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第1篇

根据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计划要求,本人于2010年5月对农民工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四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调查条件。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一些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改善生活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需要靠劳动靠智慧去改变,这改变的契机在于学习社会上更有用、更实际的操作技能,或者是提高自身的学历从而改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现状,参加培训学习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像操作技能、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学习后可以朝其它高薪行业迈进,以另一种生活态度来过生活。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2000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我想就这些问题提出并重申自己的几个观点:

第一,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二,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三,重视教育权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的保障,农民工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适应城市生活。而农民工在进城时就在文化教育程度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着先天差距,如上海2003 年对外来流动人口调查表明:84.0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进城后因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城市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又因缺乏经费投入且无明确的政策保障,不可能有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过度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让农民工朋友真正学习到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开展以后丰富多彩的人生路。

调查者:####

调查日期:201年5月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社会调查工作小组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型劳动群体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M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了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题组在完成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工作的专项调查“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问卷基础上,又重点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四座城市进行了实地调查,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方法、步骤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黑龙江省选择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四座城市的交通枢纽、商业圈、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地方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12份,其中有效问卷512份,有效率为85.3%。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的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省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调查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法律意识、学习需求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调查。

(四)调查步骤

由于我省新生代农民工人数较多,分布又很分散,并且流动性较大,居住地也不集中,本次调查是分阶段进行的。首先,课题组成员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四地的企业、建筑工地新生代农民工较多的地方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部分调查人员进行了访谈;其次,在上述三个地方的交通枢纽进行问题卷调查;最后在商业区、服务网点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主要是集中在以上三个区域,少部分问卷是在社区等地方随机发放。对所选调查点的问卷都得到了有效回收。

二、调查问卷分析

(一)个人基本情况

1.性别比例及年龄结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外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男性285人,占总人数的55.7%;女性227人,占总人数的44.3%,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男性还是多余女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年龄介于18-35岁之间,其中,18岁以下15人,占总人数的2.9%;18-22岁121人,占总人数的23.6%;23-28岁278人,占总人数的54.3%;29-35岁98人,占总人数的19.1%。其中23-28岁的农民工占总人数的54.3%,占总人数的一半还多,可以看出新生农民工正处在青壮年时期。

2.受教育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35人,占总人数的6.8%;初中文化程度207人,占总人数的40.4%;高中(含职高)、中专人数185人,占总人数的36.1%;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5人,占总人数的16.6%。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大多数为初中、高中毕业生,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3.职业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工人121人,占总人数的23.6%;从事建筑业工人72人,占总人数的14.1%;技术工人68人,占总人数的13.3%;餐饮业服务人员102人,占总人数的19.9%;家政服务人员68人,占总人数的13.3%;管理人员32人,占总人数的6.25%,其他方面人员49人,占总人数的9.6%。从调查结果的数据看出,外来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这些行业相对工作比较辛苦,工资待遇不高,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条件有关,这些人大多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与城市化进程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再教育尤其重要。

4.收入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工资收入在1 000元以下26人,占总人数的5.1%,这部分人以学徒工为主;1001-2 000元198人,占总人数的38.7%;2 001-3 000元159人,占总人数的31.1%;3 001-5 000元93人,占总人数的18.2%,5 001元以上36人,占总人数的7%。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收入高的人群以技术工人和重体力为主,调查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没有固定工作,当然也就没有固定收入,收入不稳定。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在外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以青壮年居多,这些农民工多数是第一次离开家独自在外工作,而且较他们父辈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要高,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也是他们的父辈所不能比拟的,对自己出外打工及职业都有较高的期望值。在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他们在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在心理上难以适应,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和对现实工作及待遇的不满,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程度相较他们的父辈有提高,多数只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学历不高,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不足,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壁,即使找到工作,也多是对技能要求不高、工资待遇也不高、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从物质上来看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很大,这样就容易造成自卑心理和相对被剥夺的心理,这些心理如果不及时疏导,会使他们对所在城市,甚至整个社会不满,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二)加强法律意识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较他们上一代有了一定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还是比较淡薄,调查结果仅有17.2%的新生代农民工比较了解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像劳动法,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是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点了解,知道有这个法律,而对相应的法律法规一点都不知道的就有14.8%。例如,农民工最关心的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出现时,是否诉诸法律解决?诉诸法律的占35.2%,不想诉诸法律希望通过媒体、中间人的占49.9%,还有一部分是?]反应的占14.9%。从中不难看出,关乎农民工切实利益的工资问题,希望诉诸法律解决的也不到一半的比例,在访谈过程中,他们认为通过法律也不知道能否解决,解决问题需要多长时间,觉得有些劳民伤财,可以看出多数农民工对法律解决信心不足,对法律的公正性有怀疑。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空前发达,新生代农民工接触新生事物也快,他们对通过媒体,解决问题感兴趣,认为媒体一曝光,解决的可能性就大,可以看出媒体监督功能的强大,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还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对农民工的保障问题,避免农民工走极端。新生代农民工急需法律知识的培训,培养法律意识,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问题。

