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

摘要: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都制定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战略。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有: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石油消费和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进口来源单一;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低,污染严重;可再生能源没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以下战略措施:多途径、多元化控制石油资源;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科学合理地配置能源结构;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

关键词:能源安全;问题;战略分析

一、我国目前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占全球一半。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据预测,要实现“十七大”制定的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需达到4.1%~5.0%(全球同期平均增长率约为2.1%),除煤炭经挖潜和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基本满足需求外,石油和天然气均有巨大缺口。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石油消费和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进口来源单一。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5年的42.9%。2002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1—9月我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超过1.5亿吨,其中进口原油12407万吨,同比增长13.6%,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到70%。石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石油资源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中东地区是我国石油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地,其中50%来自中东,这些石油全部通过海上运输运抵我国,其中有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通道受到国际恐怖主义、海盗活动猖獗及美日制海权的多重制约,因此,石油来源和运输通道都极易受制于人。

(三)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低,污染严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占69.9%,石油占25%,天然气占2.8%,煤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世界22.5%的平均水平,而天然气、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极不合理。由于煤炭所占比重过大,煤炭使用技术水平低,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使环境日益恶化。

(四)可再生能源没有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有较为充足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居世界首位,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资源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除水电得到相对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成本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可再生能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一)多途径、多元化控制石油资源。在世界石油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石油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其中,中东地区就占到57.4%,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也集中在中东。美国通过两次海湾战争已基本掌握了对中东石油的控制权;日本也在利用资金优势积极加强同海湾国家的合作;俄罗斯也正力图重返中东,显示昔日超级大国的影响。

目前,我国50%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而中东政局风云常变幻,全部依靠油轮通过海路运输,线路漫长、国际局势动荡和中国海军的实力均无法保障运输线路的安全,输送通道已成为我国石油安全的一个瓶颈。无论从地缘位置还是从供应和运输的安全上看,与中东、非洲相比,中亚无疑是中国理想的石油供应源。这些地区因为与我国接壤,且可提供相对稳定的资源,应成为我国投资和获取海外能源的首选战略要地。“中亚能源战略”可减少我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能源安全系数;同时,能源纽带可加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互信,保证国家西部边境的安全。目前,已建成的中哈输油管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不经过第三国与市场直接相连的国际原油长距离输油管道,按照协议,管道运营初期年输油1000万吨,2010年升至2000万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将各提供50%的输油量。据介绍,此条中国西部的石油运输大动脉还要往西一直修到里海边,届时长度将是目前线路的三倍。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将为我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能源供应来源。

2006年8月,中国与委内瑞拉签署了能源合作等一揽子协议。目前,中委之间加强能源合作对我国摆脱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石油进口战略无疑大有帮助。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支持国内有条件的石油企业尽快“走出去”,参与国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生产和供给基地。积极拓展国际能源的多边合作机制,谋求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这样,我国就可以逐步分散目前主要依赖中亚、中东等地的石油进口格局,实质性缓解地缘政治而引发的能源进口风险。(二)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由于屡屡受到石油危机的打击和世界错综复杂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组织实施石油储备计划。美国花了近10年时间打造石油储备体系,其中包括颁布《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等,目前美国的石油储备量已达120天的使用量。日本99.7%的石油是从国外进口,其中80%以上来自中东。自从上世纪70年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就开始重视石油储备量。目前,日本的石油储备量已相当于160天的使用量。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也建立了大量的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库存,欧盟也建议欧盟成员国增加石油储备,将储备量从目前的可供使用90天提高到120天,并希望欧盟成员国尽快建立天然气储备。

目前,我国石油储备计划已启动,2004年6月,石油储备基地开始建设。至2008年底,首批选定的四个石油储备基地——镇海、舟山、大连、黄岛将全部完成注油。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也已基本完成,甘肃兰州、新疆鄯善因可利用便利的中哈原油管道注油料将进入第二批名单。同时,第三批石油储备基地亦在规划中。兰州、鄯善进入第二批名单意味着国家有关部门已将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范围从沿海扩大到内地,特别是将油气资源丰富的西部纳入其中,这将明显降低储备风险,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10年中国石油储备目标是超过30天的使用量。我国石油储备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应是进一步完善石油储备制度,合理石油储备布局,丰富石油储备方式,降低石油储备成本,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储备体系。

(三)科学合理地配置能源结构。第一,依靠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0%以上,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洁净煤技术已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煤炭气化技术。从近期看,利用现有煤炭气化技术使煤炭转变为合成气,可为电力提供清洁的燃料,并促进煤化工的发展。从长期看,可利用煤炭大量生产氢气,这样不仅会大幅度减轻煤炭燃烧产生的各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也会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应采用先进的燃烧发电技术,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在终端能源消费中以电代煤,这样就可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的高效和耐久能源。目前,全球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比重更大。而中国仅占1.8%以上。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天然铀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规模,核燃料循环工业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目前,在工程设计方面,我国已具备30万、6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能力,部分掌握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能力。在设备制造方面,可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成套设备。2008年11月,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开工,以此为标志,我国核电建设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第三,以气代油、以气发电。天然气是石油的最佳替代品也是化石燃料中是对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气代油、以气发电和城市气化,技术措施是:合理规划“西气东输”管线的布局,加强油气资源的开发能力。第四,大力发展风力发电。2007年,我国风电装机累计已达605万千瓦,在建的420万千瓦,风电规模居世界第五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风电定价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电网配套建设滞后于风电场建设,国内大型风电机组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下一步的措施是: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理顺风电价格;加快百万千瓦风电厂的建设,带动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每年1000万千瓦的自主装备能力。同时,要科学规划,重点建设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三个1000万千瓦级的大风场,打造“风电三峡工程”。按此发展速度,2008年风力发电装机可达1000万千瓦,2010年有望达2000万千瓦,中国将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

(四)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不小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经验证明,靠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支撑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此,要把节能作为增长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在此项工作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要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力量,确保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将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按此要求能耗将成为我国政府核准项目的强制性门槛。同时,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强制淘汰高耗低效的落后的产品;要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把节能变成全民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