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第1篇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才算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25日对外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虽然“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但是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只达到3.27%。在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3.27%公民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比较而言,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又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2010年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达10%。其中18至39岁年龄段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3%,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6.7%,也可以作为当代青年干部科学素养状况的参照。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了科技及社会发展的“硬实力”,公民科学素养则是科技及社会发展的“软实力”。青年干部具备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崇尚并坚持科学精神,才能推动科学及社会发展。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科学素养的高低已经开始影响到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社会对青年干部的科学素养寄托着重大的期望。青年干部的科学素养,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及各种社会事务的能力。艺术素养升华青年干部文化素养的审美境界。艺术素养一般指个人在面对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书法、电影、电视、时装、广告等艺术门类形态时,以及在美食、美容、美发、美体、家居美化、环境美化等艺术生活过程中所展现的素质、能力、才能、修养、禀赋、涵养、风度、风采或风范等。青年干部的艺术素养是指青年干部面对艺术时展现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和创造等个体素质和涵养。一个人可以没有艺术天赋但是必须有艺术素养,这不仅是欣赏美鉴赏美的需要,重要的是艺术是多元的、开放的、开阔的,是开发人脑开放心境所必需的。青年干部要把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与本职工作联系在一起,终身不懈地追求艺术素养的提高。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正置身于艺术不再是超脱于生活之上的纯精神享受,而是精神享受同日常生活的物质过程相互渗透的时代,也就是人们把艺术不再仅仅当成单纯的个性化创作和鉴赏,而是同文化产业制作、媒体包装、信息轰炸、消费炫耀等密切相连的时代。在这样的艺术与审美渗透到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的时代,现代艺术素养已经超越了原来理解的单纯精神素养,人们现代艺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已变得十分关键。社会文明和谐、个人的生存发展,要求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青年干部的艺术素养在没有发掘之前是艺术潜能,从具体要素来看,一般艺术素养可以包含艺术感知力、艺术理解力、艺术判断力、艺术想象力、艺术鉴赏力、艺术行动力等等。这种潜能经过青年干部自己的努力和环境的造就才能凸显出其素养的价值。文化素养中包含的人文素养引人向善,科学素养教人求真,艺术素养使人审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做到了真善美三者兼备和谐统一的大师们的文化素养,永远令后人和世人景仰,成为永不磨灭的榜样。

文化素养是现代青年干部成长发展的根基

现代社会,文化素养对于青年干部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素养高尚深厚的青年干部,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和颖悟,对党的建设和事业会有强大的文化内驱力。文化素养低的人,对文化的理解表面化、狭义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缺乏热情,没有动力。即便要做点事,由于其文化底蕴不够,眼界不开阔,理解无深度,说话办事俗气四溢,了无“文化”可言,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文化素养对于青年干部成长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文化素养发展青年干部的理论水平。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文化素养是“内化”于理论水平之中的,理论水平是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只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会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行业的单一性将变得越来越微弱,取而代之的是行业间的融合性。这就要求青年干部要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党提出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执政能力建设,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理论水平的问题。理论素养是文化素养中的高层次、深层次素养,青年干部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才能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并且逐步使之成为自己的理论修养。其次,文化素养发展青年干部的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人们自律的动力和能力,常常与其文化素养的高尚与低俗、深厚与浅薄程度有关,高尚深厚的文化素养追求对青年干部道德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党要建立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吸引和团结到党的周围,其干部队伍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文化素养高、思想品德高尚的青年干部,以自身的人品和文品在党内外产生强烈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职位和权力无法比拟的更强大影响力。即使这位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消失了,这种影响力也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会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在人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样,文化素养是人格魅力之魂,青年干部的魅力来自于他的影响力,而影响力与青年干部自身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丰富的文化素养内涵增强了青年干部的领导力和感召力,同时也展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魅力。文化素养愈深厚,其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审美情趣等就愈发显露出高雅和气度不凡的魅力,自然而然在群众或群体中形成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英明睿智的领导者所具备的高雅文明的谈吐、果断的气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充满个性的人格魅力等等,无一不受其优良文化素养的滋养和影响。第三,文化素养发展青年干部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领导者来自群众,而又要领导着群众去实现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领导者具备开拓创新的素养,而这正是青年干部的文化素养中最积极、最具有活力的重要部分。文化素养深厚的领导,常常在治党治国治军的行为中展现出创新能力,如首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创建的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他自己称之为“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战役等等,无不闪现出他所具有的深厚的优秀文化素养。青年干部开拓创新的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永远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中涌动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具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思维能力等。开拓创新的文化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学习与实践。第四,文化素养发展青年干部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意志、兴趣、气质等心理要素及特质,是青年干部所必需的。一位称职的青年干部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在各种矛盾和压力面前就会缺乏勇气和毅力,难以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加之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由此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患也逐渐增多。青年干部、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青年干部在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面前,关键是要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文化素养的修炼水平,自觉锤炼意志品质,不断提高政治、业务和工作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坚定执着、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的良好心态和情绪,具有开阔的胸怀。这样就能在处理各种难题时,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包容和团结各类人才,兼顾各方利益,平衡取舍,做出决断。在面对质疑、批评甚至诘难时,就能虚怀若谷,及时进行必要的沟通和解释,消除误解和隔阂,形成共识和合力。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就能勇于担当,沉着应对,另辟蹊径,锐意进取。这一切都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的支撑。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实施路径

