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体几何教案

立体几何教案

立体几何教案

立体几何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立体几何;复习策略;空间感知;空间想象能力;向量;传统法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板块,其在建立学生空间感知、图形结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对课程标准关于立体几何的建议如此解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掌握空间点、线、面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起空间感知,既要注重传统立体几何公理化体系对学生空间知识的螺旋式搭建,也要让学生了解空间向量对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作用。

从标准的这一段解读中,笔者认为空间几何教学需要教授的是立体几何的关键与核心,从两个分支来说,即需要掌握公理化体系与向量解决方案的共同实施;从知识点来说,空间几何的核心考查围绕于空间感知、平行与垂直、角和距离等以及其他各种相关小题;从能力诉求来说,考查空间问题平面化的能力以及运用代数方式解决立体几何的向量运算能力。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空间几何教学的复习策略要注重下列方面:

1.关注空间感知

立体几何在空间感知方面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巩固训练,这主要从公理化体系中的命题判断、对一些问题的直观感知等方面进行培养。空间感知对于学生而言,是立体几何教学最感性的培养,空间感知培养是否优秀对于学生解决立体几何的概念性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因此立体几何教学复习的首要是给予学生扎实的双基培养。

案例1:l1,l2,l3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

(1)l1l2,l2l3?圯l1∥l3;(2)l1l2,l2∥l3?圯l1l3。

(3)l1∥l2∥l3?圯l1,l2,l3共面;(4)l1,l2,l3共点?圯l1,l2,l3共面。

易错分析:由于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是在空间考虑,这与在平面上考虑点、线的位置关系相比复杂了很多,特别是当直线和平面的个数较多时,各种位置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如果考虑不全面就会导致一些错误的判断。

解析:当l1l2,l2l3时,l1与l3也可能相交或异面,故(1)不正确;当l1∥l2∥l3时,l1,l2,l3未必共面,如三棱柱的三条侧棱,故(3)不正确;l1,l2,l3共点时,l1,l2,l3未必共面,如正方体中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故(4)不正确。因此(1)(3)(4)为错误命题。

温馨提醒:(1)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和结论在空间中不一定成立,如“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空间中不成立,所以在用一些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和结论时,必须说明涉及的元素都在某个平面内;(2)解决点、线、面位置关系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是逐个判断,利用空间线面关系证明正确的结论,寻找反例否定错误的结论;二是结合长方体模型或实际空间位置(如课桌、教室)作出判断,但要注意定理应用要准确、考虑问题要全面细致。

案例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A1,CC1的中点,则在空间中与三条直线A1D1,EF,CD都相交的直线有________条。

审题视角:找三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直线,可以转化成在一个平面内,作与三条直线都相交的直线。因而可考虑过一条直线及另外一条直线上的一点作平面。进而研究公共交线问题。

解析:方法一,在EF上任意取一点M,直线A1D1与M确定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CD有且仅有1个交点N,当M取不同的位置时就确定不同的平面,从而与CD有不同的交点N,而直线MN与这3条异面直线都有交点。如右图所示。方法二,在A1D1上任取一点P,过点P与直线EF作一个平面α,因CD与平面α不平行,所以它们相交,设它们交于点Q,连接PQ,则PQ与EF必然相交,即PQ为所求直线。由点P的任意性,知有无数条直线与三条直线A1D1,EF,CD都相交。

温馨提醒:本题难度较大,问题比较灵活。对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考查,要注意的是本题解法较多,但关键在于构造平面,但不少学生不会构造平面,因此失分较多。这说明学生还是缺少空间想象能力,缺少对空间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

2.传统与向量并举

传统公理化体系的解决方案愈来愈在教学中不受教学重视,这里既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对方法选择使用的原因。从近年来高考问题坚持两种解决方案并举的今天,笔者认为立体几何依旧要坚持传统公理化体系的建立,在这基础之上辅以空间向量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学会两种不同的方式掌握立体几何问题的解决。

