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与环境

能源与环境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能源与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能源与环境

能源与环境范文第1篇

(一)能源资源受到制约虽然我国煤炭储存量丰富,但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匮乏。我国油气资源并不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3%。21世纪初中国的石油储量大约有29.5亿吨,探明储量为世界第13位,大约占世界的2%左右,但人均储量十分匮乏,仅为全世界平均值的十分之一,位居世界倒数25位。中国的天然气储量也并不是很高,约为2万亿立方米,仅为世界第15位。而且我国的天然气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3.3%,远远低于煤炭的69%。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两位数增长,在经济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对石油的消费量也与日俱增。中国每年的石油消费约为4亿吨,但是每年的原油产量只有2亿吨,其余完全依赖进口。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中国地区石油匮乏,因此为了保证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早在2008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就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和石油消费国。除此之外,我国能源资源存储东部匮乏,为了满足东部发展的需求,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批量、远距离输送格局。地区资源的不均衡性,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能源局势依旧十分严峻。

(二)清洁能源发展速度滞缓中国为了保持GDP每年以两位数的高速发展,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但必须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污染,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使用就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对于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应大力发展清洁燃煤技术。通过对原煤的脱硫脱硝,采用燃烧过程中石灰固硫法,从而减少氮硫有害气体的排放。除此之外,应该大力发展以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新建水电站、核电站,但这些能源发电的总量却不到全国用电的15%。与此同时,核电的高风险性也令国家在核能的发展上有所迟疑。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中国变停止了建造核电站计划,从而阻碍了中国核电的发展。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危机,发展清洁能源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的环境危机

狭义上,环境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广义上,环境问题又指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问题。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对能源的使用量也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而这些能源是我们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和必要的保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尽的污染。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由能源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一)酸雨污染大气中的硫元素和氮元素有自然和人为两种来源。如果只有自然一种来源,比如微生物活动与火山活动,这两种元素的数量大体上是均匀的并且是无害的。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推动着能源的使用,煤炭石油的燃烧,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造纸等工业活动的逐步扩大与进行,对这两种元素的人工排放量逐步上升到大自然难以消化的地步,从而导致一些灾害,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酸雨了。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巨大,能够导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死亡。同时酸雨也能够溶解建筑物,加快建筑物的腐蚀,危害人类的健康。

(二)大气污染细粒子是大气灰霾现象的重要诱因,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能见度的下降指示了霾天气的分布,变化和严重的程度。当前我国东南部几乎所有区域的年平均能见度较60年初期都有约7km~15km以上水平视距的损失。中国城市PM2.5污染十分严重,北方城市和区域(如北京及周边省市)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8~0.10mg/m3,超过美国标准年均限值(0.015mg/m3)5~6倍,南方城市和区域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4~0.07mg/m3,超过美国标准2~4倍。雾霾天气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疾病和肺炎,我国如今的癌症高发率也与大气污染有着重要联系。

三、解决危机的方法

1)我们需要实行节能优先的政策。我们经济虽然这几年发展迅速,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粗放式管理使用上的,随着能源的不断紧缺,我们这种发展方式势必会被淘汰,因此,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2)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对绿色能源使用的研发。我们需要对那些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型能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确保对他们的更有效更合理的使用,化石能源终有用完的一天,我们对绿色能源早一天投入研发,我们就早一天占据领先地位。

能源与环境范文第2篇

从中国能源发展的趋势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来看,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要长期实施节能优先战略,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友好能源和氢能源,推行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实行节能优先政策。节能政策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战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长期实施节能优先的战略就是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首选政策。建议加快理顺节能管理体制,政府机构应率先示范节能,促进节能与清洁生产一体化。利用排污收费政策促进节能政策的实施。

促进能源结构“绿色化”。建立环境友好的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建议逐步降低城市能源煤炭使用比例,大力发展低碳无碳能源、氢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依靠技术进步削减污染。一方面利用环境标准推动能源技术进步、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费,实现发电排放绩效与发电煤耗标准、环境标志与能效标准、汽车排放标准与燃料经济性标准的衔接。另一方面,大力开发低污染排放发电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高效脱硫脱氮技术,加快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发展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汽车。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友好能源。在未来20年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过程中,应全面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控制污染,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市场手段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硫税、氮税、生态环境补偿、电力环保折价等税收价格政策实现能源活动环境成本内部化,二是利用排污交易、绿色电力市场、可再生能源配额信用等市场交易手段降低削减污染的社会成本。

