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外市场分析

国外市场分析

国外市场分析

国外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 联动性分析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全球大豆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发展

大豆起源于中国,是最古老的农产品之一。多年来大豆油都作为世界油料之首,而对大豆提炼油之后所剩的豆粕是一种重要的饲料,因此全球对于大豆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中国、巴西、阿根廷和美国是大豆的主要生产国,大豆主要生产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

(一)全球大豆现货市场的发展

全球大豆的种植面积约为9212万公顷,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和印度的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的85%-90%,总产量也达到全世界的85%-90%。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播种面积最大,占到了全球总收获的50%左右,中国排名第四。近几年来世界大豆产量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大豆在国际上的贸易量达到8000万吨,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农产品,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是主要的出口国,这三大国的出口总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92.3%,中国是最大的进口国。美国仍然是向我国出口最多的国家,在2010年达到了2000万吨左右占到了美国总出口的54.5%。

(二)大豆期货市场的现状

目前全球最有名的三大期货交易所分别是: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和日本东京谷物交易所(TGE)。1848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作为世界第一个农产品期交所诞生了,大豆期货合约是其最早交易的合约之一;作为中国三大商品期交所之一的大连商品交易所于1993年成立,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和全球第二大大豆期货市场,现在的日成交量一般稳定在30万手左右,历史上出现过成交量在100万手以上;东京谷物交易所(TGE)成立于1952年,现为亚洲第二大大豆期货交易市场。

(三) 文章研究的意义

三农问题之所以顽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产品的种植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农产品比一般的商品面临更大的风险。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存在为规避这种风险提供了很好的手段,然而近几年以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也遭遇了剧烈的波动,例如2004年的中国大豆贸易危机,由于5月份进口大豆价格的剧烈波动,造成九成大豆加工业企业亏损以及半数以上的企业面临倒闭的局面。因此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的成因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旨在研究其外部因素即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动对国内的影响,以及在国际农产品价格形成中,中国期货市场是否掌握了定价权或者是价格制定的参与者,又或者仅仅是价格的接受者。

二、国内外大豆期货价格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由于期货具有到期日,因此期货价格具有不连续性。本文选取的是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和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上的1205号合约,用临近交割月份的每日收盘价作为代表,国内外的样本区间为2011年11月21日到2012年4月27日,剔除掉工作日以及两市场非配对数据,一共得到100对有效样本数据。由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报价单位不一致,理论上应该根据汇率因素,把两市场的单位统一起来进行比较,1美分/蒲式耳=0.367美元/吨,1美元=6.2804人民币,因此:

1美分/蒲式耳=(0.3676.2804)元/吨=2.3049元/吨

(2.1)

通过使用Eviews6.0分析,得出两市场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163,说明两市场大豆期货价格的正相关程度较高。

(二) 协整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大连商品交易所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之间的关系,在此引入市场整合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使用协整检验的方法,来分析两市场的价格是否存在市场整合。

1.价格序列平稳性检验

单位根检验数理模型为:

(2.2)

使用Eviews6.0,在假设DLJG(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和ZJG(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存在单位根的前提下,下表为ADF检验结果:

由表可知,原序列均是非平稳序列。而两序列的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结果均小于1%、5%、10%置信水平下的t统计量,因此d(DLJG)和d(ZJG)均不存在单位根,即一阶差分序列均是平稳的。

2.组合残差的平稳性检验

选取DLJG为因变量,ZJG为自变量,可得Eviews6.0结果为:

残差的检验结果-3.795939小于1%、5%、10%置信水平的t统计量,且残差存在单位根的可能性非常小只有0.0041,因此可以得出: (2.4)

因此我们得出,序列DLJG和ZJG存在着协整关系。表明大连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存在着长期均衡。

(四)误差修正模型

设协整方程(2.4)的残差项为误差修正项(ECM),由于误差修正模型要求变量具有平稳性,因此将和分别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再将误差修正项 ECM 的一期滞后项作为新的自变量放在等号右侧,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检验模型设立的合理性,需要对误差修正模型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

根据模型参数的估计值分析,短期内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大豆价格对国内大连商品市场的影响达到了9.5%,而滞后一期的芝加哥价格对本国大豆期货的影响也较为明显,达到了16.5%,ECM(-1)的系数为负数,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当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价格的波动受到前一日非均衡误差的反响影响,如果前一天的期货价格增长率超过或者低于均衡的价格增长率,则当天的价格会以-0.225的调整力度下降或上升,最后趋近均衡水平,这也就表明大连的大豆期货价格在短期内虽然会受到国际新信息的干扰,但长期会由ECM项以反方向的速度调整回归到均衡状态。

(五)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是由Granger(1969)提出的如何检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Granger的解决方法是看当期的Y值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前期的Y值所解释,加入X的滞后变量的值是否能加强这种解释能力,如果加入X的滞后项有助于预测Y,则说明X对Y具有Granger因果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因果性并不是意味着Y是X的结果。

应用Eviews6.0,选取滞后期为2,其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格兰杰检验中我们可以得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影响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的作用,而大连大豆期货却不足以影响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足见中国在大豆期货市场上的没有掌握足够的定价权。

(六)基于VAR模型下的脉冲响应函数

1. 建立VAR模型

首先,我们需要准确判断VAR模型的阶数,通过Eviews6.0分析得出:

通过各个准则确定出最优的滞后阶数为2,通过Eviews6.0得出

2. VAR稳定性检验

由上述协整分析可知,d(lnDLJG)和d(lnZJG)是平稳序列,因此将d(lndljg)和d(lnzjg)作为内生变量进行VAR的估计,如下图所示:

全部根的倒数指均小于1即在单位圆之内,因此VAR模型是稳定的。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误差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在VAR模型中,当某一变量t期的扰动项变动时,会通过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对t期以后各变量产生一连串的连锁作用。

从整体上看,内生变量在序列冲击时随时间的推移影响越来越小,最终都趋于零,因此对应的VAR模型是一个稳定的系统。从左上角的图可以看出,中国DCE大豆期货价格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信息在当期就有较强的反应,价格变动0.58%;右上角的图表明,在当期美国CBOT的价格对DCE造成不了冲击,而在第二期DCE的价格就开始受CBOT信息的影响,价格变化靠近0.39%;左下角的图表明CBOT基本上不受DCE市场信息的冲击;从右下角的图可以看出美国CBOT对自身一个标准差的新信息在当期就有明显的反应,价格变动达到1.2%。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来看,美国CBOT期货市场仍然是价格形成的主导者,中国DCE期货市场价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三、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期货市场上各具代表性的大豆期货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与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具有很高的相关关系,并且具有长期均衡性。基于误差修正模型,我们发现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在短期内会受到国际期货市场上新信息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会由误差修正项以反方向的速度调整恢复到均衡状态。同时,国外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内的农产品期货价格,而国内的农产品期货价格却对国外的期货市场构成不了影响。因此从一定的角度来讲,当今的农产品市场仍然由美国市场主导,我国虽然是农产品的最大需求国、最大贸易国,但仍然还是农产品价格的接受者。通过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之间的影响强弱,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受其自身的新信息冲击能够灵敏的做出反应,并且对我国的期货市场也会产生较明显的滞后冲击;然而我国的期货市场的灵敏度就稍微弱了一些,对于自身信息的冲击也有较强的反应但弱于美国市场,而且目前尚无力影响美国的期货市场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有效性明显低于美国的市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http://

[2] 连莲,魏婷.中美棉花期货价格波动特征的比较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08,(5):6-8.

[3] 高辉.大连商品期货价格协整关系与引导关系的实证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3, (1):40-43.

[4] 许涛.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效率问题研究[M].2005,(12):2-3.

[5] 庞新波. 我国大豆期货市场功能效率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11,(4):3-4.

[6] 王慧平.国内外粮食期货价格波动的关联与传递分析[J].金融经济,2011,(5):4-5.

[7] Xiao Qing Eleanor Xu, Hung-Gay Fung: Gross-Market Linkages Between and Japanese Precious Metals Futures Trad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15,2005.

[8] 陈雯. 国内外棉花期货价格关联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1,(6):31-31.

[9] 蒋序标,周志明. LME与SHFE期铜价格引导关系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4,(9)

国外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的特点

产品差异化指企业使买方将其提供的产品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抢占市场份额的目的。[1]产品差异化包含客观产品差异和主观产品差异二个层面。客观的产品差异主要包括产品性能差异、设计差异以及销售的地理位置差异;主观产品差异主要包括买方的知识差异、卖方的推销行为造成的差异。[2]一般情况下,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市场垄断性越高,表现在产品差异化较高的市场上,先进入企业可通过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而后进入企业可以开发新的技术或产品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原有的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可见,产品差异化既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银行间外汇市场来说,产品主观差异来自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服务实现差异化目的;客观差异源于两方面:一是通过研究与开发实现金融产品创新,二是以银行分支网点的不同地理位置实现差异。商业银行产品既存在主观差异也存在客观差异,但主观差异在银行业发展早期占据主要地位,随着银行业进一步的市场化,客观差异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影响了市场结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差异化造成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利润的分化,差异化程度越高,市场进入的壁垒越大,形成垄断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分析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主观差异分析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产品差异化是市场主体抢占市场份额、争夺利润的手段。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技术进步、改进人力资源、增强信誉等方式形成了产品差异化。在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之初,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是买方垄断和卖方极高寡占,所以银行产品的营销意识和营销行为很薄弱。随着2005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竞争在逐步增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营销活动逐渐活跃起来,一些市场经营主体开始重视市场细分,推出自己的优势服务项目。但由于市场营销推广在我国时间还太短,市场主体还缺乏真正的市场营销理念,因此,市场主体缺乏品牌营销差异化。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主要表现为信誉差异化。参与市场主体信誉(尤其是在清偿能力方面的声誉)是我国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我国的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由于存在政府的隐性信用担保,清偿能力绝对优于一般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信誉差异化。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客观差异分析

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包括人民币和外币交易及外币之间的交易,交易形式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货币掉期。一般从理论上说,一国外汇市场的币种结构应与该国与和我国贸易和资本往来密切的国家的币种相匹配。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新加坡和俄罗斯是当前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而资本往来密切的国家有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而即期交易是最早的交易类型,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也在逐渐丰富和完善。

1.汇率即期产品的创新。包括:第一,推出欧元对人民币交易。1994年4月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当时市场只有美元对人民币交易,1995年推出日元对人民币和港币对人民币的即期交易,在2002年4月1日又成功推出人民币对欧元即期交易。第二,推出外币之间的交易。2005年5月18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外币对交易,便于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货币之间的交易。交易的货币对为欧元对美元、澳大利亚元对美元、英镑对美元、美元对瑞士法郎、美元对港币、美元对加拿大元、美元对日元和欧元对日元。第三,增加英镑对人民币交易品种。2006年8月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英镑对人民币交易品种,包括即期、远期和掉期交易。

