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网络教学资源;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53-03

“植物保护通论”是园艺、农学等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农业应用课程。在学习上既要重视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更要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我校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逐步推进,要求课堂讲授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的要求。因此,针对园艺、农学类专业和本课程的特点,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

结合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我们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充分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构建多元化网络教学平台,以解决现行教学中班级人数众多、教学学时有限、实验教学环节动手操作不够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植物保护通论”课程多元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

一、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架构设计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为纸介质资源、多媒体资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较多学者认为:以主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体、多形态、多功能、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立体化教学包(主教材+教学辅导教材+实验教材+CAI 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提供了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形成了一个能够让师生更加方便、更加自主教学环境。[1]但这种提法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学习日益流行的今天,已不能满足新技术、新环境、新的教学模式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智能PDA等移动终端的大规模普及,“手机网民规模在2012年增长迅速,并于年中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而在大学生群体中,通过智能手机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学习已经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2]因此,立体化教学资源中应包含支持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

同时,高校教学应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除了课本教材外,还应引入生产实践一线有关的真实案例、真实工作方法等。高校教师兼具教学、科研两重任务,如果能将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到课堂中,将可以大大缩小课堂和社会生产实践的距离。具体到本课程而言,是指林业、农业、经济作物领域的农民、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际举措,我们将科研过程中开发的三个专业数据库作为网络课程的拓展资源。

根据这种思想,“植物保护通论”课程教学团队初步构建了“网络课程网站为核心载体,移动学习网站为补充,专业数据库网站为拓展”的三位一体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贯彻了笔者所提出的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的构想,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看到多元立体化教材的三大组成要素,最核心的是网络课程,由专题式探究学习平台以及学习资源如教学大纲、学习课件、实验指导等构成,移动学习网站是网络课程的补充,以友好的HTML5界面呈现给移动端用户,两者共享一个数据库,这样可以保证内容的一致性以及维护的方便性;而作为专题式探究学习平台的拓展资源,3个专业数据库拥有独立的数据库,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植物病虫害基本信息、防治信息、花卉及稻米种植技术等田间生产的真实数据,可作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使用。PC端用户可通过计算机访问网络课程,而移动设备端用户则访问专门的移动学习网站。

二、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3]笔者们采用ASP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了“植物保护通论”网络课程。在教学资源上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习课件、实验指导、课程术语、FAQ(常见问题解答)、教学视频、图片资源、试题库等内容。在教学活动上,对部分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探究专题进行学习,根据探究学习一般的操作程序,把每个专题活动分成4个基本步骤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小组交流、成果展示来设计探究主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搜集证据”模块,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及3个专业网络数据库系统(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花卉病虫害诊断与监测系统、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的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某些探究活动还需要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来获取证据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三、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指学习者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或者是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提供的优势所进行的学习,其特点是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下进行的更自由的学习。[4]由于手机的屏幕尺寸有限,以往为PC机所设计的网站往往不方便学习者浏览使用,专门为手机进行优化的网站将更方便用户浏览。针对这种情况,建立移动学习网站,可以完善课程的学习资源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技术路线选择

目前移动学习网站在开发技术上一般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应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 无线标记语言 )进行开发,可通过WAP浏览器进行访问,因而可以向下兼容部分非智能手机,但页面较简单;方案二是应用HTML+CSS+JavaScrip模式(亦称为HTML5模式),页面内容表现形式丰富,但需要智能手机安装特定的浏览器。考虑到目前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相当高,且采用HTML+CSS+JavaScrip模式已是业界的主流开发模式,我们采用基于jQuery Mobile框架进行开发, jQuery Mobile是一款开源的JavaScript 类库框架,利用它开发者能以较低成本开发出跨各种主流的移动操作平台,兼容大多数移动浏览器的移动学习网站。

2.学习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形式是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仅仅是作为网络学习的拓展。因此,移动学习网站的学习内容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转移,更多的考虑学习资源的实用性和便捷性,选取学生最关心的内容如完成作业、实验过程的操作、考试和考核的完成等作为移动学习网站的重点。移动学习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且移动学习环境的不固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种学习属于“微型学习”,要求学习内容短小精悍,知识单元既要足够短小以便于学习的随时随意发生, 也要保证知识单元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5]根据以上原则,移动学习网站设计了课程信息、课程学习、实验视频、测试练习四个模块。

