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部提出的一个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高中学习阶段由于有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忙着学习,很少抽出时间来运动。高考压力是导致学生缺乏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高中体育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简析

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某个学科过程中形成的素养,其中包含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等[2-3]。不同的学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其核心素养是自主健身,其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一)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展示和比赛活动,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二)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

(三)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即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种能力的培养,整体提高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一)运动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学习是一个获得新知识、重构旧知识的认知过程。人在不断地学习当中,其知识体系的构件会越来越趋向完善。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学生不断地学习该学科的知识,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完善自己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方面的知识体系。在拥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实践中,才能够进行熟练运用,并积累经验,提高运动能力。在我国体育与健康学科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包括小学、初中直至大学阶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以田径运动中的跑步的学习为例。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跑步运动,几乎每天都会参与跑步运动。学生在积累充足的运动知识时,能够针对性地开展运动,而不是和往常一般盲目的跑几圈就完事。在跑步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跑步姿势,调节呼吸节律,使自己跑步的耐受性增加。在跑步运动时,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有氧运动,避免跑步过多,产生反面效果。总体来讲,跑步运动看似简单,实际上其中所蕴含的知识有很多。在高中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体育锻炼之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二)健康行为的培养路径分析

健康行为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将学到的运动知识运用到体育健身活动之中。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保持身体长期处于健康的状态。体育健身实践并非一早一夕或者是三天打?~两天晒网,而是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健康行为需要一个健康的意识和健康的习惯来支撑,在长期的培养中形成一个健康的行为。

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将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使学生能够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重在坚持、劳逸结合。过度活动会引起反面效果,导致身体健康受损。因此,要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劳逸结合。在剧烈活动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避免运动对肌肉及肌腱韧带的伤害,使运动对人更有益。运动就像饮食,暴饮暴食不利于健康,体育运动也不宜“暴饮暴食”,而是要有规律的活动,也就是每天要保持适量的运动,并长期坚持。教师要在体育课程中教导学生学会健康管理,结合自己的生理来选择适当的运动,例如有的学生不适合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柔和的运动如慢跑、太极等项目来运动。在体育活动中,教会学生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总的来说,健康行为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热爱体育活动,并坚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体育品德的培养路径分析

人的体育品德并非是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培养过程。体育品德的培养内容包括体育活动中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体力活动,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力、意志力。体育品德的培养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耐力、意志力等,并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克服体育活动中的困难,强大自己的内心,培养顽强、进取的精神。体育活动中通常存在竞争,有竞争力必有胜负,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使其能够正确看待竞争之间的胜负,并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德。体育活动中,每个学生会承担运动角色,尤其是在团体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团体的一分子,承担着团体中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适应竞争环境,争取为团队竞争荣誉。而且在竞争中要尊重对手、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篮球、排球、足球等等团体性的运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实践阶段,都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在一个团队的合作之中,个体与团队是密切相连的,个体承担着部分团队的责任和义务。个体在团队之中要充分认识到团队的意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等等,并积极完成个人的任务。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学习中,不同的个体、团队之间的竞争,也是社会中各种竞争的缩影。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之中通过竞争关系来提高个人的能力,锻炼的意志力、耐力,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实际上也是为以后踏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铺好基石。在开展篮球比赛时,团队内的人员要有争取荣誉的决心,有积极竞争的意识,并通过密切的合作来争取团队的荣誉。在比赛的过程中,尊重对手,不诋毁对手。尊重团队成员,不因队友失误而埋怨。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体育活动中,从各方面来培养个人的体育品德。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 新课程,2015.04.

[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 中国学校体育,2007. 6.

[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

[7]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教学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非革命性的转型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人才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贤才,国之宝也。”当今世界,所有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当代教师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承载着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培养贤才的重任,需要全面履新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外在的教育教学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朝着正确的方向提升,培养现代的优质人才。

一、人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核心素养

人的核心素养重点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经合组织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形象的认为,这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三个维度。

“人与工具”主要指人们利用语言、数学、审美、技术和学习等工具,进行社会生活和创造性工作的素养。“人与社会”主要是指人在社会中具有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涉及团队合作的素养。“人与自己”主要是指人具有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以及具有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概括就是人的核心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师,除了自身具有“人的核心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诊断指导能力。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三个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澄清正确的教育思想,其根本问题是要理解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教师要从“学科人”变成“学科教育人”,培养的目标要从“培养学科专家”变成“利用学科内容作载体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人”就是教师要熟练的应用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协助学生发展。一是利用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根据学科特点形成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解,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策略,实施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就是教师要熟练应用教育教学评价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缺陷进行诊断,设计和实施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矫正方案。进一步概括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除具备优良的“人的核心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优秀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智慧的教育教学群体(个体)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在我国学校制度中,教师具有双重任务,就是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这两项工作正在由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逐渐熔合。下面笔者就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两个角度来分析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

1.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形成的行政班级管理者,其任务是班集体形成和管理、班级教育的实施和班级教学的沟通。

班主任的教育技能主要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坚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其主要教育技能可分为:

班集体形成技能。主要是根据所任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特质,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逐步形成的班级特色。对学生来说,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是培养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好场所,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就是团队 合作。

主题班会技能。根据班集体形成的要求,自主选择班会的主题,确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班会方案(含驱动性问题设计,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组织班会开展,并能评价班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取得的效果。

班级活动组织技能。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活动的教育目标,撰写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相关的安全预案等),并完成活动组织工作,评价活动效果。

沟通技能。班主任要与学生、学校德育处、班级科任教师(含召开科任教师教学分析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含召开家长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的沟通技能是班主任的重要教育技能。

个体诊断和矫正技能。根据学生个案情况,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矫正措施,实施有效干预,评价干预效果。

