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想象;作文;积累;训练

对于想象作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实施建议。可见,要求小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培训小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

一、丰富表象积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小学生的作文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结果,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已有表象借助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丰富小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在接触自然、社会的过程中积累表象。儿童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表象。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事物,形成表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表象。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途径。汉语拼音中的字形教学,识字中字形、字义教学,经常利用关图、事物和形象化的材料;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看图、观察事物、实验制作和听故事等形式;阅读教学者,让学生联系经验,练习具体场景、情境等理解词句,等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积累。另外,语文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也能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

4、在积累言语的同时积累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往往以言语的形式(语音、文字)加以表现,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想象的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在积累词汇句式段落篇章的同时,使学生间接地看到许多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从而丰富表象积累。

二、落实想象训练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即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他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可见,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形成,仅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怎样对想象的材料(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以形成新形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训练条件,拓展其想象的空间;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通过训练使小学生逐步学会合理想象。

1、让儿童在活动中驰骋想象。小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外活动和校内外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四类:(1)语文课堂学习活动,(2)语文校内课外活动,(3)课外读写活动,(4)校外语文实践活动等。

2、在学科综合中训练学生的想象。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和社会课等非语文学科,都有训练学生想象的因素。如,美术课上没绘画、手工、雕刻等必须借助想象;音乐课上,学生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3、开展适当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想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想象训练形式多样,主要有对静物的动态想象、对抽象词的具体想象、对无声状的有声想象、对无色状的有色想象、对物体的拟人想象、对个别事物的概括想象等。

总之,想象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想象作文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想象力培养与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培养相结合。

三、想象作文的训练和指导

想象作文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类:1、改造类。如,诗句改写法、观察联想法、画面写意法、音响诱导法等;2、接续类。如,续写补写法、故事延续法等;3、扩充类。如,情境扩充法、词语联缀法、词义描绘法等;4、畅想类。如,情景假设法、理想设计法、科学幻想法、童话创作法等。

如果从想象作文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来看,想象作文的形式主要有给书面材料作文,给画面材料作文,给听觉材料作文,生活作文,情境作文和角色作文等。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文第2篇

1. 无话可写的难题 许多学生在习作之时,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 面对学生的“无米可炊”,教师不应急于“送米下锅”,而是应当给予审美感知能力的训练,在不断提高学生感知美的灵敏度,诱发学生审美指向的同时,逐步积累和丰富审美经验,拓展“期待视野”。具体可以采用三种形式:①在审美陶冶中诱发审美需要指向,即根据阅读与审美的同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对具有丰富审美内蕴的名篇佳作进行审美阅读,在审美感悟中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修养,树立审美理想,确立审美价值观念,从心灵的深处诱发审美需要指向,使学生把注意集中到客观事物美的属性,以求在客观事物美的属性的刺激下发现美,感受美,积累审美经验;②在审美观察中诱发审美注意指向,即指导学生学会“近焦观察”与“远焦观察”相结合、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相结合、有意性观察和随意性观察相结合的审美观察方法,排除事物非审美属性的干扰,让审美属性鲜明、完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审美注意;③在审美体验中诱发审美情感指向,即采用“置身体验(即身临其境),以情动情”和“换位体验,以情移情”的两种方法,诱发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稳定、持久地指向事物的审美属性。

2. 有话写不出的难题 这是因为习作氛围严肃,堵住学生倾吐审美情感之“口”。当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发现了美,体验了美,或者在审美想象中再现审美经验,重温审美体验,再次为客观事物美的属性感动不已的时候,心中已蓄满了美的冲动,应该说拿起笔来描述美,抒发美,倾吐审美情感,已是水到渠成。但是由于教师教风专制,教法呆板,过分注重形式,以及不合时宜的技巧指导,造成习作氛围严肃,学生心灵受束缚,思维受限制,阻断情感倾泄之路,堵住了学生倾吐之“口”,使学生有话说不出,写不出。

鉴于这种情况,应该宽松习作氛围,淡化文体意识,摒除不合时宜的技法指导,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描述美,抒发美。具体方法可以采用:①创设自由的习作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由奔放。②增加习作的自主性。减少命题作文,淡化文体意识,只给范围广泛的开放性较强的习作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描写。③采取日记化、书信化的自由表达形式。当审美情感冲动已到极至,化意为文已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引导学生找个“谈心对象”(或是某人某物,或是自己),拿起笔来用书信或日记等适宜自由表述的形式,“面对面”地向他们细细地描述自己所感受到或所创造出的美,轻轻地倾吐自己对美的冲动,真正做到怎样想就怎样写,做到说真话,吐真情。

