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外工程造价构成研究

国内外工程造价构成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外工程造价构成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外工程造价构成研究

国内外工程造价构成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轻型木结构;规格材;定向刨花板;轻型木桁架;结构用木质保温板

轻型木结构建筑发源于北美,与重型木结构建筑相比,得益于其完善的规格材加工、认证体系和成熟的预制构件制造技术[1],具有建设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适合在低层建筑中应用[2],是北美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轻型木结构建筑引入我国后,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3],而建筑用工程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4]。目前国产工程木质复合材料构件,如定向刨花板[5]、轻型木桁架[6]等尚缺乏性能、设计方法的系统研究,国产规格材生产、评价体系尚不完善[7]。开展国产材料和构件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是促进国产木质材料和构件在现代木结构中应用,提高国产材利用率的必要前提。笔者针对国产木材和木质复合材料及木构件缺乏工业化制造和评价技术体系的突出问题,重点研究国产规格材、定向刨花板等材料和构件的强度设计值确定方法;创新齿板连接和压制技术,优化木桁架设计参数;研究结构用木质保温板制备工艺,评价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应用性能,提出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结构体系。相关研究内容及成果将在专栏陆续报道。

1轻型木结构用材料和构件制造技术、设计规范及评价技术现状

轻型木结构是一种板壁式结构体系,由剪力墙、楼盖和屋盖组成。剪力墙通常由规格材骨架和木基结构板制作,也可采用保温-结构一体化的木质保温板作为剪力墙。楼屋盖通常由木桁架和木基结构板制作,部分建筑采用规格材搁栅作为楼盖骨架。因此,规格材和木基结构板是轻型木结构的主要材料,木桁架和木质保温板是轻型木结构的常用构件。

1.1规格材和木基结构板的性能评价和设计方法

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对锯材和木质复合材产品的测试方法、特征值和设计值的确定等,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8],建立了生产、分级、抽检认证等完整体系,如北美的规格材制造和评价体系[9]。我国规格材和木质复合材的加工制造、评价、认证体系尚在发展阶段。GBJ168-8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从安全系数设计法,逐渐过渡到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可靠度设计法。GBJ5-88《木结构设计规范》将方木、原木原容许应力指标,通过可靠度校准的方法,转换成了基于可靠度的设计值。为促进进口木材在中国建筑市场的应用,1999年,应原建设部要求,主编单位会同国内外多家单位及协会对GBJ-88进行了修订,并将规范代号更改为GB50005-2003[10]。GB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将轻型木结构体系及进口规格材设计值纳入了规范,但由于当时国产树种规格材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故规范中尚无国产规格材设计值的规定,制约了国产规格材的生产和应用。依托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8B07),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对国产落叶松规格材的力学性能和测试方法等开展了系统地研究[11-15],但国产规格材力学性能设计值的可靠度研究,有待深入探索。此外,轻型木结构中常用的各种木基结构板,其力学性能的安全设计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

1.2轻型木桁架的制造技术和设计方法

轻型木桁架是用规格材作为杆件,采用齿板连接,形成的一种结构。在20世纪50年代于美国发明后,现已成为轻型木结构楼盖和屋盖桁架的主要形式[16]。目前,北美地区超过60%的住宅屋顶采用轻型木桁架[17],楼盖桁架也越来越多地用于住宅和公共建筑中。北美木桁架工业发达,很多企业有专用的设计软件及生产设备,可完成轻型木桁架的设计、加工、安装等工作,还开发了各种新型齿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我国学者对轻型木桁架及其节点连接性能进行了研究[18-21],在吸收国外相关技术和标准的基础上,于2012年出台了JGJ/T265-2012《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规定了齿板节点性能的测试方法。然而,采用国产材、国产齿板用于轻型木桁架的制造工艺及力学性能研究较少,其连接性能评价尚缺乏基本数据,且国产材料制造轻型木桁架的工艺、检测方法等相关标准尚待完善。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依然按照国外标准,采用进口规格材和进口齿板为主要材料制造轻型木桁架。由于我国建筑结构构件的可靠度指标与美国和加拿大有较大差异[22],不宜照搬国外制造、设计方法,否则易导致安全隐患。1.3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的制造与性能评价将保温材料与面板集成的结构用木质保温板,其原型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23],由于其可预制和可模块化制造等特点,在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进程中应用前景广泛。国外研究了连接方式、面材、开洞等因素对木质保温板墙体性能的影响[24-25],美国已出台了国标ANSI/APAPRS-610.1“StandardforperformanceratedSIPsinwallapplications”。国内对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学者对木质保温墙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26-27],但目前尚无相关标准出台,且国产木质保温板生产工艺尚不规范,需要从木质保温板的制造技术、基本力学性能及设计方法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

