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危机的本质

能源危机的本质

能源危机的本质

能源危机的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疆煤田开发区水危机预警

中图分类号: P64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新疆几大煤田(三塘湖、沙尔湖、淖毛湖煤田或煤矿区)资源勘探的临近结束,新一轮的煤炭资源大开发即将拉开帷幕。由于新疆煤田区的水资源调查相对滞后,针对煤矿区建设的供水水源地勘查基本没有进行。因此,尽早开展煤田开发区的水资源规划,明确煤田区水资源勘查利用方向,是规避煤矿区开发建设中水危机出现的前提。在目前新疆几大煤田的开发中,若没有水资源规划,势必出现日后的竞争性用水问题的突出,导致无序投资竞争。水资源在地区间、部门间和多目标用水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已成为新疆几大煤田这一缺水地区在发展进程中诸矛盾的焦点。希望本文能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及早重视。

2、水危机概念简介

水危机是指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对正常的水供给或水灾害防御秩序造成威胁的一种情形。看待水危机的视角不同,建立的应对机制与做出的决策将大不相同。根据国外经验,一个国家用水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20%时,就很有可能发生水危机。

在水资源的规划研究中,将水危机分为直接水危机和间接水危机。 直接水危机是指突发事件对水安全直接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包括天灾和人祸。天灾也称自然危机,是自然力直接破坏水供给与防御的稳定而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如洪水和干旱等,使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危害。这种自然危机虽然是不可抗拒的,但因有自然规律可循,一般是可预报的。人祸也称人为危机,指人的主观行为直接给水安全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如人为水污染,人为水工程破坏等。这种人为危机之所以看作是直接水危机,是因为这些人为突发事件与水直接相关,具有相对固定的行为主体,如工厂向河道、水库排污,水库周边的炸鱼事件等,是水管理部门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可以预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的。而间接水危机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水无关的突发事件对水安全间接造成的威胁或危害。主要是指人祸,如战争、疾病、恐怖活动、爆炸、罢工、游行等其他政治或经济突发事件给水安全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带来的疫区水质问题,特别是定点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污水排放与处理问题等。这种表面上与水无关的突发事件一般是不可预见的,随机性很大,无规律可循,水管理部门无法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来判断其发生的规律性。煤矿区未来缺水可能引发的局部水危机应该属于直接水危机。

从上所述可知,地下水盆地的规划管理尚未列入水危机防护措施体系。而水资源勘查规划预警也自然不在其中。既然是人为管理的空白就暂且简称其为水危机预警。至少应该包括水资源勘查危机预警和水资源规划危机预警。

3、煤矿区水危机的可能

水资源从空间分布上主要有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两部分组成。传统水资源管理的主要部分是地表水资源,水危机的预警也是针对地表水。本文针对新疆地表水相对于地下水的利用特点,将水危机管理理念引入地下水的管理与规划中,目的是针对新疆这一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区的水危机能够及早重视,防患于未燃。对于新疆的大部分煤田或煤矿区而言,应该以地下水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尤其是对煤系地层上覆地层中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本着早预见早准备、早勘查早规划、早投入早利用的理念,防止煤炭大开发使原本地表水源就已经缺乏的煤矿区可能引发的新一轮地下水水危机。

对于缺少地表水资源的新疆煤矿待开发区而言,没有水资源可利用勘查量保证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不解决矛盾会依然存在,出现水危机将是无法避免的。现已提交的煤炭资源勘查报告中的水文地质资料,尚无法满足矿区水资源规划利用的现实需要。大部分煤田地质勘查报告中的供水水源仍然是以利用现有水源为主,有保障新的供水水源就是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煤田或煤矿区的开发是必然的,不同井型的煤矿需水量也是大致可知的,很多矿区现有水源连勘查施工都难保证,基本都是从区外较远水源进行拉运,煤矿区未来开发缺水是自然的。由于受地表水资源量的限制,煤田区开采地下水资源已经无法避免,如其一面缺少水资源可供利用而面对水危机,一面又任由宝贵的煤层上覆含水层中的水资源流入井下成为水害,还不如先期进行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将煤田区的可利用地下水水资源尽早勘查利用以弥补和推迟水危机。

