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消费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范文精选

能源消费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十一五”规划中不仅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并对主要耗能产品和耗能设备也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为确保“十一五”目标的实现,一场“节能减排”风暴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掀起。将依据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能源消费强度以及单位产品能耗三个指标对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能源效率;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单位产品能耗

1引言及文献综述

1.1中国能源消费市场的现状

中国能源的特点是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较大,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从1991年的小量出口到2007年进口需求量的11.35%。其中能源的进口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小幅上升。

1.2文献综述

现阶段关于我国能源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影响能源效率的各个因素的分析。HangandTh(2007)分析了中国在1985年和2004年之间撤销能源价格管制引起的能源价格变化对总能源效率和煤、石油、电力这三类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发现在1995年之前各类能源的高价格会导致总能源效率的显著提高,但1995年之后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已经弱于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对能源效率的影响。Fan(2007)研究了1992年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对能源效率改进的影响。认为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对1993年之后的能源效率改进有着显著的影响。Moore(2007)将能源部赞助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蒋金荷(2004)比较了中国的能源效率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并分析了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并提出提高能源效率的主要策略。

第二方面则是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Wei(2007)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杨宏林(2004)又通过应用了“干中学”理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于渤等价以拓)在R&D内生增长模型中包括了能源资源耗蝎和环境治理成本因素,讨论了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应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效率。

2能源效率指标

能源效率指标可以表示为许多不同的表达式,这些表达式都是为了说明能源效率相关的特定的或一般的问题。能源效率而言,其目的在于分析经济或人类活动与能源使用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能源效率的指标可分为经济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两类。本文作为一篇经济学论文,将主要考虑经济能源效率指标。我们选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耗强度,以及单位产品能耗来分析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级阶段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所以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往往大于或接近1,而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不超过0.5。

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国民经济在生产中的单位能耗水平,通常量化为生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综合反映了生产中能源的利用效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因素有经济结构、技术水平、消费结构等。

单位产品能耗是衡量企业和行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反映了微观领域能效状况。因其计量单位相同,不存在单位、汇率折算等因素,所以单位产品能耗的国际对比科学可行。

3近年来我国能源效率现状及国际比较

3.1能源消费强度与能源消费弹性的国际比较

与中国相比,欧盟能源利用效率远远高于中国,1993-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均值为2.41万吨当量煤/亿元,同期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均值为0.31万吨当量煤/亿元,二者相比中国是欧盟的7.77倍,这就是说获得同样单位的GDP,中国的能耗是欧盟的7.77倍。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1996-2004年欧盟的均值为0.36,而中国的为0.57,中国为欧盟的1.58倍,这就是说,中国的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引起的能源消费增长是欧盟的1.58倍。中欧能源消费弹性相差不像能源消费强度那么大,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中欧经济增长率差异悬殊。

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不仅在量上远远小于中国,而且在变化趋势上也优于中国,呈现出稳定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在2001年以后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中欧之间的差异不像能源消费强度那样大,而且从变化趋势上看,二者似乎成反向变化趋势,即中国能源消费弹性增加时欧盟能源消费弹性下降,中国能源消费弹性下降时欧盟的反而上升。这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在2001年之前表现较为明显,而在2001年以后,欧盟的能源消费弹性却呈现出剧烈的上下波动的趋势,而中国的则持续上升。

呈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

(1)中国对能源效率的重视不够,根本原因在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

①长期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依赖国家投入与补贴,使要素价格扭曲,不同能源品种多部门分散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高度分散的能源多头管理体制,是约束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②长期受传统发展观影响,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追求产值数量与增长速度指标,造成对GDP的崇拜,忽视以人为本和技术进步,观念陈旧与技术老化的装备、工艺和产品耗能高、效益差,以及能源开发利用本身的技术落后,这是影响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的内在因素;③长期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依赖资源消耗与资本密集投入,忽视效率效益与环境保护,形成高物耗、高能耗的重型)户业结构,这是一导致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低下的突出因素。

(2)虽然欧盟的能源利用效率远高于中国,但欧盟能源自给能力不足,能源进口依赖性很强。因此,欧盟非常重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中国自认为地大物博,不注重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3.2单位产品能耗国际比较

工业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最大的用户,比例达70%左右,在工业部门内部,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几大高耗能行业又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2001-2003年全社会能源消费增加量的1/3来自于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故重点研究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的能源效率。

