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为艺术活动策划

行为艺术活动策划

行为艺术活动策划

行为艺术活动策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活动策划;创意发展

一、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能够将文化工作者聚集在一起,更好地挖掘和发展群众文化的内涵,而且还能够促进群众文化队伍的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为有文化特长的群众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有利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政府和文化馆等相关部门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重要推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活动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政府和文化馆提升地位,树立形象。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策略和方法

(一)积极进行创作

力求原创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意的重要方法,其中常见的原创方法是头脑风暴法,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创意的各个成员都能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不会受到别人的批评和嘲笑,尽情的提出自身的想法,最终在内容丰富的创意中挑选出具有建设性的创意。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学习型、知识型社会,文化工作者应具备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充分的专业特长,过硬的文化技能,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接受更宽、更广的业务技能辅导,不断充实知识,更新业务,吸收传统,继承创新,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文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也应当与时展紧紧贴合,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积极调动思维,提出更多、更有新意的意见和建议。

(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

政府和文化馆等相关部门应当对自身掌握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要将这些现有的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方式。例如可以将现有的舞蹈演员、绘画者和书法爱好者等进行有机结合,在悠扬的琴声、笛声中观看各位艺术家挥毫泼墨,开创出书画艺术音乐会,将动态的艺术形式与静态的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的融合,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让群众能够深入其中,自由评说书画作品。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技术资源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形式以及内容上的新颖,更好的满足群众文化需要。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可以安装射灯、播放音乐等使观众的视觉效果更好,并通过微信、微博等将文化艺术活动展示在网络媒体中,通过网络评比、投票等加强群众的参与和体验。同时开展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活动,由政府主导,寻求市场合作,充分吸收企业、商家的资金、资源,促进文化艺术活动质量以及效果的提升。

(三)积极学习和借鉴

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还可以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帮助文化工作者进一步拓宽思路,避免陷入思维的死循环中。同时,文化工作者应当保持较高的敏感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重留意国内外比较优秀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借鉴其可行之处,并且注重各种类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和内容的总结和对比,挖掘出其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并不断创新使其成为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的方式和方法

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就是要对文化艺术活动进行设计研究。活动策划能够进一步指导活动创意,使文化艺术活动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

(一)从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出发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群众生活进行服务。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的出发点应当是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在策划相关活动之前,文化工作者要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对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进行了解,调查的方式可以通过实地调查与网络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调查的样本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另外,政府和文化馆等相关部门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向群众推广某种目的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二)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掌握

在调查和明确群众艺术活动需求之后,就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例如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能力等等。其中人力资源包括演职人员、组织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以及安保工作人员等等。物质资源包括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需要的灯光、道具、摄影、影响和宣传栏等等。财务能力就是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顺利开展需要的资金和资金分配情况等等。要对这些基本资源和情况进行充分、全面的分析和统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规模。

(三)明确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主题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虽然是大众性质的活动,但是这不意味着要将所有的艺术形式都集中到一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要具有一定的主题和定位,这样才能够保证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够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人们的真正需求。例如可以根据文化活动开展的场地,确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主题。如果是在比较大的场地开展活动,可以开展一些活泼、大型的表演活动形式。

(四)把群众作为开展活动的主体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们职业之外的休闲娱乐活动形式,是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突出群众性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题。文化工作者要牢记,文化活动要贴近生活,结合实际,真实地反映广大群众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要求,把群众作为开展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结合他们的爱好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五)开展精密的活动策划

精密的活动策划是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重要保证,能够保证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人员在活动策划的时候,不仅要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确定,而且还要对群众文化活动现场可能会出现的突况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如果是在室外开展活动,则需要对天气情况、观众数量的变化等进行考虑,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避免出现混乱。文化活动工作者要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能够冷静处理。

结束语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和创意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注重学习和借鉴,明确文化活动的主题和相关因素,不断创新和丰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促使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明慧.浅谈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与策划[J];东方企业文化.

行为艺术活动策划范文第2篇

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纯粹公助性的活动在总体艺术机会中的比例有所减少,社会力量对艺术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活跃的策展人往往主动在社会力量与艺术家之间、社会愿望与艺术行为之间起到沟通、融汇、整合的作用,而且通过有意识的筹资开源工作把规模越来越大的社会资金导入到艺术活动之中。筹集展览资金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策展人在展览中的现实地位。2000年,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谓的策展人中心制在投资方、艺术家的多向选择中应运而生,成为新展览体制的核心。计划经济时代艺术体制的遗留物如展览组委会委员和主任、评委会委员和主任、秘书长等头衔,经济转型初期临时出现的艺术主持、艺术总监等职位统统被策展人的角色囊括、取代。除了展览的经营之外,展览筹办、运作的几乎所有权力和责任都高度集中到策展人身上。2000年之后的当代艺术实践表明,许多展览的主办单位不仅认同而且也接受了这种策展模式。