4、预防煤矿区水危机分析

在水资源调查中,一般都是至少包含着补、迳、排这样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可是在新疆的煤炭资源勘查区划中,基本没有与水文地质单元相对应的。尤其对于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的确定也是缺少整体而简单定性的。因此,为了规避煤矿区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部水危机,及早开展煤矿区可供利用水资源的调查与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分析研究现已提交的煤炭资源勘查报告,其中各勘查阶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对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揭示都是不足的,等水位线图不是没有就是数据获取或采用值值得推敲。更没有主要影响预算涌水量中的补给量数据的系统依据。而且主要是针对于首采区或首采地段进行工作投入的。对于具有区域供水意义的断层或断层带的富水性、导阻水性和采空区、火烧区积水量均没有实质查明,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系统资料。对于矿区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也只是停留在常规叙述上,也没有投入针对性的查证与分析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以上的矿区,尚且缺少具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的投入。局部矿区中的单孔抽水试验成果与矿区或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特征不符也没有验证分析。以煤炭资源勘查为主的地质报告中,水文地质基础资料的收集、获取及利用没有得到水资源专业指导下的标准化统一。煤矿区的地下水没有被当成资源而充分重视起来,还是一直被视为水害来勘查、规划和防治。

资源勘查是为保障资源量对国民经济的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有效供应、科学开采、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的基础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资源消耗量迅猛增长,造成资源开采、规划、利用、管理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矛盾不断突显,从而也唤醒人们对如何勘查、开采、管理和利用资源应有一个明确而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研究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还应研究资源质量的保护;不仅研究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还应研究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不仅要研究资源涵养上的保护,还应研究资源涵养质量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不仅研究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资源主次利用的权利,还应研究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权利。因而,决定资源合理配置体系的基础应该从资源的合理勘查配置这一源头就开始抓起。煤矿区的水资源危机也要从源头抓起,尤其是新疆煤矿区及邻近区的地下水应该同视为资源之一从源头抓起。也就是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首要的是通过勘查工作查明资源体系的种类、构成和相互关系,才可能合理规划、开采利用和管理资源体系。所以,资源勘查体系不仅应适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资源的基本需求。一般而言,进行合理的勘查配置是人们在对有限资源进行充分开采、保护、利用和管理时的目标和愿望。合理勘查配置的结果是追求其总体效益最大化,也是预防水资源危机的方法之一。

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在当前产能过剩和经济转型的条件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由水资源的勘查规划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作用出发,从根本上理顺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的作用,完善水资源管理科学体系,依靠多专业相关预警切实防止水危机的发生。

新疆煤田开发区的水危机如果及早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尽快投入勘查是完全可能避免的。例如三塘湖煤田现划的四个待开发区。其中显现西部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在含煤地层上部地层中具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可供利用;在东部勘查区也有个别钻孔显示自涌或涌水量较大的情况,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内具有局部富水地段也有可能存在。如果按照现有资料进行统一规划投入专门的矿区水资源勘查,充分利用煤田区水资源量分布不均和含水层空间分布规律,总体规划供水水源井与矿区疏排井的合理分布,兼顾地表脆弱生态的保护利用和戈壁草场再造,将水资源涵养条件充分激发,形成整个煤田开发区水资源科学的综合规划利用系统,并以此示范其它煤田开发区的水危机防范管理体系的建立。

主要参考资料:

⑴、闫连群,盖春平,新疆煤矿区水资源的利用探讨[J],新疆煤炭,2008,2,

⑵、关克然,盖春平等,新疆煤矿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前景[J],科技信息,2010,12,

能源危机的本质范文第2篇

一、我厂生产本安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工作还不够务实,在生产和检修中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比较多,安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

(二)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工作繁忙,员工一天大多数的时间都在与机械设备打交道。因此,对本安体系建设上的认识还不高,本安体系的培训工作还不够深入、不够扎实、不够到到位,在很多环节上还存在问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闭环系统。

(三)还有一个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

(五)处理危险源危险源辨识工作是机械检修厂经常要面对的事情,机修的检修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我厂在正确对待危险源辨识工作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与员工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使全体员工员懂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在生产和检修环节违规违章的操作以及一些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还有就是选择一个适合我们这种厂的安全管理模式,一个好的管理模式不但能够使我们厂发展下去,还能很好的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