(1)课程信息:最新的课程通知,方便学生随时查询课程安排,如何时交作业、何时进行实验、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2)课程学习:包含名词术语、常见问题解答、实验手册三部分内容。主要目标是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可以在备考、备实验、做作业过程中方便地查阅到相关的学习内容。

(3)实验视频:实验操作的过程是技能的训练,通过视频的方式讲解关键步骤最有利于学生掌握。由于视频格式的学习资源占用的存储容量大,花费的网络流量大,因此我们将实验视频制作为5到10分钟的微教学视频。

(4)测试练习:具有交互与反馈功能的练习题目。将各章节的知识点按照考试的题型要求,组合成模拟考试测试题,供学生在考前复习热身使用。

四、基于物联网的专业数据库网站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近年来专注于信息技术与植物保护的结合,相继开展了基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承担了“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花卉病虫害诊断和检测系统研发与应用”等省级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开发了三个信息系统(花卉病虫害诊断与监测系统、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这三个系统都密切贴近农林生产实践一线,已经投入实际应用。例如“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在某企业的有机米生产管理中得以应用,“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在省内多个森林病虫害检疫站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这三个系统收录了大量的植物病虫害基本信息、防治信息、花卉及稻米种植技术等田间生产的真实数据。

1.花卉病虫害诊断与监测系统

借助Web技术与网络数据库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起花卉病虫害知识库、病虫害常用化学农药使用知识库,通过智能化人机查询借口,为花卉生产者提供花卉病虫害的诊断及防治服务,提高花卉病虫害防治效果,推动花卉的种植与生产,普及南方经济价值高的花卉品种生产知识。为广大花农提供花卉病虫害诊断,并对该种病虫害进行分析,找出防治方法。提前对病虫害进行预测,为花农提供治理方案,提前防治,减少花农滥用农药,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本系统在提供病虫害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病虫害图片采集、视频录像、与专家在线视频通讯、实时诊断。

2.有机稻米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借助Web技术与网络数据库技术,根据有机米生产常涉及到的有机米生产过程监测业务,开发一个可以对有机米生产的种植、加工、销售进行全程监测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有机米生产的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的400多个指标项的监测数据进行详细管理,实现数据企业内共享。

3.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测报专家系统

系统核心功能是对常见林业有害生物进行诊断及防治。实现了对42种常见林业虫害、 5种杂草害、5种病害的智能化在线诊断及防治功能,用户可根据观察到的虫害(草害、病害)的外部表征提请诊断,专家系统根据知识库存储的有害生物知识元、规则进行推理诊断,给出诊断结果并将推荐的防治措施提供以友好的网页形式反馈给用户。此外,作为智能化诊断的补充,系统还具有专家在线诊断功能,用户可通过系统向行业专家提请诊断请求。

五、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教学应用展望

多元立体化网络学习资源建成之后,将大大丰富课程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之余开展学习。在系统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计算机回顾整个章节的内容,开展实验准备、进行测试练习。在一些零碎的时间片段(如等公交车、晚上临睡前等)利用移动设备访问移动学习网站,记忆一些名词术语、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将以上三个专业网络数据库融入到相应的章节中。例如,在“第二章 昆虫学部分”设计相应的实践主题,利用“外来生物专家系统”的昆虫数据,让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该实践主题就是要学生搜集一种昆虫的信息,按系统的格式进行提交,可以丰富系统收录信息的详实。这样让教学内容得以脱离书本贴近社会生产,实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

参考文献:

[1]余朝文,张际平.基于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70-7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2年03月)[OL/DB]:http://.cn/hlwfzyj/hlwxzbg/201203/P020120709345263447718.pdf.