2003年,继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之后,拥有中国美术圈正统、主流话语权的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也采纳了策展人机制,无疑是策展人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的一个缩影。

策展人

策展人的全部工作就是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最优秀的展出条件。这是策展的原则和态度。具体来说,策展工作几乎包罗了展览中的万象。从确立展览主题、立项申报与预算论证、遴选艺术家到选择展览规模与形式、把握展场设计与布展工程、落实展览保持和作品安全,从撰写展览前言与学术主题阐述文本到主持展览的学术研讨,从编辑展览画册、作品导读、文献资料到展览推广、媒体、社会宣传工作,从展览资金的分配到总体负责艺术家材料费的审核与发放,甚至作品的包装、运输、保险、报关、仓储,都由策展人来承担并统筹。在策展人的服务意识中有一条准则,即艺术家是对的。首先要努力把艺术家异想天开的创意实现出来。

当代艺术事关原创,具有较为特殊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有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理逻辑,有别于当代社会其他领域约定俗成的法度和规则,有别于流行的价值观。策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多地认同当代艺术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当代艺术的策展,指涉的是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构。所以,策展无小事,策展要求策展人适应一种事无巨细、周密细致的工作。大到让展览意义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小到把一颗钉子如何准确地钉在墙面上,都是策展人所要关心和落实的事。一个展览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它能否打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卓越的精神产品。

在21世纪的中国,随着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对策展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家鲜活的艺术实践的及时了解、对视觉经验的丰富积累、对艺术动向的敏锐判断、对艺术问题的深入把握、对艺术社会内外各种规则的洞察都是策展人必备的素质。此外,筹集资金、商务谈判、艺术管理和学理思维的能力以及中英文的书面、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也成为对一个当下国际艺术交流大环境中的本土策展人自然而然的要求。一个独立的策展人,就有条件成为一个务实敬业、实践中出真知的知识者。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使策展人难以因循守旧,受限于既有的艺术标准和规则。策展人时时面对突发问题、不得不挑战的是自身极限。当代艺术的创新,就要求策展人不断打破审美定势,跳出路径依赖,摆脱思维惯性。策展人不得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通才,需要将人文科学的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否则难以应对艺术家千差万别的艺术方案及其语境。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有卓越。

中国的当代美术馆

当代美术馆一般是公立或私立的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推动国际和本地的现、当代艺术。国际上的当代美术馆大多采用“白盒子”模式,场地简单大方、朴实无华,简单要素就是白墙、水泥地、色彩低调的天花板、专业灯光。许多现、当代美术馆还打造一些挑高空间,以应对当代艺术多样化的实验特性。

其实在美术馆整体的运作规范中,这一切并不简单。白墙需要能钉上钉子挂画,需要每次展览以后重新粉刷、维护。水泥地面必要时可以改造、开掘,以营造新的空间条件。天花板横梁必要时可以悬挂一定重量的重物。专业灯光必须可以调节、重新定位。

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一直是国内外基金会和赞助机构、公司追捧的对象。美术馆的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其软件中的重要一环,是保持其形象、学术品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一旦展览质量、学术水准不到位,美术馆的形象建设则无从谈起。

当代美术馆既是一个社会与时俱进的思想前沿,又是一个追究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反省和批评的现场。美术馆自身学术形象是否鲜明,在于其独到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文化洞察力。而这一切又是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并重的制度建设来体现,其中以确立自身的学术架构为要务。

当下中国的一些开放城市,各种背景的中小型美术馆不断在浮出水面。2003年起,在上海,有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徐汇艺术馆等相继成立:在北京,有今日美术馆、北京皇城艺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宋庄美术馆等不断登场。其中,既有各级政府设立或间接支持的美术馆,也有诸多企业和私人创办的美术馆,也还有一些由外资作主要后盾的非赢利艺术空间。中小型美术馆的建筑物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盖起来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维持、如何管理、如何运作就成了所有美术馆热情创立者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中的瓶颈往往是资金、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三大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美术馆,这种自我认识有助于中国的许多美术馆找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继续按国际规范加强美术馆的专业性,使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在行政运作、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典藏教育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向国际优秀的美术馆规范化运作的水准看齐。同时,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必须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在本土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语境中形成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地位,身段灵活地与本土社会互动,以历史的眼光建设打造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文化平台。

