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评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评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评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评估;绩效;问责;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1-0073-06

2003年,上海市禁毒办等部门以购买社会工作岗位方式向上海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等三家社会工作机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启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尝试①。自此之后,深圳、广州、东莞、北京、厦门、济南、南京等地也逐步开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探索,购买服务的方式、领域和规模都在逐渐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已经逐步成为政府治理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和制度化选择。随着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推进,各地陆续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和办法,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操作。2012年11月,《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在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可。其后,国家逐步完善制度,以形成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管理高效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学术界围绕社会工作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思考如何促进、规范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社会各界也开始考问社会工作服务的必要性与质量。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主要运用政府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服务。这样,无论面对政府还是面对社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都要表现自己服务的有效性,有效服务是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和专业的合法性基础。社会工作评估由此进入我们研究的视野。本文从社会工作评估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我国主要城市社会工作评估实践方式的评析,展现当前社会工作评估的内在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对策。

一、社会工作评估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社会工作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②这项活动着力实现两个追求:如何保证服务“物有所值”,如何让专业更为“专业”。它是成本控制系统和质量保证机制。社会工作服务之所以需要评估,主要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改

收稿日期:2014-09-15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理论和制度构建研究”(10JZD0033);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海西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研究中心课题。

作者简介:姚进忠,男,集美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厦门 36102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南京 210046)。

崔坤杰,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南京 210046)。

进服务,帮助社会工作服务更好运行;二是承担责任,评估者通常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三是生产知识,评估结果的为新的服务评估积累经验和知识;四是助力公关,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公正的评估能为决策提供合法性和公信力。③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专业、科学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对于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促进社会工作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认可度不高。以评估来证明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是提升其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评估是一种以证据为本的实践活动,强调社会工作服务干预要有实证依据,服务效果要有尽可能明晰的显示。④它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服务项目目标达成度、社会效益、受益群体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评价,以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巩固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因此,社会工作评估成为证明自己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同时评估过程也是总结相关经验、提炼本土理论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

2.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机构向购买方交代并争取更多发展资源的需求

在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同时,社会服务也进入了“交代的年代”,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必须以评估方式向社会做出交代。项目执行机构以服务评估中的质量考察与成本效益核算向购买方交代其所出资的费用得到了良好运用并实现了项目规划的意图,用各种数据说明服务支出的合理性和服务提供的有效性,这一方面可以获得社会信任与社会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为其争取更多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科学严谨的社会工作评估既是向购买方交代的要求,也是机构争取更多资源的重要条件。

3.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机构内部监察与问责的需要

一个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应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服务执行过程的效率和品质。⑤项目评估有内、外两种形式。内评估由服务提供者进行评估,目的在于检查服务进度,总结服务经验等。⑥这种过程评估是对内部社会工作服务进行监察,有助于及时处理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社会工作评估是促进社会工作项目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工作服务是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合一的专业活动,整个服务的开展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动性。社会工作评估的核心功能是改善社会服务,通过对服务项目的所有环节进行评估,科学掌握服务对象复杂的社会需要,从而明确问题和任务,改进和完善社会服务方法,有效实现社会工作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增进服务对象福祉的直接目标和践行专业价值的终极诉求。⑦同时,社会工作评估可以更好地厘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的方向,协助决策者决定有限资源投放的优先次序,推动项目向纵深发展。

二、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实践与困境

随着政府职能转型,我国社会工作机构迅速发展,承接服务项目类型逐渐多样化。然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缺乏、机构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社会工作服务乱象丛生、效率低下。很多地方的尝试并未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⑧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评估、运用评估结果提高社会工作者和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十分必要。为规范社会工作评估实践,目前我国一些社会工作发展较快的城市均出台了社会工作评估的指导性文件。笔者基于这些城市的评估方案对当前社会工作评估实践进行审视,总结其内在困境,为优化评估机制提供方向。

1.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实践

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对社会工作者服务绩效的评估;二是以广州、东莞、珠海、厦门为代表的对社会工作机构服务绩效的评估。

深圳、上海两市出台的社会工作者服务绩效评估文件主要从评估内容和评估程序进行评估(见表1)。比较两市评估指标和评估程序,可以发现,两市的评估文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能力是考核的首要指标。深圳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评估包括专业资历、专业操守、业务能力等;上海则突出强调专业伦理。第二,服务质量和成效是考核的主要内容。深圳对服务质量的评估更为系统,包括服务规范性、档案管理规范性、服务成果、服务质量认可度四个方面;上海在注重服务成效的同时,强调社工在服务实践中的自身建设和成长。第三,工作量是考核的重要依据。上海有详细的工作量标准;深圳对此虽未涉及,但未来也很可能增加相关评估。第四,评估程序较为科学系统。两市均有社工自评、联合评估、汇总结果、公示、复核等程序,以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我国社会工作评估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评估机制仍面临诸多困境。

