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范文第1篇

法治兴则国家兴,学生强则国家强。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近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常见于报端,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以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就有关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进行了浅探,以期能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依法治国;大学生;法制教育;法治文化

一、引言

十以来,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理念,实现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高校是社会的缩影,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依法治校,建设法治和谐校园成为了近年来高等院校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依法治校是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同时亦是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体现,也是学校稳定发展、实现和谐的重要保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第一储备力量,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法治意识的建设工作是良好的,但也不难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特别是近些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趋势在不断加剧,重大性质恶劣的刑事案件频发,比较典型的有云南大学马某杀人案、云南丽江女大学生张某伙同男友抢劫杀人碎尸案,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某持刀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某撞人杀人案,北京外国语大学罗某刺杀同学案、中国政法大学付某课堂杀师案,上海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案……无不令人震惊扼腕。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于弱势群体关心程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亦有家庭教育方式失当的原因。这些都会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失衡,进而导致其行为的失常,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面对部分大学生出现的犯罪问题,亦要承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经过这么多血的教训,我相信已经有很多的高校在重新审视或反思自己的校园法制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了。对于校园的法制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想法:

二、应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推动素质教育

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环节,是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合格高级人才的基础性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在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对于贯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安定,形成良好风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于建设和谐校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开展法制教育的工作中,我认为应该强调“三结合”,即:

(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在大学中切实开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两种重要的的社会调控手段,二者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关系,同时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也存在功能上的互补。人们常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道德教育所强调的仁义,诚信,博爱,廉耻等观念,为法制教育提供价值导向。道德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法律的评价标准与推动力量,在大学生的内心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法制教育把道德教育所倡导的一系列的价值观念通过外在力量的约束来指引人们的行为模式。法律通过国家的强制力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的制裁,这保证了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得倒了支持与维护,法律可谓是道德传播的有效手段。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这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时候,既不能对两者有所偏废,更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二)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个别大学生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与其性格、心理状态存在直接的联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主体是独身子女,从小被家庭过度保护,因此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责任,爱享受,孤僻的性格。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网络信息产品普及,他们从小就习惯通过网络渠道接受各种信息与知识,对于各种社会问题,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自我意识明显。但由于其自身思想的不成熟,不能深刻理解社会的复杂性,他们又容易出现偏激的心理和错误的价值判断。不少学生存在不能委屈自己,抗压能力差的问题。一旦不满意往往会产生怨恨,报复的心理,轻易采取极端手段来解决问题。通过分析以往犯罪大学生的案例,会发现这些学生身上都存在两种缺失,一种缺失表现为学生心理的失衡,另一缺失表现为对法律的无知或法律对其不具有约束力。故在高校开展法制教育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有根据的开展法制教育,以强化法律的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强制作用。高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当中,纳入到学校管理体系当中,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及时的听取学生内心的苦闷、及时疏通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等他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努力将学生的越轨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师,班主任不能仅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教书与管理上,更应注重责任、情感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另一方面,高校需结合近几年校园犯罪中的案例,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来显示法律的严肃性,如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会受到什么样的严厉惩罚,而这些后果,责任,惩罚又会对自己的人生起到什么严重的影响,通过这方面的法制教育,起到对部分学生的震慑作用。利用心理教育的启发性,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管控自己的情绪,如何排解愤怒,使自己不至于在冲动的状态下做出违法的事情来。把法制教育变成心理教育的素材之一,同时充分挖掘心理教育素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通过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避免自己的情绪失控,并遵守规章制度遵纪守法。最终达到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及自我保护的能力,树立自强、自爱、自尊、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侵蚀的目的。

(三)法制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法律基本知识不仅仅是法律专业学生学习的专利,更应当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掌握一项基本素养。相关法律基础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需要用大量生动贴近生活的,贴近学生专业的案例穿插到教学活动当中。特别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见和最关心的法律问题,应多举例说明,甚至还可以就有关案件开展集体讨论来加深学生印象。例如就近年来频发的导游强制游客购物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同旅游方向的学生开展相关讨论。此外,还应该开展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指导,譬如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虚假招聘、非法传销等违法行为,要教育学生留心注意。不要为找工作抵押身份证和交纳押金,在注册公司,开设网店时需注意那些法律环节与事项等等。这些都是和毕业生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通过相关法律指导,相信可以帮助毕业生在少走些弯路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通过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树立法治观念与信仰