中国新兴的美术馆策展机制

今天国内试图按国际惯例操作的美术馆,一般都实行正规化的策展人机制。设专业策展人,长年从事策展工作。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日常性、持续性的。

美术馆的整体展览策划与管理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艺术行政管理的学科建设中的重点,是美术馆之为现、当代美术馆的核心要素之一。现、当代美术馆不是展览馆,自身场地的展览须有学术规划,规划须有学理思考和文化建设的思路。一年或多年的策展思路不同于单一展览的策展思路,必须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和思想理论建设的标杆。以量取胜,频繁展出,无助于展览水准的保持和提高。而且美术馆团队疲劳应战,美术馆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也无助于自身的充电、调养、整顿提高。运筹帷幄,有张有弛,固然是美术馆展览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要义。但更重要的是,在策展的学术架构中推进并提升展览,让展览独具建设性。以学术理性规划全年或多年的展览,让展览少而精,不断地减少展览数量、提高展览质量,不仅是美术馆策展规划的重要理念和长远思路,而且也是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当代美术馆能够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美术馆的主流展览大致可分为自创展、合作展,引进展、交换展、征件展等几种。这样的分类便于策展人在行政操作实践中建构宏观思路和架构。经过梳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展览,采取一整套相应的应对机制和解决方案。美术馆展览的整体决策、管理思路一旦明晰,就能抓住重点,把握比重,精简具体的策展流程,提高效率。

美术馆的这几种展览都需要美术馆专业策展人不同程度的工作投入。策展人员必须制订全年展览计划。首先要策划原创展览,其次要审核合作、引进展览的申请报告,并负责实施所有展览。策展人员必须根据展览程序和国际惯例操作展览,包括签订协议、准备展览文案、全程落实展览布置和展览保持、人员接待和撤展。

自创展是指美术馆自己发起、组织、策划的学术性的原创展及具有一些其他功能特性的展览。这是美术馆确立自身学术个性的关键,美术馆必须重视的首要的创造性工作。自创展是一个推崇文化原创精神的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往往倾美术馆之力,把它们打造成美术馆全年展览的学术标杆和龙头。自创展一年至少应确定数个,数量可以逐年递升。也可以在两至三年之间发起一个重中之重、具备较大学术容量、但绝非国际双年展模式的展览。自创展必须有文化针对性,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原创性。但强调典藏性、教育性、文献性等功能特性的自创展也是可以超乎常规,策划出新意,让美术馆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生活乃至本土社会文化需求的一部分。自创展由美术馆自身的策展团队独立策划,是但凡国际著名美术馆走向成功、树立独特学术形象的必经之路。纽约的moma、ps1、新美术馆如此,巴黎的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宫如此,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更是如此,泰特甚至有一个人数庞大的策展团队。

客席策展人制度也是一些美术馆营造自创展的有效补充。自创展邀请客席策展人譬如独立策展人、来自其他美术馆的策展人联合策划,或加盟策展团队,利在整合学术资源、开放多元视野、交换不同经验。只邀请客席策展人联合策展,同时又不邀请客席策展人独立、完全地策划美术馆自创展,是一些坚持主导立场的美术馆的学术机制。这样的美术馆往往十分注重自身的发言权和独立文化形象。

自创展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美术馆自身策展团队仅履行策展行政的配合和服务之职,是中国中小型美术馆强调艺术行政的一种常规打法,这种打法的诉求主要在于艺术的教育推广、典藏和社区服务。然而,致力于自身学术个性建构的美术馆,往往会慎用客席策展人以及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的自创展。

引进展也是现代美术馆的常规展览之一。由于美术馆自身策展资源不足,引进其他美术馆的优秀展览和独立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仍不失为美术馆拓展并借力外部资源、学习并借鉴他者经验的一种方式。引进展分两种:被动引进,主动引进。

被动引进的展览俗称“接活”展,坐地观望,等待人家的展览项目打上门来,从中仔细选择质量、意义、价值超群的展览进行立项、磋商、谈判。条件成熟,即加以引进。这是发展中国家美术馆最常规、最有惰性的展览形式之一,是以往场租展的惯性延续。在操作上具有不稳定性。展览的质量、时段、策划与运作方式深受展览提供方制约。几乎每个追求卓越的专业性美术馆,都以不断削减这类展览项目为荣。以开放的、不拘一格的心态、面对全球艺术圈主动出击,遴选那种可以整体打包、移师再展的现行展览,整体移入,或精选其中一部分引进门来。这种引进展就与守株待兔的“接活”展有本质不同。这种引进展的规划由于出于主动,预设条件可以较高,挑选余地可以较大,合作的空间可以较宽,酝酿时间可以较长。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首先可以锁定国际艺术社会和展览供求市场的高端。用“猎头”的方式在国际、国内争取学术资源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优的展览