(1)管理主义倾向较重,服务初衷受损。

“管理主义”概念来源于公共行政领域,它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运用。尤其突出管理者的作用,讲究机械的制度和绝对服从,追求结果和产出,以效率为宗旨。⑨在社会工作评估中,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都是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达的,具有很强的行政命令性。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把评估任务交给社会工作评估机构,评估机构在设定评估的参数和边界时要听从政府的意见,并且向政府汇报。这些机构机械地按照政府设定的评估指标和程序对社会工作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专业性、服务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评估,盲目追求一个评估结果,既没有有效利用评估结果,也无法建立有效的改进机制,不利于评估目标的实现。这种管理主义思维很容易导致“指标绑架”问题。以深圳为例,每一份合同都会对服务的产出进行量化规定,这种做法会衍生出更加严重的问题,即社会工作机构以完成招标量为目标,从而背弃以服务对象“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初衷。⑩同时,由于评估指标和内容的选择受制于政府意志,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的需求表达和参与机制缺失,这也容易导致社会工作评估出现片面性问题,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与需求相脱节。

(2)评估主体单一,多方意见未能体现。评估主体包括提出评估要求主体和评估执行主体两类。这两类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代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与观点。比如,评估执行主体也即操作主体,既可以由购买方专门组织的考核评估小组(包括购买方、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代表、专家学者、资深社工和服务对象代表等)负责具体实施,也可引入第三方进行具体的考核评估。

但在实际中,社会工作评估主体比较单一,甚至评估要求的提出者与评估实际操作者是一样的。从提出评估要求的主体来看,该主体主要是购买方或社会工作主管部门,而服务对象、大众和舆论等很少参与甚至没有参与其中。从评估执行主体来看,评估执行主体的操作主要由提出评估要求的机构和组织承担,服务对象评估、社会公众评估、第三方评估等被排斥在外。这导致多方意见得不到充分体现,评估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大大降低,评估的效果大打折扣。

(3)过分强调科学范式,专业内涵体现不足。受管理主义思维的影响,当前社会工作评估过分注重科学范式,努力将模糊性的“物有所值”转变为规范、清晰、可操作的“绩效”评估。但是,社会工作服务以追求人性解放、实现社会公平为服务的核心价值,它并不简单地以利润为终极目标。服务的优劣,从资助方或购买方到提供服务机构再到享用服务的受众,评价不一,标准有异。相对于统一客观的盈利数值,“助人自助、惠泽社群”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说法。因此,社会工作评估不能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如果社会工作评估过于依赖科学计算,目标方向由量度绩效的准则来主导,那么很容易导致社会工作服务只重视眼前短期效益,服务的努力方向就是尽可能去达到当前的评估指标。这种社会工作评估把短期的达标凌驾于长远的目标之上,流于短视,从而影响评估的意义。

三、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对策思考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举措,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对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而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困境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的合法性和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也致使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应从以下维度完善与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

1.逐步健全社会工作评估制度

政府购买服务不是一项单纯的交易行为,效率并不是衡量其的唯一标准。回应性、经济性、有效性、平等、责任等都是管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标准。因此,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应兼具效率考察和专业发展的双重诉求。完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首先要从制度层面给予相应的保障。通过制度确保社会工作评估的科学性和规范化,逐步形成合理、灵活的社会工作评估监管机制,即实现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全国性规范与地域性特色相统一,建立动态监察机制,确保评估的常态化、针对性与全面性。一方面要加强规范指导与监管,保证社会工作评估标准化与程序化,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增强专业的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评估要具有本土性和灵活度,为专业价值的彰显创造足够的空间,拓展社会工作机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2.积极培育社会工作评估主体

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评估表现出整合主义的特点,其核心表现是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即评估主体除了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之外,社会组织、服务对象、新闻媒体等也作为主体参与到服务评估中。古贝等人所倡导的“第四代评估”提倡的就是这样一种全面的积极参与,要求利益相关者和其他相关人在评估当中处于平等地位。这就意味着所有评估参与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努力形成一种符合常理的、信息量大的、成熟的评估共识。因此,在建立以第三方评估为核心的机制时,要注意培育可能的社会工作评估主体,汇集包括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内的更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形成多视角的监察机制,全面考虑不同的价值观,将评估行为和后续工作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借助多元社会工作评估主体的参与,可以确保评估工作科学、合理、客观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评估中的漏洞与盲点,保证评估监察功能的实现。

3.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评估内容

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是评估的关键,所以不断完善评估内容是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核心环节。社会工作评估的目标不仅在于证明专业服务的有效性,考察服务的效率与效能,还在于倡导先进理念,分析社会问题,建立专业的公信力。评估目标的复合性,决定了评估内容的多维性。影响评估的三大重要维度包括政治、衡量与实践。社会工作评估质量就取决于如何将这三个维度的内涵有效地整合到评估内容体系中。评估内容的完善过程也是实现政治、衡量与实践三个维度整合的过程。由此,社会工作评估内容应该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其选择要做到全面性,涵盖社会工作服务的绩效考察、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回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考量等,即尽可能显示评估的效能、适当、效率与能力四种观点(见图1)。评估不仅要包括提供组织、政策或案主重要资源的政治程序,同时,评估内容还必须兼顾方法学与科学标准,选择反映评估内容的指标尽可能考虑效度、信度、可近性、系统性等方法学标准。

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 Norton)发展的积分卡架构和保罗・尼文(Paul Niven)为公共机构设计的平衡积分卡图表均为完善社会工作评估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平衡积分卡设置了愿景、策略、顾客、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财务六项内容,有效地把机构愿景、顾客要求和机构日常运作连成一线,在落实机构策略和监控机制上保证机构服务质量符合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当然,公益机构是为了达成使命而存在的,其运作是一套由使命出发、层层相扣的行动体系。具体到社会工作机构,它是基于专业价值使命发展出愿景,再根据愿景制定可行目标。因此,评估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就是社会工作机构对专业使命的贡献程度,以有效提升机构的调适能力和专业能力。

