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经济论文

能源经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经济论文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能源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在自然科学范畴内,“能源”仅表示一种作功“能力”,如抬高或加热物体;在经济学范畴内,“能源”涵盖了所有因内含物质能量而能够提供作业能力的能源资源和能源商品。能源资源,如原油、天然气、煤炭、生物质、水力、铀、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资源,均可以被采集和产生;能源商品,如汽油、柴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等等,可直接为人类活动提供能源服务。当能源作为投入生产过程的一种必需商品时,与能源商品相关的所有方面构成了能源经济。能源经济是指那些产生能量的物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是能源各类产业经济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与人类多项活动有密切联系。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的无止境是一对基本矛盾,而这一矛盾正是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基础,由此而引起的种种选择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英国经济学家哈维在《现代经济学》中给经济学下了直接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分配其有限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科学。”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的表述是:“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承认稀缺的现实存在,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这一点是经济学独特的贡献。” 从上述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可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及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是为了解决资源稀缺问题而产生的,中心问题是由稀缺性引起的资源配置问题。能源资源相对于人类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能源经济学正是以主流经济学为主线,结合运用其它学科,来探索人类如何面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并作出权衡取舍的选择的科学。人类对能源资源的稀缺性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而能源经济学也是随着这一认识的逐步加深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上对能源经济研究的认识、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经济迅速增长,是以大量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尤其是化石能源)为前提。此间,西方经济学开始蓬勃发展,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发展,由此孕育了能源经济学的萌发和基本思想。古典主义着重经济总量研究,相关经济学著作中最受关注的两个问题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景,而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格论”基础上的,其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均衡价格理论,资源优化配置和外部性理论是新古典主义对能源经济学的贡献。可以说,在能源经济学的孕育和认识阶段,经济学大师的诸多论著构成了能源(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内容,为能源经济学的产生作好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准备。这一阶段,能源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侧重于煤炭的开发利用。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杰文斯1865年出版的《煤的问题》一书,是文献中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全面分析能源问题的专著。杰文斯在详细论述了煤的情况和各种替代能源非对称性的特点之后,认为英国的煤储量有限,靠煤炭而繁荣起来的英国经济总有一天不得不停止发展(雷仲敏,1994年)。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世界人口猛增,经济迅速增长,导致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结束于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电气化的新纪元,全球生产力得到更加高速的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偏远地区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地下矿物资源得以实现,从而大大促进了能源(资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时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加剧。于是,在经济学领域,从发展资源经济和解决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及环境问题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建立资源经济学的需要,资源经济学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应运而生。一般认为,哈罗德?霍特林(Hotelling)1931年发表的《可耗尽资源的经济学》是资源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也为能源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其后,20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K?E?博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和以70年代以D?梅多斯的《增长的极限》(1972)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增长极限论”,孕育了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 然而,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生产和供给相对较充裕,人们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认识一直笼统地满足于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能源资源通常被看作是原材料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今年以来,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工业“三皮”缩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但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姻铁、电力、水泥子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20%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以上。

根据国家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首先,国家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削减,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国家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依赖量的增长,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差。由于长年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地质灾害、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水质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矿区的生产生活。煤炭资源枯竭,次级资源、伴生资源大量废弃。煤砰石山自燃破坏了环境,影响了地下水、土壤土质和空气等的质量。以往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煤炭企业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煤炭企业是以煤炭资源为重点的企业,发展原煤洗选、型煤加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加大粉煤灰、煤砰石的综合利用,构建煤一电一建材产业链,引进关联度较高的技术、加大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应用,用高科技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韦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同煤集团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积极推进煤炭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通过拉长产业链,榨干废弃物,形成闭合的产业链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环境、资源所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在规划上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使煤流方向自高向低流动,各厂以园区主千道为中轴线,按原材料的来源进行合理布置,并力求工艺合理,系统简单,功能分区明确,减少环境污染。并设计上按照“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思想,形成以矿井为龙头,以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实现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链。

塔山工业园区的产业链构成是:以建设塔山矿井为龙头,配套建设相应的选煤厂;选煤厂生产的精煤直接装车外运;选煤厂分选出来的低热值煤(包括煤泥、中煤)和煤砰石输送到4x5万kW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余热用于居民区的冬季取暖,同时建设装机容量为2x60万kw的坑口电厂,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和煤歼石为原料,建设水泥厂和建筑材料厂;利用采煤过程中采出的伴生物高岭岩为原料建设高岭土锻烧厂。这样,各个生产单位首尾相联,环环相扣,上一个生产单位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生产单位的原料,做到了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并且把废物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将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直线式经济发展模式,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扭转多年来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为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从经济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具有较大的盈利能力。根据初步制定的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园区各个项目全部建成并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60亿元人民币,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39%,投资利润率10.57%,投资利税率14.78%,盈亏平衡点64.7%,12年即可收回投资,这些都大于(或好于)建设项目的基准要求。从社会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建设将为改变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模式树立样板,做大了煤炭主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保证生产接续,促进矿区社会稳定;并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贡献。

