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范文第1篇

關键词:小学;数学;能力;提升

一、参加专业培训

教师通过业务培训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改良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灌输式”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在数学科学领域体现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会抑制学生自身的潜能,阻断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教师只有不断地全面接受专业的岗位培训,才能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教材展开。教材还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教师只有依据教材,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但其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却不能获得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非本末倒置?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进而让学生在生动且有活力的数学课堂上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关注学生思维模式

小学生个体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对此,教师应多加关注,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有的不漏掉重要的信息的优点,但却费时较长,因此,教师应教学生学会筛选数学知识,选取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信息,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擅长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具有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的优点,却易出现马虎粗心,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四、优选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尚不完善,因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小学生的学习模式;优选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是既要适合不同学生,又要适合不同的内容,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是适合的,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

五、做好课外的工作

要想让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六、参加教育科研

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教师要做到善于教,就必须研究教;要通过科研活动,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教研相长。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七、正确引导学生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八、总结教学经验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主体,是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民办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民办教育外部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民办高校发展日趋稳定,教师自身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这三个层面探索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政策先行和践行:营造有效的外部激励环境

1.落实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平等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公益性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在丰富教育资源和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在对此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然而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地位上的显著差距蚕食弱化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欠缺归属感和责任心的青年教师更关心如何能考入公办院校或如何寻求一份让他们有安全感的工作,试问他们怎能用心追求当下工作中教学能力的提升?所以,民办教育的地位需要进一步落实,这是宏观层面上促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2.继续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毋庸置疑,当下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公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巨大的差距使民办高校教师职业信念不坚定,流动性强。有心从事民办教育的青年教师想寻求更多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机会,然而往往由于民办院校自身资金受限、意识不到位等原因,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容易在现实中受挫。安居才能乐业。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和自身能力提升。《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可以缓解民办高校发展经费的不足,稳定青年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心志和热情,有利于激发青年教师的敬业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加尽心尽力尽意地追求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学校正视和努力:营造积极的内部激励氛围

1.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民办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至少包括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在民办高校中往往占很大比重。然而受年龄阅历所限,青年教师相比中老年教师,在教学技巧的娴熟运用和教学知识的累积等方面现实差距较大,总体而言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的培训有利于青年教师更快地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其自身的自信和责任感,最终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然而专业能力的培训需要资金投入。尤其是对于营利性的民办高校而言,增加教师培训的投入在短期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投资回报。除非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对青年教师培训有着长远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否则很难愿意牺牲一定的收益做出此举。另一方面,是学校对青年教师职业感和忠诚感的培养。基于多方面的综合原因,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人才流动较为严重。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对青年教师职业感和忠诚感的培养,更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通过大力招聘的方式来补给人才流动的空岗,缺乏对于现有人才的忠诚度和责任感的培养,这样解决人才流失的方式治标不治本。2.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工作管理与监督机制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并没有建立或健全教学工作管理和监督机制,有的没有专门的教学督导管理机构,有的没有专业的教学督导团队,有的没有健全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等。无规矩不成方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创造一个积极的教学工作管理与监督机制来约束和激励。缺乏这个机制,完全仰赖青年教师的自律和自觉来自我提升教学能力,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在认识到位的前提下,设置教学督导管理机构和聘请专业的教学督导团队,相比摸索健全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要容易得多。民办院校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不能直接照搬公办院校或其他民办兄弟院校的成熟经验,必须考虑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区位优势、专业设置等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应及时根据督导效果来调整管理办法的细节,例如教学督导的评价指标、教学督导评价的反馈与教学效果的改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和教学能力退步的惩处等。3.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发展科研长进是教学能力提升的“源头活水”,若无科研工作做后盾和底蕴,大学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将会失去后劲和根基。科研薄弱是目前民办高校长远发展必须重视解决的硬伤,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重这个、轻那个。对于科研不能不重视,但也不能过度重视。过度重视科研,容易引导青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分配在科研工作中,而忽略教学能力的提升,如此将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造成教学发展停滞甚至退步的内伤。民办高校领导层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发展,引导青年教师建立科学的人生科研规划和教学能力成长规划,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提供校级资金资助和激励,还可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灵活的方式,对青年教师中的教学能手进行表彰与奖励。4.提供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民办高校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热情,愿意挑战新时代的实践信息,然而实践平台的建设即硬件和软件的采购及实践人员的培训,需要民办高校的办学者耗资巨大才能完成。有的民办高校高调重视实践教学,但吝惜资本投入,有的民办高校斥资建设了实验室,配备了实验器材,然而由于忽视相关软件的配备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导致教学实践平台不过徒有其名,无法真正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有的民办高校积极发展论证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申请省级特色专业成果,获得不菲的经费支持,从而可以更深入地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有效缓解搭建实践平台的资金问题。部分民办高校积极利用扶持民办高校的利好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办学的资金筹集渠道。当然,更重要的是民办高校办学者自身提高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和长远战略眼光。