当下,中国国内的中小型美术馆安排引进展较多,有的美术馆往往全年要引进多次展览。在自创展资源不足的情形下,变主动为被动,主动引进优秀展览,是美术馆提升展览质量、确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必要举措。

交换展是引进展的特殊方式。不仅引进,同时涉及输出。美术馆与国际上优秀的美术馆形成合作、展览交换的关系,可以用共同策划、两地交换展出的自创展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常规条件下直接交换各自的自创展。国内、国外的优秀美术馆都预设在交换合作的意向之内。交换展是不同美术馆资源和经验的互补,由此,一个新美术馆在自身提升、锻炼过程中可以大得裨益。但美术馆一旦成长起来,就会回避这类容易流于形式的学术交流。因此,一个中小型美术馆安排交换展,应着力加以递减。

征件展可以强调实验性和美术馆特色。美术馆拿出一定的空间上网征求展览提案。在一定时段内,召开美术馆策展部学术会议或艺术委员会成员的评审会,选出适合展出的优秀提案,由美术馆本着指导、支持、制约的原则辅助实施。征件展应该是一个发现、推举年轻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舞台。征件展的频率和预算应有所控制,中,j、型美术馆应以全年安排不超过六个为宜,展览预算积极寻求国内外基金会和民间赞助的支持。

巡回展可以是美术馆的自创展,在美术馆首展后出去巡回,也可以是引进展、交换展和征件展,在展出后到其他城市的美术馆或其他空间展出;也可以打包出口,到其他国家展出。巡回展既可以获得更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可以均摊展览成本、降低预算压力和资源浪费。当然美术馆作为展览原创单位的品牌行销,也会取得放大效果。巡回展必须视美术馆自身能力和馆外资源整合的能力而行,适合从一年作一次开始起跑,积累经验,再作发展。

展览的行政分类法特别有助于展览管理制度的建设。在统一管理的理念下,什么样的展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来对待,配合什么样的处理方式,什么样的展览应该侧重,什么样的展览应该缩减,应该清清楚楚。方针既定,就要贯彻到制度层面的具体建设和执行。这样,策展管理才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中国首家现,当代美术馆的策展实践

2003年12月28日至今,作为中国首家政府背景的专业性当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shanghai duolun moma)已成功运行五年多时间。五年多来,这家中小型美术馆硬件、软件建设初具特色。特别是由于一系列定位准确、文化针对性鲜明的当代艺术展览的举办,让美术馆获得了人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美术馆自创的《打开天空》、《上海酷》等注重本土平台视觉文化建设的展览,推出的《两个亚洲、两个欧洲》、《无人之境》、《hexa计划:闪现》等较高学术定位的国际展,在国际与国内艺术圈中备受瞩目,国际媒体《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和专业媒体《art in america》、《art press》、《artnews》、《artlink》等纷纷以专题多次报道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和学术倾向。这一系列以全球本土化模式举办的展览,通过本土社会视觉经验的不断刷新,致力于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生态中,引导出塑造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全新语境。在国际视野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中国自立、自为的一家成长中的小moma。在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语境下,它不得不面对独创性、建设性乃至挑战性的美术馆工作。然而,它所打破的许多国内纪录,探索的许多前人未涉及的领域,都对中国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既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已经积累了五年多的经验,以分析、总结的方式看待美术馆自身的制度建设问题,从实际经验出发探讨完善中小型美术馆制度建设的可能性,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可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经验。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一年多的摸索中逐渐确立了以原创思想为文化目标、以原创展为主打展览的学术定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有利条件、经验的积累可以视为美术馆推进自己,创立自己文化个性的前提。但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继续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入手,调整在制度建设上的心理结构,确立一个可持续推进的、深具潜质的现代美术馆学术架构,是美术馆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再次起跳,以卓越的文化建设形象真正跻身于世界美术馆之林的根本大计。

美术馆的制度建设中,自身学术架构的确立十分重要。就展览策划而言,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反国内美术馆的常态,在开馆之初,率先设立总策展人职位和机制,并设策展部为美术馆的核心部门,就是重视策展在一个美术馆制度建设与学术架构中的重要性。通过策展的规范化管理,一个当代美术馆才能实现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不容替代的文化建构作用和不容推卸的文化反省角色,并由此体现出一种基于发展中国家之后发优势的文化原创的特色。

