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绿色施工,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管理,对策

Abstract: The green construction of practic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romote social harmon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must vigorously promote, popularize. Green construction contribute to energy saving construction unit consumption, reduce costs, improve efficiency; help the construction units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image,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help to the construction unit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strength.

Key words: green construction, green construction, gree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

1 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含材料构件生产( 含原材料的开采) ,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拆除与处理( 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 的全循环过程。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是: 最大限度、最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四节一环保,使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它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 能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及活动空间。2) 在全生命周期内都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使用无污染、可拆卸的绿色建材; 对建筑和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处理; 对周围的环境尽量不产生或少产生不利的影响。3) 因地制宜,尊重本土的自然环境条件; 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彰显本地民俗文化,彰显本地特色。

2 绿色施工内涵

绿色建筑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绿色拆除。绿色施工是打造绿色建筑的关键阶段,因为该阶段是形成工程实体———建筑产品的生产阶段,是工程建设资金、原材料和能源投入最大、最密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产生多,会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绿色施工也是实现建筑行业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2011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对绿色施工定义为: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 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对绿色施工的评价要素有五个: 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绿色施工要求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四节一环保,更侧重于施工过程控制。没有绿色施工,也不可能建造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科学地绿色施工组织设计,采用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实施科学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它应该包括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清洁运输,文明施工,减少废弃物填埋等等。

3 绿色施工管理

要推进绿色施工,首先要推进绿色施工管理。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施工技术是实施绿色施工的途径。绿色施工管理就是采用先进的绿色施工技术,构建相应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对施工方案、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的核心就是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绿色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包括工程降水对施工安全及周边环境影响及防治技术、施工降水回灌及循环利用技术;施工过程水回收利用技术,包括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和现场生产废水利用技术;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包括各种外墙保温隔热技术、自保温隔热技术、门窗节能保温技术、建筑遮阳隔热技术;采暖空调通风系统节能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以及太阳能与建筑光热一体化和光电一体化;绿色混凝土施工和应用技术,绿色混凝土和砂浆搅拌站设备制造技术、循环使用临时道路临时建筑和设施技术、节能降耗和降噪的新型施工机具技术,砂浆输送、喷射与摊平装备技术、施工作业网络化监管技术;绿色施工环境效果检测技术以及植生混凝土和透水混凝土等。

4 加快推进绿色施工管理的对策

绿色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要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层次管理,必须紧盯过程控制,必须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的体系。目标明确,制度齐全; 措施可行,责任到人; 执行力强,动态管理。

4. 1 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顶层设计。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中要明确绿色施工总目标,并将目标分解; 明确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任务,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目标的实施; 分期分阶段对目标实施情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真正做到过程控制。可以设置绿色施工管理和监督组织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分级设置。一级机构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组成,由建设单位牵头,其项目经理为负责人。二级机构由施工单位的有关职能部门组成,其项目经理为负责人。负责人要明确各个岗位、各位人员的绿色施工任务,大家各司其职,确保目标的实施。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8号)精神,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期间节能目标,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节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我省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但也应看到,我省是能耗大省和人口大省,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加,能源供给压力不断增大。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保障我省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节能工作作为长远的战略任务,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期间节能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节能技术进步为根本,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措施,强化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节能的自觉性,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继续保持我省节能工作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期间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的批复》(国函〔*〕94号)要求,到2010年,全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较完善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按*年不变价格计算)从*年的0.79吨标煤/万元下降到0.66吨标煤/万元,比“*”期末下降16%。其中,*三角洲地区城市和列入国家、省循环经济试点的城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总体水平下降18%;东西两翼地区和*山区城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总体水平下降16%;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总体达到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

二、积极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转发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决定的通知》(粤府〔*〕27号)、《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的通知》(粤府〔*〕15号)和《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的通知》(粤府办〔*〕15号)和《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东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3〕44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对于能源消耗大的重化工业,要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及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新建的重化工业项目单位产品能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按市场化原则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加快关闭、淘汰冶金、电镀、皮革、印染、化工、水泥等行业中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企业。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粤府〔*〕1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会展、旅游、文化、传播媒体、信息服务等市场潜力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协同发展。

