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兴趣;想象力;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43-01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培养其想象、创造力的最佳时期。此时,儿童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的思维不易被一些固有的表象所桎梏。

特别是听障儿童由于其特殊性,他们接触了解外界知识的机会极少,对世界的认识往往不是凭着理性去认识,而是凭着想象去认识。作为教师应抓住听障儿童的这个时机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启发诱导出听障儿童的想象、创造力,让他们的思绪在无边的空间里尽情的飞扬。那么,如何让绘画开启听障儿童的想象创造之窗呢?

一、培养听障儿童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听障儿童的想象、创造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听障儿童就有了钻研的动力,就会自觉的多想多做,就会有新发现、新创造。

要使听障儿童对绘画产生兴趣,教师在绘画辅导中,必须充满爱心和童心,通过谈话、聊天等形式与听障儿童交朋友,缩短自己与他们的心理距离,随时了解听障儿童的想法,以便在指导时能够正确引导他们进行想象、创造。在评价听障儿童作品时,教师要多找优点,及时鼓励,在与他们交谈时要多使用激励的语言,如:“你想的很好”、“设计的真棒”等;即使画的不好,也要鼓励,如:“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画好的”。另外平时要多进行作业讲评或利用报栏、墙报、画展等形式,展示他们的作品,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对绘画的兴趣和信心。

二、根据听障儿童的生理和年龄特点,以画代言,开启听障儿童的想象、创造力

听障儿童由于生理和年龄的制约,听不到我们的语言,对于老师和大同学手语也只是一知半解;因而难以理解他人用语言和手语所表达的思想和要求,容易产生对周围人们的对立情绪,如胆怯、自我封闭等。根据听障儿童的这个特点,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听障儿童用画说出他们心中所想,释放出心中的顾忌,激发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如在给一年级新生上课时,我看到他们神情中充满紧张、胆怯,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学生看了后,原来紧张的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这节课我们是用画来进行情感交流的,学生用画告诉了我他们的爸爸、妈妈的样子;用画告诉了我一些自己心中所想象的事物。虽然这些画画的很幼稚,但听障儿童明白了用画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语言,它开启了听障儿童的想象、创造力,并激发了他们的绘画兴趣。

三、利用听障儿童的心理需要,激发想象、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作为教师应利用这种需要,使他们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以此来开启儿童的想象、创造之窗。

听障儿童由于视觉的补偿作用,视觉的注意力比正常儿童更集中,观察分析更细致,视觉记忆力更发达,他们更善于发现、研究、探索。根据听障儿童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合理的利用这种需要,来开启听障儿童的想象、创造力。如在教学中搜集一些奇异夸张的作品,让听障儿童发现、研究、探索,使他们明白绘画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鼓励他们画出心中所想,创造出心中所思的画。这样的训练既能开启听障儿童想象、创造力,又能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

四、开放听障儿童思维,鼓励求异,激发听障儿童的想象、创造力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第2篇

        国画也叫“水墨画”就是用毛笔画画,能大能小、能粗能细、挥洒自如、痛快淋漓,很适合儿童大胆构思的特点。他们天真活泼,好奇好动,模仿力很强,天真可爱,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可塑性强,幻想力丰富,是学习绘画的黄金时期,爱美是人类的共性,爱画是孩子们的天性,应该说儿童都喜欢画画,通过画画,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从中获得极大乐趣。每个儿童或多或少都潜在着这种本能天真奔放的想象力。当儿童尝试着运用传统笔墨和颜色在宣纸上“涂抹”时,那变化丰富的用笔,渗化、淋漓的色彩总使他们兴趣盎然,如痴如醉。有时他们廖廖几笔的即兴之作,往往使成人爱不释手,望不可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普及,学习国画的儿童越来越多,这对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想象力,锻炼儿童手、眼、脑的高度和谐统一,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也是非常好的一个途径。

        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动力,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可以通过想象,把它直观的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创造,而儿童的最大特点就是想象加幻想,儿童对于形象的感知多于思考,幻想多于现实,时空交错无拘无束这一切都是由儿童本身心理因素所决定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绘画上表现出简练、概括、无拘无束单纯的笔墨,这正是儿童国画的本质,这完全归结于他们自已的思维方式和绘画特点,在辅导儿童画画训练中,要积极地发挥儿童绘画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在辅导儿童绘画上,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有趣的国画训练中,让儿童懂得什么是中国画,怎样画中国画,同时还要启发他们,不仅要逐渐熟悉什么是传统国画,什么是现代国画,而且要画出自已心中的国画,表现自已的独特感受,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儿童的想象力。

        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对儿童的辅导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但在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要多进行身教示范,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结合儿童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导启发式训练,很多儿童所喜欢小动物如:小鸡、小猫、小兔、小狗等。我们要抓住儿童的这一特点,从诱导儿童兴趣出发,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智力,并培养他们敏锐的感受力。 