(三)职业技能教育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同他们的父辈相比有显著的提高,但是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农民工职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可以说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的技能培训的需求都非常高。新生代农民工到城市去打工,绝大多数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生活得更好,这就毋庸置疑地需要有高工资做保障,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的收入要高于普通工人。调查中发现有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有进行职业技能的需求,都希望掌握一技之长,对今后的工作有帮助,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在择业时,能够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较高的职业。而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学习内容主要以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为主要选项,比如机械、电工、焊接建筑、农机维修、烹饪,还有少数农民工对种植、养殖也比较感兴趣。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对学习需求很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真正进行学习时,还是有很多困难的,比如学习所需要的费用,由于农民工的收入普遍不高,去掉生活所需费用,用于学习的资金就比较少,还有他们打工工作量大、时间没有保障,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这样学习起来就很困难。另外,关于现有的正规的针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机构又很少,即使仅有的一些培训机构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培训内容、方式、方法严重与实际脱节,缺乏实践性。正是由于双方都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应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期许

从对新生代农民工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是为了开阔视野,获得更好的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有的从小就随父母在城市生活,这些人已适应了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都有很强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愿望,但是他们自己也说真正完全融入城市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希望自己能够起到城乡发展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访谈中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都对自己的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样打工,希望他们有体面的工作。而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农民工本身工作不固定、流动性很大,多数子女都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受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他们认为重中之重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找到更好的工作,收入待遇得到提高,也有些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不愿意离家太远,但为了获得好的收入,也有去南方务工的打算,但他们还是由衷地希望家乡经济发展更好一些,留在自己的家乡。希望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和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有了自主创业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想法,他们希望在打工过程中,丰富自己的阅历,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并寻找商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自主创业。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民;学习型农村;知行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22-02

所谓“学习型农村”,是指“以农民为发展主体,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通过营造农村社区的学习气氛,培养农民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能动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1]

作为学习型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对于其在学习型农村建设中的知行情况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农民需求,制定正确的政策,推进学习型农村建设。

基于此,笔者选择了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教育较发达的A区为样本,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选择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好、中、差的3个乡镇10个村的农民进行了样本筛选,针对长期在农村的生产、生活的农民(根据相关研究的经验得出:一年中至少有200天生产、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为学习型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发放调查问卷共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01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同时,笔者与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村组干部、普通农民共计55人进行了结构式访谈。

一、样本情况

从性别上看,男女比为53.6:46.4;从年龄上看,18-25岁77人,26-40岁295人,41-60岁395人,61岁及以上134人;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及以下134人,初中453人,高中246人,大学专科及以上68人;从政治面貌上看,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134人,团员59人,群众708人;从平均月收入水平看,500元以下154人,501-1500元320人,1 501-2 000元217人,2 001-2 500元152人,2 501元及以上58人。

二、A区农民在学习型农村建设中的知行现状

学习型农村建设一直都是以官方用语或者学术词语出现,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它是一个新鲜事物。通过调查,发现A区农民在学习型农村建设中的知行状况,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值得肯定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对学习型农村的知晓度较高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A区农民对于学习型农村这一概念的知晓度较高,在被调查的农民中有901人回答了“您是否听说过学习型农村”这一问题,其中762人表示“听说过”,139人表示“没有听说过”,分别占84.6%和15.4%。

