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计算机原理;教学;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素质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正由于其实践性较强从而实现了计算机教学方式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对计算机原理课程的内容特点介绍,将思维设计图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从而建立了更为有效的计算机课堂。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指学习者针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是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示方法,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思维导图的构成元素包括颜色、图像、关键词、曲线等,充分发挥了想象以及联想,从而对大脑创造力和记忆力潜能充分挖掘。思维导图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将注意力焦点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主干作为分支由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分支由关键图形或是关键词构成,不重要的话题也以用分支形式表示;各分支形成了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体系。

思维导图实现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实现了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实现了同时工作。是一种运用全脑思维的创新思维方式。思维导图通过将所有的信息组织在树状结构上,通过关键词或是短句以及色彩、图像等形成了不同的分支。由此思维导图能同时对左右半脑实施刺激,促进人的潜能的有效发挥。

二、思维导图在计算机原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计算机原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计算机原理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所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掌握微型计算机组成结构和各部件的工作原理,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适应职业变化以及继续学习打下基础。计算机原理以8088/8086为CPU的IBM Pc微型计算机为背景,介绍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汇编语言基础。该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单元体系:Stag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述、计算机数据表示与运算方法;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包括存储器、中央处理器概述、中断技术常识和输Am出及接口;汇编语言基础,主要包括微处理器结构、指令格式与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格式、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2 思维导图在计算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设计、备课

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计算机的教学指明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范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利用,确定计算机原理教学的每一主题、设计思想、讲授范围、提问内容以及样式等教学的模式,通过对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资料等的查阅,在思维导图的次主题下,通过关键字添加教学素材,并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联系建立整体的教学内容和体系。

(2)内容复习

制作的思维导图不仅具有充分展示知识整体面貌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逐层展开的功能,同时使用连接线把有关联的关键字连接起来,便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所授内容。这些功能为教师复习课堂内容以及进行期中、期末复习提供了便利。在复习时,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展现相关内容的主干结构及其内在逻辑,也可以表现其中任何一个细部的体系。例如,教师可就某个关键字提出细节问题,由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展开内容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述,并讲解该关键字与其他内容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张秀常.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案例及分析[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8(1).

[2]伊向超,胡彩莲.思维导图Mind Mapper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教学系统设计”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lo(7).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思维导图结构与模板”设计思路

思维导图为河北省信息技术电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软件版本为XMind 7 (Update1)。根据软件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本单元按照认识思维导图、子主题的相关操作、修饰美化导图、介绍结构与模板的顺序来组织单元内容。本文聚焦于结构与模板这一部分。学生通过前三部分的学习,对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结构化的特点有了基本的认知,并对思维导图的基本操作,如打开思维导图、插入分支主题、美化主题,根据主题的属性选择合适的图片和图标等操作已经掌握,对对象、关系和结构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够画出基本的结构。基于学生已经对结构形成了基本的认知,所以笔者将结构与模板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够理解对象、关系和结构;能够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结构;能够根据主题需要选择适合的模板。学生通过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对对象和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笔者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结构与模板进行介绍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对象、关系和结构的理解。此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能够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软件自带的思维导图结构中选择合适的结构来进行可视化展示。

基于此,笔者将教学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明确对象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关系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结构。考虑到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经验基础,笔者选择了相对容易理解的树状图结构和时间轴结构予以介绍,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鱼骨图的结构,其他结构则由学生自行探索,在理解并掌握结构的基础上,学生根据主题对模板进行相应的选择与操作。

思维导图结构

1.设计思路

思维导图结构可以方便、直观地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在原有经验中已经对对象和属性有了理解,如果教师先展示思维导图结构,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对象之间的关系形成更清晰具体的认识,从而能够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选择更加合适的结构。

2.教学内容

教师提醒学生回忆学习XMind思维导图软件时所看到的思维导图结构:思维导图、平衡图、组织结构图、逻辑图、矩阵图等(如图1)。

(1)树状图结构

设计思路:思维导图结构中的树状图是一种树状结构,可以用来表达对象之间的父子关系。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将文件夹进行分类管理,在大脑中已经有了父子关系的概念,知道文件夹和子文件夹之间构成父子关系,子文件夹和子文件夹之间构成兄弟关系,它们一起形成的结构是树状结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习过的文件夹分类为例,将已有经验迁移至树状图结构的学习中。