在训练中多讲解,多做示范,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用通俗易懂、活泼简短的语言以及形象比喻,联想等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易于接受并使绘画兴趣大增用准确熟练的绘画技法示范,使他们较快的掌握绘画步骤和方法。我通常采用在游戏式练习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

        首先,让儿童体验线条之流畅美。初学水墨画,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线条构成一些图形,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其次,让儿童体验笔墨之层次美。儿童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适时引导点播,用小魔术等方法,鼓励他们自己试一试,调一调,边涂抹边体会,边练习边掌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如:画一群小鸡;利用墨色的渗化效果,表现出小鸡毛茸茸很可爱的感觉,小鸡要有前后左右浓淡、形态各异,多和少等变化,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绘画技法。如:画金鱼,要画出游动的感觉,用墨要有浓有淡,有轻有重,如:头要画的重一点,要用浓墨,身子要淡一些,尾要轻一些等等要把金鱼透明飘浮的感觉都画出来。

        最后,让儿童体验用笔之变化美。中侧锋、顺逆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师可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让学生观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装饰画来调动儿童的练习兴趣。可以要求学生在四个小三角形内用不同的图形来装饰,如动物的脚印、皮毛的斑纹、树干的纹理等,在轻松的游戏中领会用笔的变化之美。这时儿童情绪激动,求知欲倍增,让他们自已动笔,鼓励他们,不怕把画画脏、画坏,少批评,多鼓励,发现一点点进步,马上给予肯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启发引导中学到了本领。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造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创设情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而且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常说“一代更比一代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儿童时期就培养创造力是极为重要的,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我认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儿童具有创造力的萌芽,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利用他们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使其创造力趋向自觉、稳定,让其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如何做到有意识的培养呢?我认为: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造力的“种子”,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就需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户外活动是引起好奇心的关键。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可见,保护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是何等重要。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因顽皮被学校开除,但他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无意之中,有时甚至会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定能有所收获。总而言之,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孩子敢于创造,乐于创造。

2、鼓励儿童大胆地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与创造密切相连,如果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造。童年是想象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儿童来说,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它对儿童一生创造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量发掘儿童从事各项活动的想象功能,鼓励想象,促发想象,如:让儿童续编故事;利用绘画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生活中,带孩子散步时,指点儿童看白云、月亮等,让他们说说象什么,从某种小小事情开始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例如,小朋友们都学习过故事《金色的房子》。想一想:小姑娘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们齐答:“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我说:“小姑娘的房子太美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小朋友们能不能动动脑筋,为小鸟、小羊、小狗、小猴子也来设计一座金色的房子呢?”儿童们非常乐意“帮忙”,齐答:“能!”然后,我出示自己用儿童们已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案“设计”出的“金色的房子”例画,并告诉儿童们从画屋顶,再画墙开始往下画。鼓励儿童们大胆想象设计出适合小动物们住的金色的房子,结果,儿童们纷纷动脑筋,各显神通,各示其能,设计并制造出了形式风格各异的“作品”。

二、思维活动中把握儿童创造力的规律

1、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规律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以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忽视儿童创造力的萌芽,必将导致对他们潜能的巨大浪费,而若拔苗助长,则欲速不达。所以,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应遵循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规律,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活动中让儿童尽可能充分地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地给予启发、引导,但也必须做到因人而异,适度引导。

2、创造力的不稳定因素

由于儿童受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注意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往往对某一科学现象的探索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因此,十分需要教师的支持鼓励和灵活、适当的指导。有一次,小朋友在玩吹泡泡的游戏,刚吹出的泡泡都是向上升,之后又落下来。一儿童问身边的小朋友:“你看,泡泡向上飞一会儿就慢慢地落到地下碎了。”另一个儿童说:“泡泡快落的时候你就用嘴吹它。”“那为什么不吹泡泡,泡泡就要落下来呢?”这里,儿童已经观察到有关重力及空气浮力的物理现象。因为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教师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物理知识方面的延伸,只能给儿童简单的解释,却不能用物理术语强迫儿童想象,干脆留给儿童悬念――待孩子上中学后也就知道它的奥妙。

三、创造性思维渗透到科学活动中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教师请儿童画苹果,发现一位儿童画的是方苹果,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儿童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教师鼓励说:“你真是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培养出方苹果。再有一次,户外活动时,一儿童发现地面上有许多轮胎花纹,问另一儿童:“看这车印都是花,真漂亮,车轮上刻那么多花干嘛呢?”另一儿童说:“好看呗?”教师听后问他们:“你们的鞋底有没有花纹?”儿童齐声说:“有啊?”教师又说:“如果鞋底下一点花纹也没有,你们知道会怎么样呢?”教师启发儿童思考、争论、演示,使孩子们知道鞋底有花纹穿上不容易摔跤。同样的,汽车轮胎上要是没有花纹,行不行?为什么?儿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轮胎上的花纹引起儿童的好奇,因教师积极地引导而使其成为一次有益的科学活动。