2.重要性和必要性认同度较高

同时,广大农民对于学习型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同度也较高。在被调查的901名农民中,分别有623人和711人认为“学习型”农村建设很重要,也很有必要。这说明,A区农民对于学习型农村建设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习型”农村建设的群众基础也较强。

三、A区农民在学习型农村建设中的认知和践行存在的问题

1.理解不够深入

对于“您是否了解学习型农村”这一问题,被调查农民中有444人表示“完全不了解”,250人表示“只了解一些”,68人表示“非常了解”。选择“完全不了解”和“了只解一些”的高达92.5%。这说明,虽然许多农民都听说过学习型农村,但是绝大部分农民都对学习型农村了解不多,理解不够深入。

为了进一步研究农民对于学习型农村的理解程度,本研究特设计了一个题目进行考察。 即“您对于某些地方投资建立老年大学,组织老年人学习这一做法的看法”这一问题。通过回答的情况看,有376人选择了“没有必要,完全是浪费”,有401人选择了“有必要,但意义不大”,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1.7%和44.5%,只有13.8%的人选择了“很有必要,很有意义”。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农民都没有正确、深入地理解学习型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宗旨,没有认识到组织老年人学习这一做法是“学习型”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农民对于学习型农村缺乏深入认识。

2.缺乏主体意识

学习型农村建设的进展及效果不仅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取决于广大农民的参与程度,因此,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型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工作。被调查的901位农民回答了“您认为学习型农村建设中,谁居于主体地位”这一问题。其中,305人认为是农民;275人认为依靠村党支部和村委会;321人认为依靠上级党委政府。由此可见,只有33.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型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绝大部分被调查者缺乏主体意识。

3.前景判断悲观

调查问卷显示,在回答“您认为有无可能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农村”这一问题的被调查农民中,538人对学习型农村建设的前景表示了悲观,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9.7%。

由于调查问卷具有局限性,我们进行了个案访谈。发现农民对于学习型农村建设的前景判断悲观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他们认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不能提供学习型农村建设所需的足够的条件;二是农民一直处在科学文化素质低,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收入较少的工作,闲暇时间少,从主客观条件上都很难保证他们持续不断地学习;三是目前部分地区在学习型农村建设中,组织的许多学习或培训活动都是“没有内涵没起作用的形象工程”,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学习型农村建设中政府行为的信任和对学习型农村建设前景的判断。

4.信息渠道单一

在当今社会,信息沟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把学习型农村建设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农民,农民才能够认识和了解学习型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加入到学习型农村建设的事业中。但是在对“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学习型农村(多选)”的回答中,181人通过广播了解;543人通过电视了解;56人通过报纸了解;43人通过网络了解;109人从亲戚和朋友处听说;78人从乡村干部处听说。还有60人通过图书馆、杂志、文艺晚会及外出务工人员获取信息。这说明,农民了解学习型农村建设的最主要途径是电视,信息渠道单一。与此同时,相对于农民的实际生活而言,电视在信息传播方面存在内容的有限性、收看时间的不固定性等问题,广大农民获取学习型农村建设相关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处于较低的水平。

5.参与态度和行为不协调

当被问及“您是否愿意通过学习型农村建设进一步学习知识或者技能时”,在901位被调查者中有894位选择了“愿意”,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9.6%。这说明,广大农民从内心上讲还是愿意通过学习型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但是在调查具体的参与行为时,发现广大农民的参与行为较为消极,行为与态度并不协调。在901位被调查农民中,对于“您去公共图书馆或者农村文化书屋的频率如何”这个问题的回答是,212人表示“经常”,332人表示“一般”,327表示“偶尔”,199表示“从不”;对于“您愿意参加由党委政府或村委会组织的学习或培训活动吗”的回答是:521人表示“不愿意”,210人表示“愿意”,549表示“别人去我就去”;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偶尔和从不主动学习知识或者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9.2%,而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学习培训活动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7%。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农民无论是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都不高。