2.汇率衍生品的创新。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为满足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银行间外汇市场逐步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的外汇衍生品。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稳步增长。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银行间外汇市场于2005年8月15日推出外汇远期交易。自上线运行以来,人民币远期交易稳步增长。2005年远期外汇各币种共成交277笔,全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共有98个交易日,各币种、各期限合计成交量为26.90亿美元,日均成交2745万美元;2006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笔数为1476笔,总成交金额140.61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5786万美元,较2005年下半年日均成交量增长108.64%;2007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2945笔,总成交金额223.82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0.92亿美元,较2006年日均成交量增长58.6%;2008年,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量有所下降,升值预期逐渐减弱,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173.7亿美元,同比下降22.4%;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累计成交782笔,成交金额折合31.9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74%和35%,日均成交0.27亿美元,交易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增长迅速。银行间外汇市场于2006年4月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掉期交易推出后大受欢迎,交易增长迅速。2006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累计成交2732笔,交易金额508.56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2.99亿美元,2006年12月,人民币外汇掉期日均交易量达5.67亿美元;2009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1.1万笔,成交金额达2887.2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33%和29%,日均成交24.5亿美元,交易量实现历史最高。引入银行间货币掉期交易。根据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进展情况,我国于2007年8月17日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的通知,于2007年12月10日,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系统上线,截至2007年末,成交8000万美元。货币掉期交易的推出有助于我国外汇市场形成即期、远期、外汇掉期及货币掉期等从基础业务到衍生品、从短期到长期衍生品的产品系列,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避险服务。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特征及成因

与发达国家产品多样化相比,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存在服务和营销差异,尤其是信誉化差异等方面的主观差异;另一方面,各主体产品的客观差异化程度严重不足。由于较高寡占性的市场结构,使市场主体缺乏进行产品创新的动力,导致整体外汇市场新产品推出的速度慢、品种较少,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交易币种偏置

从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以来,很长时间只有人民币兑美元、港元、日元及欧元的即期交易,直到2005年5月18日才推出了8种外币货币之间的交易,2006年又推出了人民币兑英镑交易。在较长时期内,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在过去10年里,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1995年开始美元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差异化建立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存,因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特点是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而国有银行产权不清,银行从根本上没有承担相应金融风险的动力,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受制于国有银行较为陈旧的管理理念,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的动力不足,影响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的力度。

(二)即期交易比重大

从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即期交易是市场上唯一的交易形式,2005年8月才推出远期外汇交易,2006年4月开办了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且交易规模很小。2008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接近30000亿美元,其中,远期市场交易量为173.7亿美元,掉期交易为4403.0亿美元,远落后于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很显然,即期交易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交易类型偏置严重。而据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数据可知,即期交易占市场交易量的32.62%,远期交易为11.75%,掉期交易为55.63%。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准入、汇率水平、业务范围等方面的严格管制,导致因创新而可能产生的银行产品差异不明显。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服务营销环节薄弱

产品服务的差异基本上属于主观差异,营销是形成主观差异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主体营销理念的薄弱,缺乏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意识,所以还不能利用产品差异来打造自己的品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不足,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市场竞争不充分,抑制市场主体的创新。由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买方较高垄断和卖方较高寡占,加之还有政府的隐性担保,导致了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的竞争不充分,尤其表现在争取市场份额、开拓金融产品工具上。这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明显少于其他股份制银行的事实中可以得到证明。第二,严格的金融管制压抑了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存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以及银监会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严格而复杂的审批,市场主体创新的动力就必然会受到严重抑制,这就会导致市场主体在业务种类上的趋同而在宏观上聚集系统性风险,最终造成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质量低下。四、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路径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缺乏的原因分析中可推导出若要客户得到更多的差异化产品,最主要的办法是增加市场竞争,减少对市场的人为干预,规范市场准入与退出,发挥市场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确定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占主导的银行机构在市场定位上一直存在趋同化现象,所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同质、同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因此,各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战略。

(二)加强金融创新以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市场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业务特点,不断推出创新性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产品。[3]目前,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和货币互换等传统交易产品,同时也包括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相结合的混合互换、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4]我国的外汇交易产品主要是即期交易,2005年才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其交易规模还很小。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外汇市场汇率波动频率将会增加,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会增大,因此,为适应管理汇率风险的要求,应尽快进行外汇市场产品的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作为外汇衍生工具的开发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出为客户外汇风险管理服务的个性化的外汇衍生产品。[5]为此,首先,应进一步扩大交易的货币种类,由目前的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港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交易扩展到可自由兑换所有货币,并进一步扩展外币之间的交易,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其次,应进一步丰富产品形式。如在远期交易基础上,适时推出人民币期权和期货交易。最后,进一步深化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改革,并鼓励中资银行参与非交割远期(NDF)交易,增强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市场化的人民币即期汇率水平的形成。

(三)提高营销水平以增加差异化服务的优势

由于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市场营销意识,其市场营销雷同化严重。随着市场竞争意识的加强,参与市场主体应逐步建立市场营销差异化意识,以客户为中心,了解顾客需求,提升服务质量,以建立与顾客的长期稳定关系作为市场营销的首要目标,实施市场细分战略,推动业务经营的发展。

国外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结构;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6)01-21-06

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这一举措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引发人们对外汇市场的关注。在当前人民币加入SDR的背景下,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外汇市场开放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然而,与发达国家的外汇市场相比,我国外汇市场差距何在?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国际上重要外汇市场与我国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外汇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结构的相关理论