1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借助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格、气质以及修养等。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就是美育,可以与学生的审美需求相一致,将学生的精神能力提升上来,确保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高度一致和平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欣赏一幅画,可以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现阶段,在大学生基础素质中,文化艺术素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要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出来,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提升上来,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学生的人格健全化,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如果人才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彰显个人魅力,一旦文化艺术素养严重缺失,很难保障一流的人才质量。所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素养是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借助文化艺术素养,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出来,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出来,灵活应对各种危机情况和丑恶事件,树立对客观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2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1文化素养层面分析

现阶段,高职的招生现状决定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能力普遍偏低,而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底子更为薄弱,尤其是英语等基础科目。由于在专业术科考试期间普遍被“重专业、轻文化”的氛围所影响,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仍旧没有转变思维,甚至认为文化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殊不知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修养的广度与艺术内涵的维度。因此,高职艺术生很难满足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需求。

2.2综合素质层面分析

从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之学情来看,学生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忽视了自身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自身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高职舞蹈专业学生为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仅仅以掌握技术动作为目的,往往没有对舞蹈艺术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分了解,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思维,综合素质薄弱,直接造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重复单一,是目前高职在培养艺术人才综合素养层面一个显著的问题。

2.3文学修养层面分析

一般来说,艺术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文学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1]。基于此,如果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难以保证,将会导致自身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很难将艺术背后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也无法将文化内涵纳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进而很难将艺术内涵充分传达出来。

3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3.1合理引导,提升文化素养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对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进行合理安排。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学、美学等[2],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和学课教育是有区别的,教师团队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尊重客观事实,合理引导,如定期邀请艺术家进行人文类文化讲座,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观念。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修养的培养,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开来,告诉他们,一个成功的“学艺人”,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决定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

3.2合理布局,提高文学修养

通过对学生实际学情进行客观分析,要确保文学修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针对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这一特点,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沟通、交流、表达的课程,这也意味着要同步提升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为事实证明,在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前提下,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全员育人,提高内在思想素质

在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将学生的心灵唤醒起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高职院校要定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提升上来[3]。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引导作用比较强化,对价值观念的形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学生要树立高度的自律意识,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3.4统筹兼顾,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对于艺术教育管理者来说,要注重将学生的艺术趣味性提升上来,并加强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艺术趣味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如果涉及到简单的技术性艺术训练课程,要注重对相关艺术方面的文化课程进行增设。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要基于横向视角,对多个学科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学生的艺术学习创造性激发出来,更好地挖掘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4]。同时,艺术专业教育管理者,还要注重艺术与文化课堂讲座的开设,加强与其他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交流热情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艺术和文化的高效统一和一致。此外,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还要将自身的艺术情趣提升上来,将现代化艺术观念渗透到位,并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专业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并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校教育;育人为本

人文素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特定环境的熏陶以及知识的传授,逐步塑造而成的,它是人个体的内在和外在修养的核心和基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囿于单一层面的含义,而是与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哲学、法学、文学等方面息息相关。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指由其经历、知识、意志、能力等单元共同锻造的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内在综合认知,同时表现为个体的气质、形态、举止、行为等外在形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程度,体现在个体的文化蕴涵、情趣倾向、价值观念、目标追求、行为习惯等抽象维度,并在实践中将这些抽象维度运用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处理上。高校教育当下以及未来的方向,势必紧紧围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来开展,并将人文认知方法的运用落到实处。