教学内容:以“我的电脑”为例,展示“我的电脑”图片(如图2),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用思维导图表示“我的电脑”中的文件夹。

笔者从文件夹引出对树状图结构的概念讲解:文件夹和子文件夹之间构成了父子关系,形成的结构是树状结构。思维导图结构中的树状图也是一种树状结构,可以用来表达对象之间的父子关系。

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完成“我的电脑”思维导图的制作(如图3)。首先,在XMind思维导图软件中选择树状图结构及合适的风格后,新建一个工作簿;然后,在工作簿中将“中心主题”修改为“我的电脑”,添加分支主题,并修改分支主题文字;最后,当分支主题全部修改好后,再分别插入分支主题下的子主题。

拓展练习:用树状图表示自己的家庭关系。

教学建议:

第一,中心主题之下可以有分支主题,分支主题之下还可以有子主题,子主题之间是并列的,属于兄弟关系。中心主题与分支主题之间、分支主题与子主题之间都是父子关系。类似地,“我的电脑”和“本地磁盘”之间是父子关系,“本地磁盘(C:)”和“本地磁盘(D:)”之间是兄弟关系。明确这些关系后,学生可以逐级插入各主题,利用插入“子主题”功能,可以完成下一级主题的插入,反之,利用插入“父主题”实现的是上一级主题的插入。

第二,相同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图2所示的本地磁盘下的文件夹就是按照不同的属性分类的。例如,本地磁盘(D:)下的子文件夹按照时间属性分为不同学年的不同学期,而本地磁盘(E:)中的子文件夹又是按照文件的类型属性进行分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文件分类管理时的对象属性的相关知识,制作思维导图时,也同样需要体现这种分类管理的思路。

第三,练习中设计让学生用树状图来表示自己的家庭关系。这一方面,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树状图结构;另一方面,旨在促进学生思考,思维导图管理的对象可以是物,如文件夹或者磁盘,也可以是人,如家庭关系中的人。

(2)时间轴结构

设计思路:时间轴结构是按照时间顺序把事件串联起来的一种结构,能够清晰地呈现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从对象和关系的角度来说,时间轴结构表现的是时间轴上各主题对象之间存在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关系。学生在科学课上已经观察过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了事物的生长顺序,对时间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苹果树的生长过程为例介绍时间轴结构。当学生明确时间顺序关系需要使用时间轴结构后,自然就可以在思维导图结构中选择时间轴结构并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

教学内容:首先要求学生回忆原有的学习经验,苹果树的生长过程经历了幼树期、结果期、衰老期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需要使用表达时间关系的思维导图结构。学生明确时间轴结构的用途后,笔者要求他们选择时间轴结构完成“苹果树的生长过程”的制作。学生选择时间轴的结构和风格,在时间轴结构中插入主题,将主题中的文字修改为苹果树生长的时期,可以插入对应的图片,修改主题相关的属性。

拓展练习:利用时间轴结构记录自己一到四年级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情。

教学建议:时间轴结构包括水平时间轴结构和垂直时间轴结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表达习惯,选择思维导图中提供的不同结构来表示相同关系,如苹果树的生长过程可以用水平时间轴结构表示,也可以用垂直时间轴结构表示。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象关系表达的需要修改思维导图的结构。记录经历过的有趣事情,一方面,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时间轴结构,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思考思维导图管理的对象除了人、物之外,还可以是事。

(3)鱼骨图

设计思路:鱼骨图是一种表示因果关系的结构图,在鱼头上呈现结果,在鱼刺上表示原因。为了丰富学生对关系和结构的理解,教师可以拓展鱼骨图结构,丰富其图式。教学实例可以结合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经验进行选择。

教学内容:选择四年级语文《奇怪的石头》一文,展示鱼骨图(如图4)。鱼刺上表示原因:李四光的留学经历、兴趣、好问和坚持。鱼头上表示结果:李四光发现了冰川遗迹。

教学建议:鱼骨图不仅包含因果型,还包括问题整理型和对策分析型两类。在鱼头上表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鱼刺上表示相应的影响因素。笔者考虑到一节课的容量,鱼骨图只需借助实例促进学生了解即可,不必安排实践。