2轻型木结构用材料构件制造技术项目研究概况

为突破我国木质材料和构件制造、性能评价和结构应用的技术瓶颈,提高我国结构用材的自给率,笔者对规格材、木基结构板、轻型木桁架和结构用木质保温板进行系统研究。

2.1国产规格材和定向刨花板设计方法研究

2.1.1规格材安全设计方法国产规格材设计值确定方法及可靠度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国产规格材标准化、产品化的重要基础。针对国产规格材强度设计指标缺失、制造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课题组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对轻型木桁架用国产规格材开展系统研究。1)对国产落叶松规格材,分别进行拉、压和弯等力学性能测试,得到各性能的概率分布。通过数理检验方法,优选分布模型。2)采用一次二阶矩法(JC法)和蒙特-卡罗法(MC法)[28]等可靠度分析方法,结合荷载模型以及抗力模型,分析可靠度指标与荷载比率、抗力分项系数等的相关关系,结合我国可靠度指标要求,确定落叶松规格材的强度设计值。3)将规格材强度设计值确定过程标准化,提出国产规格材由测试值向设计值转化的方法和可靠度评价体系。国产规格材的设计值确定方法和可靠度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国产规格材的分级、加工、检验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现方法。2.1.2定向刨花板安全设计方法针对定向刨花板安全设计方法空白的问题,开展木骨架组合墙体和木质结构保温板用国产定向刨花板握钉性能研究及承载性能研究。1)对国产定向刨花板的抗侧和抗拔握钉力等主要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得到握钉力与钉直径、钉种类及板材厚度等的相关关系。2)对定向刨花板进行集中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测试,得到性能统计特征,进行可靠度分析,得到定向刨花板的强度设计值。3)将定向刨花板强度设计值确定过程标准化,提出国产板设计值确定方法和可靠度评价体系。对定向刨花板安全设计技术的研究,是我国首次基于可靠度理论,对国产板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评价,是建立与国外类似的刨花板分级体系的有益探索,将推动国产刨花板在结构材领域中的应用。

2.2轻型木桁架制造技术和设计方法研究

针对目前缺乏国产规格材和国产齿板轻型木桁架的相关研究,制造、检测方法标准急待修订的现状,课题组对国产齿板连接和国产轻型木桁架性能进行研究,提出国产轻型木桁架的制造工艺及力学性能的评价方法。1)选取不同的辊压速度、压力、木材密度、纹理等参数,制造国产齿板节点,并进行齿板节点拉伸试验和抗剪试验,研究上述因素对齿板连接性能的影响,提出优化的齿板节点制造工艺,并根据相关规范,确定齿板连接的强度设计指标。2)制作轻型木桁架,通过足尺构件试验,研究桁架类型、齿板尺寸、布置形式等因素,对桁架承载性能的影响。3)考虑齿板钢材性能、构件间隙、齿板主轴方向、木材纹理方向、齿密度等参数,基于齿板连接单齿的连接性能,建立齿板节点及轻型木桁架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轻型木桁架受力性能进行参数研究。4)在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国产规格材和国产齿板的轻型木桁架优化设计参数。从桁架制造工艺、节点性能、构件形式等多方面,对轻型木桁架的性能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国产轻型木桁架的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桁架的系统效应等结构性能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推进轻型木桁架用材的国产化。

2.3结构用木质保温板制造与性能评价

我国对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尚未定型,对木质保温板的体系尚缺乏深入研究。鉴于此,课题组对木质保温板的制造工艺、构件性能及连接方式等进行了研究。1)选取木基结构板为面材,聚氨酯保温板和酚醛保温板为芯材,分析面材和芯材的力学性能,建立面材和芯材的力学性能评价方法。2)采用冷压技术制造高强度结构用木质保温板,并对制造的木质保温板产品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工艺参数与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抗弯性能、抗压性能、粘结性能的相关关系,优化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的制备工艺。3)按照优化工艺,制备面层和芯材不同的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研究不同材料组成、不同截面结构的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的抗弯承载性能、抗冲击或撞击性能、保温性能,建立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的产品性能表。4)研究不同边界和载荷条件时,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作为剪力墙构件的静、动力学性能,确定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结构体系的最佳连接方式。从生产工艺到构件性能、结构体系,对结构用木质保温板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有助于推动国产木质保温板产品的标准化,促进国产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的制造技术及结构应用。