从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看到煤炭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走传统工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通常是指东北地区的传统工业格局,为了使东北经济能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从而振兴东北地区。本文针对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艰难选择,对东北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分析,并提出了东北经济未来发展战略。 (中经评论·北京)东北经济是一个区域经济概念,不仅包括传统工业板块,而且还包括新成长起来的经济板块,如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整个东北区域经济的未来走向与发展问题。 一、东北经济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大陆百废待兴,为了实现赶超战略,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针。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靠行政命令不计成本地投入,东北地区成为了当时的工业基地。我们不仅移植了苏联的技术,而且还“移植”了苏联那一套计划经济模式。其典型特征是惟意志论,将经济行为演变成一种政治行为,即少数官员总是把自己视为无所不能的“上帝”,按照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安排和指挥经济活动。由此必然形成以国有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权力意志经济形态。这种集中决策方式不仅降低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更为致命的是压抑了经济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导致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几十年“一贯制”。而一旦走向市场,出现竞争,经济就不断“滑坡”。 东北地区不仅仅是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的结合体,同时也是某种观念、意志、思维方式、文化和制度、行为方式的结合体。因此,东北地区的传统工业板块的历史决定了不仅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需要改造和提升,那些“软件”包括“软环境”等因素就更需要重新“洗牌”,推倒重来。否则,不管投入多少人、财、物,最终都无济于事,这早已为历史所证明。 如果说老工业基地的衰退类型主要可以分为资源枯竭型、技术落后型和市场需求萎缩型的话(李角奇等,2004),那么,东北地区的衰退可以说是这3种原因的综合,甚至还有更为复杂的体制、文化、观念等多种原因。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已经面临着制度供给、技术供给和资源供给的严重短缺。从制度供给来看,传统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因素挥之不去,新制度的引进常常因此而被扭曲变形。新制度很难在旧体制的根基上成长;从技术供给来看,东北地区的整体技术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一大截。前些年,一些引进的所谓新技术都是人家即将淘汰的,甚至刚刚投产就得转产;从资源供给来看,许多资源性产业经过多年的开采,煤炭、铁矿、石油等资源的储量已经不多了,有的甚至已经枯竭,如辽宁省的阜新煤矿等。 东北地区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中最主要的是制度、技术与资源这3个根本问题,许多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这3个主要问题。这也是研究东北经济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当然,这3个问题背后可能还隐藏着文化和观念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过,这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东北经济的未来选择 (一)目标与发展模式的选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因而迫切需要形成多个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的体制。目前,在东南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外向型的珠江模式、温州模式以及苏南模式等具有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资源开发不足、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在西部大开发中要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现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前期阶段,正处于由上一世纪的传统工业化向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因此,需要根据东北经济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东北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 在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上,东北经济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体,它的产业结构也应由多个产业链和产业群构成。 (1)把重化工业作为东北经济的基础产业,作为东北经济的第一大经济板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具有逐步向发展我国家转移的趋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不仅需要建立一个重化工业基地,而且目前也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上。而从我国目前状况和现有条件来看,选择东北作为重化工业基地无疑具有低成本进入优势。 (2)把高科技的新兴经济板块作为东北经济的主导性产业。高科技新兴经济板块的成长,不仅增大了其本身经济板块的产值,而且还会对传统经济板块进行技术改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由邓小平发起的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 30 年的历程。回过头看, 30 年前,当改革开始的时候,至少有两件事我们没有预料到:第一,我们没有预料到改革的路程如此漫长。最初,改革领导人设想大约需要 5 到 10 年的时间完成改革;即使到 80 年代中期,许多改革者仍然乐观地预期,到 1990 年——最晚到 1995 年,改革应该划上一个句号 。但 30 年过去了,中国仍然处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知道改革将终于何时。 由邓小平发起的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 30 年的历程。回过头看, 30 年前,当改革开始的时候,至少有两件事我们没有预料到:第一,我们没有预料到改革的路程如此漫长。最初,改革领导人设想大约需要 5 到 10 年的时间完成改革;即使到 80 年代中期,许多改革者仍然乐观地预期,到 1990 年——最晚到 1995 年,改革应该划上一个句号 。但 30 年过去了,中国仍然处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知道改革将终于何时。第二,我们没有预料到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改革的成就如此之大。上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到 2000 年国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不少人抱有怀疑态度,甚至觉得有些“冒进”。但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比邓小平预期的还要快。在过去的 30 年里,中国的人均 GDP 每 10 年不到就翻一番,到 2007 年,已达到 2500 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 1978 年的第 13 位上升到 2007 年的第 4 位;中国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例从 1978 年的第 23 位上升到 2007 年的第 3 位。当初,我们也不可能预料到 30 年后,人民币汇率会成为国际经济问题;我们更想不到,到 2007 年的时候,世界市值最大的十大上市公司有 5 家是中国公司。 在我看来,中国改革路程如此漫长,改革成就如此之大,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中国在 30 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条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道路。当初,我们不仅没有认识到建立市场经济是如此艰难,更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创造财富的威力是如此之大! 要理解中国过去 30 年的经济改革及其成就,我认为有五个转变最关键: 第一,资源配置信号由计划指标转向市场价格。 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什么地方,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完全依赖于计划官员想象中的“社会需要”。比如,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最缺少的是轻工业产品,因为计划官员固执地认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重工业,所以大量的资源都投向重工业。结果造成消费品的严重短缺,老百姓需要的日常消费品没有一件是不靠票证能买到的。 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信号,也是激励人们做出最优选择的机制。价格由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生产成本决定,反映的是供求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引入了市场,有了价格信号,需求诱发供给,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评价最高,资源就被引导去生产什么产品。价格不仅调节资源在不同产品之间的配置,而且调节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配置。记得上世纪 80 年代早期,一些重要资源 基本都是由国家计划配给国有企业,后来,由于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出现——它们效率更高,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使这些本来归国有企业使用的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转向它们,用来生产居民最需要的产品,逐渐地,短缺消失了,市场上的产品丰富起来。事实证明,用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远比国家计划更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价格机制是通过双轨制逐步引入的,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双轨制保证了从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的平稳过渡,避免了经济的剧烈震荡,由此使得改革与发展并行不悖。双轨制也缓解了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使得中国的改革基本上成为一个帕累托改进,而不是一场剥夺既得利益的革命。 今天,价格信号不仅在调节绝大部分产品市场,而且也在调节要素市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所有要素市场中发展最充分的,市场工资已成为调节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信号。如果没有劳动市场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就业,也就不会有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而后者正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门。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受政府管制最多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一)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3%,但油气资源相对短缺,导致我国只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格局。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36.1亿吨,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40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清洁高效的能源所占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这种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导致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影响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比较之下,几十年前发达国家就已经从煤消耗改为石油消耗,从低效、污染的能源结构转换为高效、清洁的能源结构,而今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新能源结构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在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下,积极寻求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方法,把煤炭由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实现多元化能源结构,达到新能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二)能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拥有的能源总量巨大,但是人均能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就失去了优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迅速增加的能源消费需求,使得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导致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13年进口原油2.8亿吨,同比增长4%,原油的进口依存度接近57.4%。原油的进口依存度过高,涉及到诸如供求格局等问题,给我国造成很大的能源安全隐患。同时,大量的燃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降低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在我国面临着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清洁、充足的,既经济又安全的能源供应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