(三)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项目和产业集群为载体,合理规划产业和地区布局,优化能源利用系统。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型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按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逐步建立起资源能源梯级利用、综合规划的循环经济体系。到2010年,建成15个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要用节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四)优化能源结构。统筹规划电源电网建设,积极实施“西电东送”战略,大力发展核电,优化发展火电,适度发展天然气电,合理配置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面实施“上大压小”工程,加快小火电机组淘汰退役步伐。积极开拓天然气利用市场。加快推广使用大容量、低能耗发电机组,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鼓励发展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重点节能工程。

三、着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工作

(一)强化工业节能。突出抓好冶金、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印染、制浆和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工作。“*”期间,我省实施“双千节能行动”的1000家重点能耗企业要实现节能1000万吨以上标煤。

(二)推进建筑节能。“*”期间,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严格实施和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广州、深圳市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制订实施更高的节能标准。建立和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技术监管体系,对现有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加快推进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三)加强交通节能。合理进行城市(际)功能区和快速公交设施(包括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严格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限制高油耗汽车发展,鼓励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加快淘汰老旧铁路机车、汽车、船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快开发和推广液化石油气(LPG)、液化天然气(LNG)、二甲醚、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代用燃料和清洁燃料汽车,推动交通节能科技进步。

(四)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除特定用途外,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

(五)抓好农村节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转发省农业厅关于加快我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意见的通知》(粤府办〔*〕40号)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及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加强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加快淘汰和更新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

(六)发挥政府机构节能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通知》(粤府办〔*〕47号)要求,各级机关带头节能,做全社会节能的表率,以节电、节油为重点,抓好办公楼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及公务车节能,加强对用能设施的节能管理,降低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

四、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一)加强节能技术创新。要将节能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大力促进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结合节能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和综合优化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等。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积极研发制造节能、节水、节材、低耗、环保型装备,研发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技术工艺。

(二)加快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和节能材料;组织实施能源系统优化、冷热电三联供、炉窑改造、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改造专项工程;鼓励推广节能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同时,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有关行业协会及时跟踪了解本行业有关节能信息,做好行业咨询、服务等工作。

(三)加强节能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国际节能合作,及时掌握国际节能技术发展的动态和信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及粤港澳地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引导我省重点耗能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推动我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五、推进节能监管法制化、规范化

(一)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省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的修订工作,尽快出台广东省能源利用监察管理办法。要抓紧研究制订和完善重点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建筑业的能耗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加快建立和完善节能标准体系。推行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扩大能效标识在终端用能设备和建筑上的应用,培育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二)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未经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由省经贸委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订我省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有关办法报省政府。

(三)加强节能统计和计量管理工作。省统计局要建立并完善我省节能统计系统,确保节能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省经贸委、发展改革委、统计局要加强对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审核,确保公报指标数据准确、及时。省经贸委要会同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建立我省能源消耗监测预警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统计部门依法进行节能统计调查、统计执法和数据。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督促我省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四)健全电力需求侧和电力调度管理。切实落实《广东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推进“能效电厂”试点工作,提高电能使用效率。进一步改进发电调度规则,优先安排清洁能源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实现电力节能、环保和经济调度。

(五)促进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的跟踪、指导和监管,要求重点耗能企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能量平衡分析和能源审计、诊断等能源基础管理工作;建立节能责任制,将节能降耗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督促、推动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我省26家企业完成节能目标,切实抓好我省1000户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工作。

(六)加大节能监督执法力度。省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公布淘汰的落后工艺和产品目录制订强制淘汰的具体安排和时间表,并督促各地严格执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实节能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察(监测)。对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要建立节能举报制度,提高群众参与度。

六、加强节能工作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

(一)加强节能工作规划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组织制订节能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对节能工作的指导。省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订全省节能中长期规划,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加强分类指导。

(二)加大对节能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调整优化现有技术改造等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和结构,重点向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节能示范项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倾斜,促进企业节能产品、设备和技术自主创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拓宽节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快进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电、油、气等能源价格的传导和联动机制。省物价局要按照鼓励低能耗、约束高能耗的原则,认真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电力分时电价办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研究制订能耗超限额加价制度,利用价格机制约束能源消耗。鼓励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与企业(用户)合作研制节能设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或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参与节能效益分成等多种方式,推动企业(用户)的节能降耗工作。

(四)建立节能奖励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在节能管理、节能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要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计入工资总额。