(二)针对我厂的特殊情况,我们在工作之余必须要强化本安体系的学习和宣传,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基层为单位制定小组进行分配、本部门的体系培训计划,编制培训课件,请有关专家编制本安知识题库,按时对与会人员本安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随机测试,有效促进本安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本安体系应用水平。

(三)原则上来说像我们这种下属厂建立监督管理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厂在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管理上的漏洞。因此,必须要严格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给予严惩,对于那些在安全方面做的好的事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进一步加强管理者的安全生产关注度,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四)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信息的交流,不能及时的处理在生产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信息系统改进,立足目前我厂的实际条件,积极引进先进信息管理技术、有关的软硬件资源。

(五)机械维修厂存在很多的危险源,如何去处理好危险源辨识工作是做好本安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关系着本安体系的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处理危险源辨识工作的方法策略。

三、危险源辨识工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危险源分类

1、化学危险源:包括可燃气体、液体、易燃性物质混合后产生的有害物质等危险源。可能发生火灾、爆炸、职业中毒事故。

2、物理危险源:包括高温、射线、震动等危险源。可能发生中暑、放射伤害等事故。

3、机械危险源:包括动力、制造、传输装置、起重机械、机动车辆、通道等危险源。可能发生挤压、打击、吊物坠落、碰撞压伤

4、电气危险源:包括电气机器配线等危险源。可能发生触电、火灾事故。

5、建筑设施危险源:包括房屋、厂房危险源。可能发生倒塌、下沉事故。

(二)危险源辨识的具体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大步骤:

1、危险因素调查。

2、确定危险源

3、危险源的评价

4、危险源分级

5、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使危险源发生事故后损失最小化。

(三)确定了危险源就要积极对其进行防范控制,应采取现代化和传统的安全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干预。

1、在安全系统中主要因素是人,要加强员工思想保证、能力保证和制度保证等方面着手展开工作。树立安全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从岗位培训抓起,以达到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

2、改变结构设计,尽可能避免或消除隐患;减少或限制操作者涉入危险区域,实现环境条件最佳化。

(四)要做好危险源的辨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于根源危险源的辨识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对系统中的能量物质或载体进行分析或测试确定其特性;二是根据以往的事故经验弄清导致各种事故发生的危险源类型,然后到实际中去发现这些类型的危险源。

2、收集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我们要进行危险源辨识,我们首先应收集与本组织的活动、人员、设施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由于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进行危险源辨识的重要依据。

3、正确选用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如现场访谈/观察、头脑风暴、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SCL)、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组织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对于我们这样的机械检修厂来说我认为,现场访谈/观察、安全检查表是两种较好的方法。现场访谈/观察依赖于实践经验,而安全检查表则是系统的理论总结,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危险源辨识得既快又全。

4、注意辨识的充分性和正确处理

为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可以借鉴本单位和同行业以往发生的事故、行业的规定、一些作业文件的安全注意事项、较为成熟的安全检查表或安全评价表的内容。为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还应及时识别或更新危险源。

还有就是由于我们这种机械检修企业的危险源一般属于第二类危险源,人为的失误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处理好危险源的工作我们就必须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来培养他们的业务能力,对他们进行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根据他们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维修知识,同时要培养他们诊断故障和处理故障的能力。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紧跟时代,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机械管理与维修的专业人才。

总之,开展危险源辨识,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因为危险源辨识让我们的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都明白了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所要控制的对象,起到了预先防范的作用,这也为安全生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源危机的本质范文第3篇

1危险源的定义和分类

危险源在英文中的解释为“sourceofdanger”——产生危险的根源。1995年,陈宝智教授将危险源分为2类,提出了事故致因的两类危险源理论,并阐述了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于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1.1第一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固有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比如,施工现场的机械能、重力势能、电能和热能等;危险物质包括爆炸、有毒、腐蚀性和放射性等物品。这些能量(危险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意外释放,进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1.2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安全措施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设施故障(安全设施等)和物理性环境因素。其是造成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是事故发生的组织性前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水利机电安装系统中两类危险源的分布