(一)市场结构和市场集中度

市场结构概念源于产业组织理论,指市场的卖方之间、买方之间以及卖方和买方之间的各种关系。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就是上述关系在市场中的综合反映。因此,市场结构是一个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概念。影响市场结构的关键因素包括卖方集中程度、买方集中程度、产品差异性和市场壁垒。市场集中度是衡量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常用的指标,反映了市场垄断程度的高低。衡量集中度的指标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类。绝对集中度是指在规模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产、雇员等方面的累计数量占整个行业该指标的比重,即前几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相对集中度是反映所有企业总体分布的集中度指标,有赫芬达尔指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

(二)外汇市场结构概述

广义的外汇市场结构通常包括:1.市场层次。一国的外汇市场通常分为两个交易层次:第一层次是零售市场,由客户和外汇交易商组成;第二层次是批发市场,也称交易商间市场或者银行间市场。交易商间市场的交易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直接交易,交易商可在市场上直接与其他交易商进行交易,彼此既可以充当做市商也可以充当客户,该类交易属于分散的交易且透明度较低;第二种类型为间接交易,交易商通过经纪商间接进行外汇交易,形成准集中型的经纪市场。2.市场参与者。按照市场参与者的身份,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者可以分为三类:外汇交易商、外汇经纪商和客户;按照交易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投机交易者和套期保值交易者。3.交易机制。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机制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连续竞价市场,二是定期(集合)竞价市场,三是连续交易商报价市场。目前,国际外汇市场主要采用的交易机制是做市商报价驱动,同时又有经纪系统(电子经纪)通过集中交易商的双向报价提供指令驱动的撮合模式。

二、国际外汇市场主要情况

现代意义的国际外汇市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发展起来的。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达5.3万亿美元,且形成一个以国际金融中心为纽带、24小时不间断的无形市场。其中,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是最重要的两个市场。

(一)美国外汇市场概况

从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来看,美国外汇市场是由有限的做市商提供流动性、众多参与者向做市商询价的报价驱动型价格发现机制。从市场结构来看,美国外汇市场的参与者虽然众多,但做市商机构市场份额较大,市场交易量分布明显不均,是一个由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交易商主导的寡占市场。1.市场结构美国外汇市场属于无形市场,无固定的交易场所,与全球其他外汇市场保持24小时的业务联系,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之一,也是全世界外汇结算的枢纽。世界各地的美元买卖(包括欧洲美元、亚洲美元的交易)都必须在美国(主要是纽约)商业银行账户上收付、划拨,美国国内其他外汇市场的外汇买卖也要通过纽约外汇市场划转。主要OTC外汇交易平台包括EBS、FXALL、360T和路透dealing等;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则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Group)、费城证券交易所(PHLX)、美国洲际交易所(ICE)和美国国际证券交易所(ISE)等。美国外汇交易分为三个层次,即银行与客户间的外汇交易;本国银行间的外汇交易;本国银行和外国银行间的外汇交易。金融危机后,美国出台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对外汇交易加强了监管,其中要求外汇衍生品交易通过有组织交易平台——互换执行设施(SEF)进行,该措施改变了外汇市场分散的格局,加强了交易的市场集中度。近年来,随着算法交易和主经纪业务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交易量在美国外汇市场上的比重逐年上升。另外,大型交易商还是美国外汇市场的规则制定者,成立于1978年的外汇市场委员会由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组成,通过制定准则和规范为美国的外汇市场发展提供指导。2.交易产品及交易量美国OTC外汇市场主要包括即期、远期、掉期和期权等几类。根据2015年7月纽约外汇交易委员会(ForeignExchangeCommittee,FXC)的第22期北美外汇交易量调查,2015年4月所有OTC外汇交易产品(包括即期、远期、外汇掉期和期权交易)日均交易总量为8812亿美元。其中,即期产品日均交易量约为4270亿美元,占比48%;远期产品日均交易量约为1897亿美元,占比22%;掉期产品日均交易量约为2177亿美元,占比25%;期权产品日均交易量约为468亿美元,占比5%。3.参与主体美国对经营外汇业务没有限制,政府不指定外汇专业银行。因此,几乎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可以经营外汇买卖。参与主体主要包括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银行和非成员银行(商业银行、储蓄银行等)、外国银行在纽约的分支机构、境外银行的行和代表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股票和外汇经纪商等。从市场的地位上看,分为交易商、经纪商及新兴交易机构。交易商以商业银行为主,但目前投资银行、保险机构成为外汇交易市场上的活跃角色,与商业银行共同提供流动性,扩大了做市商群体,即交易商(dealer)。美国外汇市场有八家主要外汇经纪商,经纪商一部分专门从事某种外汇产品的买卖,但大部分还是同时从事多种货币的交易。经纪商自身并不产生交易,但其专业化中介外汇交易也是外汇市场的重要力量。经纪商既有声讯经纪商,也有电子经纪商,目前电子经纪商发展迅速,已经超越声讯经纪商成为主要业务方式。新兴交易机构成为市场新增力量,主要包括高频交易机构、对冲基金和资产管理机构。高频交易机构往往是独立的、以自有账户交易的专业化机构,外汇高频交易领域的寡头垄断特征较为显著,少数机构即是这个领域的主力。高频交易基本依附于机构间市场,与电子经纪平台、多交易商平台以及场内交易所连接,向外汇市场提供流动性。相较于高频交易机构,对冲基金并不十分透明,属于私募性质。典型的资产管理机构是客户账户(比如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进行投资,这类机构往往持有大量的跨国资产组合,无论是投资、头寸调整以及盈亏实现,都需要考虑汇率变动的因素,因而对外汇市场较为倚重。根据FXC调查显示,2015年4月,美国外汇市场上的报告交易商、银行或其他交易商、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4%,18%,39%,9%。4.交易币种美国外汇交易包含了绝大多数货币对。FXC调查显示,2015年4月,外汇交易量的币种主要为欧元对美元、美元对日元、英镑对美元、加元对美元等主流货币对。日均交易量分别为EUR/USD2927亿美元,占比28%;USD/JPY1508亿美元,占比14%;GBP/USD1064亿美元,占比10%;CAD/USD977亿美元,占比9%。