4.严格设计社会工作评估程序

良好的制度和完善的内容都需要借助合理的评估程序才能够实现,严格设计服务评估程序是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工作评估是一种整合性的评估,应以逻辑关系贯穿目标和系统始终。它不只是全面量度活动成效(目标),还要顾及成效与活动的服务量及资源投放(系统)的逻辑关系,使评估更全面,最终达成活动成效。因此,设计评估程序,必须努力提升程序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察,全面展现项目的运作过程及其成效、影响。通过整合内外部评估、过程与结果评估,将过程、成果、影响评估整合到评估模式之中,做到动态掌握项目的处境分析、资源投放、活动/服务、服务成效等维度状况,从而对机构服务的能力、效率、效能、适当性等进行有效考察。

四、结语

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运动浪潮使社会服务评估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工作服务也在其列,通过社会工作评估来考察与审视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是否获得“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回报。本文关注社会工作机构的公益形象与社会使命,期待借此增进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与信任并投入更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评估虽然同时注重服务的绩效考察与专业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受管理主义思维影响,实际评估操作还是过多关注服务数量与效率的考察,致使服务对象的福祉、权益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受到损害。基于此,本文从评估制度、主体、内容和程序四个角度提出优化策略,其目的不在于建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估模型来量度社会工作服务,而在于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强调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作为评估的根本,促进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成长。

注释

①刘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文献综述》,《山东行政学院院报》2012年第6期。

②④⑥⑦顾东辉:《社会工作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9、18、20页。

③Chelimsky, E. The Coming Transformations in Evaluation. In E. Chelimsky and W. R. Shadish(eds.), 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A Handbook. Thousand Oaks, CA: Sage,1997, pp.26―53.

⑤陈锦棠等:《香港社会服务评估与审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77页。

⑧韩梦冉:《广州市H街道政府购买社工项目评估研究》,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2页。

⑨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⑩马贵侠、叶士华:《政府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的运作机制、困境及前瞻》,《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金红:《上海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评估机制之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20页。

范斌、张海:《社会服务评估发展的历史性考察》,《理论月刊》2014年第3期。

[美]埃贡・G・古贝、伊冯娜・S・林肯:《第四代评估》,秦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官有垣等:《第三部门评估与责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63、21页。

Kaplan, R. S. and Norton, D. P.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1996, pp.18―63.

Niven, P. R. Balanced Scorecard Step-by-Step for Government and Nonprofit Agencie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3, pp.6―25.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评估范文第2篇

1 浙江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业已取得的主要经验

1.1 加强分类指导,严格分层管理。浙江省根据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不断调整适应浙江省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评估细则,不仅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采取不同的评估体系,还将社会团体分为专业性社会团体、行业性社会团体、联合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社会团体五类,并相应制定了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和结果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同时对社会组织进行“谁登记谁评估”的分级管理办法,下一级要将5A级单位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有利于直接管理部门与所辖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

1.2 评估内容丰富,指标体系初成。评估内容较为全面,一般涉及基本条件、组织建设、工作绩效或自律与诚信建设、社会评价等方面,涉及规范化运作、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日常建设等情况。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则更为重视起信息披露、资金运作等状况的监管。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着重规范化建设,民办非企业单位着重诚信评估。对联合性、专业性社会团体注重规范化建设和提供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对行业性社会团体注重维护行业利益诉求和行业自律、行业影响力、服务政府等,对公益性社会团体则重视其公益活动规模和效益、项目开发与运作、与政府关系等,对基金会的考核也更多注重公益活动的开展和效果。

1.3 评估主体多元,评估手段多样。浙江省严格限定了参加评估工作的社会组织资格,在民政部门登记满两年以上的社会组织才能够参加,并每年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等级较高的社会组织还拥有优先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权限。评估采取社会组织自评、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和评估委员会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由单位负责人和全体工作人员对照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并提供证明材料和依据,业务主管单位根据社会组织的自评报告,结合平时管理情况进行审核,评估委员会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结合实地查看、听取各方意见经综合后得出评估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方评估的呼声越来越高,浙江一些地市也逐步开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评估。

1.4 评估过程透明,评估机制规范。浙江省的社会组织组织评估过程是较为公开透明的,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评估机制。每年在评估工作开始前,各级民政部门都提前将评估的内容、标准、流程、考核方法对外公布,考核的结果也向全社会公示、公布。评估工作到目前已经实施了7个年头,浙江在职能部门工作开展、分级评估备案上报、政社沟通、第三方协作等方面都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对评估有一整套严格的流程和标准,整体工作基本按照民政厅要求规范、有序开展,如杭州市社会组织参评率超过7成,评估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 当前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评估氛围还不浓厚。目前全国参评社会组织只有41.5%,不到社会组织总量的半数。浙江参与评估的社会组织总量位于全国第一,但参评率仅占全省社会组织的24.43%②。2013年全省性社会组织获得2A级以上的社会组织仅45家,其中7家为基金会,其余均为社会团体,绝大多数是行业协会和商会③。现有的评估主要是被动评估,内容主要涉及到组织是否合理使用资金、是否违规操作等,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能力、发展前景等缺乏重视,导致许多社会组织认为评估就是检查工作,因而难以通过评估来促进组织发展。