6.内容需求层次低

对于“您希望在今后学到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者技能(多选)”这一问题,在901位被调查农民中,有634人选择了“农技知识或者其他职业技能”,321人选择了“医疗保健类”,89人选择了“法律维权类”,54人选择了“体育健身类”,231人选择了“时事政治类”,112人选择了“家政服务类”,34人选择了“书法绘画类”,22人选择了“文学历史类”,20人选择了“音乐舞蹈类”。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绝大部分对于学习的需求还停留在为了生存的“农技知识或其他职业技能”上,而对于“医疗保健”、“法律维权”等较高层次的物质需求或者精神需求要求较低。这说明,目前广大农民的学习需求层次低。

7.学习氛围淡薄

调查发现,在被问及“您家庭的学习氛围如何”时,有635人选择了“一般”,140人选择了“不浓厚”,只有126人选择了“浓厚”。而对于“您所在的村组的学习氛围如何”,有599人选择了“不浓厚”,58人选择了“一般”,59人选择了“浓厚”,185人选择了“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农民所在的村组的学习氛围并不浓厚,家庭的学习氛围也是一般。

而在访谈中,有部分村组干部、村民直接表示“目前许多家庭就连基本的笔和纸都没有,除了家里还有人上学的。”这说明,目前农村的学习氛围十分淡薄。这严重影响着学习型农村建设的推进。

农民的知行状况对学习型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农民的知行状况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是今后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目标和任务。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职业教育改革;探讨

[作者简介]韩秋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湖南 湘潭 411101

[中图分类号]G7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190―03

一、研究的缘由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5年12月31日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农民工培训工作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农民工有组织地实施职业技术培训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存在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这一工作还存在着薄弱环节。笔者曾针对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愿望做过相应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被调查者对“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民工培训工作并不知晓,相关工作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有:

(一)职业教育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况

一方面,广大需要培训的农民工没有得到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每年职业院校又在为自己的生源发愁。而且,我们的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现在还是卖方市场,服务对象也主要是城市人口,为未成年人设想和考虑的。教育服务的观念还远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真正做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适应学习者的需求,为求学者设想和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培训

就农民工培训本身来看,除了培训者善良的愿望和周密的计划和组织外,从调查的现状分析,农民工培训工作还远没有达到目标。尤其是许许多多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无力升学,又缺乏生活能力,很大部分辍学后只能走上外出打工之路。

(三)现有的培训不能满足需求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国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滞后的实际问题,虽然国家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培训的供给却十分有限,使得培训的力量不足。培训与农民工的需求并不尽一致,或者说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有10%以上的被调查者提出希望政府多给他们提供帮助和培训机会,41.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接受正规的培训后能提高知识水平,提高工作技能;还有的希望能在工作中接受培训,这样既可以不影响自己的工作,也让自己的技艺有所长进。

(四)培训上岗的要求难以落实

本次调查了解到,在被调查的对象中,许多是初中辍学或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准备向城市就业人口转变,成为新生代的农民工。

三、建立用工培训及职业教育机制的探讨

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涉及人人的教育。农民工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农民工培训中,职业技术教育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如何将农民工培训置身于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循环中,通过建立有序的机制,最终解决人人能有所学、学致用、尽其能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一)制度保障

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登记管理制度。由乡镇政府承担起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登记管理工作,定期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情况向劳动保障部门汇总,尤其是对初、高中辍学或毕业后未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未掌握专业技能的人员,在乡村基层做好职业教育、培训的宣传和组织联络工作。通过各方面创造条件,严格管理,努力建立和形成良性循环的职业准备教育―就业培训―晋级/专业/再就业培训―终身教育的有序机制。把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上岗的“人口”,加强法制教育,引导农民工及其他职业教育学习者走上这一有序的机制。