1990年到2007年,除了原油加工综合能耗有所上升外,大部分单位产品能耗都有明显下降,其中水泥、建筑陶瓷等的综合能耗下降幅度均达到30%以上,铜冶炼综合能耗的下降幅度高达64%;火电供电煤耗综合能耗下降幅度也达10%。

我国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能源密集产品能耗,与国外的差距明显缩小。火电供电煤耗差距由28.6%下降到20.51%,钢可比能耗由58.5%下降到15.6%,乙烯综合能耗由84.4%下降到59.62%。尽管差距有所缩小,2004年工业内部七个行业(电力、钢铁等)的16种产品的能耗指标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多用能源2.64亿TEC,除电力行业外,六个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80%,因此,努力降低重点耗能产品能耗对提高整个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4建议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挖掘经济结构推动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潜力研究显示,经济结构对中国的能源强度的下降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因此,从长期来看,影响中国能源效率改革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增长模式。

①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能源强度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因此,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增一长方式,逐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特别是依靠技术进步逐步提高传统工业的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和分工,逐步减缓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②通过政策导向和经济手段,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机制。完善促进节能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鼓励节能公司的建立,利用市场竞争推动节能。

(2)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效率因素(即技术进步)是中国的总体能源强度和制造业能源强度下降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下措施: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发挥先进技术在节能中的特殊作用,加大节能技术的投入力度,积极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为节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设备保障;积极实施技术改造,促使装置规模大型化、节约化,大幅度降低终端能源的消耗水平。

能源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能源战略安全问题逐渐突显出来。论文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出发,在分析了4大国能源战略的基础上,利用博弈思想,提出了解决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能源能源战略战略安全国际关系

最近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能源战略安全问题突显出来了。中国石油进口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已达40%以上。预计,到2015年,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会达到50%。从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来看,真正能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真正构成威胁的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及印度。从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能源问题”的核心就是“石油问题”。

一、美国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美国以石油作为遏制中国的战略工具主要表现在:首先,美国势力竭力将中国排斥在“世界石油心脏地带”之外。北非、西非、中东、中亚、里海、俄罗斯所构成的一个条状带就是“世界石油心脏地带”。其次,美国试图影响或操纵油价以遏制中国经济快速的增长。美国已经控制着世界上60%以上的石油资源,并在冷战后牢牢控制着世界石油价格50%以上的话语权,能够极大地影响和左右世界石油价格。第三,作为中国石油安全国际战略实施主体的中国石油企业屡屡遭受来自美国的政治干涉。

二、日本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高度依赖进口的能源消费大国。首先,日本对能源迫切需求向中国提出了有力的挑战。近年来中日两国对东海石油资源的开采的争夺,实际上是双方战略利益冲突的提前表现。从俄罗斯安大线与安纳线的争夺上,可以看出日本的能源战略的意图及对中国利益的威胁。其次,台湾问题态度暧昧。一旦台海开战,依美日安保条约,日本一定会协助美国实现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封锁。还有中日之间的高度不信任和钓鱼岛的领土之争。

三、印度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首先,领土之争是中印互不信任的根源,表现在威胁方面是对中国石油运输的安全以及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印度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威胁是石油运输的安全。长期以来,印度把中国当作假想敌,由于中印之间存在着悬而未决的边境领土纠份,导致了印度对我国的石油运输的严重威胁。其次,印度在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上,与中国有高度的利益之争。

四、俄罗斯石油战略及对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影响

俄罗斯是中国的战略伙伴,两国关系比较友好,高层往来不断。但俄罗斯跟中国若即若离,政热经冷,民间不信任。其在安大线对中国的暧昧态度和白俄罗斯在天然气上的争端以及对印度的武器出口超中国的先进程度都表明,它在各各方面间寻找最大的利益点,不是一个十分可靠的伙伴。如果我们把能源战略重点放在俄罗斯身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冒险。另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希望在它的周围出现强国。

五、我国石油战略安全对策选择

一是构建和谐的中美关系。尽管中美两国在石油安全观念、战略乃至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根据和谐世界的理念,在石油安全领域,只要中美双方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那么两国就会在国际石油领域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实现各自的石油安全和利益双赢。