2.2 评估主体有待培育。当前评估主体主要有三类:社会组织内部评估部门、行政主管或授权单位、第三方评估组织。评估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社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工作人员构成,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占比较高,评估工作实质上是民政系统的内部业务。杭州已在部分社会组织中初步尝试第三方评估,但尚未纳入法律约束和保障的范畴,第三方机构在评估中的法律地位尚未确定,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也未明确说明。

2.3 评估能力有待提升。当前的评估以公布评估等级为重点,共五个等级,缺乏诊断式评价和对策研究。评估中的独立运作能力和水平还不适应实际情况,评估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还很不健全,人员能力和水平不适合参加评估工作。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也体现出与繁重的评估、年检工作的严重不符,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总体来说评估体系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评估专业人员还很缺乏,需要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评估理论、评估指标和评估工具进行本土化工作。

2.4 评估结果有待运用。评估机制没有有效发挥激励、监督、促进竞争的作用,评估结果与社会组织的反馈沟通机制尚未建立,评估结果对于社会组织的“后续”影响不明显。一般社会组织的评估结果仅在民政部门网站或相关报纸予以公示、公布,至于各社会组织的评估结果具体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等有针对性的评估报告尚未形成,也未形成具体的互动反馈、指导、跟进机制。政府在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方面还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措施出台,全社会的征信评价体系也仅处在建设初期,浙江出台的对评估结构优秀的奖励政策以及将评估结果纳入政府信息平台还只是让社会组织看到了一些“希望”。

2.5 评估指标有待调整。目前的这套评估指标体系适用于发展初期,对于提升组织质量的目的还体现出一些滞后性,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项目的评估几乎没有涉及。评估体系中针对社会组织发展初期的许多规定性条件,如组织登记注册运营等内容在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已经不再成为必要指标。同时,对组织某些方面要素缺乏关注或者关注程度不够,例如,对社会团体的专业性等具体指标方面,缺乏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和专业伦理等方面的重视;又如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评估重点指标是诚信经营,但基础条件和组织制度的分数已经接近诚信经营的指标,前两者分数占据过高;而对基金会的评估指标中,资金增值能力、经费流动渠道监管等处于真空。

3 完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的思路

当前社会组织发展已经到了需要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时刻,现有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已经滞后于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必须转换观念、调整思路,将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定位到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社会组织的新一轮发展。

3.1 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从社会组织管理研究和实践的角度看,科学的社会组织评估体制的建立,严格有序的 “第三方评估”尤为重要,其信度、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国际经验一般是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专门负责社工机构评估的机构,这个机构一般是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如香港社会福利署负责对所有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机构的评估工作,并通过 16 项《服务质素标准》来测评机构运作情况。需有意识地转变政府职能,承认第三方评估组织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公众较高的信任度,将政府的评估职能部分转让给第三方机构,实行“购买服务”政策。其次,要提高第三方评估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应当实现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化,政府应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信息网络系统,最大限度避免信息封闭、缺失现象,保证独立第三方能获得真实、详尽的信息,避免评估结论失真。

3.2 设置合理的评估指标。一是社会组织工作目标与规划评估。社会组织发展的程度与其使命感、理念与价值观、发展目标、规划有着重要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社会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将这一部分内容列入。二是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评估。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其人才结构、专业化程度、文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和发展,不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社会组织人员都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重视。三是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评估。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能力、资金筹措能力、社工业务能力、机构素质评估、志愿者状况、专业能力与职业伦理、服务专业性、承接项目情况、项目运作管理专业性、创新能力等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能力。四是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评估。应该注重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和社会评价三方面的结合,加大服务对象评价和社会组织运行过程、结果的评估。

3.3 健全评估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社会组织自身的社会性、专业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使得评估体系建设更为复杂、评估过程易产生多种矛盾,因此评估首先应加强法制建设,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进行引导、扶持、规范。国家层面要在社会组织管理条例中加入评估内容,作为评估体系建设的总依据,同时要积极推进社会组织评估法规的建设,明确评估的实施主体、范围、程序、标准等,为推进社会组织评估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其次要注重评估过程的规范化,设计评估各环节的规范文书,使各类社会组织评估行为得到统一,并将评估信息采集、分析、核实、归档、反馈等内容制度化、程序化。尤其要注意结果反馈的规范化建设,明确应将评估结果的书面审查、现场评估内容、专家建议等及时反馈给社会组织,给予社会组织申辩、质询的机会,确保各种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增强评估透明度和公正性。

3.4 加强评估机构队伍专业化建设。社会组织评估是一项专业性、操作性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使评估活动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员支撑。一要积极鼓励、培育专业评估机构的发展,积极向他们“购买服务”,为他们创立良好的政策条件;二要将一些在法律、财税、管理、社会学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纳入专业评估人才队伍,建立评估专家库,作为评估工作的导向性人才;三要建立健全评估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制度,特别是强化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设计能力、约谈技巧、评估标准等系统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四要定期交流,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评估经验,实行“因地制宜”和“拿来主义”的结合,避免盲目“摸着石头过河”。