例2(2013年镇江模拟)如图1,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PA=AD=2,AB=1,BMPD于点M。(1)求证:AMPD;(2)求直线CD与平面ACM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分析:(1)略;(2)线面角的解决是空间几何中最常考查的一种角的问题,对于本题所涉及的线面角,笔者以为平时教学中宜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孰优孰劣应该由学生自己选取,学生对立体几何不同的掌握决定其自身对向量法的使用更为合适还是传统法的解决更为轻快,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学生两条腿走立体几何的路。

说明:(1)求线面夹角时重点是找到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因此重点是找到直线上一点向平面作垂线。(2)求线线角和线面角时,有时可通过平移改换要求的角,有时不易直接找到角可以利用等体积法求距离,使问题得以巧妙解决。(3)第一问往往是为第二问设置台阶,要注意这一规律。

总之,新课程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相比传统,有了显著的变化,我们教学既要关注立体几何本质的传递,也要掌握和熟练运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中角和距离的常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未对常规的角和距离问题进行展开求解说明,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感觉、立足向量基础和紧抓几何本质的视角,阐述了新课程立体几何教学的复习策略。上述两方面是立体几何复习教学的重要方面,关注空间感知和两条路的并举是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关键,限于篇幅笔者用三个案例阐述了复习教学需要掌控的方向,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和补充。

【参考文献】

[1]俞求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立体几何教学问题研究[J].数学教学.2010.2

[2]岳儒芳.由2009年高考立体几何题阅卷引发的思考[J].数学通讯.2009.8

立体几何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翻转课堂;微视频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对教师制作的相关视频进行重复观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课堂氛围比较活跃,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进而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如何更好地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进行应用

1.制作微视频

教师制作的微视频是否合理对翻转课堂能否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数学教师在课前需要根据讲述的立体几何知识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制成微视频,在课上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直观地对立体几何进行观看和学习,对相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时根据相关内容需要制作如下几个微视频:其一,使用空间向量对空间中的点、平面和直线进行表示;其二,使用空间向量对空间中的点、平面和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其三,使用空间向量空间角和距离进行表示;其四,如何使用向量方法去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在课前数学教师将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述,让学生对立体几何向量方法的知识有所了解,之后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将课前制作的微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建立一个QQ群或者共享平台,将制作的微视频进行上传,让学生在课下或者回家自行观看。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对立体几何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三视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全班32名学生平均分成8组,每个小组4人,将相同的立体几何分发给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其三视图进行观察,并且将其三视图画出,小组内的学生将各自的答案进行讨论研究确定唯一的答案,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三视图进行展示和说明,在8个小组说明完成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将正确的三视图在黑板上画出,这样会使学生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使其对于立体几何的三视图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数学教师需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夸赞或者奖励,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为小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数学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课前问题

为了使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下对下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并且设置一些课前问题,让学生在课下预习过程中寻找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述“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相关知识时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提前预习,并且为学生设置“不同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公式是什么?”的问题,在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复述相关公式,为这节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效果。

4.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研究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增加提问的次数,并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和观点进行讲述,在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使课堂氛围具有轻松和和谐的特点,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上文就如何更好地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使用翻转课堂提出了制作微视频、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数学教师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课前问题以及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措施,希望高中学校可以借鉴文中内容对现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提高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弦.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1):234.

立体几何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效教学越发令人关注,目前,教育界对有效教学的解释也有很多种。如何理解有效教学的概念及内涵呢?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

首先教师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应该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而激活思维的最有效手段是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他们产生认知不平衡。如在圆锥曲线定义教学时变换代数方程形式,理解圆锥曲线定义:

案例1: 已知A(-2,0), B(2,0),动点M(x,y)满足,则点M的轨迹是

答案:以A、B为焦点的椭圆(若学生平方化简,肯定其可以得到答案,只是还需要一定时间,相信他一定能成功!)