(二)理顺关系

“阳光工程”可以分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第一种主要是以25岁以上的成人为对象,以科学知识、实用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或初级培训,方式以送教下乡、送教进村等较灵活的形式实施,使大多数农民群众能够从中受益。这种培训由地县职教中心为主、各地职业技术学校为辅来承担。第二种是岗前培训,或称为职业准备教育,具体以初中后或高中后的农村适龄青年为主要对象,主要针对用工企业的需求,由乡镇政府、社会相关机构或劳动保障部门加以组织,或者由批量用人的企业与学校联系,采取“订单式”培养;目标是使期望从业的学习者获得专业技术及相应的职业资格,并使其能够在城镇顺利就业或自谋职业。这主要应由职业技术院校、企业分别承担、实施。第三种是岗位培训或称职后培训、在岗培训,如安全知识、职工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可由企业承担。企业可将职后培训与继续教育培训相结合。企业也可学习借鉴日本企业的经验,将企业精神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或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形式,对用工3年或者5年以上,表现好的初、中级工,定期选送至职业技术院校进行提高性的职后培训,这样既保证了中职、高职、普教职教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也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利益。

(三)教育服务

相关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应该认真研究农民工的实际需要,深入做好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

1.区别对象分层实施培训

农民工培训要转变到以农民工为本的理念上来。因此,应该以实际、实在、实用为原则,满足不同层次的广大农民群众对培训的真实诉求,符合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规律。一是针对不同的需求,确定适宜的培训内容。农民工培训应该是非商业化、市场化的职业培训,培训内容除了自谋职业的技能方面,还应与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相结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与企业、现代制造业相适应的技工技能培训相结合。二是区别不同的对象。过去的农民工培训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一个模式,一个套路,有的培训主要是面向农村辍学青年进行的,而广大准农民群众的培训学习需求还远远得不到满足,培训收不到应有的效益。因此,建议今后农民工培训的主体要面向广大渴求科技的农民群众。针对农民的培训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加以分别指导,分类、分层进行,按参加培训者的需

求,编制不同的课程组合,让希望参加培训的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培训内容。例如,对25岁以下没有技能和打工经历的农村青年。列为必须培训的对象,以学习和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培训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对希望学习农业科技的广大农民群众和已有一定技术基础亦工亦农的农民工,则可以提供农牧林业种植、养殖和绿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各种实用技术的短期培训。甚至还应该针对农村妇女群体,开发出适应她们的特点和需求的培训课程。三是建立培训账户。乡、村组织对应该参加培训或希望参加培训的人员分别登记造册,对农民工培训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管理,使希望参加培训的人员都能够得到培训的机会。

2.改变单一的培训教育方式

(1)职业技术院校要成为农民工培训的主力军。2006年9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地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职业技术院校重心应向下移动,要把有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去,争取作为,有所作为。

(2)农民工培训要遵循成人职业教育的规律。农民工的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性质,而成人的学习是与其生存的需要密切相关的,这是农民工学习者与未成年的青年学生学习者最大的区别。农民希望参加培训学习,但又存在工读的矛盾。而不少的学校很少为农民着想,对农民以及社会上成千上万的在职求学者的需求考虑得不多,所以才会出现学生找不到学校,学校找不到学生的情况。打破这种局面的办法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协同努力,分别做好组织、引导和教学工作,共同创造学习型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作为学校方面,要适应农民兄弟的需要办学,采用适合成人特点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以有利于成人学习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评价。作为企业方面,特别是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就近举办农民工学校,有组织地对农民工进行应知、应会的培训,以及企业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教育以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教育。对已成为技术力量的农民工的晋升和继续教育培训,则可以由企业和学校联合承担,企业负责组织。

以往接受培训的农民工不愿意停下工作参与培训,是由于养家糊口生存的客观需要使然。但是,农民工所要求的业余学习,在每天的8小时之外也会遇到困难,因为经过一天辛苦工作的劳累后,学习效果恐难以保证。因此,应该考虑充分利用节假日或者利用季节性、气候性停工等时机开展培训学习,或者采取工学相间的方式进行。职业院校还可以有计划地根据农闲,或企业因气候等原因阶段性停工等时间设法定期派教师送学上门,既适应企业生产的安排,也满足农民工或企业其他员工学习的需求。与此相适应。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提供学分制的课程供有能力的学习者自由选择。

(3)对农民工应以义务制培训为主。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全面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任重道远。一方面,企业和劳动者个人都必须履行职业教育义务;另一方面,对广大的农村初中后未升学的青年进行免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普遍掌握一技之长,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提高社会劳动者的素质,也促进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四)中介协助