四、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励儿童主动操作和积极探索

所谓创设情景,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儿童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需提供可让儿童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景,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几次积木,发现积木一次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发现玻璃球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入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入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他们正在反复地专心致志地进行操作活动,这时老师问他:“你发现什么了?”他说:“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孩子因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思维活动,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参考文献: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儿童文学翻译;审美价值

一、引言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用语言塑造形象,以此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创造者思想感情和客观世界。文学作品之所以能通过文字在受众心理产生视觉和听觉效果,主要与人类具有的共同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谢天振先生说过儿童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需将文学作品语言生动而形象地传达给读者,译者需对读者所处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内的历史文化积淀、生活经验有一定熟悉和积累。[1]所以当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为了使读者产生与原作一样的艺术效果,译者须进行调整,把源语信息用译语独特的结构表达。

二、文学与文学翻译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相对于其他有形客观可见的艺术形式,文学完全依赖语言在接受者脑海中勾勒图像并产生艺术美感。文学语言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文学翻译所围绕的核心是对作品美学价值的艺术传达。张今对文学翻译的看法是好的文学翻译是译者用读者熟悉的语言把原著文学意境传达出来,让原著中的启发感动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2]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要传达原作基本信息、审美信息,展示作品艺术魅力,使读者得到审美愉悦。

三、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有文学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显著特点。陈子典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3]儿童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创作方法上与一般文学有许多不同处,核心在于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儿童性”追求上。[4]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在翻译时译者应时刻铭记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点。袁毅提出“儿童文学翻译必须关注儿童读者,以儿童的视野为出发点,考虑到他们相对于成人读者在文学接受能力方面的特殊性。”[5]所以,在对儿童文学翻译时,译者应站在儿童立场,考虑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所不同的理解水平、知识能力、人生阅历、审美需求等方面特点,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用儿童所熟知喜爱能产生共鸣的语言,译出蕴含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的译本,使儿童读者在阅读中得到美的愉悦和美的陶冶。

四、儿童文学翻译

美学价值的艺术再现文学的根本是审美,文学翻译的主要功能和特征为审美价值的展现。这一原则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为了再现儿童文学语言的审美属性,译者应把握好对原作中文学形象、文学意象和原作艺术情意的传达。

1.动态的文学形象的艺术展示

文学作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艺术形象的塑造能力。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文学作家必须塑造文学形象。作者将自己所感所想所悟融入对形象的塑造中,这时的文学形象便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仿佛有了生命有了脉搏的跳动,并能以一种直观的立体的多维的角度呈现在读者面前。儿童是感性的,其感知思维需要借助具体实物而发生。“充满画面感情景化的语言能以一种可触可摸的质感引导孩子去感同所受。”[6]所以对文学形象的塑造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便显得格外重要。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可多采用色彩鲜明、动态突出、形式多变的用词组合,力求给儿童读者描绘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使文本生动和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吸引儿童读者,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

2.营造引人入胜的艺术意象

米盖尔这位有名的法国美学家曾说过:“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活动才是美的。”[9]意象则是能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活动的审美形式。因为意象是作用于人的头脑的,文学意象是产生于阅读过程中的,读者通过阅读,经过联系和想象,在脑海里筑构其一个浓郁的扣人心弦的文学世界。方卫平在《儿童文学接受之维》中提出,“寻找一个有趣的、自由的文学幻想世界,仍然是推动儿童进入文学阅读位置的最基本的心理动力。”[10]从这不难看出儿童文学作品中有趣而又充满幻想的意象的创设,是决定儿童读者阅读程度高与否的重要因素。

3.艺术情意的传达

文学创造起源于创造主体的情意冲动。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抒感,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情感抒发使艺术创造成为可能并以一种意味深远的错综复杂的形式贯穿全文。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隐藏、透露着作者的情意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要时时不忘传情,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艺术情感,能深层次地感受到文学作品蕴涵之美,移植作者的情感价值可通过措辞、语言的修饰、句法结构和语境等多途径实现。

五、结束语

以儿童为特征为基准而创造的作品才有可能实现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儿童文学所蕴含的艺术美才有机会有可能被儿童读者所了解和接受。这一规则对译者来说尤为重要,在进行儿童文学的翻译时,译者应先吃透原文,调动译入语中最适宜的手段,时刻考虑到儿童的存在,译出儿童读者所喜爱的能接受理解的译文,把作品中生动有趣的事件、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充满个性的文字语言充分向儿童读者展示,真正为儿童创造出一个如鱼得水般身心愉悦的语言世界。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1.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14.

