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心理素质培养

一、对高中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广的今天,很多学校已经将素质教育付诸行动,切实加强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此,我们应该鼓掌叫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教育却被忽视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育部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面对社会上、生活上、学习上的压力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所以,对高中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不能单单依赖专门的心理课程,而是需要所有的教师密切配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进各学科的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巨大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学科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人类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十分巨大。而这些知识中就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心理素质教育素材,所以,高中历史学科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不容小觑。另外,我们应该知道,历史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因而这些历史中揭示的人类发展规律教师也可以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对过去和现实进行思考,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毫无疑问,抗挫折能力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中可以使学生受挫的方面有很多,如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所承受的学业挫折。近年来,由于学生遭受挫折而最终酿成的悲剧不在少数,令无数人悲痛。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纵观历史,古今中外都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屈原、西汉时期的张骞和司马迁,还是唐朝时期的高僧玄奘,等等,他们虽然都遭受了各种挫折,但是他们却不向命运低头,依然不屈不挠,顽强地进行抗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历史伟人的事迹来教育学生。比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卧薪尝胆”的故事:越国被吴国打败以后,越王勾践和他的夫人就到了吴国为吴王夫差养马,忍受各种屈辱。但是,勾践却并没有就此堕落,而是卧薪尝胆、立志报仇,最终消灭了吴国,成就了霸业。另外,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中国近代史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部分教育素材。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遭受了各种各样的侵略,直至辛亥革命再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一直不屈不挠,从未放弃反抗,而且愈挫愈勇。所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不惧挫折的抗争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素材,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敢于对抗挫折的信心。通过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不仅使学生能够有勇气、有信心去战胜人生道路上难免会遇到的挫折,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

心理专家指出,情感是教学过程发展的一种动力,所以,教师要通过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指导学生利用适当的方法来增强自己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只有当学生将目光放得长远,能够看到更伟大的爱时,才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从而才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目前的国情,感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听,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能够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教师激情澎湃的讲述,学生的情感其实已经产生,但也正是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情感没有得到巩固,教育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所以,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历史图片以及影像资料,然后再结合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在融入情境之后进行积极的讨论,最后使学生明确: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这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进行提问:“那么作为现代社会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回答:“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笔者认为,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主的讨论,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加深学生爱国情感的升华,最终内化成他们自己的爱国理想。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第2篇

当代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对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偏差和障碍,应善于把握、启迪、疏导,以主题班会、影视社评、专题、演讲、典型事例分析、分组辩论、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中学生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领悟人生价值;经常用其身边的先进人物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乐观奋发、勇敢坚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客观、全面地想问题办事情,调试心理状态,防止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2、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兴、愉快、欢欣、喜悦等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可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促进人格健全。为此,教育工作中应创设“紧张度”,在紧张之中辅之以健康、愉悦的活动或操作,适度调节情绪,谨防因管理过程中急于求成,因斥责、否定、处罚学生等导致的情绪对立,而形成冷僻,偏执,自卑等性格;同时应不断培养、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学会用有效的方法;自觉调节情绪的紧张度,做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

3、塑造良好的性格。中学生心理素质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往往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和较稳定、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即人的性格。塑造良好的性格要做到:(1)、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选用精当的方式和手段,培养、塑造性格中好的一面,克服、矫正不好的一面;(2)教育活动中特别注意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中学生,尊重其人格,掌握其年龄特征、家庭环境和个性差异,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自我陶冶等方法启发学生3编制确实可行的科学训练计划,运用心理学的“正强化”原理,爱护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训练良好的心理品质。切忌用一些违背教育、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压抑挫伤学生个性的手段。

4、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德育工作要引导中学生做到: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隐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有心理偏差、适应不良者,应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与同学好友交往的机会: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师的情感态度在中学生心目中分量很重,被看做是集体、社会的评价使其产生心理满足,并在此心境中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也有利于发展中学生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健康情绪和乐观豁达的性格,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去创建。

为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德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科学、操作性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辅导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完美个性的健康人格的人才,是我们德育工作和每位教师的重大历史责任。

培养当代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工作要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确定对策,实现教育目的。

中学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中学生,以思想品德课为核心的多种教育途径,都应体现“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习目的过于狭隘、学习动力不足;只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轻视体力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等等。我们应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学生思想状况,针对其思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具体应做到:

1、教学思想的确立既要从国家、社会、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的角度出发,也应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的客观性;既要严格要求,又应给以充分理解,使他们能活泼、健康、全面地成长起来。

2、教学内容的选择彻底杜绝中学生教学内容的“成人化”,即使是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发展规划等时事学习的内容,也应选择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材料,对学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否则其效果往往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死记硬背,不领其旨,起不到 应有的教育功效。长此以往,会引发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逆反心理。

