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政策 金融支持 协调机制 金融调整政策

一、金融影响产业结构的过程

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过程可简述为:金融储蓄、投资资金的流量结构生产要素分配结构资金存量结构产业结构。即金融活动主要作用于资金分配,进而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而在资金存量与资金流量的相互作用中,它首先作用于资金流量,进而再作用于资金存量。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这一传递过程就越明显、有效。

首先,在金融要素的配置过程中,通过金融政策等手段影响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通过一级市场进行增量调节,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存量调节,并通过上述两个途径改变资金的供给;信贷市场则通过使用利率等手段对消费贷款、生产贷款进行调节,以影响资金需求;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改变了资金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了金融要素的分配;金融政策等手段通过资金形成、资金导向、信用催化、产业整合、防范和分散风险等机制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金融要素的需求也在不断影响金融要素的配置,金融要素的配置又通过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而影响金融要素的供给。

二、有效的金融支持协调机制是提高产业政策效果的关键因素

自20世纪末我国综合性的产业政策文件《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以及针对具体产业和行业的产业政策如《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水利产业政策》等的颁布实施,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和以产业政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体系。

为贯彻产业政策,我国建立了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家政策性银行,以及实行准入政策的资本市场等的金融支持体系,并使金融体系逐渐成为产业发展资金的主要供给渠道。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固定资产投融资总额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已不足10%,其余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金融体系提供,金融已成为我国产业政策的核心支持机制,因此金融支持的有效性也就成为影响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

衡量金融支持的有效性不能只看金融政策和措施自身的合理性,金融支持的协调机制是否完善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金融支持的协调机制包括金融支持的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前者指金融支持政策和机制自身的协调,包括各项金融支持政策,以及金融支持的政策性和市场性机制的相对地位和功能协调,后者指金融支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其他支持政策、与影响产业政策效果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等的机制和功能协调。

金融支持的协调,在目标上体现为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合理化、产业组织结构中企业规模结构及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均衡、产业布局中各地区的协调发展等经济运行的协调性或和谐性,最终体现为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这是国家产业政策目标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机制上体现为金融支持的内部及外部协调,这是提高金融支持效果的要求,否则就会产生政策效果的矛盾和冲突,并增大金融风险和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只有完善金融支持的协调机制,才能有利于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机制

决定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需求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格局。可将之归结为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其中一切要素的供给,包括实物资源、生产资料、人力资源及技术进步等,最终又都可归结为资金的供给。动态地看,资金的运用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某一时刻的产业结构,反映的是资金的分布状况。金融正是通过其资金形成、资金导向、信用催化、产业整合及防范和分散风险等作用机制,来改变资金的供给水平和配置格局,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

(一)资金形成机制

储蓄仅仅是资金形成的价值准备,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才是资金形成的关键。资金形成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最终要通过这一过程来实现;而无效的转化也会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随着经济从简单的商品经济到货币经济、再到信用经济、乃至金融经济的发展,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形式也经历了实物转化、货币转化、信用转化和金融中介转化等四个历史阶段。货币、信用与金融中介的发展,一步步推动着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的完善。金融的体系结构、运行机制以及调控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促进了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储蓄投资转化中介的作用,并不断提高这一转化的效率。

(二)信用催化机制

金融的信用催化机制是指通过货币量的扩大,即信用创造,加速资本形成,促进生产中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把潜在的资源现实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总量增长。在信用催化机制作用下,资金投向不限于已存在明显效益的产业或项目,往往以资金的增值返还为出发点,选择具有超前性以及有广泛的前向、后向和旁侧扩散效应的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催化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及其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与调整更迭,在资金良性循环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产业整合机制

