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意识,就会去从事什么样的艺术活动,从而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艺术意识是所有艺术现象中最深层最内在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创作意识,也是时代意识对艺术现象的反映。设计过程是人的设计思想、艺术意识起主导作用,人的设计思想、艺术意识的形成,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元化基础知识结构、艺术的感知力、艺术判断力、审美创造力以及市场意识等,这都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因素。特别是创新思维,更是设计的关键。如果重设计技术轻设计思想,即是由技入道,庄子讲述的“庖丁解牛”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庖丁在三年之后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年长日久才慢慢地悟出道理,做到了游刃有余。因此,对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重视设计技术训练转变到着重对设计思想、艺术意识、创新意识培养方面上来,这是当代艺术设计领域教育的首要问题。

二、创新人才科学思维的培养——从强调聚合式思维向强调发散式思维、联想型思维、批判意识等创新思维转变

发散式思维又称逆向性思维。它的思维方法是从一个共同出发点出发,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部位对出发点提出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它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开放、多向、独创、新颖、流畅,不满足旧的解答,寻求新的方向,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式思维使创新活动充满创新活力,处于层出不穷、生机蓬勃的创新过程中,是创新意识的核心,不论对于艺术设计创新或是科技创新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艺术设计是要有非凡的想象力的,没有发散式思维就不可能有想象力,但发散式思维并不等同于创造性思维。聚合式思维又称收敛式思维或辐合式思维,它是一种收敛式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方法是预设一个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以不同的方法向预设目标推进,考虑各相关因素的相互关系,最后得出一个解决预设目标的方法。

聚合式思维一般只有一个正确的结论,这种思维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从各种信息中产生逻辑性的结论,是属于逻辑性思维的范畴。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相互衔接或交替作用的过程,只有两种思维展开、整合,才有许多突破性的创新。如果我们太多强调聚合式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倾向,那么就会扼杀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个性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联想型思维或称思维想象力,是定向思维(主观潜意识的投射)与发散式思维的结合,它是形象思维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一种创造思维的方法,对艺术设计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现象的思维活动,把几个混乱的想象进行有序的组合。联想能力的前提取决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思维过程中会闪现存储在大脑中的记忆信息,从而产生联想。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量子理论创始人马克斯•普朗说:“一种对于新的观念的鲜明的直觉想象力,它不是依靠推论,而是靠艺术家创造性的想象而产生的。”这说明联想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没有思维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思维。批判意识是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分析、研究、比较、质疑、论证、评价、选择、判断与批判,它是伴随着人类创新的基本活动之一,是决定人们创造(创作)行为的前提。也深刻地影响着创造活动的性质和品质。有了批判意识,从而就能借鉴别人的经验、自己的经验、历史的经验来完善创作,使人们在未来的活动中能够更加理性地构建未来和完善未来,正确地进行创新与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作品与创造,都是批判意识的产物。作为艺术设计者,批判意识还与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有关,应运用主体的全部理智和感情对对象理性的认识和情感的反应,激发对新形式、新意蕴的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叶燮的《集唐诗序》中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才见。”神明才慧就是人的批判鉴赏意识与感知力。上述聚合式思维属于逻辑性思维,发散式思维、联想型思维属于非逻辑性思维,批判意识则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思维两者兼有。非逻辑性思维的作用是为创新广开思路,提出新颖独特的设想,逻辑性思维则是对各种设想进行整合、审查、筛选和验证。郭沫若说:“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只有非逻辑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互相结合才能达到创新的通俗概括。非逻辑性思维对于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塑造新的艺术形象等独创性的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没有什么合乎逻辑的方法能导致基本定理的发现。”对于艺术设计创新来说,发散式思维、联想型思维和批判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学科门类交叉、渗透、综合,淡化和模糊了传统的学科分类。认识和探索事物的特点呈现出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更需要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来进行创新活动。

