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尼采与庄周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生环境,由此来了解两人人生哲学思想中的异同,从而给予现当代的人们在这浮躁、躁动的社会一阵清风,重新审视自己的当下作为,关注生命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庄子;尼采;思想异同

一、庄子其人及其代表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提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二、尼采其人及其代表思想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

尼采提出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认为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 意义问题。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

三、庄子与尼采哲学思想比较论

作为叛逆哲人,庄子和尼采哲学都是超越哲学,出于对生命之热爱,他们对传统思想观念作了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并致力于转换。对两人的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观进行比较,发现尼采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与庄子的无争、顺应自然以提高精神境界大异其趣,但他们在各自超越思想中所倡导的个性独立之精神无疑为时展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体现出一种人本主义精神。 (二)不同点则体现。

1.时代背景不同,过度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到处是欺诈和惟利是图,人类精神的空虚和无助,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诞生了尼采思想。而庄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庄子的思想主要是怎么做人,是针对统治阶层提出的治理社会的药方,但个体在这样一个乱世的作用毕竟有限,因此庄子既冷漠讽刺,又超尘脱俗,而尼采针对人类的精神方面的危机提出来的,他自信自己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能够拯救人类精神的危机。这是建立在物质基础足够强大的基础的,庄子时代物质生产还十分落后,庄子超前的思想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空想主义者,庄子的思想太超前了,以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尼采的思想是我们可以想往的理想时代。

2.民族心理不同。庄子对社会的丑恶的绝望中,既超尘高傲,又无情嘲讽,尼采对社会丑恶的深恶痛绝和狂傲不羁,但生命意志是向上的、是毫不妥协的,与庄子的退避三舍、形如槁木形成鲜明对比。庄子是中国农业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封闭忍耐的性格使然,而尼采顽强的生命意志和不羁的生命热情,恰是西方商业社会赋予他的文化品格。所以这种区别也有民族心理方面的文化因素在里面。

(三)思想观点的具体差异。

1.庄子“形如槁木”与尼采的“强力意志”。面对人生痛苦的态度——庄子是因轻视从而放弃反抗,而尼采认为要与人生的痛苦做抗争。庄子是对社会绝望后彻底抛弃失望,而尼采是一个对社会有绝望但觉得更应该以一种超人的强力意志去抗争。

2.庄子“体道”与尼采“彻底的否认一切传统社会规范的存在。”庄子和尼采都否定了世俗的智巧和社会的一般规范。但庄子是自然主义的信奉者,而尼采是虚无论者,对世俗人生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都予以否定,甚至认为上帝死了,而庄子相信人间还有一种高于人世的道在驾驭人间的一切。

尼采是鼓励求知的,他关注的也是本真的生命,认为只有知识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保存生命和张扬生命。尼采借助知识来对抗当时人们精神的普遍萎靡不振,他乐观地强调知识对于生命的益处。尼采和庄子都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都是一种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知识观。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王尔德; 庄子; 个人自由; 无政府主义; 现代主义; 道家思想

在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的开头,亨利・沃顿爵士躺在长沙发波斯软垫上吸烟,这时一些飞鸟的剪影就像一幅活生生的中国皮影戏在他眼前展开:“飞鸟的幻影不时掠过绵延在窗前的大幅柞蚕丝落地窗帘,营造出瞬间的日本式效果,令他想起那些脸色苍白如玉的东京画家每每运用静态的艺术手段来传递轻灵的动感”[1]1。王尔德在此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想象中充满异国情调的、迷人的东方色彩,不过与此同时,他完全知道这种效果更多是来自于异国的幻想,而不是东方国家的现实。“这些日本人都是个别艺术家们刻意而自觉的创造”,王尔德在他的论文《谎言的衰朽》中就曾用一种冷静的、不动声色的语调这样说。“生活在日本的真实的日本人与普通的英国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他们非常普通,没有任何值得注意或特殊之处。事实上,整个日本就是一个纯粹的杜撰。”[2]46-47当然,对王尔德来说,艺术与想象远比平凡的生活重要得多,正是艺术创造赋予生活以美和意义。他无疑宁愿选择艺术虚构出来的日本,而不是平凡现实中的日本,尽管他知道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王尔德在文集《意图》的许多批评论文中明确表达了这些重要观点。正如笔者曾提出的那样,“《意图》中关于艺术与批评的对话有一个连贯的、对称的结构”[3]160。首先,《谎言的衰朽》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大胆的新美学理论信条:“生活模仿艺术远多于艺术模仿生活”;“生活为艺术举起一面镜子,不是再现画家或雕塑家想象出来的某个奇特类型,就是把虚构中的梦想变为现实”[2]32,39。然后,《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文在批评和艺术之间建立起结构上与艺术和生活之间相类似的关系,主张如果我们通过艺术理解生活,也就可以通过批评理解艺术,因为“批评家与他所批评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就犹如艺术家与形和色之可见世界,或与激情和思想之不可见世界那样的关系”[4]136-137。王尔德宣称,“最高的批评,作为最纯粹形式的个人印象,在其自身的意义上比创造更有创造性”;它是“唯一文明形式的自传”[4]138-139。在他的创造性批评概念中,王尔德充分承认批评者的主观性,即从批评者自身的视角和想象性幻象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洞见生活和艺术的本质。上述观点,或者说这个观点的扭曲形式,可能已在近年来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中走向了极端,现在的批评家或理论家往往对诸多社会或政治问题比对文学更感兴趣,但对王尔德来说,艺术创造始终是批评者的关注焦点。一些戴着文学或文化批评面具的当代批评论著故弄玄虚,晦涩难读,充满了诘屈聱牙的术语,与这种当代学院风格的文字比较起来,王尔德那机智幽默、赏心悦目的文论,读起来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现在来谈谈王尔德对1889年英国汉学家瞿理思译介的中国哲学家庄子的评论。虽然《庄子》并不是文学作品――但话又说回来,庄子的语言可能比大多数诗人或作家更富文学性和诗意,他借以表达观点的悖论和暗喻也比大多数文学作品更微妙、更出色。王尔德发表于《言者》1890年2月8日的长篇评论无疑浸透着他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所倡导的创造性精神。如果说他在《道林・格雷的肖像》中提到的“瞬间的日本式效果”可以看做一种装饰性色调,以便在小说开头渲染一点东方风味的话,那么王尔德题为《一位中国圣哲》的评论则是对庄子这位被瞿理思描绘为“神秘主义者、道德家与社会改革家”的哲学家的严肃讨论。王尔德的评论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宝贵机会瞥见他对一位古老的东方哲学家的兴趣,同时也提供了王尔德批评的一个范例,看他如何从维多利亚时期批评者的角度来阅读庄子,并将这位中国哲学家的思想用于评价自己那个时代的英国社会。王尔德的评论还显示了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欧洲对道家哲学与神秘主义的兴趣有多大。由于这篇评论没有被大部分现代版的王尔德作品集收录,不很常见,所以尚未得到评论界应有的关注,甚至被王尔德研究专家们所忽略,而唯其如此,我们才更有理由将其作为王尔德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

