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不同时期;肥料;特性;合理利用

施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何运用施肥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将更高,因而施肥环节不可忽视。在现实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发现和找出问题,研究其对策,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化肥的使用对农作物增产有显著的提高,但长期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土壤贫瘠板结,污染地表水,地表植物被破坏,土壤沙化速度加剧,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所以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作物产品品质逐年下降,环境逐年污染。所以要想达到高产的同时又要讲求产品的绿色、安全、营养、放心、保健,就必须要做到合理施肥,我这次将从各个角度阐述怎样做到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主要是:“混、深、喷”。

“混”,即多种肥料混合使用。几种肥料混合使用,即节省劳力,有提高肥效,如:硫酸铵与过磷酸钙混合,即可消除磷酸铵的生理酸性,又能提高过磷酸钙中磷的有效性,给作物同事提供氮磷养分。腐熟的堆肥,猪牛栏淤等有机肥可与所有的化肥混合。磷肥与有机肥混合可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防治磷的固定;铵态氮肥与有机肥混合,可吸附氨,防治氮素挥发。但不要把未腐熟的有机肥与硝态氮肥、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速效肥料与含钙肥料,以及难容性磷肥与碱性肥料等混合,一面养分损失或降低肥效。

“深”,即深层集中使用。除大量草秆还田做基肥外,一般根部基肥活肥量少的基肥都宜采用条、穴、点等方式基肥(耕层或主根附近深10--15厘米处),施后立即覆土或灌水,以加大局部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便于作物今早吸收,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喷”,即后期叶面喷肥(又称根外追肥)。是将水溶性肥料或生物性物质的低浓度溶液喷洒在生长中的农作物叶上的一种施肥方法。可溶性物质通过叶片角质膜经质外连丝到达表皮细胞原生质膜而进入植物体内,用于补充作物生育期对某些营养元素的特殊需要,或调解作物的生长发育。其特点是:1、作物生长后期,当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能力减弱或难以进行土壤追肥时,可采取这一方法及时补充养分;2、能及时矫正作物缺素症,即土壤缺乏某些养分(如某些微量元素)所产生的不良现象,如“花而不实”、“穗而无粒”等。3、在作物生育盛期,当体内代谢过程增强时,叶面施肥能提高作物的总体机能,加快体内营养物质的转运与积累,实现生产力的提高。4、必要时叶面肥可与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一并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不同作物的营养特性不同。研究表明,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是不同的。研究表明,禾谷类作物、叶菜类蔬菜对氮肥的需求量比较多;豆科类作物对磷钾肥需要量较多;专用复合肥、叶面肥等肥料品种,就是针对农作物的需肥特点,为提高某一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显著效果而设计产生的。

谷类作物和叶菜类蔬菜需氮肥很多,但豆类作物则需氮肥较少,因为它们有根瘤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同一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需要的营养也不同。玉米对各种营养的吸收有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磷的营养临界期在出苗后7天左右(即三叶期),氮的营养临界期一般晚与磷,往往是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幼穗分化期。玉米的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大喇叭口期到抽穗初期。也就是说,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对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及其比例都有不同的要求。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培肥耕地土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有效技术手段,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以前人们常说:“有收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意思是说,肥施得越足,收成就越好。如今随着科技的普及,种田技术已入户到田,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不再盲目地施肥,对自家责任田里的土壤状况有了充分的了解。根据“诊断”结果“开药方”并按方抓药。以便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让农作物吃上“营养均衡套餐”,以上说的这些就是咱们国家目前大力推行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的目的及意义: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利用适温,适时施肥。生产实践表明,在0--32度的范围内,作物吸肥功能逐步下降。如水稻最适宜的水温度是30-32度,棉花最适宜的土温是28-30度,玉米为25-30度,因此,高温季节应多施腐熟的有机肥料,适量配施化肥,并要做到以水施肥,高温季节还要防止“水肥高峰”的相遇,引发作物前期旺长,后期早衰。

根据作物的需磷特点合理施用。通常情况下,作物苗期吸收磷素较少,但是对磷反应敏感,此时是大多数作物磷素营养临界期。苗期对磷的吸收能力弱,当种子中储藏的磷已消耗尽,缺磷会直接影响作物根系和苗期的生长,形成弱苗造成减产的隐患。多数作物生长前期对磷的要求迫切,生长后期要求较差,这些作物施足磷肥做种肥或底肥尤其重要,还有些作物在生长的中后期对磷的要求仍比较迫切,如棉花的接铃钱期,大豆的开花结荚期,应注意此期磷肥的追施。