3、教学方法的应用,由于改革开放和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社会信息涌入,中学生的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显著增强,教师要敏锐的观察这一点,并适时改革教法,研究和注重其开放意识,增强教学合理理论、现实的透明度;研究和注重其自主意识,实行民主讨论教学;研究和注重其好胜心,引入竞争的教学机制等等。可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告诫我们:那种不顾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盲目灌输,死板说教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应彻底摒弃了。

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的心理可造就健全人格和完美个性,反之则形成不健全人格和不完美的个性。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学生、对于由中学生形成的集体,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也是颇为重要的。

 

当代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相关文章:

1.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2.怎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4.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第3篇

一、培养学生的坚忍精神和自制力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表面现象到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忍性格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还是其他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一盘散沙,激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样,物理教学的质量就能得到提高。我在教学中,特别把注意力放在新知识的感知和把它纳入原有知识的结构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旨在同化新概念,增强比较能力。并适当地增加实验次数,为学生加强感性认识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渗透式地接触、理解并掌握好概念,在学习心理上有信服的感觉和收获的喜悦。总之,课堂内外,在“看、听、做、想、练”这几个方面的交替活动中,教与学双方都能得到一定提高。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全体学生尽可能都有思考、发言、练习、讨论和板演的机会,而不能为了课堂气氛、教学节奏、课堂容量,而把机会全给少数尖子生,应当挑一些易回答、易解答、易操作的问题让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去做,为其提供成功的机会,促使他们取得成功。例如:在《光的反射》一节中,开头不妨安排一个小游戏:让一位学生用一面平面镜将固定方向的激光笔的激光射向指定的靶心。这时学困生也会举手,往往他们做得很好,因为好动的他们可能小时候早已做过类似实验。教师的责任就是迅速及时地把握好每一个教育契机,让其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鼓励他们在成功中树立起学习信心和决心。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中学生更多地渴望自己成才,初中物理教学应适应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而物理学史则是最好的工具。比如在讲磁和电的时候,给学生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可他并不灰心,而是从失败中找原因,最后发现了电磁现象的规律,为电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讲授力时可以列举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简单的自然现象出发深入思考,执著研究,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三大定律,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在讲述密度时可以列举瑞利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寻找最后发现了氩气,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等等。通过诸如此类的物理学史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师生间只有心理兼容、情感沟通,才能配合默契、教学相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热爱、尊敬、理解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对一部分后进生。要坚持“走小步,不停步,积小步,成大步”的做法,任何一堂课都不要冷落他们,要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多个台阶,让他们也能在没有压力的舒展、宽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使人选择靠近一种知识,而避开另一种知识。”当一个学生对他的老师产生信任感时,他才有可能“亲其师,信其道”,才有可能在学习物理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常与学生促膝谈心,倾听他们对日常琐事的看法,积极创造条件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等;上课时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物理“不能不学,不得不学,不好意思不学”。

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是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体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今的中学生,在心理素质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自信心缺乏、抗压能力不够、没有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等等,如何通过体育课程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值得初中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主体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这一点已经被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只是部分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未将此点很好地贯彻下去。在初中体育课程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热情,有些学生由于身体偏胖或偏矮,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或者缺乏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通过主体教育来提升学生对体育的热情,通过激发自信心来更好地展开体育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训练目标,针对那些体能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减轻训练难度,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逐步克服对体育的恐惧感;其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体育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体育闪光点的发掘,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评价,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多予以鼓励和支持,助其更好地展开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困境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在顺境中成长,基本没有遇到过大的风浪,因而意志力普遍薄弱。不少中学生在学生上或生活上稍微碰到一点困难,便感到力不从心、难以为继。这种心理素质对其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主动通过困境教育,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其抵抗困难的信心与毅力,最终提升其心理素质。首先,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体育训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来展开困境教育。体育训练有着很强的技巧性,不少学生在学习一项体育技术时,往往会重复很多遍,仍然不得要领,这对其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其学习的自信心。这时,体育教师所要做的就不仅仅是体育技能的传授,还应该主动积极地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言语鼓励与示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挫折中不断磨砺自己,最终全面提升自我的意志力;其次,挫折固然有助于磨砺学生,艰苦的教学环境也能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体育教学大都在户外进行,一旦遭遇到不良天气,往往会予以取消。体育教师可以改变这一情形,只要不是极端天气,刮风下雪其实更容易磨炼学生。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天气条件来展开教学活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将体育教学走向校外,通过与景区或生态园合作,让学生在更为宽阔的自然环境中来挑战自我。