在瞿理思的译著序言中,他将庄子形容为儒家的敌人、老子神秘学说的继承者和一个伟大的辩论者,他“有如此杰出的文学和辩证才能,以至于同时代最优秀的学者也无法辩驳他对儒家和墨家学说的颠覆性批评”[5]vi。瞿理思将庄子描绘成一个热烈追求独立和自由精神的人。他重复了这位中国哲学家拒绝接受楚国丞相官职时所说的话:“我宁愿‘曳尾于涂中’,自得其乐,也不愿给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做奴隶。我绝不会就职。如此我将常葆自由,随心所欲。”[5]vivii老子和庄子都是悖论式语言大师,为此瞿理思举了一些例子来展示他所谓的“奇妙的无为学说”。例如,“无为而无不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5]viii-ix。巧得出奇的是,这些短小精悍的悖论式语录多么像王尔德式的警句表达――那些散落在《道林・格雷的肖像》的序言和文论集《意图》中的机智诙谐的语句。当王尔德读到瞿理思的译本并发现庄子与自己志趣相投时,肯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然,王尔德对中国道家思想并无太多了解,期望听到他对道家哲人庄子的内行评论是不现实的。不过,王尔德的评论中引人关注的是:他是如何解读庄子的?他在这位中国哲学家身上发现了什么共通之处?这种共鸣又如何影响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影响了他关于个人自由、摒弃一切政府形式的信念?事实上,人们在阅读王尔德对庄子的评论和介绍时可能会感到迷惑,他到底是在援引庄子还是在表白自己?而这正提醒了我们关注《庄子》中著名的庄生梦蝶的故事,说庄子梦为蝴蝶,从梦中醒来时,便不能确定哪个世界是真的:所梦是真,还是真实是梦?他到底是一个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的人,还是一只梦见自己变成了哲学家庄子的蝴蝶[6]53-54?王尔德的阐述方式完全吻合这种精神,所以我们在读他的评论时,有时会拿不准到底是庄子还是王尔德在说话。

王尔德发现庄子是一个的哲学家,并宣称“一段时间以来,我读到的对现代生活最尖锐的批评,莫过于博学的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所谈到的”[7]177。英国中产阶级在瓷器或屏风上可能已经见过这位中国哲学家的肖像画,并且觉得这些肖像画很有趣。但王尔德说:“如果他们真的对他有所了解,就会为之颤抖。庄子倾其一生宣扬他的无为学说,指出所有有用事物的无用性。‘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从他的伟大导师老子那里继承来的信条;将行动融于思想,思想融于抽象,就是他邪恶的超验目标。”[7]178王尔德将庄子与自柏拉图、斐洛至艾克哈特大师、雅各布・波麦和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进行了比较,声称“从赫拉克利特到黑格尔,庄子可以说几乎集欧洲形而上学或神秘主义思想的所有意趣于一身”。但庄子远比他的欧洲同行们激进得多,因为“庄子不仅仅是一个形而上学者或启蒙思想者,他致力于摧毁我们所知的社会,即中产阶级所知的社会;糟糕的是,他还结合了卢梭式的激情雄辩与赫伯特・斯宾塞式的科学推理”[7]178-179。将这位古老的中国哲学家进一步拉近现代社会,王尔德的庄子听起来就越来越像《谎言的衰朽》中的维维安或《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的吉尔伯特,也就是说,王尔德的庄子就是王尔德本人观点的角色化或代言人,以典型的王尔德式的似非而是的讽刺警句风格说话。王尔德说,庄子并不是一个感伤主义者:

如果他的确曾怜悯过什么的话,那么他怜悯富人更甚于怜悯穷人。对他来说,发财致富和受苦受难同样具有悲剧性。他丝毫没有现代人对失败者所怀的同情心,也不主张总是出于道德考虑给予那些落在最后的参赛者以奖励。他反对的是竞赛本身;虽然积极同情他人已成为我们时代众多高尚人士的操守,他却认为试图使别人变好是一种愚蠢的行当,“若击鼓而求亡子焉”,只是白白浪费精力,仅此而已。在庄子眼里,一个具有深切同情心的人不过是一味想要变成别的某个人,也就因此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唯一可能的理由。[7]178

庄子理想中的黄金时代在王尔德看来是这样一个时代:“那时没有竞争性考试,没有乏味的教育系统,没有传教士,没有给穷人布施的小恩小惠,没有正统的教会,没有人道组织,没有关于一个人应对他的邻居承担什么道德义务的乏味演讲,没有关于任何主题的令人厌烦的说教。他告诉我们,在那个理想的时代,人们无知无仁,也从不给报纸写文章议论慈善问题,却能相亲相爱。”[7]179-180这显然是王尔德借中国哲学家之口说自己的观点,但令人惊讶的是,它极其准确地抓住了道家哲学的一些核心观点,即反对儒家人为地干预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在王尔德的描绘中,庄子是一名干预、反政府、捍卫个人自由的斗士,而这的确是我们在庄子的原著与道家思想中可以见到的。王尔德笔下的庄子主张“宥天下”,因为“不闻治天下也”[7]180。在王尔德的评论中,庄子的哲学主要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政治体制的一种批判。“如果我们得出结论压根儿就没有管理人民这种事,那么政府和职业政客们的命运将如何?”王尔德接着说,“可见庄子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作家,在他死后两千年用英语出版他的著作,时机显然还不成熟,会给许多可敬的、勤勉的人们带来重重的伤害”[7]186。这里可能有王尔德惯用的夸张,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句戏言,因为我们发现这些基本观点在他的政论文《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中得到了进一步阐发。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一位富有艺术敏感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或许在我们看来根本就是错误的,是堂吉诃德式的奇想,但它与某种威廉・莫里斯式的英国社会主义幻想不无联系,即与其说它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不如说是对个人主义与艺术自由的呼吁。结合他对庄子的评论来阅读《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这些观点的联系就非常显豁了。文章一开篇就写道:“建立社会主义的主要好处,无疑就是社会主义将使我们从可怜地为别人而活的必要性中解脱出来。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必要性如此沉重地压迫着几乎每一个人,事实上,几乎无人可以幸免。”[8]1这听起来神似王尔德所描绘的庄子理想中的黄金时代,那里“没有人道组织,没有关于一个人应对他的邻居承担什么道德义务的乏味演讲”;“没有关于聪明人的喋喋不休,也没有对高尚人士的歌功颂德。令人无法忍受的道德责任感更不知为何物”[7]180。社会主义是可贵的,因为“它通往个人主义”[8]2。它是人人自由的状态,即一切顺应自然,绝不强加给别人,即使是为了别人好。王尔德说,人的个性“将自然而简单地生长,就像花或树的生长”,“不会成天对别人指手画脚,或要求他们长得像自己一样。他会爱他们,因为他们各不相同。尽管不干涉他人,他却会帮助所有的人,正如一件美好的事物以其美的本来面目出现,就已经帮助了我们”[8]9。这让我们想起王尔德对庄子哲学的那些评论。而他在另一段里更直接地提到了庄子:“那么,个人主义是我们经由社会主义将会得到的。作为一个自然结果,国家必须放弃一切关于治理的概念。它必须放弃,因为正如一位比耶稣早诞生几个世纪的智者所说的,有放任人心这件事,却没有治理天下这件事 即“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译者注。。所有形式的政府都是失败的。”[8]13对王尔德来说,庄子是一位反对一切政府形式的激进的思想家,是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先驱。事实上,正如索斯・艾尔提斯所辩称的那样,“王尔德的个人主义也呈现出与道家哲学许多相似之处,这种哲学本身提供了无政府主义思想最早的基础之一”。他接着谈到王尔德对庄子的评论,并说“这种思想与《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9]22-23。我们读庄子时会发现,庄子的机智诙谐、似非而是的语言的确暗示了它与王尔德的警句之间的文体亲和力,此外,庄子对现代社会的颠覆式批评也令王尔德着迷且深受鼓舞。虽然王尔德并未谈到庄子哲学中许多别的观点和真知灼见,但他把阅读的重点放在自由和个人主义议题上,这本身就揭示了道家哲学值得批评界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老庄思想;后现代主义;二者关系