由于不同政策的作用时间和实施的作用范围不同,因此,在政策实施的优先级和时间序列上会有所不同。如节能优先战略是中国应该长期坚持和贯穿于各个领域的基本政策,电力行业排放绩效标准的引入则是特定于某一领域和时间的一般性政策。

2.若干重要能源政策方案建议加快电力脱硫进程:

电力行业(尤其是火电)将是中国未来20年能源行业发展最快的行业。火电行业未来20年削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将直接影响国家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电力污染控制将是中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的重点。

目前火电厂减排二氧化硫的主要途径有:煤炭洗选、洁净煤燃烧技术、燃用低硫煤和烟气脱硫。各种技术的选择和减排方式的组合是一种综合性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根据电力行业目前二氧化硫控制现状和管理基础以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目标的要求,各阶段的减排技术路线为:2005年前,燃用低硫煤和脱硫工程措施起步阶段;2006年~2010年,低硫煤和烟气脱硫的混合阶段;2011年~2020年,全面烟气脱硫阶段。在环境经济政策与管理措施方面,目前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方面,实施的经济政策就是排污收费制度;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开展了环保折价标准研究;同时,有些省市开展了排污交易方面的试点研究。各项经济政策对二氧化硫排放控制都会起到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方式及实施基础各不相同。建议以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交易为基本政策组合方向,资金扶持为辅助手段,折价标准是对排污收费制度的补充或完善。具体建议措施有: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实施电力环保折价标准;实施严格的电力行业排放标准;引入发电排放绩效管理机制;推行电厂环境信息公告制度;加强监督管理能力的建设等。建设西电东送绿色工程:“十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快实施“西电东送”南线的电源和输电线路建设。

按照“西电东送”南部通道的战略规划建议,“十五”期间,在云、贵两省交界的狭长地带内将新建10余座火电厂,新增供电能力600万千瓦,如果“十五”期间不采取任何措施,贵州省火电项目将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20.17万吨,云南省火电项目将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13.68万吨。如此集中地在滇东和黔南酸雨控制区及周围的区域建设大规模的火电厂,若不采取严格环境保护措施,将对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大气质量以及我国“十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建设“西电东送”项目的同时应加大二氧化硫治理的投入,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确保二氧化硫排放满足国家和地方“十五”期间总量控制的要求,空气质量能够有所改善,实现建设“西电东送”绿色工程的目标。

建议国家逐步提高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标准并扩大收费范围,使其接近或高于治理成本,真正使污染控制成本成为产品总成本的组成部分,形成谁污染谁就会在经济上受损失的机制,促使排污企业积极增加投入,主动治理污染。在云、贵两省试行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二氧化硫控制方面的作用。在实行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制度,使全社会二氧化硫与酸雨污染防治的成本不断降低。国家应尽快组织开展云贵两省“西电东送”火电项目的脱硫可行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二氧化硫削减计划和方案,以最低成本实现二氧化硫的削减目标。

同时,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确保二氧化硫减排目标的实现和国家有关二氧化硫污染与酸雨防治目标的实现。一体化削减交通环境污染:机动车是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一部分,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机动车污染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机动车管理,使用清洁燃料等正对机动车本省的解决方案外,必须从整个交通体系的完善和燃料结构的改善入手,从根本上较少机动车污染的排放。主要措施有: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低耗能、少污染的运输方式;制定不同运输方式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政策;利用新技术,改善交通能耗结构;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合作。机动车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是尾气。对汽车尾气治理的目的是使车辆的排放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使空气质量不影响人类的健康,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制定条件许可的、符合经济和社会承受能力的综合性战略措施。超级秘书网

能源与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资源分析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并获得广泛发展[1]。和天然湿地不同,城市湿地位于城市之中或城市附近,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开发,集中体现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3个方面的效益。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的教育科学[2]。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更是城市推广公众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分析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并且探究其实现方式,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景观营造和经营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现状

在建设部下发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97号文件中,对城市湿地公园提出明确的定义,即城市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类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目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按照等级划分,可以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两大类。2005~2015年,先后已有10个…批次共计52个城市湿地公园,经由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批准设立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此外,截至2015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有706个,其中部分国家湿地公园的用地亦属于城市湿地。这类公园在性质上虽不属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范畴,但是,其实际的功能和开发程度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相似。除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外,各省市自治区也在积极建设地方级的城市湿地公园。…