(二)英国外汇市场概况

1.市场结构1979年10月24日,英国完全取消外汇管制,伦敦外汇市场基本上成为完全自由的市场,外汇交易量不断增长,并持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作为一个不存在外汇管制的国家,英国外汇市场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界限并不明显,国内金融机构能够参与国际外汇市场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也相对较少。因此,跨境交易在英国外汇市场中占比较高。英国外汇市场上超过50%的即期交易通过电子经纪系统(如EBS和路透)和电子交易平台(单银行和多银行平台)达成,而远掉及期权交易大多通过双边询价方式直接达成。由于伦敦时段承接纽约和东京两大交易时段,英国的外汇市场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的外国银行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外汇买卖。根据BIS的统计,英国外汇市场上交易商之间的交易占比约为40%。尽管非交易商金融机构在英国外汇市场上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大量的交易流仍集中在大型交易商手中,外汇市场的寡占结构仍没有改变,但传统意义上明确划分的二元市场已逐渐淡化。2.交易产品及交易量英国伦敦外汇市场是最早建立的国际外汇市场。2015年4月BIS数据显示,伦敦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达2481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产品主要包括即期、远期、NDF、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六大类,其中即期产品占比约为39%,掉期交易占比约为42%。3.参与主体伦敦外汇市场主体由英格兰银行指定的外汇银行(本国的清算银行、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和外国银行)和外汇经纪人组成。外汇银行和外汇经纪人分别组成了行业自律组织,即伦敦外汇银行家委员会和外汇经纪人协会,负责制定外汇市场交易规则和收费标准。外汇经纪人与外币存款经纪人共同组成外汇经纪人与外币存款经纪人协会。从市场参与机构来看,根据BIS统计口径,主要包括报告交易商、其他交易商、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等几类,2015年4月市场份额分别为39%,25%,32%和4%。4.交易币种伦敦外汇市场交易货币多达80多种,也是欧洲美元交易的中心。根据2015年4月英格兰银行的统计报告,在伦敦外汇市场交易的货币中,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和澳元的交易占比分别是89%,39%,15%,16%,6%和4%。从货币对上看,主要集中在USD/EUR、USD/JPY和USD/GBP。

三、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基本情况

我国境内外汇市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零售市场,也称结售汇市场;二是银行间的外汇批发市场,各银行通过外汇交易中心的平台进行外汇交易,平衡外汇资金头寸。栗书茵(2011)通过对我国外汇市场集中度指标的实证考察,认为我国外汇结售汇市场即零售市场的集中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银行间市场属于买方较高垄断、卖方较高寡占的格局。以前在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和汇率制度弹性较小的背景下,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扮演着主力买方的角色。随着近年国际收支格局的改变和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买方垄断结构也将朝着竞争性方向发展。但目前看来,大型做市商银行仍是市场的主力机构,市场份额约80%左右,当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卖方寡占程度依然较高。

(一)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历程

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1994年4月成立,为各金融机构提供外汇交易与清算服务,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2005年7月2l日,中国外汇市场进行重大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在这个改革背景下,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从2006年开始受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二是从2006年1月开始,银行间外汇市场在即期竞价交易的基础上,引入了双边询价和做市商制度;三是不断完善汇率衍生品产品序列,相继推出了人民币外汇远期、掉期和货币掉期,满足市场参与者的汇率风险管理需求。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2005年汇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做市商报价时参考前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并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这一举措提高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

(二)市场结构

我国外汇市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零售市场,企业和个人客户在该市场办理结售汇业务;第二个层次是银行间的外汇批发市场,各银行通过外汇交易中心的平台进行外汇交易,平衡外汇资金头寸。从市场规模来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规模更大,约为零售市场交易量的两倍多。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交易量为零售市场交易量2.59倍。

(三)产品和交易结构

自2005年汇改以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持续进行产品创新。其中,2005年推出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2006年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2007年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2011年推出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已具有即期、远期、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等衍生产品。从交易情况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结构也趋于优化,汇率衍生品交易量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中的占比连续五年保持上升势头。2015年上半年,以掉期为主的外汇衍生品交易约为3.72万亿美元,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的50.7%。

(四)参与主体

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者包括银行、财务公司、基金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集团。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境外银行(境外清算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以及村镇银行。截至2015年6月底,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人民币外汇会员488家,外币对会员132家,外币拆借会员248家。其中,人民币外汇即期做市商30家、远期和掉期做市商27家,外币对做市商16家。