3结语

国内外工程造价构成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了我国农村有机废弃物的现状,认为面对农村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长,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局面,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这些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同时,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

一、引言

我国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农村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随之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也是日益增长。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等各种原因导致农村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现象。

另外,我国既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又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等不可再生的石化能源结构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将会越来越大。所以能源生产利用对环境的损害,是我国环境问题的核心,环境已成为能源决策的关键因素。然而,有机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把这些放错位置的垃圾变成有用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的紧张状况,还可以减轻环境压力,给人们创造一个美好整洁的居住环境,还能调整农村人们的用能结构。所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各界研究学者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目前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各级政府部门针对不同地区也积极出台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但是面对农村这个特殊的地域环境,相对城镇的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来说依然是个难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学者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利用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这几个方面进行的。

1.农村有机废弃物不同资源化利用方式的研究

就目前我国农村有机废弃物产生量来说,每年可生产农作物秸秆高达约7亿吨、蔬菜类废弃物约1亿吨、人畜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更是达到约26亿吨,肉类加工和农作物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约1.5亿吨,其他有机废弃物约有0.5亿吨。这么庞大数量的废弃物,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就只能成为破坏环境以及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垃圾。国内众多学者对农村有机废弃物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自己的概念界定分析不同的利用方式。比如其中一位学者研究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各种方式,整理总结出六大发展方向――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材料化、生态化、基质化,并以新余市为例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另一位学者以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为例,提出了农业废弃物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建筑材料化、生物质材料化,并对各种处理方式进行了评价。

2.农村能源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与构建对于主题的研究至关重要。起初,在对农村能源项目进行评价研究时,很多学者只对其经济效益这一单一方面进行评价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学者在此研究基础上,将环境、社会这些外部评价指标也纳入研究范围之中,初步构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综合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比如,部分学者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源效益这三方面考虑,构建农村能源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部分学者在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能源化项目进行研究评价研究时,则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这三方面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对能源效益的研究,证明这四方面对农村有机废弃物的合理再利用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些效益还存在着社会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另一些学者针对目前国内大规模发展的沼气工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提出了将农村有机废弃物分类处理后作为沼气工程的原料具有很强的能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有一些学者对农村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提出了农村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管理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并在循环农业项目后评价工作中得到实际应用。

3.农村能源项目评价方法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村能源项目评价方法的研究颇深,并根据每种方法的特点与局限运用在不同的对象上,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说明。具体的评价方法比如农民参与式社会评价、专家系统法、有无对比分析法、多目标定量分析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多层次加权加和法、TOPSIS法、模糊层次分析法、贴现现金流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优劣之处,只要运用得当,即可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分别从农村有机废弃物不同资源化利用方式、农村能源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农村能源项目评价方法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多元化,也给我们的实际需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三、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外学者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情况的评价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评价、环境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这三个方面。

在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时,国外学者通常采用构建模型的方式进行分析,通过构造不同的成本函数模型,对其投入产出进行研究分析,并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优化,以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方面,国外学者通常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剖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之处与之结合,通过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如一些学者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加入了社会效益,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生态农业进行研究;另一些学者则分别加入了能源效益、卫生效益、生态效益等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全面分析,证明这些不同因素确实对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结束语

伴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农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村废弃物排放量呈现日益增长,农村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数量庞大的农村有机废弃物,如果不对其加以合理再利用,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环境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情况,必须引起人们以及各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不断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应该注意因地制宜,特别是在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或是实际成功案例时,应注意到要适应我国国情,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不良反应,并在各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在最大程度上达到缓解能源不足、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农村用能结构等方面的良好效果,确保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莉敏,刘合光.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6):71-75.

国内外工程造价构成研究范文第3篇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经历了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目前尚未系统地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施工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建设工程各专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新规定的颁布,新工艺的应用,新项目的出现,给工程造价的计价活动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工程造价管理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引领业内执业(从业)人员的计价行为,并以此赢得工程造价管理的长久统领优势,我们有必要引进相关的管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和思考,从而促使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略管理研究向着“重视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各个领域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转化。

在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研究领域曾出现过多种战略管理模型。从现有的模型来看,基本上都是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提出的,也就是围绕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而展开的,各种模型之间只是部分细节上的不同。这样的模型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如果从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来看,则似乎在适用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对某一领域实施战略管理,需要以该领域的整体为管理对象,是对一个领域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应从造价管理机构、造价文化、执业(从业)人员能力和计价规则规范四个方面去认识和研究工程造价领域的战略。