三、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从重智力向重创造性发展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对创新能力与智力之间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很多人把高智力与高创新能力等同起来,又把高记忆力与高智力的关系相混淆。也有的人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人物才能有的特殊能力,一般人难以达到。因此,教学方法只在提高智力上下功夫,而忽视创新素质的培养。基于人人都有创造力的实际情况,创造性是人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人的发展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性发展,它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创新素质中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动机或创新的愿望,积极地求异、求创新,有了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是顺利开展创新活动的保证,但同时还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是创新勇气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勇气是人的非智力因素,无畏的胆识、顽强的创新意志、坚定的信心、踏实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都对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多元化的最佳优化的知识结构,因为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体系,除解决物与物的关系外,同时还须解决物与人的关系,要考虑到产品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集成性与跨学科性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性。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所以,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精神品质的整合。除上述广博的知识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外,其他如感情丰富、独立性强、细致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方法,刻苦勤奋,多种优秀精神品质共同作用,才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及多思路地解决问题,大胆探索全新道路,才能达到创新目的。

四、艺术设计创新中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文化取向转向与市场取向相联系的转变

艺术设计创新是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紧密结合的综合表现形式,即解决物与物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同时解决物与人的关系—产品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作用,要求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以满足人们的要求与愿望。艺术设计创新必须适应市场并主动开发市场,产品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都以“知识价值”反映出来,当产品具有很高的“知识价值”时,则会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给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强大的冲击。由于产品具有很高的“知识价值”,形成品牌效应,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垄断地位,进而形成垄断价格,赢得巨大的利润。未来的社会就是一个“知识价值”社会—知识价值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产品的价值中大部分将由“知识价值”占据,即“知识价值”创造的价值是主要的形态。在众多的商品中,含有大量“知识价值”的商品将会十分畅销,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者大量消费“知识”的生活方式将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文化价值是某一事物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对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文化价值不能作为一种使用价值来理解,它的实现也不是单纯靠物质占有或物化形态的生产就能实现的,它还要以主体实践活动的条件和要素,进而转化为主体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其文化价值。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之间有时也会形成矛盾,商品的销售本来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是商品销售所产生的时尚和潮流不一定都是高层次的文化需求,销售商往往利用广告的轰动效应,致使低层次的文化需求被夸大,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被淹没,大众实际的文化需求被扭曲或颠倒,所以市场效应可能会扼杀文化创造。在艺术设计之前,新产品的创意是否能在市场上成功,取决于市场调查及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才能成功。然而,大众市场是平均口味的市场,它会束缚创新和扼杀艺术的激情。

五、艺术设计创新审美能力培养——从单纯的审美观念转向与创新形象思维结合的审美能力培养

创新形象思维是人类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其要素是“意”与“象”,即是特定的知识信息与特定的文字、符号、图形要素的结合体。意象互渗,“意”寓于“象”,“象”体现“意”。创新审美能力即是创新形象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主要通过审美想象力和其他思维能力的综合,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形象思维成果。审美想象力是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想象力的基本特征主要有:自由性—思维突破时空自由地驰骋;情感性—形象的美化、组合,意向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结。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跨越时空,同时具有宽度和广度的心理能力。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标 课堂教学 模式研究 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具有启迪心灵,开发智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成为心灵手巧,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美术教育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创造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学美术教育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职能。中学美术教育主要承担着两方面的职能:

第一,是以艺术形式进行美术教育的手段。系统地向青少年进行全面审美教育,使他们从小建立对美的追求,培养美的情操。

第二,是一门培养青少年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目前,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多种艺术思潮不断涌现和更新,需要对现代艺术进行创造性的探索,绘画、雕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领域都急需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美术的创造能力教育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抓起。

现代美术教学已经从着重进行描摹能力的培养转变到着重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将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青少年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出发,改变传统的单纯临摹、复制自然的呆板教学方式,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见解和主观意愿。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减少对客观现象的机械、被动临摹,努力以想象画、记忆画、创作画等形式出现,使学生的大脑和眼睛从固有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构思,构筑一个全新的富有生命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世界。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基础教育作用,彻底变革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的、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是现代艺术的最高追求,正是由于艺术的创造性,艺术才能不断延续和发展,长葆青春的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

一、增强创造内力,激发创造欲望

中学美术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独到的艺术见解。淡化、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坚持和发展启发式教学,努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美术学科的学习作为自身实际需要和生长需要的内驱力,将美术学习的参与权、选择权和评价权大胆放手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权利和空间,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欲望。

教学中,要努力营造适宜创造力培养的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确定主题发展的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主动参与探究的空间。对学生的积极探索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展评等评价方式,使学生获取成功的积极体验,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求知和审美的需要。