老庄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第一,产生背景不同,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西方“文明工业社会”的反思,对哲学发展到高峰的质疑,对盲目追求理性带来的哲学危机的批驳,对现代性进行的拷问。哈贝马斯认为:“没有什么更为‘人道的’东西可以代替进行技术控制这种功能”[1],是对科学作用的质疑;而“老庄面对的主要是儒家的经学中心和礼教中心”[2],所以更多侧重于对伦理、道的化解,倡导消极出世,提出“节制”生活方式。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3];第二,中心问题探讨的方式不同,后现代主义探讨的问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道家思想主要集中在对道的认识,对本原的追求,对人生的体会、理解,然后展开讨论,以此引出一系列的思想批判;第三,体现的最终价值不同:后现代主义注重只立不破,而认识、解决问题更容易走向极端,对于精神和价值体现虚无化,只是“在琐屑的环境之中沉醉于形而下的愉悦之中”[4],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真理、价值、精神、道德有很大的破坏性。而道家思想对修身养性的倡导可以作前者的有益补充,它是对人生价值意义的积极探索,而没有自毁性。

然而,把这两种思想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既有哲学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二者都有着深度的反理性,强调虚空性,语言的放荡不羁性,对以往思想的深刻反思、批驳、否定,要求自由、逍遥,倡导对他者的关怀。一方面,二者本身虽有时间之距,却象征着中西哲学合流、融合的趋势;另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互取精华,为我服务。如果我们能较准确的去把握、认识二者的思想,对于哲学的新的研究可指明方向。且其中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对二者既不要过分摒弃,也不应生搬硬套,而是要试着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去解析它,以达到发展哲学、建构思想的目的。

一、思想源起:殊途同归的时代抉择

夏基松认为:后现代源自“世界经济全球加剧”,“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矛盾激化。各种社会危机……普遍深化”[5]。刘放桐的观点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对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以及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反思和发展的浪潮中”[6]产生了后现代主义。二位哲学大家分别从社会背景和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对后现代主义产生根源进行了认识。总之,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社会“危机”到来时人们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反映,从揭露的社会问题分析:福柯认为诸如边缘性的性问题、精神病问题、监狱问题是资产阶级的权力运用造成的,且权力具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创造性。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强调了资产阶级运用文化异化人的思想。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人的一切被打上了商品、货币的烙印。德里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已“脱节”、“断裂”,是“灾难”、“危机”、“死亡威胁的世界”,时代需要马克思,“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未来”。利奥塔认为后工业科技的消极影响使科学知识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一切值得怀疑。詹姆逊的意识形态批判从各角度批判了后现代工业社会。查伦·施普莱特耐克要求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统一和谐,主张个人、家庭、邻居、社团、民族、全人类社会和平统一,个人、生物、地球、星体、宇宙和谐繁荣,认为女权与和谐的关系是必然的。从哲学的发展看:后现代主义是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合流的反映,诸如科学实在论与新实用主义,代表有罗蒂、普特南等。后现代主义有反中心、反逻各斯、反基础的特征:海德格尔“此在”包含了主客是对黑格尔以前主客二分思想的批驳,福柯的“主体死亡”,拉康的“消失主体”都是对中心地位的批判,德里达要求对“他者”的关注,对“边缘”性的重视是反对中心主义、反对逻各斯主义。其实,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权威、理性的思维方式提出的反抗,一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史,更像是一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驳史,一切到了后现代主义那里,价值都要重新衡量、认识。哲学的思维方式走向了一条新路子。

冯友兰认为:道家思想源于“奴隶主贵族被夺了权,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降为平民或奴隶”,而他们的“地位变了,可他们的思想没有变。”[7]也有的把它作为反儒家礼教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庄子·人间世》中“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显示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无奈,暗含了他们的消极出世的思想。庄子又说“全形葆真,不以物累形”是一种消极的抵抗,故发出感叹“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均出自《庄子·人间世》),所以应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至此,由反抗无门,只好明哲保身,形成了自己的全套养生、修身思想。其实老子也想救国:“道常无为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三十七章》,是其积极献言,但奴隶主阶级大势已去,他只得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的梦想,虽其思想是一种倒退,但也反映了他无奈的反抗。纵观道家对儒家批判的言论,那就更多了。《庄子·外物》篇“儒以《诗》,《礼》发冢”是对儒家礼教思想奉行者的道貌岸然却干着鸡鸣狗盗的勾当的揭露。老子提出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十九章》)是对儒家弘扬的知识、分辨术、礼义的批判,认为只有丢弃了它,才能回复人的本性。总之,道家思想“是在对儒家思想的理论观点和它所产生的社会后果的直接的、批判性的反应中形成。”[8]儒道两家的思想具有解构、批判、否定的关系。

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思想渊源上去探索,后现代主义与老庄思想的出处均有惊人的相似点,后现代主义是对后工业社会的文明而作的深深的反思,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理论的负面效应全面解读,是对现代社会生活如何重建的一种献言,而老庄思想是对上层制度的欺骗性进行的揭露,是对儒家正统思想颠覆性的剖析,是对人生生活方式、人生的价值意义的有益探索。

二、思维方式相通,年代久远的联姻

后现代主义与老庄思想都可称得上反思的楷模,虽相隔两千多年,却有着异曲同工的思维方式,难怪张志伟说:哲学“它更像是围绕着智慧‘圆心’而运转的圆周运动。”[9]因为有着同样的思维方式,比较起来也容易进行了。