管理战略一经确定,它将成为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和中枢,并与管理机构、规范规则、造价文化、执业人员有着指引、反馈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根据管理战略的部署,管理机构能够制定出适合国情和本地区实际的政策、办法:规范规则更具有可操作性;造价文化将能够为造价管理提供理论依托;执业人员能够充分地发挥专业能力。因此,管理战略的确定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问题,它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造价战略管理模型只是一种新的尝试,把造价管理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探索系统单元间以及它们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求管理、演化过程的途径,使之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利用上述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把握:工程造价管理,无论其存在多少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管理战略、造价文化、管理机构、规范规则、执业人员业务能力五个方面。在把握其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去探索主要问题及其联系,最终求得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尝试对于工程造价战略管理实践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管理战略思路

战略管理,是指将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业务。造价管理战略是造价主管部门对工程造价计价活动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造价管理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内通用做法与国际惯例的关系、计算规则的确定、可操作性目标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从我国的具体国情看,建设部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管理战略思路:

第一,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改革。要尽快研究和编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改变目前我国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受制于人的状况,用高新技术标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结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发布,以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契机,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改革,在由政府指导价转为主要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后,要重点组织制定有关配套的法规,规范计价行为。

第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强制性条文》的同时,加快标准的修订步伐,适应技术进步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工程建设标准的复审和修订制度。标准发布实施后,要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最多五年一次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标准复审工作。要跟踪国际标准化的动向、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认真做好对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提高标准的采标率。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标准化和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信息化手段具有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运行成本低的优势。标准和工程造价发布、实施和信息反馈,政府的服务和自身的管理。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要建立起实用、高效、统一、协调的标准化和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扩大标准的影响范围,实现标准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第四。要提高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自己培养的标准和造价管理队伍已有近100万人,要充分发挥这支专业队伍作用,重视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逐步形成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机制,推动标准和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标准和工程造价工作完全由政府包办的模式必须转变。政府部门要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如:制定标准和工程造价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框架,统一计价规则。组织制定与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环境和资源保护等关系密切的标准规范,组织制定为满足政府投资工程需要的计价依据和建设标准,开展强制性标准实施和工程计价行为的监督检查等。同时,要把那些不宜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如:咨询服务等,交由中介组织、协会等专业机构负责,发挥社会化优势。

第五。加强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的监管力度。确保标准和计价规范的实施。加强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的监管力度,是法律法规赋予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和要求。经常性地开展对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监督检查工作,常抓不懈,严肃执法,依法处理违规行为。

三、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思路的影响

造价文化是指在工程造价计价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念、方式、操作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换言之,所谓建设工程造价文化,是伴随最原始的居住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出现和发展,对其建造价格的估算而逐步发展、演变的计价过程、规则、模式和方法。造价文化既是长期传统的计价方式产物,又是现代技术影响的产物。它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在传统继承上的扬弃。造价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造价文化的传承就成为造价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造价战略根植于造价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将造价管理系统中各种有益的因素进行整合以发挥作用的过程。造价文化的功能影响着造价管理机构,特别是影响着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着工程造价管理战略调整方向的选择及其组织实施,因此,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思路有着不可剥离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三个基本功能上。造价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管理机构的决策者,特别是造价行业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本行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行业利益和规则的行为;造价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造价领域各层次专业管理人员选择的行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经济利益,而且必须要相互协调;造价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工程造价执业或从业人员在计价活动中自觉地按照造价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计价行为。

造价文化的主流体现在要对建设工程施行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要求对拟建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到工程招标投标和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些主流内容,几十年来历经了多次变革,其中几次重大变革形成了中国造价文化的新特点。即是说,中国造价文化的发展不是一种并行不悖、相互隔绝的静止形态,而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发展形态。造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本身,即可充分说明这一点。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是落实建设部提出的“以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要求的战略举措。它为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提供了先决条件,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报价的能力,有利于规范建设市场计价行为,有利于建设市场有序竞争。也有利于国内建设各方主体融人世界建筑市场。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工程造价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渊源背景下形成的。要使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造价文化发挥其功能,显示其特色,带动整个建设市场步入规范的轨道,就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工程造价战略管理的基础,为工程造价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通过塑造工程计价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发挥其在工程计价中的规范作用,形成实施战略管理的巨大合力。