总体而言,结构部分的教学,其一,需要学生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结构。而理解关系,教师要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如父子关系、苹果树的生长,以及学习经验,如本学科的文件夹、其他学科的知识。其二,借助不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对象管理中的对象包括人、事、物。

模板

1.设计思路

无论是结构还是模板,都体现了效率的思想。结构的效率体现在:学生根据关系选择结构后,软件可以将插入的子主题自动放到合适的位置,减少了思考结构中对象的位置问题,节省了设计时间,学生可以快速完成作品,进行可视化展示。模板的效率体现在:模板是预先设计好结构和形式的思维导图,模板中已经插入了图片或者图标等内容,学生只需要修改文字或者添加、删除子主题即可,节省了设计和操作的时间。因此,如果确定了思维导图的主题,就可以根据主题来选择合适的模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完成一个模板实例的操作,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

2.教学内容

借助实例帮助学生了解模板的优势,提高思维导图制作的效率。

展示思维导图中提供的多个面向特定主题的模板(如图5)。

笔者以讲解主题为“旅行计划”的模板为例,告知学生在新建思维导图时,可以选择旅行计划模板,在新建的工作簿中出现一个完整的结构图,包含子主题和图片图标等内容,只需要在合适的主题中修改文字或者添加、删除主题即可。

3.教学建议

XMind软件中提供的思维导图,多数是企业中需要的结构图,比较复杂,不适合小学生使用。在选择模板时,教师要以贴近学生的经验为原则,选择他们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模板实例。

结束语

在结构与模板教学中,学生需要明确对象之间的关系,选择相应的结构与模板,形成对对象的管理。进而,学生的学习及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对象也都需要系统地管理,需要从思维导图中的对象管理方法出发延伸至对“人、事、物”等对象的管理方法及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象管理意识的形成、管理目的的明晰,以及学生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是管理思想的应用价值,也是其终极追求。[3]

参考文献:

[1]朱彩兰,李艺.走向课程思想的信息技术教学路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9):12-16.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本课题针对这个问题,通过“一图三环节”专题复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2 “一图四环节”教学模式

下面所提到的“一图三环节”复习模式是指围绕一张思维图,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考复习的梯度层次,分四个环节逐步实施的模式(图1)。即从教师给出核心词汇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出发,从教师抓住关键结点,展开专题突破,再到典型例题分析,变式拓展练习,最后从师生总结知识结论,完善思维导图,到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本模式从思维导图出发,再进行重难点突破,最后回归思维导图,力求整合思维导图和专题复习2种方法的优势,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复习效率。整个复习过程都围绕着学生如何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进行。通过专题复习、变式探讨和习题演练,丰富完善原有的体系构架。

2 “生物的变异”复习课的教学过程

2.1 构建主干思维导图(图2)

教师先给出中心词――可遗传的变异,让学生根据中心构建相应主干知识思维导图,把握整体内容。

2.2 在一级思维导图的重难点展开突破

(1) 重难点1:基因突变的机理。

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基因突变因素、突变特点、突变结果基础知识进行思维导图(图3)的构建;再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组织教学,结合基因表达的知识,从基因分子水平理解基因突变所产生的相应变化,从性状水平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突破重难点;最后让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结论完善整合到思维导图上。相关难点突破如下:

① 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引起碱基对替换。

② 相应基因改变,即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体现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和有害性。

③ 通过转录,产物mRNA排列顺序也发生改变。

④ mRNA的改变引起蛋白质改变吗?mRNA一定改变,如果mRNA加工后没有影响翻译,则蛋白质不变,或者改变的密码子与原来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则蛋白质也不变。

⑤ 蛋白质改变性状一定会变化吗?即使转录翻译时蛋白质改变了,但如果原来的显性纯合突变成杂合子,则性状也不改变。

(2) 重难点2:基因重组两个类型与遗传规律联系。

教师先引导学生应用教材基本知识构建思维导图(图4),再重点突破以下难点:

①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什么时期?与染色体畸变的易位有什么区别?

