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范文第1篇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由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学困生和家境贫困学生组成的一个特殊的集体。由这样的几类学生构成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其特殊性,由此而引发对于他们的教育的特殊要求,我们不但要完成他们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完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以上种种都要求我们采取能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各类学生各自具有的心理特征

1.留守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所谓的留守学生就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兄弟姐妹或者祖父辈监护,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短、次数又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学生,我们称为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的心理特征:(1)由于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疼爱,所以性格孤僻、任性、冷漠。(2)不能很好与同伴相处,对老师和同学不信任,逆反心理特别严重。(3)对外界十分敏感,由于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甚至个别学生有违法行为。(4)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5)虚荣攀比,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学生会用物质的丰裕来掩盖自己心理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6)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2.单亲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单亲中学生是指因家庭或事故造成的由父亲或母亲单方抚养的中学生。

单亲学生的心理特征:(1)孤僻、自卑,期盼着亲人的爱。(2)暴躁、偏激、情绪不稳定。(3)沉默寡言,对亲人失去了信任,多疑。(4)成绩普遍差,没有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5)早恋、撒谎、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较普遍存在。

3.学困生及其心理特征

学困生是指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落后于教育目标对他所规定的要求指标,表现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是由于教师教育有失公平而造成的成绩偏差的学生。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1)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2)缺乏自信心。由于屡屡受挫,他们对自己失去了自信,有的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3)缺少恒心,自制较力差,遇到困难畏手畏脚。(4)逆反心理较强,盲目地认为老师家长处处和作对,对老师家长的批评当作耳旁风,甚至不失时机的和大人对着干。(5)厌倦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

4.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指父母因身体健康原因或其他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家庭正常生活经济来源难以维续,需要亲朋及政府帮扶的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心理特征:(1)对待周围的事物敏感,做事表现自卑,没有自信。(2)由于生活上的落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灵封闭,性格孤僻。(3)对家庭及社会歉疚,对自己的生活焦虑不安。(4)生活的贫困使得他们看重金钱,爱慕虚荣,伪装自己的贫困。(5)面对压力他们选择逃避,甚至生活颓废,荒废学业。

二、采取的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就是由以上不同特征的学生构成的,而我们的学校也有责任、有义务肩负着将他们转化为心理健康、技术过硬、业务水平突出的专业性人才,所以我们至少应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亲情谈心教育

每周要选择一到二名学生谈心,以心换心。用宽容之心、仁爱之心、真诚之心,唤醒学生的心灵。用“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用教师心中的暖暖亲情,萌发学生的亲情,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化解孩子与祖辈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2.角色替换教育

教师以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和照顾,朋友式的支持和鼓励,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如亲朋,学校是家庭良好亲情氛围。

3.心理干预教育

学校配备专业兼职心理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抒发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搭建倾诉的平台,教师坚持认真批改、点评,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告诉他们该怎样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烦恼和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及时的沟通。

4.模范人物感召法

利用学科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通过书信寄情、亲情电话、网络聊天传递亲情;父母或亲人利用工作之余写亲情日记,写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对孩子的思念和牵挂,跟孩子谈心等等。

5.主题班会突破法

通过主题班会、让父母或亲人走进课堂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父母或亲人的理解,教育启发他们认真学习,以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及监护人的辛苦养育之恩。

6.真心感动法

教师应多关心、体贴他们。要多鼓励,不指责;要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告诫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和嘲笑同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的焦虑、自卑以及惶恐等消极心理。

7.活动触动教育法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优秀高职学生 素质特征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03

Quality Features of Outstandi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raining Strategy

ZHANG Hui, GAO Yuan

(College of Business, Yunnan University of Business Management, Kunming,Yunnan 650106)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a variety of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need to have developed excellent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bility and quality, personality and ideological quality, and for four quality features items made outstanding vocational students train several measures with a view to train more talents market.