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的节能工作负总责,把节能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节能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节能工作,省经贸委负责有关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合作,统筹推进,确保全省节能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主要目标

到今年年底,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即: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按年不变价格计算)从年的1.2911吨标煤/万元下降到1.2384吨标煤/万元;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

二、工作任务

㈠积极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对于能源消耗大的项目,要加快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企业及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文化、传播媒体、信息服务等市场潜力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协调发展。

3、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项目和产业集群为载体,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能源利用系统。加快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按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逐步建立起资源能源梯级利用、综合规划的循环经济体系。

㈡着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1、强化工业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2、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加快推进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3、加强交通节能减排。严格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推动交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

4、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除特定用途外,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

5、抓好农村节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农村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水能外)的具体办法。

6、发挥政府机构节能减排示范作用。以节电、节油为重点,抓好办公楼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及公务车节能,加强对用能设施的节能管理,降低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

㈢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1、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要将节能减排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纳入产业发展计划,大力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

2、加快推广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鼓励推广节能减排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有关行业协会及时跟踪了解本行业节能减排信息,做好行业咨询、服务等工作。

3、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合作,及时掌握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动态和信息,积极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

㈣推进节能减排监管法制化、规范化。

1、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未经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备案、核准。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加强节能统计和计量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全市节能统计系统,确保节能统计数据真实可靠。要加强对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审核,确保公报指标数据准确、及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统计部门依法进行节能统计调查、统计执法和数据。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督促我市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3、健全电力需求侧和电力调度管理。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提高电能使用效率。进一步改进发电调度规则,实现电力节能、环保和经济调度。

4、加大节能减排监督执法力度。发改、经信、统计、环保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开展节能减排执法和监察(监测)。对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要建立节能减排举报制度,提高群众参与度。

三、相关要求

㈠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实现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干部考核指标,实行节能减排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问责制。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统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统筹协调全市节能减排工作。要密切配合,将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及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及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逐级签订责任状。要进一步落实完善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主要能耗指标。

㈡完善规划体系。发改、经信、统计等部门要联合组织制定全市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加强分类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组织制定本地本部门节能减排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

㈢深入宣传教育。要广泛动员,组织企业、学校、社区等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学校、社区等活动,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弘扬节约型文化。新闻媒体、网站要定期公布能耗指标情况;教育部门要将节能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工会、共青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广大职工和青少年的节能教育,广泛开展节能合理化建议活动,营造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良好社会氛围。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勤保障 节能降耗 节能技术 效益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57-02

节能降耗,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院规模逐渐扩大,大型医疗设备和后勤保障设备购置不断增加,导致医院能源消耗量也不断攀登新高,直接影响到医院和职工的经济利益以及承受能力,阻碍医疗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低碳背景下开展医院节能降耗势在必行。其核心是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建立起“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能技术支撑体系,尽量减少医院内能源总需求量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新能源,减少使用在医院领域内易引起环境污染的能源。作为医院后勤保障部门,除了保证医院整体运行外,还须行之有效地对医院各种能源进行节能调控,从而实现平安、人文、节约、生态、环保型医院,实现节能效益的最大化,以减轻患者负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一、后勤保障节能降耗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配置人力资源,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医院后勤管理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人力成本的科学管控对于后勤的长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人力成本的管控,一是要降低人力成本在总体成本中的比重,即降低劳动分配率,增强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二是以后勤业务流程为主线,明确员工工作职责,剔除工作流程中重复的、不产生任何价值的工作环节,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工具、业务软件不断提升工作技能,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四是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承担工作的主人翁精神,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管理,必须从后勤保障实际出发,对人力成本进行定位。即明确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和需要员工拥有哪些知识、技能、经验等。员工素质和能力低于后勤发展要求,则无法完成保障任务;高于后勤定位,则造成人力成本浪费。笔者所在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后勤实行“一人多职、一专多能”配备原则,尽量精简编制。近十年来,后勤职工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后,除了引进大学生技术人才外,再没有招收其他正式员工。目前,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我院床位数由十年前的千余张,发展到现在拥有56个临床病区、17个医技科室,编制床位近3000张的大型医院。后勤保障任务超出了之前几倍的工作量,但人力资源成本始终控制在医院规定的范围内。医院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后勤员工工作积极性。后勤员工实行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双重激励机制,对相同岗位的员工,做到同工同酬,不同技术职称,兼顾岗位技术特点,合理谋划分配形式。切实保证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强化了员工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增强了员工对后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强化技术管理、绿色循环用能