金融对产业组织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它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控制方式。首先,金融发展意味着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为信用扩展提供了完备手段,促进了资本的转移和集中,推动了企业集团化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金融发展为企业集团提供了集团内部的联结纽带和控制手段,由此企业集团的发展可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和国界的限制,推动企业向跨国、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南源、尤瑞章、贺聪.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J]. 西部金融, 2007,(07)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达国家;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发达国家根据在本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倾斜性金融支持政策,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的问题。同时,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方面,总结了较好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尽管国外不同国家的金融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强化金融支持功能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基础。要改革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体制,要在坚持适应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原则下,结合国外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的经验,无疑是在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提高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制,保证全国政治稳定及和谐社会事业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美国和日本在世界上是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根据国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关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政策。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和日本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经验。

(一)美国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

美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的西部和南部。从历史来看,美国20世纪中期开始,为了缩小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措施来推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美国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可以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美国为了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情况,主要针对农业和经济开发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及法规,并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宅地法、土地法,草原植树法和农村发展法等相关法律及法规。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和矿产开发方面,田纳西流域开发法,地区再开发法、经济机会均等法、社区再投资法、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人力训练与发展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等法规先后出台。使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的相关法律及法规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对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较稳定发展的保证,并通过对各种经济手段加以严格规范和控制,从而确保给予该地区在经济开发过程中的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合理的资本流动提供了制度平台。

2.采取了倾斜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调控政策

对经济发展差异的地区采取倾斜性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适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现实需要。美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了差异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倾斜性的金融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要求相对较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贴现率,对金融机构设置较低的资本金要求等。以上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倾斜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性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的金融调控政策背景下,保证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信贷资金的稳定性。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有利于促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缓解民族矛盾和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在欠发达地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美国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体系。从中央银行分行角度来说,联邦银行可以根据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倾斜性货币政策;从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已有大量的地方商业银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优惠信贷资金;同时在相关法律的执行过程中,保证了稳定的优惠信贷资金的供给;对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来说,美国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建立了多种政策性金融机构,譬如,联邦土地银行农场电气化管理局、农业信贷局以及农作物保险机构等政策性农业信贷机构。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1933-1968年期间,美国南部地区商品信贷公司235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对美国南部农业发展投入了巨额资金[1],刺激了美国南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进程,同时促进了农业的产业结构,然而,使美国南部地区已成为了在美国重要农牧商品的生产基地。

4.合理引导私人资本,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

由于开发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资金,只依靠政府拨款是远远无法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因此还需要借助依靠不同渠道的私人资本投入,才能会尽最大可能的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实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的过程中吸引私人投资采取了有效的政策。第一、增加了公共投资,目的就是给私人投资者提供长期的就业机会和便利,加强私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欠发达地区水利、交通、公共卫生及设施、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础建设;第二,采取优惠信贷的形式吸引私人投资者和发达地区的高素质人口向经济欠发达地区靠拢,创造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第三,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和金融政策,吸引国内外私人投资流向欠发达地区。美国采取以上政策与措施在大范围地丰富了市场的投资主体,使经济增长格局多元化,为美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飞速增长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保障。

(二)日本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经验

日本在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地理上相隔很远的低收入的边缘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呈现较明显。日本为了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采取了许多金融支持措施。日本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可以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的金融支持法令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采取国家干预的模式,制定金融支持法令是对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全国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必然要求不同的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定。日本在制定全国性的金融支持法令的同时,还比较注重制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法令。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法令制定的重视不仅在工业发展方面,还在农林发展方面,对金融支持法令还做到静态制定和动态调整,提出了明确的制定目标以及相应的实现办法,从而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法律制度方面的奠基。

2.制定完善的金融支持计划

在健全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障下,日本制定了较为系统的金融支持计划[2],对发达地区实行“综合规划,分期实施”的开发办法[3]。这些计划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期限,具有连贯性和重点开发性质,并使各个期的开发目标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和谐适应发展。这样不仅方便了开发主体及时检验开发效果,为所遇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还便于计划的制定者对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制定新的开发目标和具体举措,同时对前一次制定的计划进行及时总结、补充和修正。