教师:问题:同学们动手改改条件,还能得到什么答案?

学生给出的几种方案:

方案1:6改4,轨迹又是什么呢?

方案2:4改3轨迹又是什么呢?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概括椭圆、双曲线定义的文字语言,点评问题:代数语言是利用什么转换成几何语言了?板书:代数方程语言 几何语言

面对这个情境,学生认知上产生了冲突,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师引导下,他们展开了寻找轨迹的探索活动,在探索过程中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

有效学习的启动是从学生的独立学习开始的,如果没有从独立学习中储备一定的经验,那么后续的合作交流就落不到实处。当学生通过有效数学情境的激发,已经具备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开展独立尝试学习。当然,独立学习不是简单的“自由学习”,而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效独立思考过程。如在圆锥曲线定义教学时自主几何探究、深化定义认识:

案例2:设点Q是圆C:=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教师: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探究1:设动圆M与圆A:外切,与圆B:=16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探究2:设动圆M与圆A:外切,与圆B: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教师:归纳点评:由静及动,动态理解圆锥曲线的形成过程,华罗庚的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板书:代数方程语言几何语言。

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之前适当引导,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引方向,扫清障碍,避免“瞎子过河”。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基于问题思考的“数学自学提纲”,启发学生进行初步的独立探索,为下一步开展合作交流或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模式和“原型―模型―应用”的知识呈现形式。因此,当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教师接着要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是由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主要利用学习效果的反馈和强化,巩固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数学教材,挖掘学生自主训练的“深化点”,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前后联系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自觉地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从而在数学练习中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如在圆锥曲线定义教学时运用圆锥曲线定义,化归解析几何问题

案例3:已知动圆P过定点B(-3,0),且与定圆C:=100相内切,

(1)求PBC面积的最大值。

(2)若点A的坐标为(-2,2), 求PA PB的最小值。

(3)若点A的坐标为(-2,2), 求PA+PB的最小值。

探究1:若点A的坐标为(3,4),F为抛物线的焦点,点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求PA+PF的最小值。

探究2:若点A的坐标为(3,2),F为抛物线的焦点,点是抛物线上一动点,求PA+PE的最小值。

探究3:若点A的坐标为(3,2),F为双曲线的右焦点,点P是双曲线右支上一动点,求PA+PF的最小值。

教师:归纳点评:如何根据已有的经验并结合数学模型,自觉地去寻求解决方案,所有这些方法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定义”,我们每一次借助定义的感觉,那就像踏上和谐号动车一样被快捷准确的送达目的地。

立体几何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立体几何学习兴趣培养

对于承担高中数学教学的老师来说,普遍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在学立体几何时感觉很难、很抽象、不能理解、更不会做题,而且在高考时立体几何的得分率也很低.下面是近三年立体几何大题的得分情况及分析:

面对这种情况,我时刻在为寻找一个满意的答案而思考,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出了问题.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兴趣是力量的源泉.既然兴趣如此重要,那怎样来培养它呢?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伙伴式的、平等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接纳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位知心的朋友.只有学生爱老师,喜欢老师,才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即“亲其师,信其道”.严厉的训斥也难以服众,得到的往往是更多的反感.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师尊”观念,以及“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的思想.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多观察他们在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平时多与学生交流,经常关系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觉到这位老师是值得信赖、尊重的.这样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会向你敞开心扉,就不会形成难以解开的死结.有此基础,在课堂上就会消除一些学生天生惧怕老师,不敢回答问题,不敢参与活动的心理障碍.也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数学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