四、工程造价管理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展望

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把握战略管理思想演进的脉络,并对工程造价管理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源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而中国所处的环境与背景因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等方面并不完全同于西方。由此,在战略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中应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展望我国工程造价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趋势,应该说是前景广阔的。事实上,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实践中。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战略管理思想。在实际应用研究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国情背景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我国现时的造价管理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在工程造价管理面临新的建设市场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应用到造价管理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造价管理战略的施行空间在扩展。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造价管理机构将从全国范围并考虑国际通用做法研究和制定造价管理战略,并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通盘考虑,即:从时间角度着眼,管理战略不是短期行为;从空间范围看,管理战略要能使各地区具有可操作性,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造价管理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各地区和本地区现时造价管理办法及施工企业自身的技术经济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这是战略管理弹性的主要核心部分。造价机构的现时造价管理办法及施工企业自身的应变能力决定了战略管理具有其弹性,制定的管理战略是否具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弹性的幅度。

3、战略目标与各地区现行办法可能有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之造价管理的底子不是很厚,因此国家制定的造价管理战略目标可能与某些地区的做法有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现象。但各省市(地区)的总体战略目标应与国家的战略目标一致,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磨合、适应,经过过渡期达到与国家战略目标一致的目的。

4、网络信息技术将在战略管理研究中居中心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分析研究中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把不同载体、不同区域位置的信息源以数字化形式贮存,以计算机为载体相互连接。以网络化的方式进行传输,从而达到快捷分析和利用相关资料,最终科学地制定出管理战略的目的。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地市级造价管理机构以及行业协会都将成为研究造价管理战略的主体,研究内容、形式、范围、深度由各自把握。但在战略研究过程中的测算、审定、结论、发布等方面要有一个程序。

6、管理战略的制定依从计价依据的指导性。各级造价管理机构、施工企业、造价咨询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会在计价依据的指导性原则下,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制定、变革行业规则和操作方法,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管理战略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一趋向,给管理战略的实施留出相应的空间。

国内外工程造价构成研究范文第4篇

Abstract: In the actual teaching of project cost, if take the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engineering cost course to construct the three-dimensional panoramic display of highways, bridges and tunnels in civil engineering, we can freely control the viewing angle and picture zoom, with real pictures, the effect is direct and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learning. This paper, taking the tunnel project as an example, talks about the applications of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engineering cost courses.

关键词:三维空间结构;模拟仿真技术;课程教学;应用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imulation technology;teaching;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61-02

1工程造价课程的发展瓶颈

在实际的工程造价课程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空间想象,对工程结构没有感性认识,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给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带来了瓶颈。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来解决传统工程造价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教学中使用仿真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使所观察的事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面前,任学习者正面、侧面、反面仔细观察仿真技术的发展被认为是解决传统工程造价教学瓶颈的一把利器。

本文正是从当前工程造价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难点出发,将仿真技术引入到开发工程造价教学软件的过程中。本研究选择隧道工程作为研究的案例,通过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模型展示平台。

2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的效果

模拟是指用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来全部或部分地模仿某一数据处理系统,使得模仿的系统能像被模仿的系统一样接受同样的数据,执行同样的程序,获得同样的结果。有时也简称为仿真,是用模型(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来模仿实际系统,代替实际系统进行实验和研究,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常用技术手段。

从国内外职业教育专业信息化可以看出,模拟仿真技术具有先进、便捷、安全等优点,仿真教学系统向工程类职业学校提供了培训学生的高技术工具,将专业课程和实习环节相结合,培养学生了解生产操作、熟悉生产原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与水平。以较少的投入满足了学生的实践需要。许多专业课程由于受到设备、场地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可以选择采用模拟仿真技术。但模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实践的研究很少,可参考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

3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在研究中,通过对多种学习资料的阅读、分析,了解到了当前研究的发展状况,为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3.2 个案研究法在研究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工程造价教学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软件开发方案,最终完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图1)

4模拟仿真技术在造价教学中的应用

重点是构建土木工程中公路、桥梁、隧道的立体全景展示。在三维仿真动画展示过程中,可自由控制观看角度及画面缩放,配合实景照片,效果直观。施工流程部分以简单的工程施工3D动画,配以实景图片及施工工艺文本说明,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工程施工的流程步骤。公路、桥梁、隧道的分解结构模块通过点击结构图中的交互热点,显示该局部结构的名称、所在位置以及该结构的详细说明窗口,其中包含局部结构3d展示、工程量复核、定额、工程图纸。为了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支持文本和图纸的缩放、自由拖动功能,以增强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及流程分类设计,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通过简单直观的软件操作进行学习。选题立足于公路工程造价专业,重点在于利用该模拟仿真技术将造价及工程量复核等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课程的实效性更强(表1)。