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法治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体现着法治精神和理念,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比起生硬的灌输法律知识,法治文化的熏陶才更为关键,其引领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与精神信仰的方向。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能够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的作用。我认为一个好的法治文化氛围的形成应该注重“三层面”,即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开展的建设

(一)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坚持程序正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建立救济制度首先,高校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完善校园内各种规章制度,让学校的改革发展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这也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前提。这就需要高校要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党群工作管理制度、行政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次,光有制度还是不够的,作为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一环,必须形成严格的执行程序,让程序正义贯穿依法治校的全过程,避免不利的人为因素对制度的破坏作用。三是完善健全校园民主监督机制。最大程度地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批评权。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在高校重大制度制定过程中的作用。最后要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校内教育救济制度。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都特别建立了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高校要重视在学校内部提供法律救济渠道,一定要给被处罚的对象解释,陈述的机会。对不当的管理行为提供内部纠正,避免校内侵权行为的外部化和复杂化。总之一定要让全体师生有这样的感受:只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校规办事,是会受到公正对待的。

(二)不断改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首先,高校还可以设立法律咨询室,主要是在法律或法学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解答同学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校园违法犯罪的发生。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无法律专业的高校,指导老师可以从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中选任。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法治文化长廊、校内法治教育基地、校园法治网站,法治知识广播等方式,不断创新法治宣传载体、丰富法治宣传形式,营造良好法治宣传氛围,通过法治文化氛围的熏陶来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法律专家讲座、法律读书活动、法律知识竞答、法律文化展览、法治电影展播和庭审观摩等活动来进一步丰富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建设。

(三)强化精神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应强化精神引领,将法治观念的种子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当中,将法治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当中。只有让让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法治成为师生自觉的选择与共同的行为方式。高校应通过把以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秩序、权利为价值取向的法治精神融入到校训、办学宗旨、校园文化、校风、学风当中,逐步形成师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和习惯,最终内化为坚定的法治信仰。

四、总结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要在学生中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还应该教会学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与邪恶势力做斗争,也就是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懂法,还要培养大学生用法的能力。所以在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同时亦要配合法治教育。除高校要提供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之外,社会也应提供积极的和谐向上的法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最终将其培养成坚定的法治信仰者。

[参考文献]

[1]李柳华.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3.

[2]张端.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法初探[J].教育研究,2013.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律意识;以人为本;显隐结合;一体化网络

【作者简介】彭美,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191—04

近年来高校与学生之间诉诸公堂的法律纠纷屡见不鲜。教育领域中群体法律意识的提高给高校管理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感,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倾向和需求越来越强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有助于预防、减少和正确处理高校与学生的法律纠纷,保护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培育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唤醒大学生的民主法律意识,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重视和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模式,是时代赋予的一项重任。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根本途径

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就曾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重要人生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法律意识在大学期间一旦形成,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之路必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法律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和法律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它与社会主体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其所属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他所接受的法律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他的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格结构等要素密切相关。对当代“90后”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只有养成了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养成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才能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确立法律正义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服从法律权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狠抓课堂教学是基本途径

教师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狠抓课堂教学效果是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尽管当代的“90后”大学生身处现代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和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与手段非常多元,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几乎随时可以翻阅、查询法律条文,但是课堂依然还是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对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由于“05方案”的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时数比例均被大幅削减,原《法律基础课》涵盖的教学内容仅占教材的1/3,教学时数则被压缩为12-18学时。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紧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授课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最能体现法治精神、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部分,例如法学基础理论和法治观念的教育而非具体的应用性法律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陈旧的“填鸭式”灌输,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变教师一人说教的课堂为师生讨论互动的舞台。