[3]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

[4]教材编写委员会.儿童文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185.

[5]袁毅.浅论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73-76.

[6]庞灵芝.任溶溶儿童诗的情景化语言[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3):45-48.

[8]E..怀特•夏洛的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9]郑达华.再论文学翻译重在审美效果[J].中国翻译,2002,(4):42.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自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后,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这两个话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改革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1]。但就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还有很大的不足。本研究从儿童文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小学教师教学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

1.1.1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多种不同的题材,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经常出现应用固定教学模式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讲解的问题。例如:对童话体裁的课文进行讲解时,只认识到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但缺乏对文体知识内涵的分析;在童话题材文章中应用的修辞方式只是做了简单的阐述,学生不能从其中认识到夸张、幻想手法都是写作表现方式,彼此相互映衬才能凸显童话题材课文的涵义[2]。教师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全局性分析,就会影响童话体裁文章的虚幻色彩,使之更加真实化,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力的培养有极大的阻碍。

1.1.2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同其他文学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如果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就无法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为:(1)使儿童文学课文教学过分成人化。教师以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课文,通过成人的思考方式、心理理解课文的主旨,必然会搀杂着一些利益、世俗的思想,过分成人化会丧失儿童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2)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只重视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没有将其看待成儿童文学课文,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硬性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中字、句、段的含义,机械式总结文章主旨和线索,单方面重视工具性,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美学特质,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1.2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拥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问题在新教材的实施后日益严重,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3]。由于大多数教师在上岗前并没有对儿童文学进行学习,加上工作后也并未意识到儿童文学对自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性不强,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普遍不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体现为:(1)对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不够了解。教师没有掌握儿童文学基本知识中的美学特质、文体特点、功能价值和体裁等基础知识;(2)尚未形成现代化的儿童文学观及儿童文学理念。一些教师对儿童文学内涵存在错误的理解,教师的儿童文学观相当落后;(3)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少,知识面较窄。教师没有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少阅读相关作品,从而导致教师的审美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较差。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2.1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点

2.1.1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地了解儿童文学文体分类及构成要素,因为面对的是儿童群体,其文体形式同其他文学形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形式,例如:散文、故事、童话、儿歌等,语文教师应了解文章的文体形式分类、因素和特征;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儿童文学的特点为依据,合理的采用教学手段,结合不同体裁的文章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儿诗、儿歌等具有押韵特征的韵文体进行讲解时,应严格把握该类文章的特点,通过诵读法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音乐美[4]。但是这两种形式的儿童文学又存在一定的差别,还需要加以区别,合理的应用播放音乐、游戏和颂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3)将同儿童文学区别开来,准确的抓住不同文体间的差别和特征,儿童文学具有其特殊的语言和风格,同体存在显著的差异,风格特异,即使在同种文体形势下,儿童文学及也各不相同。此外,儿童歌曲、诗歌等文体在语言运用风格及写作目的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2.1.2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艺术品性、审美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儿童情趣,因为儿童时期的思想极为单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独特,而儿童文学所蕴含的儿童情趣能够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和感受能力,提高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可以主动对儿童问题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进行发现和探索,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5]。教师可以从儿童生活、儿童行为动作、抒发儿童纯真情感或儿童心理等角度进行研究,把其中的儿童情绪放大,跟儿童站在同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感受儿童内心的想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锻炼,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睿智的眼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都渗透在作品中,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的进行分析,从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教师在把握儿童美学特质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利用,从儿童情绪入手,根据作品中的儿童情绪的表达方式制定教学计划,让儿童深刻的感受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巧用童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2.2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2.2.1扩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和感受力

儿童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加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经常翻阅中外优秀文章,尝试理解不同作者对儿童文学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儿童的内心的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文章,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审美想象能力[6]。

2.2.2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关键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使教师能够自主意识到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培养新型的儿童观及现代幼儿教育观、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教师必须要明确以下概念:

(1)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品主要面对的对象,儿童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能够作为单独的精神个体来看待,儿童文学作品正是面向未成年儿童而形成的,满足了儿童阶段的审美和精神需要,集教育、认知和审美等功能于一体[7];

(2)文学系统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只是其中之一,其符合基本文学形式,是作者为了抒发人生感悟及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3)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儿童心理活动是创作儿童文学的基础,作品能充分的迎合儿童的各方面需要,受广大儿童的青睐。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教育作用的基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形成形象思维,了解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形成现代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文章的教学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拥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师儿童文学素质的缺失问题,教师应提高对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拓宽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范围,扩展视野,提升教师的感受力、审美想象力,深入的理解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立芳.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6(33)

[2]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03)

[4]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娄底师专学报,2003(01)

[5]赵静.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历史透视[J].教育科学,2003(02)

[6]李惠芳.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