Key words outstandi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features; training strategy

1 研究背景

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要十分重视,并加快其快速发展。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并大有作为,要通过不断改革把职业教育办得更好,做得更大,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2491 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 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3%,高职(专科)招生260.8 万人,占到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的37.6%,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优秀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并在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为高职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2 概念界定

麦克利兰认为素质是个体的基本特性,它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业绩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并将素质分为: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知识、技能。本文将素质定义为: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各种特征的总称,这种特征可以被测量并且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密切联系。赵阿华(2008)认为高职学生的素质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肖润花(2013)认为高职学生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职业素养,分别是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专业素养、行为素养和社交素养。许家琴(2013)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与人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毛尚华(2013)将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指标分为思想品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基本能力、身体心理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赵玉霞(2014)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指标包括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以上研究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和思路,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研究将弥补这一不足,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优秀高职学生素质进行科学的调查,由此建立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模型,并提出相应培养对策。

3 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分析

3.1 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研究过程

在万方数据库上以“优秀高职学生”为关键词,搜索近年来的学术论文,以“素质”、“特征”等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搜索到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论文55篇。阅读文献并提炼论文中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的素质特征,归纳出69种素质特征。其中,频数排在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诚实守信。

在搜索文献的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至少填写优秀高职学生三种以上的素质特征。开放式问卷发放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其中教师卷30份,学生卷216份,对收集到的素质特征进行统计,总结出了133种素质特征。频数排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尊敬师长、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技能、责任心、道德品质、积极进取、团队合作、诚实守信、讲文明、创新能力。

将文献和开放式问卷总结出的素质特征频数进行汇总并归类。参照国外学者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模型以及国内学者赵阿华(2008)、毛尚华(2013)、肖润花(2013)等关于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至少应具备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思想素质这四个一级特征。

根据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一级指标,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的素质特征进行合并汇总,然后按素质特征频数出现的多少和所属类别不同进行归类,构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二级指标,最后将构建好的素质特征模型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定后,经过合并和删减,保留了优秀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12项二级素质特征指标。

3.2 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表现

经过以上多种方法研究发现,优秀的高职学生素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一级指标方面,分别是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和思想素质。在专业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二级特征是专业技能强和专业知识扎实;在能力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在人格素质方面则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进取和诚实守信;在思想素质方面需要尊敬师长、道德品质高尚和心理健康。

4 优秀高职学生培养对策

综上可见,一名优秀的高职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如何培养优秀高职学生的些素质,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

4.1 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

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就是要求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扎实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首先,要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师资团队必须是教学和实践方面都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能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其次,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课程的设置和课时数要根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最后,教学设施要配备齐全,并达到一定水平,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和实训教学设施,学校要配备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设施,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训设施要与课堂教学和工作实际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能迅速掌握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本领。

4.2 锻炼优秀高职学生较强的能力素质

锻炼优秀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学习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配备认真负责有业务能力的辅导员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二是设置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专业教育应与行业的各个就业单位进行广泛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三是利用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能力锻炼,使学生适应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应充分利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与工作相关的各种能力;四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综合能力,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在大赛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学习,加强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锻炼。

4.3 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

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主要要求高职学生做事有较强的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学习和工作积极进取,并且能诚实守信。优秀高职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要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格培育环境,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为学生人格的发展创造健康的氛围;二是提高学生人格自我塑造能力,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自我塑造和自我调控使个体与社会要求相符;三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形成稳定的人格素质,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驿站,有职业理想并且热爱专业的高职学生,会全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这样的学生能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和激情,相信他们的人格也会朝健全的方向发展。

4.4 培养优秀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培养优秀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主要要求学生尊敬师长,道德品质高尚,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培养: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向。学生思想素质的养成不只局限于课堂,整个校园也是一个大课堂,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校活动等,通过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二是增强教师人格道德魅力,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教师是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言传身教者,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行,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规范,最后形成自己的为人处事风格,所以,教师人格道德魅力的增强,对学生良好思想习惯的养成有积极作用;三是加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素质。通过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展开理想信念教育,让高职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 赵阿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及实施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8):59-60.

[3] 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56-58.

[4] 许家琴.社会服务视角下的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108.

[5] 毛尚华.关于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2013(2):81-82.

[6] 吕荣娟.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06-108.

[7] 姜秀华,郝杰,李明.创新高职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62-63.