除了必修课外,高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设置一些相应的法律选修课程,将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中文、外语、社会学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可重点开设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行政处罚法等选修课;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重点开设知识产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专利法等选修课。事实证明。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大学生内在性地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进而增加大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三)活用课外社会实践是重要途径

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教导大学生学法、知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做到守法、用法和护法。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只有当法制教育真正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取得大学生的内心认同,法制教育的效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外教学辅助手段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这使得大多数“90后”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真实的法制实践。因此,除了常见的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审判、组建模拟法庭、开设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制专题社会调查、创作演出大学生道德法律心理情景剧、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开展大学生法制征文比赛等。

二、构建以人为本、显隐结合的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模式

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现行法制教育由于附属于德育,缺乏独立地位;局限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育;受制于师资,缺乏专业化背景等原因,显现出实效性欠缺的困境。因此,构建新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模式必须正视现有的问题和不足,大力整合教育资源,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基本点,构建以人为本,显隐结合,全程、全面、全员参与的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

(一)以人为本是基础

构建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模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社会的人,是结成社会关系的人,是现实的人,是具体的人。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任何人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某种社会关系中,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这些关系范畴对应到大学生群体,反映出来的就是大学生与父母亲戚、与老乡、与同一专业的同门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债权人与债务人、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大学生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又强调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提出人的需要即的人的本性。当代大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他们聪明好学,对新生事物敏感,个性张扬,渴望认同,普遍具有自我意识强但社会责任感弱、竞争意识强但受挫能力弱等共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模式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90后”大学生为本,尤其是要特别关注他们的现实需要,要从他们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动态地把握他们特殊的社会关系,决不能再固步自封,套用陈旧的观念和方法。

(二)显隐结合是重点

大学生法制教育要灵活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手段,尤其是要做到显隐结合。

显性法制教育是指依托课堂、学校或者其他主体开展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以明确的法制教育为内容、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教育类型。例如各种必修或选修的法制课、法制宣传、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审判、组建模拟法庭、开设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等,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类型。显性法制教育指向性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对集中,便于学校组织开展;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们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反叛意识,所以,以正面灌输和宣传的显性教育方式有时并不为大学生自愿自觉接受。教育效果往往局限。

而隐性法制教育是指寓于实体性的法制教育之外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之中实现,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互渗透与融合,追求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例如在专业实习时渗透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教育;在社团活动开展时渗透宪法、选举法教育:在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时渗透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教育;在社区服务时渗透婚姻法、继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教育。这些隐性开展的法制教育融入“90后”大学生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具有显著的时空延展性和开放性。既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双向关系,也有助于法制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深化大学生对法律内容的认知与感悟,教育效果反而更优。

(三)一体化网络是关键

法制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本身即是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无不受社会生活的系统影响。因此,大学生法制教育本身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践不单单存在于课堂或学校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同时亦广泛分布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程、全面、全员参与的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模式主张将法制教育融入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强调法制教育要确立“系统育人”的理念,该模式内涵着全过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三重要求,追求的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的全过程性、全面性和全员性的有机统一。

第一,所谓全程性,是指在时间范围上应将法制教育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强调的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在时间上的长期性。通常情况下,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随着该课程的结束而停止,这显然不符合全程性的要求。大学生法制教育要顺应大学生活的阶段性特征,每一学年制定不同的法制教育计划。例如可以针对低年级学生重点开设实体法选修课,针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开设程序法选修课:大一可侧重进行法律基础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二可侧重进行宪法和行政法教育;大三可侧重进行民法、刑法教育;大四可侧重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等教育。总之,要把大学生法制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所谓全面性,是指在空间范围上应将法制教育覆盖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活圈。强调大学生法制教育在领域分布上的广泛性。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基本点全面联动,以大学生为原点构筑一个环形网络,努力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统一。

以家庭基点来讲,在大学阶段,由于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与随意性,因此,很多家长疏于了解子女在大学阶段的具体表现,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尽管大学生心智相比中小学生明显成熟些,但是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仍属十分必要,要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家庭与学校联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增强其联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校平时应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定期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的平时情况;举办学生家长委员会,了解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共同研究学生成长教育规律以及有关问题。