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当今教育承担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使命,在大学生进行专业科学教育的同时,亦需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科学是一种工具,可以直接地在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是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最便捷途径。人文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引导,间接地指引人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升华。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作为教育制度实施效果中的两个维度,人文素养能够弥补科学素养的空缺,渗透到科学素养当中去。诚然,“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人文素质教育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1]43

1.唤醒个人自觉意识,凝练个人综合能力

文学丰富想象,史学使人明理,哲学使人智慧[2],人文素养对个体而言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塑造成熟的大学生精神世界,提升个人人格魅力,促进人的总体素质生成。在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开发能源、开创网络、改变环境、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运用得当,做到物尽其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造福于人类,恰恰取决于科研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程度。大学生人文素养程度的提高,不仅丰富了人文知识,更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思考能力、智力水平、规划意识、学习情趣,增加做事的成功率和达到更高的造诣。爱因斯坦如是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都将一事无成。”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对人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力的开发、抽象思维的培养、缜密的理论等个人综合能力的凝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构筑校园精神磁场,营造浓厚人文氛围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一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从各个方向弥漫入校园,给大学生带来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在塑型期,易遭受异化信息的侵袭,出现无所适从、茫然无措等精神困惑状态。大学生精神世界贫乏,理想和信念降低,目标和追求漠然,是教育的瓶颈。人文教育能够满足大学心灵贫瘠和精神空虚的现实需求,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人文价值观念稳定地支持精神世界,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消解冲突、弥合裂痕,更能坚定信念、提高善恶甄别能力、增强信息筛选技能。人文素养是一种终极关怀目标的智慧,它可以弥补科学专业素养的缺陷,洗礼精神,培养感情,升华道德,提高品位。校园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传授和研发的基地,还是人文知识积淀的宝库,更是人类精神世界打造的平台,为科学技术下的人文精神开辟道路。浓厚的人文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它熏陶、感染着每一位学子,是推进和提升学院建设软实力,以及坚实学科创新后盾的至关重要环节。

3.催化社会和谐进程,推动经济繁荣发展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3]和谐社会的状态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展态势,既是依靠人这个主体的实施,也是为了人这个主体的生存,遵循以“人”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其关键节点是人的思想、观念、意志、品格、修养,归根结底,即人文素养起着决定作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更好地理解生活、洞察真理、完善心智,寻找正确的学习、行为、生活方式,实现知、情、意的多维度发展。富含人文素养的大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铭记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更容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和谐的社会精神环境,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经济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规制。在当今激烈的经济竞争时代,如何使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有赖于人的人文素养程度。

二、高校人文教育弊端的表征

1.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教学机制薄弱

从大学生层面看,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不正确观点,认为人文素养没有实用性,占用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和专业课学习精力,挤占专业课教学资源经费等等。这些思想盲点恰恰说明了大学生人文素养薄弱,淡漠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人文素养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待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教学管理者层面看,一些教学管理者对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高度战略性认知,甚至有些学者认为:“人文学科教育在科技人才培养中无足轻重,充其量只是知识面的扩展,远非人才素质的必备要素。”[4]这些认知的偏差和误区,导致教学实施上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投入经费和制度保障,没有系统性和长效性的人文工作落实制度,进而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度和兴趣度,难以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和有效的人文传承机制。在这个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大环境下,对人文素养认识观念的不到位,不仅仅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更是科学素养教育的缺失[4]。

2.教师人文底蕴缺乏,优质资源紧缺

当下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如高校教师令人担忧的人文素养缺失现状,调查表明:“高校教师人文知识薄弱,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艺术修养缺乏。”[5]高校教师对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区分模糊,超过半数的受调查教师表示有待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有些教师职业责任和敬业意识不强,不完全适应高校前沿性发展的特点,育人观念淡薄,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缺乏真诚性关注,而偏重追求个人名利的得失和经济收益的高低。同时,高校教师出身于单一结构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行列,导致专业知识割裂,缺乏人文知识更新,人文知识摄取面窄,人文素质积累陈旧,更进一步使自身人文素养匮乏。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革新和开拓的主力军,由于长久以来的人才专业化导致具备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人数较少,再加之一些教师从教后的更新能力与竞争能力不足,使得拥有优质人文素养的教师资源紧缺,阻碍了高校教育的有效开展,加剧了高校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