[8] 刘雪梅.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2(27):57-58.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胜任特征 初中班主任 班级管理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胜任特征这一概念被引入到国内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研究者通过构建胜任特征模型来评价的员工的工作能力。因此,胜任特征被定义为个体拥有能够出色完成工作时潜在的特征,其中包括专业技能知识、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等。目前,胜任特征模型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如本文研究中将班主任的胜任特征定义为“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够高效的完成工作的教师与普通教师相区别的个体潜在特征。”

1 胜任特征的概念及含义

(一)研究背景

胜任特征最早源于美国古典管理学家和发明家费雷德里克?泰勒进行的科学管理研究。其中,费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通过建立管理的科学模式可依照物理学原理对其进行研究。最终,“时间―动作”这一胜任特征的研究模型便被构建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麦克里兰教授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中第一次将“胜任特征”这一概念明确提出。胜任特征被概括为“一般绩效执行者与优秀绩效执行者最为根本的区别是其特质、态度、价值观亦或者动机等”。其文章中引用大量的研究数据说明智力测验并不适用于现代人工作能力职业发展的评价,胜任特征测试更适合评判员工的真正职场发展潜力,从而为组织和企业发掘出具有价值的人才。

(二)研究现状

胜任特征最早指从业人员具有掌握技能的能力,随着时展,心理学家将此概念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用来描述杰出工作绩效的个人潜在特征。因此,胜任特征理论模型的建立为区分优秀人才和普通人才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人才测评手段,更是影响涉及到职务分析、人员选聘、绩效管理、培训发展等各个工作环节。目前的研究已充分表明了胜任特征中员工的品质和能力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反映了个体特质与潜在动机的深层次联系,论证了胜任特征能够作为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保障。然而,目前胜任特征的研究应用依旧局限于教育工作者与企业管理者之中,研究领域狭窄。胜任特征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参与方范围窄将大大影响研究结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与应用。

(三)在教师评价中的应用

教师评价是检查教师履行职责,形成激励制度的一种手段。我国目前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师评价体系。近年来,胜任特征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积极的反馈效果,对评估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学校以教师资格证作为依据进行评估,但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就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胜任特征的引入促进了教师动态评价机制的形成,以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最终工作目标。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胜任特征

本文主要从自我约束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班级管理技能等多个胜任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如何进行高效班级管理的成功因素。

(一)严于律己、自我反思

初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带头人,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严格约束个人行为,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班主任在工作中出现言行不一的行为会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塑造产生极坏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旦在实际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要求学生做好教室卫生的班主任,自己却随手乱扔粉笔,学生便会对其行为产生质疑。故而,班主任的工作性质要求了自身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素质、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主任工作内容复杂,尤其是对于工作经验不足年轻教师,难免有处理不当的时候。班主任要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就要积极的在工作中自我反思做起。班主任通过自我反思有利于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发展,对班级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保持开放的态度,提升对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

(二)善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

目前,心理辅导已成为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心理辅导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打好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心理辅导能够学会自我调整,提升抗压能力,妥善的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班主任良好的心理辅导能力是提升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将现代心理学灵活的运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能够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心理辅导强调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要避免轻易做出主观判断,采取启发式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克服心理障碍。班主任良好的心理辅导能力能够大大降低思想工作的阻力,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掌握正确的班级管理方法。

高效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之一,要求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与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达到教育目标。因此,掌握正确的班级管理方法是班主任的胜任特征之一。教师更好地发挥班级管理作用需要应用以下原则:

1.公平公正原则

学生之间无论在学习成绩还是个人素质上都存在着个人差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做好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从而达到全班同学共同发展、全面提高的目的。

2.严宽相济原则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对学生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上的问题要严肃对待,严格按班级纪律要求学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中,班主任要担当起学生人生导师的责任。平日课下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做到善于倾听,少批评、多激励,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处理好严宽相济的原则,将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民主集中原则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面对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集体,因此要提高管理效果,要将民主集中原则落实到管理工作之中。班主任个人力量有限,学生如果过度依赖教师的管教,反而抑制了班级的发展和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首先,班主任要建立起班委队伍,并且在安排工作中做到分工明确,辅助班委在工作中做到各司其职。班主任在制定班规制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授权班委完成班规班纪的制定。通过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一方面班委干部能顺利进入管理角色,另一方面学生也更愿意服从管理。

结束语: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繁重兼具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对班主任的胜任特征分析对评判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有重要影响。提高班主任的管理工绩效离不开教育者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胜任特征模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31-03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开发设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普遍存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轻课程体系建设”的现象。课程体系是针对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及其组合,包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管理等,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建设值得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比较短,基础相对薄弱,缺乏积淀,导致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必须为该目标服务。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但课程体系设置却仍旧沿用传统学科型高等教育所采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结构或类似结构,仍然侧重于学生系统知识体系的培养和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注重的是学科的自我完整性,而培养目标却是强调目标岗位(群)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导致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偏差。这是目前高职教育中非常典型的现象。