根据施工安全事故的类型分析,机电安装施工中包括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触电、火灾、中毒窒息七类危险源。根据笔者的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类危险源在时间、空间上相互交织,当它们相遇时就可能发生事故。比如,在起重机吊装作业起重伤害的危险源中,第一类危险源为大件设备通过起重机悬置于高空并随其垂直或水平移动时,能量(机械能、重力势能等)可能发生意外释放;操作失误、安全管理决策组织失误、安全技术措施审批未充分落实、企业安全文化欠缺、设备设施等约束限制失效和起吊安装的特殊人机交互环境组成了第二类危险源。两类危险源相互联系、影响,共同组成了起重吊装作业的危险源系统。

3水利机电安装系统危险源的控制对策

为了确保水利机电安装施工的安全,必须有效控制两类危险源,这就需要依靠三双手:第一双手——安全技术、设备、新材料等硬件;第二双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软件;第三双手——安全文化教育的引导、约定俗成的安全理念。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实现水利机电安装系统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应采取以下对策:①有效排查第一类危险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险物质形成,创造良好的现场作业环境。控制原则为消除或降低风险个体防护。当施工系统中存在能量危险物质时,系统就会处于危险状态。比如,高临空作业时人或物品具有较高的势能,为了防止发生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一般采取的措施为搭设脚手架、拉设安全网、架设护栏、设立安全照明、开展专人现场监护等;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包括正确的劳保着装、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高挂低用)等。②对于第二类危险源,应致力于构建稳定、有效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明确组织机构和职责划分;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安全责任;严格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确保“五到位”(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加强沟通,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重视人员素质(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的提升,尽可能地减少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发生;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引导从业人员的作业行为,避免因侥幸、从众和自负等心理造成有意的不安全行为;强化班组安全管理;提高设备和环境的可靠性,加强对设备设施的安全约束限制。③危险源的动态辨识、建档备案和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是危险源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对潜在性危险源和境遇性危险源的控制。潜在性危险源包括因化学介质或气体泄漏而导致人体窒息或中毒、动火作业引发的火灾事故和特种设备事故等;境遇性危险源包括地震、洪水、地质灾害、战争和疫病等。这两类危险源在工程实践中属于重大危险源,一旦失控,易造成重大事故。因此,必须做好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迅速展开应急处置,从而将事故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4结束语

能源危机的本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馆藏采集 馆藏组织 馆藏保存 馆藏评价

[分类号]G253

所谓危机,劳伦斯・巴顿认为是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本文认为馆藏发展危机指的是图书馆在馆藏采集、组织、保存与评价过程中,由于信息市场、用户需求、资源类型等外部因素和图书馆经费、管理、策略等内部因素而引起的一系列可能对馆藏存在负面作用而又不甚确定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馆藏内涵与外延发生着重大变化。在内涵上,由图书馆拥有访问权和保存权的资源扩展到图书馆可能只拥有访问权而没有保存权的资源,即用户通过图书馆可以访问的一切资源,包括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在外延上,从获取渠道上看,馆藏即包括图书馆通过订购、呈缴或自建的资源,还包括网络采集等方式采集的资源;从表现形式上看,馆藏主要有印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从资源保存看,可分为具有本地保存权的资源和不能本地保存的资源。可以说图书馆馆藏在类型、结构、来源、形式等方面的多样化,使得图书馆面临的馆藏问题日益复杂,由此导致图书馆在馆藏采集、馆藏组织、馆藏保存和馆藏评价等环节中面临诸多危机。本课题将主要从上述4个环节出发,结合课题调查问卷的相关调研结果,深入剖析图书馆当前的馆藏发展危机,并提出预防与化解危机的策略。

1 馆藏采集危机

1.1 采集经费危机

必要的经费支持是馆藏建设与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图书馆经费来源一直以来只有财政拨款,随着书刊、电子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管理与维护成本的不断增加,设备投入的不断加大,单一来源经费往往不能满足图书馆的需求,许多图书馆特别是县级或区级图书馆的文献采购量近年来零增长现象非常普遍。即便是规模较大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其年度经费预算也无法跟上资源价格的增长步伐。但是,在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主要依靠供应商提供,这些数字资源在采购模式方面类似于传统的期刊订阅,需要不断补充和丰富以保持其内容的持续更新,在资源保存方面,大多只有使用权,而不能保存在本地。因此,如果没有持续的经费支持,就会导致前期的大量投资付之一炬。