三、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与合作意识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大多数时间是在户外进行的,并且体育教学也依托于一定的体育运动。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分成各个学习小组,例如篮球爱好组、乒乓球爱好组等,这有助于初中生在体育课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从而减轻当前初中生中常见的孤独感与焦虑感。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体育教学任务的需要将班级学生分成任务型小组,让组员共同去完成一项体育活动,比如接力赛、篮球比赛等等,这种任务型小组,有助于组内成员进行磨合与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协调自己与组内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逐步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及和他人合作的能力。久而久之,任务型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在完成任务中的重要性,最终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通过在不同小组之间举办各种类型的竞赛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篮球比赛、长跑比赛等等,这种激励性的赛事活动,可以通过名次荣誉激发小组内部成员参赛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其竞争能力,并且这种小组之间的竞争,还能进一步促使小组内部成员为夺取最佳名次而更加注重协作配合,进一步培养合作精神。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自信心、意志力、合作意识等品质不仅有助于初中生目前的成长、学习,对于他们以后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代峰.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学园,2013(08).

[2]王尚东.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民营科技,2012(10).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第5篇

一、紧张心理的调节

有一类学生能思考问题,但不能依据相关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往往思而无获,或一知半解;课堂上表情拘束,紧张,愁眉不展或急躁不安。究其原因,一是可能因成绩比较差,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二是可能因某种原因导致思维受阻,心中紧张,提问时,结结巴巴或离题。对于这类学生,答疑前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若总是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不要随便批评或提别的学生回答,否则易挫伤其自尊心,扼杀学生积极性。教师应改变课堂气氛,如语气、态度的改变来消除其紧张心理,或将问题按思维程序分成有层次的引导性问题,化难为易逐步深化。从而鼓起他们答疑的勇气,如:用焦耳定律分析:“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电炉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热,为什么?”让学生用充分的时间思考后,回答时仍显紧张。我便将问题化为系列引导性问题:“电炉丝和铜导线是怎样连接的?”“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怎样?”“电炉丝与导线的电阻谁大?在通电时间相同时,哪个发热多?”这样,既便于思考回答和归纳,又增加了师生谈话时间,紧张心理不断清除,使之顺利完整的回答问题。

二、 自卑心理的消除

有一类学生常常过低的估计自己的答问能力,感到自己的思维和表达不及别人,或已经思考出答案,却怕答错闹笑话,被老师批评、同学指责,因而丧失思考问题的信心,不敢回答问题,对这类学生,提问不宜要求过高,适宜于回答低技能问题,如概念的总结、表述、公式和定律的简单应用等。小结时,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对一些简单问题回答欠准确,一般采取由浅入深的层次式设问诱导启发,并注意从降低问题的难度方面,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提高自己的答问能力,增强这类学生答疑的自信心。坚持长期做下去,便能逐渐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调动其学习热情。

三、 求进心理的激发

具有求进心理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能够围绕设疑内容仔细思考问题,并能较快的作出回答,适于回答有一定思考幅度的疑问,在其回答后,不必急于小结,要适当把问题引入新课题,让其从新旧知识存在的共同要素中,概括对于新知识的表现认识,或让他们变换思维角度,探讨不同的思考方法,让其思维正常发挥。如:我在讲并联电路的特点时,讲了并联电流的特点后,这样设问:“怎样求出电阻R1和R2并联后的总电阻R的大小?”有学生很快回答:“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可求出。”此时并不立即小结,而是进一步引导:“这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都未知,能否求出总电阻?”回答是:“能求出,可以有U表示相同的电压,用欧姆定律分别表示干路和两支路电流I、I1和I2,代入I=I1+I2中,消去U,即可求R。”据此思路板书解答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此法证明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而且能运用这些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 好胜心理的引导

好胜心理强的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由于激进导致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求答,导致答案欠妥当,甚至不着边际,离题甚远。在教学中宜对他们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如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解题方法的归纳等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欠妥当时,教师既不能附和其心理,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乱加指责或挖苦,应恰当指出由于思考问题片面或粗心而引出错误,并给于正确的引导,交给他们思考方法,以保护学习积极性,但不可对其进行过多的表扬,否则他们会悠悠飘飘然而自喜产生骄傲情绪。如:在讲完弹性势能概念之后,向学生提问:“弹簧被拉得越长,具有弹性势能越大吗?”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弹性势能越大。”“为什么呢?”此时学生不完整回答:“因为变形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呗。”就在学生自以为是时,我便发问:“如果超过弹性限度,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在这样发问之下,学生立刻意识到思考不周密,导致错误,答案不宜自明了。

五、 逆反心理的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