以学校基点来讲,法制教育不仅要求教书要育人,而且管理、服务也要育人,实现“三方育人”的统一。近年来,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大趋势下,高校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大学生在校期间在住宿、就餐、消费等过程中遭遇的法律纠纷和维权诉讼也越来越多。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执行着重要的社会化职能,它的重要职责是通过系统的教育与灌输来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大学生各个活动场所的特点,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利用校园广播、BBS和公寓平台等途径可以进行大学生法律维权和自我保护方面的法制宣传,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事诉讼法和侵权责任法等法律,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法制氛围。

以社区基点来讲,高校历来被认为是没有围墙的社会,如今很多高校学生自治团体蓬勃发展,大学生自治意识萌发,在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时要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决不能忽视这一新兴特征。在社区开展法制教育可以借助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宿舍自律会等学生组织,引导大学生正确表达利益诉求。例如在制定公寓管理、社团章程、宿舍规章等管理制度时,可以实行由学生代表、学校代表和物管公司三方组成的管委会,让大学生充分体现到民主、协商的法制氛围;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周边的社区资源,为大学生增加社区实践的机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视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的发展。大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数量的增多质量却没有相应的提高,相反,大学生的素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避免社会上大学生的违法违规的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在新时期对大学生的要求变得更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

二、法制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良好的法制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着推动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改善了我过的法制教育,还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可谓是一举两得。

(一)提升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内在要求

准确地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品质、法制素质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1]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高校法制教育以及法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对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大学生的法制素质如何可以间接地展现出其思想道德素质,法制素质主要通过外在的遵纪守法、维护法律权威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法律知识的掌握表现出来,作为一个有思想道德品质的大学生就应该遵守法律的要求,切实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身应有的义务。良好的高校法制环境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的支撑,需要完善的法律教育的宣传活动,要有安全的校内治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环境,是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应有之义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高校的法制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2],因此它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此,优化法制教育环境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在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有很多种环境因素,比如说经济、政治、政策、文化、网络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只有这些小环境因素有序的发展,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种种的小因素之间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减少更多的阻碍,在教育的过程中一路直上,大环境中的经济发展了、法制健全了、思想自由了,教育才能有所保障。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法制教育宣传在西方国家受到了重视,并且将其纳入了大学教育之中,完善的法律教育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其法律意识的重要保障。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法制素养、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它们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身处于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依赖的是法律秩序和手段,社会主义道德发展依赖于政治目标的实现。新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于法制教育之下,只有高校健全自身的法制才能加强法制管理,很多高校在实际的发展中并没有做到依法治校,导致法制教育不健全。随着大学生素质日益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是其责任和宗旨,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因此在法制的规范下进行管理是很必须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法制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在高校的教育中,二者不分先后,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健康有序的法制教育和环境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健全的法律依据和管理。总而言之,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维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促进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4]

三、法制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创建法制教育环境

在法制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必须立足于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切实地提高学生对于法制的认同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如今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教育质量并没有提高,教育活动并没有真正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以及素质方面都是有欠缺的,特别是高校的法律环境过于薄弱,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知识十分缺乏,高校在法制教育的环节不仅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还没有完善的课程设置,无论哪方面的资源都比较匮乏。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形,高校更应该注意到建设法制环境的重要性,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和思想观,使其深刻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在当今社会中的不可或缺性,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必须将其融入到教育之中,通过这个措施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扫清了障碍。

(二)促进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1.将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相似性,特别是在本质以及诉求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5]因此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成效。根据我国高校现阶段的法制教育现状来看,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所接受的法制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仅课时少,而且接受的内容很广,广而不精。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重要渠道,多而杂的法制教育内容如果不加以筛选,就会导致学而不精,不能切实地学到法律知识。因此为了促进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普及教育的方法,改变教育定位,要侧重于大学生的法制以及思想政治的教育,它们之间的结合给任课老师提出了要求,老师能否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转变的关键。为了改善教育现状,可以专门开设相关的法律讲座以及法律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和学习,在此基础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起来,将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促进两个方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将法治精神融入到日常环境