策展与媒体传播

中国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与媒体传播的互动机制,在美术馆公共推广、营销方面十分关键。原创层面的当代艺术,在生成方式上往往先拒绝商业性,仅仅依赖于传播存在。这是实验艺术能保持它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精神性的可能条件。实验艺术如果不传播,作用还是体现不出来,纸上和网络媒体的放大成为它传播的最重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口口相传的“口碑”。恰当地处理好实验艺术与媒体的关系,实验艺术就有可能保存它的敏锐性与前瞻性。

公共传播一旦生效,美术馆动员社会赞助的号召力方能立竿见影,因此,美术馆推广、营销的这一市场环节往往在展览展出并传播之后发挥功效。公共推广、营销的成功应该是一系列优秀展览的结果,而不是动因。

当代艺术在中国国内的本土化进程中,除北京、上海以外,当代艺术也形成了对广州、深圳、南京、成都、重庆等几个媒体中心的依赖,在这几个非主流的信息传播中心,已经形成一种媒体惯性的行为力量。这种行为力量由港台地区开始,在国内得以实用,而且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再就是,网络化的存在。以前在北京、上海做艺术活动才可能形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辐射。现在,把好的艺术活动在成都、南京、广州等地的美术馆或替代空间做,同样可以取得在北京、上海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当地媒体的主动参与,之二是通过网络的继续放大和媒体信息的自我克隆,自身繁殖,使当代艺术信息得到更多的传播。

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有以下三个点:学术性批评:局限于艺术圈;报道式批评更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尽量强调通俗易懂;媒体活动报道:兴奋热点在于新闻性,可能会造成对某个艺术事件的误导,但其对新闻的捕捉是最敏感的。在艺术策展时要考虑到这三个点,考虑到和大众的关系。

当代艺术活动的公众互动方式大体可以分几种:>中击型、灌输型和互动型。冲击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在一个公共空间里突然发生的行为艺术展,由于纸上和网络媒体的集团化操作,一下子辐射到全国上百家报纸。一个艺术行为,通过国内媒体竞相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至少让公众知道有当代艺术这码事,有行为艺术这码事。他们可能会批评,但至少人们开始谈论当代艺术、行为艺术。在谈论过程中,当代艺术可以进行传递。

灌输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雕塑公园请艺术家在城市市区或市郊做雕塑作品和户外的装置作品。公园形成后,几乎每天有许多市民和游人参观。无论是上海张江公共艺术计划“现场张江”,还是桂林的愚自乐园等等,都以亲民的姿态,形成了当代艺术对民众灌输式的艺术教育。

行为艺术活动策划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需要越来越多熟悉艺术管理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差异化地进行专业定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同时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评估体系。

艺术管理就是艺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为实现文化艺术传播的目的而对管理对象实行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1] 而艺术管理专业,则是一门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的专门培养艺术管理人才的新型专业。该专业的特点将多种现代文化学科与现代管理学科予以交叉、有机融合。[2]20世纪6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设立开设了全球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从2004年起我国高校也开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有五十多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管理或相似专业。[3]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艺术管理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但由于该学科尚没有一套被证明成熟有效的课程体系,所以各个学校只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该学科的理解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少高职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只是在本科的模式上加以简化,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特点也没有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时,首先要明确自己培养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什么,要在就业市场上找到符合高职特点的细分市场,扬长避短地与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进行差异化竞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将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以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上电艺管)的为案例,探讨高职院校应该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差异化地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案例分析

(一)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简介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一所民办三年制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开设于2007年,学制三年,迄今共有三届共160位毕业生。

(二)毕业生的基本就业情况

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达到97%以上。具体的就业单位可以分成三大类:文化艺术类公司,包括戏剧影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类传媒等。广告营销及公关活动策划类公司,包括广告策划公司、企业形象策划公司、婚庆公司等。其他各行业,包括各种实业公司、贸易公司、投资公司等。

对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上电艺管的毕业生只有约一半能进入到与文化艺术相关的行业或企业中去就业。其中能真正进入到戏剧、影视类公司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所以要想成为制作人、制片人、经纪人是很难的。

同时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岗位可以分成这几类:广告策划类、市场推广销售类、活动策划执行类、行政管理类、演出及影视类和其他种类工作,根据调查,不管学生进入那个行业就业,管理、策划和营销性的工作都占了较大的比例,尤其是各种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工作最为普遍。

(三)毕业生对课程的看法

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目前的课程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帮助并不是很大。多数认为所学课程过于宽泛,好像什么都学,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他们希望课程能更有针对性,由于每个人的工作不同,对于应该学哪些课程也意见不一。总体而言,管理类、市场营销和公关活动类的课程被认为是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