(一)强烈的批判性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就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是对传统思想从不同角度展开的批驳、否定。海德格尔“此在”的思想是对主客二分的认识的批判,他的“此在”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二分模式。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游戏说是对所谓“科学的”逻辑语言的否定,德里达的“反逻各斯思想”是对中心主义提出的挑战,并重新提出了对文本阅读的新方式,它打破了千百年来文本习惯的建构方式。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是对启蒙理性的欺骗性的揭示。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辩证法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批判应该是后现代主义一种精神,一种本质,一部蕴涵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史就应该是一部批判史。老庄思想同样也具有丰富的批判性,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是对以往道的认识方式的批判,认为应该正确认识“道”和“名”,应该辨证看问题。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是对儒家鼓吹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批驳。在《老子·十九章》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不但批判儒家思想,更要求抛弃它,并尝试着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方略。而《老子·列御寇》中“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是对当时统治阶级虚伪性、欺诈性的批判。在《庄子·?箧》篇中:“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是对儒家提倡的善恶标准的批判。

(二)反理性倾向

无论在后现代主义思想里,还是在道家思想中,都表现出对理性批判、抵制的特征。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他们虽不否定理性的作用,却表现出了消极理性的倾向。福柯的考古学、语言学揭露了它们非连续性、非层次性、边缘性、陌生性、复杂性的特征,是反对理性的系统性。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游戏说”是对逻辑语言的非系统性认识。拉康的“语言游戏论”更表现出非理性倾向,认为“无意识”是“主体之家”,是对主体理性的否定。而德里达的“反逻斯中心主义”就是对理性的批判。在老庄的认识论中有很多篇章主张“直觉”,《老子·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迹,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认为“道”是超验、不可感知的,只有用直觉的方式才能体验“道”。老子的“绝圣弃智”是对理性的否定。所以老子主张依靠“内心之光明”,“不行而知”(《老子·四十七章》)。《庄子·齐物论》中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事物都是差不多的,无原则区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理性根本不能把握它,既然不能认识它就不如放弃它。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通过“坐忘”达到“以无知知”,这里更是完全放弃了理性的运用。

(三)解构性、游戏性

解构(deconstruction)用于消解结构,此时结构不仅指文本结构,“这里的结构实质上指西方文化之根”[6]428,意指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在场主义的批判、否定。对于文本,德里达注重两者间的差异性,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使思想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10]。解构强调“不在场”、虚无,不愿束缚于条条框框,强调否定性、差异性、自由性、游戏性。“颠覆”、“消解”、“改变”是其手法,目的达到开放、动态、可变、自由、脱离枷锁束缚。

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的“主体性”,批判理性至上,批判普遍性,统一性,蕴含了一种解构的思想,利奥塔的语言游戏说及要求“重写现代性”,罗蒂的反本质主义,否定任何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女权主义者反对“父权制”, 利奥塔模糊性、差异性理论,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及对经验论的批判以及约定的本体论承诺。其思想都是对以往的思想的否定批判,这种批判蕴含着强烈要求取消以往的思想,而倡导一种崭新的思想。这不是对以往的思想的修补,而是完全的抛弃、毁坏。

解构的思维方式在老庄思想中亦有源可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承认“虚无”为万物之本,这是对儒家认识方式的一种反叛、否定。《庄子·大宗师》中“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变,可得而不可见” ,是对主体的一种消解,体道只需“坐忘”、“心斋”就可以了。《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思想是对统一善恶标准的消解[11]。故“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物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老子·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无为”的思想,要求“天人合一”是对儒家积极“求知”、“达仁”的解构。(《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远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是对认识方式的解构,此时的认识方式简直是一种游戏了,而在《逍遥游》中的解构思想则更多,此不多叙。

(四)思想多元化

无论在后现代主义之前,还是在老庄思想之前,追求“齐一化”、“同一化”思想是大的趋势,建立宏大哲学体系在后现代主义出现之前一直是追求的目标,包括现代哲学中的柏格森想建立生命哲学,罗素想建立逻辑哲学,胡塞尔想通过“现象学”恢复哲学体系,追求“齐一化”仍是他们孜孜以求的梦想。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那里,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具有历史置换的嬉戏性质,应该使限制自由嬉戏的结构‘断裂’、‘瓦解'”。博拉古宣称:“在后现代世界里,理论已经穷尽了自身,世界已经摧毁了自身,剩下的只有碎片。”[12]所以形成的思想参差不齐。德里达重在消解文本结构,福柯从事权力分析,拉康从事精神分析,保尔·费耶阿本德致力于认识论,罗蒂在新实用主义上下工夫,女权主义者为女性争取更多权力等。他们都在努力的摆脱“齐一化”模式,其思想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社会,揭露现实,他们的思想有着更多的可用性和实在性。

老庄思想同样出现了多元:《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要求认识多元化。《逍遥游》中语言的放荡不羁性,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本来就应当思想多元化发展。《庄子·齐物论》中认为善恶无统一标准,主张多元化的衡量标准。而老子思想更是庞杂,既有治国思想,又有自己的宇宙观,对生活主张淡泊名利,又想回复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度”去。

这两种思想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全方位繁荣给予了很好的启发。当然,它们还有诸多其他的相似的认识方式,如共同关注他者、开放性、动态性等,由于篇幅限制,不多做比较。