3.教学课程设置不健全,评价标准缺乏规范化

众所周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素质教育重视的不断深入,人文素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当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时,高校就显现出亟须解决的问题和不足。教学课程的建设是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但现今大学所开设的关于人文素养养成的课程偏少,课时时间短,课种选择面窄,课堂内容乏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更达不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满足学生现实精神需求的程度。纵观总体,大学教学课程设置缺乏长远性、系统性、层次性、全面性、规划性、周密性,且对大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学分安排,评价标准缺乏规范化设置,随意性大。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有效实施,不能脱离人文素养这个大前提,课程设置存在的弊端阻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评价标准的不规范弱化了大学生对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视度,缺乏人文素养积淀的大学生,更谈不上具备良好的人文品质,也使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出现了瓶颈。

三、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1.坚持育人为本,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办学指导思想,是高校教育的核心,涉及对大学生的培养定位、能力培养方向、专业研究方向、未来输出方向的规律发展问题。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实现教育目标。鉴于此,高校培养全面型社会需求人才,需要深化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认识,要在高校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不仅仅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局限在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课程范围内,应充分挖掘大学课堂中人文知识的内涵,增加课堂内容的人文内涵,丰富学生的学习情趣,加强对学生的气质、人格、品质、精神、意志的濡养。全面认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性,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突破传统的片面教育理念的桎梏,从教育工作者到受教育者,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浓厚的人文修养气息,整合大学教育模式构造,促进人文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2.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建设,提升影响力

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人只能用人来建树。”[6]高校教师是教育的落实者和承担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技等硬件条件,更要具备高度的人文修养这个软件条件。正如国务院相关意见曾指出的:“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7]显而易见,高校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切实保障高校落实人文教育、因材施教地构建大学生人文修养提升体系、取得傲人业绩,推动大学人文素养教育有序、长足发展的中流砥柱。现如今科学与人文日益交融,打造稳健的高素养教师队伍不可急功近利,需要领导者有意识地规划、培训,同时也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锻造和提升,通过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知识充电,打造适宜的教学风格,形成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增强为人师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此外,高校在招纳人文修养教师的来源渠道方面应扩宽接收面,增加对人文师资的经费投入,激励教师提升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毋庸置疑,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首要前提,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建设,有远见、有规划、多方位地提升高校人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才能为教育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源。

3.规范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将人文素养渗透到教育体制中

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科学的决策作用,对检查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具有具体的规范作用,对促进教育目标朝着既定化方向前行和实现教育结果优化具有导航性作用。实现人文素养评价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完善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257—258。在主体方面,评价主体应为大学所属的直接或间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成果以及学生的人文修养程度进行政策、思想、方法上的指导,组成评定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评估实施。此外,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亦是一个自我调节和良性循环的过程,可以通过组织更多的人文素养评价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4.克服唯理教育偏失,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朱熹曾提出“知行常相须”,强调学习和做学问不仅仅是纸上功夫,更要落实到行动中来,道出知、行相统一即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教育发展的长效之计。平衡理论与实践,避免实践流于形式,导致其陷入走过场的尴尬境地。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使得大学生所追求的人文目标、方法、任务、路径能够得到明晰的规划,一言以蔽之,通过社会实践对人文素养进行探索和研究,对培育大学生自身人文内涵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和开拓价值。大学生实践活动包含理论宣讲、社会调查、学习参观、勤工检学、预就业实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能力自发学习、自发组织,正确认识理论含义,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法,从而不断挖掘深刻性、有效性、长远性,形成较为规范的人文素养学习与实践模式。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可以引导其自身不足的认识,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良好道德;对社会而言可以弥补人文理念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弘扬求真务实和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并促进人文知识的传播。纵所周知,人文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要素,亦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应力求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理论主动性和人文实践自觉性,推进人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质量的目标,从而助益于培育科技与人文双馨的大学生优秀人才,形成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漆思.文史哲会通的人性自觉与中国哲学史的重写[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18—26.

[3]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5-03-18(8).

[4]汪俊辉,朱国平.试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5):51.

[5]丁素娇.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3):43.