1.2 资源类型危机

面对数字资源数量的剧增和利用上的便捷,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利用数字产品,尤其是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数字资源已经成为科研用户首选使用、习惯使用和依赖的基本资源。致使许多学校开始大量订购专题或综合期刊全文库,同时尝试停订相应的印本期刊。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随着数据库订购量的逐年增加,印本期刊的订购量却逐年下降,2008年仅订购了198种左右的印本期刊。更有权威报告预言,到2016年,科技期刊将主要以数字版本为基本出版形式。在E-Science环境下从事科研活动需要利用各种类型、多种来源渠道的学术信息,除了传统印本资源和期刊论文、图书等数字资源外,还包括新的数字资源类型,如预印本、实验室报告、私人交流等,尤其是演讲稿、备忘录、数据单表等新型资源类型。因此,图书馆馆藏采集的资源类型决策必然会更加复杂,资源采集工作也将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1.3 知识版权危机

资源类型及资源采集渠道的多样性,使图书馆在馆藏采集的过程中,面临的知识版权危机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收藏侵权产品发生的版权危机或开发馆藏不当发生的版权危机,更多的会陷入供应商责任连带引发的版权危机,可以说是,稍有不慎,便会被卷入到错综复杂的版权危机中。在入场券藏侵权产品发生的版权危机方面,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图书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购入侵权资料虽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不能够再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应防范侵权资料以主动,或者被动的方式流入馆藏之中,而对入藏的侵权资料要停止使用、封存或者销毁。而在供应商责任连带引发的版权危机方面,面对国内版权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图书馆极有可能由于购买数据库供应商未能妥善解决版权问题的资源而面临承担连带责任的危险。

1.4 采集渠道危机

图书馆获取资源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来进行。本课题通过调研国外若干所较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的现行战略规划,将其馆藏采集渠道加以统计后发现,除了前述传统馆藏采集渠道外,图书馆还通过入网、联机共享、租用、免费获取等多种方式获取馆藏资源。图书馆馆藏采集渠道的多样化,在给图书馆带来获取便利的同时,也让图书馆在渠道选择上面临更大的风险。

1.4.1 印本资源 印本资源的保障功能是图书馆为教学、科研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最基本职能,图书馆印本资源的获取方式主要是各种书目。据本课题“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印本资源,尤其是中文图书仍然是读者最喜欢借阅、需求量最大的文献类型,而50%以上的受调查者表示其所在馆中文馆藏在质量或数量方面不能满足利用需求,主要表现在所需要的图书在公共OPAC系统中检索不到、馆藏图书陈旧等。因此,图书馆中文藏书质量与藏书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用户对图书馆资源提供方面的依赖性。但是目前国内图书出版现状以及采集渠道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给中文图书的采购质量带来很大的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①出版市场缺乏学术出版规范增加了资源采集的盲目性。由于缺乏学术评审制度,致使低水平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比例较低。而且出版信息不规范、不准确,造成书目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图书误采、漏采现象比较严重。②采集渠道的多元化无法真正弥补单一渠道造成的危机。利用书商书目,原则上可以弥补原先渠道单一的局面,图书馆可采购到更多有价值的图书,从而提高印本馆藏质量。

然而,本课题对2002-2005年国内5家图书馆经济类藏书质量进行对比发现:①随着与书商合作力度的加大,5家图书馆经济类藏书质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②采集渠道比较稳定的图书馆,藏书质量最为稳定;③采集渠道变化较大的图书馆,质量下降幅度也最为明显。此结果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对书商书目的全、精、准产生怀疑。据一项对当前比较大的三家书商书目进行对比的调查显示:折扣率较低的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三家书目收集数量差异非常大,最高的与最低在相差近4倍左右。另外,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书商书目中出版社库存书、滞销书、特价书、二渠道书或合作出版书目信息的比例越来越高。