同时,多数毕业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欠缺的并不是专业技能,而是沟通与管理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艺管的毕业生较多从事营销、活动执行类的工作,所以沟通与管理其实也是专业技能的一种。不过,毕业生大多认为实践活动和实习是比较有用的,认为在校期间应该增加实践活动的比例。

二、上电艺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4]

根据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目前上电艺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艺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电影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比较传统的状况是以“制作人或经纪人”为主要的培养方向,但是这样一来毕业生要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就非常大了。应该看到,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接下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大有所为的时候,各行各业都急需艺术的融入来树立品牌,提供高层次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如汽车公司进行品牌建设和营销时就需要大量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段:广告宣传片需要用到电影拍摄、广告宣传手册需要用到平面设计、一个车展活动需要用到灯光、音效、舞美、演员表演(车模)等诸多艺术手段。因此,假如把在文化艺术类的公司就业当作是狭义的行业就业,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进入广告营销及策划类的公司,就可以看作是广义的行业就业,也就是从事那些虽然不是直接属于戏剧影视、文化传媒等行业,但是也需要运用到大量的艺术手段和方式的工作岗位。根据上电艺管学生目前就业的现实状况和对未来就业市场的预期,应该避免与其他本科院校的正面竞争,而要抢占并扩大在第二个层次广义就业市场的份额。

所以,上电艺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国文化产业培养具有一定创意能力,熟悉影视制作、演艺活动及文艺商务活动策划的方法和流程,并能有效执行的专门人才。这个目标明确了上电艺管培养的三大方向:制作与制片方向、文化艺术经纪方向和文艺及商务活动策划方向。其中针对文化产业培养创意策划和执行人才,这是上电艺管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实践课为核心的课程模块

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方向后,就要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课程体系。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技能去安排课程,这样可以让课程更有针对性。

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制作人或制片人需要广博的知识,既要了解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又要具有管理、营销甚至财务方面的能力。但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论素养相对欠缺,而且只有三年的时间学习,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从理论知识开始,面面俱到地学习。所以上电艺管的课程设置改变思路,进行逆向思维:那就是假如学生毕业后成为一个制作或制作人,他首先的必须掌握的技能是什么?毫无疑问,他首先要知道一台演出或者一部电影是如何产生出来的。于是我们就把该方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要能够制作一台1小时左右的舞台演出,以及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作品。假如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那么他既可以更进一步向专业的制作人或制片人方向发展,也可以进入其他行业,如广告公司参与广告片的制作、网络媒体的各种微电影、各大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宣传所需要的各种宣传片等。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改变了以理论课为核心的模式,代之以制作课程为核心,辅以一系列其他相关课程和活动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作为核心课程的演出制作流程与管理以及电影制片流程与管理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制作出一台演出及一部视频作品。因此在这个模块中所有相关课程都以此为目的,本着“有用就上,没用不上,需要多少上多少”的原则进行开设和教学。

同样,对文艺商务活动策划这个模块而言,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技能?我们认为学生需要的是策划与执行各种活动的能力,策划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会规范地撰写各种策划书。基于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析,最实用的策划书包括:市场调查策划书、市场营销策划书、公关活动策划书和广告创意策划书。同时在执行方面,虽然活动的种类很多,但是最常见的文艺商务活动包括品牌/产品推广、庆典、年会和公益四大类。因此以掌握撰写这四类策划书和策划执行四类活动为目标,我们开设了品牌学概论、公共关系实务、市场调查实务、市场营销实务、广告创意与策划实务、大型活动流程与管理以及活动策划与执行实务等系列课程。

(三)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现在不少专业都与企业合作,引进项目让学生参与。但是对艺术管理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也面临几个问题。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做的项目并不多。企业不是公益组织,他们最希望的是用最少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高质量的作品。真正重要的大项目事关自己的声誉和效益,是不可拿来给学生操练的。

另一方面,企业的首要目的是盈利,所以失败的项目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学校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对教学来说失败的、或者不完美的实践活动也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有时候它能让学生学到更多东西。同样,对企业来说不可能留着能力不足的员工,但对学校而言,老师不能把能力差的学生抛在一边,只顾培养几个尖子。这就是商业机构与教育机构最大的区别。很多实践活动中都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被撇在了一边,而且越是重大的项目这种情况越明显。因为结果很重要,所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被摆在了第一位,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少数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实践。

为了让实践活动更有效率,能顾及更多的学生,我们本着“点面结合”和“过程与结果兼顾”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到高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做法,一是,在纯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性活动,二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提高实践活动的比重,鼓励以实践或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三是,毕业综合训练紧紧围绕策划与执行的主题,四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习,五是,选派优秀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践项目中去。