(五)交易币种

根据2015年上半年的交易数据,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即期交易主要集中在美元对人民币交易,占比93.71%;在非美元交易中,主要是欧元、日元、新加坡元和港币,占比分别为1.79%、1.35%、1.55%和0.65%(见表1)。在远期和掉期市场,绝大部分均是人民币美元交易。在外币对交易中,USD/HKD以及EUR/USD占比最多,分别占比56%以及30%。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已推出九个货币对的直接交易,但受客盘需求和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上的交易币种集中度仍较高。

四、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国际对比

1.交易产品及交易量从交易规模上来说,我国外汇市场的体量较小,2005年上半年为4.53万亿美元,仅相当于伦敦2天、纽约一周的交易量,与我国的经济总量、进出口规模相比,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明显偏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经形成了现货和包括远期、掉期、货币掉期、期权在内的基础类场外衍生产品体系,产品结构与国际OTC外汇市场比较一致,同样是以现货产品和掉期产品为主。现货和掉期交易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中的合计比重超过90%,国际外汇市场以上两品种合计比重也达到80%。不过,相对而言,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远期、货币掉期和期权品种的交易份额明显落后于国际外汇市场。2.参与主体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者与国际外汇市场在大体类型比较一致,都可以划分为交易商、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客户三类,但细分上有显著区别。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者以银行为主,做市商银行在是市场的主力机构,市场份额约八成左右。而国际外汇市场上,交易商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以自动化交易机构、对冲基金等为主的其他金融机构已占有相对多数市场份额,与交易商一道共同成为国际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此类机构在我国现阶段外汇市场仍缺失。3.交易币种2013年,全球外汇交易仍保持较高的货币集中度,交易最活跃的5个币种为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澳元,其市场份额之和超过80%。美元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交易量占比为43.52%,美元和欧元两个币种的市场份额之和达60.23%。与国际外汇市场对比,我国外汇交易市场可交易币种数量仍然有限,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交易币种单一化、多样化程度较低,特别是绝大部分交易集中在人民币对美元上,我国外汇市场上美元交易占比超过94%。未来,随着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的深入,我国外汇市场上的币种结构将不断优化,欧元、日元、英镑等国际重要货币的市场份额将有可能上升。4.掉期交易期限结构我国银行间外汇掉期市场期限结构与国际外汇市场比较一致。比如,国际外汇掉期市场上七天以下期限交易与一年内期限交易的比例约为7:2,我国银行间市场的这一比例约为6:3。5.监管措施英美两国都是取消外汇管理制的国家,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对外汇市场的交易基本没有限制。自金融危机以来,英美尽管都加强了外汇市场的监管,但主要集中在提高市场透明度、集中交易平台以及中央对手方清算等,但总体限制较少。而我国对外汇市场的管制相对严格,零售市场交易要符合实需原则,即要有真实的贸易背景,银行间市场机构交易则受到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限制,这就限制了境内外汇市场的广度。与之相对应的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快速发展,离岸市场因管制较少,近两年发展迅速,已超越境内市场。按管涛(2015)的统计,2014年全球人民币日均交易量已突破了2000亿美元,离岸市场交易量是境内的两倍。

(二)启示

通过与美国、英国以及BIS全球外汇市场统计的比较,我们发现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交易规模小,与我国经济地位不相符合;二是交易主体单一,以银行为主体,非银行类机构很少;三是产品相对单一,衍生品占比较低;四是币种单一,以人民币美元交易为主。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主体、产品及币种单一的情况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应以加入SDR为契机,推动外汇市场朝着更加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外汇市场买方和卖方的投资、避险等交易需求,并与国际发达外汇市场接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市场的发展:一是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参与机构主要是境内商业银行,参与机构的同质性导致市场需求单一、交易方向趋同。应进一步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入市,尤其是国内大型企业入市;另一方面,应有序引入合格的境外主体,通过丰富参与主体培育形成国际市场意义上的外汇买方和卖方机构,平衡市场供求。二是进一步优化交易产品结构。目前银行衍生品交易量首次超过即期市场。但从衍生品的产品结构上看,掉期交易占比95.9%,远期、货币掉期和期权的比重偏低。未来,可继续发展标准化衍生产品,通过发展标准化产品提高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三是发展非美货币交易。我国外汇市场上的货币集中度较高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客盘需求不足,大多数贸易企业仍采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二是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需要,银行习惯将其他货币头寸拆成美元对人民币和交叉货币对进行管理。为此,建议进一步推动双边本币结算,提高其他货币的客盘需求量,同时通过考核等激励机制鼓励银行参与非美元货币的交易。四是逐步放松管制,满足多种交易需要。应随着资本项目的放开,逐步放松对外汇交易的实需原则,以满足各类机构套期及保值的交易需求。

参考文献:

[1]齐兰.西方现代市场结构理论述评[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6):54-58.

[2]栗书茵.我国外汇市场结构判断及其优化[J].金融研究,2011(6):46-54.

[3]丁剑平,曹芳琴.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与实证[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5-62.

[4]孙杰.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结构[J].中国金融,2014(23):50-52.