三、价值互补,两种思想共促哲学发展

在这两种思想体系中,都体现出了对传统理论的强烈的破坏性、否定性,都有着向虚无、向理想方式发展的趋势,但认识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迥然不同。

(一)老庄思想保守,而后现代思想常向激进

相对于儒家上进求索的积极入世的理论,老庄的言论中常向往着避世、保身。老庄主张的“无为”治世,相对来说是一种保守的思想。如《老子·四十八章》中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不主张知性,只要求以直觉体“道”,对于“为学”奋发精神是种退步。更甚者他认为“为天下者,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认为在道德方面,还不如儿童时期。在《老子·二十五章》中,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按自然方式去认识解决问题,认识事物,这也是“无为”方式的延伸。“无为”之中的“理想国”是庄子思想的写照,他主导“无用”“己用”:“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于无为其侧,逍遥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在政治方面,老子希望回到原始的生活方式之中:“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认识问题更极端化,更缺乏可实践性、操作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针对现代哲学中的问题的批判。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它由于不肯定现代性价值体系的合理性,更加排斥理性、主体、本质,一切现代性理论在它那里都被解构、消解、否定。哲学理论成为了虚无,一切都变成了“语言游戏”,致使人类建筑的最伟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被推倒了。所以其理论不但没有超越,在某种程度上,由于过分的激进,反而成为一种倒退了。两者若能结合起来,后现代主义如果能正确的对待现代社会的问题,而老庄思想能从出世上下工夫,对我们当今社会问题解决是有益的。诸如多关注他者,多考虑生态问题,辩证的思索现实问题,遇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而不回避问题等。当然,对其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本身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建设进行的有益的探索,社会的建设需要理想,但也要面对严峻的现实,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才有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

(二)老庄思想丰富辨证,而后现论常指向偏锋

老庄的理论中有丰富的辨证思想,诸如“道恒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指出了道是变化的。《老子·一章》开篇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对“名”的辨证看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指出了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在《庄子·知北游》中“夫昭昭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体现了自然与宇宙的运转流变。《庄子·知北游》中对生死问题的认识也是辨证的:“生也死之续,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后现代思想认识常使用一种否定。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否定、颠覆、背叛。无论对理性、本质的否定,还是对基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在他们那里都没有可肯定之处。萨特认为,存在就是虚无。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13]。他们缺乏两面性看问题,虽然他们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影响很难成为空前,所以招致了一系列批判之声。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中出现的“硬伤”,如若与道家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它更具有现实可用性。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现实问题批判史,而不过是认识问题方式过激罢了。

(三)老庄思想常于幻想,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认识深刻

老子幻想回归为“小国寡民”以避现实:“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多么美好的一幅原始纯洁质朴生活的图画呵!而在庄子那里,他的幻想近似于神话,气势很恢弘,天地与我共生,我无所不能,我就是自由,逍遥就是我。诸如《庄子·逍遥游》中:“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在宥》中:“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同在《庄子·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还可从《庄子·齐物论》中看到:“天泽焚而能热,河汉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对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一些危机的反思,福柯运用权力分析监狱、癫狂、性、知识等问题,他运用的考古学、谱系学从边缘入手,是对当今存在的问题全新解读,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是对资本主义权力全面统治的深刻揭露,女权运动者对同性恋者正常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工业社会对科技的重视带来的人类生存的隐患,他们呼吁人类要自我认识,改变以前价值观念,要求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关注。

老庄思想是对自然回归生活的向往,而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的披露为我们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而一切问题由于当时社会的矛盾决定不能解决,只能带来某种社会制度的革命。后现代主义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活的厌倦,但又找不到新的出路而抑郁,它的虚无、反叛也是制度本身带来的。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86.

[2] 陈喜辉,付 丽.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的缘起与现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2):106.

[3]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28.

[4]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57

[5]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87

[6]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15

[7]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66

[8] 崔大华.庄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2

[9] 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

[10] 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46.

[1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71.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庄子》;诗性思维

十八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首提“诗性”一词。台湾林雪铃教授根据维柯的论证,对“诗性思维”作出了如下解释:“诗性思维,又称原始思维,意指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为主客不分,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主体境界。”(林雪铃《以“启发诗性思维”为导向的新诗教学设计及其实作成果分析》)。诗性思维的典型特征是思维的悖常性、行文跳脱常规语法、创造情景相融的境界、用奇特的想象创造意境等。先秦T子,作品颇丰,而《庄子》自古至今深得人民的喜爱,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其诗性特征。

一、《庄子》诗性思维的表现

《庄子》诗性思维具有非常明显的内外在表现,外在主要表现于语言及意象的选择与使用上,内在主要表现于情感及情怀的体验上。

(一)语言恣肆,韵律和谐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庄子》语言恣肆、纵横跌宕,轻快活泼,生动抒情,灵活运用整饬化的句式和押韵,使节奏韵律和谐,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诗歌的外在形式。张采民在《忘莶・梦蝶――庄学综论》中说:“……庄子的寓言文笔恣肆,富有诗意。”如《天地》篇:“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又如《逍遥游》篇:“……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再如“大知闲闲,小知问问。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等,仅《齐物论》中对仗句就有108 个,占全文语句的五分之一。读者即便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也会在朗诵诗人的笔触和高度凝练的语言时体会到行云流水般的韵律美,诗人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抒发其热烈的感情,表达其富赡的哲理,真是如诗如画。