要做到合理施用,充分发挥其肥效,去与氮磷肥配合使用的前提下,应该掌握好,施于喜钾作物上,作物种类不同,喜钾能力也不同,豆类作物对钾肥最敏感,使用后增产显著。薯类、西瓜、棉花、果树需钾量也较多。和本科作物中以玉米对钾肥最敏感,而对水稻、小麦施钾肥,相对来说则增产较少。

春小麦在进入三叶一心期时,每亩追施硝酸铵25公斤。追肥后浇第一次水,以后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浇一次水,在扬花期用除虫精粉防治粘虫,亩用量2-2.5公斤,用1500倍液的乐果乳油防治蚜虫。

玉米出苗后要及时间苗,当玉米长到三片叶时间苗,每穴留一株,长到8-9片叶时,给玉米追施第一次肥,每亩追碳酸氢铵20-25公斤,追肥后增土,玉米抽穗期追第二次肥,每亩追碳酸氢铵10-20公斤。

参考文献

[1]《农村科技》

[2]《农业知识》科学合理施用肥料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范文第2篇

(2)磷肥:过磷酸钙及磷矿粉是磷的来源之一,有助于花芽分化、能强化植物的根系,并能增加植物的抗寒性。它们的肥效较缓慢,在盆栽培花卉里较少使用,花卉栽培中磷的获得往往是施用复合磷肥。过磷酸钙做追肥时先加水50-100倍,浸泡一昼夜后取上面澄清液浇灌。

(3)钾肥:钾是构成植物的灰分的主要元素,钾可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力,是植物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常用的钾肥有氯化钾和硫酸钾,使用时可配制成浓度低于0.1%的溶液追施。

(4)复合肥:复合肥的种类较多,是指成分中含有氮、磷、钾三要素或其中的二种元素的化学肥料。常见的磷酸二氢钾、俄罗斯复合肥、二铵等,在追施时可配成浓度为0.1-0.2%的水溶液。

(5)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植物发育过程中需用量较少,一般情况下土壤中含有的微量元素足够花卉植物的生长的需要,但有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因缺乏微量元素而表现失绿、斑叶等现象。如花卉缺铁表现为失绿;缺硼表现为顶芽停止生长,植株矮化,叶形变小;缺锌表现为失绿及小叶病等。施用浓度:硼肥叶面喷施浓度为0.1%-0.25%,锌肥喷施浓度为0.05-0.2%,钼肥喷施0.02%-0.05%,铁肥喷施浓度为0.2%-0.5%,锰肥喷施浓度为0.05%-0.1%

关于“合理施肥”

1.合理施肥

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是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措施。合理配合、互相促进有机肥料和化肥配合,氮、磷配合,是合理施肥的重要原则。

有机肥料养分全,肥效慢;化肥肥分浓,见效快。特别是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经微生物作用,形成腐殖质,能改良土壤结构,使其疏松绵软,透气良好,这不仅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而且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化肥可以供给微生物活动需要的速效养分,加速微生物繁殖和活动,促进有机肥料分解,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这就有利于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溶解。因而有机肥料和化肥配合施用,能取长补短、互相调剂,充分发挥这两种肥料的作用。

有机肥料一般氮少磷多,和氮肥配合一般有良好反应,和磷肥配合,就要影响磷肥效果。因此,除土壤特别缺磷,有机肥用量又少可以施用少量磷肥外,一般情况下,有机肥和磷肥最好分别施在不同田块,以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

2.因土施磷、看地定量

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决定磷肥有无效果以及效果大小的主要因素。要用好磷肥,必须根据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区别对待。

土壤有效磷在20-40PPM之间,是较缺磷土壤。施磷肥对夏播作物效果不稳定,秋播作物仍有明显增产效果,一般增产10-20%,甚至更高一些。这大都是当季未施有机肥料,或有机肥料量不多,或年年施用有机肥料而复种指数高,水分供应充分,对土壤养分消耗较多的中等肥力田块。 在这类土壤上,一般亩施 30斤过磷酸钙即可,且一定要配合氮肥。