[3]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立体化教学资源;民办本科;计算机专业

利用“互联网+”环境构建符合三本学生特点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并通过该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将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助于实现培养三本学生较强专业能力的目标。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的组成与作用

1.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的组成要素

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学科网站是构成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的三个核心要素。教学包主要包括纸质教材、网络教材和多媒体教材。纸质教材主要由主教材、参考书、实训指导书组成;网络教材主要包括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和基于网络的各类学科专业电子资料;多媒体教材主要由电子教案、CAI课件、电子图书、案例库和流媒体课件等组成。教学资源库主要指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学指标体系和教学资源。学科网站:学科网站是针对专业特色,结合学科教学层次、教学目标、生源特征和专业领域,为了满足学科课程培养目标而建设的服务型网站。

2.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在民办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重在为学生提供有别于课堂的、符合个体学习特征的学习资源;提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资源共享。在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下,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理论和实践学习资料,以此提高学习效率。(2)促进学习主动性。在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下,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课堂的束缚,能更加主动地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更加容易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3)加强学习活动中的交流协作。在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和学生之间都有了一个更为广泛的、跨时空的交流平台。(4)拓展学习时空。在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下,学习过程中时空的限制被最大限度地打破,信息传递的超时空性得到最大化的突出。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1.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

程序设计能力是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应用能力。因此,程序设计能力的高低对于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针对三本学生特征,本文围绕着如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将学生六个学期、六门专业核心课程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设计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

2.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实现

通过深入分析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深入研究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方式特征和基本原则,在总结六门现有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并做好资源分析和规划的基础上,确定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主要由信息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的调动和技术资源的应用等工作组成,具体如下:(1)信息资源的整合。平台信息主要包括课程基本信息、重点内容信息、知识参考信息等。同时配以大量的诸如微课视频、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试题库等辅助教学资源。(2)人力资源的整合。平台将学习者、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引入教学活动中,通过这三种角色在学习过程的交流与合作不断驱动教学活动的运行。(3)技术资源的应用。充分利用有利于教学活动展开的现有物质资源,主要包括校园网、互联网、教学系统等构建基于“互联网+”体系下的立体化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创新应用能力。

三、结论与展望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构建的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平台,为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进一步深化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实践证明,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效果和一定的推广价值,下一步将以现有平台作为支撑,把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推广到相关课程群资源构建中,以期取得更好的、可持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宇.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2]杨建卫.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3]严五胤.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路径、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要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相结合,并以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据,构建资源库的框架;资源库平台应易用、可扩展、可共享,包含“教学资源素材的采集、资源的组织与集成、资源的与应用”三个层面;采用“政府搭台、重点学校牵头、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好模式;高职院校成立教学资源中心有利于资源库的更新、维护与共享,可在人员、资金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涵

教学资源是指各种各样的媒体与一切可用于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用E-Learning的视角审视教学资源,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材料(Content)、学习工具(Tools)和交流工具(Communications)三大类。

理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种类,目的是有效而有序地组织各类教学资源,并能最大效能地满足广大使用者的要求,面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不同的分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资源组织形式,使用者可以单独从某一分类法中查找信息,也可以各种分类法结合起来,联合查询到准确的信息。

(1)数字化教学资源按学科分类

按学科分类的依据是“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根据科学性和整体优化原则,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分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5个大类,以58个一级学科为分支进行分类。

(2)数字化教学资源按属性分类

信息的属性是指信息内容的基本特征。《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把教学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题9大类。

将以上这些数字化资源概括成媒体素材、集成型素材、网络课程3大类。

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5个类目。集成型素材:包括题库、试卷、课件、案例、文献、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7大类。

网络课程: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2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教学资源库建设有一个资源积累和推广使用的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购买一个平台,导人一些素材就可完成的简单任务。我们认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包括资源库的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活动支持、资源共享与展示、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而一个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平台应该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通,使用界面简洁明了,可实现海量数据的存贮与管理,并可分别设置使用者的权限,不同的使用者根据需要制作和使用教学资源。如图1所示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应用体系。由图可见,教学资源的平台分三个层面:即“素材的采集、教学资源的集成、教学资源的与应用”。根据使用对象对资源的需求与权限的不同,资源平台生成并呈现不用的应用界面:主要有“数字化学习中心”—供本校学生学习之用;“资源集成建设平台”—供本校教师检索资源素材,用于制作精品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资源库平台”—为同类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资源共享。