(二)情感浓郁,气度博大

《庄子》情感丰富,具有炽烈的诗人气质。庄子善于把感情凝聚在笔端, 倾泻于文字中,使得他的浪漫情调更为强烈。如《山木》中“君自此远矣”。那种伤感、惋惜、对别后未知的惆怅之感跃然纸上,伤感离别的情绪抒发为后世诗歌创作者创造了水滨送别的母题。再如他那强烈的愤激之情,“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笔力奋健,激愤之情强烈迸发,令人动容。书写理想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对丑恶的现实进行情感强烈的批判是庄子诗人般的叛逆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集中体现。如《 马蹄》篇中对平等、自由的至德之世的描述,如《盗跖》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仁义焉存”的强烈抨击。王夫之说:“诗以道情……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亦至之。” 庄子的理想总是在遥远的彼岸世界的精神幻想中,但是他却对人间依然充满浓郁的真情,展现了作者博大的气度、广阔的襟怀,这是诗歌情感的原质。如《庄子》开篇《逍遥游》,鲲鹏自由转换,扶摇直上,击长空御风而行的逍遥自在,令人拓展胸次;《外物》篇写任公子钓得大鱼,而大半个中国都饱食此鱼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庄子》中,人间真情故事约占全篇幅的百分之九十,如对畸形丑怪人的塑造,支离疏残疾丑陋却有德行等,既破除了陈腐的道德规范,寄寓了道家的理想,从表达艺术上也形成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想象奇崛,浪漫飘逸

维科在《新科学》中说:“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诗人。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可见,想象对于诗人和诗歌创作是何等重要,想象丰富奇崛,含蓄蕴藉,更加飘逸和诗意盎然,用想象力构造境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最显著的特色 。《庄子》的文学价值通过其极天之荒的想象和捭阖的行文表现出来,具有非常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繁复奇幻的意象表达是构成诗歌的原质之一。《庄子》中的赞颂诗、讽刺诗、愤世诗、山水草虫诗、神话诗题材众多,意象繁多,不胜枚举,有天文地理 、动植物等自然界意象,有战争、游猎、婚丧等社会生活意象,有鬼怪神仙、梦幻等生理或灵异意象等等。对于不同的意象《庄子》中出现的各类形象共273个,一般人物形象、与他所追求的“道”吻合的人物形象、否定的人物形象、生物形象等等,作者均采用点染、写真、白描、拟人等手法进行刻画,生动可感。这些形象多幻想和杜撰,或荒诞不经,或奇异诡怪、神秘玄虚,包蕴着庄子诙谐旷达的人生态度。如《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寓言,《天道》篇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等,都浸透了神秘玄虚的色彩,直接孕育了《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历经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庄周梦蝶” 依然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浓厚情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着借鉴。李泽厚在《美的历程》总指出:“庄文以奇特夸张的想象为主线。以散而整的句法为形式。使逻辑议论溶解在具体形象中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高举远慕式的飘逸。”这种“飘逸”就是《庄子》具有诗意的表现。可见,《庄子》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最早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孕育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长和发展。

二、《庄子》诗性思维的成因

《庄子》具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相融合的思维模式,风俗世态与神话传说并用的寓言表达方式,以道寓象、以象寓理的深刻内涵,利用诗歌的手法表达哲学思想的表现模式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庄子》之所以从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都表现出强烈的诗性特征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

(一)庄子诗人般的人格特征及独特的情感体验

庄子散文的诗性品格取决于庄子人格的诗性特质。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曾做过漆园小令,国君使两大夫请其出山治理国家,而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持竿不顾”, 生活困顿清贫却鄙弃荣华富贵、不染权势名利,在乱世中保持人格上的独立和道德上的廉洁正直。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是他的终极追求,曾经“庄周梦蝶”,迷乱于梦境和现实;曾经与惠子有着“安知鱼乐”的精彩辩论;曾经在妻子过世时“鼓盆而歌”看破生死。即便他淡泊名利、修身养性,却在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世态的悲愤与绝望,对万物的悲悯情怀,对社会现实的极端不满与对理想自由的不懈追求。他试图寻找到了―个摆脱逆境的方法,达到一种超越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将对生活的苦痛体验消解于无限的宇宙中。《庄子》的诗性特征与他人格的诗性特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相互融合,他对人格的绝对独立和精神的绝对自由倾注了全部热情。