建立介于市场与政府,市场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桥梁性组织。这个组织就像一个综合办公室,通过它,在学校与学校、用人单位与学校、政府与学校之间沟通搭桥,起到相互衔接、协调的结合部的作用。各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学校培养的人才现状等情况都在这里进行有序的汇总、调节,并通过政府有效地调控、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使职业教育能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五)政策支持

一是要强化和切实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对违反者严格惩处;二是对接收受过职业教育的上岗者,或者承担了职业教育责任和义务的企业,政府对其以减免税收的形式按人头给予经济补贴。培训和职业教育的经费,采取由用人企业买单,政府凭企业接受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数落实兑现减免税收。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农民工培训在职业教育体制下有效地运行,使政府、企业、学校都能发挥作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六)重视民师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第5篇

网络信息素养障碍网络信息素养障碍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低的网络信息素养对进行远程学习的影响。远程学习涉及到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分析、转释及表达,因此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素养。研究表明,远程学习者的学历层次与网络信息素养呈正相关。换言之,远程学习者学历层次较高,其网络信息素养就较高;反之,其网络信息素养就较低。尽管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他们的文化素养还是较低。调查表明,具有初中及以下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为26.0%,具有高中(职高)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为56.7%;具有大专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为17.3%。[7]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信息素养较低,有的不了解课程平台的使用,对平台分布模糊,不知道去哪里查看需要的信息;有的仅仅局限于点击、浏览网页,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自身多向交互的功能,缺乏对信息的有效筛选、整理、转释和应用;有的不知道如何参加在线的辅导答疑活动,等等。这样,网络信息素养较低不仅容易使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充分有效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还常常使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学习媒介和所处的学习环境缺乏控制力,就会削弱其付出努力的决心”,对远程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动力不足。[8]经济障碍经济障碍是指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一定的费用而对远程学习造成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一样,都属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由于较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养较低,因此他们只能大多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生产,收入不高,甚至要低于第一代农民工。201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收入偏低,在接受调查的1000家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月收入为3046.61元)的57.4%,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1915.14元)低167.27元。[9]这样,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新生代农民工在除去日常消费之外,能够用于参加远程学习的费用非常有限。而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费用较高,就电大而言,每学期需要缴纳的学费在2000元到4000元不等,其中还不包括其他费用。这笔费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为数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加远程学习的积极性。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对于是否参加远程学习,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要慎重考虑。学习能力障碍如前所述,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层次不高,往往是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最佳学习机会,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基础较为薄弱,尚未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弱,以致在远程学习中存在学习能力障碍。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能力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往往一边学习网络课程,一边通过QQ、MSN、iChat、ICQ等聊天工具进行聊天,致使学习效率较低;其二,自控能力差,在远程学习中极易被其他无关的海量信息吸引,注意力分散,导致思维偏离原来的状态,出现“信息迷航”,不能按时完成预先制订的学习计划,达到学习目标;其三,学习资源利用率低,不善于利用网络课程、CAI课件、考试大纲、学习进度指导、BBS等网络资源进行富有成效的自主学习,学习效能低下;其四,不知道如何制订学习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就像一个人从封闭已久的空间突然来到空旷的原野会感到头晕目眩一样”。[10]有研究者调查表明,有53%的受调查者认为在远程学习过程中“不善管理时间,时间效率不高”,有36%的受调查者认为“网上学习目标不清,找不到学习感觉”,有43%的受调查者认为自身“学习能力不足”。[11]远程教育机构障碍远程教育机构障碍是指远程教育机构的某些因素妨碍或排除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远程学习。近年来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数量上比较大,但是质量不容乐观,总体的网络教育资源较多,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却相对较少。有研究者对远程教育机构调查表明,尽管它们对网络硬件建设、网络传输速度、网络在线平台给予了一定程度关注,网络平台、网络课件、数字图书馆等网络资源初见规模,但使用频率偏低,并且对于案例库、试题库、虚拟软件库、在线交流等软件资源缺乏规划和整合。[12]远程教育机构障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就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而言,通常采取非实时的“灌注式”,呈现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文本课件,如播放教学光盘,组织收看卫星节目等,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互;就远程教育教学内容而言,过于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操作技能的培养,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使他们不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就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而言,学习材料种类较少,大部分专业课程的教材还延续使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材作为文字学习资料,并且课件多是视频加文本,有的只是简单地将教科书、教案、讲稿转换成文本;就远程教育学习中心而言,其作用仅仅局限于发放相关教材和资料,不能充分发挥答疑解惑,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面授辅导等功能,并且有的学习中心距离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或生活的地方较远,交通不便。