二是加大石油储备量以防台海有事。中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的准备理应包括能源的供应与运输安全,建议应在目前的和平时期,利用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来收购石油加大储备。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量至少应有5个月的消费量为标准;在条件成熟时,应大力发展石油进口的管道运输。

三是积极构建以中印为基础的亚洲经济共同体以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在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中国应积极建立与印度的友好关系突破美国的战略封锁。尤其应阻止印度加入“亚洲版的北约”,以保证我国在台海战争爆发的大纵深战略的安全。印度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国,况且中俄关系又十分友好,因此印度是我们争取的对象,如果印度能与中国友好,那么我们的石油运输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四是积极发展中日之间的能源合作。中国和日本同属经济大国,经济发展又都高度依赖石油的进口,从总体上,中国之间的在全球的石油竞争将会长期化。中日之间能源战略博异,应首选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在合作方面中国应主要集中在能源技术方面和经贸合作方面。

能源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能源需求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源需求的预测分析方法,另一类是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对能源需求预测和影响因素分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建模思想和建模方法上都有不足之处。对于能源需求预测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来说,建议用组合预测模型来解决;对于能源需求因素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来说,建议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来解决。

关键词:能源需求;分析方法;评述;探讨

一、引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自进入工业化时期以来,能源在任何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生活中都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各国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但仍然供不应求,多次出现全球性或区域性的能源紧缺,甚而导致严重的能源危机,而与年俱增的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清楚了解能源供需形势,做好影响能源需求因素分析、搞好能源需求预测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能源需求分析方法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使得各国学者更加关注能源问题的研究,并将各种建模方法引入到能源系统的研究当中。这其中对能源需求的研究又较多,并得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建模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归结为九种,具体包括:

(1)部门分析法,该方法是为了直接预测在一定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一定技术进步条件下的能源需求量。根据实际情况把国民经济依部门划分,利用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来综合反映各部门能源消费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模型把国民经济现状作为分析和计算的出发点,直接应用基期年份的产值水平与能源消费量等参数在假定了各部门的产值增长速度与单位产值能耗变化率后,就可预测出各部门能源消费需求量、总能源需求量和增长趋势。部门划分越细,预测的准确率就越高,反之,预测的准确率就越低。

(2)传统时间序列趋势法,从能源消费量的过去和现在的统计数据中,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次序排成一个序列,找出能源消费量随时间变动的规律,以能源消费量作为时间的函数,使时间外延时,能源消费量的预测值可以从函数关系式解出。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能源消费量在将来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过去的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适用于国家、地区或企业从事短期或中期的能源消费预测。当遇到历史数据起伏较大,或者对未来趋势需要研究误差或探讨转折点时,就必须同其他预测方法相结合。

(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以宏观地反映本国或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统计规律。在某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有一个大体上比较稳定的数值范围。根据历史上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计算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然后利用这个值来预测今后年份的能源需求量,该预测法的基本思想是假设一国或地区在未来预测年份的经济发展趋势与过去的经济发展趋势相比无明显的改变。

(4)投入产出法,能源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能源部门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联系。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出发,同时从能源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侧面来全面反映能源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运动过程。它不仅能反映能源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也能反映能源产品的使用价值运动过程。

(5)RRS能源因素分析法,是由20世纪80年代初欧洲Rhys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因素分析法,接着德国学者Reitler、Rudolph和Schaefer在其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把影响工业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为四个部分,即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能源利用效率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6)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神经网络是一种由若干互连处理单元组成的并行计算系统。而前馈神经网络则是神经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一种,它是指一层中的所有权重直接指向下一个网络层的结点,权重不循环回来作为前一层的输入;前馈神经网络通常使用BP(BackPropagation)算法作为训练方法。BP算法是通过从输出层开始修改权重,然后反向移动到网络的隐层,来进行反向学习。

(7)情景分析法,是从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情景设想出发,来构想未来的能源需求,这种构想可以不局限于目前已有的条件限制,允许人们首先考虑未来希望达成的目标,然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措施和可行性。

(8)灰色模型法,在控制论中,将已知信息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未知信息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而系统中既含有已知又含有未知或不完全的信息系统称为灰色系统。1982年邓聚龙教授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开辟了控制论新的研究方法。概括来讲,灰色系统理论是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