3.建立完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水平,解决金融供求矛盾的必要性措施。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种类繁多、分工精细,相应的体系也比较完善,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对大企业,如日本的输入、输出银行负责向进出口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公库的融资对象以中小型企业、农林渔业和一般民众,具有较明显的社会福利色彩;公团则是以政府名义,将民间的资本投向社会公共事业作为资金赞助;而事业团是为了特定的行政目的而设置的。这些政策性的金融机构的设置,无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来说,都在各自领域为所在地区的工业、农业以及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采取多样化的筹资方式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资金需要的猛增,必然要求增加筹借资金途径的多样化,没有大量的资金来源,难以满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在开发欠发达地区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方式的筹资手段。第一,通过借助国家财政补助,向欠发达地区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及不断增长;第二,为欠发达地区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低利率贷款的方式筹集大量资金;第三,通过采取不同措施提高储蓄率从而吸收大量的民间闲置资金的方式进行筹集开发资金;第四,通过以成立农民群众共同组织吸收农家的闲散资金的形式来为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第五,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条例规定,部分欠发达地区可以发行特殊债券为欠发达地区筹集资金。

二、国外金融支持经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启示

国外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经验,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较明显,也是政府干预金融业务的结果。采取金融支持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发和发展欠发达地区,缩小各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大部分经验具有相同性的特点。主要是创造支持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法律环境,实现投入资金主体的多样化,金融调控政策差异性,完善金融结构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的特点。这些经验,缓解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功能不断弱化的趋势,实现当地金融结构优化、增强金融管理体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建立欠发达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相关法规的步伐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处于缺乏的状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带有随意性和非连续性的特点[4]。因此,有必要加快建立适合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政策有关的法律体系的步伐。只有把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提高到国家法制建设的高度,才能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充分的法律保障。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和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保证,同时也是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和改善金融服务功能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结合中央十八的的精神,促进针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开发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根据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和民族特色产业方面的的特点,制定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计划。同时确定金融支持法令和制定金融支持的计划等手段,创造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政策的法律环境。

(二)对欠发达地区采取倾斜性的金融调控政策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改变全国统一金融发展政策,针对欠发达地区采取倾斜性的调控政策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环境和金融发展滞后的状态下,统一的金融发展政策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要求区别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备付金,贴现率,资本金等的最低要求,有利于改善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功能。同时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优惠信贷资金,建立多种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增加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入,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国金融政策的统一性,无差异性的缺点也不断完善。目前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金融服务功能也呈弱化的趋势,是增加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

(三)完善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建立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货币政策上采取倾斜的政策的同时,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优惠贷款的比例,同时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多种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来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这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目前欠发达地区商业性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外流严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调整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意义重大。

(四)对欠发达地区采取多样化筹资的方式

发达国家具体采取的国家财政补助方式,政策性金融提供资金,利用农民闲置资金,为欠发达地区筹借资金发行特种债券的形式解决资金等措施,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政策性金融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不足,在合理引导私人资本、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对欠发达地区筹集资金不足的状态下,采取有效金融支持政策,增加银行机构优惠信贷资金投入,筹集民间资本,发行特别债券和吸引外资的多种筹集资金途径,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只有保证大量的资金来源,才能顺利完成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创造对社会稳定有利的环境。

三、结论

国外各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不断扩大是金融发展自由化理论的结果,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有差异的情况下,根据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模式,无法充分实现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功能,同时金融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政府有必要合理干预调节金融发展水平,既制定相关法律,采取倾斜性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筹集资金的多样化等措施,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功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问题。国外对欠发达地区政府干预金融发展采取的一系列对策,是金融约束理论的主要体现。一个国家的内部及各个区域的资源优势、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居民收入水平、文化因素、金融生态环境等一些列问题直接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在现代金融模式下,各个国家第一产业和中小企业是属于弱势群体,金融业自然排斥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影响经济发展,引起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资金的难度。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离不开银行信贷的支持,在国内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必然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管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内各个区域的特殊性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必要采取有效地金融支持措施来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另外,银行业特殊的经营方式必然排斥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或地区。根据这种资金的流向,如果国家不采取有效措施,不进行控制,是无法制止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恶化的局面。

国家经济发展差异性趋势,必然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必然影响金融发展水平,没有国家的干预和健全的法律体系的保证,很难改变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排斥弱势群体的状况和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弱化的趋势。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只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投资环境的改善,增加国家财政的补助、增加优惠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私人资本的参与,社会资金的筹借,利用适当国外资金等方面采取针对性,差异性,优惠性,倾斜性的大量工作,才能达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种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才能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问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贫富差距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登仕,张家寿.美国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金融支持及启示[J].桂海论丛,2007,5:32-34.

