标准:一个是服务质量(或产品质量);另一个是服务价格(或产品价格)。服务价格的比较是容易的,而服务质量的比较则较为困难。因为服务产品质量具有难于标准化、时间性强,在消费过程中提供,同时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不可储存等特点。顾客购买服务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感知服务的过程,其可伸缩性很强。同一服务,有的人会感到满意,而有的人却会不满意。例如,两个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观看同一部电视剧,一个人认为电视很好看,而另一个人可能认为一点也不好看。

我们可以视客户满意度为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客户满意度是指客户对物流公司以及该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客户满意度仅是一个概括的指标,需要对其进行比较才能对其进行细分和量化。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务的满意程度可以细化为:赔付及时性、投诉处理时间、投诉率、运输准点率、定单完成率、准时回单率、货差率、货损率、价格正常率、定单跟踪、平均运送时间、定单处理正确率、定单响应时间、定单满足率、下定单的方便率、公司设备设施、组织结构、财务状况、技术能力、公司信誉等。这不仅意味着确定多目标的和多样性的审计原则,而且意味着其构建的难度和复杂度。

审计原则是指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具有意识形态方面指导性的规定。可分为审计总体原则和审计具体原则。审计总体原则具有总体统驭作用,审计具体原则具补充说明作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应具有什么特征,针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原则应如何构建等,这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1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的特征分析

(1)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应注意多目标性。这是因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目标的真实性、准确性、存在性、完整性等,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利润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多种提法决定其审计原则构建的多目标性。

(2)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应注意多样性。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潜力、物流技术、设备状况以及公司的服务质量均是审计的内容,决定其审计原则构建的多样性。

(3)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应注意复杂性。这是因为,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满意程度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满意程度可以细化为:赔付及时性、投诉处理时间、投诉率、运输准点率、定单完成率、准时回单率、货差率、货损率、价格正常率、定单跟踪、平均运送时间、定单处理正确率、定单响应时间、定单满足率、下定单的方便率、公司设备设施、组织结构、财务状况、技术能力、公司信誉等。由这些指标体系等可知其审计原则构建的复杂性。

(4)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应注意层次性。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查需要考虑的多因素划分成相互关系的有序层次并使之条理化,建立综合评价层次体系结构:目标层审计、准则层、审计操作层的审查。另一方面对面审计原则可分为审计总体原则和审计操具体原则。这势必决定审计原则构建的层次性。

2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的研究

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是指审计机构在对第三方物流公司实施审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具有意识形态方面指导性的规定。可分为对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的总体原则和具体原则。总体原则具有总体统驭作用,具体原则具补充说明作用。

2.1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总体审计原则构建的研究

在我国,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具有代表性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评价的方法和审计模型也比较少,因此通过审计分析评价,对于研究一种科学、全面、有效的解决发包公司如何选择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是应建立什么样的总体审计原则。下面作些探讨:

(1)完整性原则。作为合作伙伴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选择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要尽可能地建立完备的审计评价体系,特别是对于合作伙伴的一些主要因素既不要重复也不要遗漏,保证对合作伙伴进行全面地综合地审计评价,使得审计结果具有较好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客观性。为公司的正确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是指在审计评价过程中,审计程序应在第三方物流公司中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时空范围、计算口径和方法等应当可比,前后阶段不宜变化太大,并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可比性就无从谈起。

(3)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原则。由于市场机遇的瞬息万变,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的不同以及有的合作伙伴具有的核心优势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合作伙伴的审计评价应有所区别,因此审计评价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一原则与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第三方物流的处于发展阶段,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一些审计评价内容可能会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被逐步的添加进去;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公司会因服务的行业不同而各有差异。因此审计评价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影响审计评价合作伙伴优劣的诸多因素是无法用定量指标描述的,因此要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理念来对合作伙伴进行审计评价和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地说,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当中,有些指标可以定量描述,如车辆拥有量;还有许多因素是定性的,如运输安全性、行业经验等,因此需要定性审计分析与定量审计分析相结合。

(5)客观公正原则。是指进行科学、适用、规范的审计评价时,要求避免主观臆断,以客观的立场、公平的态度、合理的方法评价第三方物流公司。

(6)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原则。是指多方收集要审计的信息,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审查评价。