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和完美.立体几何有其自身的特点,实际应用很广,教师应该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多提出问题,多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是在学有用的数学,而不是枯燥的无用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体现在课堂上如何时刻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跟着你走,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每一堂课都充满趣味性,都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与听觉感受,一种美的享受.也只有这些能力的合理运用,才能使教学的艺术得到提高,日趋完美,使学生在欢乐中学到新知,也只有这种艺术能让学生期盼着你去上课,这就是使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基本原则.第一,面向全体的原则.教师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无论其成绩优劣,智商高低,他们都是受教育者.教师应不偏坦任何一位优生,不放弃任何一位学困生.在学习上给他们公平,保护其自尊心,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重视,自己存在的价值.第二,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新知和布置习题时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一步一步顺利地攀上知识高峰.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渴求新知,反之,拔苗助长式的方法会屡次挫伤学生的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只是学习的艰辛与烦恼,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三,因材施教的原则.任何一个班里的学生,其认知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老师要因材施教,认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和已掌握知识水平的程度.据此针对每一位学生提出符合实际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进展中学生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方案.

最后,教师应重视教学评价.评价的好坏,得当与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教师不应只以传统评价中的分数论学生的成败,应对学生在学数学的各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比如: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听讲的认真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自读的投入性,运算的准确性,完成作业的 质量等.因此,教师的评价要能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只有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变难学为易学,变苦学为巧学,变厌学为乐学,逐步顺利地通向立体几何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统计年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立体几何教案范文第5篇

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我认为教师上课其实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关键是要让学生能来听你的课,看你表演。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而且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一进教室不应该立刻侃侃而谈,不知学生在不在听,只管自己讲,也不注意学生有什么反应,所以要让学生来听你的课,一进教室在讲台上立定,目光循视全体学生一遍,确定学生都进入角色了才可以开始讲。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

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

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人类生活需要美的装点--基础图案"中学习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从第一课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欣赏,到第二课图案设计的基础点、线、面的构成,再从点、线、面的构成原理转入本课内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结合后面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原理,为最后的"写生、变化与构成"图案设计作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图案设计过程。)

c)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

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以及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 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 说教法、学法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的甘苦。

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 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 观察、发现法

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 演示、练习法

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和中间讲解

(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学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业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学生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学生怎么布置这个桌面。(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桌面的分块与布置,再结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与缝纫。

同时板书: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分钟)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割与构成。

板书:--形块的分割与构成

、请学生先自己来说说什么是分割,(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分割是将一个形分成若干等分;结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内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间分割,关键是怎么分,)分为随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画讲解,分割成自然形、几何图形。)相对应的还有规则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刚才作的练习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 构成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指将各分散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态。

把这两个的步骤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中的过程被称为是变异过程,它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板书:分割与构成指将原来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新的形态。

、出示几个简单的构成图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得出它们的构成方式:

① 衔接的构成方式,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单元形左右或上下相接。

② 重叠的构成方式。

③ 减缺的构成方式。

④ 错位的构成方式。

⑤ 转换的构成方式。

⑥ 渐变的构成方式。

⑦ 分离的构成方式。

让学生能通过自己创造思维,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全新的一幅构成力案,采用剪裁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眼、脑相协调并用。

教师以课堂直接示范:

、先让大家来回忆一下牛的头部大致有几个部分,角、眼等。再进行简化为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有计划的在一张方块的纸上表示 出来,教师示范在纸上画出牛头的几个部分的几何图形,然后直接剪裁,最后构成一幅完整的牛头的形象。

、其次出示知了和狗的头部图案,教师要强调的是:先确定好你所要构面的是什么图案,再在纸上进行有规律的,合理的分割:"要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地分割"。

、通过教师的演示,范画的出示:打开学生的创作天地,都事先定好了图案,鱼、树、狮子、小丑,再确定为几个体块,概括成几个图形,合理的分布到一张纸上,这有一定的难度。

、之后教师给学生总结分割的几种方法:

① 两等形分割,产生正负形。

② 多等形分割,产生对称群。

③ 不等形分割,组成意象形。

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自由分割--自

  

然形、几何形

、分割 规律分割 功能分割

、构成--重新组合

现代设计的基本原理,变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