2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

2.1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的对象分析

探讨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首先要明确接受教育的对象及特点。因为环境教育属于全民教育、终生教育的一部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种族和信仰的社会人都应被纳入教育计划之中。附表以年龄作为分类依据,分析不同年龄段对象的特点、参与能力以及主要的吸引点,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不同年龄段的人认知能力不同,自然观的构建程度也不同。对于婴幼儿,只要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便足够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游览城市湿地公园时获取一定的知识,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环境情感和自然观;对于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的青年人和中老年人,游览湿地公园最主要的目的是放松身心和欣赏美景,在这个过程中吸收少量的湿地知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对象,所采取的环境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适合少年儿童的亲子活动、适合中小学生的小组探索活动、适合大学生的湿地保育实验、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漫步活动等。

2.2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的资源分析

2.2.1自然资源

城市湿地本身就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人类的侵扰,城市湿地呈现出面积减小、生境破坏、物种多样性减少等危机。面对这些威胁,要达到保护未经破坏的湿地、恢复已经受到威胁的湿地的目的,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方式。大多数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都在城市湿地之中,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教材。城市湿地公园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类。

(1)湿地水资源:

《湿地公约》(Wetland…Convention)…对湿地的定义为“湿地是指天然或人造,长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湿地,没有湿地也就没有湿地公园。水资源是湿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其他资源存在的前提。城市湿地公园中的环境教育和其他类型的环境教育的区别就是具有“亲水、识水、融水”[3]的特征。

(2)湿地动植物资源: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是大量动植物的栖息地。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动物主要包括昆虫、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以及小型哺乳类动物,植物主要包括各类沼生、湿生和水生植物。这些动植物组成了湿地的食物链,最终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在环境教育中,自然观察是最常见的活动之一,这些动植物向观察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湿地世界。

(3)湿地生境资源:

根据湿地类型的不同,城市湿地公园可分为河口滨海型、湖泊型、沼泽型、河流型、人工湿地型5类[4],每一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地质地貌和小气候环境,形成不同的生境特征。不同的生境又孕育了不同的动植物种类,形成不同的群落组合。生境的多样性带来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多样性,提高了公园的游憩价值,同时也丰富了环境教育的内容。

2.2.2社会资源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1种,…享有城市所提供的各种社会资源,其开发建设的程度也超过了位置偏远的自然湿地以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城市湿地公园可用于环境教育的社会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类。

(1)湿地自然博物馆或环境教育中心:

这类场馆内部往往建有展览厅、多媒体放映厅、教室和图书室、纪念品商店、餐饮店、厕所等,可以为游客提供服务,为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区域,同时承担了环境教育工作中需要在室内完成的部分。

(2)较强的交通可达性:

城市湿地公园位置不会太过偏僻,往往有公共交通可以到达,能满足大部分城市居民的需求。

(3)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资源:

环境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工作,需要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共同参与。城市人口集中,人口的知识文化素养也较高,既有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对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也不乏社会服务意识较强的年轻人和时间充裕的离退休中老年人,可以为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志愿者资源。

(4)多样的信息传播渠道:

城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信息的流通和传播渠道多样且高效,从传统的平面媒体、电视传媒到新兴的网络媒体,都可以为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的推广提供帮助。

3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实现

关于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的探讨,可以从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两个不同阶段进行切入。前者为环境教育提供场所和资源,后者则是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实际行动。

3.1规划设计阶段

3.1.1场地资源的调查研究

在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现状调查是第1步。对于确定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场地,在设计建造前,首先要对场地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尤其是现有的湿地资源的研究。调查研究的内容包括场地的气候、地形、水文、动植物资源、湿地保存现状及威胁、历史变迁、文脉等,上述资源均可以作为日后环境教育的素材。

3.1.2公园定位和主题

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时,不同类型的基址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其定位和主题也不同,设计内容、开发强度和管理模式也相应有别。例如位于候鸟迁徙地的城市湿地公园,应当定位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和保育场所,以减少游人对候鸟的干扰。同时,公园的环境教育可以以识鸟观鸟为特色,通过设置观鸟台和望远镜,实现游客的远距离观赏活动。又如原有城市湿地因水污染而遭受破坏的地带,在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时就应当考虑定位为湿地生态修复的场所,以湿地的净化能力为主题。公园的环境教育可以向游客展示湿地的净水能力和生态修复的过程。