三、教师热爱和追求:打造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内因

1.提高教育的责任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与公办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根基不会有太大差别,多数教师都以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为理念。但不得不承认,民办高校给青年教师提供的薪酬和福利等待遇与公办院校教师待遇相去甚远,让部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下,往往无奈地追求工作量及课时费过于追求教学质量及学生收获,同时等待时机跳槽,对于所任职学校的情感归属逐渐减弱。信仰缺失的当代,让相对清贫的民办高校教师义无反顾地守着教育事业着实很难,但能坚守到底的,无一例外,都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热爱是教育事业腾飞的原动力。教育的对象不是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且独一无二的个体。若不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华横溢的人站在讲台无论如何滔滔不绝,也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而不能造就台下的学生。因为没有热爱,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热爱教育,才真爱学生,才会根据他们未来的成长所需设计自己的教学重点,不惜课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只为看到学生收获满满的笑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应常常回顾自己选择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初心,眺望自己对于教育事业起初的热情,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和责任感。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民办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和资质与公办院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和资质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高校青年教师的普遍特点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即毕业之后直接从教,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和阅历,实践知识储备不足,不利于民办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信息化社会进程迅猛推进和教育改革浪潮此起彼伏的当下,为迎接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不仅仅应提高教育的责任感和热情,也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和与时俱进的知识积淀,否则,对于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此,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必须树立时时充电、终身学习的理念,夯实自己的专业文化底蕴和知识结构,拓展广阔的课内课外学习资源和思维空间,通过自学、进修等形式,主动获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适应新环境。3.加强教学反思大多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都能认真对待课堂教学,通过用心备课,对于所授内容了如指掌,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然而现实的教学过程总有得有失。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职业归属感和教育责任感不强,在这个欲望横流的年代心气浮躁,较少注重教学反思,教学水平容易停滞不前。教学反思是所有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只有反思,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取长补短,才能有针对性地使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教学反思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对应、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认知、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专家督导提出的建设性意见等。教学效果是个永恒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能谦卑静心的反思,总能找出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间,更好地完成下一堂课。4.摆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部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容易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中走极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轻科研"的情况较为普遍地存在:有的人在学校科研激励不足和自身科研认识不到位的情形下,对科研漠不关心;有的人因为科研工作太过辛苦对科研望而却步;有的人有科研热情却缺乏科研经验和科研规划,对科研开展茫然不知所措。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轻教学"的情况也一定程度地存在。部分人特别注重科研带来的职称晋升等名利双收的“福利”,在教学方面的关心和投入不足,纯粹为了科研而科研,科研方向与教学专业没有紧密结合,以至于丰硕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学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推动作用。对科研与教学的态度不可偏颇,只有从教学中发现值得探索的课题角度来激发科研,从科研的启示和成果中汲取精华促进教学,两者才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罗佳.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及其与职业认同、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0.

[2]张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59-160.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34;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51-01

目前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现状,对人才的要求呈现综合型和复合型。高职院校属于中国高等教育类,高职院校的目的是为社会教育出成千上万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呈上升趋势,社会认可度也逐渐上升[1]。但由于形势的改变,高职院校还需将陈旧的思想深入解放,创造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更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老师应在一定程度上深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来改善教育方式,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1、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义

信息化的含义就是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区域运用的整个过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属于综合能力,它包括了搜索和收集信息资源得能力、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额能力设计、选择和评估信息资源的能力、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等[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明显特点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从而得到教学模式呈现个性化、学习方式呈现自主学习化、学习资源网络化以及环境呈现虚拟化。

2、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状况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趋势和信息素养是目前教育信息化的重难点。如今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信息素养较低,而对该能力的培养还时常出现一些误区和缺点。

2.1 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年龄是约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条件