课程体系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 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开发过程中,强调增加项目化课程,强调根据实际工作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具体职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职业素质、职业态度的养成。他们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的职业能力,忽视了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笔者到一些知名连锁企业调研时,多次听到企业反映希望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而非仅传授实际操作技能。这表明目前的高职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胜任特征模型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高职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程体系建设也应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那么何种人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特征有哪些,需要培养哪些素质和能力?这个问题是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即如何界定某岗位“胜任人才”的问题——胜任者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其具体表现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供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胜任特征模型。麦克利兰认为:胜任特征与特定岗位有关,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业绩普通者。胜任特征具体包括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个性等特质,具有可测量性并可以因学习而改善。简而言之,胜任特征模型就是针对特定岗位绩效优异要求所需的一组胜任特征结构。目前,胜任特征模型已经广泛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很多方面,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基点。

笔者认为,胜任特征模型不仅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高职的定位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岗位(群)对接,培养的素质、掌握的技能必须与目标岗位(群)的胜任特征相符合。只有真正胜任岗位(群)需求的人才才能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围绕胜任特征模型构建课程体系

在胜任特征的研究中,有三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胜任特征结构:KSA、KSAOs、“冰山”模型。KSA(Knowledge、Skill,Ability)指特定的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人才能等;KSAOs(Knowledge、Skill,Ability,Other Characteristics),指胜任既定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个人才能及其他个人特征;“冰山”模型将胜任特征分为6个层次: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技能和知识,其中技能和知识是表层特征,其他则是深层特征。这三种模型各有其优缺点,从可行性和易于操作的角度考虑,现阶段KSA模型更适合课程体系建设。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可以尝试采用“冰山”模型构建课程体系。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早在2002年就开始与知名连锁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经校企双方多次探讨,建立了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课程体系。下面以该专业为例,说明如何围绕胜任特征模型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开展胜任特征模型构建,首先应对区域经济和行业情况进行调研,确定专业目标职业岗位(群);其次,要对目标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构建模型。模型构建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在充分调研和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目标职业岗位(群)确定为连锁企业门店基层管理岗位,包括的岗位有:门店营运部各课课长助理、客服课长助理、人事课长助理、团购课长助理、美工课长助理、招商课长助理等,目标岗位职业发展的途径为:课长助理——课长——经理助理——经理——店长助理——副店长——店长。

针对目标岗位群,采用文献研究、企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分析,构建胜任特征模型。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搜集汇总有关大学生素质的条目,并进行统计分析,选定16个素质特征;然后选取数家知名连锁企业为对象进行访谈,访谈对象主要是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或相关人员;接下来根据访谈结果和选定的素质特征,设计调查问卷,开展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专业在连锁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最后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构建本专业学生胜任特征模型。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胜任特征模型由3类、17个因素组成,其中知识类特征(K)主要包括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财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连锁经营管理知识等6个因素;技能类特征(S)主要包括商品管理技能、卖场现场管理技能、员工管理技能、数据分析技能、市场调研及促销管理技能等5个因素;个人才能类特征(A)主要包括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口头和书面表达、压力管理等6个因素,具体如图1所示。

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与上述胜任特征模型中的K、S、A相对应,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区分为职业基础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侧重充实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职业能力模块学习奠定基础,该模块以理论讲授为主。职业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强调的是按照企业工作流程进行项目化教学,主要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通过“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质模块主要通过实训课程、社会实践、团队协作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同时,根据企业反馈,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要求素质培养贯穿于三年学习、实训、实习过程中。具体课程体系设计如表1所示。

几点体会

应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课程体系强调完整知识体系的传授和掌握,学生普遍反映与实际岗位要求有脱节,毕业时感觉无所适从。而采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课程体系后,学生通过三年时间的学习,培养和掌握了目标就业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可实现“零距离”上岗,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就业意向与本专业目标岗位(群)不一致,导致这部分学生兴趣不大。对于这一问题,应通过进校后的二次专业选择、开设选修、辅修专业等方式解决。

应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基于胜任模型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可通过合作知名连锁企业的副课长或课长助理考核,毕业后可直接定岗开展工作,无需再参加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当然,仅凭课程体系改革并不能解决人才培养的各类问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离不开校企密切配合,需要双方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

应有效促进专业课程开发 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课程开发设计改造工作,强调“项目化课程”、“模块化课程”、“行为导向教学”等,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统一的课程体系作为指引,专业课程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开发设计,导致课程目标发散。尽管从单门课程看,能有效地体现科学设计理念,但从专业角度审视,就会发现各门课程的设计目标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以至于好的课程设计达不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雪,仲丛友.基于模型构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8).