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生活性,与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二者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于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更重要的是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课堂上的知识灌输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了提高法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仅要注重理论的传授,还要注重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校园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法制素养和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使其产生相应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意识。比如说,各高校可以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和教育专家,来学校开展法律知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活动,并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通过讲座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认识到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去敬老院帮助老人,开展扶贫活动等等,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责任心,锻炼大学生的书本知识,将其从理论转化成实际,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力量,感受社会主义的温暖。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园实践活动都有效地将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更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3.营造法制教育氛围

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因此加大学校法制宣传力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传统的具有时代意思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由于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所以为了使其更好地传播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中常见的法律和道德问题紧紧地扣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接受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法制、思想政治宣传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起学校的各个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媒介来传播相关知识,宣传不仅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发动一切能够发动的力量,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的完整性和持久性。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法制教育的视角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依赖的就是教师,老师在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高校的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老师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在知识水平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学校必须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从而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知识,提高教育的成效。

四、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社会的栋梁之才,也是我国的希望,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二者的教育,才能切实地改善大学生素质低下的现状,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玉飞.法制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J].林区教学,2015,03:78-79.

[2]冯晓卡.法制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3]杨延圣.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考试周刊,2008,30:131-132.

[4]贾斌.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指导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意义[J].知识经济,2011,07:77.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治;法律素质;依法治校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作为这一系统基本要素的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高而不断地吐故纳新,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教育内容将逐渐地排除出系统之外,科学的、进步的教育内容又会被系统主动吸收。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wwW.lw881.com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三次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和正在进行的“四五”普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最富有实效的途径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另外,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实践本身就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杠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无疑于彻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功用与现代学校教育忽视法制教育、不重视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现代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当前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必须着手以下几方面的构建。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大力倡导“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潮。从实质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实现途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全部途径,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三)努力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括:1.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2.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3.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4.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丰富了校园生活,减少了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良好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高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 叶 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童 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处版;

[6] 赵洪海:《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 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范文第5篇

1公务员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1.1公务员法制教育是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在规定的丰富性及其对公务员素质发展的多方面教育的需要,决定了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也是全面的、广泛的、具体的.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公务员法制教育是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首先,从政治与法律的关系看,政治规范是法律规范的最高层次,法律规范是政治准则的基本保障力量.进行法制教育是维护政治原则和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保障.其次,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法律的正义、善良性质基础.只有加强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的公务员个体化和公务员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第三,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内容都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应,是对其予以法律上的认可,加强法制教育可以为这些内容的实施提供制度化保障.

1.2公务员法制教育是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法制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某些原则和要求加以确认,使之具有法的属性.遵守法律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法律上的义务,从而使它获得强有力的保障.违反它,既是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也是违反法律规范,既要受到道德谴责又要受到法律追究,这样就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实现.而且,从法的作用看,法具有教育作用,它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通过明确规定所保护、鼓励和抑制、禁止的行为,深刻反应了国家所倡导和保护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见,进行公务员法制教育,增强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较高的层次,涉及人的内部思维,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不论是法律运用前的指引教育、评价教育还是法律适用后的强制教育都仅仅涉及到其调整对象的具体行为,通过对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影响其思想.法制教育能够促使公务员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其外在的实践行动中得到具体的贯彻和体现,从而有效保证国家和人民的根本意志、党的政治主张在行动上落实.公务员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功能上的可通约性,决定了公务员法制教育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公务员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作用

2.1有助于公务员自身的不断完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关公务员任用、考核、职务晋升的规定,我们应当承认,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无论是一般职务的公务员还是具有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对公务员不必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由.因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永无止境的过程,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放任自流,很容易导致其道德滑坡.同志曾指出“:为了爱护干部,党组织要抓好对干部的经常教育、管理和监督”.通过法制教育对公务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实际上正是对公务员爱护、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对公务员负责的表现.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转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功能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其外在力量,达到改变教育对象内部状况的一种重要活动.”通过认识转化、态度转化、行为转化等方式,帮助人们转变思想,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能够充分实现法制教育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功能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促进公务员自身的不断完善,使他们“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2.2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的廉洁自律意识