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健全相关保障制度美国……心理学者米勒(H.Miller)提出分析成人学习需求的“势力场理论”,认为成人个体的需求来自于其生活所在的社会结构和势力。[13]由此不难看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远程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要借助报刊、电台、电视和门户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体,围绕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酿造敬业勤奋、崇尚知识的风气,确立起终身学习观,形成一种“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氛围,从而对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社会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新生代农民工远程学习的开展培育有利的社会土壤。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远程学习,消除他们的学习时间、经费等情境因素,应健全相关保障制度。一方面,在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上,继续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政府应强化其主要责任,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资金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民工培训项目;各级财政要切实把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力度,扩大其在多元投入机制中的份额。发动和利用社会力量筹资参与农民工培训,探索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长期的农民工培训投资机制和体系。[14]例如,广东省采取“政府给一点、学校让一点、社会捐一点、企业帮一点,农民工出一点”的形式,新生代农民工自己承担1000元左右,就可接受为期2-3年的本科或专科层次继续教育。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制度、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立法和政策,明确规定“从业人员有依法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农民工所在单位在农民工培训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积极提供经费、时间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规定农民工接受培训和进修的最低时间,以及最低要求,以保障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权力。

引导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15]远程教育机构等相关单位应该加大力度,借助于广播、电视、因特网、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广泛宣传远程学习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尤其是通过专题讲座、学习模式演示等方式,让新生代农民工深刻认识到远程学习的特点和优势,如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使他们足不出门就可在线学习,有利于缓解突出的工学矛盾;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订制适合自己的学习课程,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学习,等等,从而激发新生代农民工远程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消除意向障碍,积极主动地参与远程学习。网络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是指有效地使用网络信息并进行信息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能够比缺乏足够信息的人做出更为理智的决定”。[16]网络信息素养是新生代农民工必备的基本素养,是他们进行有效远程学习的基础之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营造资源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远程教育机构、图书馆、电教中心、网络中心等应加强合作,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和长期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其二,开设网络信息课程。以培养信息能力为核心,传授现代信息基本知识为基础,根据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特点,设置课程,具体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信息检索与利用等,使他们不仅掌握远程教学平台中各模块的功能、使用方法以及在线交互技能,不断提升网络信息素养,而且形成一种应用网络信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17]注重学习策略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在远程学习环境中,师生分离,生生分离,学习活动的完成主要依靠新生代农民工自己。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远程学习主要是一种利用信息化的多种媒体进行跨越时空的自主学习,他们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安排和监控,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和提升自我效能感,需要有效管理时间。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对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会学习提出了要求。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依据已有经验对学习情境中的因素及其关系进行综合把握,主动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与调控的一整套内部操作活动和系统,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18]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核心,其水平是衡量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学习能力的标尺,是制约远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开展学习策略指导,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开展学习策略指导,要遵循着眼点在于学习策略而非知识、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体验、强调迁移等基本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一是设置专门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向新生代农民工系统地传授基本的远程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组织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在同学之间就学习经验、学习方法进行介绍、交流和讨论;三是有针对性地对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远程学习阶段进行诊疗,以提供相匹配的适当的指导策略,等等。〔19]所指导的学习策略内容具体应包括以下方面:如何利用己有工具和方法或创设一些工具和方法;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管理时间、合理调配任务;如何进行自我测试和总结经验;如何与教师、其他学习者进行合作交流;如何对情绪和意志进行管理;如何制订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计划,寻求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监察、评价、反馈,等等。这样,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学习策略,提高策略意识,乃至生成新的学习策略,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还能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消除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诗意地栖息”在远程学习中。[20]

作者:刘奉越 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