(9)混沌时间序列法,是由FarmerD.J提出的,Takens用数学为之奠定了坚实基础的重构相空间方法。混沌理论以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随机现象形成的过程和内在机制,它是关于系统从有序间或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简单地说,混沌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一个确定性系统中产生的近似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不是外因加于系统的,而是系统的内禀随机性。

三、能源需求分析方法评述

根据上述能源需求分析方法的研究角度不同,大致可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能源需求的预测分析方法,主要基于能源系统本身对能源需求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传统时间序列趋势法、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灰色模型法和混沌时间序列法。第二类是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方法,主要基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对能源需求进行研究,其中包括部门分析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投入产出法、RRS能源因素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

在以往的能源需求研究中,这些方法虽然对能源需求预测和影响因素分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建模思想和建模方法上也存在着不足和缺点。对于能源需求的预测分析方法来说,无论较传统的时间序列趋势法,还是较新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灰色模型法和混沌时间序列法,虽然在建模方法本身有了新的进展,但是这些单一方法对能源需求预测精度提高的效果却都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单一方程模型往往只能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方面,而经济现象本身却比较复杂,因此,这样进行描述和预测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对经济信息的全面充分利用而导致产生较大的误差。所以,仅对能源需求预测分析在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建模思想上有所突破才行。对于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方法来说,部门分析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投入产出法和RRS能源因素分析法是根据历史数据对能源需求的经济关系进行研究来分析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预测;而情景分析法则是从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情景设想出发,来构想未来的能源需求,这种构想可以不局限于目前已有的条件限制,允许人们首先考虑未来希望达成的目标,然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措施和可行性;其分析思路和前几种方法正好相反。但是,这些方法共同特点往往是以某种经济理论或对经济行为的认识来确立模型的理论关系形式,而依据经济理论或对经济行为的认识来确立模型,在建模本身上存在着主观性,因此,最后也就不可避免会造成由于认识上的不够全面和不够深入而导致建模的不准确进而导致分析结果上产生偏差。所以要对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在建模思想和建模方法上都应有所改进才行。

能源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管理;分析

一、概述

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需要通过市场来进行买卖,而进行电力商品的交易的电力市场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电力产品是无形的,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含义目前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电力产品也存在销往何处的问题。近年来,在社会各行业和城市居民用电市场中,电能面临着与越来越多的诸如煤、煤气、天然气、燃油等可替代品的竞争。随着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的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将面临新的挑战。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供电企业电力市场的开发已经逐步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电力市场需要营销”的观点已经为大家所接受。

一些省的电力公司营销部门,在巩固供电系统承诺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便捷服务、紧急服务、信息服务等优质服务内容,向服务要电量。配合城网、农网改造,大力推进居民电热、电炊工程,引导客户利用蓄热、蓄冷技术用电,推进城市光明工程,对直供的居民实行超基数用电优惠政策。对用电报装实行“绿色通道”,快报、快装、快送电。力争搞好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出台新的峰谷分时电价办法,用经济杠杆调整电力负荷,鼓励客户多用低谷电。这些营销措施一改过去等用户上门,动不动就拉电的外部形象,给电力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电力市场营销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服务仅仅是其中之一,还应该包括诸如市场占有率分析、需求导向分析、广告促销效果分析等。电力市场营销综合效益分析就是汇总各方面的情况,根据有关数据进行定量的判断,市场占有率分析、需求导向分析、广告促销效果分析通过对特定数据的处理,可以为电力市场的营销明确战略方向,为企业的经营策略提供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场占有率分析、需求导向分析、广告促销效果分析的探讨,研究电力市场营销综合效益分析开展的可能性。

二、市场营销意识

电力作为一种绿色能源既清洁又安全,它与天燃气、煤气、液化气等能源相比,对消费者有诸多好处。主要体现在:给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统、消费者一次性投资少、对环境没有污染等方面。当前,能源消费策略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迫使电力企业要及时转变观念,牢固树立面向市场的经营理念,合理规划科学的营销策略。要增强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提高对客户服务的质量,改变工作作风,先买“心”后卖电。