[2]刘晓红.国内外高职课程体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郑晓明,王明娇.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陈培.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华章,2012(15).

[5]汤晓华,吕景泉,洪霞.基于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系统化模型建模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

[6]刘心美,赵桂茹.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7]张育频.高职经管专业学生从业素质词典编制与模型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作者简介: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德失范;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动机;需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的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会计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特点,其心理体验往往会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而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重视。换句话说,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职务、职称、资格证书和报酬等方面,从而忽视了会计人员的深层心理问题。

本文从会计心理学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和原理,结合相关调查数据,从剖析会计主体个性心理特征的视角来解释和总结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会计心理,分析发生会计行为异常的心理动因和影响因素,探索个性心理特征和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提炼解决的办法,使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对自身心理有一定了解,达到能够自我矫治不良心理状况,规避会计违规行为发生的目的。

一、个性心理特征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它是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二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如动机、需要、兴趣),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会计人格, 即会计个体在财会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气质、性格等一系列心理特征的总和。

日常工作中,会计不但要面对最原始、最枯燥但又最能反映单位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干着默默无闻的工作,而且,还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审验纷繁复杂的各类票据凭证,接受咨询,听取意见,做出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人员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限于职业而面临特定的人际关系群。各种压力源形成的合力,使得不少会计个体左右为难,由此极易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进而导致人格异化。而这一危害的后果往往是某些会计人员不能坚持原则,缺乏诚信,甚至做假账,化公为私;同时,由于会计信息严重扭曲和失真,使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失去依托,势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可见,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也有个丰富多彩的会计心理问题。随着会计实践活动外延的扩大,会计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日趋频繁、复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趋势,有其独特的性质,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解释会计心理现象。对会计群体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会计行为,防范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产生。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剖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气质、性格分析。心理学把人的个性气质类型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类。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性格分成:外向型和内向型两大类。据有关专家调查,会计从业人员的个性特征多为黏液抑郁质,粘液质的人是以情感发生缓慢、内蕴、平静,动作迟缓、稳重易于抑制为特征。偏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注意力不易转移,具有内倾性,偏内向型性格,其人格多具有腼腆、内向、怯懦、敏感、压抑、不易沟通等特点。故大多数会计违规犯罪一般都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

会计的行业要求和特点也铸造了会计人员敏感、多疑、感情细腻脆弱、情绪极易受暗示等鲜明的个性和职业特征,使会计群体养成了处事谨慎、精于心计和善于私案的职业品格。此类个体,他们情绪体验的方式较少,也极少外露自己的情感,但内心体验却相当强烈。(一般来说,此类情绪在女会计人员中较为常见,这可能与生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由此极易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进而导致人格异化。而这一危害的后果往往是某些会计人员不能自我调节、导致抑郁、多疑、善变、焦虑、易受伤害等,从而使个体情绪的外部表现呈现出明显的抑郁性和内心冲突性,以至于最后不能坚持原则,缺乏诚信,甚至做假账,化公为私,导致会计信息严重扭曲和失真,使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失去依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能力分析。会计能力是财会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工作效率高低的个性心理特征。会计个体的基本能力可分为认知能力和应变能力两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是指在财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再造想象的能力、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优良的思维能力等认知方面的能力;应变能力是会计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和核心体现。但在财会实践中,会计人员往往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而任何以一种单一的认知能力的作为都是有所欠缺的。我们的会计人员普遍缺乏其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应变能力,不能使它们共同参与、有机结合,审时度势地发挥出高效率,从而无法顺利实现财会的目的。还有不少会计人员甚至业务知识贫乏或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有些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账不符合规范,账簿混乱、账账不符、报表挤数等,实践中由于会计人员会计能力欠缺,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并不少见。会计能力的欠缺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引发了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

(三)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主体的动机、需要分析。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所以人类所有行为的产生都有其深层的需要和动机。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