②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区别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所有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 所发生的时期跟自由组合定律有什么关系?

④ 比较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

(3) 重难点3:染色体畸变中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概念及其联系。

在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参考上面的框架列出相应内容,但很难挖掘出结构变异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以及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联系。教师设计一连串问题,突破重难点:

① 缺失、重复和倒位与基因突变中的有什么区别?

② 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有什么区别?

③ 是不是生物产生的配子里面所有的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单倍体的体细胞里面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吗?多倍体生物都能繁殖后代吗?

④ 染色体畸变在质与量上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有什么区别?

最后再让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结论完善整合到思维导图(图5)上。

(4) 重难点4:几种育种方法的应用比较。

教师要求学生对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操作、优点和缺点基础知识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特别注意各种育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突破重难点:

① 先以学生熟悉的育种实例作为切入点,联系已学过的自由组合定律,用遗传图解分析杂交育种的过程和结果。

② 利用教科书中的图比较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分析各优点和局限性。

③以三倍体无子西瓜为例,分析三倍体不育原因及其多倍体的优良性状。

3 巩固完善思维导图

二次整合知识内容,让学生将新获取的知识重新整合到原有的体系上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反正能力的过程,即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和能力积累过程。教师将复习的知识重新结构化、模块化,更有利于学生对大容量的知识的储存。

4 总结反思

“思维导图构建下的专题复习模式”融入了学法的革新,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启迪,学生对教师教学模式的探究也表现出浓厚的热情。不过,这还只是一种尝试,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图的兴趣和习惯,教学中如何呈现更好的思维导图,如何调节学生课堂建构思维导图的速度,如何简化环节更好的优化该教学模式,如何将这种方法更大范围的应用于专题归纳,技巧归纳等,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会存在忙于构建导图而没有深入思考的现象,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支架学习

高中历史课程中知识联系紧密,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思维导图是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引导工具,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创造汇集文字、颜色、图像、线条于一体的“脚手架”,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呈现历史知识层级关系图,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支架,引领学生深入历史知识深处。笔者以《抗日战争》为例,探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支架学习的应用实践。

一、课前准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前,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思维导图,需要初步感知所学内容,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基本了解课文知识脉络,在思维导图导引下,自主学习搜索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紧跟教学节奏。同时,在课前自学准备中,学生还需要确定单元历史学习问题,基于历史学科的高度,设计历史学科问题,结合单元知识和相关史实,促进自我思维转变。

《抗日战争》课前自学中,需要学生能够把握单元学科问题“理性认识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斗争;学会不同角度评价政治制度发展;理解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过程;理性认清中国与世界发展趋势”,把握单元教学线索“列强对中国侵略与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紧抓单元教学本质,制作思维导图反映抗日战争,按照时间顺序经历全民族抗战―日军滔天罪行―抗战胜利,围绕抗战规模、影响维度、性质、时间、范围、参战力量等方面,确定课堂问题“抗日战争的历程?抗战中的主力?你怎么看待日本否认战争侵略问题?你如何看待日本投降问题?是因为美国投放原子弹吗?”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把握历史学科问题,确定单元历史问题,收集学生自学问题,确定课堂问题,帮助学生明晰思维导向,逐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构建立体思维结构。

二、新课讲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特点,为学生还原历史真相,为学生呈现系统历史知识,让学生爱上历史,积极探究历史,利用思维导图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探究、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辩证思维,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而且,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时,折射出学生思维过程,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呈现学生学习的思维导图,巩固课堂历史所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加强学生思维整合,升华学生对历史课的认知。

《抗日战争》新课讲授中,笔者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结合自己对教材的了解,初步完成抗日战争的思维导图,学生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中,以抗日战争是伟大的为主题,引出战争规模(战场范围+持续时间+参战力量)、性质(正义性+世界性+结果)、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笔者从整体教学走向具体教学,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载体,给出日军侵华路线图,介绍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件,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抗战,感悟抗日战争的伟大,引导学生走进抗战历史,抛出问题:抗日主力是谁?结合史料,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应该如何看待日军侵华的侵略性?让学生结合史料,画思维导图,比一比日本和其他列强侵华的异同,思考抗战性质。然后,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南京举行的日军投降仪式等,让学生结合史料和所学历史,思考在课前确定的课堂问题。最后,回顾整堂课的历史教与学活动,回顾抗日战争的伟大,让学生画出完整的抗日战争思维导图。

三、课后拓展:促进学生认知建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后拓展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链接,是表达自我观点的关键。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建构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整合为一个结构,并结合理解和史实,表达自己的新见解。这一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环节,学生应立足当今社会实际,关注时展,搜集相关历史资料,感受历史的变化,体验历史观点的变迁,意识到历史中的教育价值,激发自我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京.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研究[J].新教育,2016(1):54-55.