公务员所从事的职业是代表国家和政府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是直接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体现并执行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等,都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政策措施.廉洁自律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腐败行为的发生,首先是思想道德防线出了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反腐败要取得实质性效果,必须从源头抓起,把加强公务员廉洁自律意识作为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对国家公务员施以思想政治教育,用政治观点来指导和调节国家公务员的思想坐标,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性工作,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人的客观行为受主观思想的支配,一切行为都是某种意识作用的结果.只有思想腐败了才会导致行为腐败.因此,从源头上防腐,首要问题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纪国法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通过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能够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从而有效地遏制腐败.

2.3有利于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提升公务员行政伦理水平

行政伦理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权力运用和行使过程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总和.也就是说,行政伦理就是行政人员的职业伦理,行政人员的品行、道德对行政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公务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它的行政伦理状况直接影响着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影响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物品的能力,所以公务员行政伦理的高低状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务员行政伦理状况优良,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反之,将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和完善公务员行政伦理,需要他律和自律,也就是说需要进行行政道德教育和提高道德修养两个方面着手.行政道德教育指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伦理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对公务人员进行伦理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等等,这是他律.自律是指公务员要自觉地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这两个方面都可以通过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来实现.也就是在加强公务员法制教育的同时,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渗透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诚实守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以及“五种革命精神”的教育,增强公民信用意识.通过有效地法制教育养成机制运行,使广大公务员的行政伦理修养,由以履行行政责任心为核心的道德自律,逐步渐近到行政理想、行政态度、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纪律、行政技能、行政荣誉、行政作风融为一体,将行政他律与行政自律统一起来的行政人格形成与完善的最佳境界.

3公务员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3.1提高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意识

所谓渗透意识,就是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在进行法制教育时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把公务员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公务员法制教育作为提高公务员法律素质、法律意识和依法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其首要目标在于知识传授.然而公务员法制教育还担负着对公务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果把它的目标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抑制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以,在公务员法制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公务员法制教育过程之中.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在公务员法制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渗透意识的强弱是决定公务员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成败的重要因素.建设一支良好的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做好公务员法制教育并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作用的关键.因此加强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意识是充分发挥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作用的基础.首先,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符合新形式下的教育观念和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其次,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公务员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持活力.要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公务员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研究公务员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新途径;要善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新成果,结合公务员法制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第三,要有权益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对自身利益普遍高度关切,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关心和帮助公务员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观念,正确引导公务员在依法行政、履行公务职能的同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四,提高自身素质.公务员法制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还要实现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功能,这就对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要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应当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感染并影响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2挖掘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公务员法制教育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人们之所以选择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绝不仅仅因为它的国家强制力,更具底蕴意味的是通过这种普遍有效的理性规则,来内在地表达、传递、推行着能被认同和接受的一定价值原则和要求,……而法律的内在价值则主要是有伦理到的来提供的”.法律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法律就是党领导人民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意志化的结果.因此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注意落实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深入钻研法律规范和法律知识,而且还要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把公务员法制教育中那些能够培养公务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结合公务员的实际情况,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法制教育.在传授具体法律知识的同时,深刻挖掘法律规范制定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实质,传授法律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使公务员深刻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把握法律所体现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髓,从法律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为公务员的动机和意识,并由公务员将这些意识外化为依法行政的行为,达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公务员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渠道作用,才能使公务员把这些观点转变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和思想工具,用于观察和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如在法理、宪法和行政法的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由、平等、社团、团结、民主等.在讲授这些法律知识时就可以渗透相关的政治道德和政治理念,使公务员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和理念,从而逐步提升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水平.

3.3密切联系法制教育全过程,注意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点”“、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