(四)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体系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这都需要相应的评估手段进行验证。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职业技能而非理论知识,所以传统的书面考试无法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真实情况。因此,为我们将评估分成专业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两个层面,专业评估涵盖专业质量基本评价、办学优势、发展前景、存在缺陷及改进途径等。我们用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行业情况及岗位分布、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反馈这几个指标进行评估。每年对毕业生的四联单签约率、实际就业行业及岗位进行分析来判断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与我们预期的就业方向是否相符。

教学质量评估层面,改革以书面考试为主的方式,变成了以实践活动、策划作品和当众汇报相结合的考察方式。另外,把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情况,学生参与市级全国级比赛的情况列为评估体系中的参考指标。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三、建议

在今后的发展中,首先要继续将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料库,长期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企业的反馈,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

其次要进一步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手段。实践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如何针对艺术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所在。

最后,要完善评估体系,无论是每一门课程的评估,还是整个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都需要尽快建立起一个定量化的指标体系,要在大量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出有效的指标,并确定相应的比重。

总之,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未来必然需要大批的文化艺术管理类的人才,只有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脉络,才能让高职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成乔明.艺术产业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 凌.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概念[J].山东艺术学院院报,2009(5).

[3] 马 瑄,韩学周.北京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现状调查与问题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

行为艺术活动策划范文第4篇

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在各级学校建立艺术活动的联动模式,可以使学校艺术活动有效、有序,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以下。就这一模式展开探讨。

一、联动模式必须依靠全校统筹规划

如果学校的学生处、艺术教育委员会、工会文艺部、学生会文艺部、艺术教研组都分别搞艺术活动,就难以形成管理上的统筹。所以,统筹首先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艺术活动管理组织,将这些相关的部门和人员纳入组织管理体系。如成立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管理委员会或其他组织。每学年或学期结束时,学校艺术教育委员会或相关艺术管理部门人员,召开一次本学年或学期艺术活动总结会和新学年、新学期艺术活动规划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吸收学生会文艺部作为学校艺术活动策划统筹的主要成员,将艺术活动提前统筹规划,并向各部门、各学科通报,以保证艺术活动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活动的提前规划统筹,可以保证艺术活动的质量水平,也会使学校艺术活动逐步形成传统,从而形成艺术活动特色项目。

二、艺术教研组与学生会文艺部、工会文艺部的联动是联动模式的重点

联动重点以艺术教研组(许多学校为音美组)与学生会文艺部为主体进行实施,按照学校统筹艺术管理的规划,进行学校艺术活动的总体策划宣传和组织管理。艺术教研组的联动组织管理,能够保证艺术活动组织开展得有质有量,有利于充分发挥组内艺术教师的特长,锻炼一支艺术组织管理队伍。学生会文艺部作为学生的主要工作组织,有着与各级学生广泛的联系,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学校艺术活动的组织开展,既解决了艺术教师和工会文艺部人手不够的困境,又通过借鉴学生的创意,使学校艺术活动更贴近学生。

联动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高效开展活动。部门之间的联动,尤其是艺术教研组与学生会文艺部、工会文艺部的联动,离不开学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和学生处的统筹、指导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活动以学校名义统一组织,并在全校各个层面顺利开展。

三、以规范化、程序化的组织实施保证联动模式的高效运作

随着艺术活动的持续广泛开展,有效的组织实施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一个活动往往涉及到各个部门,包含申报、立项、策划、组织、宣传、场所布置、实施、备案等各个组织环节。要保证活动的顺利组织实施、高效运作,就要依靠规范化、程序化的组织实施。

规范化是对每一环节及其实施建立标准。每一个新学年,都要针对学生会文艺部新同学组织开展艺术活动的规范化操作培训,使他们熟悉开展学校艺术活动的基本模式,以确保今后每一个主题活动的圆满成功。如:学校的“双周学生艺术专场”运作十几年以来,从策划到规划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程序化的文本条例,各部门、各人员只要按照各自的任务分工实施完成即可。

行为艺术活动策划范文第5篇

理论家是当代艺术的权威,是当代艺术的导航人,画家和观众多是在理论家的指引下,寻找着艺术的方位。不过,传统上对理论家的界定比较狭窄,鉴于当前艺术理论家队伍不断的泛化,需要做个重新界定,依据他们的生存状态,当论家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仕途型。仕途理论家活跃于各级权力机构,是知识型的政府官员, 也有的出任政府的高参,其观点与著述对当政者有相当大的影响。仕途型高参型的文人能在较大范围发挥作用。在中国这个权力较为集中的社会中,知识分子入仕参政不能不说是国家治理走向科学化和人文化的巨大历史进步。