[5]朱红.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

国外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市场营销 留学生教学 国内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05

Abstract Marketing is a creation and meet the customer demand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e and abroad clas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marketing, from the arrangement of contents, before class preparation and assessment three aspects summarizes the overseas marketing teaching in the place that can draw lessons from, and put forward the marketing students for teach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 marketing; teaching of foreign students; difference at home and abroad

1 背景

来华留学是我国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输出的切入点,作为中国梦的一部分,来华留学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来华留学生规模迅猛增长,如图1所示。其中,在校人数2005年为141087万人,而到2014年已达到377054万人,创下了历史纪录。据美国全美比较国际教育学会(CIES)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大国,占全球留学生份额的8%。根据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到2020年要争取全国当年外国留学生人员数量达到50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笔者所在学校面向留学生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自2007年招生以来,目前在校学生规模已达157人,经过几年的努力,面向留学生的教学组织工作正逐步变得规范有序。

作为管理学科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市场营销是一门主要研究营销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查冬兰,2012)。从实践中来说,市场营销是让商品和服务从概念到顾客消费的管理过程。与给中国学生授课相比,留学生专业课教学除了授课语言的不同,还需面对授课对象文化背景不同、理论基础差异大、英语语言能力层次不齐等问题。对于市场营销这门社会性较强的学科来说,针对留学生的授课方式和形式安排有本质性的变化。

2 调研内容

笔者充分利用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学机会,旁听学习了市场营销课程,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任课老师和学生也有充分的探讨,对课程的内容安排、课前准备以及考核方法有了全面的把握和新的认识。

(1)内容安排。课程授课对象是本科大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生中约30%是国际学生。这门课程是校内课堂学习,结合授课、小组讨论、视频短片、阅读材料和学生作业,而课堂授课只是定位为辅助学习,不能代替材料阅读。课程设计的安排以学生团队学习为目的,辅助以课内外的广泛讨论。课程一共有13周,每周一次,一次3个小时,包括2个小时的授课和1个小时的小组讨论。要求一周至少12个小时来完成课程学习,课前学生要求阅读课本(Solomon et.al. ,2013)的相关章节。

(2)课前准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所有课程的资料和师生互动都是通过学校的Wattle平台,在开课前授课老师均将本课程时间安排、课程课件、考核方式、课程要求、每章参考资料等上传Wattle平台。本课程授课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①每周需要课前阅读章节内容和相关参考资料;②准备课堂和小组的提问;③完成练习题。

(3)考核方法。本课程学生最后的得分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通常我们所说的平时成绩占到了60%,而期末考试只占到40%。其中小组成绩占到了30%,占平时成绩的一半。因此考核能充分体现平时的积累,而不是学生最后的突击,也注重团队的协作。

3 调研心得

市场营销学者一直在探讨教学有效性的问题(Hill和Herche,2001;Smart等,2003)。Faranda 和 Clarke III (2004)通过学生面谈调查的方式发现融洽的师生关系(rapport), 及时的信息传递(delivery),客观公正的态度( fairness ),良好的信誉(credibility)以及有效的组织( organization)是影响市场营销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3.1 课前准备

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之上的应用科学,即包括宏观营销又包括微观营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发挥的空间较大。目前针对留学生的本科招生尚未形成规模性的入学考试,考核标准仅限于其在本国高中阶段的表现,而每个国家的高中教学质量和所授知识差异显著,学生知识储备表现不齐。例如申请人在讲授基于成本的定价策略时,部分学生对于盈亏平衡价格的确定百思不得其解,需要帮助其回顾基本的数学推导,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其次,大部分亚洲国家英语为第二语言,在英语表达和理解上明显弱于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国家的学生。因此留学生教学更需要平台来支持,这样授课老师提前将资料于平台,以便学生有更充分的准备。市场营销教学离不开案例教学,除了经典的案例,还需时时更新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案例。除了案例本身,还要了解案例的背景,虚构的和不具代表性的案例难以激起语言水平和基础参差不齐的留学者的共鸣与积极参与。如何充分有效地去组织和传递案例信息,同样利用教学平台,在课程开设前授课老师就将本课程的所有课件和每章需要阅读的材料在平台上,每堂课程结束后上传课堂录音。

3.2 授课过程

E-marketing贯穿整个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Kaplan等, 2010 )。在授课中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材案例中涉及大量跨国公司、新产品以及品牌等名词。授课老师通过打开facebook等网站,直接以公司主页、新产品图片、Youtube视频等形式展示,课堂形式不仅多样,也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和内容的理解,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课后积极与学生沟通授课效果和及时获得学生信息反馈。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留学生教学以国际市场营销为突破口,跨国公司提出了“哪里的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商品”的目标,其定位是在全球市场上谋取收益和市场份额, 而不是在狭隘的地区市场或国内市场上追逐利润。留学生就业岗位的全球性,决定了学生应具备置于国际化的背景来学习市场营销,如国际市场营销有的文化风险、文化策略,这样才更能更好地满足实际的需求,积累产品销售、国际市场调研与分析、营销策划、客户管理等理论知识。

3.3 课后任务

针对市场营销课本上尤其是案例中词汇量多和涉及领域广的特点,学生英语水平、理论背景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尤为重要。预习内容不仅是基本的书本知识,需要学生花更多时间精读案例的背景材料,以及书本知识延伸的学术论文等理论前沿。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学生需要完成小组案例、个人研究论文以及小组研究论文,13周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3次研究论文的撰写,这些都作为最终成绩的构成部分。

4 总结

市场营销教学与市场有些是脱节的(Harrigan 和Hulbert,2011),市场营销授课老师需要去了解实践和管理中的营销问题(Reibstein等, 2009)。如何有效地去构建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这是国内外市场营销教学中共同面临的问题。总的来说,此次参加国外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和调研,受益匪浅。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可开展和值得推广之处有:(1)用国际化的视野去组织授课内容,具体的讲就是善用google而不仅是百度去检索相关素材;(2)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交流;(3)注重学生平时的阶段考核,聘请优秀的研究生作为课程助教,负责课程平时的练习和课程问题的收集,进而增强课程内容的作业强度和教与学的互动,以满足新时代市场营销DNA。

参考文献

[1] 查冬兰. 多元文化背景下市场营销留学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2.3:94-96.