土壤有效磷在40PPM以上,属磷素丰富的土壤,施磷增产不明显。这都是年年施用大量有机肥料的肥地,可不施磷肥。

对播期偏晚的回茬小麦,施磷显著增产,要特别注意施用。

作物幼苗期是需磷的关键时期,苗期缺磷,后期迫肥难以补救。因此,磷肥应尽量作基肥或种肥早施。如果来不及作基肥、种肥,应尽早开沟追施,施后灌水。

磷肥有较长的后效,不需要每季作物都施,应重点施在 最好的茬口上。例如,小麦和玉米、谷子等轮作地区,磷肥应施在小麦上,玉米、谷子可利用其后效。小麦(或油莱) 和水稻轮作地区,磷肥应施在小麦(或油莱)上,水稻利用其后效。绿肥和双季稻轮作时,绿肥要施足磷肥;以磷增 氮,早、晚稻利用其后效。

3.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

作物不同,对养分需要的种类、品种、数量都不相同。

首先,要看作物的需肥特性,小麦、水稻、玉米、高梁、糜子、谷子等,需氮较多,需磷、钾较少。应以施用氮肥为主,依土壤条件,配合磷、钾肥。豆科作物有根瘤菌固氮,但需要较多的磷、钾。薯类、烟草、麻、甘蔗、甜菜等,号称“喜钾作物”,在缺钾的土壤上要特别注意施用钾肥。

其次,要看作物的需肥量。玉米、高梁等作物生育期短,需肥量大,施肥量应当高于其它禾谷类作物。小麦茎秆较软,氮肥用量过高,容易一引起倒伏,据西北农学院士肥组多点试验,以亩施20斤尿素增产显著,经济效果也比较高。

4.掌握关键、适期施氮

基肥、种肥和追肥是施肥的三大环节。有机肥和磷肥应当以基肥和种肥为主;氮肥应当把基肥、种肥、追肥结合起来,掌握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氮肥的作用。

据试验,小麦一般大田需氮的关健时期是苗期,苗期施氮可以促进盘根分蘖,为丰产奠定基础。因此,同样数量的氮肥以前重(重施种肥和冬前追肥)效果好。玉米喇叭日期需氮量大,追施氮肥可使棒大、粒多、粒重。同样数量的氮肥,以分成四份,种肥拔节肥备用1份,喇叭口肥用2份,增产效果最高。又据全国各地经验,早稻一般要蘖肥重、穗肥稳、粒肥补,前促、中控、后补。晚稻除重视分蘖肥外,还要注意壮尾肥。棉花应轻施苗肥,稳施营肥、重施花铃肥。谷子要重施拔节肥、孕穗肥。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实践,摸索出当地作物的施氮高效期。

5.深施肥料、保肥增效

“肥料施进土,一亩顶二亩”。肥料深施,能减少损失,提高肥效。

农家肥料深施,肥料分布整个耕层,便于作物吸收,减少养分挥发损失,并使土肥相融,培养地力。所以,农肥深施,能显著增产。据试验,万斤土粪作底肥深施6-7寸,平均千斤土粪增产小麦10.7斤,浅施2-3 寸,只增产3.6斤。

磷肥浅施,容易停留在有效磷含量较多的表土内,而有效磷含量低的下层土壤反而得不到磷肥。作物只能在苗期从表层土壤中吸取磷肥,根系伸长以后就难以吸收利用。深施,有效磷含量低的下层土壤也能得到较多的磷肥,从而促进根系发育,充分发挥增产效益。据试验,30斤磷肥深施在5-6寸土层内,每斤磷肥增产小麦6.7斤;浅施在表层内,仅增产3.13斤。

铵态氮肥,尤其是碳酸氢核和氨水,容易挥发损失,更应深施。其它氮肥品种,也应深施。深施可使氮肥被泥土覆盖,防止挥发;铵可被土壤吸附,淋失也很少;肥料分布在根系附近,便于作物吸收。稻田深施,可使铵态氮处于缺氧环境,防止变成硝酸而淋失,或变成氮气挥发掉。

氮肥深施可采取以下方法:

(1)基肥深施。碳酸氢铵或氨水均可作基肥深施。旱地结合犁地顺犁沟溜施,边施边耕;稻田在施肥、犁田后, 随即灌浅水耙湿整。

(2)种肥底施。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墒情较好的情况下,播前开沟或用简易农具集中条施在种子下面或种子侧下方,使种子靠近肥料。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对策;连江县

中图分类号 S15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69-02

改革开放30a来,连江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同时耕地地力和农田环境质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第二次土壤普查(1980-1982年)结束以来,已有近30a未对全县土壤地力进行调查。2008年开始,依托配方施肥项目,特选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等土壤养分指标,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以指导农业生产、合理施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质量、培肥地力,达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样采集 2008年对水田土壤采样点进行科学合理布点,采集土样1 249个,样品统一由连江县农业局质检中心分析测定。