但是由于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双重催化作用,在权力内部各种复杂的从政规则和为官之道仍在隐蔽的层面上影响着行政机器的运转。当人们顺应它的力量与节奏时便如鱼得水,反之则感受到挤压和牵制。

面对如此局面,入仕文人有两种人生选择:为了保持自己的本性而拒绝应变,不得不退出仕途,或退出仕途竞争;要么适当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这两种选择的是非得失没有明确简单的评价尺度,进与退只不过是生存的谋略,而生存的目的应该是完好地保存自己纯真的天性,并努力地去追寻真善美的境界。

第二类是书斋型。书斋型理论家大多是高校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都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述说对象主要是学生与读者,对政府的影响要弱于仕途知识分子。由于不走仕途,他们的思想言行和个性更为自由,能形成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进行独创的研究。

书斋型理论家由于处于权力中枢之外,故常有怀才不遇之感,在激扬文字时不免有偏激情绪;再者,书斋型文人与校园外的世俗生活相当生疏,缺乏来自生活与实践的新鲜刺激,思想的土壤不免有些贫脊,而且有沙化的危险。

第三类是所谓的体制外的理论家。他们是自由职业者,没有单位,或者虽有挂靠单位,但仅是名义上的安排。他们经常参加以民间名义组织的各种活动,他们与主流比较疏远,选择了边缘化的生存方式。由于自甘边缘,他们在思想与行动上更为率性自由,把学术生产与生存的经营放在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多元的平台上。

国际化是他们重要的谋略手段。他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成为前卫艺术家与国际社会联系的纽带,成为前卫艺术的代言人。西方社会正是通过他们了解中国的前卫艺术状态,并且通过他们的策划在国外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并召开中国当代艺术研讨会。而这些理论家的言论和著作便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主渠道。虽然西方得到的只是想得到的信息。

为了不因边缘化而被公众冷落,理论家常求助于媒体宣传,为此他们不得不屈从于某些赞助者和投资商的逐利本能和市场化操作,按照对方的要求调整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的构成。如此看来,表面上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代价有时很昂贵。

社会正呼唤第四类理论家

社会生活正在呼唤第四类理论家,即复合型的知识分子、跨类型的理论家。他们具备前三种理论家的优势与长处,拥有适应各种社会需求的通用性。

首先,复合型理论家与主流意识和行政层面有良好的关系,观点与意见能比较顺畅地传递上去,并影响决策者。他们熟悉公共机器的操作程序与游戏规则,知道通道的卡口何在,枢纽何在,能借用行政的力量完成较大的文化工程。知识分子的个人行动汇入国家改革与建设的洪流中,将个人的能量成倍地释放出来。

例如,作家冯骥才多年前就对中国民间艺术感兴趣,并且敏锐地觉察到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巨大危险。十几年来,他利用自己的参政身份(冯是全国政协委员)与作家的名人效益,多方呼吁与周旋,终于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把国际社会的关注转换成国内的普遍关注,使这项艰巨的事业列入政府工作,成为政府行为。冯并未在政府部门任要职,但是他的作用比官员还大,因为他有犀利的文化目光。

其次,复合型理论家对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相当熟悉,他们善于将理论的片段嵌合到展览、交流、出版、表演与演说等公共行为中,使公共空间因高品位的理论镀金而熠熠生辉。复合型理论家谙熟如何将深奥的理论进行“营养化”分解,使之益于为大众消化与吸收。他们直接介入文化产业,担当起策划人的角色,策划是对一项活动的创意、谋划直至实施的功利性的行为。文化策划是当代文化产业的市场启动。无论是策划展览、演出、会议、访问、出版,还是策划庆典等公益活动,理论家 策划人都比较重视活动的文化品味,善于在市场化的文化活动中保持并提升精神性的追求,引领参加者高雅的旨趣。理论家策划人像保护名义一样维护自己学者的优雅形象,同时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也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近几年来,对中国前卫艺术的展览与研讨,成为全球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风景,艺术策划当然不会忽视这一块市场蛋糕。理论家与前卫艺术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后者的边缘化状态由于媒体的关注,由于理论家的介入与提升而越来越向公共领域的前排移动。理论家对前卫艺术的阐释为其填充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支撑物。例如中国艺术的独特性,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等,淡化了艺术家的玩世不恭的反讽与戏谑,彰显作品中深藏不露的人道主义色彩。经过理论家对边缘化的无害处理,前卫艺术与社会主流生活的排异性减弱了,过去主要在体制外进行的策划与操作,现在可以在体制内进行,并且手持“国家公务护照”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而不像以前只能以私人名义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