3教学资源开发建设

3.1教学资源素材的采集

资源获得途径有自主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通过数据商购买、网络收集及其它途径,素材的建设者涉及教师个人与教学团队、数据供应商、国家共享、免费网络资源等。就教师(团队)开发资源的模式,采用立项建设的方法(校级、省市级、部级),数据供应商资源主要由图书馆集中采购并集成;与企业合作开发主要是通过在专业建设中产学合作的方式,由专业教学团队策划,引进企业实际应用的情境、设备、工艺、技术等应用实例。

3.2教学资源的组织与集成

当前,高职高专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精品课程建设;二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是以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教学大纲)为出发点,体现课程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基本要求,将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集成,并通过课程网站,精品课程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及特色等方面展示出课程建设成果,同时,为教师同行提供教学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帮助,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己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建设机制、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包括学校、省市、部级各个层面的精品课程,这里不再赘述。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是建立在系统化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基础之上,为使教学资源建设更贴近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从毕业生调研开始,系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图2所示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流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的结构分五个层次:

第一层:专业标准(或专业规范)

第二层:就业岗位及专业技能标准

第三层: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第四层:学习单元库(或科目课程库)

第五层:教学资源素材(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采用多模式进行,其中“政府搭台、重点学校牵头、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合作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好模式,它避免了各校教学资源建设中各自为政封闭式的建设弊端,也包容了不同地区学校的个性特征,使建成的资源库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为资源的共享打下基础。企业的参与使建成的资源能反映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其中,出版社等数据商的参与还能为资源库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运作机制保障,也为数据库的可持续更新发展提供了生命力保障。

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可分多个层面,用户经验证后登录,可分别进人不同的用户界面,主要包括本校师生、培训机构、同类学校共享等几个界面。

4教学资源的管理(教学资源中心)

建立教学资源中心旨在实现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有效聚合、充分应用”,所谓“广泛共享”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技术和策略将网上分布的各种教学资源提供给众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共享和使用;所谓“有效聚合”是指将网上分散的教学资源通过资源中心集成起来,通过资源管理、资源制作与知识整合等,产生综合效能,以满足用户的教学需求;所谓“充分应用”是指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良好的、易操作的使用环境和开发手段,根据需求将多种教学资源的聚合效能充分发挥,提供个性化的资源使用、开发与信息决策支持服务。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的建立,将有助于打通从教学资源到教学应用的通道,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校内资源的有效聚集与广泛共享。过去,通过立项建设的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大都散落在各院校、教研室或个人手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使用效率低下。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可集合各院系或个人手中的教学资源,为广泛共享提供技术基础,从而提高校内已有资源的组织性、共享性和利用率。

(2)整合各种优质资源,提供一站式资源查询服务。虽然互联网上的各类教学资源日益增多,但还是存在应用上的瓶颈,如:资源缺乏分类、不能准确检索、教师自行查找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等,因此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能够统一资源门户,围绕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整理各种来源的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外各类资源的一站式查询。

(3)保护知识产权,多渠道筹集教学资源。无论是校内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共享,还是校外资源的购买与收集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有效解决该问题无疑会确保资源的长期可持续积累。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可以针对不同资源版权的特殊要求,设置不同的开放与共享的权限,为资源的版权保护提供技术保障。

(4)为校际间的教学资源互换与共享打下基础。一些学校和机构都在为建立区域性或专业性的教学资源中心做有益的尝试,如教育部也在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但是构建大范围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不可能代替校级教学资源中心的作用,这些大规模数字资源中心的建设尝试,需要各高校构建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作为基础。目前许多学校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依然是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没有按照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来建设,没有设计标准的软件接口,给内容交换和共享以及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带来了困难,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这都需要从统一规划、分布存储、高度共享、协同开放等角度重新构建教学资源中心。

(5)可以持续支持资源的交互式应用与自我动态扩充与更新。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库还处于资源存储这一层次,以存贮已开发的素材、课件、网上课程、参考资料等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到让用户参与到资源与知识的交互式应用,也没有考虑资源在用户不断应用中的动态扩充与更新,而资源的不断扩充与更新,恰恰是资源库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