(二)庄子哲人与诗人相融合的思维方式

许多学者把《庄子》这本书定义为哲学著作。闻一多先生曾说:“哲学和诗,在它们的最高点上是同一的。一首好的诗,往往在篇终给人一种哲学的境界。一本好的哲学书,它的终篇,则常常弥漫着一种诗意。”《庄子》即在哲学和诗意上达成了完美的结合。庄子避免用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枯燥生涩的论述语言去阐述哲理、教导说服读者,而是借助丰富生动的寓言故事,奇绝诡伟的想象以及恣肆的语言,去感染读者,让读者于无意间体味其中的哲理,从而产生诗歌般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庄子追求“道”的精神境界,“道”是非常深刻的哲理,然而庄子采用了诗意的表达,把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将以人为本体的总体精神和感情基调贯穿全文,借助寓言将想象、意象、情感融合起来,追求一种富有诗意和哲理的人生境界。这实际上是一种诗化思维方式。如《庄子・内篇・逍遥游》向我们展示了无所待而游乎自然的无待无穷的“逍遥”。作者没有采用纯粹的逻辑性的推断,而是借助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表达抽象的哲理,使文章说理更加通俗而透彻,更具诗意的抒情效果。

《庄子》 具有诗的原质:诗的情感,诗的意象意境和诗歌的某些外在形式。庄子借助具有浓郁诗意性的寓言的外壳,来阐释哲学思想,实现了诗意性与哲理性的完美交融,在品悟其深刻哲理的同时,我们也欣赏到了绝美的诗歌,非常明显的诗性特征对后世文学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可以《庄子》为滥觞,其对于幻境的描写、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塑造的真善统一的完整人格等都这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家有着重大的开源启流作用。《庄子》在建构古代诗人人格模式、塑造古代诗人心态方面也起着导向作用、在规范引导古代诗歌创作流向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l]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王凯.自然的神韵一一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子;庄子;道

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最具有哲学底蕴的当首推道家哲学。道家以老庄并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道的推崇,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有一致性,因而二人的学说可以互释、互明。但庄子的思想并不只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延续这样简单,他们的思想也存在许多差异。

一、老子与庄子思想的相同点

(一)“有生于无”是老子与庄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命题的诠释上。即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有生于无”这一命题始于老子,老子在哲学上把道说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老子·第42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 是天地万物的法则。老子主张万物由道而生,只有顺其自然才是生存法则。老子的无为说法实际上是对人类在自然界所处的地位提出的一种质疑,是一种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批判。

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是因为道的“无为”。《老子·第14章》描绘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唆,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天下万物生于道,也就等于说天下万物生于无,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万物来源于道,也就是“有生于无”。

到了庄子那里,“有生于无”仍是其本体论的核心命题。所不同的是,在对宇宙之始的探索中,庄子热衷于“有始、无始”的追问。《庄子·德充符》说:“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既然天地之间的事物日夜都在变化,人们不能窥见到它们的开始,那么,对于天地之始这类问题就只好撇开实证沿着逻辑推演的思路来寻找答案了。庄子在与老子不同的思路下得出了与老子相似的“有生于无”的结论。但老子的道旨在强调道的无形,庄子的道是说“有”都是从没有、存在都是从不存在那里演化来的。

(二)老子庄子的朴素的自然人性论

道是老子和庄子生命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生命追求的最高价值,与道融合即是生命最高价值的实现。在老庄思想中,道即是自然,生命对道的追求就是对自然的崇尚。

老子有“道常无名,朴”,朴指浑然未分的自然状态,这是道的本真之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以朴为道之本性即是以真为人性之本,人为的一切如道德教化都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坏。庄子说:“性者,生之质也”,性是伴随生命与生俱来的,是生命的本质,因此人性天然是至真至纯的。道家从这种自然真朴的人性论出发,对儒家的仁义礼智的思想进行了激烈批判。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指出任意的出现是自然之道被破坏后的产物。所谓儒家的仁义道德实质是假仁义伪道德。庄子则指出儒家“以仁义易其性”,“失去其常然也”儒家宣扬的仁义越多,对自然人性的破坏性越大,离人的自然本性越远。这一思想“标志着宗法、等级专制制度下个人的觉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老子庄子思想的不同点

(一)道和人的关系

《老子·第25章》宣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个观点表明尽管人无法与天、地、道相比,却有别于万物,具有万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庄子的思想却彰显人与万物的一致性,将人等同于物。人没有任何特殊性,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二)处世哲学方面

老子和庄子虽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观、天道观方面有其共同点。然而两人对道延伸出的不同的处世之道却相去甚远。具体地说,老子宣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同时老子强调要循着道法自然,推崇不争、谦和。而庄子提倡齐物论,在庄子的视界中,世间的一切差异都是相对的。于是,无名、无功成为人生在世要修养的内容。

(三)老子与庄子不同的精神渴望。

道家的“道境”就是自由之境,老子庄子的道之于无的意识是最高的自由意识,将无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正是出于对自由的追求。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思想出发,可知道倒可以自由地化生万物。因此生命与道合一,这就是老子庄子所认为的生命最高境界--自由之境。但老子与庄子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有些差异。老子的道是指纯真质朴本性的实现;而庄子的所认为的则是高度的、绝对的自由。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而庄子更高地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对老子庄子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道”是老子庄子哲学的根据和基础。他们都认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道。但同时老子与庄子的哲学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性,所以不能将老子庄子等同起来。道家的哲学独特而深邃、冷静而超脱,对我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对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道家的思想价值和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 邵汉明,陈一弘.百子全书《老子·庄子》[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3] 付粉鸽.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相关期刊更多

电子与封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电子电路与贴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分会;信息产业部珠三角电子行业职业技术能鉴定培训中心;深圳市电子商会;香港盈拓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