[2] Faranda, W.T., Clarke, III, I.. Student observations of outstanding t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educators[J].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04.26(3):271-281.

[3] Harrigan, P., Hulbert, B. How can marketing academics serve marketing practice? The new marketing DNA as a model for marketing educ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011.33(3):253-272.

[4] Hill, M.E., Herche, J.. Teaching and effectiveness: Another look[J]. Marketing Education Review 2001,11:19-24.

[5] Reibstein, D. J., Day, G., Wind, J.. Guest editorial: Is marketing academia losing its way?[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9.73:1-3.

国外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央银行 外汇 干预

一、引言

2014年4月9日,人民币中间价重返6.1490。其实,此位置相较今年最高位的6.0990,贬值0.8%,今年来的即期价格则贬值3%左右。不过,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已升值约35%。

1994 年中国实行单一人民币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升值或贬值的压力。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我国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2005 年汇率体制改革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继续扩大,人民币不断小幅升值,资本流入增大。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避免汇率大幅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在外汇市场上积极干预。在结售汇制度和央行积极干预外汇市场的背景下,大量的外汇顺差转变为央行的外汇储备。到2013年12月份,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 38,213.15亿美元。

今年来,不乏国内有关学者对于我国外汇干预模式的研究,并且利用多种模型对中国的外汇市场进行预测。傅勇、李月(2013)通过对国外其他国家对外汇市场干预模式的总结,认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存在标准的外汇市场干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外汇市场干预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时代性的干预形式。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格罗夫(Stephen P. Groff)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会”上表示,中国贸易顺差逐年减少,人民币升值动力正在逐步耗尽,未来人民币会出现双向波动的趋势。另一方面,美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未减弱,而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放缓,在新的局势下,央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显得更为重要。

二、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手段概述

按照一般传统的观点,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一般分为:(1)冲销式干预指央行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它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国债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维持货币供应量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2)非冲销式干预指不存在相应市场冲销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而我国采取的是冲销式干预政策,并且在2005年的汇改之前,取得了诸多成功,对当时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急速增加,并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在经历重大变化。本文亦主要根据最近两年国内学者的对央行干预的有效性的研究进行对比和总结,并且结合最近的央行政策对央行未来的干预提出些许建议。

有鉴于中国的外汇市场较晚的重视,中国国内对于外汇市场的学术研究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国内此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陈音峰、王东明(2013)采用了递归参数方法对1995―2012年第一季度方法估计了中国的动态冲销体系,并且预测了外汇市场压力和外汇市场干预指数,认为央行外汇市场干预存在“顺经济风向行事”和“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特征,且在特定时间存在干预超调。一部分的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以上观点,在对2005年8月―2012年9月数据的实证分析后,宿玉海、刘姗姗(2013)利用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央行的冲销干预政策既稳定了汇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冲销了由外汇干预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从他们着当时的的时间点看来,央行的干预政策整体上的成功的,但也不排除在过程中央行的冲销干预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便是央行在外汇市场干预过程中的干预性。而马威、杨胜刚(2013)研究也支持了央行的被动型观点,他们则选择了1994年1月―2010年6月的数据为基础,从获利的角度来评价央行的干预政策有效性,其文章最后的结论是:在样本期间,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亏损47953.112亿元,且干预操作被动,冲销操作不具备可持续性。梁立俊、莫洁玲(2013)则将预期因素加入到了分析模型中。在对央行政策的影响因素上,王霞(2013)利用2002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数据分析后认为汇率制度对央行的政策具有重大影响。在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下,央行干预程度明显降低,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相应提高。对于央行干预强度,佘婷婷(2013)的对2000到2010年数据的EMP指数计算,印证了当下的中国外汇市场像“市场化”道路前进的观点。

三、总结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的外汇市场仍旧是面临诸多挑战的。不论主客观原因,央行的市场干预手段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2013年初,央行创设了旨在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期限品种,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微调功能的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设借贷便利。另一方面,央行的干预条件也更加苛刻,汇率市场化是中国外汇时尚的总体趋势。2014年3月17日,央行将人民币波动幅度由1%扩大到2%,对这一调整手段,央行的解释为顺应市场的要求,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从最近几年的汇率改革上看,央行一直以“汇率市场化”为改革的口号,但即便在普遍分析央行将逐渐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的现在,央行也仍旧担负着“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2月来人民币累计贬值近3% 多策应对汇率波动|顺差|贬值_凤凰财经

/a/20140412/12107178_0.shtml

[2] 美元大幅下行 人民币贬值压力减弱-中国社会科学网

/jjx/jjx_gdxw/201404/t20140411_1064671.shtml

[3]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傅勇、李月:外汇市场干预模式和货币政策:国际比较及经验启示.[J].上海金融.2013(11)

[5]陈音峰、王东旭:中国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有效性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03)

[6]宿海、刘姗姗. 我国央行冲销干预有效性实证分析:2005――2012.[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05)

[7]马威、杨胜刚.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效力研究:基于获利标准的研究.[J].求索.2013(06)

[8]梁立俊、莫洁玲.加入预期因素之外汇冲销干预的有效性分析.[J].海南金融.2013(04)

[9]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4]第5号-中国货币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

.cn/fe/Info/7152058

[10]周小川.央行将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管理干预.[J].中国总会计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