3.5 提升评估结果运用效能。评估结果能否合理运用,直接影响到评估效果的好坏。目前,浙江社会组织评估能效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激励机制。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要落实经费,争取财政支持,创立财政保障机制,把社会组织评估经费纳入常规财政预算,与评估工作量挂钩;二要建立健全评估激励机制,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在政府转移委托职能、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扶持、财税优惠等方面向社会组织适当倾斜;三要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引导公众观念,广泛宣传社会组织评估的意义及评估范围、基本程序、操作方法等,重点向社会推介一批获得3A级以上等级的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更广泛地获取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注释:

①浙江在全国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培训及座谈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N],浙江民间组织信息网,2013.7.2。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评估范文第3篇

一、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统计受训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而测评培训方案的有效性。人力资源培训评估对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效果评估可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价值进行有效判断。第二,效果评估可诊断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者可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优化人力资源培训过程。第三,效果评估可衡量培训目标的完成度,有利于开发更合理的培训方案。

概而言之,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在人力资源培训的实践中,企业管理者普遍忽略了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当前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的主要问题

1.评估体系仍待完善

如果要保证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性,便需要制定具体培训环节,针对培训目标优化培训方法,保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达到明确测评培训效果的目的。但是,当前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将评估视作例行程序,敷衍了事,导致评估方案的有效性、可信度严重欠缺。其次,企业多采用操作简单的调查问卷法,问卷内容单一,偏向于泛泛而谈,不能针对培训内容及培训目标提出有价值的、有侧重点的问题,这降低了培训的系统性及使用价值。另外,人力资源培训后缺少长时间跟踪调查,因而不能深入考察和检验培训的有效性,无法及时调整培训方案。以上问题表明,企业当前人力资源培训的评估体系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仍待进一步完善。管理者应充分考虑企业组织的发展现实,秉承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培训目标,在培训后及时、定期地展开评测,检验培训效果。

2.评估对象少

人力资源培训的评估工作涉及多方面内容,包括调查员工的学习表现、比对培训前后的工作状态等。但是,企业的评估资料往往不够全面,收集的数据仅局限于部分群体;资料的局部性和残缺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评估的客观准确性和实用价值。

3.评估方法缺乏多样性

人力资源培训的评估主要分为定性式和定量式两种评估方法,实践中最好将两者结合使用。但是,企业当前应用评估方法的现状并不理想。根据2014年国内企业培训的调查数据,70%以上的企业选择采用满意度评估法,50%左右的企业通过笔试法进行评估;37%的企业通过对比员工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来进行评估;再看采用专业评估工具的企业,数量寥寥无几。这一现状说明,当前企业组织对人力资源培训的评估方法太过单一,这影响了评估结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4.忽略评估反馈

人力资源培训评估不仅发挥着衡量培训方案效果的作用,还对日后优化培训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评估反馈是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稳住脚步、谋求发展,必须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评估反馈系统。

三、改善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的措施

1.加强评估过程的全面性

企业要从人力资源培训评估的全过程出发,对评估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管理者应调整不合理的评估结构,使评估在培训全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可临时设立培训跟踪小组,针对受训员工在每个培训阶段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表现进行定期记录。其次,管理者要注重丰富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灵活适应客观环境。一方面,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要全面考虑行业性质、企业特点及文化氛围等因素,从多领域专业知识、工作技巧、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职员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充分了解企业及行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先进的工作理念及专业技术,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从而真正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另外,在人力资源培训评估实践中,企业应重视评估方法的多样性,将问卷调查、访谈、现场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保证数据收集的全面性。针对不同的评估目标,可根据培训性质及特征采取差别化的评估方法,得出可靠的测评数据。

2.增大评估对象的范围

企业要谋求稳步发展,便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根据自身发展现状,适当增大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的对象范围。其一,在收集评估数据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数据囊括多数培训个体。评估对象不仅要包括具体部门的职员,还要包括企业的所有员工;要掌握培训专家和受训职员的信息、受训员工的上下级情况。需要注意,评估者应尽量避免出现资料残缺疏漏的现象,否则极易导致测评结果片面化,影响培训评估的客观实用性和结果准确性。其二,评估者要专设一控制组作为参照。培训自开始到结束,评估者要对实验组员工进行全程跟踪,对其主要个人信息、学习表现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在培训结束后长时间监测,对员工培训前后的工作状态进行比对,得出准确可靠的评估结果。

3.完善评估过程

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需要全面控制评估过程,促使评估程序标准化、规范化。评估者可在企业领导层和执行层分别设立评估小组,小组成员根据评估规范,面向全体职员严格执行、监督评估工作,推动每个环节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4.评估系统信息化

传统的人力资源培训评估通常采取实地发放调查问卷、当面访谈等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且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如今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人力资源培训评估的发展亟需转向电子化、信息化。企业应大量投入建设评估系统信息化平台,如建立人力资源培训评估信息网站,职员可通过网站完成调查问卷、在线访谈等工作。这种方式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资源,转变以往的传统评估模式;可省去众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沟通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人为错误,从而有效提高了评估效率和评估质量。另外,管理者应致力于促进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体系走向一体化,将评估平台建设纳入到整??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系统之中。这有利于形成资源实时沟通和信息共享,促进档案信息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评估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53-04