3. 内容空洞的难题 造成内容空洞的原因有二个:①学生审美注意泛散,审美观察能力低下,在事物非审美属性的干扰下,他们无法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审美属性,造成审美表象不鲜明、不完整、不生动;②教师在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化意为文的时候不合时宜地进行习作技法、想象方法的指导,转移学生的审美注意,淡化学生审美情感,阻断学生审美想象,造成审美表象再现时不鲜明、不完整、不生动。

针对第一个原因,校正的方法是加强审美观察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具体可以采用:(1)“近焦观察”与“远焦观察”相结合。引导学生步入事物活动的局圈中,“近距离”地观察事物的局部性特点,再引导学生走出事物活动的局圈,“远距离”地把握事物的整体性特点,认清事物的真实面目。(2)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事物的全面属性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独特的审美特性。(3)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定格的时空下观察事物横向剖面的审美属性(如各个部份、各个因素静态下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在运动的时空下观察事物纵向剖面的审美属性(如各个部分、各个因素动态下的特征),全面把握事物的发展状况。(4)有意性观察和随意性观察相结合。抓住事物在有意识状态下集中展现的风采和在无意之中泄露的真实面目,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审美属性。

针对第二个原因,校正方式是:①提倡习作技法的指导应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积累;②宽松习作氛围,提倡自由表达,淡化文体意识,摒除不合时宜的指导,减少人为干扰和环境干扰,使思维流畅,表达流畅。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想象力,新课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过程;是人脑中旧经验重新组合,产生新事物的过程,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想象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在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更为重要。人们想象有一对鸟儿的翅膀,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于是便有了飞机的发明;人们想象有飞天的本领,便创造嫦娥奔月的神话,又通过艰苦的探索,制造出了火箭、卫星、航天飞机等。想象力是创造奇迹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对无穷奥秘的探索。

1.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1 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1.2 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1.3 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不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已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

2.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2.1 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课堂生态是指课堂中能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宽松和谐的环境。营造宽松的课堂生态,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在课堂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永远也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因此,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2 要指导学生积累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记忆的表象越多,它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因此要指导学生在平时多积累表象,为想象写作打好基础。积累表象的主要方法有:

2.2.1 开设固定的阅读课,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采用卡片摘记法和剪报法收集作文资料,积累丰厚的表象。

2.2.2 表象默记法。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或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这种记忆是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抓住其主要特征而记录的。

2.2.3 绘画法和照相法。将自己看到的最有特色的情景、人物用笔将其特征勾画出来,或者拍照下来,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为以后读书和作文用。这种做法更能引起人们对当时场景的回忆,为想象作文打下基础。

2.3 语言渲染,唤起想象力。

言语的发展与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小学生的想象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小学生的言语发展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的想象才可能从直观形象提高到词语描绘的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述,可以激起学生浮想联翩;系统生动的复述,或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这些都能使学生不同程度上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去展开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这对提高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其想象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为他们表现想象力作出榜样。

2.4 利用课本插图,激发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画面是对现实情境的直观显示,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插图。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比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着插图问学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见了春天啊?”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文中的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利用好课文的插图,符合低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让学生眼观画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达到阅读的效果。在这领会的过程中,学生则完成了一次想象的过程。

2.5 在指导写作中培养想象力。

写作中所追求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那就离不开想象。首先要给学生设置各种情境。如画一幅画让学生写观察作文或出一段情境段落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声音、画面。其次,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校的一草一木、小商店、地摊、公交车上都可以是学生观察的地方。再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后,作文内容开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联想与想象,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2.6 利用电教多媒体,拓宽想象。

想象不是凭空的,它需要有所依托,需要不断地刺激。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顺利进入有效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电视等电教多媒体的优势,将声音、形象与讲授有机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氛围,可以大大丰富学生想象空间。由于小学生视野的局限,在思维上无法认知一些视觉上不曾见到过的事物,利用电教多媒体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着教师直接用语言描述无法替代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想象力,并注意让学生从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及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储备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文第4篇