5隧道工程案例

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都会按照既定的教学过程来实施教学活动,那么在仿真公路系统中,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应当如何开展?隧道模型概述为由以下几个部分:

5.1 用户界面呈现在工程仿真系统中,学习者必须是通过用户界面与仿真系统进行交互。因此,构建和谐友好、方便操作、逼近工程实体虚拟系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仿真系统的真实性可以丰富学习者在虚拟情境中的体验,方便性主要表现在学习中按照学习者的进度,适时的为其提出指导性建议(图2)。

5.2 仿真情景设计仿真系统要依据学习者的经验、知识背景及需求,呈现具体的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信息。设计工程实例,仿真场景和工程对象,通过情境设计,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图3)。

5.3 工程造价数据分析通过仿真系统的现象观察,具体进行工程造价结果的分析,处理工程数据,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策略,这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造价编制过程的反应能力以及对因果关系的敏感性。该过程中须关注在工程内容的一致性、工程过程的交互性等问题(图4)。

6实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6.1 课件制作方法的探索使用直观的设计方法取代繁琐的传统编程式的课件制作,老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本身的教学设计上,只需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设计课件,向学生展示工程结构;体现新一代课件的广阔应用前景。

6.2 促进学生探索性的学习现在的教学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在上课中往往很被动,面对各种各样的公路、桥梁、挡土墙,结构物感觉一片茫然,老师怎么说,学生就照着怎么做。很多时候上课只停留在不动脑的机械劳动阶段,达不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这样的知识传递过程较为单调,效果也不明显。在仿真平台上,学生可以摆脱了原有模型设备条件的约束,在更形象的知识领域内自主探索,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3 降低了各类开支费用工程仿真系统降低了科研成本,节省研究经费,并能够充分发挥现有计算机技术、,提高使用效率。

国内外工程造价构成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创新;校长;创新力;领导力

学校是实施教育创新战略的基地,一个学校的创新力如何,是这个学校的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标的确立是学校现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水平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以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牵头、十所高师院校和百余所中小学参加的《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该项研究旨在对中国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回答,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与育人模式。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一项富有活力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教育探索,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的跨学科研究,跨校际的教育工作者协同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研究,为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提供一种理论准备和分析框架,为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相关决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教育创新力问题的研究,涉及如何界定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实质,如何分解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内在核心要素,以及如何寻求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思路,包括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点的产生,创新者的结构特征、创新方式,学校教育创新的政策及制度障碍等诸多问题。

一、学校教育创新力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指导思想

关于创新力研究,中国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发展较快,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创新能力评价问题,比较典型且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项研究:一是关于国家创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由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组成。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关于中国31个省市区创新指数的研究。创新指数由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以及网络能力八个要素组成,共39个具体指标。三是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四是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三方面。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集中在校长办学绩效及校长基本素质的评估上。因此,学校教育创新力,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揭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的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一种创新性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创新性活动,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从而突破种种阻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限制,使学校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以几个基本命题来概括学校教育创新的本质:学校教育创新是一种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一种勇于变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回应时代挑战的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创新区别于“提高”,提高指单纯的增长性变化。创新区别于创造和发明,创新更关注执行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创造性行动,关注目的性和社会价值。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学校教育创新在深层次上应回答以下问题:学校教育创新的存在状态(结构与形态);学校教育创新各内在要素的互补、竞争、共生关系;学校教育创新的生长与演变。

在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教育创新力(或称变革力)的界定是:学校教育创新力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学校办学体制中基本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结合、“适应”与“变革”结合的总体综合力。

学校教育创新力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学校教育创新力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审视,确立科学的质量意识、特色意识,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使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从而提升学校教育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构建学校教育现展的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使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和战略转移实施的基地。

基于这一目的,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一)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学校的现展

这是该项研究追求的发展性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具体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的发展。二是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创新文化。三是创建具有生成性的学校生态制度与管理系统。四是营造内外部良好育人环境。五是塑造具有“生成”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校长,提升领导力。

(二)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的构建,旨在用统计体系构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与本质,也就是说,将诸种外显行为要素归结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效行为指标,建立相应的有效行为模型,用以描述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和本质,以及学校办学的效益和水平。

(三)测度不同地域不同办学条件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发展水平

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有其普遍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具有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发展的特殊性,展现了我国中小学现代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形态以及多层次的内容。在实践层面的探讨,既有区域性的发展模式,又有单个学校的发展模式;既有小学、初中,也有高中及特殊教育学校。这一研究要特别关注贫困地区的普通学校和困难学校,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学校创新规律及其制度建设。