美术学科具有特有的宣泄情感、陶冶情操的艺术魅力,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和艺术创造的内驱力。使学生将认知和情感统一起来,获取主动学习的积极动力。如在教学《构图的基本要素》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绘画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进行必要的课堂知识拓展,让学生在学习绘画的构图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摄影的构图形式。同时,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教态要和蔼可亲,努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护,以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育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美术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和相互联系。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课节内容相关的创意练习。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椅子有哪些?请联系生活中的椅子造型,设计几个椅子造型。这些创意练习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美术作品中体现了他们的所见、所想、所感受的事物,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扩展性形象思维得以开启,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新形象。

三、强化探究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特别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获得对基本知识的领悟,强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创造精神得以发挥,主动探究能力得以培养和形成。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曾说过:“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门上写道:“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够实现。”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又是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美术教学中离不开想象。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色彩学习中的色彩心理联想,当看到红、黄色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燃烧的烈火,喷薄而起的朝阳,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将生活中具体事物和抽象联想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色彩的心理联想特性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此外,教师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成立美术兴趣小组,定期组织美术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文化馆、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的美术活动,把学校美术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为他们多提供艺术创造的机会和平台,确实提高美术素养和绘画水平。

加强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美育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勤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钻研和探索,努力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探索和完善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崔雪梅.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原则[J].山东教育科研,2002,(10):28-29.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启迪学生熟悉前人的创新模式,而学习创作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要知道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有所不同。公共艺术教育更加偏向感受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这种能力能够启迪学生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创造意识与精神,能够使学生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只关注已有的知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必须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概念。理由很明显,如果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科缺乏有机的联系,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上的思维是线条似的、薄弱的。进入某种创造活动还是只能用狭隘的专业知识去理解,而不具有宏观意义上的想象力,这会直接影响创新意识与精神境界程度的高低。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形象地说明了整体知识结构中艺术与科学的统一辩证关系:“科学与艺术,它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它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开发与培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科学教育不同,艺术教育至始至终都更加关注个人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前面已经阐述过,这种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艺术中,想象力与审美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无法进入高级的审美状态。这种在艺术中关注的想象能力能够拓宽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其在其他科学学科领有创作的动机、欲望等,还能够预设实验过程与结果,能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远比知识的获得更加有意义。

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更加具有建设性的,能够关注到事物的本质活动的。所以爱因斯坦会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证明艺术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是何其的重要。今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不应将所有的焦点集中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上,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力与想象力。

这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设置中,像艺术概论、艺术审美等等课程的地位就应该有其着突出的地位。高校目前喜好追求课程的丰富性,但是课程质量较低。比如生活礼仪、计算机基础等等实用的课程,不应怀疑这些课程的价值,而是在此广泛的基础课程之上,应该有更加深远并且能够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拓展思维能力的课程开设。比如各种学科的交叉现象、哲学与艺术、文学与艺术、心理学与艺术以及美学等等。

科学需要艺术的想象力,而艺术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有着更加宏观意义上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高等公共艺术教育中,对于能够拓宽学生想象力与审美能力课程应该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而且课程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等,这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规律与创新方法的培养

深入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究其本质,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推陈出新”的过程,如何让“无”变成“有”?怎样推陈出新,艺术家门探索出了许多规律,形成了艺术创作的一系列方法。而学习者往往是先谙熟这些规律与方法,然后在逐渐打破这些规律,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而新的规律也就此诞生。从创作的本质而言,这和科学上的创作是相映成辉的,一个好的艺术大学生,他必然也是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的人,这样的人会具有无可比拟的创造力,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规律与创新方法的培养,必须是公共艺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即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又对整个学科的建设具有完整的规划。这和哲学中事物统一辩证的关系是一样的。

首先,要想培养出顶级的人才,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追求,必须尊重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个体的丰富性会使学生极具创作的生命力,公共艺术教育中倘若能够更加关注学生各自的特点,这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丰富,会对创作规律与方法产生更加强烈的追求。其次,整个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具备严密的系统性,也就是说学科的开设与发展必须符合大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不能够好高骛远也不能够退而求其次,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有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艺术创造活动。最后,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要想学生对于创作规律具有本质的把握,应该在教学过程实施“追问”这一环节。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写作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 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素质体现在其思维能力上,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新能力,在写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事物的复杂性、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决定了创新思维培养的高难度,必须经过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笔者就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体会。