在高职院校中有大部分教师的专业背景都缺乏信息技术的元素,特别是针对一些中老年教师,他们不仅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够了解,对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也缺乏了解,导致出现信息化焦虑的状况[3]。目前他们的教学方式还处于传统模式,往往通过教案、粉笔和黑板来进行教学,甚至不愿意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

2.2 教师无法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

就算信息技术特别先进,也不能完全替换教学内容的适用性。比如,目前有一部分老师在上课前都会提前准备好课件来帮助教学,但大部分老师都只会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忽略课件的实质意义,并未将课件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效果自然而言就不会理想。

2.3 高职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对如今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W能力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得知大多数教师都不了解信息化技术教学设计,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缺乏已对高职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约束。

2.4 高职院校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不到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决策层都不够了解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性,从而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停滞不前,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严重缺乏。针对这种情况,不仅引起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忽视,还会影响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进展。

2.5 在信息化建设上着重硬件投入而忽视软件环境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对数字化校园实施创建,甚至有的学校已建设成功,在建设过程中投资相应的硬件设备是必须的。不过很多学校往往只对硬件设备比较重视,反而忽略了软件环境,甚至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

3、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进行培训,按照以下要求进行:(1)将学生设为中心轴,对其学习能力着重培养。(2)可通过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内容。(3)实施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深入探究的学习模式。(4)采取教师和学生协作学习关系的教学模式。(5)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果和资源进行评价[4]。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强化,主要内容包括:对计算机和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进行熟练,培养其搜索、收集以及选择信息资源的能力。对全员进行信息化培养,特别是针对主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着重培养其信息化领导力。将微课最为主题,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新模式进行探究;微课也被称为课例片段和微课例,该课例的主要内容是短暂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是通过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活动。正常情况下,微课的时间为8-10分钟左右,且容量较小。通过以上这些情况得出,微课具有时间段、资源容量小、主题明确、制作简单方便以及针对性较强的优势[5]。

参考文献

[1] 周正杰.高职实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23(5):113-114

[2] 李新良,胡小红.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建[J].文学教育(下),2016,15(9):66-66.

[3] 马琴.高职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与提升途径研究[J].速读(中旬),2016,11(9):113-113.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能力;综合素质

1高职高专教学特点

1.1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教学目标: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院校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和标准上具有差异。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的人才,这对高职高专教学提出了必须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要求,即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和以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等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其中包括学生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完成职业任务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岗位变动时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四个要素。

1.2具有必须够用性的教学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在近些年经过了不断的改革,其学制逐步从以往的3年改成了2年,这些都促使着高职高专院校在“必须够用性”这一教学要求上下功夫。“必须够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专业基础知识;三是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四是应变能力和岗位基本素质;五是创新意识与开拓能力。

1.3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和教学要求的必须够用性出发,严格做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一方面要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切实达到“必须够用”的教学要求;一方面院校要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一方面还要对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加以关注,并将“基础知识”、“通用技能”、“具体岗位所需技能”这三个模块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还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4存在较大差异的教学对象: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都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而且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类型十分复杂,既有中职毕业的学生,也有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这些情况都造成了高职高专学生在起点、文化、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性。面对这样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选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本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2如何提升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能力

根据前文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特点的描述,笔者从创新、教师自身素质、职业精神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教学能力的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2.1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人生存的法宝,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教育中的创新精神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要求,这样一来,教师就需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各大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发现某一事物的问题时,他才会对这一事物产生兴趣,并进而产生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欲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创新并不是提出了某一定律而对整个人类发展造成影响,也不是改变了历史行进的车轮,创新是人们能够独立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独特且有效的解决方法。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还要克服自身浮躁的心态,加强同学校领导及其他同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将培养自己与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并让学生在不断创新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2.2提高综合素质:高校发展如何,并不是简单由学校建筑、硬件设施决定的,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资源的质量才是最关键的因素。目前,国内不少包括高职高专院校在内的高校都存在着一味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实践教学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状况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仅仅依靠教与学难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进具体的工作场景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效率自然也无法得到提高,毕业生在求职中也无法占据有利地位,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反映,在学校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根本无法应用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如此教学方式,高职高专“必须够用性”的教学要求如何体现?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又从何谈起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此,笔者提出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这一观点。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仅仅依靠丰富的理论知识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场景中正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只有教师自身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之后,才能够增长教师自身的见识与实践教学的能力。除了教师主动参加实践锻炼之外,高职高专院校还需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工作并对培训结果加以考核。教师只有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够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知识技能完美地教授给学生。