2.2第三方物流公司具体审计原则构建的研究

任何体系的设计都同组织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适应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营的具操作性具体审计原则的构建,有助于实施适当的审计控制,同时也影响着信息的流向与流量。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是在总体审计原则的统驭下构建的,是对总体审计评价原则的补统和细化,下面作一些建树性磋商:

(1)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可接受性。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体系,只有有利用价值的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不被人们所接受或者不情愿地接受下来,就称不上是有价值的体系。所以在体系设计时必须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并能够接受。

(2)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准确性。要使审计结果具有准确性,与审计评价指标相关的信息就必须准确。在审计过程中,计量什么、为何计量,审计人员必须十分清楚,才能做到量化值的准确。

(3)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全面性。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公司独有的特性和其共性的方方面面。

(4)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可理解性。能被用户理解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所以确定信息的清晰度是建立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5)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应变性。良好的审计评价体系应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战略调整及内外的变化非常敏感,并且体系自身能够作出较快的相应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要求。

(6)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可控性与激励性。审计评价必须限制在其可控范围内,只有这样,管理者当局才能接受,对他们也公平。即使某项指标与战略目标非常相关,而对审计要评价的对象无法实施控制,他就没有能力对该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负责,即应尽量避免非可控指标。另外审计评价指标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其工作潜能。

(7)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一致性。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其审计评价指标与发展战略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构建具体审计原则时除上述要求之外,还应注意:

(1)不可过分注重财务性审计,非财务性的绩效审计也不能忽视。例如顾客满意度,交货效率,订发货周期审计分析不可少等等。

(2)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不可定定得过高或过低。第三方物流公司是服务性公司,特别是本公司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其经营方略是要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指标过高公司无法接受。但是也不能过低,这会失去审计评价的意义。国际上的物流公司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指标是销售的增长、市场份额及利润率等。

(3)如果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价格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客户不多,在利用审计结果与同行业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在体系设计时,要注意可比性。

(4)审计评价体系应兼顾眼前利益最大化和长远利益最大化。实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规律,获取长期利益最大化。

总之,第三方物流业处于发展阶段,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从而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因此针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活动,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审计原则,并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业务实践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晋等.供应商信用等级分析及评价模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8).

[2]王伟等.基于可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选择[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4).

审计的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项目;后评估;原则;内容

一、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估人员对被评估的审计项目的评估资料及其相关情况等进行深入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掌握可靠和充足的审计项目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必须使用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评估方法;遵循科学的评估程序是指审计项目后评估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以便从过程控制上保障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科学性。

第二,公正性原则。坚持公正性原则,就是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要求评估者必须坚持公正的立场,不受权威或者利益的干扰。坚持公正性原则,必须做到:一是独立。要求从评估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履行职责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项目评估人员的精神独立和形式独立,减少危险、利诱和干扰,为后评估的公正提供组织保障。二是透明。透明就是要求审计项目后评估的标准、过程及结果要透明。

第三,全面性原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坚持全面性原则,就是指在审计项目后评估中要对审计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便最终给出该审计项目的整体性评价。

第四,效益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第四个要坚持的原则是效益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效果,因此它更应该坚持效益性原则。坚持效益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审计项目的评估必须从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衡量,既不能过分强调审计项目的成本而忽视该项目的效益,也不能突出审计项目的成果而忽视审计项目的成本。二是审计项目后评估本身也要贯彻效益原则。既要坚持科学性,又要讲求效益性。

第五,实用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第五个要坚持的原则是实用性原则。审计项目后评估应少摆“花架子”,坚持实用性原则,才能切实、更好地发挥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作用。主要是做到:项目后评估指标的设计、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程序的优化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适用的成熟做法;后评估报告问题应针对性强,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二、审计项目后评估的内容

(一)审计项目目标的后评估

第一,对审计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对审计项目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估就是对照审计项目在《审计计划安排情况表》中的立项背景及必要性、审计目标的论述和确定,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目标变更,评估项目立项和目标的合理性。一是要检查审计立项前是否广泛收集有关资料、信息,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对审计项目的必要性、项目的风险、项目的难度和项目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切实保证项目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是看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反映了当初审计项目立项的愿望,是否抓住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审计结果公布之后,是不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是不是真正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提高了效率和效果。