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能源结构的优化,也关系到低碳经济能否实现。目前,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9%左右,但能源消耗却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这也就意味着,近些年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数倍的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来实现的,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低效的能源利用也是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这种低效率所造成的能源浪费,已成为影响我国甚至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健全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短视现象,即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长期发展,这种短视会导致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性投资偏少,不能满足长期经济发展需求。譬如,我国现阶段缺少区域性输送通道建设,也缺少战略储备设施建设等,这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都不完善,也就制约了能源结构优化的发展步伐。因此,国家推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和方案势在必行。

二、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策略

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只有研发新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才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按照国际环境公约,同时也是基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我国应全力开发和探索洁净能源的使用。但根据我国的国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在未来长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故发展洁净煤技术和煤炭的清洁利用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或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最佳选择。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国应该采用洁净煤技术。就是说在煤炭开发利用时所采取的一种减少污染排放量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使燃煤时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使煤炭的利用效率提高,使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使环境污染得到改善,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增加企业及其它主要用煤行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专注于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改进,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现实选择。

(二)优化能源产业结构

我国目前三大产业布局仍不合理,在三大产业中,能耗高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行业比重低。并且,仍然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即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这种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以改变,我们应该全力探索方法以改变我国传统落后的产业结构,结合我国的实际技术情况,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改造,着力发展低碳相关的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比重仍然较低,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相应的降低建材、化工、冶金等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就可以使我国GDP的单位能耗得以大大降低,以靠近世界平均单位能耗水平。所以,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应把重点放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消耗能源较低的第三产业上。

(三)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

能源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最根本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财政支持进行合理引导,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建立能源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能源科技发展,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充分发挥产学研的集聚效应,为建立我国新的高效、清洁、低碳型能源工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攻坚战。我国应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技术,对当今我国经济需求和应选择的技术路线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逐步推进形成以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并重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型多元化能源工业体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积极开发建设以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的技术体系。在使用能源消耗的过程中,逐步把旧的排放污染的传统能源所占的比例降低,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新型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大力研发矿物能源洁净化技术,建立稳定、洁净、经济、安全的能源产业结构体系。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策略

对于当今的世界各国来说,大力开发新能源,研发使用新能源的技术,普及新能源已成为发展其经济的主要任务。据调查,世界新能源的增长速度已超过30%,而我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仅达1.6%。与此同时,单纯地依赖煤炭和石油这些传统能源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以,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页岩气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使能源结构多演化、层次化,使不同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有效利用、合理配置,使新老能源梯次配比,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范围,以使我国的能源短缺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得以缓解,这些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主导部署。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