此外,还要搭建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研究的基础数据信息平台。

二、学校教育创新力构建的研究方法

保证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核心问题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否则无效的指标将导致虚假的结果解释。因此,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就成为项目研究的关键一环。两年来,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设计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基础性研究(2006.3-2007.3)

基础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对学校教育创新现状进行扫描性调查,基本把握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提出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研究的问题域。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转1.问卷调查

从学校现展的目标与价值系统、教育教学业务系统、学校人际关系系统、学校办学资源系统四个主要方面设计问卷,对北京市海淀区十五所中小学教育创新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共完成45万字的调查报告。

2.个人访谈

围绕校长个人成长背景与管理风格,任职以来遇到的重大问题及解决举措,以及当前办学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等问题,对北京、天津、沈阳地区24所项目成员校的校长或校领导进行访谈。

3.论坛研讨

针对目前有关学校创新变革问题的争论及不同看法,项目组分别在北京和深圳召开了两届校长论坛。通过研讨,在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制度创新的研究域,学校变革作为学校教育创新核心应思考的问题,学校教育创新能力评价与指数指标,校长在学校教育创新中的地位及对校长素质要求等问题上取得初步共识。

另外,已有的研究经验,为我们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启示。

(二)第二个阶段:专题性研究(2007.4-2007.9)

专题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指标体系。

1.开展专题性调查

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三个专题性调查。专题性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精品课程与骨干教师典型个案调查,班级建设的典型个案调查,以及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的个案调查,为学校教育创新数据库建设和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材料。通过调查,共总结19所中小学语、数、外、科学四门学科61位创新型优秀教师教学经验,3所中小学班级建设的创新指标构建典型个案,8所中小学关于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指标的构建,完成调查报告共50余万字。①通过典型个案研究,归纳和总结当前学校教育创新发展具有特色的和有代表性的实践形态、经验和问题,探讨了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要素,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

2.召开校长论坛

在杭州、苏州分别召开第三、四届校长论坛,集中讨论和修改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重要意义(必要性与价值),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合理性的标准,以及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三)第三个阶段:实证性研究(2007.10-2008.5)

一个有效的测评指标,应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当学校教育创新力测评体系初步形成后,我们必须再次回到实践。在实证性研究阶段,主要任务是在项目成员校范围内,以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进行学校办学工作的全面反思和总结,进一步发现问题,以便检核该指标的预测度并再次修改和完善指标体系。这一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得到了项目成员校校长的普遍认可,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与国内外已有研究相比,该项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目前国家经济变革、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为突破口,从学校现展的目标与价值系统、育人模式系统、学校制度与管理系统、校长领导力四个主要方面,深入探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以及有关的理论、政策和现实问题。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以下几点:

1.立足于实践创新,强调研究的原创性

学校教育创新力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能靠事实罗列、经验归纳或学校管理工作业绩的展呈,也不能仅凭思辨、逻辑规则的演绎得出研究结论,在分析资料时更要避免用机械的构成论对复杂系统进行孤立割裂的研究。我们强调要使研究具有原创性,就必须从问题出发,源于实践、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满腔热忱地读懂学校、读懂校长。基于本地区发展教育的需求,结合宏观教育改革背景,注重本校办学实践与教育实践,研究学校教育现展中涉及的若干基本问题。

2.强调研究的过程性与实效性

鉴于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我们的研究,一是重点放在学校领导干部教育观念的变革、基本素养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引导参与研究的学校领导者主动进行创造性工作,进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现展的基本途径。无论学校原有基础与条件如何,都要经历研究的过程,并努力做到将“形而上”的理论引导与“形而下”的实践研究结合,体现教育改革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性、社会性、主动性和整合性。二是采用工程学的方法,注重实证调查研究以及经验的总结,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提高研究的规模效益。

3.强调直觉和洞察力

基于该项研究的开拓性,我们强调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要以开阔的理论视野,不断调整研究视角,善于发现和总结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新思想,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又努力将实际问题还原为一个理论问题,给予升华,在项目研究的不同时期形成特定的研究域,从而永葆研究的生命活力。

4.强调研究的整合性

研究的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目前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有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特殊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统计与测量);二是多方研究力量的整合。高校理论工作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以及中小学的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组成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整合,力求全面把握。

5.强调确立“精品”意识

在“学术共同体”中提倡不从众,不趋同,不断培育和形成各自的研究风格和特色,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追求卓越。