5主要观点

(1)教学资源的素材制作采集、分类人库是教学资源积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海量的资源在为使用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给信息检索带来了困难。因此,建立跨库一站式检索平台,实现资源的快速查找,应尽早引起足够的重视。

(2)“政府搭台、重点学校牵头、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是建设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好模式,它可使所建资源更符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并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打下基础。

(3)创新高职院机构设置,成立教学资源中心可打破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瓶颈,有利于建立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长期机制。

(4)资源的开发技术直接影响到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跟踪国外先进国家的教学资源开发动态、引入先进的开发软件,并与数据商合作、与软件公司合作,将是决定今后高职院教学资源建设能否出精品的关键。

6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关注的问题

由于教学资源建设涉及的范围面广量大,各地区和学校的情况不同,存在各种差异,所以较难得出以一种能涵盖所有高职专高专院校、以及所有专业、所有类型的数字化教学建设模式。可喜的是,目前教育部己从第一批高职高专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单位中,经遴选后启动了“数控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等4个部级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其他学校众多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在积极建设之中。

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以及教育技术的进步将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后将继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高专课程与专业改革的动向,以此探讨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建设模式。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导游专业 教学资源库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要求,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10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和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一、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

(一)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

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目前已经立项42个,分三批立项,其中2010年立项11个,2011年立项17个,2013年立项14个。2014年计划重点支持不超过14个资源库的建设,资源库建设从“招标建设”调整为“先建后补”,从已有建设和使用基础的资源库中择优支持,并明确“辅教辅学”的基本定位,提出“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资源库建设规范,强化共享应用的功能与制度设计。

目前42个立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中的机械制造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3个资源库为中职资源库,39个为高职资源库,涵盖了高职19个专业大类中的18个专业大类。其中涉及旅游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有两个,一个是2011年第二批立项的天津职业大学主持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另一个是2013年立项的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中等职业技术学院主持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二)旅游类专业资源库建设情况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已经完成,建成了符合旅游产业特点的资源素材和社会服务平台,开发了12门专业核心课程及其120个单元的微课和9门网络课程;研制了虚拟五星级酒店、虚拟教学实训、虚拟酒店博物馆等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建成了培训中心、校企直通车、文献信息导航、社会服务等多个学习服务板块;面向学生、教师、酒店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等4类用户,建成了个性化的网络平台。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正在建设中,拟开展以专业建设库、课程资源库、虚拟实训库、培训考评库、信息交流库、素材资源库六个库为资源中心,以一个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的“6+1”模式架构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面向学习者、教学者、企业、院校、旅游者。

(三)高职导游专业资源库建设情况

目前国家立项中职资源库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涉及导游专业,高职的导游专业资源库建设还是空白。各高职院校虽然对导游专业资源的建设比较重视,部分院校建立了模拟导游实训室,大部分院校都建有导游专业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导游资格证考试资源、导游培训资源、导游素材资源等,但这些资源比较零散、缺乏系统化,不能够共享。如各院校建立的3D模拟导游实训室中的资源只能在该平台上应用,不能独立运行,而且部分资源是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四)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结构化缺失,资源库里资源很多,但重点不突出,找不到适用的资源;三是应用不够,验收后应用推广困难。

二、基于“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

教育部在2014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中提出“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资源库建设思路。“碎片化资源”是指资源本身要具体、丰富,有利于根据不同的需求组合;“结构化课程”是指资源库中要提供示范性课程,并通过示范性课程建设引领全国同专业的课程建设;“系统化设计”是指整体设计要合理,完善资源检索、学习测评等功能,方便使用者检索资源、自测学习,同时基于不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鉴于目前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职导游专业资源库建设情况及2014年教育部新提出的资源库建设思路,并借鉴其他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成功经验,构建“基于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导游专业资源库。

(一)“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内涵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构建“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所谓“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育人过程中的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操作策略,体现在资源库建设上,就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开展人员培训、技术交流、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为学生和社会及企业人员提供学习与交流的窗口。