[6]《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73.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第4篇

人文素养是指,在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人格、情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品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我国高职院校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些非技能素质也提出了不少诟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文化素养,高职语文、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对人文素养的需求

早在1984年,美国的人文科学促进会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中的高声呼吁,正式引起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极大关注。同样,原《Cheers》杂志曾针对《天下杂志》湾排名前1000的大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用人首要考虑的三项特质为: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73.9%);稳定度与抗压性高(69.5%);专业知识与技术(58.1%)。可见,除专业知识与技术之外,人的可塑性和抗压性已被企业认为是大学生所最应具备的特质。这些企业所要求的员工素质正是人文素养某种程度上的体现。众所周知,大多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为提高高职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非技能素质的提高必不可少,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不可或缺少的文化素养,高职语文、英语教师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教学义不容辞。

二、人文素养融入高职语文、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把外在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品质,不可否认,这其中一定包含了人文素养。学校不仅要通过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社团组织、和素质教育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品质,更加要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日常语文英语教学中去。语文、英语不仅是现代社会交流的工具,而且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文化世界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可以通过语言平台借鉴和吸收古代、外国文化的精华,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笔者在多年的大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单纯的刻板知识学习和练习很难吸引高职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语文、英语课程的学习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高职语文、英语教学中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将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三、将人文素养的融入高职教育的途径探索

(一)立足课本,挖掘人文素材

教材不仅是教师教育的载体,它传递了人类文化遗产和科研成果,为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江苏省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教材,顺应时展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教材不仅内容新颖、实用性强,而且内容涉及面广,人文知识涵盖面广,切入点具体。因此,作为教师可以立足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将其运用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增进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化理解能力与现实交际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达到提高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高职语文、英语教学应当坚持以实用为目的的原则,侧重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生生源素质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避免刻板的语言教学方法,着力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情感因素的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对于教学材料和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前应当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结合趣味性、紧密关联学生生活,。尽量选择实用性强,题材多样的学习材料,例如穿插人物传记、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哲理故事、风俗文化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提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素质;课堂讲授

教育部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人文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当前,很多教育者和专家学者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但是,就整个高等教育状况而言,特别是在大学外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涵义

人文素质主要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角度来看,人文素质主要指一个人能成其为人并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主要体现在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等宏观方面。从狭义角度来说,人文素质指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它将文史哲艺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不断培养人文素质就是要人们不断学习并积极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断学习做人做事,不断完善人格,做一个有品德修养的人。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优秀的道德情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等都是良好的人文素质的表现。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大学各科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大学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大学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有关各个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去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崇高理想、优秀情操、完美人格、求实精神和儒雅风度的良好素质的人。

二、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内在联系

首先,在大学教育阶段积极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价值观、态度能力和品格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学习信心。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和学科之间的教学应实现良性互动。大学英语教育也担负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将人文素质培养融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促进教与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促使大学英语教学顺利完成。但如今,在许多高校中多英语教师忽略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部分,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语言本身的教授中,完全的把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英语本身所带有的文化性,忽视了通过英语教学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专业英语人才具有较高的英语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又具有较好的自我意识和修养。实际上语言是各种不同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去表达出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有着独特的条件。英语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和人文精神。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的方面的学习和提高。英语的学习不仅能学会语言知识技巧,而且从更广的角度说,英语学习还能促使人生视野开阔、增长人生智慧、丰富社会阅历、陶冶情操、拓展人生境界等。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选取大多是经典作品,不仅有自然科学知识,还有人生经历、体验等传奇故事,因此,英语教材内容本身就是生动的人文教材,对学生的人生起着启发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必然联系。

三、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方法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学习观念

从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有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大学英语学科不仅是一门掌握英语语言的课程,它还包含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等更深层次的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应克服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不相符的心理偏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意识和能力,自觉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同时,对于英语课程中渗透的西方文化知识要有个科学的态度,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信仰等。

2、重视在课堂讲授中培养人文素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基础的英语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教学中的潜在的人文教育因素(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念)应不断挖掘,不断引导学生来学习和吸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地融合、渗透于主体课程的介绍与讲解之中,促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同时,还要加大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力度,师生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来共同挖掘课文内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中,第一单元collegelife中介绍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开始新的大学学习之初要如何去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生活,如何去学习,如何去交友,如何去处理遇到的问题。因此,英语教学中很多值得去思考讨论的文章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说很有意义。

3、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