1.4.2 数字资源 由于电子文献、网络资源的出现,及这些资源有着不同于传统印本资源的存取、传播、利用方式,与以往相比,图书馆获取资源的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本课题调研,53%问卷显示其所在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比例逐年增加,88%的问卷表明数据库资源主要以购买到本地、租用使用权为主要途径,而网络资源的采集渠道主要是免费获取。因此,各数据库供应商资源采集渠道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样会给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带来巨大风险。这表现在:①数字资源内容存在不稳定性;②销售模式让图书馆灵活选择资源的余地减弱;③联合采购挤压了图书馆自主选择所需资源的空间。联合采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用有限的资金获得更多的电子资源,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图书馆来说也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如Project Muse中的410种期刊,其中有37%与EBSCO全文数据库中的期刊重复。

2 馆藏组织危机

图书馆常用的资源描述方法有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DC)、机读编目格式(MARC)、资源描述框架(RDF)、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和本体(Ontology)等,而常用的资源组织方式有在线联机目录、导航链接、门户、数据库、机构仓储等。本课题调研了国外若干所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的网站和现行战略规划,了解当前图书馆的馆藏组织方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即便当前较有实力的图书馆,其对馆藏组织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联机目录、导航链接、机构仓储和数据库等方式。这些资源组织方式,对于传统的印本资源或数据库资源,从检索利用的角度来讲,已日趋成熟。但是,对于网络资源却存在着危机。

2.1 网络资源的有效组织

目前,普遍的网络资源组织方式是通过文件、主题树、数据库或超媒体方式,建立学科导航库、学科知识库或建成本馆特色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等方式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最终联接到相应的网络资源,或通过高度链接的网络结构在各种信息库或知识库中自由航行,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或知识。但是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组织制造了复杂的环境,信息内容量庞大,流动变更频繁,造成网络资源组织危机,致使图书馆网络资源开发不足与低效利用现有资源现象并存。一方而,图书馆利用自动标引、自动文摘、自动编制分类表、自动编制索引等手段对“海量”的网络学术资源进行组织,往往对信息质量缺乏准确判断,因此网络学术资源组织没有起到相应的学科导航作用,影响了用户对专业学术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缺乏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从而影响网络学术资源的组织利用。

2.2 新的资源组织方式带来的挑战

大众标注(folksonomy)是一种Web2.0环境下组织网络资源的新方法,主要是指用户使用标签(tag)对自身创建或他人创建的网络资源进行标注,以供标注者自身或者他人检索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用户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资源利用者,而是参与对资源的创建、修改、完善、评价和推荐,乃至组织和分类的行列。面对着如此丰富的标注对象类型(图书、文章、音频、视频等)以及参与用户的广泛性和标注的随意性,图书馆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客观地认识此类资源,并且有效地利用其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为了确保信息资源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有效地被发现、自动处理、集成与复用,从而有助于计算机之间以及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协同工作,则是Web2.0环境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基本要求,图书馆能否在语义标注、语义推理、语义搜索引擎和语义Web服务等占据先机,也将使图书馆面临新的挑战,这些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也将成为阻碍图书馆在Web2.0的环境中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危机。

3 馆藏保存危机

图书馆馆对印本资源,尤其是珍贵文献和古籍图书的保存可以说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保存制度和保存方法,随着数字资源成为图书馆主体馆藏,有关数字资源的保存问题开始受到图书馆界的强烈关注。但是数字资源自身的技术属性、销售模式、涉及的政策法律等独特性,使得数字资源的保存危机日益显现出来。

为了有效地保存数字资源,图书馆往往需要在订购期间或数字资源有效期内持续进行不同的数据备份,并且确保每一个备份文件都能够供人们在任何时候能方便地访问、传播,并能够以当前较为通用的方式加以利用。而确保随时将数字资源转换成另外一种可处理的格式进行存储,需要图书馆拥有坚实的技术实力。需要注意的是,印本资源的老化往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易于发觉,而数字资源的老化却不易被发现。如果没有在数字资源的存储介质或存储格式老化之前,制作备份,并将其以当前技术可识别的存储格式及时迁移到当前技术可识别的存储介质中,那么,数字资源将无法恢复,也无法被正常读取。此外,图书馆购买的数字资源主要有保存在本地和租用使用权(IP访问)等形式,对于租用使用权的数据库,出版商一般只授予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权”,限制图书馆对所购资源的保存,并使用相关技术限制用户的复制与下载。图书馆如果对数字资源没有保存权,一旦图书馆因为经费或其它原因造成不再续订,图书馆将无法使用原先所订的资源内容。目前绝大多数外文数据库采取这一形式。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说:“我国已处在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危机之中,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必须与危机抢时间,尽快建立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体系”。