3.1.3保护分区规划

城市湿地公园的分区规划和一般城市公园不同,应采取保护分区的方式。保护分区规定了人类进行开发活动的类别及强度,实际上对该区域的功能做出了限定,具体可以分为核心保护区、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区、缓冲区、户外游憩区和公园服务区[5]。核心保护区环境脆弱,应保留原生状态,禁止人工开发,也禁止任何人类和车辆进入;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区是对虽然发生退化但是湿地景观基本保存的区域进行湿地恢复的区域,该区域可以进行小规模的环境教育活动,展示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但是必须严格控制人数;缓冲区是核心保护区周边的过渡地带,可以安置一定的游赏步道和设施,开展少量的湿地环境教育活动;户外游憩区和公园服务区是可以为人们提供广泛的认识、深入湿地的机会的区域,有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景观设施,也是环境教育活动最集中的区域。

3.1.4公园景观设计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就有必要充分考虑环境科普设施的设置。包括环境教育中心或者湿地博物馆的设计,湿地植物园、湿地生境展示区的设计,环境教育游线的规划,游憩步道的设计,标识系统和相关设施的设计等等。通过这些硬件的建设,可以使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良好的环境教育场所,充分发挥其自身资源的优势。

3.2经营管理阶段

3.2.1湿地资源的保育工作

湿地资源是城市湿地公园存在的前提,其保育工作是城市湿地公园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保护湿地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城市湿地公园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明确不同分区的环境承载力,严格按照标准限制游客数量和开发建设强度。对于游人行为也应加以引导,防止破坏性的游览行为。在环境教育活动中,应当向游客传达湿地的重要性和保育工作的基础知识,引导游客自发地参与其中。

3.2.2品牌活动的策划执行

环境教育需要游客的亲身参与,作为城市湿地公园的管理者,应当充分调动园区资源,策划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也应当有所侧重。低年龄段宜组织观察类的活动和强度不大的亲子项目,高年龄段可以适当加入具有专业性的实验类项目。随着季节时令的变迁,湿地的水文和动植物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活动的策划者应当充分把握这些变化,策划相应的品牌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与。

3.2.3跨领域跨平台合作

城市中不乏各类学校、公司单位、环保和自然类NGO等社会组织,和这类组织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广。这些组织中不乏优秀的专业人士和自然爱好者,他们不仅可以作为教育对象,更可以成为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教育的志愿者,在节假日为游客提供导览、讲解等服务。…

3.2.4出版物与媒体推广

除了各种线下活动以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媒体也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建立和维护公园官方网站,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工具,可以保证园区信息向外界传递的通畅性和时效性,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更可以提高公园经营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随着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城市湿地公园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出版相关的纸质材料,例如宣传导览手册、动植物图鉴、湿地知识科普读物等,既可以作为环境教育的教材,又可以作为公园的资料库。

4结语

城市湿地是城市之肾,要更好地保护和发挥其价值,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式。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定位和丰富的资源,决定其具有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其环境教育功能,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对象和教育资源,进而从前期规划设计和后期经营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开展实践。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相信最终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庆辉,赵捷,朱晋等.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J].湿地科学,2013,(1):129-135.

[2]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但新球,但维宇,余本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4]黎伟.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游憩开发规划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0.

能源与环境范文第4篇

一、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意义

绿色能源县是指在县域能源开发利用中,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较高比重,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生活能源基本实现清洁化和优质化,并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绿色能源县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多能互补、清洁高效、规模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局部区域形成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清洁能源起主导作用的能源开发利用格局;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建立清洁高效和服务规范的农村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我旗是煤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清洁能源,是一项长期任务,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设,既是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举措,又是促进旗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和旗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

(1)减少污染物排放、节水节能、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一个良好的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绿色能源有利于减少污染,减低化石能源的消耗,维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水电、风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是一种清洁生产,没有大气和水污染问题,也不存在废渣的堆放问题,有利于保护周围环境。与火电相比,可再生能源生产可节省一定的发电用煤和减少环境污染治理费用。这些项目运行后每年可为电网节约大量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同时相应每年可减少燃煤所造成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X),烟尘,减排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CO2),灰渣等环境污染物。此外还可节约用水,减少相应的水力排灰废水和温排水等对水环境的污染。