(二)基于“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1.组建校企共建共享联盟

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由旅游城市的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行业组织、旅游企业及高职院校,组建校企共建共享联盟,建立共建共享组织架构,统一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院校、行业企业的优势,结合地域差异进行分工合作,联合研制与开发,确保导游资源库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推动资源库的有效共享。

2.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思路

按照教育部在2014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中提出的“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建设思路,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要源于旅游行业企业导游职业岗位,从导游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出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科学规划岗位群,从岗位群中筛选和归纳出典型工作岗位,再细分为工作过程。通过对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岗位能力要求和岗位素质要求,再融入导游职业标准,从而构建出导游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梳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间的支撑关系,基于项目课程结合业企业在岗培训,开发具有系统性、持续性、开放性及共享型的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

3.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框架构建

借鉴高职其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经验,结合导游专业的特点,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设计为“2+1”架构(如图1所示),即资源中心、功能中心和一个服务平台。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服务平台的用户群包括五大类: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社会学习者和旅游者。为了满足五大类用户群的需求,实现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级资源中心和三个功能中心。其中,资源中心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任务,主要包括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和素材资源三大部分;三个功能中心主要是提供的社会服务功能,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导游证培训考评和信息交流三个功能。

专业资源是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导游从业者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面向及从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形成系统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提供“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实际案例及其操作方法,将源于旅游行业企业的项目作为导游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并通过课程整体方案设计,构建课程资源方案,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配套教学资源(学习包);素材资源以导游典型工作为素材中心,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场景等媒体提供直观形象的专业学习内容。

模拟导游通过整合行业企业真实导游任务,将“导游职业场景+岗位工作任务+导游角色”有机结合,进行模拟实训,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培训考证将“知识考评+资格证考试+业务操作”有机结合,以考为线贯通校企行三方;信息交流库为旅游行业企业、学生及旅游者搭建真实、高效沟通渠道。

服务平台以资源中心和功能中心为依托,并依托联盟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不断更新资源库信息,保持教学资源库的职业化和持续更新。

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建设规范,校企行三方组建共建共享联盟,共同研制开发并推广共享型导游专业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师、学生、旅游行业企业、社会学习者和旅游者五方的需求建设资源库,边建设边使用,强化资源库的“辅教辅学”功能,把资源库建设成为智能化、开放性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侯威.部级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研究[J].教师论坛,2013,(10下).

[2]余和剑.高职高专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9).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范文第5篇

一、经费保障成教育资源建设瓶颈

当前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保障体制存在制度性弱、主观性强、随意性大等问题,不适应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需要,严重妨碍着教育资源建设的进程。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设施、校园网和校校通等重大项目(工程)的经费投入主要由政府或学校共同承担,而政府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投入几乎为零。十多年来,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前由学生缴交的电教代办费承担;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后,由于许多省市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或解释,教育资源建设主要是从学校公用经费中支出。在这现状下,现行体制就是学校由公用经费承担教育资源经费的保障责任,这样学校对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势必会有困惑,势必会产生了“重硬轻软”的“资源孤岛”现象。显而易见,经费保障制约了教育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成为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瓶颈。

二、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的改革

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明确指出:“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政府承担着公共服务责任。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政府需要多种方式履行责任。”同时,还指出“抓住‘十二五’规划和教育经费达到4%要求等机遇,审慎谋划和设计,积极落实信息化经常性经费和项目经费,落实政策支持,真正把好事办好。”为此,改革现行教育资源建设经常性经费保障体制,是教育信息化进程和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势在必行。因此,在新一轮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一是要抓住机遇,落实出台相关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政策(类似于1997年有关省、市出台的“电教教材代办费”政策),建设健全保障体系,并加以贯彻落实;二是建立保障机制,使教育资源建设在教育经费中占有一定比例份额,成为经常性(计划内)经费。总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管理水平和应用效益,以促进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良性发展。

三、明确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目标

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必须以教育改革发展为根本需求,以服务广大师生的教与学为根本任务,着力通过教育资源共建与应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此,要做好顶层规划,创新理念,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用好、用活。同时,要整合资源,盘活资源,建成有地方、学校特色的生态化教育资源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督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