从人力资源培养角度来看,国家三分之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都是出自职业教育,因此,其地位不容忽视。为了提高高职学校人力资源培养水平,促进知识与技能并存、工作与学习并重的培养模式,必须重视高职学校教学基地建设和发展。

一、高职学校教学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家人才战略层面:加强高职学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召开会议并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两个决定明确指出,我国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从劳动者素质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因此,如何培养,培养何种技术技能型人才,落脚点都在中等职业教育,这又对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1]。

(二)办学方针层面:以就业为导向

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思路,要实现职业教育办学转型,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政策指挥棒,并引入市场因素,激活职业教育各方面资源。此外,要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实质性的发展,必须摆脱完全有政府管理的现状,转变为由政府介入引导,并积极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提升意味着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高,也就为改变“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传统观点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究竟通过何种途径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呢?答案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质量提升的落脚点就在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各地区的教学基地提供了大规模的资助,主要集中于市场需求量大,效益突出的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鼓励有条件的中等职业院校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参加鉴定,通过鉴定后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如此一来,学生毕业时就可拥有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都指向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且无不与教学基地建设相关。因此,政策与方针的实施与落实,教学基地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高职学校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上饶地区的职业院校各具特色,这与地区的支持与学校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虽然在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不可否认,教学基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重院校规模扩张,轻资源均衡分布

上饶市校内教学基地及校外教学基地建设普遍处于加快建设阶段,各学校间资源分布不平衡。目前,上饶市职业院校校内教学基地普遍处于加快建设阶段,资源分布还不平衡。笔者通过对上饶市几所职业院校的走访调查,发现:每一所学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专业群或特色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这些特色专业群或特色专业基本都具有本专业的教学基地,且实训设备比较齐全,实训指导教师也相对其他非特色专业较充足。而非特色专业情况则大相径庭,不但实训条件较差,有的新建专业甚至没有本专业的教学基地,更谈不上实训设备,师资配备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实训教学的质量,更与职业教育本身具有的规律相悖[2]。

上饶某高职学校的教务主任在接受访谈时,表示“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及招生人数的扩张,学校学生数由原来的1800人变成4200多名,翻了一倍还多,学校几乎把所有空置的房子整改后作为学生的教室与宿舍了。为了容纳这些学生,学校每年都会增设一些专业,但是却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建设教学基地及扩建学校规模。与此同时,教师的数量就这么多,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每位教师每周的课时量不得不增加,达到至少16节/周”。另外,一些学生反映“实训课只是摆了一个空架子在那里,不但没有上过,更有甚者这些课被其他一些基础课老师占用掉,有点类似于初中、高中的教学模式。”

(二)资金来源重拨款,轻合作投资

目前,职业院校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为教学基地建设出资。因此,教学基地建设资金来源较单一。就调查结果来看,现如今上饶地区职业院校教学基地建设资金来源途径主要包括三种:自筹资金和专项拨款、校企共同出资、企业出资。大多数学校现在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专项拨款来建设教学基地,即便有一部分教学基地是与企业共同出资或由企业单独出资建设,也是学校凭个人关系及感情维系,并没有通过法律或者经济手段来实现。正如上饶某汽车公司的老总说道:“目前,整个上饶地区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实在是太多了,想要和我们签合同合作的学校也非常多,我们之所以选择**汽车学校,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该学校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错,在企业稍加培训后即可上岗,节约了很大的培训成本;第二,我本人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对这所学校有着非常深的个人感情。”[3]

(三)重规模、数量,轻管理、效益

调查结果还显示,各职业院校教学基地、实验室设备利用率极不平衡。某些特色专业尽管有较完善的教学基地及实验室,且设备都较新,从早到晚一直都有人使用。相比?^而言,一些文科专业或陈旧专业的实训室设备,很少有老师及学生使用,即便有学生上实训课,所用的也只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设备。因此,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对教学基地运行机制及管理机制规范的建设。在访谈中,很多教师反应,目前学校的教学基地及实验室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管理模式:由管理员负责管理日常管理及维护。如果设备出现问题,自己能修的就修,如果不能修的设备,就放在一边,久而久之,能用的设备所剩无几。很难做到教学基地使用管理、维护、保养及更新完善三责合一,这将会使得教学基地的服务功能大打折扣。此外,教学基地的功能仅仅停留在为全日制学生教学服务,没有完全开发教学基地的综合效益。应该在产教结合,技术开发,对外服务、社会培训等方面加强使用[4]。

三、基于职业能力建设教学基地动力机制

以上论述,表明职业院校教学基地建设存在较大的问题,建立基于职业能力的教学基地势在必行。在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基地如何运行之前,首先来讨论一下该基地建设的动力机制源于哪里。经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发现存在两种驱动:教学需求驱动和就业导向驱动。

(一)教学需求驱动

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所谓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三种能力: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及工作态度,即职业道德。

职业知识可以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传授,而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及职业道德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必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才能掌握。因此,必须强调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经过理论与实践双重层次的训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出发,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5]。

(二)就业导向驱动

众所周知,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更好的就业。要实现更好就业的目的,职业院校必须在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三方面下功夫。虽然职业知识是需要教师在教室内向学生传授,但是职业知识的正确与否都要在教学基地进行检验,而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必须在近似真实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基于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基地直接面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学生类型。如此以来,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就业办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发展,就业渠道畅通,学校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办学活力。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已经对这一点进行了充分的证明。除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外,还需要政府的积极主导,行业指导。