4

馆藏评价危机

合理、完善的馆藏评价机制的构建是检验馆藏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对馆藏结构和各载体资源采购决策适时进行完善、调整的重要依据。据本课题调研统计,11%的受调查者表示其所在图书馆具有完善的馆藏质量评价机制,71%的受调查者表示对馆藏资源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评价或正在摸索实践,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缺乏馆藏评价机制,势必会给馆藏结构和馆藏质量带来危机。

馆藏评价危机的突出表现就是馆藏评价指标滞后。目前,我国图书馆界使用的馆藏评价指标并未能适用新的馆藏发展需要与实际的馆藏结构。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量(c级标准)以及质量(A级标准)同时作为图书馆能否满足高校本科教学所需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上,往往强调量上的达标,而在对质的评价缺乏适当的评价机制,因此对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质量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由于评估在即,许多图书馆没有考虑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策略,进行“突击采购”,可是特定时间内各学科专业文献在市场上的品种是有限的,势必会采集大量陈旧文献或增加复本率以达到量的要求,而缺乏质的控制;此外,馆藏测评体系缺乏,由于馆藏测评体系构建的工作量大、花费的时间长、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多,评价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即使认识到体系构建对馆藏质量提高的

重要性,但是也没有投入人力与物力开展馆藏测评体系的构建与调研工作。

5 图书馆馆藏危机的应对策略

5.1 系统考虑、综合解决资源采集危机

资源采集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首要环节,解决图书馆馆藏采集危机需要综合考虑:首先,公共、高校图书馆重视印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共同建设,而专业图书馆侧重于数字资源的建设,根据本馆定位,引进、保存资源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所侧重;其次,妥善解决资源建设中所涉及的版权问题,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建设中会涉及到种种法律问题,解决好这些法律问题将能帮助图书馆更完善、更顺利地进行资源建设和长期保存;第三,加强文献出版、发行及销售市场的调研,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采购模式;第四,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团结,联合抵制数据库供应商的不公平条约。

5.2 采用不同的资源描述方式揭示资源、加强组织体系之间的互操作

由于图书馆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建设特定范围的信息资源,其信息资源内容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特点,因此采用的描述方式也较为高级,如RDF、XML、Ontol-ogy等。采用不同的资源描述方式与组织方法,将有利于图书馆更好地揭示资源,帮助用户实现知识发现。同时图书馆在网络资源和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的过程中要争取技术上的突破,实现各个图书馆的网络信息组织体系之间互操作,增加信息利用的有效性。而且要根据图书馆馆藏信息的特点,运用完善的检索系统,建构多层次的,包括联机联合目录、网络数据库和可直接在网上获取的电子化、数字化文献信息的资源结构,面向所有用户提供明确的导航作用。

5.3 依靠图书馆联盟,争取数据库资源的长期保存权

为了合法备份,图书馆可以与版权人谈判索要保存权,索取保存权不一定意味着额外付费,但图书馆必须首先要意识到拥有保存权的重要性。如果国内图书馆都能够达成共识,并且依靠联盟力量联合起来,与国外数据库供应商进行谈判才会立于不败之地,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国内信息资源市场,国外数据库商也会有所考虑,必定会做出比较大的让步。此外,图书馆之间可以考虑建立联盟保存机制,进一步实现高效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能源危机的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危机公关;公共性

1 契合性探索:政府危机公关与公共性

政府危机公关是特殊状态下的政府公共关系,即在危机状态下,为了妥善处理危机事务,顺利化解危机、度过难关、重塑形象,政府部门(公关主体)与社会各界交往时开展的、应对公关危机的各种活动。在危机发生后,政府部门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充分运用政府公共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危机公关”,将成为政府未来治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1.1 公共性:价值取向与内涵界定