(2)牧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全面开展绿色能源建设,把推动牧区清洁能源建设和新牧区建设相结合、把推动牧区清洁能源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推动牧区清洁能源建设与生态村镇建设相结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牧区村容村貌上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对于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区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牧区保持和开发绿色节能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示范意义

牧区人口少,广大牧民有着悠久的生态、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向偏远牧区拉电、部分牧民改用煤炭作为生活燃料,这些不经济、不环保的生活方式正在侵食着传统文化,在牧区大力推动恢复传统绿色节能生活方式意义大,收效快。

二、创建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在安排项目上,要有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能源发展意识,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旗发展和改革局要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纳入全旗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全旗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要编制国家绿色能源县建设规划,作为十二五专项规划,要立即着手开展全旗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和开发条件调查,委托专门机构编制专项规划。

(二)积极建设牧区高效清洁能源体系。高度重视牧区能源发展,大力发展牧区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比重,逐步提高牧区生活用能中的清洁能源比重。

(三)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减少生活能源对薪柴的依赖,巩固和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成果,基本消除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对畜禽养殖粪便进行清洁处理并合理利用。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作物。

(四)与牧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促进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林牧废弃生物质的能源利用、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在退耕还草土地上发展能源作物,培育可再生能源产业,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增加牧民收入。

(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和各种节能技术,政府机构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率先采用节能技术,在城镇实行高效方式供热,在小城镇和新牧区示范项目建设中推广节能技术。通过政策引导煤电企业走清洁生产之路,不断降低污染牧排放比重。

(六)旗财政每年根据项目情况,安排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套资金和补贴资金,引导牧民和企业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三、创建目标

到末,各项指标要基本达到国家绿色能源县标准,到2012年要全面超过国家绿色能源县标准,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

可再生能源开发总量。年,全旗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15.16万吨标准煤以上。户均3.03吨标煤。

牧区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年,牧区生活用能中的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50%。80%以上牧户的生活能源主要由清洁能源提供。清洁能源在生活用能中超过50%的牧户占到本地区牧户总数的80%。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在牧区生活用能中的比例低于20%。

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能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

到2020年,我旗绿色能源县建设各项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四、组织保障措施

能源与环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新能源;自然生态环境;关系思考;建议与对策

0引言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实践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及社会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价值与功能,但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资源储量的骤降,无法支撑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及工业生产的发展,催化能源短缺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井喷式的话题。各国均将能源再生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国力发展的推动力,以期通过优化与解决能源日益缺乏的危机,实现国家及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就我国目前能源现状来看,能源发展已经影响我国各个行业。能源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及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之一,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及稳定发展具有实质价值,因此我国综合国情制定节约能源及开发能源的任务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

1文献回顾

1.1新能源

1981年8月联合国通过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利用的内罗毕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应提高可更新能源资源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开发利用率,较比常规化石能源,它在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上具有“用之不竭”的价值及内涵,消耗后进行恢复与补充不产生污染物,规避化石能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对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1];我国对新能源理论定义较窄,多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合并定义等现象研究,鲜有论及新能源实质内涵及范畴。直至我国在《中国21世纪发展议程》中对新能源范畴进行定义,并将新能源作为我国能源结构基础发展,至此新能源定义得到统一[2]。

1.2新能源与可持续化发展

在著作中指出,现阶段地球资源已然无法支撑全球消费型工业发展,为避免地球出现资源短缺危机,寻找新的能源模式及社会生产方式较为关键;我国学者也就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行变量研究,报告中指出,企业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可促进能源节约化;也有学者表示,新能源是社会及国家可持续化发展的最终模式,认为新能源的可持续性及低污染性是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型动态能源结构,同时给出新能源持续利用模型概念[3]。就我国能源系统局限化发展及能源全面紧缩的根本性因素指出,解决能源系统局限和及能源全面紧缩的关键手段即新能源。另有学者就电力新能源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他认为电力新能源在动力、化工及环境等多个领域结合已成必然态势,是当代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征,他在研究中指出新能源在传统领域中的高效利用性。