[2]张家寿,谭春枝.日本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及其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11:89-91.

[3]张广革,景长军.美国、日冲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径脸对我国西部开成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3,4:31-34.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3篇

2013年是新任政策班子为经济转舵的第一个年头。国家在金融政策方面的举措明显出现了转向,而这样的转弯目的很明显,是为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而为之。那么,这样的弯道行车是否能够安全行驶,又已经带来怎样的政策效应和影响?

10月,人民银行了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

经济结构亟待调整转型

从数据看,总量上,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结构上,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体现了“有保有压”。“保”体现在对小微企业、“三农”和中西部信贷支持力度较强。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相比大型和中型企业来说,分别高了2.2个和3.4个百分点。“压”体现在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严控。从数据上看,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速较低。9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04万亿元,同比增长6.7%,自2011年7月以来,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就一直处于个位数水平。

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央行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关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了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从宏观来看,金融结构是指金融市场的类别结构和子市场的分布。金融结构的特征,决定的金融资源的配制和效益,进而影响了经济结构域发展方式。金融体系作为配制资金资源的核心环节,对经济转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金融结构的变迁来实现的。中国金融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曾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畸形的一面,“流动性极度充裕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并没有得到保障。这反应出,一方面是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上大量的流动性的充裕,另一方面就是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亟待支持而又缺乏资金的矛盾。”

朱光耀认为,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世界各国,对中国都同样重要。中国现在的M2已经超过了100万亿,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很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得银行资金更加有效的支持我们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是急需进一步破题,让我们银行资金运作得更加有效,让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更加突出它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效益。”

国家金融政策“弯道飘移”

今年上半年,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明确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向“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倾斜、助推消费升级和推动民间资本进入等八项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发出了银行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信号。

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

新华社文章解读这项政策时提到:引导信贷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核心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突出“稳”和“优”。

“稳”是指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总量保持合理。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陷入低迷,经济放缓速度明显快于预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旧突出,内生增长动力需增强。稳增长无疑是当前之事。“优”则指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专家认为,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这一表态释放了货币政策不放松的信号。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指出,当前货币运行效率已严重下降,货币推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越来越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会议提出的“把稳健货币政策坚持住”暗示货币政策不放松的坚定取向,政策空间在于“发挥好”。

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走出去,成为2013年的核心政策关键词之一。支持企业“走出去”,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推进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工作。

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已成立委托贷款办公室,支持企业“走出去”。业内人士称,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外汇储备对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未起到太大作用。金融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则难以有效配置国际资产,这是我国的一大软肋,希望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能改变这种状况。

温州市商务局副局长陈健曾表示:“与其让这些资金游离于境外投资管理和统计之外,扰乱正常的外汇管理秩序,不如建立规范化的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渠道。”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争取今年启动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将在国务院批准的前提下“尽量先做一两笔看看”。

政策:草根经济呼唤草根金融。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步伐缓慢,大部分金融机构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导。这不仅不利于民间资本的健康发展,也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民间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能力,也是我国金融业继续发展的动力和金融改革的内在要求。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政策支持;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

一、概述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在产业发展中制定的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导向性作用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它们构成了一国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我国把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而经过长期的酝酿,在充分考虑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国将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设定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实际上,我国在十二五时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针对这些重点行业和领域进行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从本质上说,产业升级包含了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资源、技术、金融等因素的综合支持,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金融支持而言,金融对一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在我国,金融作为一种资金配置机制与产业政策相互交织,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机制。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体系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是实现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升级的重要保障。从金融发展的思路探讨如何通过构建良好的金融支撑以实现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性。鉴于此,本文将从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视角,结合一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所起到的支持性作用,分析其传导机理,对其传导路径的具体形/,!/态进行设定和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其意义在于能够为我国产业政策制定及其与金融财政政策的结合提供参考。