1.2 分析方法 土壤碱解氮用碱解扩散吸收法;土壤有效磷用0.5mL/L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土壤速效钾用1mol/L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有机质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pH值用水土比2.5∶1电位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有机质变化 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4.52g/kg,最大值90.3g/kg,最小值6.8g/kg,标准差10.50,变异系数24.16%。其中有机质30g/kg(丰富)占64.3%,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增加24.3个百分点(表1)。

2.2 土壤碱解氮变化 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39.55mg/kg,最大值406.0mg/kg,最小值29mg/kg,标准差41.22,变异系数13.87%。其中含量小于100mg/kg(缺乏)的占14.9%,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4.6个百分点;含量100~200mg/kg(中等)的占78.5%,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增加5.3个百分点;含量大于200mg/kg(丰富)的占6.6%,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减少0.7个百分点(表1)。

2.3 土壤有效磷变化 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5mg/kg,最大值242.7mg/kg,最小值0mg/kg,标准差27.09,变异系数36.23%。其中有效磷25mg/kg(丰富)占33.5%,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增加30.5个百分点(表1)。

2.4 土壤速效钾变化 土壤速效钾含量为70.19mg/kg,最大值784mg/kg,最小值6mg/kg,标准差62.6,变异系数28.94%。其中120mg/kg(丰富)占11.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增加2个百分点(表1)。

2.5 土壤pH值变化 土壤pH值为5.23,最大值8.0,最小值3.9,标准差0.648,变异系数11.78%。其中6.5占4.9%,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减少14.8个百分点。

3 稻田土壤养分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

3.1 有机质含量提高 土壤有机质不仅是作物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而且是土壤保肥供肥的基础物质,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土壤保肥供肥性、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缓冲性和耕性等,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连江县土壤有机质中等和丰富的占94%,说明连江县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上等水平。二普以来,由于水田大多分布在村庄旁边,交通十分便利,人为精耕细作和长期培肥(如施用有机肥、绿肥等)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3.2 碱解氮含量趋于稳定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缺乏和丰富比例有所减少,中等的比例有所增加,说明全县水田土壤碱解氮量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自二普以来,我们一直推行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这几年农民偏施氮肥的现象也得到一定遏制。

3.3 有效磷含量有所提升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效磷缺乏的比例减少43.9个百分点,丰富的比例增加30.5个百分点。表明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连江县水田土壤磷素富集作用十分显著,导致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近20a来农民大量施用磷肥,而且连江县酸性土壤对磷素具有很强的固定作用,从而导致磷素在土壤中大量富集。

3.4 速效钾含量呈下降态势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缺钾的面积占73.1%,中等也减少了17.5个百分点,丰富的比例基本持平,说明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下降。水田大面积缺钾使得土壤保肥能力差,在雨量充沛的气候条件下,土壤钾素淋溶作用强烈,加上长期以来钾肥施用量偏低,致使土壤钾素含量不断下降。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耗钾作物面积增加和高产耐肥品种的推广,作物从土壤中带走大量钾素。

3.5 土壤酸化严重 从土壤酸碱性看,连江属红壤区,山地土壤均属弱酸性或酸性,水田土壤呈酸性和微酸性居多,只有沿海一些盐土和受海水影响的水田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连江县土壤总体偏酸性,从表1可以看出,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连江县水田酸性土壤的面积比例有所上升,表明全县水田土壤存在酸化趋势,这主要与我县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是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密切相关。

4 培肥对策

4.1 采用科学措施,改良土壤生态环境 土壤生态环境条件好坏对土壤培肥效果影响明显,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是创造高产土壤的先决条件。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逐年深耕晒垡。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加厚耕作层、提高土壤保肥供肥和透水透气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熟化,应坚持逐年进行。(2)加强水利和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完善田间排灌系统,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村、路综合治理。

4.2 施用石灰,改良酸性 全县水田土壤总体偏酸,而过酸往往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良土壤的酸性:(1)石灰改良法。施用石灰不仅可以中和过强的酸性,还可以增加土壤的钙素,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减少磷素被土壤中的铁、铝化学固定,增加磷的速效成分。施用石灰还可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2)尽量减少酸性肥料的使用,选用碱性或中性肥料。

4.3 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 有机肥料含有大量有机质和钾素营养,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大力发展经济绿肥,如种植紫云英、蚕豆等。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确保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升,土壤养分含量不断增加,土壤理化性状持续改善,达到改土培肥、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目的,增强农业生产后劲。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肥利用率