[2]邵茜.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1):154-155.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预习;优化认知结构;知识的整理和梳理;课堂教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文结合的大脑思维训练工具,它善于用关键词将知识点简要地提炼出来,用简单的线条、数字、符号、图形,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结合起来,将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系统再现。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被认为有助于教师和学习者在思考过程中,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创造性地探索、修正和总结某一学习问题的想法。它的应用有助于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维导图使教师和学习者,通过有助于视觉感官刺激的关键词、颜色和联想意向,增强记忆力,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一、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环节中的优势分析

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是知识零散,各知识点间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纷繁复杂的记忆要求。在初中化学自主学习课堂引入思维导图工具,以图、文、符有机结合的方式展示教学目标、将需要自主学习的各知识点的联系从传统的链状结构变为网状结构,提升了层次性,强化了整体性;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寻找解题题眼和解题方向,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后黄金三分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提升,再次将各知识点充分建立起联系式,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知识宏观上和整体上的把握,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思维导图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课前进行思维导图式预习――课堂上以思维导图方式明确学习目标――交流探讨预习内容――教师点讲精讲,答疑解惑――练习巩固――反馈交流――再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整理梳理。本文仅就思维导图式预习和学习目标展示、教师的精讲点讲及课后的三分钟整理进行简要说明。

1.利用思维导图展示教学目标,突出目标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展示主要以教师口授或文字罗列方式为主,师生每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顺延到下一个目标。这种目标展示的方式,其缺点是形式单一、字多图少,不利于学生提取关键词,不利于记忆及重现,且各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结点和层次性不够,无法建立发散性思维。在目标展示环节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导入,既能够保持传统目标的优势,还能够帮助学生从开课伊始建立学习任务的整体概念,目标清晰、刺激性强、容易重现。

如: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氧气的制取》(人教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包括选取的药品、仪器及装置、实验步骤、气体的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七大方面。此外,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这些看似零散无序的知识,实则相互之间有着融会贯通、纵横交错的联系。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七连珠”式的思维导图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具体操作为:①准备一张a4白纸,在居中的位置用亮丽的色彩笔画出中央图形及主题――“氧气的制取”;②在中央图形四周画上七个分支,分别在这七个分支上写上制取气体需要考虑的六个方面关键词:药品、仪器及装置图、实验步骤、气体收集方法、气体检验方法、气体的验满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③各环之间存在因果、并列、对比等联系的,可运用虚线连接起来。

利用思维导图的放射性展示目标可以将学习目标层层铺开,从开课伊始即产生了放射思维意识,建立了整体概念和局部概念,避免在学习过程中顾此失彼。为改进学生思维方式,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起了良好的开端。

2.运用思维导图建构认知结构,优化学生认知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知识是新知识进行同化、顺应的过程。同化新知识,需要对知识进行上位、下位和并列关系的梳理,才能纳入旧知识体系。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对复杂概念和原理进行分解和逐个剖析,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有意识的将容易混淆的进行比较,精确掌握概念;学会从个别特征和具体事实中概括出事物共同特征,或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为某个整体的能力,学会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能力。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形成直观的知识网络,便于提取。尤其是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只需要在原有的导图分支上形成一个新发散点,即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构建过程。

例如:在学习初中化学人教版《第八单元、课题3 金属的保护和利用》一节中,基本知识点有: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探究、防锈原理、防锈方法等。这一知识的形成方式与《燃烧与灭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了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探究反应条件,通过绘制三角图来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利用了破坏条件来表现灭火原理和防锈原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导图中指导学生建立两个图形的微调和变换,形成系统的习方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