从我国学校班主任的职责看,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中,肩负着“人与社会”中的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培养,“人与自己”中的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等自我反省素养的培养,承载着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个好班主任就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培育一群好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班主任专项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也是很有意义的。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和原理,自觉能动的进行核心素养有效教学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可分为:

课程理解和规划。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发展者,课程在教师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在教学中得到发展。“课程理解和规划”技能主要有,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解能力,含课程的理解、单元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解,特别是形成对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能进行教学规划,确定教学节奏和课时安排。二是在课程理解的基础上能自主进行教学资源的选取,补充为形成核心素养而需要的新的事例和教学资源,使课程得到新的发展。三是根据自身能力,开发校本课程,能设计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评价课程实施情况。在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大赛”)中,中学语文的学科项目“教科书研究与使用”,中学思想政治的“时政评析”,历史的“故事评析”,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问题评析”等均属于此类技能的考核。

教学分析和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和评价等进行设计。根据立德树人、学科德育和课程育人的要求,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省“第二届大赛”中,“教学设计”项目属于此类,在“第三届大赛”中,选手需要进行片段教学,实质也要进行教学设计,只是不需要书面表达出来。

教学技术和应用。教师要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技能,如实物展台、多媒体设备、录播设备、3D打印、计算机等。二是利用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如查找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动画、视频(含3D)、几何画版、学科OFFICE、网上阅卷、质量分析软件等。三是会使用常用软件制作课件。四是能利用微课程、电子书包和网络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如“第一届大赛”的课件制作,“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地理科,都有电脑绘制地图的项目。

课堂组织和教学。这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技能,主要包含组织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应用、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和启发思考、板书和板画、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流程控制和应用生成的教学资源等。课堂组织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是培养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的好场所,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或实景教学活动进行教育。“1-3届大赛”都设有片段教学项目除考查课程理解和教学设计外,主要就是考查课堂组织和教学。

作业布置和辅导。作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检查学习目标到达度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有效的进行多元化的学科作业设计,合理的布置学生作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等技能。多元化作业的布置和实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试题命制和评价。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试卷命题蓝图。目前基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蓝图设计,要根据基于标准的命题原则,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根据命题蓝图,按要求编制或改编试题,组卷形成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合理设定评分标准。能利用网上阅卷软件或手工进行评卷。利用教学质量和试题质量分析软件,科学地分析试卷和试题的命题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有条件的还要利用软件对学生进行学业诊断,提出学习诊断和改进建议,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试题评析和试卷讲评。如“第三届大赛”数学的“解题析题”,地理的“命题设计”,综合素质测试的“评价”均属于此类。

课堂观察和反思。能利用课堂观察理论进行课堂观察,根据量表进行记录,并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立和达成、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评课均属于此类。

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研究和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技能有,一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会查询资料,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实施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并能根据实证结果,通过思辨得出合理结论,撰写论文,指导教育教学改进。二是能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第三届大赛”综合素质测试的“教科研能力”和“论文修改和评析”均属于此类。

学科专项教学技能。各学科的专项教学技能是最有学科特点的,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技能。如“第三届大赛”的理化生科学的“演示实验”,英语的“口头作文”均属于此类。

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学科 核心素养 培养

核心素养作为近期被广泛关注的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高度的探讨。而在体育学科这一领域,很明显,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体育学科中,有效的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了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就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从素质到素养的关注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从素质到素养关注度的逐渐转移,其主要根源在于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素养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

2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离开了学科教育,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什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呢?经研究初步将其定义为: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不同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无区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各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其基本框架,即一级指标的三个维度和二级指标的6个维度是相对固定的,只是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各指标的侧重点不同。

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策略

3.1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1)依据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娱乐性的体育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如各种体育游戏都能发挥此作用。挑战类的体育项目如田径的耐久跑,能否积极参与和在遇到极点的时候依然坚持,对于学生自己克服困难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挑战精神的学生往往无需任何引导就能坚持不懈,而意志力薄弱、不能吃苦耐劳、缺乏自我挑战意识的学生往往会中途退场,甚至在体育课开始的时候直接提出见习等要求。对于这类项目的教学,教师就要采取措施,如采用交替追逐跑、篮球运球与耐久跑项目整合练习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养成良好意志品质的目的。对于合作类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只有在与同伴或团队密切配合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多创造这样的团队合作的练习环节,如多采取这些项目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达到培养和提高合作意识的目的。

(2)合理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工作,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对于高中生学科教学,情景教学法的采用将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这一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要合理把握方法使用度,既要做到巧妙,还要收放自如。例如,在M行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教学。在助跑起跳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各种形式的助跑不过杆练习,直线的、斜线的起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线路的约束(弧线),固定脚的起跳(外侧脚),这样过渡自然,衔接没有明显的断口,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3)要巧抓品格教育时机及时渗透。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课堂观察环节,以前往往很多人忽略了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出现单纯走流程式的体育教学,对课堂观察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一个个良好的品格教育时机,十分遗憾。例如,教学中发现责任心比较突出的学生、乐于助人的学生、勇敢拼搏不畏困难的学生、比赛失败相互鼓励不抱怨的学生等,教师都要巧妙地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3.2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形成策略

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习惯的形成应主要集中在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和坚持锻炼的运动习惯等方面。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养成运动的习惯呢?

(1)要明确目标并精准选择教学方式。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要在充分了解目标的前提下选择教学内容和有效方法。例如,在进行正面原地双手抛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从培养探究的角度出发,设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把实心球投得最远?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必要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再将得到的答案通过实践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在体育课中通实践展示自己进行科学学习的成功。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是切实可行的,是非常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