1.3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电力新能源作为全球范围内最有发展前景的能源产业之一,在发展中可以与各行业共同发展,同时可带来较为显著的环境效应。国内学者就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研究,在其报告中指出,新能源发电模式主要就是将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转换成为电能。如风力发电,该项技术从早期阶段就被使用,由于风能具有较强的清洁环保性,其中蕴含较大的能量,隶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种[4]。目前世界范围内污染严重,能源紧张,所以也需要积极运用风力资源,不但能降低资源的使用率,还能够保护环境。同时另有学者表示,优化能源结构及增加能源供应,在保障生态环境及促进我国社会持续化发展中具有深远意义[5]。全球范围内大力发展电力能源的同时,对环境污染及生态造成巨大影响,这一问题是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同年我国学者就国内环境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污染排放及资源开发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及承受能力,对我国生态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另有学者在阐释大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及生态可持续化发展重要性的措施中指出,积极开发如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聚变能、水能等新能源,既有必要性,又是可行性。

2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2015—2021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逐年增长。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75110亿kWh,同比增长3.1%;2021年1—2月为12588亿kWh,同比增长22.2%,如图1所示。据此,深入研究新能源电力开发,对促进我国新能源发展具有实质价值。

2.1促进风电技术的发展

作为目前大力推广的清洁能源之一,风能实质上是因为企业资源的优势比较明显,无污染,不会消耗完。不过,局限性相对较大。比方说,风能的稳定性比其他类型的发电方式弱。另外风力发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风能不能储存,只能在现场储存,存在很多问题。而最突出的问题是对电网和电能质量影响比较大。风向变化和速度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所以引起电力和负荷的不同变化。若电网规模相对较小,则风能的稳定性也相对较低;电网规模越大,就会对电网的电能质量造成影响。所以目前我国每个风力发电企业所使用的设备比较关键,但设备复杂,难以控制其过程。目前国内的风电系统主要有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模式,线性模式延续了传统的风能控制模式,但不能满足目前的风能需求,这使我国风电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并给予一定的优惠补贴,以激发企业参与的热情。

2.2改善太阳能应用环境

目前,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太阳辐射能量较大的地方,太阳能发电可为当地提供良好的电力供应,比传统的电力输送方式具有更大的优势。为了促进我国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取得新的发展,不断扩大新能源建设的范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此的重视程度,规范光伏板组件等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制造标准,以提供重要支持。此外,要加大对太阳能发电的宣传力度,在充分了解太阳能发电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2.3节约能源,加强地热开发

地球内部熔岩为人类提供地热能源,这一能源是从地球内部中产生的,它具有天然的热能。但从目前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电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地热能所具有的应用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有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本区地址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地地热利用潜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地热的研究开发。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好地开发利用电力能源,如热水型地热发电、蒸汽式地热发电、双循环闪蒸等一系列地热发电系统。

2.4进一步扩大水电工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污染和不合理的破坏给自然环境带来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水电工程建设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周边的水环境,而且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可以起到有力的保护作用,可以在关键时刻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同时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将水合理地应用于电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为我国能源环境建设提供很好的支持,而且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水能主要指水体富集压力、势能、动能等相关能量资源。当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已相当成熟,全国已建成大量的水利工程。然而,还必须根据现阶段能源环境的现状,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水利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调整和优化水能利用方向,不断拓展水资源的利用方向,而且水利水电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结论

综上所述,在过去对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开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损害,电力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可以完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也是如此。从某些方面来说,利用有益并有助于生态环境。具体如下:(1)解决能源危机。大力发展新能源,能有效解决能源危机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从短期来看新能源难以占据能源市场的主动权,即便如此它依然可以最大限度解决我国电力短缺问题及缓解电力需求。(2)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新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迅速增长的新能源使人们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煤窑开采量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大气层热能量污染也会减少。根据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北方冬季煤电和北方取暖带来的环境污染在这些因素中,电力生产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实现生态循环为了保证人们的用电需求,不断开发新能源,显然已经成为现代电力工业界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辉.海上风电推动能源转型的战略选择与实践思考[J].能源,2020(12):78-82.

[2]李俊峰,李广.中国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45(5):8-17.

[3]姚妹铭,付国.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评《电力环保政策法规汇编》[J].环境工程,2020,38(10):246.

[4]贝耀平,袁丙青.清洁能源电站与生态环境友好发展策略[J].企业管理,2020(增刊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