三、学校教育创新力的要素特征

我们通过研究,在较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当前学校教育创新发展中具有特色和有代表性的实践形态、经验和问题,从而形成了如下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研究的理论思路及初步的测评体系。

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研究的理论思路如图1所示。

学校的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特质、9个分析单元、24个要素组成。整个体系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由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组成的价值目标系统;由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组成的育人模式系统;由人事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组成的制度与管理系统;由战略性谋划能力、领导者品格组成的校长领导力。当然,这一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目前所形成的学校教育创新力测评体系见表1所示。

在这个体系中,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系统,是教育发展的出发点,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主要依据。就学校教育的整体创新发展而言,对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在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上实际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过程。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强调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核心。面对多元文化与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发展环境,只有真正确立了人的发展观,才能实现从知识论向价值论的时代转化,重新诠释教育的本质。

学校育人模式系统,是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主体工程,它包括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两个主要的育人途径。在这两个大系统中,我们重点突出了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这三个带有原点性的基本要素。

制度与管理系统是学校创新的前提、支撑和保障。通过研究,我们取得了两点认识:一是在学校的诸多制度中,影响创新力的关键是人事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二是制度的实施体现了学校教育创新,集中表现在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与优化组合,以及学校教育创新主体的培育与生成。对于不同发展水平学校的创新,政府应当提供何种支持政策;学校内部不同水平和范围的创新,应当受到什么样的组织、激励、制度的维护以实现持续发展;如何减少创新行为者面临的不确定环境,提高他们对于自己创新成功甚至回报的预期,减少创新风险和不稳定性,使得创新可以持续进行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校长的领导力,是学校创新系统中协调各要素关系的亲和力,处于引领地位。我们认为校长的领导力集中表现为战略性谋划能力和领导者品格两个方面。战略性谋划能力的具体内涵为:敢于突破、勇于改革的洞察力、判断力与胆识,目标设计与决策论证能力,以及学校资源整合与经营能力。在领导者的品格中,更重要的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求实精神,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断反思、超越自我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四个子系统以及系统的优化组合,学校不断调整内部结构,扩大自我组织的功能,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有机体,成为一个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教育生态系统,以期达到提高质量、增长效益、有序运行的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促进各校实力的提升,带动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并考虑指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办学条件学校的适切性,除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指标外,我们还设计了两个指标系统。一是关于建设学校教育创新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力指数,包括学校教学、学校德育、学校教育制度管理系统、成功的学校领导等方面的创新要点。在每个方面,通过应确立的基本命题开展研究。如学校的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核心是“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实施途径是通过对道德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化改造,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累经验与重构性体悟(体验),从而实现“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的统一。有了学校道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才可能达到班级建设创新的基本要求:有创意的学生多样化活动与发展,民主、开放、勇于开拓创新的班级组织,团结、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二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基础条件指标,包括人力创新能力指标、经费指标、设备指标、社会评价指标。

至于如何以建模的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的引领作用等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探讨。

四、学校教育创新力提升的条件分析

我国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转型阶段,改革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这一状况在给学校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无序和混乱。这些不确定性既来自宏观制度和政策,也来自微观环境和学校自身的行为。因此,要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必须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内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心理环境、办学自、以及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外部环境条件则指政策机制(作为核心的权力结构,解放创造性与限制创造性的条件分析,同时揭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确定性及体制)以及评价机制。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及学校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问题

凡是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采取得力的改革举措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学校,校长无一例外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改革创新的胆识,善于抓住时机回应社会的挑战。在解决学校生存发展面对的重大问题基础上,校长应确立起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同时力求在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二)认真地总结反思,揭示学校教育创新主体的培育与生成过程,阐明学校发展的思路和特色

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就是创新主体的培育与生成过程,是通过建构一种创新的观念、思想与目标,进而使这种观念、思想与目标通过一系列基本条件,进一步生成具体的办学行为的复杂过程。因此,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点,首先是对已有经验的反思总结。要读懂学校、读懂校长,要阐明如何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学校所在环境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学校教育创新的思路和特色。如何凭借校长的胆识和战略思想,挖掘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应对变革的自我更新机制,从学校教育价值观念的重新定位研究到学校教育体系的全面更新;从改造教育过程到改变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方法与手段;从全方位地营造育人环境到创造性开拓各种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综合实力,促进学校真实、真正的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反思。

(三)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点的产生,关键在于学校的领导力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学校领导者应处理好以下若干矛盾关系:研究维持系统与变革系统的合理运作;寻找理论构想向实践操作转化的中介、最佳结合点;协调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反思、批判)的关系;处理好内在优化与外在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