 

化肥利用率受施肥量、施肥种类、土壤特性、作物品种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方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氮、磷的利用率很低,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只有使肥料得到很好的利用,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1.不同种类的肥料要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

施用氮肥要防止和减少氨的挥发损失。碳酸氢氨和硫酸氨较易挥发,应该深施、沟施或穴施,而后覆土。论文参考网。尿素可深施,若不便深施可结合中耕顺垄撒施,使肥土相融,2天后再浇水,若浇水过早,会使尿素随水流失,而降低肥效。磷肥中,过磷酸钙是速效性肥料,所含的磷易被钙、铁离子固定。施用时应环绕作物根系穴施或开沟深施,以增加磷肥与作物根系的接触,便于吸收利用。

硫酸钾做基肥要深施,以防碱土层干湿变化迅速,引起钾素的晶格固定。氯化钾一般不做追肥,做基肥时,避免在忌氯作物上直接施用,可提前3~5d施用。复合肥、磷酸二铵及三元素复合肥,施用时,既要避免氮素的损失,又要减少磷钾的损失。要开沟穴施后覆土,隔2~3d后小浇1次水为宜。

2.不同性质的土壤施用不同的方法

在砂性土壤中,磷肥全部做底肥,氮肥应一半做基肥,另一半生长发育过程中分期追肥,然后浇水量不能过大,避免大水漫灌后造成漏肥。粘质土壤中,有水浇条件的可将磷肥及2/3的氮肥做基肥,1/3的氮肥分期追肥,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氮磷全部做基肥。土壤施肥,要前后均稳,既要施足基肥,保证作物苗期有足够的肥料供应,又要在生育后期追肥,避免后期脱肥。在土质肥沃的土壤中,要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宜旱施,以防作物后期因氮肥过剩造成贪青晚熟,要增加磷、钾肥的用量。论文参考网。

3.因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时期而施肥

各种农作物对养分的需要都有一个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处在作物的生长前期,尤其对磷的需要表现更为明显,在这时期要保证适量的养分供应。如小麦的氮临界期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磷的临界期在3~5片叶期。棉花的氮、磷临界期都在现蕾初期。在作物的最大效率期内,作物对某一种或几种养分的需要量最多,此时施用化肥最能发挥其增产潜力。小麦施用氮肥的最大效率期在拔节至抽穗期;玉米在喇叭口至抽穗期;棉花在全盛花至铃期。

有些作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敏感性不同。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对氮、磷、钾的需要量都较大,而豆类、油菜对磷比较敏感,薯类、花生、烟草等作物对钾比较敏感。农作物对其敏感的元素吸收利用率高。

4.要适量混合施用

生产中,最佳施肥期,以既节约肥料又获得最高产量为原则。肥料用量过大,不仅浪费肥料,甚至有的还会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产量损失。论文参考网。氮肥过量,作物徒长,抗病及抗倒伏能力下降;还会造成贪青、晚熟,产量、品质下降。磷肥过量,生育期则会缩短,产生早熟,同时也会造成产量及品质下降。磷肥中的过磷酸钙施过多,还会形成碳酸钙这种不溶的固体物质,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各种养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缺少某一种养分时,尽管其它养分得到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如果缺氮时会影响作物对磷钾的吸收,如果缺磷时会减少对氮、钾的吸收,缺钾时不利于氮的吸收。因此在施用肥料时,要注意各种肥料配合施用,使各种养分互相作用,共同促进作物生长。各种肥料间的配合数量和比例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的需肥特性而定,在总体上氮、磷的比例为1∶0.7。在肥料混合时要注意不能将混合时会产生不良作用的肥料混在一起。如磷酸铵不能和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尿素不能和氯化钾久放等。化学肥料,肥效快;有机肥料,肥效持久。化肥和有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相互补充,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供应,还可利用有机肥的缓冲和持肥能力,来减少化肥养分的损失,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农民施肥时要掌握:施足基肥(一般以有机肥和二铵为主);分期追肥(化学肥料)适期,适量合理混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杜香丽. 提高化肥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J]. 河北农业科技. 2005.(12)

[2].文启凯,姚家鹏. 加强提高我区化肥利用率的研究与推广[J]. 新疆农业科技. 1997.(01)

[3].提高氮素化肥利用率的方法[J]. 北京农业. 1994.(09)

[4].原俊琴.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措施[J].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6.(18)