推进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是我院一贯坚持的节能降耗措施。利用后勤的人才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能源管理,加大对相关节能设备、设施的投入。将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医院对能源、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节约和环保,使后勤的节能降耗工作不断深入,创造了显著的效益。

“十一五”期间,我院建筑面积增长30.4%,资产总值增长67.6%,用能人数增长62.8%,年用水总量反而从“十一五”期初(2006年)的160万吨降至期末(2010年)的147万吨,五年累计节水82.7万吨,节约水费159.7万元。年用煤总量从“十一五”期初的7517吨降至期末的875吨,五年累计节煤18242吨,节约费用1470万元。年用电总量从“十一五”期初的874.58万度电缓增至期末的1167.8万度电,增长33.5%。为我院快速发展提供可靠能源保障的同时,实现了“十一五”期间能源使用的低增长。

(三)精益管理持续改善,提升效能空间,推行绿色环保节能

近年来,我院教学科研与医疗服务事业发展迅速,新增建筑和设备量不断增长,特别是教学、科研、诊疗条件不断改善导致能耗需求不断上升。为此,我院后勤在建筑施工流程环节,物资招标采购、配送环节、再生资源利用环节等强化节能降耗管理工作。一是绿色环保建筑节能。我院新建建筑积极执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按照绿色、人文、低碳、环保理念进行医院总体规划设计,规划方案充分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二是立体交叉施工作业。我院后勤工程项目部承担医院改建工程及维修、维护任务,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施工新工艺,进行立体施工作业创新,把工程项目分成若干个施工层、施工段,按照施工流向依次有序的完成各层、各段工作。采用流水、交叉式施工,提升了施工速度及质量,降低了工程成本,减少了机械设备、周转材料、工时及管理费用,经济效益显著。三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依托科学创新,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四是医用耗材控制管理。运用价值流的思维,消除各个运转环节的无效劳动和浪费,将节约下来的时间与资源投入到增值活动中去。

针对临床科室物资需求缺乏计划性,以及临时性的需求消耗心中没有数的问题。后勤部门利用医院计算机中心的HIS程序和OA系统,导出科室消耗报表,将数据整理分成科室明细,分科室用OA网传递至科室负责人和护士长,为临床每月科学制定材料需求提供翔实的数据基础,均衡收入和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减轻了护士长查账的工作量,使其将主要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

二、后勤保障节能降耗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节能氛围。开展“创建节约型医院从我做起”的教育和宣传,制作设施设备的使用提示卡、在各科室张贴节约能源的友情提示卡标识,在医院宣传栏做节能专题等手段,加大对节能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医院职工从思想上牢固树立节约意识。

2.建立管理制度,推进节能工作的深入。医院成立由院领导亲自监督管理的节能领导小组,实行责任制管理。制定相关节约能源的规章制度,将各科室能源的月消耗量列入科室绩效考核范围之内,并与收入分配挂钩。绘制医院电力系统图、空调系统图、蒸汽系统图、总能源消耗结构图和各科室的能源消耗结构图,制定医院能源管理手册,建立能源管理数据库。定期召开节能工作会议,对水、电、燃料消耗情况进行通报,分析存在的问题,部署各阶段工作及措施。

3.运用激励机制,强化职工的节能意识。运用激励机制,树立起绿色家园共同构建的节能意识,有责任和义务节约医院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医院职工不分岗位、工种,发现浪费现象都能自觉主动予以制止和处理。设立专项奖励,鼓励职工为医院节能降耗献计献策。

4.提高节能技术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团队。加强节能相关信息搜集,积极了解国内外各类节能技术和合理节能方法的新动态。组织技术骨干学习节能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方法,选用合适的节能技术,不断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运行技术。在节能项目改造实施过程中,坚持按照“充分论证,货比三家,验证效果”的原则,对不熟悉的节能设备与技术项目,坚持先验证效果再全面推广使用。

三、后勤保障节能降耗管理工作的再思考

1.能效提升尚有空间。通过对用能系统、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源审计和能效分析,笔者认为我院在供暖系统、生活热水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供水系统等与用能效率高的系统相比,还有一定的节能空间,可以通过设备改造、精细化管理等手段实现能效提升,节约能源资源。