一、明确思维素质的重要性,营造积极思维的气氛,为开发创造性思维垫实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想文化素质取决于思维素质,可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应多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要让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可读性较强的文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思维素质的培养重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写作来说,想象力非常重要,现在学生习作内容贫乏、枯燥,与缺乏想象力有很大关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常在带领儿童观察后让他们充分想象,自编各种各样的故事,专门开设思维课,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不同层面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的个性(即创新意识)。写作课要拓宽学生的思路,变“一言堂”,“一写堂”为“众议堂”,解除学生怕说、怕写的精神束缚,让他们敢说、想写,鼓励他们尽情地表现,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充分肯定,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积极思维的气氛,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准备。

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光靠写作课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远远不够的,写作课堂是一个竞赛场,是激发学生高效、有目的想象,以期创造出思维精品的主阵地,在它之前必须有铺垫、前奏,而这些就是其他课堂(尤其是阅读课堂)和课外生活。中学课本中的文章有许多是想象的精粹,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这些作品中想象的巧妙,激起学生对创造性想象的向往。如教学小说《项链》时,如果能抓住“十年艰辛还债务,孰料项链是赝品”这一构思分析,就会让学生赞叹该想象的绝妙;如元曲《天净沙・秋思》的欣赏,若指导学生将诗中块状意象聚合想象成一幅幅画面,并由此想象连缀成一段情节,就不难让学生乐于驰骋于想象的天地。社会是个大课堂,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课外学习进行指导,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社会的热点、焦点,让学生分析、想象,从中领略积极思维的乐趣。

二、指导学生了解思维流程,掌握一些基本思维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

世上万物纷繁芜杂,但又相互联系,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其特点,寻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点,并由此展开积极的联想、想象活动。人的思维流程是呈流线型的,思维来源于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在把握事物特点后,再延伸下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完成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人的思维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事物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分析和综合,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思维开始于分析与综合,并在整个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步深入揭示事物的关系。而形象思维是借助表象或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活动,主要有联想和想象两种。在思维流程中,最关键的是联想和想象,它最能体现思维的创造性。联想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写作中,它是由此及彼,或相似、或相关、或相反地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它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联想的种类是多样的,首先要教会学生了解相似、相关联想,它们是按常规进行的联想,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相关联想是抓住与该事物有关联的事物进行联想,揭示事物的前因后果。这种联想往往与相似联想融为一体,以相似联想为基础,层层深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篇章思维过程。该联想分线型和放射型两种。线型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此相关的另一事物,再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从而得到对事物的认识。

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求同思维的点拨,启发学生认知这种思维由个别到一般、由点到面分析、归结的过程,把握从类似事物中寻找共同点的方法,并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思维,使文章具有深度。

三、引导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探索,开拓思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这种高层次的创新思维,教他们一些创新思维的方法。首先是发散性思维,它是从不同角度对事物加以探索,研究事物的各种因素、各种能力、各种后果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过程中,要把握事物中不同的个体,立足它们定位,深入分析、联想,悟出事物蕴涵的各种思想意义。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创造能力就是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用发散的眼光看事物,全方位思考问题。当然思维的发散并不是盲目的、凭空乱想的,要明确角度,分析恰当,言之有理,必要的时候还要寻求思维的定位,以扣住题旨。

发散能开拓思维,使之具有广度、深度,但要真正使思维具有新意必须探寻思维的更高层次,那就是思维的独创性,它较多地体现在逆向思维上,它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思考,从而树立一个与众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新形象。

在创造性思维中,能力最高、最具独创性的是想象,它是把头脑中的表象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法,是比联想更进一步的创作过程。在写作中,合理的想象应先把所供的材料与记忆中的材料相联系,然后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让学生仿造句段、写幻想、童话等,通过这些想象作文的训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文学的海洋。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写作是强度最高的思维劳动,如何培养写作中的思维素质,提高思维能力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我们要有梯度、有重点地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为学生营造积极思索的氛围,让他们敢于想、乐于想,增强分析、联想和想象的信心。要指导学生了解思维过程,掌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方法,懂得如何思维,更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他们的想象力训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培养,写作水平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设计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基础能力 创新能力 运用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能力的基本支柱,贯穿于人类创造的全过程,是智慧的表现,是思维的拓展与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即知识竞争、素质竞争的时代。由于设计对现在和未来的设计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挑战和需求,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关注如何培养新一代设计师的课题,更应该将创新思维作为日常的训练贯穿于教学中,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美术设计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构成分别是:(1)基础能力的培养;(2)创造思维能力培养;(3)技法探求培养和运用能力培养。