二、相关文献综述

当前,国内外对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的关系研究集中在产业升级与发展、金融发展对产业发展作用和角色,以及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就积极运用金融发展理论来研究金融与产业的关系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大都表明,金融具有明显的支持产业发展的效应。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代表性的如丛林等(2002)分析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系,解释了相关的作用机理。另一些实证研究则以数据证明了我国金融体系和产业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显着的相关性。范小雷(2007)的研究证明,发达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并存在一定的影响路径,这一研究为我国相关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张亮(2009)从制约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视角进行了研究,提出要从深化体制改革、放宽民间金融资本投资途径提升战略性产业的融资能力和效率。段一群等(2009)基于金融发展和装备制造业增强率关系模型,对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进行了区分,并对两种金融方式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对比,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这一基本条件。顾海峰(2010)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一般过程,对金融发展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和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综合当前的研究发现,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凸显出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路径和机理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实际上,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看,金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内在包含了三种实现方式,即支持产业选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其中,产业选择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前提,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初级目标,在实现了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后,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升级,即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大力推进,通过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性产业的路径和实现机理,有利于深刻认识产业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金融支持的传导机理和路径分析

(一)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路径和机理

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首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支持产业选择,尤其在一国进行产业规划和制定产业政策及其相关配套政策时。在这里,根据金融支持的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性金融支持,其对产业的优化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政策性金融支持对产业优化选择的影响。政策性金融涵盖了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的金融活动。政策性直接金融对产业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国家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产业施加影响,给予一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等。实际上,对于有潜力的幼稚产业,政策性直接金融能够对这些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扶植作用,帮助其分散风险。政策性间接金融指的是政府通过相关产业金融政策引导市场性金融活动,从而实现产业选择的目标,具体涵盖了信贷、差别利率、资本市场准入等方面。其中,信贷倾斜政策主要指的是政府能够干预商业银行的信贷方向,从而实现其产业规划和发展的意图,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投资信贷政策倾斜来抑制产业的过度化投资,另一方面则能够扶植幼稚产业、引导潜在产业发展。同时,通过消费信贷政策则能够通过引导市场需求支持产业转移,而出口信贷则通过引导出口促进或抑制产业的发展能力。差别利率政策主要基于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而进行,以实现产业选择为目标,通过政府非市场化的利率干预而鼓励或抑制产业的发展。资本市场准入政策主要基于证券市场上进行的产业选择活动,政府的干预能够支持产业选择。

其次,市场化金融支持对产业优化选择的影响。政策性金融政策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产业选择,是政策性选择机制,而市场化的金融政策则依据市场机制进行了市场化的选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依照市场规则,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必然获取更多的资本。当然,如果市场性金融选择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竞争,它将不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可能导致市场化金融支持进行产业选择的失败。实际上,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机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市场性选择对于资源配置有很大的优势,但作为一个不成熟的经济体系,单一的市场化配置容易扭曲金融支持的作用,导致部分处于幼稚期的潜力产业无法获得市场化金融支持,因此,发挥市场化金融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阶段性适时采取手段推进政策性金融发展,将更加有助于产业的选择。

(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路径

首先,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机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离不开 政策干预,但更离不开市场机制和市场性金融活动,因此国家出台一定的产业政策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必然要通过引导金融发展而实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通过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种形式实现,其中的作用机理和效率也存在差异。比如,间接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中,其重点在于实现动态的存量转换及增量发展。通过间接金融体系,国家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二次配置,对产业进行不同层次的筛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体系。经过类型和比例上的筛选,产业结构才能区域合理,此时要进一步地实现产业群的增量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支持,利用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进行货币创造,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再比如,直接金融也能够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它主要以资本市场为武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化的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从而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增强优质企业的资金实力,从而获取持续的经营能力,相应弱化劣质产业的资金浪费,实现市场上的优胜劣汰。同时,资本市场进行资金募集往往能够分散风险,这是处于初创期的优质产业所需要的。二是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的信息披露能力,可以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这主要是指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具体分析企业的收益,使得投资者更能获取产业的信息。三是资本市场上的并购行为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尤其通过股份制流通,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能够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效率。