2.管理能力有待加强。我院在节能降耗管理与机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医院用能总量大、用能范围广,在节能管理人力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还跟不上能效提升管理的要求,特别是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各级节能管理网络未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网络建设、制度建设等。

3.节能意识尚需提升。广大病友与员工的节能意识还需加强。我院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节能与环保宣传,广大病友与员工也有较强的节能意识,但在公共场所如卫生间、配餐间、病房等,由于用能多少与己无关,部分病友与员工并未形成随手关灯、关水、关空调的良好习惯,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

4.节能措施需要完善。建立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能源消耗管理工作,按月或按季度统计能耗,建立统计台账,定期上报能源消费统计表;建立能源消费节约潜力分析制度。定期分析能源消费状况,找出水、电、汽等能耗的高峰期及异常数据期,寻找问题,分析原因,掌握规律,积极研究探索节能降耗的有效对策。

5.技改资金尚需投入。通过技术改造来寻找节能潜力,加大对节能技改必要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革新和提高能源效率,提高研发水平,实施各项节能改造工程项目,加快设备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找准节能重点,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通过技改提升节能效益。

四、结语

节能降耗是医院的生存之本,是降低医院运作成本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减轻患者负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更新观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大后勤节能降耗、服务保障工作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降低运行成本,树立一种“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秒秒增效益”的节能意识。坚持高效医疗保障和节能降耗并举的发展之路,努力构建环境美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医院。

参考文献:

1.田光辉,李文剑.创建节约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新思路和措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0(4)

2.倪文琚.从高校后勤管理角度谈节约型校园的创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32(24)

3.张福征,阴赪宏,朱慧芳.对大型医院战略管理几个维度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1)

4.钟虹虹.加强医院节能降耗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

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限额用水;节水;供水到户

一、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阿克苏市水资源面临的现状,主要是全市限额用水分配计划指标的减少和总需水量的增加,致使部分农田无水可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农业灌区水利工程设施滞后,灌溉水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利用,冬季用水效益不高。浪费严重。面对阿克苏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在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前提下,以节水求发展,以量水定结构,进一步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和限额用水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体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和目标。建设节水型社会,就是对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其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

三、农业节水改造措施及实践

农业节水改造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维修、改建或新建水利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农业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前提,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也是农业节水改造的重点。

(一)建立管理机构,完善节水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

建立管理机构,完善节水法规体系建设和各项用水制度建设,贯彻落实节水政策。就是对水资源的优化调配。近年来。阿克苏市设立了专门的水政水资源管理机构,先后制定完善了《阿克苏市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阿克苏市“供水到户”实施意见》、《阿克苏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农业取水、用水、计量等管理。同时。自2000年以来,由政府主管水利工作的市领导与各乡镇场的领导签订限额用水“责任状”,实行“节水有奖,超用加价”的合同用水制度。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使农业灌溉用水量由2000年的9.3409亿m3下降到2008年的7.5426亿m3。节水效果显著。

(二)引导农民成立用水户协会,有效参与民主管理

为推进农业节水,强化用水农户的节水意识,引导农民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开展“供水到户”工作,注重灌溉效率,讲究最佳灌水时间和最优灌水量。据统计,自2001年推行“供水到户”工作以来,综合毛灌溉定额已由2001年的891立方米,亩下降到目前的702立方米/亩,平均每年下降24立方米,亩,节水效果十分显著。“供水到户”的核心是总量控制、计划供水、按方收费、结算到户、合理负担。改变了以往按亩平摊水费的不合理收费办法,体现了用水多、多交费的原则,增强了农民节水意识,变过去的大水漫灌、冬季春季重复灌溉为农民自觉科学节水,提高了农民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三)完善续配套节水工程改造项目。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为充分发挥节水型水利工程对农业的重要作用,阿克苏市不断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并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其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阿克苏市在节水工程改造中以渠道防渗技术为主。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技术为补充。具体来说:渠道防渗技术能最有效地减少渠道渗漏损失。可减少渗漏损失60%-90%,管道输水可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输配水的利用率可达到95%。喷灌技术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微灌是较喷灌更为省水的灌水技术,按灌水时水流出流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喷和滴灌,具有省水、节能、适应性强等特点,灌水同时可兼施肥,灌溉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

四、农业节水改造措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