我们知道学习活动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个人,任何人无法代替其学习。教师可以把学习的材料讲解给学生听,演示给学生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要求让学生记忆和操作,但是学生是否听,是否看,是否记却是另一回事,能否听明运用更是另一回事。教师对学生的听、看、想、记、做可以施加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如何直接与教学质量的优劣发生联系,其结果的好坏则要看教师的引导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加强兴趣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切智力的东西都依赖于兴趣”等许多至理名言中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教学时我常通过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1〉作文起始课时用富有魅力的语言或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2〉根据儿童对未来充满幻想的特点,将明天的理想同眼前的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写作前憧憬美好的未来,从而形成写作的动力;〈3〉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作文教学巧妙地富于有趣的活动中,使学生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写作的积极性;〈4〉抓住学生在写作中的闪光点,多肯定,多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学生的写作兴趣会不断培养并且提高。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足培养和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富于想象和联想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他们思维活跃。常常“想入非非”或“异想天开”,因此作文教学中饔注意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在广阔无边的想象空间肆意驰骋。如描写白云舒卷,晚霞灿烂。引导他们想蒙成各种动物、植物和某种现象等形象;描写明月朗照,群星闪烁,结合看影视动丽节目,引导他们想象太空景象,写简单的童话、科幻故事,以及许许多多可以由此及彼的联想等。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文教学中有极大的卒问去发挥、去利用。应该让学生去大胆想象,七积极刨造他们心目中的各种形象。

二、注重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益无穷。”由此看来,学会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学习作文也是如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引导:〈1〉中心词审题法,抓住题目中的中心词,揭示作文内容和范围;〈2〉比较审题法,通过与其它作文题比较,把握作文的中心,选材的重点;〈3〉类比审题法,将作文中遇到学过的某些文章的题目相类似时采用类比审题法。通过各种方法对比训练,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论遇到什么要求的作文都能准确把握作文内容和写作范围。

三、加强作文修改指导。

作文修改是作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生的作文修改更为重要,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极不稳定,思维不成熟、用词功底差,所以在作文中修改更必不可少,在作文教学时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交换使用:〈1〉学生自己修改;〈2〉同桌互相修改;〈3〉小组共同修改;〈4〉师生共同修改等方法。经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从中学会他人的修改技巧,弥补不足。

四、加强课堂内外妙词佳句的积累。

我们知道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他人的表达方法,学习他人的词语运用的能力和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养成佳词妙句的积累习惯实则是学习他人的精妙表达技巧。当积累的词、句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在写作时就能灵活地借鉴运用他人的表达技巧,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五、内外结合,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想象作文指导方法范文第5篇

第一、意象的含义。关于“意象”的含义,古人已有很多的论述。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 同时,他在诗的主观与客观一节的论述中指出,“‘情趣’与‘意象’之中不但有差异而且有天然难跨越的鸿沟。”由朱氏的观点,可以看出他把诗中的“意象”与“情趣”看待为两种事物,把“意象”简化为“象”,即诗中表现出的“物象之景”和“形象之景”。这样去释“象”是正确的,而去理解诗歌的“意象”则过于狭隘化了。

何为“意象”呢?“意”,即诗人主观的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指借助于客观物象,运用文学的艺术手法(如:比兴、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来传达诗人主观的情感。这里的客观物象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诗歌中的物像被情感化了,作者的情感又以物化的形式出现。创作中的物我形成一种“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关系。

第二、意象与教学。意象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元素,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以意象作为媒介,遵循由象造景、由景表意、由意生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各方面能力。

(1)由象造景。由象造景,指引导学生把语言的形象性诉之于思想思维,在想象中见到语言描写的景象。教学中可以通过抓住诗歌中的物象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再现或指导学生结合所见的自然景象、电视图片等进行想象和联想,在其大脑中创造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景象。

(2)由景表意。由景表意,指学生通过自己在大脑中创造的景象来领悟作者在诗歌中传达的情感。主要采取“以意逆志”的方式,即用学生的思想去迎接作者的思想,用学生的思想去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抓“诗眼”、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方法来完成。①抓诗眼。诗眼,指在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诗歌形象上起重要作用的最为精练传神的词语。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自己在大脑中创造的景象,抓住诗句的诗眼,有利于学生理解诗人所传达的情感。②联系写作背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词合为事而作。”每篇文章都与其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意图息息相关。诗歌的写作背景一般包括与作品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及有关事件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大脑中创造的景象,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注释、手头的课外资料了解一下文章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助于学生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③联系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一般体现在作者的生平事略、政治态度、思想发展、文学活动、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中。学生依据自己查找的文学资料,利用积累作者的名言警句来诠释,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

(3)由意生境。由意生境中的“境”指的是诗歌中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熔铸客观事物后形成的一种美的艺术境界。”诗歌中的意境是意与象的最高境界的融合。“意象”与“意境”在诗歌中有异同之处。它们都要求“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包含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景象两个方面。意象在诗歌中侧重体现意与象的关系以及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作用。意境在诗歌中体现出统一性,是在意象的作用下产生的艺术化境界。意境不像意象在作者的创作中就已完成,而是在作品产生后,再经过读者的二重创造完成的。由于“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在诗歌中所获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所获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