其次,金融支持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机理。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内在包含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含义。这是因为,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面临着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得产业的发展需要由资源推动过渡到创新驱动上去,这离不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以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状态的转换。同时,金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支持一般具有间接性,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到技术创新,能够改善产业的技术结构从而提高技术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另外,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更是需要技术创新活动,这就使得金融支持的地位更加凸显。其内在实现机制是:金融资源通过初次配置能够实现产业的选择,通过二次配置则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化,通过这两次配置过程,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的路径就是在前两次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三次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而实现产业高级化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两种路径扮演了主要的支持角色。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5篇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指的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及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虚拟经济是通过分配和交换进行运作实现增值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采用资本化方式进行定价。2008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然会出现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从而导致金融体系的膨胀,引发金融危机,由此可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低的问题

首先,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利润减少,实体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逐渐转入到低成本区域,这就使得产业结构失调,影响了金融投向,从而降低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成本的增加还会限制企业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虚拟经济中,这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二,虚拟经济风险较高,但回报较大,备受实体企业青睐,在这样的驱使下,金融越来越不看好实体经济,二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薄弱,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就越来越小,这会使得实体企业进一步伸向虚拟经济领域,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三,当前的政策方面存在严重缺口,金融机构以自身发展为导向,不注重对低端产业的投资,实体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发展前景不良,降低了金融支持的吸引力,国家虽出台政策要求金融支持实体企业,但监管不到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形式化严重,落实不足。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一)金融市场机制的强化

在金融体系中,各种金融资产流动,金融市场有着各方参与者,金融体系本身就有着协调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于二者之间的适应性息息相关,国家应当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性,打破金融市场中的等级差别,以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杠杆作用。此外,应当积极促进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保证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建立适应于我国国情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营造规范的金融环境,以此来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二)金融信贷政策优化

以国家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对现有的实体经济金融支持进行优化,尤其要优化金融信贷政策。从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促进金融支持政策的差异化和多元化,适应区域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例如客户准入的差异化、资金定价的差异化等等。此外,要对资金账户进行积极的监管,确保资金回笼,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保证信贷的规范化。

(三)引导金融资源投向

从本质上来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是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融合,实现资本转移,因此,应当积极的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资本转化。首先,应当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对实体经济进行资源支持,振兴物流业、科技业、能源业等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专业化发展,以此来带动实体经济产业中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二,应当积极平衡实体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以当地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因地制宜的支持实体经济;第三,对金融资本投向进行跟踪和监测,以此为基础把握金融资本的流动,分析实体企业的状况,对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的状况及时公告。

(四)创新金融产品

产品是经济的基础,产品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当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围绕实体经济,创新符合实体经济信贷特点的金融产品,例如符合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要和融资特点的融资券,符合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特点的债券等,在实体经济中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以此来促进实体经济资产金融化,从而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五)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是规范发展的将此胡,对于金融来说更是如此,金融有着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应当提升对金融的监管力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金融风险,发现风险之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风险、规避风险。此外,应当提升金融监管的可操作性,保证监管措施的落实,以此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六)合理化选择

全要素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发展前景越好,因此金融支持应当注重对生产力高的实体企业,加强对这些实体企业的资本投入。在支持实体企业的过程中,应当以国家的政策为基础,为导向,合理的进行支持。此外,在支持实体企业的过程中应当以财务基础分析为前提,在银行规定下,根据实体企业财务基础的分析结果来支持实体企业,保证金融资金能够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中。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合理化选择支持,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