[5].关于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化肥利用率及其肥效的建议[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9.(01)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水稻;硅肥;效果

 

硅肥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作物在施用硅肥后,可使作物表皮细胞硅质化,使作物的茎叶挺直,减少遮荫,使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可提高作物抗逆性,作物施硅肥后,产生的硅化细胞有效地调节叶片气孔的开闭,挖掘水分蒸腾作用,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干热风和抗低温能力。硅肥中含有较多的钙镁,并含有一定量的磷、锌、镁、硼、铁等微量元素,对作物有复合营养作用;同时能改良土壤,矫正土壤的酸度,提高土壤盐基,促进有机肥分解,抑制土壤病菌;能减少磷在土壤中的固定活化土壤中的磷,并促进磷在作物体内的运转,从而提高结实率。水稻是典型的喜硅素作物,对硅的需求量较多,接近氮、磷、钾的需求量,居第4位。经多年试验、示范与应用结果表明,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提高单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水稻田施硅肥能增强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水稻田长期施用硅肥,能有效增强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减少了病虫的危害程度。从生理上讲,水稻田中氮、磷、钾、硅以及其他营养元素的合理施用,能有效地改善植株受光态势,使叶片上举,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形成硅化细胞,使茎、叶表皮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增强了茎秆的硬度,使茎秆健壮,根系发达,从而提高了抗病、防虫的能力。特别是对稻瘟病、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二化螟、钻心虫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水稻田施用硅肥后,使植株含硅量明显增加,导管刚性增强,有效地增加植株体内的通气透气性,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并能激活稻田土壤中磷、钾肥的活性,加速磷、钾肥在水稻植株体内运转速度,有效地提高了磷肥、钾肥的利用率,并能有效地减轻由于施用氮肥过量引起的贪青倒伏。同时还可以预防水稻根的腐烂和早衰等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对根治水稻中毒性烂根病有着重要作用。 

 

2水稻施硅肥能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业污染来自于人们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施硅肥后,可以使水稻植株产生一种较强硬的硅化细胞,使害虫不易咬噬,以达到减少病虫危害,降低农药使用量,或采用生物农药、物理方法,掌握最佳的有效时期,也能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由此减少农药污染。

3水稻施硅肥抗旱、抗倒伏,增产效果显著 

 

水稻是需硅量较多的作物,加之多年连作的老稻田每年生产的稻谷要从土壤中摄取大量的硅,致使水稻田中严重缺硅,尤其在缺硅的土壤上种植的水稻,生长不良,茎秆细长软弱,叶片本应为20°~30°直立型则变成垂柳叶,分蘖少,抽穗迟,空瘪粒多,千粒重下降,抗性差,易倒伏,易感染和发生稻瘟病、纹枯病、钻心虫等病虫害。在水稻优化配方施肥中,重视氮、磷、钾、硅等大量元素合理地施用,硅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起到了很大作用。硅虽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需要的营养元素,但对水稻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增产8.5%~13.0%。水稻是吸收硅较多的作物,水稻体内硅酸含量约为氮的10倍、磷的20倍左右,水稻田缺硅已成为限制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硅肥后,可以使水稻植株上皮细胞硅质化,茎秆粗壮,叶片挺举,减少遮光,叶片夹角缩小,光合作用、抗倒伏能力、抗旱节水能力增强,为水稻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4硅肥施用方法 

 

水稻田施硅肥,应配合氮、磷、钾、锌等肥料一起施用,作底肥施入土壤中,最好在翻地前或水耙时撒施。硅的标准用量为15.0~19.5kg/hm2,或以硅氮磷肥600~750kg/hm2为宜。

5结语 

 

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满足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元素配合,缺一不可,各种元素对水稻的生长起着各自的作用,一旦某种营养元素的缺乏或不足时对其他元素的吸收有拮抗或抑制作用,严重时还有毒害作用。因此,水稻在生长发育中首先满足必需营养元素的供应,尤其是硅肥具有改善水稻品质、增强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使水稻生长健壮,抗倒伏,具有抗旱节水的功能,为水稻获得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玉龙,李军,刘明达,等.辽宁省水田土壤肥力状况的初步研究[J].土壤通报,2003,34(6):543-547. 

[2] 刘明达,张玉龙.水稻土硅素肥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土壤通报,2001,32(4):187-192. 

[3] 刘明达,张玉龙,李军,等.施用钢渣对水稻硅素肥力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2001,10(3):220-223 

[4] 周爱珠.硅元素在水稻平衡施肥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