第二,对审计项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主要是分析和确认项目实际完成的各种目标与项目原定计划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具体地说就是目标确定的问题都回答了没有,预期目的达到了没有。审计项目后评估要对照原定审计项目目标去分析和检查实际完成的目标情况,检查项目目标的变化情况,分析项目目标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项目目标发生变化的合理性。

(二)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后评估

对审计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评估就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组织分工、风险防范和操作程序的健全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审计项目实施决策情况。要检查审计模式和具体审计方法、审计技术手段的选择、组织分工、时间安排等是否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评估审计项目实施决策不正确的影响,分析审计项目实施决策不正确的原因。二是审计项目的进度控制、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的风险控制情况。三是“冲突”的管理控制情况。检查是否对审计项目中审计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冲突进行了管理和控制、管理和控制是否有效,分析无效或低效的原因,分析十分采取了有效的方法如“持续改善”的方法等。

(三)审计项目效益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效益的后评估主要是对审计项目的成本控制情况、审计项目的效益情况进行评估。

审计项目的成本。审计项目从立项到结束所发生的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费用之和,包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即包括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外勤审计经费。

审计项目的绩效包括收缴的违纪资金、案件的移交及查处、直接经济损失的挽回、微观制度的规范和宏观管理的完善等,还包括审计项目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和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审计项目创新包括:一是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如新的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新的审计方法的采用。二是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整合,审计、纪检、监察联合办案方式的创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完善等。三是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如人员分工、权责制约、激励相容等的创新。

审计项目的成本绩效进行评估就是找出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审计资源浪费和绩效不好的原因,使项目实施单位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以后同类项目的绩效。

(四)审计项目影响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影响包括经济和社会影响。经济影响主要是审计项目的收缴的违纪资金、直接经济损失的挽回、所审计项目的改进和宏观管理的完善等影响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主要是通过审计项目,审计机关移交案件线索、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大案要案、促进审计项目对象所在区域的制度完善和促进国家层次规范的修订与法律的完善等等,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宏观绩效。

审计项目影响的后评估就是检查、评价审计项目的经济、社会影响情况,总结审计项目产生较高经济、社会影响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影响审计项目产生较高经济、社会影响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促进审计项目的完善,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五)审计项目持续性的后评估

审计项目持续性的后评估就是检查该项目社会大众、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需要程度和欢迎程度、该审计项目的成功程度(或完成程度)、该项目的成本效益情况等等,评价这些审计项目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分析该类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而以后对审计项目的类别和重点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国家审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审计项目后评估方法

(一)对比法

第一,有无法。是指将审计项目实施前与审计项目完成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审计项目效益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对审计项目的计划、审计项目决策和审计项目实施的质量的评估方面。

第二,先后法。指将审计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若没有审计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评价审计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先后对比法主要应用于审计项目的效益评估和审计项目的影响评估方面。

(二)逻辑框架法(简称LFA)

审计项目后评估的逻辑框架法是将审计项目的多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动态因素组合起来,用一张简单的框图分析其内涵和关系,以确定审计项目范围和任务,分清审计项目目标和达到目标所需手段(或程序)的逻辑关系,以评价审计项目活动及其成果的方法,通过应用逻辑框架法可以系统地分析审计项目原定的预期目标、各目标的层次、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原因,从而评价审计项目的效果、作用和影响。它是审计项目后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综合评价法

第一,成功度评价法。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可采用成功度评价的方法。成功度评价是依靠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综合后评估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对审计项目的成功程度作出定性的结论,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打分的方法。

第二,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审计项目不仅有经济效果,更重要的是有社会政治效果,仅对经济效果评价,就难以全面、准确评价审计项目,因此应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而审计项目的社会政治效果难以精确计算,具有模糊性。模糊评价法是在评价中引入模糊性概念,运用模糊数学来处理审计项目评价的一些问题。模糊法常与分层法综合运用,称为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王洁,袁静晓.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执行).审计与理财,2004,(08).

[2]康波.审计方案入手切实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10).

[3]桂建平.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与国家职能定位研究,审计研究,2004,(05).

[4]高林.保持审计机关共产动员先进性关键在于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审计研究,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