四、基于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基地评估机制

(一)评估目标

作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教学基地的建设及管理水平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绩效评估,尤其是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真实性、多样性”特征。通过评估提升基于职业能力教学基地的培养质量及服务能力,这对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乃至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评估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效、充分利用现有资金;转变职业教育模式,促进工学结合;使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及专业布局。

(二)基于职业能力教学基地的评估方法

1.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教学基地评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情况下,对教学基地评估的划分是按其内容进行划分。按此标准可将教学基地评估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内在评估、外在评估、经济评估。所谓内在评估是指对教学基地建设与运行的评估中心集中于其建设目标与当前运行情况的匹配度。若当前教学基地建设与当初设计目标匹配度较高,则评估效果良好,反之,评估效果不好。外在评估主要是以教学基地建设的外在价值向度为标准,即教学基地对劳动力市场、经济、科学、文化等发展的价值;经济评估是指在教学基地运行过程中成本收益、设备利用率及学习者在教学基地培训过程中能力变化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估;计算机教育;数据库;教学模式

0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判标准,而采用形成性评估作为评测主要依据。形成性评估是一种思想,在评估实践中表现为一种评估过程[1]。终结性评估通常被用来作为一种判断,判断某一时刻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形成性评估是教师、学生及其同伴收集、解释和使用关于学生学习情况证据的过程,以便教师作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1]。形成性评估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评测过程,目的是促进学习。基于形成性评估的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在国内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过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要取得预期的成果,需要借鉴国际上已有的成功的学分制实施案例和经验。

1形成性评估模型

形成性评估的经典CIPP模型[1]描述了形成性评估的一般流程:背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4个步骤。其中,背景评估阶段确定特定教学情景的问题和需求;输入评估阶段主要分析、判断教学实施的计划和方案,决定方案的结构;过程评估主要分析与发现教学方案中的成绩、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策略,以调整教学项目的运作;结果评估主要判断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动态调整项目继续或终止并决定对实施方案的修正。文献[2]对以上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形成性评估的模型框架,将形成性评估分为4个部分:学习目标、课堂提问、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以及反馈和数据分析。形成性评估是4个部分融合在一起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2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形成性评估的研究和使用已经多年,布卢姆(Bloom)指出形成性评估是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或学习的系统评估,目的是促进教学或学习,在评估实践中表现为一种评估过程[3]。一些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Berry,2008;Berry&Adamson,2011;Broadfoot&Black,2004;Stiggins,2002,2005)把形成性评估(formativeassessment)称为“学习性评估”或“促学评估”。在北美、欧洲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基于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估实践进行研究和探索,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MiaomiaoWen基于计算语言学模型的思路对帖子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测量学习者的动机和认知投入[4-5]。

3资料来源和方法

资料来源于英国兰开夏大学2014年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通过实地考察并收集兰开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资料,对计算机专业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观摩,参与教学实践并收集相关教学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以EllenWhite提出的模型为理论框架,以兰开夏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为例对形成性评估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研究。

4研究发现和结果分析

4.1背景评估——学习目标设定

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形成性评估第一阶段的工作,属于背景评估的范畴。设定本专业的总体学习目标,将总目标分解成各个阶段的小目标,是本专业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基础。背景评估的结果决定课程的种类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和预期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能力标准要求。我们主要从学习目标和能力等级的设定方面进行讨论,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计算机软件行业技能是课程培养的核心。兰开夏大学计算、工程和物理学院是一个多学科混合的学院,主要培养计算机、工程和物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与计算机相关的本科专业有计算机(computing)、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s)、计算机网络技术(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多媒体和移动开发(multimediaandmobiledevelopment)、软件工程(softwareengineering)等专业。学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目标,按照学习进阶把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所有课程从level4―level6每个阶段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level1―level3设定大学入学之前需要达到的级别标准。大学各个不同的专业又按照自己的专业发展要求和教学要求制定本专业的详细教学计划,从不同等级的课程中选择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我们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从level4―level6按照课程难易程度进行等级划分,从最简单的语言编程到高级软件项目管理(详见表1课程等级划分),其知识内容体系涵盖成为一名专业软件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编程能力、数据库知识、移动开发和网络知识等。从知识认知规律角度出发,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按照专业需求和培养目标设置能力等级要求;按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程度不同,设定几个不同的层次:A级知识和理解,B级专业技能,C级思维技能以及D级就业能力和个人发展技能。每个不同的层次又分为不同的级别:1―6级。教学计划提供给学生毕业所需要达到目标的详细要求,并以等级量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路线。A级知识和理解等级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为:A1能够解释、评价和利用技术和方法解决计算机相关领域的问题;A2能够评价和应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A3能够利用编程语言实现给定的任务;A4能够评价和利用软件开发方法实现给定的任务;A5能够解释、评价算法和数据结构完成给定的任务;A6能够评价软件测试方法以及可行性。B级专业技能等级分为:B1能够解决计算机软件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和其他问题;B2能够使用各种不同的编程语言编写健壮的程序;B3能够利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设计软件解决方案;B4设计用户界面测试可行性;B5能够开发安全的互动系统。C级思维技能分为:C1能够全面、彻底公平地处理复杂情况;C2能够对多种来源信息进行查找、评价和综合应用;C3能够评估想法、方法和系统;C4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D级就业能力和个人发展技能:D1能够跟客户、用户和开发者进行有效地沟通;D2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D3能够从事合乎现有道德、法律的计算机专业相关工作;D4能够对一个项目实施计划、执行、管理和汇报;D5能够设定明确和长期的个人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软件工程专业按照学习成果能力等级要求设定相关的学习能力要求,并将能力等级要求嵌入课程教学计划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步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相关能力。软件工程专业按照自己本专业发展需要设定不同模块课程:数据库模块、语言编程模块、网络模块等,每个模块的课程从本专业教学计划设定课程中选择相关的课程。我们以数据库模块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4.2输入评估——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