1.基础能力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基础能力是指对图形形态p比例结构及不同视觉元素相互间的节奏关系的一种分析认识能力。这种能力对设计者来讲是一种基本设计素质能力,它体现一个人的设计素质的高低。这种基本的思维视觉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就像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人们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从而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根据思维探索目标,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也就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求异与创新。当教师要求学生把所想到的一切与“水”有关的词组都说出来时,学生就要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得出水库、水塘、湖水、江水、洪水、泉水、自来水、白开水、纯净水、矿泉水、汽水、酒水、香水等概念和词汇。这种思维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是由一及十的思维变通引发的,这种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思维的敏捷性)和独特性(思维的新颖性),正是我们要求学生具备的基础思维能力。根据不同水体种类的性质特征、影响和作用,进行图形的构思与设计,完成由抽象思维模式转换为形象思维模式的过程。这种基础能力有助于我们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p引导和扩展。

2.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并由此进行广泛的思维扩展,向多维空间和时间的广阔区域进行新的开发。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会从新视角、新观点剖析、研究问题,从而得出新见识、新发现、新创意。启发学生在构思设计方案时,破除思维定式,突破习惯性思维,学会运用变换事物质和量的诸多因素中的某一个,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也就是要克服思维的惰性,使思维具有敏锐性、能动性、冒险性、求异性和独创性。

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系列联想扩展思维模式,在一个设计课题下,设计出不少于20个的构思方案,再通过相互比较、分析,选出最优方案,在突出创意的前提下进行完善。比如设计一个关于手的题材,因为手的用处很大,可以用它进行各种活动,我们吃饭、穿衣、写字、画画、耕作、生产,甚至可以用各种手势代替语言进行交流。手是人体最灵巧、最能动的部分。通过对手的功能分析,展开与手有关的行为、形象图形的联想,可发挥扩展为手形本身的图形联想,手形与植物形态的联想,手形与动物之间的图形联想(手影),手与各种工具(交通工具、劳动工具等)的关系联想,手与各种器具之间的图形关系联想,等等。通过对手的图形联想与再创造,使手的形态及与手有关的各种形态被扩展至最大化,从手与自然界的形态关系发展到手与非自然形态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创造性思维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它可以使我们的意识思维与图形思维有机结合,并通过各种再创造出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从而完成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增强研究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引导兴趣思维与图形设计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顺着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寻找到所需的视觉形式和图形语言,使创造性思维的主题逐渐清晰化和明朗化。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将来的设计活动,一个创意点的高明与否,在于尽管给观者看到的图形是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却能引导观者从平凡的图形中想象出不平凡的事物,进而“品”出不同的滋味。要达到此番境界,必定要经过对创造力、想象力的不断培养。

3.创造性思维技法探求和运用能力

以4到5个人组成的小组为一个单位,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共同研究、分析、提出设想,做到各抒己见、轻松自然,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坚持不作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对于离奇想法的数量,应越多越好,并能在别人的思路上进行引申与发挥,并在此基础上用图形表达出来。在图形创意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交叉进行,即通过构想――草图――深入刻画的草图――重审构想目标――最佳创意图形五个步骤运作。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要不断对各种设计元素不同的设计风格进行研究和尝试。在把想象变成可视化形象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揭示创意图形的规律,我们把图形创意的学习步骤归纳为:同构图形的组织、异构图形的组织、重构图形的组织、解构图形的组织、模仿图形的组织、寓意图形的组织、创意图形的构型转换等多种组织结构形式。通过对这些图形结构关系的组织、认识与实践,使学生能够有效、准确地完成创意图形信息传递的功能。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熟练运用创造性视觉元素,透过创意设计这个表象,能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才是创意设计的根本所在。

设计的本质即创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创造性的设计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既是设计思想和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教学课题的策略制造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指向、诱导,要尊重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突破规律性的法则,大胆尝试,大胆否定。培养学生具有缜密性的思考方法和敏锐的艺术观察能力,使之在设计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无限创意。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美国)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