公共性是政府得以产生、运行的内在依据和合法性来源。“行政的特性都来源于政府的公共性”。有关“公共性”价值取向和内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平与正义;在公共权力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因此公共部门必须克服私人部门或部门利益的缺陷。“公共性”这一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政府危机公关的基本性质和行为归宿。

1.2 政府危机公关需要以“公共性”为支撑

政府危机公关活动的目的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公关活动明显不同,政府危机公关活动的视野更加全面,维护公众利益是政府危机公关的最终目标。审视地方政府某些部门在危机爆发前后的表现,偏离“公共性”的危机公关导致其陷入“被动”境地,例如贵州“瓮安事件”中的政府行为。因此,必须将“公共性”作为政府危机公关活动的支撑,换句话说,“公共性”将成为政府危机公关有效发挥作用的“催化剂”。

2 现实困境:政府危机公关中凸显“公共性”的缺失

2.1 生态困境

危机公关经历了“皇权时代的强硬危机公关”、“造神时代的准强硬危机公关”、“法治时代的柔性危机公关”等时代变迁。不同的时代的具有各自的生态困境,以至于危机公关在公关环境、公众心态,特征等方面存在不同。当前,政府危机公关的生态困境在于地方政府的某些部门在“法治时代”仍然沿用“造神时代”的危机公关理念和手段,以至于其在进行危机公关时,往往忽视与危机公关对象的平等地位。不平等的危机公关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贵州”瓮安事件中,危机爆发前,受害者家属要求公安部门行政作为,调查事件真相。如果当地有关部门能够切实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以“公共性”为行为理念,通过法治手段和人性化的协调沟通,及时有效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澄清“谣言”,那么事件可能不会激化,地方政府也不至于陷入“被动”境地。

2.2 管理困境

政府危机公关的“管理困境”主要表现在危机的潜伏性、突发性、关联性等特性导致危机一旦爆发就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公关主体能力局限同社会公众的预期之间出现偏差,亦容易偏离“公共性”的轨道。此外,政府内部危机公关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缺失、目标设置的片面化与短期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政策执行困境、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导致公民缺少与政府部门有效沟通的渠道,知情权难以保障等,同样构成了政府危机公关偏离“公共性”的体制根源。

因此必须坚持以“公共性”作为处理危机的出发点和前提,进行危机公关。

3 完善及对策

以公共性为支撑,可以从主体-政府、传播-媒介、客体-公众等三个层面做好危机公关工作:

3.1 主体-政府层面

从政府危机公关的主体层面上,政府作为危机公关的主体,其本质、价值理念、权力来源、活动依据都必须符合公共性的要求。(1)公共性是政府得以产生、运行的内在依据和合法性来源,可以说“公共性”是政府的本质属性j(2)在价值理念上,公共性要求政府危机公关必须体现公平与正义,其基本活动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3)政府的权力来源和活动依据都是由公民赋予和规范的,由此,衡量政府危机公关活动是否达到公共性的基本标准是,政府危机公关的措施及其执行是否坚持和维护了公众的基本权利。

3.2 传播-媒介层面

从政府危机公关过程层面上(即在公关传播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资源公有性、信息公开性、手段公治性、沟通平等性。(1)资源公有性,即政府手中掌握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都是由全体公民通过税收等方式构成的。资源公有性要求政府在进行危机公关的过程中必须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及时有效地调投资源,尽量减少和修复由“危机”造成的损害。(2)信息公开性。在公关领域特别是在政治公共领域应该具有最广泛的公开性,阿伦特指出:“在公共领域展现的任何东西都可为人所见、所闻,具有可能最广泛的公共性。”危机发生后,政府有关部门对公开事件的真实信息的忽视,是“危机”愈演愈烈,政府危机公关“失利”的共同原因。(3)手段公治性。“法治时代”的公共部门危机环境和公众心态,使得法治时代的危机公关具有“柔性”的特征,政府部门需要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边界内开展危机公关,而不是沿用“造神”时代“强硬、准强硬”的公关理念和手段。(4)平等沟通性。平等沟通的实现,可以保障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在进行危机公关时,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是基础性条件。“公共领域所产生的公共意见是经由公共的讨论而来,及时参与者从未在同一时间地点聚会”。

3.3 客体-公众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