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属于形成性评估中输入评估的范畴。以数据库模块课程为例,模块中所列的课程数据库模块系列课程包括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数据库相关的课程,按照难易程度设定不同的等级级别,是数据库专业方向毕业生所需要达到的能力等级要求的体现,主要包括系统分析和数据库设计、高级数据库系统、网络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网络数据库系统开发、高级数据库管理等。课程知识内容涵盖了一个数据库专业方向人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课程的内容选择没有固定的一本教材,由教师自由选择经典英文原版教材结合实际的自编讲义。各个不同的专业根据本专业发展过程中对数据库能力要求的不同,选择开设不同级别的课程。笔者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选取一年级系统分析和数据库设计课程、二年级数据库系统课程、三年级基于网络的数据库开发课程以及研究生的数据库管理课程,观摩课上教学实践过程,分析和研究基于形成性评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现状。

4.3过程评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属于形成性评估中的过程评估范畴,评估重点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关注课程体系中课程和能力等级的培养是否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兰开夏大学数据库实践课采用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6](problem-basedlearning,PBL),强调在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学习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同伴评估鼓励学习者参与教学评估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立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课依据各个专业不同的特点,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以软件工程专业数据库系统实验课程为例,实验课老师安排小班上课通常在20人以下,一般安排一名老师,由课程组的老师轮流上实验课;通常一名老师一周上一节理论课,接下来连续几天都有实验课;每节实验课上教师都会提前设计好明确的实验目标和任务,选题源于所学理论知识内容。小组(2~3人)一起完成,可以实现小组协作式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小班授课教师可以兼顾每名学生,师生之间可以实现更好的交流。实验课教师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小组一起完成实验任务并提交小组同伴评估成绩,教师基于网络给出作业的修改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实践教学的实验内容设计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由教师设定课程的实验目标。实验课时间为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小组学习一起讨论,一个小时教师讲评。教师通过案例讲解并进行总结,在讲解作业时,小组当堂修改并网上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同伴给出的评估。第二阶段实验,根据具体专业课程的不同设置综合性实验或者创新性实验内容,一般低年级的学生会安排综合性实验,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创新性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一般会在后半学期结合学过的知识内容,设计相关的综合实验内容。创新性实验一般在学期初就布置,学生自选课题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查阅相关文献,设计方案,开发完成系统设计,期末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由教师综合同伴反馈和自我反馈给出成绩。

4.4结果评估——反馈和数据分析

反馈和数据分析属于形成性评估中的结果评估,其目的是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兰开夏大学的考试制度非常严厉,按照学习成果能力等级要求结合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给出课程总评成绩。对知识和理解能力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反馈在个别指导课程、讨论课和实践课中通过班级讨论、小组评分和个别指导建议的形式给出;终结性评估通过书面作业和限时考试完成,其中限时考试包括在线多项选择题、传统考试、开卷考试等形式。对专业技能的考核主要是实验练习、口头报告、正式报告或者提交针对本专业领域某一方法的实现产品或者评论;对思维技能的考核主要是教师在课堂和监督会议中提供的非正式形成性反馈。智力水平的考核部分是通过正式考试,但更重要的评估在于平时和基于理论的项目实践,一般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正式报告、论文大字报展示等。就业能力和个人发展技能的考核通过很多模块实现,一年级主要考核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年级主要考核参与团队项目的专业技能,三年级考核学生个人开发项目,以面试的形式考核文献综述能力、项目汇报能力等。在项目汇报中,主要讨论个人的贡献,定期组织会议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定期评估个人的成果,将项目进展报告作为正式的个人评估参考资料。以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为例,很多专业课程都是一学年的,学生的综合成绩由两个学期的综合考核决定。期末考试完之后,学生的成绩还要交给其他老师审核,最后才决定这个学生的最后考核结果。课程最终的考核:平时60%+考试40%,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平时的实验作业和案例学习,考试形式笔试2×2个小时(包括上下两个学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考试,完成30%的平时作业+30%的考试内容。

5结语

形成性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收集学习证据的过程。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获取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状况,然后调整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7]。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观摩发现,形成性评估在兰开夏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5年9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2015级新生中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完全学分制度下要求教师加强参与式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考核,学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60%)决定。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例如,如果师生比例太高,一名教师面对几百学生如何更好地实施教学评测?实验室条件有限的问题如何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清华,王伟强,张放.形成性评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7.

[2]ForbesEW.Improvingtheknowledgeanduseofformativeassessment:AcasestudyofamodelofformativeassessmentinaK-3sciencecurriculum[D].NewarkCity:theUniversityofDelaware,2007:189.

[3]李清华.形成性评估理论框架的构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