电力行业既有社会公益性事业性质,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如何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是大家长期以来思考和关注的话题。一些电力企业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他们或是提供安全、可靠、实惠、优质的电能,以无可挑剔的优质服务来扩大电力市场;或是为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人免费检查整改线路,修理家用电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或是在能力许可范围内,捐资筑桥修路,热心公益事业,造福于当地家乡父老,也许这些事情很小,却撞击着老百姓的心扉,赢得了民心。这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曲径通幽”推销电能方法,先树立供电企业的社会形象,将用户的“心”融合于电力产品之中,尔后用户自然乐于用电,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搞好服务的同时,电力企业要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费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这对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供电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要充分明确电力市场营销的战略意义,要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下功夫,努力增加全社会供电量和售电量。

三、市场占有率分析

电力企业的销售绩效并未完全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企业的售电收入增加,既可能是由于企业所处的整个经济环境的发展,也可能是其市场营销工作有了相对的改善。市场占有率正是剔除了一般环境影响来考察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如果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升高,表明该企业较其它竞争者的绩效情况为好,反之其绩效就差。在能源消费市场容量一定的条件下,电力企业销售电力产品的总量占能源消费市场中的份额,就是电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电力销售量/整个能源消费市场产品的总销售量×100%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在整个市场的同种商品的经营比重,它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比关系。通过分析、预测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明确电力企业在能源消费市场上的地位,也可以估计竞争对手的变化速率,从而有效地帮助电力企业主动地对各种影响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因素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控制,达到同类竞争产品在消费市场的优势。

从表一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煤炭的市场占有率在2000年达到其最高点71.8%,以后逐年下降。相比较之下,电力和天然气的市场占有率却是自1999年起每年递增,反映出电力企业和天然气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好。而且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天然气市场占有率的上升速度比较快,今后是电力市场占有率的主要竞争对手。目前,随着国家农网、城网改造的进一步深入,电价平均水平的普遍下降,加之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政策的落实,给发展既安全又清洁的电力产品一个很好的契机。电力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努力扩大市场营销领略的策划,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实施与可替代能源消费竞争,大力推进以电代气(天燃气、液化气、煤气)、以电代油、以电代煤、以电代柴等工程的全面实施策略,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及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提高电能消费在社会能耗中的占有率。

四、需求导向分析

我们对电力产品市场占率有了解以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通过一些数学方法,对电力产品进行市场需求导向分析。

需求曲线表明的是消费者在特定的时段对电力产品的最大需求量。例如,至1999年末,A市供电局拥有220KV变电所3座,主变4台,主变容量48万千伏安,220KV线路3条,120.52公里10KV变电所12座,主变19台,主变容量59.4万千伏安,110KV线路15条,210.26公里;35KV变电所27座,主变39台,主变容量32.58万千伏安,35KV线路36条,294.57公里;10KV配电变压器3384台,容量52.035万千伏安,10KV线路166条,2235.11公里;400V线路5184.02公里。A市电网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用电需要,但随着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不断改善,电力作为一种消费能源占市场主导地位时,现有的电网将不能适应社会对能源消费的需求,因此电力市场营销可以为未来电网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

五、广告促销效果分析

通过对电力产品的需求导向分析,我们必须就如何提高电力产品的竞争力和销售渠道进行长远的策划。广告作为一种宣传促销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被许多优秀的企业称之为“杀手锏”,对电力企业同样适用,而且效果十分明显。特别是近几年,电力系统开展的全国性优质服务活动和统一报修、报装服务电话(95598)以及区域性的优质服务活动(如山东省电力公司开展的“彩虹工程”、江苏省电力公司开展的“心桥行动”)这些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电力企业在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加大消费市场占有的份额。但电力企业在进行广告促销时,必须全面考虑回报率。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广告费用支出大、宣传范围大、时间长、影响面广,但绝非广告费用越多越好。对任何企业来说,每支出一笔广告费用,都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把需要支出的广告费用与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现值进行比较,若后者大于前者,则广告支出经济,否则就不可行。超级秘书网

六、结论

市场占有率分析、需求导向分析、广告促销效果分析通过对特定数据的处理,可以为电力企业明确在能源市场中的营销战略方向,为企业的经营策略提供定量的参考。在这些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就可能进行电力市场营销综合效益分析。

面对加入WTO,电力企业以往的垄断地位将被打破,直接面临诸多能源产品的激烈竞争。电力企业只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针对自己的情况确立科学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林腾主编;电业营业管理,华北电力大学出版,1999.