2.3塑造职业精神:一个优秀的人才除了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之外,还要具有极高的职业精神。一个没有职业精神的人在任何行业中都是无法生存的,这是社会上的共识,但我国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却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及教师职业精神的塑造,这一问题对学生择业、从业以及院校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塑造学生及教师的职业精神,仅仅依靠相关课程是无法完成的,这一工作需时时刻刻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师肩负着树人育人的重任,因此院校首先要对培养教师职业精神的工作加以重视,引导教师热爱自己的教师岗位,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学习中给以学生适当的鼓励与关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才能以热情积极的心态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3结束语

综上,高职高专院校存在教学目标具有明确导向性、教学目标具有必须够用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等特点,笔者从这些特点出发提出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塑造职业精神这三个有效提升教学能力的策略。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尚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期待域内其他学者的指正。

作者:季东平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高丽娴,于威,王学明.高职高专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20:75-76.

[2]崔娜,徐颖,杨洪玲.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几点感受[J].中国校外教育,2012,30:55.

[3]周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儿童护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4.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范文第5篇

(一)教学引导能力

教学引导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学引导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教学引导能力的提高是个反复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深入地学习、反思与行动,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知识、经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逐步取得进步。

(二)教学诊断能力

教学诊断能力指教师发现自身教学缺陷与学生学习障碍,设计出针对性改进方案的能力。教学诊断既是对教与学存在的现实问题的诊断,又是一种发展性的诊断,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诊断可分为教师的自我诊断与教师间的合作诊断。

(三)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面对的是发展中的、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而一些问题是无法通过向外界学习获得解决方案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不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诊断能力是教学能力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教与学的诊断,并做出针对性改善,既可提高教学创新能力,也可提高教学引导能力。

二、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是教学知识、经验不断获得与积累,并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学知识经验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向外界学习获得,建立学习型组织可帮助教师在群体之中高效获得外界的知识经验。二是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提高教学诊断能力是获得教学知识经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教师需要进行终身学习、进修以充实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可帮助教师源源不断的获得珍贵的知识,可最优化推动教师群体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提高。学习型组织有五个要素:系统思考、建立共同的愿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要求教师从整体考虑问题,从学校、学生和自身考虑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为达到这种系统的思维,需要建立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自由、流畅交流的渠道。通过自由的交流、沟通,学习与了解彼此之间的教学知识与经验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建立共同愿景,使教师的目标一致,是实现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确立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塑造完整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把每个教师取得的成绩看成是教师群体取得的共同成绩,并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尤其是精神上的奖励,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教师实现自我超越是其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学校管理者应当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条件、搭设平台。当然,教师能否实现自我超越关键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个教师只有超越自己,教学能力才能取得十足的进步。教师的心智模式越好对其教学能力的提高越有利。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过程必定是对事业执着追求的过程,精神的愉悦是这种追求的动力支撑。应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人文的精神关怀,培养每一位教师,在心智模式上对教师进行引导。

(二)提高教学诊断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具有积极开展教学诊断的态度,具备丰富的教学诊断理论,并且养成进行教学诊断的习惯,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唤醒教学诊断意识

当前认识到教学诊断重要性的只有专家和教学研究人员,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教学诊断意识。他们只看到自身教学的优点与长处,对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置之不理,使得进行教学诊断成为空谈。所以,为提高教学诊断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应具有谦虚的态度,认真对待实践中暴露出的自身教学缺陷,听取多方面意见,愿意同学生和自我展开对话,才能从中习得教学诊断的理论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富有责任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思考自己的教学问题。只有富有道德责任感的教师才会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教学对学生成长更有益,才会自觉诊断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只有长期坚持进行教学反思与诊断,才能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所感悟,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获得提高。

2.加强教学诊断的学科与理论建设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教学诊断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然而,目前我国关于教学诊断理论的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教学诊断学科尚未建立。一方面研究教学诊断理论的人员较少,另一方面很少有一线中小学教师反应教学诊断问题。所以,建议师范院校与一线教师展开合作,密切联合加强教学诊断的理论建设。教学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范院校应开设与教学诊断的相关课程,为“教学诊断学”的建立打好理论基础,使“教学诊断学”逐渐成为独立学科,使教学诊断学科从无到有,为丰富教学诊断理论创设条件。

3.培养教师学习教学诊断理论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