[2]徐鼎亚主编;市场营销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能源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近几年,随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住宅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建筑能耗的增加和大量空调设备的安装,“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使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应为:建筑本体的节能、采暖系统节能、提高照明和其他电器的效率、大型公共建筑节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话题。

一、世界其他国家在节能建筑方面的作为

美国一家大学曾设计建造了一种四居室的生态房。它的热能来源于人工散热、阳光及使用家电设备所产生的热量;用电依靠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用水是从屋檐流下来经过处理的雨水;粪便和污水则流入一个堆肥坑里,经发酵后供花园施肥用。美国一家建筑公司用回收的垃圾建筑房屋,墙壁是用回收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造的;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钢料是从建筑工地上回收来的。

日本1997年建成了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除了整个住宅尽可能选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外,墙体还被设计成双重结构,每个房间建有通风口,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全热交换器能够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从而能够抑制霉菌等过敏生物繁殖。这种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变废为宝,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源,节约了能源。

德国建筑师塞多·特霍尔斯建造了一座能跟踪阳光的太阳房屋。房屋被安装在一个圆盘底座上,由一个小型太阳能电动机带动一组齿轮。房屋底座在环形轨道上以每分钟转动3cm的速度随太阳旋转。当太阳落山以后,该房屋便反向转动,回到起点位置。它跟踪太阳所消耗的电力仅为房屋太阳能发电功率的1%,而所吸收的太阳能则相当于一般不能转动的太阳能房屋的2倍。

二、中国建筑能耗基本情况和几本问题

我国正处于房屋建筑的高峰时期,建筑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谓前所未有。2003年,我国城乡建筑竣工面积达20.3亿平方米(其中城镇12.7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但令人忧虑的是,在新竣工的建筑中,节能建筑面积不到1亿平方米,尚不足竣工建筑的5%。至今,在我国城乡既有建筑约400亿平方米中(其中城市约140亿平方米),只有3.2亿平方米房屋是节能建筑,不到全国既有建筑的1%。

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但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目前却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钢材消耗高出10%至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此外,在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1/3的情况下,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

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耗能首位。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据统计,1994年全国仅住宅建筑能耗在基本上不供热水的情况下为1.54×108t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12.27×109t标准煤的12.6%。目前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需要耗能1.3×108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建筑供暖燃用大量煤炭等矿物能源,使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外墙大体上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是3~4倍。

三、我国学要发展的重点领域

1.优化建筑设计

建筑造型及围护结构形式对建筑物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直接的影响包括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风空调能耗。不同的建筑设计形式会造成能耗的巨大差别。然而,建筑物是个复杂系统,各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很难简单地确定建筑设计的优劣。例如,加大外窗面积可改善自然采光,在冬季还可获得太阳能量,但冬季的夜间会增大热量消耗,同时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通过窗户进入室内使空调能耗增加。这就需要利用动态热模拟技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详细的模拟测试和比较。

2.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部品

开发新的建筑围护结构部件,以更好地满足保温、隔热、透光、通风等各种需求,甚至可根据变化了外界条件随时改变其物理性能,达到维持室内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础技术和产品。主要涉及的产品有:外墙保温和隔热、屋顶保温和隔热、热物理性能优异的外窗和玻璃幕墙、智能外遮阳装置以及基于相变材料的蓄热型围护结构和基于高分子吸湿材料的调湿型饰面材料。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自主研发和从国外吸收消化的外墙、屋顶保温隔热技术被慢慢的采用。尤其外墙外保温可通风装饰板、通风型屋顶产品、通风遮阳窗帘的使用,都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建筑运行成本。超级秘书网

3.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多种形式。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世界能源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既是一次性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非常洁净的能源。应提倡在建筑中广泛应用。

4.其他方面还有很多包括:通风装置与排风热回收装置与各种泵技术。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加强管理,那么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有望发展成为能源节约大国!

参考文献:

[1]龙惟定.国内建筑合理用能的现状及展望.能源工程,2001,(02)1-6.

[2]龙惟定.我国的能源形势和建筑节能.第十一届全国空调技术信息网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05).

[3]白胜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N].中国建设报(中国建材),2003,(108).

[4]贾怀东.开发节能住宅是企业进化的标志.城市开发,2007,(22).

[5]刘素萍.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2001,(7):6-7.

[6]朱伟.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几点措施[J].甘肃科技,2002,(2):37.

[7]刘加平.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2001,(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